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14高考地理(广西专用)第二轮讲义“应试抢分策略”教师用书配套课件:专题十四 常规地理图像的判读(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优化方案】2014高考地理(广西专用)第二轮讲义“应试抢分策略”教师用书配套课件:专题十四 常规地理图像的判读(共4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04-13 07:47: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8张PPT。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空间概念的建立离不开地图。地理图像可以携带大量地理信息,具有文字语言无法
比拟的优势。地理图像的判读是地理学科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多数高考试题都是以地图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绘图能力。在2012年高考地理试题中,等值线图、统计图和区域空间定位是考查的重点。今后地理图像仍是高考信息载体和重点。1.地形剖面图(参见专题一第1讲考点三)
2.地质剖面图
指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球内部结构剖面图、火山构造图、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等。判断内容:根据地质剖面图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垒和地堑的形态特征、火山的构造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剖面图3.河床剖面图
河谷基本形态包括谷底和谷坡两部分,谷底一般由河床和河漫滩组成,谷坡上常发育一些阶地,如下图所示:
4.地理要素分布剖面图
地理要素如气温、气压、降水量、水温、盐度、雪线高度、人口密度等在垂直断面上的数值大小及变化趋势,反映了垂直方向上地理事象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如下图为天山及附近地区剖面图,曲线为地表对应的气候资料。图中除可读取天山地区地形起伏的数据外,还可以读取南北坡降水的差异,降水的极大值区,1月、7月均温分布的规律,并可以对天山南北农业生产做出评价。下图就A点数据的读取进行图示分析。过A点作横坐标的平行线与海拔高度刻度线相交,可读出A点海拔高度为2 450米;过A点作纵坐标的平行线与7月均温曲线相交于T7,与1月均温曲线相交于T1,与降水量曲线相交于B点,然后分别过T7、T1、B三点作横坐标的平行线与气温刻度线和降水刻度线相交,即可读出A点7月气温T7值为20℃,1月气温T1值为-8℃,降水量为300毫米。
读中纬度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岩层发生弯曲变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处的地质构造为_____,该处成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向斜向斜的槽部物质坚实,不易受到侵蚀,形成山地(2)①②③三地中可能找到石油的是_____地。
(3)若在图中乙处修建一水库,对河口滩涂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河流上游段夏季时流量大增,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类目前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影响地表径流,如修建水库使河流________________,或通过_____________解决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问题。②河口滩涂增速变缓①夏季气温升高,大量冰雪融化补给河流,形成汛期②该河位于夏雨型气候区径流量变幅减小跨流域调水【解析】第(1)题,岩层发生变形、断裂、位移是受内力作用形成的。第(2)题,石油较水轻,分布于背斜的上部。第(3)题,水库通过蓄水可改变不同河段河流的径流量,会使水库下游径流量减少,其“减淤”的作用同时使入海泥沙量减少。第(4)题,结合图中纬度和海拔高度可知该山地有冰川存在,因此该河流夏季流量增加的一种可能是夏季气温升高,融水量增加;另一种可能是该河受夏季降水的补给。修建水库是改变水资源在时间上的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是改变水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
不均。地理统计资料及图表是大量真实地理信息的数字化和形象化的形式,是地理信息的社会交流工具。它用真实可信的数据来描绘图表及表述地理原理和地理过程,是地理规律、地理事物在区域内发生、发展的具体体现,具有较强的时间动态性。地理统计资料及图表,按照表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表格、坐标图、结构图三大类,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如下:地理统计图表的判读解读地理统计图表,要求能正确理解图表表述的地理信息的含义,判读其表示的信息的数量或等级;同时还要有较强的逻辑推理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并在上述基础上,解释或说明相关地理事物的特征、原理和规律等。解答地理统计图表题,要做好“三部曲”——认真审题、提取有效信息、揭示地理内涵。
1.圆形图
(1)扇形图:适用于表示某地理事物的部分构成。以全部面积表示地理事物的整体,以各个部分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表示该部分占地理事物整体的比例。这种图形能表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表示地理事物由哪几部分组成,二是表示各部分的相对比例关系。如中国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分布百分比图。
(2)饼状图:饼状结构图除了可以反映扇形结构图所反映的两方面内容外,还可以反映某一地理事物的量,从而可以从数量变化和比例关系两方面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状况。如某市工业结构图,既表示了工业总产值是300亿元,又表示了各工业部门所占的比重。
(3)判读步骤:①阅读图例和文字说明,明确图中反映了哪些地理事物;②分析这些地理事物的异同点,在脑中呈现相关的知识点;③对反映的地理事物进行排序;④结合其他信息回答问题。2.曲线图、折线图(线性图)
(1)特征:曲线图、折线图是采用曲线或线条的升降、起伏来显示地理数据的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的统计图。这种图对分析各种地理事物的动态变化及依存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2)分析的思路:①看横坐标和纵坐标所表示的内容;②思考横坐标与纵坐标所反映内容之间的关系;③对曲线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递减段表示纵坐标项目与横坐标要素之间呈负相关,递增段表示呈正相关;曲线斜率大的一段表示变化幅度大,曲线斜率小的一段表示变化幅度小;④对曲线的不同变化段进行分析、评价。
3.常见坐标图
(1)三维坐标图:是用三维空间来反映三个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关系,或是将之统一在一个平面内,形成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如下图)
平面正三角坐标图由一个等边三角形构成,判读和分析时,需要把握几个关键:①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②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须是100%。③构成要素只有三项。④三项要素在数轴上的比例按由低到高的方向是一致的,即均按顺时针或逆时针由0%到100%。
(2)多维坐标图:多维坐标图是根据坐标的一般原理,将众多且有关系的信息反映在一张图上绘制而成。(如下面的三种坐标图)
风频玫瑰图是在一个八方位(或更多)坐标图中加上气象资料绘制而成的,坐标中心点的风频概率为0,风频曲线离中心点越远说明风频率越大。一般而言,要能读出一个地方的最大风频和最小风频,以此结合有关城市和工业布局知识。
读图的常用方法
一看图的标题,确定知识范围;
二看图例注记,发现图像信息;
三看图像特征,寻找标志数据;
四要相互联系,全面综合分析。
(2013·高考广东卷)青海省西宁市位于湟水谷地,平均海拔2 261m,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日益凸显。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材料1:1996~2008年西宁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图。
材料2:2011年西宁工业产值结构图。
(1)“到西宁避暑,请带上毛衣”。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宁的城市形态呈条带状,主要受_______、_______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3)1996~2008年期间,西宁市耕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所占比重总体分别呈何种变化趋势?其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4)2011年西宁市工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能带来哪些
问题?海拔高,夏季凉爽;气温日较差较大地形河流【解析】(1)由材料可知,西宁位于青藏高原的湟水谷地中,海拔高,空气稀薄,夏季白天太阳辐射强,气温较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昼夜温差大。(2)西宁位于湟水谷地中,受地形、河流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城市形态呈条带状。(3)材料1显示了1996~2008年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注意图中各图例的高度表示比例及其变化。(4)材料2表示2011年西宁不同工业部门的工业产值构成,读图可知,在西宁的工业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比例较高;医药、食品制造业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比重较小。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可能带来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答案】 (3)耕地:比重下降。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占用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比重上升。城市(镇)化及工业化的发展。
(4)特点: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重工业为主,高能耗产业比重大。问题:①能源、资源消耗量大,可能带来资源枯竭;②可能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③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
地理景观图的判读1.地理景观图的类型
(1)自然景观图:常见的有地质地貌景观图(名山、断层、典型地质现象等)、天气气候景观图、自然灾害景观图(火山喷发、地震素描图或照片等)、生物群落景观图(动植物图片和自然带景观)等。自然景观图能正确反映某区域的综合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景观特征。
(2)人文景观图:常见的有聚落景观图(城市、村落)、农田和农业景观图(耕地、林地和水稻种植等)、工厂和工业景观图(采矿、生产车间等)、人种外貌景观图(不同人种的图片)、民族风情景观图(民族特色图片)、建筑景观图(标志性建筑)、名胜古迹景观图等。人文景观图不仅可以反映某一特定区域内的人文环境特征,也可以透视其自然环境特征。2.地理景观图的判读
(1)利用地理景观图进行区域空间定位。
(2)利用地理景观图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利用地理景观图判断、分析区域的环境特征。
(4)根据地理景观图分析地理景观的形成原因。
(5)根据人文景观图判断相应的社会活动类型。
(2011·高考大纲全国卷)读下图,完成(1)~(2)题。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DD【解析】 第(1)题,根据景观图片中山体的形态和火山喷发的景象可以判断出该山体属于火山,其岩石为岩浆岩,是由来自上地幔上部软流层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因此,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地幔。第(2)题,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地球表面的各种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喷出岩和侵入岩都属于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作用形成,变质岩是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经过高温、高压变质而成,因此A、B、D选项都是错误的。
地理原理图的判读1.常见的地理原理图有以下几种
(1)地理原理规律模式图,如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示意图。热力环流图(2)地理要素变化过程模式图,揭示了地理事物发展变化不同阶段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如河流流量过程图、人口增长趋势图等。
(3)地理要素关联模式图,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或结构特征及演变的规律。如环境各要素关系图、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如图所示)等。
2.地理原理图的判读
(1)地理原理规律模式图的判读技巧
①读图名,明确主题,看清模式图反映的主题与哪些原理和规律有关。
②分析模式图,理清其反映的规律、原理,搞清各环节之间的关系、逻辑顺序。
③结合问题与所学理论、原理、规律进行对比分析。
④注意图形的变化,抓住本质。
(2)地理要素变化过程模式图的判读技巧
①首先要明确是何种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展过程。②阅读图例或图形的纵横坐标等,注意其单位、数值大小及数值变化的方向。
③注意地理事物或现象整体发展变化的趋势、阶段的划分。
④分析影响因素、阶段特点与变化,并推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3)地理要素关联模式图的判读技巧
①识别所表示的是何种因素的地理事物联系过程。
②注意根据图中箭头方向、线段的纵横关系等提取有效信息。
③弄清事物的形成或变化过程,判断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④掌握模式图内地理要素的地位、作用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2013·洛阳统考)下图左半部分是某地贫困和生态环境恶化循环示意图,右半部分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①②代表的含义分别是( )
A.开垦土地、单产提高 B.科学种田、单产提高
C.退耕还林、耕地减少 D.毁林开荒、水土流失
(2)图中①②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多样性 D.层次性
(3)③是摆脱恶性循环,形成良性发展的关键,它应当是( )
A.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B.农林牧综合治理
C.大力发展重工业 D.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
DAB【解析】 (1)从图中可知因为贫困,追求更多的粮食,必然会毁林开荒,扩大耕地面积,进而引发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2)①②之间反映了植被与水土流失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要摆脱贫困,改善生态环境,需要农林牧综合治理,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1.地理分布图的类型
按照地理事物在图形中分布的范围和形状,将分布图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点状地理分布图
点状地理分布图表示的地理事物是标注在图上离散的点。
①表示分布地点:如我国水电站的分布(只表示其空间位置)。②表示类别:用不同图例,如我国有色金属矿的分布。
③表示数量:用定位符号的大小来区分(或同时在符号旁边注明绝对数量)。地理分布图的综合判读(2)线状地理分布图
线状地理分布图,常用线状符号来表示交通线、河流、山脉、洋流、等值线 等。带箭 头的表示 动态, 不带 箭头的表示 静态。线段的长短、粗细表示量的大小。读线状地理分布图要注意事物的起止点、事物的沿途变化和事物的走向。注重同一空间不同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和相互影响的结构体系。
(3)面状地理分布图
面状地理分布图表示地形区、气候区、农业地域、工业区等地理事物。①表示分布范围:在地图中用封闭的界线,或一种图例表示某种呈面状分布事物的范围。②表示类别:在某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内,用不用的颜色或图例,在各个范围内用不同图形加以区分类别。③表示数量:常用散点法(点数多少)、等值线法。读面状地理分布图,要明确事物的地理范围。
2.图示地理分布图的解读程序
(2013·高考福建卷)下图示意某省气候舒适度分布。以平均气温24℃、相对湿度70%、平均风速2m/s作为人体最舒适气候条件,据此划分出最舒适区、舒适区、一般区、不舒适区与最不舒适区。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d为一般区,则最舒适区是( )
A.a B.b
C.c D.e
(2)影响甲地气候舒适度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风带
C.地形 D.河流
(3)仅考虑气候舒适度状况,游客前往该省休闲旅游最佳的月份是( )
A.3、4 B.5、6
C.7、8 D.9、10
CCB【解析】 根据省区轮廓图判断出该省为安徽省,掌握安徽省的南北差异,是解答本题组的关键。第(1)题,依据材料可知,影响气候舒适度的指标是气温、湿度和风力,而题目所给的条件是d为一般区,由此向南向北根据区域自然特征推断,向北是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春旱夏涝,春季多风沙,冬季气温也较低,不可能是最舒适区,如a、e区。向南温度和湿度增加,但是山地海拔高,风力大,气温低,也不可能是最舒适区,如a区。b区位于d区以南,靠近黄淮海平原,最多属于舒适区。c区位于长江沿岸,不易出现低温或者干热的气候,是气候的最舒适区。第(2)题,读图可知,甲地的海拔在500m以上,地形是影响该地气候舒适度的主要因素。第(3)题,安徽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3、4月份受冬季风的影响,气温较低;5、6月份气温较高,湿度较大,适合休闲旅游;7、8月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容易出现干热天气。9、10月份雨季结束,气温较低。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