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0张PPT)
第1节 群落的结构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总和
回顾
什么是种群?
微生物
池塘一角有多少个生物种群?
锦鲤
芦苇
野鸭
水葫芦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1、群落的概念:
问题1:
鱼池中的浮游植物是一个种群还是一个群落?
既不是一个种群,也不是群落。
种群强调是某区域内一个物种的全部个体,群落强调是某区域内所有种群即全部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
一、群落的概念
[典例1]、一片草原上的全部黄羊和一片草原上的全部生物,在生态学上分别称为
A.种群和群落
B.种群和生态系统
C.群落和种群
D.群落和生态系统
A
视角决定问题——以群落和种群研究为例
科学方法
种群研究的中心问题
种群的
数量特征
及其
变化规律
数量
特征
最基本特征
种群密度
出生率
死亡率
迁入率
迁出率
直接 影响
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数量
变化
影响因素
“J” 形增长
“S”形增长
波动
下降
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
若要研究上图池塘生物群落,应从哪些方面研究?
科学方法
研究
群落
群落中各个种群之间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群落具有怎样的时空结构?
群落的演替情况是怎样的?
群落的范围和边界如何?
群落中有多少种群?哪些种群占优势?
群落中各个种群分别占据什么位置?
2、群落研究的问题
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
新疆北部的针叶林
右图展示的是两种不同群落
1、两种群落在物种组成上
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2、两种群落在物种数目上
有何差异?
新疆北部的森林主要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而福建武夷山森林的主要树种是阔叶乔木 。
新疆北部森林的物种数目少,福建武夷山森林物种数目多 。
三、群落的物种组成
常绿针叶林
一个群落中物种的数目
物种丰富度
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1、意义:
2.衡量指标
三、群落的物种组成
落叶阔叶林
针叶林
苔原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南方
北方
丰富度
低
高
从上述分析:丰富度的差异主要与什么有关?
丰富度的差异主要与气候有关。
3.特点:
(1)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三、群落的物种组成
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数量是否一样?
思考
?
在群落中,有些物种不仅数量很多,而且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往往占据优势。
如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米槠、甜槠、木荷等
米槠
甜槠
木荷
优势种
有一些物种虽然在群落中比较常见,
但对其他物种的影响不大,它们就不占优势
如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芒萁、狗脊等
狗脊
芒萁
常见种
糙隐子草
碱蓬
羊草
放牧强度加大
过度放牧
[典例2].下列关于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中生物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B.不同群落生物的丰富度不同
C.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
D.丰富度越多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
A
一.实验目的:
1.初步学会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
2.能对土壤中部分常见的动物进行分类
3.学会设计表格进行观察和统计。
4、探究影响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因素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探究 实践
二.实验原理:
1.调查方法:
2.采集方法:
3.统计方法:
取样器取样法
诱虫器采集法;简易采集法
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三.用具:
取样器、诱虫器、吸虫器等
提出问题
不同区域的土壤中,物种丰富度相同吗?
制定计划
步骤 时间 地点 内容 方法 备注
第一步 X年 X月 X日 环境 考察 观察与测量 带温度计、
干湿计、
记录本
第二步
……
实施计划(方法步骤):
1、准备:
(1)制作取样器:
5cm
(2)记录:
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
注意断口处锋利,操作时注意安全
注意:取样时尽量不要破坏环境,
并事先取得有关部门的同意。
2、取样:
选择取样点,将表土的落叶轻轻拨开
用花铲将罐内的土连同罐子一起挖出,将罐子中的土壤倒入塑料袋中。
3、采集小动物
(1)诱虫器采集:
①将取到的土壤样品倒置在金属网上
将花盆放在诱虫器上,打开电灯
土壤和花盆壁之间为什么要留一定的空隙?
为了使空气流通
酒精起什么作用?
使小动物固定
土壤小动物的特点: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
(2)简易采集法
将取到的土壤样品放在瓷盆内,用 解剖针拨找小动物,同时用放大镜观察,发现体型较大的小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取出来,体型较小的则可以用吸虫器采集。
采集的小动物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将其收集在试管中
4、观察和分类:
(1)观察
先用肉眼观察
(2)分类
借助有关图鉴查清小动物的名称,并进行分类,无法知道小动物名称的,可记为“待鉴定“××”
有些小动物难以用肉眼识别,可用镊子或吸管取出,放在载玻片上,借助放大镜、体视显微镜进行观察。
5、统计和分析:
动物名称 个体数 备注
样本1 样本2 样本3 ××
××
××
待鉴定××1
待鉴定××2
6、结论:
[典例3] 下列关于“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不同季节,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一般不同
B.应设计表格,统计不同采集样点的土壤小动物种类
C.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D
[典例4]在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
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
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
D.广口瓶中可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
D
一个群落当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在空间中随机的聚集在一起,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草原上的群落
种内互助
种内竞争
四、种内关系
五、种间关系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是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1、原始合作(互惠)
(1)概念
(2)实例
海葵和寄居蟹
根瘤内有大量根瘤菌
豆类植物的根
根瘤菌
豆类植物
通过固氮作用提供含氮养料
通过光合作用提供有机养料
资料1:
2.互利共生
(1)概念: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二者不可分离的关系。
结果:对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生物A
生物B
2.互利共生
生物数量
时间
A
B
(3)能量关系图
(2)数量关系图
地衣(真菌和藻类植物的共生体 )
藻类
光合作用
给真菌提供有机物
真菌
吸收水和无机盐
供给藻类
人体肠道
有益菌群
提供营养
阻止和抑制外来致病菌群的入侵,为人体提供多种维生素
生活链接:人体肠道与有益菌群
思考:
为什么适量饮用添加了有益菌群的奶制品可以防止维生素缺乏症?
白蚁和肠道里的鞭毛虫
白蚁的肠道不分泌纤维素脢,无法消化木质纤维素,
然而鞭毛虫能分泌一种消化纤维素脢,把木质纤维
素酵解为可吸收的葡萄糖,为白蚁提供了充足的养
分。另一方面,鞭毛虫也在白蚁的肠道中获得所需
的养料。白蚁与鞭毛虫密切合作,互利共生。
扩展视野
(4)实例:地衣、大豆与根瘤菌、白蚁和肠道里的鞭毛虫、寄居蟹与海葵雪兔
猞猁
资料2、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雪兔增加导致猞猁增加,猞猁增加又导致雪兔减少,并进一步使猞猁减少,二者相互制约,使其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
生物数量
时间
捕食者
被捕食者
A、B两生物个体数量变化不同步:
先增加先减少者为被捕食者,后增后减者为捕食者。
3.捕食
(1)概念:
(2)生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图
A
B
关键提醒:
(3)能量关系图:
注意:
同种生物的成体以幼体为食,不是捕食关系,而是种内竞争。
(如大鲈鱼与小鲈鱼)
(4)举例:
猞猁与雪兔、鹰与蛇、牛与草、猪笼草与昆虫
猪笼草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食虫植物。
捕虫袋是猪笼草的捕虫武器,看上去像
是一个个“小瓶子”挂在植株上。它的袋口十分光滑,上方有一个盖子,平时盖子是半开着的。同时袋口和盖子上还有蜜腺,能分泌出蜜汁来引诱昆虫。上当受骗的蜜蜂、苍蝇、蚂蚁等一些昆虫,以为捕虫袋是一朵朵花,便飞落或爬到瓶口去吃蜜。由于袋口很滑,一不小心就滑到袋里,掉到袋里的“液池”中。此时,袋口的盖子就会自动盖上,小虫便被关在袋里。最后,昆虫会被淹死在“液池”中。接着被含有蛋白酶的消化液消化分解,分解出有营养价值的物质。
拓展视野
冬虫夏草是一种叫做蝙蝠蛾的动物,将虫卵产在地下,使其孵化成长得像蚕宝宝一般的幼虫。虫草真菌会经过水而渗透到地下,专门找蝙蝠蛾的幼虫寄生,并吸收幼虫体的营养,而快速繁殖。当菌丝慢慢成长的同时,幼虫也随着慢慢长大,而钻出地面。直到菌丝繁殖至充满虫体,幼虫就会死亡,此时正好是冬天,就是所谓的冬虫。而当气温回升后,菌丝体就会从冬虫的头部慢慢萌发,长出像草一般的真菌子座,称为夏草。在真菌子座的头部含有子囊,子囊内藏有孢子。当子囊成熟时,孢子会散出,再次寻找蝙蝠蛾的幼虫作为寄主,这就是冬虫夏草的循环。
资料3:
4.寄生
(1)概念:
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
结果:
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
如果分开,寄生物一般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
(2)生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图
A寄主
B 寄生物
生物数量
时间
B
A
A
B
体表寄生
体内寄生
寄生物一般不会导致寄主全部死亡。
关键提醒:
(3)能量关系图:
4.寄生
(4)实例:
噬菌体与细菌、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
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
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
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
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资料4:
1、从图中可以看出:混合培养后,能正常生长的是 ,不能正常生长的是______ 。
2、试分析高斯实验,这两种草履虫在生物学上的属于哪种种间关系?
竞争
大草履虫
双小核草履虫
5.竞争
(1)概念
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关键提醒:
1、物种间生活环境、生活习性越相近,斗争越激烈。
2、竞争不只是针对食物,还包括空间、阳光等。
水稻和杂草的竞争
2)实力相当型
(如牛和羊)
1)实力悬殊型
(如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
(2)数量关系图
种群数量
种群数量
时间
A
B
(3)能量关系图
C
A
B
曲线关系表现为互相抑制,一方占优势的时候,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4)实例:牛和羊、
农作物与杂草
竞争
思考·讨论
?
资料1 红尾鸲和鹟都捕食飞虫,也常常从树叶及树冠末梢上啄食昆虫。在两种鸟共同生活的地区,红尾鸲喜欢在疏林和缓坡处活动,而鹟更喜欢选择密林和陡坡。如果只有一种鸟存在,那么无论红尾鸲还是鹟,它们觅食的范围都比共存时更大。
1. 红尾鸲和鹟的种间竞争对两个种群的分布有什么影响?
红尾鸲
鹟
两者的食性比较相似,种间竞争导致两个种群的分布范围缩小,甚至错开。
分析种间关系对群落的影响
思考·讨论
?
分析种间关系对群落的影响
资料2 某地海边潮间带分布着海星、藤壶、贻贝、帽贝、石鳖等动物,海星可以捕食该群落中的其他四种动物,其它四种动物之间无捕食关系。在一个16m2的实验样地中,人为去除该样地的所有海星,几个月后,藤壶在该地实验样地中占据优势,数量最多;再过一段时间,贻贝成为最终占优势的物种
2. 资料2说明捕食、种间竞争在群落中是怎样相互联系的?
捕食会影响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种间竞争的强弱,进而调节物种的种群密度
[典例5]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
A.捕食
B.种间竞争
C.寄生
D.互利共生
B
[典例6](不定项)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们分别呈互利共生(甲)、捕食(乙)、竞争(丙)关系
B.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种群数量的消长关系如图甲所示
C.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D.丙实验过程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
ABD
B
[典例7] 如图表示一片草原上的兔子和狼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后一段时间内相对数量变化的趋势,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甲、乙分别表示兔子和狼的数量变化
B.狼的K值接近b点对应的数值
C.兔子的K值接近c点和d点对应的数值
D.第3年狼的数量会因缺乏食物而下降
六、群落的空间结构
指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分布现象
1、垂直结构
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示意图
(1)概念
植物:荷花、芦苇等将茎叶高高地挺出水面;睡莲、满江红、浮萍等浮于水面;金鱼藻等则生长于水底。
动物:鲢鱼在水体浅层、鲩鱼在中层、青鱼、虾、蚌等在水底,泥鳅、鳝鱼等则在水底淤泥中生活。
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
(2)引起陆生植物分层分布的环境因素:
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
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
光照强度、温度等
水分、无机盐等
(3)植物分层的意义:
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
竹林中的竹子高低不同,是否属于分层现象?
不属于
杜鹃等在森林的上层的活动,吃高大乔木的种子。
啄木鸟等鸟类在森林的中层营巢。
画眉等在森林底层营巢,吃地面上的苔鲜和昆虫。
食物和栖息空间
动物分层现象的原因
森林中鸟类的分层现象
群落出现垂直结构的意义:
使生物群落在单位面积上能容纳更多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如阳光、空间、营养物质等)的能力,产生更多的生物物质。
不同种群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现象
2、水平结构
例:地表因降雨量、温度等生态因子的影响,从赤道到北极依次有热带雨林、温带森林、苔原等不同类型的群落.
呈镶嵌分布
我国 南方 北方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针叶林
苔原
我国南北群落水平结构差异取决于:温度
我国东西群落水平结构差异取决于:水分
在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水平分布主要是受温度制约的。
高山草甸
针叶林
落叶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
热带雨林
海拔
高
低
温度
低
高
高山
特别提醒:
(2)形成原因:
(1)现象(特点):
呈镶嵌分布
地形、光照、湿度、人和动物等因素的影响
[典例8].(不定项)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强度有关
B.群落中动物的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
C.群落中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D.群落中植物的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
ACD
[典例9]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中层,环颈雉则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
A.种群的密度
B.群落的丰富度
C.群落的垂直结构
D.群落的水平结构
C
[典例10]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温度 食物
B.温度 光照
C.温度 湿度
D.光照 食物
D
七、群落的季节性
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1、植物的季节性对群落的影响
夏枯草
有些种类的植物在早春来临时开始萌发,并迅速开花和结实,到了夏季其生活周期结束;
另一些种类的植物则在夏季到达生命活动的高峰;
从而导致群落在春季和夏季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2、动物的季节性对群落的影响
大批候鸟飞抵鄱阳湖越冬
非洲肺鱼
大多数典型的草原鸟类和高鼻羚羊等有蹄类动物,在冬季都向南方迁移,到雪被较少、食物充足的地区生活。
旱獭、仓鼠等啮齿类动物在冬季会休眠;
非洲肺鱼是最有名的夏眠生物。
3、立体农业
(1)概念
充分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进行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的生产模式
实例1、板栗—茶树结构
板栗根深、喜光
茶树根浅、耐阴
根系深浅搭配合理利用了不同层次土壤内的水分和无机盐;
高矮结合,充分利用了不同层次的光能等。
实例2、稻—鱼—蛙结构
①鱼和蛙的粪便为水稻供肥,鱼和蛙呼吸释放的CO2可供水稻进行光合作用;
②稻田中害虫、其他浮游动物、田间杂草数量降低;
③收获的鱼、蛙还带来了经济效益。
八、生态位
1、概念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2、研究内容
(1)研究动物的生态位
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2)研究植物的生态位
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3、特点:
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
4、原因:
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5、意义:
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1.物种在生物群落中都会占据一定的生态位。
2.生态位越宽,物种适应性越强,可利用的资源越多,物种竞争力越强。
3.群落中习性相似的物种要通过种间竞争占据一定的生态位。
4.习性越相似的物种,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越激烈,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但超过一定范围,会影响资源再生能力。
5.在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完全重叠时,竞争优势较大的物种就会把另一物种完全排除掉。
注意事项
【与社会的联系】
鱼类的混合培养
(2)四大家鱼的混养利用的是它们在池塘中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既降低了竞争的激烈程度,又充分利用了空间和资源。
品种 栖息水层 食性
青鱼 水体的中下层 以水底的螺、蚌及
水生昆虫等为食
草鱼 水体的中下层或水草多的地方 主要以水草为食
鳙鱼 水体的中上层 主要为浮游动物为食,也食用部分浮游植物
鲢鱼 水体上层 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
(1)对动物生态位影响最大的是动物的栖息环境和食物条件(种间关系)。
物种 观察 数量 觅食生境出现率/% 鸟胃中主要的食物种类/% 生境1 生境2 生境3 小坚果 茎类 草屑 螺类 贝壳 沙砾 甲壳类 其他
绿翅鸭 2120 67 0 33 52.8 16.7 0 12.0 13.0 0 5.5
绿头鸭 1513 98 1 1 78.3 0.8 0 7.1 5.6 1.1 7.1
鹤鹬 1678 64 0 36 0 0 50.0 25.0 25.0 0 0
青脚鹬 1517 29 28 43 0 0 33.3 33.3 0 33.3 0.1
思考·讨论
?
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
1. 这4种鸟选择觅食生境的策略有哪些异同?哪一种鸟觅食生境的范围更宽?
①绿翅鸭和鹤鹬选择觅食生境的策略基本相同,两者均选择生境1和生境3,并以生境1为主,不选择生境2;
②绿头鸭主要选择生境1;③青脚鹬在3个生境中都出现,在生境3出现的概率高于前两处
青脚鹬的觅食生境范围更宽。
物种 观察 数量 觅食生境出现率/% 鸟胃中主要的食物种类/% 生境1 生境2 生境3 小坚果 茎类 草屑 螺类 贝壳 沙砾 甲壳类 其他
绿翅鸭 2120 67 0 33 52.8 16.7 0 12.0 13.0 0 5.5
绿头鸭 1513 98 1 1 78.3 0.8 0 7.1 5.6 1.1 7.1
鹤鹬 1678 64 0 36 0 0 50.0 25.0 25.0 0 0
青脚鹬 1517 29 28 43 0 0 33.3 33.3 0 33.3 0.1
思考·讨论
?
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
2.如果两种鸟的觅食生境一样,生态位就完全一样吗?
绿翅鸭和鹤鹬选择的觅食生境基本相同,
但是食物种类有较大差异,
占用的资源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也不一样。
不一定
物种 观察 数量 觅食生境出现率/% 鸟胃中主要的食物种类/% 生境1 生境2 生境3 小坚果 茎类 草屑 螺类 贝壳 沙砾 甲壳类 其他
绿翅鸭 2120 67 0 33 52.8 16.7 0 12.0 13.0 0 5.5
绿头鸭 1513 98 1 1 78.3 0.8 0 7.1 5.6 1.1 7.1
鹤鹬 1678 64 0 36 0 0 50.0 25.0 25.0 0 0
青脚鹬 1517 29 28 43 0 0 33.3 33.3 0 33.3 0.1
思考·讨论
?
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
3. 任选一种鸟,分析它的食性。从觅食的角度,与它有竞争关系的鸟类有哪些?
以绿翅鸭为例,绿翅鸭以小坚果为主要食物,还吃茎类、螺类、贝类等, 与绿头鸭相似,二者存在明显的种间竞争关系
绿翅鸭与鹤鹬、青脚鹬也有种间竞争关系,因为它们都捕食螺类,绿翅鸭与鹤鹬都吃贝类
物种 观察 数量 觅食生境出现率/% 鸟胃中主要的食物种类/% 生境1 生境2 生境3 小坚果 茎类 草屑 螺类 贝壳 沙砾 甲壳类 其他
绿翅鸭 2120 67 0 33 52.8 16.7 0 12.0 13.0 0 5.5
绿头鸭 1513 98 1 1 78.3 0.8 0 7.1 5.6 1.1 7.1
鹤鹬 1678 64 0 36 0 0 50.0 25.0 25.0 0 0
青脚鹬 1517 29 28 43 0 0 33.3 33.3 0 33.3 0.1
思考·讨论
?
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
4. 任选一种鸟,从觅食生境、种间关系等多个方面综合描述这种鸟类的生态位。
青脚鹬的觅食生境包括低潮盐沼——光滩带、 海三棱藨草带及海堤内鱼塘芦苇区;以草屑、螺类、甲壳类为食;青脚鹬与鶴鹬存在明显的种间竞争,因为它们都以草屑和螺类为主要食物,青脚鹬与绿翅鸭、绿头鸭也存在种间竞争,因为它们都捕食螺类,青脚鹬和绿头鸭还捕食甲壳类。
思维训练
?
溯因推理
某湖泊中生活着鲈鱼和短吻鳄,短吻鳄会捕食鲈鱼,而鲈鱼又是人们喜爱的美味。当地居民为了提高这种鲈鱼的产量而大量捕杀短吻鳄。在短吻鳄被捕杀儿乎绝迹之后,鲈鱼的产量却没有增加。调查表明湖中鲈鱼的种群数虽竟然比原来还下降了。追溯原因,有人提出了以下可能:
A. 气候变化造成鲈鱼的食物短缺;
B. 短吻鳄捕食的另一种鱼以鲈鱼为食;
C. 捕杀短吻鳄前鲈鱼的种群已经衰退;
D. 人类主要捕捞鲈鱼幼龄鱼造成种群衰退。
以上四种解释都有道理吗。你认为哪种是最可能的原因?作出推测后,应该怎样进一步判别?
思维训练
?
溯因推理
【提示】该题提出的四种解释,都有一定道理。鲈鱼种群数量下降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仅根据所给信息判断,B说法是最可能的原因。这是因为,湖泊中一般生活有多种生物、各个种群之间存在复杂的种间关系和相互作用,短吻鳄是顶级捕食者,捕食多种鱼类和其他动物,鲈鱼则以小鱼、虾、贝类浮游动物等为食。当短吻鳄几近消失时,被它捕食的动物数量可能会增长,进而影响原本比较稳定的落结构,最终影响鲈鱼的种群数量。
思维训练
?
溯因推理
【答案】如果渔网网目过小,许多幼鱼也会被捕捞上来,影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从而影响鱼种群的出生率,造成来年鱼产量降低。
[典例11] 如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D
[典例12] (不定项)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ABD
[典例13]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种间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D
A.同一座山的山顶生草甸、山腰长松林、山脚种作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C.不同种类的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这与各种淡水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的种群在水平方向上呈现斑块状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典例14]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2—1《群落的结构》练习1
1.下列生物群体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A.一片森林中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B.一个池塘中的各种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
C.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等植物和兔、鼠、昆虫等动物以及各种蘑菇等大型真菌
D.一座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菌类等全部生物
D
2.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如果要研究不同时间同一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设计一个数据收集统计表
B.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
C.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B
3、下列关于土壤动物丰富度的统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同一地域内不同时间段的大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是不同的
B.不同地域内同一时间段大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是不同的
C.同一地域内不同时间段的大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是相同的
D.一般在林下或落叶及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大型土壤动物较多
C
4.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请回答: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________,身体________,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________,理由是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________,理由是
微小
较强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
B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D
§2—1《群落的结构》练习2
1、如图表示狼袭击麝牛群时的成功率与麝牛群大小间的关系,下列叙述能正确说明图中所表示的含义的是
A.狼与麝牛间构成捕食和竞争关系
B.狼与麝牛间构成互利共生关系
C.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D.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减弱
C
2、下图中物种Ⅰ表示捕食者,物种Ⅱ表示被捕食者的是
A
3.鳄鱼常爬上岸来躺着不动,并张开口让一种小鸟吃口腔内的小虫,当敌害来临时,鸟惊飞,鳄鱼逃走。下列有关上述生物之间的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敌害与鳄鱼之间属于捕食关系
B.鳄鱼与小虫之间属于寄生关系
C.鳄鱼与小鸟之间属于原始合作关系
D.小鸟与小虫之间属于种间竞争关系
D
4、下列种间关系,两物种均受益的是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B.水葫芦与浮萍
C.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 D.螳螂与黄雀
A
5.红圆蚧是美国加州南部的一种柑橘害虫,蔷薇轮蚧小蜂能寄生红圆蚧而抑制其爆发。但在引入岭南蚜小蜂的十年后,岭南蚜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蔷薇轮蚧小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岭南蚜小蜂与蔷薇轮蚧小蜂是种间竞争关系
B.岭南蚜小蜂能够摄取红圆蚧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C.岭南蚜小蜂可以改变红圆蚧和蔷薇轮蚧小蜂相互作用的结果
D.岭南蚜小蜂的引入使该群落的丰富度增加
ABC
6.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请回答:
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它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捕食
种间竞争
7.下图所示为3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农作物与杂草;C.狐与兔)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A~C3组生物对应的曲线: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
(2)造成图中②现象是由于
①
③
②
共同争夺阳光、空气、水、肥等且生存能力相同
(3)若3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
(4)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
(5)a或b的变化曲线代表的是____________ (填“种群”或“群落”,下同)水平上的研究;a和b之间关系的变化则是在____________ 水平上的研究。
②
先增加后减少,然后趋于稳定
群落
种群
§2—1《群落的结构》练习3
1.下列研究对象不属于群落水平的是
A.洪水导致农田中部分黑线姬鼠外迁 B.杜鹃在森林上层栖息和捕食
C.线虫寄生在小麦叶片中
D.稻田中水稻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
A
2.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
D.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
D
3.如图为某一区域内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从图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一定不存在竞争
B.d越小,M与N种间竞争越激烈
C.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D.M、N两物种间存在捕食关系
B
4.在一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
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
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
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有滞后性
B
5.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高度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200~3 800 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
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C
6.(多选)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据此能推断出
A.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
B.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C.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D.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
ABC
7.下表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被农药污染的废水对农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影响的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离污染河流的距离(km) 0.1 0.5 1.0 2.0 4.0
动物类群数(类) 20 23 37 50 58
动物个体总数(个) 365 665 750 1 983 2 490
(1)许多土壤中小动物的活动能力__________,而且身体________,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通常采用________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较强
微小
取样器
(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距离污染源________ ,农药污染物的浓度________,土壤中小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越多。结论:
(3)该研究小组的同学在田中划出了5块面积和土壤肥力都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了数量不等的大豆。每一区域内的植株分布是均匀的,待成熟后,统计数据如下表,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农药污染会降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
越远
越低
区域号 区域植株数 荚果数/株 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
1 20 8.3 6.0
2 40 6.8 5.9
3 60 3.9 6.2
4 80 2.7 5.9
5 100 2.1 6.0
①请用生态学原理,简要解释各组大豆随植株数增多而平均每株植株上的荚果数减少的原因:_
②通过分析表中数据,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基本没有影响(或随大豆的种植密度增加,每株所结的种子总数减少
种植密度大,种内斗争激烈,平均每株大豆占有的资源(如水分、光、矿质养料等)少,所结荚果就少
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