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1课《创造宣言》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1课《创造宣言》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0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6 16:47: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21课
创造宣言
在世界历史的学习中,你知道有哪些著名的“宣言”吗?
《共产党宣言》
美国《独立宣言》
导入新课
“宣言”是什么意思?
宣言,一是指(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二是指宣告、声明。
根据“宣言”的义项,大家猜猜陶行知的《创造宣言》的主要内容会是什么呢?
导入新课
了解作者,识记“中伤、鲁钝、豢养、走投无路”等易考词语。
阅读课文,准确概括作者的观点及其论述过程中批驳的观点。(重点)
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梳理本文的论证材料,明确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重点)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品味本文逻辑谨严、气势充盈、激情洋溢的写作特点。(难点)
学习目标
作者介绍
陶行知,(1891年—1946年)安徽歙(shè)县人,教育家。
他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作者简介
字积累
樵( )夫 豢( )养 陡( )然
烟囱( ) 中( )伤 走投( )无路
玄奘( ) 懦( )夫 塑( )像
遁( )词 鲁钝( ) 哑( )口无言
qiáo
huàn
dǒu
cōng
zhòng
tóu
zàng
nuò

dùn
dùn

字词积累
遁词: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画龙点睛: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哑口无言: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暴,糟蹋、损害。弃,鄙弃。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投,投奔。
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叛,背叛。离,离开。
字词积累
1.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开宗明义,总领全文,提出“___________”这一总论点。
我们要创造
整体感知
第三部分(第5—11段):批驳五种人们常说不能创造的观点,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第二部分(第2-4段):阐释教育者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以及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这一分论点。
整体感知
第四部分(第12—16段):以“东山樵夫”砍树为喻,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鼓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失去创造力的可怕之处
教育者要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整体感知
2.作者指出了人们不愿意创造的哪些借口?又分别列举了什么例子批驳?
(1)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以八大山人、飞帝亚斯、米开朗基为例,批驳因“环境平凡而不能创造”的观点。
整体感知
(2)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而竟在这里面,产生了平凡而伟大的平老静。
列举三个事实论据有力地批驳“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这一观点,语势强烈。
整体感知
(3)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尔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加尔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以莫扎尔特、爱迪生、帕斯加尔为例,批驳人们因为“年纪太小而拒绝创造”的错误认识。
整体感知
(4)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以曾参、慧能为例,批驳人们因为“自认为无能而拒绝创造”的错误认识。
整体感知
(5)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以玄奘、哥伦布、莫扎尔特为例,批驳因“陷入绝境而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整体感知
3.批判了五种错误观点,那么作者的观点什么?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整体感知
4.东樵夫的故事说明什么?
东山樵夫将泰山的茅草和树苗带回家焚烧取火。以这个故事说明失去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整体感知
5.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引用罗丹的话,进一步阐述人人能创造的的观点,深化论证,使文章中心论点更加鲜明突出,论证结构更加严密。
整体感知
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6.创造宣言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整体感知
1.阅读第3—4段,探究作者在阐释“教育者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以及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这个分论点时所采取的方法。
深入探究
第3—4段主要运用比喻论证法,将教育比作雕像,将教育方法比作雕刻的刀法,形象生动地说明教育理论和技术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
第13段主要用了比喻论证法,用“东山樵夫”喻指没有创造之心的教师,用“树苗、茅草”喻指学生,指出没有创造力的老师,既不能发现学生的价值,也不能给予他们更好的指导,最后只会毁灭他们。
2.阅读第13段,探究作者在阐释“没有创造力的可悲”这个分论点时所采取的方法。
深入探究
1.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比喻妙用。
(1)第4自然段“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句话怎么理解?
品味语言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给人以警示。
(2)第10自然段:“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才能开出一条生路。”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是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
意指当一个人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品味语言
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与创造。
2.朗读相关语句,体悟文章的激情与号召力。
语速快
通过语调、语速、重音的变化,读出“死人”不能“创造”,意在强调人们要“创造”。
品味语言
创造之神!你回来呀!
通过重音,激昂的语气,表达了作者对“创造”的大声疾呼。
品味语言
1.请同学们任选作者批驳段落的一个论据,根据示例将其扩写成一段话。
要求:扩写内容能支持作者观点,重点扩写作者所举反例中能驳斥观点谬误的相应细节或事实。
拓展延伸
扩写: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形状凹凸不平,坑坑洼洼,粗糙之极;颜色深浅不一,丑陋无比,可是到了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的手里,经过他们的雕刻,叮叮咣咣,丑陋变神奇,平凡变不朽,谁说平凡不能创造?
原文: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拓展延伸
示例
仿照示例扩写,全班交流小结。
6岁的莫扎特(也译作“莫扎尔特”),小小年纪,周游欧洲,用天赋、汗水创造了轰动世界的经典名曲《第一交响曲》。小小年纪,如此创造,谁能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呢?
拓展延伸
2.请同学们结合社会现实和自己的成长经历,从教师、学生、社会的角度谈谈对创造的理解。
拓展延伸
教师要创造,就不要墨守成规,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对教材多一份思辨,让教育多一份智慧。
学生要创造,就要敢于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想着小小年纪,缺乏见地。
社会要创造,就不能因循守旧,并非成习惯的事情就一定是正确的事情。
作者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展开了有力的批驳,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丝热情,一滴血汗,都应该创造,都能够创造的创造宣言。
归纳主旨
1.读了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你对“创造”这一话题有了怎样的感悟,请你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创造”的认识。
2.阅读有关创造思维、创造精神的资料,丰富知识,开阔眼界。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创造宣言
提出总论点:我们要创造
教育者的创造
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真善美之人
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批驳错误观点
确立正确观点
错误观点
平凡不能创造
无能不能创造
正确观点——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
发出呼吁:要保护和培养创造力
生命不息
创造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