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语文 年级 六年级 册数 上册
课题 狼牙山五壮士
教科书 书 名:小学语文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版)
教学目标
1、了解场面描写,赏读《狼牙山五壮士》中的经典场面描写; 2、学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并完成场面描写的片段习作。 3、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将场面描写放入整本书中理解,逐步形成整体思维。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学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并运用到场面描写的片段习作中。 教学难点: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将场面描写放入整本书中理解,逐步形成整体思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读交流
同学们,“巍巍燕山高,潇潇易水寒。英雄五壮士,威震狼牙山。”1941年9月25日,五位壮士在狼牙山头誓死抗日,纵身一跃,以身殉国,在80年后的今天他们的壮举事迹依旧流芳百世,他们的名字依然永垂不朽。 他们以大义成就了这篇《狼牙山五壮士》,今天让我们怀揣着对他们的尊敬从“点面结合”的角度去瞻仰他们的绝代风华。 所谓点面结合,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描写的关键就是要写出特定的气氛。例如在庆典中的欢快;比赛的现场的紧张;离别的时候的不舍。看来同学们还有很多想要知道的,那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课文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二、研读课文,学习写作 “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场面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 “面”是指对人事景物场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面结合,即把“点”的细节描述与“面”的叙述、概括的描述相结合。“面”要把场景中的每一个人都概括起来,“点”要把重点人物的具体表现出来。 我们来看课文: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这篇文章首先描述了五名士兵与敌人的战斗,然后是每个战士的表现,这是一种点面结合的方式。 面:“他们借助地势优势,一次又一次地击退了敌人。”这是一种集体活动,一种群体形象的描述,即所谓的“面”。 点:马宝玉是“让敌人靠近,再下重手”,可见班长的镇定;葛振林“一发子弹就喊一嗓子,仿佛一把小小的枪管也吹不尽他的愤怒”,可见他对敌人的憎恶;宋学义一看就是用了全身的力量,才能扔出一颗手雷。从胡德林和胡福才“绷着脸,专心地向敌人开火”可以看出,他们是多么的严肃。 以上动作、神态描写,描写细致,人物形象生动,具有典型和代表性,即所谓“点”的描写。在人物描写中,课文通过动作、语言、表情等描写了每个战士在与敌人搏斗的意志和意志。这种比较正面的描述,层次分明,更具观赏性,让我们体会到五个战士集体的团结与勇气,同时也能体会到每个勇士的坚韧与坚韧,塑造出了一个个抗日英雄的个人与团体形象。 同样的,第6段的“英勇跳崖”。请看一下这个片段: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这一段首先描绘狼牙山五壮士的群像,而后又以马宝玉的言行为中心,着重描绘了一种敢于献身的精神,这是对人物的一种刻画。这是一幅关于士兵的画像。这种书写方式,颇具表现力,加强了叙述的层次,凸显了五位英雄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像这样有点有面的描写,层次分明,画面感强烈,使我们能够体会到五个勇士的集体勇气,同时也能体会到他们的坚韧与勇猛,在抗战中形成了鲜明的个人和团体形象。
三、课堂小结 “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这是当年聂荣臻为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题的词。狼牙山五壮士用鲜血书写出一篇气吞山河的壮烈诗篇。所以这篇经典,经久不衰。以前阅读课文时,我们把重点放在修辞手法、人物特点等方面,而现在我们阅读课文,发现情景描写,点面结合,这才是经典课文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