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3月)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3月)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5 18:56:43

文档简介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不写之写”手法的一项是(,)(3分)
A第十三回,秦可卿的死讯传出来之后,身为公爹的贾珍“哭的泪人一般”,并
表示“尽我所有罢了”来料理丧事,而对作为丈夫的贾蓉有何表现却未作交代。
B.第三十五回,傅家两个嬤嬷受差遣看望挨打的宝玉后私下谈论他“连一点刚性
也没有”,后文转而写宝玉与莺儿闲话打络子一事,却不再对二人作其他描写
C.第三十五回中,莺儿对宝玉说宝钗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宝玉正要间个
究竞,小说却写宝钗来了,莺儿不说了。后面的情节也没有再写莺儿对宝玉说
这件事。
D,第四十回,刘姥姥在宴会上逗笑,作者逐一展现了湘云、黛玉、宝玉、贾母、
王夫人、薛姨妈、探春、惜春等人的情态,但却没有写李纨、薛宝钗、迎春等
人的反应。
4.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
5.《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写了黛死钗嫁的
相关情节,林黛玉咽气之际声声叫着:“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
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你好…”留下了空白,能引发读者对黛玉的心理、性
格,以及宝黛爱情的丰富解读,堪称“不写之写”的典范。请结合材料,进行合
理想象,在横线上补写两条内容,并简要说明补写的理由。(6分)
①宝玉,宝玉,你好
,理由:
②宝玉,宝玉,你好」
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小题。
断魂筑
蔡楠
自从荆轲死了之后,高渐离再也没有摸过我。他把我装进箱子里,悠悠地对我说,
燕国不保了,我们该离开这里了。我听见有东西噼里啪啦砸在箱子上。直到那东西顺
着箱子的缝隙滴在丝弦上濡湿了我的身体,我才知道那是高渐离汹涌的泪水。
高二级语文科试题第4页(共12页)
果然,秦国大军旋风一样扫过燕国。他们的旋风是向北刮,我和高渐离是向南逃。
他带着我爬过他故乡范阳城的残垣断壁,涉过血水流淌的易水河,来到白洋淀边的秋
风台。那时,秋风台已经坍塌了半边。我感觉,高渐离的脚步在这里停顿了好久。往
事如昨,高渐离和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场面连我都记忆犹新。我发出的高亢悲壮的音律
在这里曾经撼动了那么多人。那是我迄今为止最痛快淋漓的呐喊。呐喊完了,我开始
疲惫地歌在高渐离的行李箱里。作为一把筑,我除了听命于高渐离的手指,发出不同
的音律,我还能做什么呢?
来到了宋子城,我们就听到了太子丹被他的父亲割掉头颅献给秦国的消息。
高渐离拍着行李箱,拍着我昏睡的身体,嘶哑着嗓子说,燕王喜割掉的不仅是太
子丹的头颅,他割掉的也是他自己的头颅啊!
高渐离的话很快就得到了应验。秦国大将王翦的儿子王贵把燕王喜从蓟城追到了
辽东,硬是生生地把他的头颅揪了下来。太子丹的头颅掉了,喜的头颅掉了,燕国天
空的星辰也掉了。
我和高渐离不能再往南逃了。逃到哪里看到的都是秦国的星辰。我们在宋子居住
了下来。高渐离做了一家酒楼的酒保。他的名字改成了燕惜。
我被燕惜安排在他那简易得不能再简易的床底下。虽然我动弹不得,但每天我又
都在跟随着他。我是他的影子,一个曾是天底下最好的乐手的影子。我随着他端盘上
菜,刷盘洗碗,砍柴劈木。我眼睁睁地看着他的一双调琴弄筑的纤手变得粗糙皲裂,
骨节粗大。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我躁动不安。我在箱子里激烈地扭动自
己颈细肩圆的身子,我的十三根铜弦铮铮作响。我觉得那简易的床铺也在我的响声中
摇晃。
我停止不下自己。直到中间那根长弦在燕惜沉重的叹息声里砰然抻断,我才有了
暂时的安静。
燕惜停止叹息是在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那晚他仿佛决定了什么,破例多喝了几
杯冰烧酒,正要回房休息,却听到了一阵久违的筑声隐隐传来。他循着筑声挪动着脚
步,他的褴楼的衣袂很快就飘到了主人家的堂前。那是一个威阳来的客人在击筑。堂
高二级语文科试题第5页(共12页)2022-2023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语文教学质量监测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于文无据,原文为“‘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可知只说索隐派属于历史学范畴,并没有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写’与‘不写之写’同等重要”错误。由原文“‘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可知,“写”与“不写之写”是有主次之分的。
B.“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合理解读,不是作者所能影响的,主要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错误。原文为“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可知并没有说主要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也需要根据作者所写的内容来解读。
C.“使读者很难探求真相”错误。《红楼梦》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让读者自己去揣摩。
3.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由“《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可知“不写之写”是艺术的空白。.“傅家两个嬷嬷受差遣看望挨打的宝玉时私下谈论他‘连一点刚性也没有’……却不再对二人作其他描写”中傅家两个嬷嬷并不是作者所要描述的对象,作者只是借她们之口点出世人对宝玉的评价,所以后面自然也就不会写她们了,所以不属于“不写之写”手法。
4.①首先总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即“不写之写”。②然后分析“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③接着,举《红楼梦》宝玉和莺儿的对话来分析“不写之写”的妙处。④最后,总结“不写之写”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文章第一段首先说到《红楼梦》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所以第一段是一个总说的段落。第二段首先说到“‘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然后解释“写”和“不写”的辩证关系。第三段说到应该如何理解“不写之写”,作者认为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所以这一部分主要是分析“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第四段以《红楼梦》第三十五回宝玉和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为例来解释“不写之写”。第五段联系《红楼梦》具体阐释“不写之写”的妙处。所以这一部分举《红楼梦》宝玉和莺儿的对话来分析“不写之写”的妙处。最后一段总结全文,“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
5.① “宝玉,宝玉,你好狠心!” 理由:“狠心”二字,可以将黛玉在获悉宝玉与宝钗的婚约之后万念俱灰、伤心欲绝的怨恨之情尽情传达。
② “宝玉,宝玉,你好苦命!” 理由:“苦命”二字,既写宝玉,又写自己,五味杂陈,融为一团,“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助之感自然流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林黛玉无意听到贾宝玉成亲的消息,如同一个疾雷,心里五味陈杂,迷迷痴痴,五内俱焚,黛玉哇地一声,一口血直吐出来。林黛玉要死了,等着宝玉来看他。她多么想再看宝玉一眼,但是,黛玉等到最后,也没见宝玉的人影,黛玉用尽最后的力气茫然的对着黑暗,直声喊道:“宝玉、宝玉,你好……”,然后就咽气了。宝玉的通灵宝玉是要有块金的来配的,宝钗恰好就有个赖头和尚给的金锁。宝黛的木石前盟在被世人看好的金玉良缘面前似乎不堪一击,为此忧心的黛玉身体也一日不如一日。后来,如世人所愿,贾宝玉和薛宝钗婚事一定,在众人的祝福下热热闹闹的操办婚事。而就在他们入洞房的那天夜晚,潇湘馆却是另一番景象,病入膏肓的林黛玉奄奄一息,在死亡的边缘徘徊。林黛玉既有哀怨,又有难舍,万念俱灰、伤心欲绝,也许临终想说的是“宝玉,你好狠的心啊”。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人虽然相互爱着对方,但却走不到一起,无疑是最遗憾的事。而贾宝玉最终被安排和薛宝钗成亲,这点无疑是打击到了林黛玉。当林黛玉听到黛玉听到宝玉定亲的消息,千愁万感,把身子一天天糟蹋起来,杯弓蛇影,一日竟至绝粒。“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助之感自然流露,也许也会想到宝玉也会因此而伤心难过,既想到自己,又想到宝玉,五味杂陈,融为一团,也许会说“宝玉,宝玉,你好苦命”。
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赏析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他放弃尊严自甘堕落”错误。根据原文“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我躁动不安”“直到中间那根长弦在燕惜沉重的叹息声里砰然抻断,我才有了暂时的安静”“昏迷的心不会死去,它们注定还会被持续的筑声所唤醒”可知,高渐离一直没有忘记亡国之痛,并没有因为生活放弃尊严自甘堕落。
7.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击筑时故意唱起《易水歌》”错误,根据原文“我和燕惜都不由自主地唱起了那首荆轲曾经唱过的《易水歌》”可知,应是“不由自主地唱起”。
8.①有政治远见。从好友荆轲的死和燕王的行为,能预知燕国不保。
②怀念故友,眷恋故国。忆起荆轲刺秦失败的伤感,对燕国的眷恋,以及知音难觅的孤寂,此时从心底发出的音乐没有人能真正地听懂,回忆里的荆轲和燕国再次撞击他的心灵。
③以死报国,刺杀秦始皇。忠于燕国,从刺秦失败的遗憾,对燕国不变的忠贞可看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艺术形象的能力。根据原文“他把我装进箱子里,悠悠地对我说,燕国不保了,我们该离开这里了”“高渐离拍着行李箱,拍着我昏睡的身体,嘶哑着嗓子说,燕王喜割掉的不仅是太子丹的头颅,他割掉的也是他自己的头颅啊!高渐离的话很快就得到了应验”可得知,高渐离有政治远见,能通过好友荆轲的死和燕王的做法,预知燕国不保。根据原文“其实,燕惜的眼睛根本不用薰了,他基本上已经为荆轲哭瞎了”“燕惜却不合时宜地嘟哝了一声:好是好,就是差了一些东西!”可以看出,高渐离与荆轲感情深厚,从他后面缅怀荆轲,以及文章后面他不惜牺牲生命刺杀秦始皇报仇的行为,可以看出他重情重义,眷恋故国。根据原文“他俯身想从燕惜的手里拿过我,然后自己弹奏。而这时,我却发出了铅一样沉钝的声音。我灌满铅的身子在燕惜的粗糙大手里化作一道闪电,飞快地向秦始皇砸去——”,虽然高渐离后来到一统天下的秦始皇身边击筑,在外人看来似乎飞黄腾达,但高渐离最终却做出了行刺秦始皇的选择,并最终为此殒命,由此可见,他忠于燕国,以死报国。
9.①从人物形象上看,让静物“筑”开口,通过对“筑”的动作和心理描写,衬托了高渐离惜情重义、忍辱负重、壮心不已的形象。
②从主旨上看,用“筑”讲述历史人物真实的遭遇,充分表现了历史文化中深层的悲壮与厚重,增添了历史的沉重感和文化的沧桑感。
③从表达效果上看,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物以人的感情,视角独特,引人入胜。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叙述视角与叙述特色的能力。作品以“筑”这一物的视角进行叙述,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到高渐离能看到的事物,也能看到高渐离看不到的事物,甚至还能通晓高渐离的内心所想,衬托了高渐离惜情重义、忍辱负重、壮心不已的形象。如“我随着他端盘上菜,刷盘洗碗,砍柴劈木。我眼睁睁地看着他的一双调琴弄筑的纤手变得粗糙皲裂,骨节粗大。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我躁动不安。我在箱子里激烈地扭动自己颈细肩圆的身子,我的十三根铜弦铮铮作响。我觉得那简易的床铺也在我的响声中摇晃。我停止不下自己”“我奇怪他的盲目里竟然还有眼泪,竟然还有铅块一样的眼泪砸落”。“筑”作为高渐离身边的事物,不仅能看到高渐离的言行举止,还能看破高渐离迫于时势外在伪装下的真实想法,如“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我躁动不安“昏迷的心不会死去,它们注定还会被持续的筑声所唤醒”“我和燕惜都不由自主地唱起了那首荆轲曾经唱过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正是这些内心所想,促使高渐离不断做出新的选择,这也在无形中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增添了历史的沉重感和文化的沧桑感。文章表现的虽是高渐离这一人物的言行举止和生平经历,却没有从他的视角展开描写,而是从他身边与之形影不离的“筑”入手,这不仅充分体现高渐离音乐人的身份,并且也是作为高渐离最终击杀秦始皇不成含恨而去的见证,这一视角另辟蹊径,使文章充满新意。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阻断了秦军所筑甬道。绝:断绝、毁掉。 句意:但是能横渡江河。绝:横渡。
B.句意: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顾:回头看。句意: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仓皇失措(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顾:回头看。C.句意:第二天不可以不早早来向项王谢罪。谢:谢罪或道歉。句意: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谢:道谢、拜谢。D.句意:不如趁此机会好好对待他。因:介词,趁着,借(机)。句意:接着取出自己的蟋蟀,放进比试蟋蟀的笼子里。因:接着、然后、于是、就,承接关系的连词。
11.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代男子在十八岁行冠礼后……古代女子在十八岁行笄礼,则无需取字”错,古代男子行冠礼应是20岁。古代女子也取字,一般在十五岁举行笄礼。
1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有人因所提定都关中之说拂逆其意而惨遭烹煮之大祸”错,此人被烹煮的原因是讽刺项羽沐猴而冠。原文有“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13.(1)于是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千金、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送你个人情吧!”
(2)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购”,悬赏征求;“购我头(以)千金,邑万户”,省略句、状语后置句;“为”,动词,成全;“若”,你的。
(2)“所以”,……的原因;“……者,……也”,判断句;“出入”,偏义复词,进入;“非常”,古今异义,意外的变故。
14.(1)他认为自己走投无路是上天的旨意,已无力回天;
(2)征战致使江东子弟损兵折将,他愧对江东父老,不愿再起战火破坏他们的生活;
(3)他是个高傲自尊的人,不肯接受失败,宁肯自刎而不受辱;
(4)他慷慨赴死,保全自己英雄气节,令后人赞颂;
(5)他沽名钓誉,不愿做临阵脱逃之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筛选整合信息要点的能力。在原文中找到项羽不肯渡江时所说的话“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藉独不愧于心乎”,意思是: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可见,他首先认为自己穷途末路,是“天之亡我”,对于自己的命运前途已不报希望;其次,他觉得羞愧,自己率领的江东子弟尽皆覆没而只余自己一人独回,无颜见江东父老。从他的语言“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行为“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可见,他是一个自尊心极高的人,无法忍受一败涂地的结局,宁肯自刎也不愿受辱。从“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可见,他自始至终保持着一种风度气节,以武力证明自己并非“战之罪”,慷慨赴死而流芳百世,既可以说他坚守气节,也可以说他有点沽名钓誉。
参考译文:
(一)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项籍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害的那位楚国大将。秦二世三年,项羽诛杀了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扬诸侯。他首先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人渡过黄河,援救钜鹿。战争只有一些小胜利,陈馀又来请求增援。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黄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部队抵达前线,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遭遇,交战多次,阻断了秦军所筑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过了几天,项羽带兵向西到咸阳屠城,杀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并且放火烧了秦朝的宫殿,大火烧了三个月还不灭。然后,项羽就带着抢来的宝贝和女人东归。有的人向项羽建议说:“关中之地,四周有山河阻隔,土地肥沃,可以在此建立都城,以成霸业。”项羽看到秦朝的宫室已经被烧得残破不全,心里面又想回家,就说:“取得富贵而不回家乡,就像穿着好看的衣服在夜里走路一样,有谁知道呢?”提建议的人就说:“别人都说楚国人他徒有其表,果然是这样”。项羽听了后,就把这个人给烹杀了。项王的部队驻守在垓下,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的军队把他重重包围。深夜,(项羽)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羽于是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在这种情况下,项羽独自一人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当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天刚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让您称王了。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又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仅凭借项羽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马童这时才跟项王打了个对脸儿,于是把项羽指给王翳看:“这就是项王。”于是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千金、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送你个人情吧!”说完便自刎而死。
(二)
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随即进来见刘邦。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说:“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对 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答应了,跟刘邦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开,回到(项羽)军营里,详细地把刘邦的话报告项王。就趁机说:“刘邦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不如就趁机友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了。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紧扣‘梦’字”错。从词中来看,突出一个“恨”字,层层递进,深沉婉约,把一个闺中独居的女子在爱人离别后的凄凉悲愁以及对杳无音讯的无情之人的怨恨,刻画得淋漓尽致。如上阕写思妇别后的孤凄苦闷和对远游人深切的怀念,下阕借景抒情,描写思妇秋夜难眠独伴孤灯的愁苦,处处扣住“恨”来写。
①与君分别之后,再也不知道行踪;②书信渐渐减少,最后书信不通,音讯全无;③希望入梦,梦中寻找,可是“梦又不成”,灯花燃尽,最后一点希望也成了泡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意思是“离别后不知你的行程远近,进入眼帘的都是凄凉景象,心内都是烦闷”,写出了离别后主人公不知心上人在何处,到哪儿去的担心和忧愁。“渐行渐远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意思是“你越走越远,渐渐断了书信;水面宽阔,鱼儿深藏,到何处去寻问你的音讯”,可以看出分别之后,不知心上人的行踪,书信全无,这让诗中的主人公有一种欲诉无人听的愁苦。诗句“故攲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田”意思是“故意斜倚着单枕想到梦中将你寻觅,可惜梦没有做成,灯芯也化为灰烬”可以看出,女主人中收不到心上人的书信倍感苦闷,想通过做梦的方式让情人入梦,但是也做不到,更让主人公更加苦闷。
17 (1)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2)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3)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补充:(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喻”“谑”“潭”等。
18 .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喝酒未必是这个原因”说法错误。喝酒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是抵御寒冷确实是其中一个原因。原文说法不存在逻辑错误。
19. 示例:①起到保暖的作用 ②增加了心脏的负担 ③那该如何应对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文“从而减少皮肤散热”可知,“减少皮肤散热”就会使体温下降速度减缓,从而起到保暖的作用。故①中可填入“起到保暖的作用”。
第二空,从后文“如果心脏负担太重”可知,“血管的收缩又导致血压升高”所导致的后果是心脏负担加重。故②中可填入“增加了心脏的负担”。
第三空,根据后文“方法是及时根据气温变化增加衣物,尤其冬天室内外温差大,外出时注意做好保暖很重要”可知,③中所填句子是一个问句,是关于如何应对心脏病的问题,可以填入“那该如何应对呢”。
①能工巧匠 ②耳熟能详 ③精益求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结合后文列举的“鲁班、李春、李冰、沈括等世界级工匠大师”可知这里应该是讲中国从不缺少世界级工匠大师,可以用“能工巧匠”。“能工巧匠”,指工艺技术高超的人。第二空前面列举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百炼成钢”是人们很熟悉的诗句、成语,可以用“耳熟能详”。“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第三空前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百炼成钢”等诗句、成语体现的是人们认真执着、不断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可以用“精益求精”。“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人积极行动起来,工匠精神将引领人们书写更多精彩的故事,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错误。一是“需要每一个人发挥积极行动起来”句式杂糅,可以删除“发挥”。二是“精彩的更多故事”语序不当,应该是“更多精彩的故事”。三是“为实现中国梦献计力量”搭配不当,应该是“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22.排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表述全面,条理清晰;增强语势,强调内容,有力诠释了实现中国梦所必须具备的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修辞手法的能力。划线句中“要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精神,要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执着精神,要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运用了三个相对整齐的动宾句式构成排比,各分句间是并列的关系,全面清晰、具体形象地阐释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同时每个分句都引用了俗语或者名言名句,使得语句既富有文采又内涵深厚。“要有……要有……要有……”的句式铿锵有力,给人积极昂扬热血沸腾的力量,形式整齐,富有节奏感,琅琅上口。
2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三则材料由名言构成,都与“学习”有关。
第一则名言强调学习不能够停止。语出荀子的《劝学》。意在强调学习者要明确学习的意义,学习是发展、完善自身的最佳途径;学习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求学者必有终身求学的意识。
第二则名言大意是说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是说学习过程中要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学习主线,虚心向老师求教,课上状态、课下作业都应保有积极的态度。
第三则名言大意是说学习如同登山一样,越向上走就越高;如同睡觉一样,时间越长,精神越充足。此名言意在强调学习应该努力攀登,否则就会不进则退同时也强调学习也要懂得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道理,学会劳逸结合。
三则材料都关联“学习”的话题,侧重于从学习的方法谈论学习,即要“学会学习”。
具体写作任务为给刚入校的高一学生写一封书信。按照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书信内容应提及材料或涉及材料里的观点,成文时要注意书信情景性和语体特点。
写作时考生可立一个醒目的标题,如“‘劝学’新解(新说)”,正文可从三则名言切入,就着名言观点进行阐释;对于学习的认识,考生可以依据材料中提到的“学不可以已”,要循序渐进;“古之学者必有师”,要虚心请教;“学者如登山焉……”,要锲而不舍和劳逸结合等,鼓励求学者要学会学习。也可以结合现实,用崭新的眼光批判的看待名言中的思想,阐发自己的新观念、新思想,从某一个角度进行辩证的分析。发表自己的看法,如勇于质疑、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从兴趣出发、勇于创新等等均可,所以本题其实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不管哪个角度,都不能脱离“学会学习”的话题。
【参考立意】
1.学习要持之以恒。
2.转益多师是吾师。
3.学习要日积月累。
4.亲我师,信师道。
5.敏而好学,不耻多问。
6.勤能补拙。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 (20~16分) 二等 (15~11分) 三等 (10~6分) 四等 (5~0分)
基 础 等 级 内 容 20 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 达 20 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革难辨
发 展 等 级 特 征 20 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显文采 略显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依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看本质 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 ③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④材料丰富 ⑤论据充足 ⑥形象丰满 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 ⑨句式灵活 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⑾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⑿见解新颖 ⒀材料新鲜 ⒁构思新巧 ⒂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⒃有个性特征
(三)缺题目扣2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四)不足字数扣分要求,600字以上,每少50字扣1分;400字以上,20以上30以下打分;200字以上,10分以上20分以下打分;200字以下,10分以下打分。
(四)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五)一类卷:54-60分; 二类卷:48-53分; 三类卷:42-47分; 四类卷:36-41分;五类卷:36分以下。
(六)对书写工整或字体漂亮的学生在同等文力之下要相应提高分数,多给鼓励分,引导学生在书写方面提高颜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