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了解我国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的过程,认识对外开放的巨大作用。
2、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
3、了解认识历史的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观察地图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对外开放的进程
难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理解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
【教学方法】
要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历史地图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对比1972年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的变化,通过视频的直观感受,了解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用图片展示邓小平访问日本和美国的场景,从小平的话中了解到我们中国需要大力发展,需要进一步打开局面,但是当时中国的国情让我们必须依托助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于是,小平爷爷1979年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2、让学生阅读教材第一部分并结合课本P44的示意图找出我国在1980年设立了哪些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分属哪些省?
3、继续出示邓小平如此出牌的理由,让学生再结合地理知识思考这些经济特区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并回答,最后教师做出总结。
4、让学生阅读课本P45“知识拓展”,了解“特区”一词的由来,探究:经济特区“特”在何处?并给出两段材料作为佐证。
5、学生观看微课,感受深圳在设立经济特区前后的图片进行对比,并点明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6、出示邓小平为深圳经济特区的题词,强调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认识经济特区的设立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
7、学生讨论思考:今天的改革开放和过去的开放通商口岸有何不同,通过问题的探讨学生更清晰的认识到经济特区是我们的主动对外开放,是为了促进国家发展的强国之路。
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学生阅读课本第二部分内容,观看微课,了解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观看完微课后做导学案关于本子目的题,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做完导学案后,教师总结:在设立了经济特区之后,我国又陆续开放了更多的城市和地区, 1984年开放了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由1980年的实验“点”到1984年的开放城市连成“线”充分展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随后几年的纵深推进,使我国的对外开放区域从东部到中西部,从沿海到内陆,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学生讨论思考:今天的改革开放和过去的开放通商口岸有何不同,通过问题的探讨学生更清晰的认识到经济特区是我们的主动对外开放,是为了促进国家发展的强国之路。
对外开放的扩大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在运用地图了解对外开放进程,掌握观察和分析地图的方法. 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的对外开放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的,对外开放格局是逐步形成的,由此来突破本课的难点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不光要‘请进来’,还要‘走出去’。中国想要走向世界,离不开一个世界经济组织,让学生阅读第三部分内容找出这一组织和中国加入这一组织的时间。
多媒体出示材料,让学生结合材料和课本理解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有一大成就,有利于我国进入全球市场,适应国际竞争,以此突破本课的又一难点。
多媒体出示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对外开放中取得的一些成就。
观看视频,了解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
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最后教师总结提升:厉害了我的国,开放促进国家的进步,时代的洪流催促着我们前进,筑梦路上,我们携手共创更美好的中国!
【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对外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实行对外开放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它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推动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为实现中国梦加油助力。
【板书设计】
对外开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