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1.1种群的数量特征(共8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1.1种群的数量特征(共8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3-05 21:5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1张PPT)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细胞
种群
微观
宏观
组织
器官
系统
个体
群落
生态系统
生物圈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一般有哪些?
个体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思考

为什么要研究种群?
濒危动物保护、农田杂草状况调查、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
一、种群
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①“同种”:指同一物种
②“全部”:指一个群体,包括该物种的幼体和成体等全部个体。
(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
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①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
②从进化的观点来看:
(3)两个方面
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015年,我国科学家基于长期的野外观测查明:在我国东北长白山脉北部地区,共监测到东北豹42只,其中,幼体2只,雄性和雌性的成体分别为21只和17只,未能判断性别的成体2只
讨论:
1.调查东北豹的种群数量对于保护它们有什么意义?
弄清东北豹的数量现状,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红外触发相机拍摄到的东北豹
问题探讨:
种群特征是种群有的,但个体没有的特征。
种群特征
个体特征
年龄
出生
死亡
性别
年龄结构
出生率
死亡率
性别比例
……
……
种群与个体有什么关系?
种群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思考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
(一)种群密度
二.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1、概念: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例如:养鱼池中每立方米的水体中鲫鱼的数量、
每平方千米农田面积内黑线姬鼠的数量等
思考

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数量是种群密度吗?
不是
2、计算方法
种群密度=
种群的个体总数量
陆生生物
水生生物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一)种群密度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1、概念:
3、种群密度应用
①濒危动物保护
②农田杂草状况调查
③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
④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
国宝大熊猫由濒危降为易危!
农田杂草状况调查
蝗虫状况调查
捕捞强度调查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一)种群密度
(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
如调查某山坡上的珙桐(湖北神农架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密度
1、逐个计数法
【说明】数量较少的濒危生物,即使分布范围较大,也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计算种群密度。
因其花形酷似展翅飞翔的白鸽而被西方植物学家命名为“中国鸽子树”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2、估算法
①适用范围
②原理
黑光灯是一种发射人眼看不见的、波长在365nm左右的紫外线的电光源。 黑光灯具有很强的诱虫作用,是杀虫用灯的理想光源。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黑光灯诱捕法
趋光性昆虫
(2)样方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样方是人为划定的一个区域
数量、大小适当
【实例】某同学对某地蒲公英数量调查结果如下(样方面积大小为1m2),则该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约为 株/m2。
样方编号 1 2 3 4 5
株数 3 11 8 12 16
10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估算法
①概念:
②适用范围:
植物
昆虫卵
蚜虫
跳蝻
一般适用于植物,如蒲公英;
【注】不适用于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植物。
可以用于农田中某种昆虫卵的密度调查;
也可以用于一些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密度调查
如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的密度等;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估算法
(2)样方法
③取样的关键
随机取样
【思考】为什么强调随机取样?
为了使调查结果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④常见取样方法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正方形地块)
(长方形地块)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估算法
(2)样方法
⑤计数原则
样方内+相邻两边上(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该样方中有_____株蒲公英。
9
蒲公英——
其他植物——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估算法
(2)样方法
⑥取样的数量
⑦样方的大小
样方的多少与被调查地段的总面积呈____相关;一般来说,选取的样方越少,___________;选取的样方越多,求得的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

越接近实际情况
误差越大
样方大小视调查对象的大小及分布情况而定:
例如,草本植物样方大小一般以1㎡的正方形为宜;
如果该种群个体数较少,样方面积可适当扩大。
说明:样方大小
草本植物1㎡
灌木16㎡
乔木100㎡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估算法
(2)样方法
采取五点取样法或者等距取样法等,进行随机取样。
样方法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实验流程:
提出问题 制定计划 1 调查地点和范围
2 调查时间
3 携带的工具
4 小组分工
实施计划 1 准备
2 调查对象
3 确定样方
4 计数
5 计算
6 注意事项
结论 探究 实践: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3)标记重捕法
①概念: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
m
n
=
M
N
②计算原理:
初次捕获并标记数(M)
个体总数(N)
重捕获的标记个体数(m)
再次捕获的个体数(n)
=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实验流程:
捕获
调查范围为1hm2
(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3)标记重捕法
调查范围为1hm2
捕获
标记、放回
(3)标记重捕法
调查范围为1hm2
捕获
标记、放回
重捕
(3)标记重捕法
调查范围为1hm2
捕获
标记、放回
重捕
计算
(3)标记重捕法
13
3
14
=
总数
第一次取样 并标记的数 第二次取样的总数 第二次取样 带标记的数 估算
数目
13 14 3
60.6只/hm2
捕获
标记、放回
重捕
计算
(3)标记重捕法
(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③适用范围
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④注意事项
a.要确保标记物和标记方法对动物的寿命和行为不会产生伤害。
b.标记物不能过分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正常生活。标记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期间不能消失。
c.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同。
d.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个体的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
e.被标记的个体需在种群中混合均匀后再进行重捕。
f.种群数量变化期间,两次捕获的间隔时间不能太长。
g.尽可能多地捕获和标记动物以减少误差。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3)标记重捕法
【例】在对某地区田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hm2,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这样可估算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___________;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_(注意: 单位)
88.4只/hm2
88.4只
初次捕获并标记数(M)
个体总数(N)
重捕获的标记个体数(m)
再次捕获的个体数(n)
=
15
34
=
39
N
偏小
标记消失、脱落。
标记对动物造成
伤害,甚至死亡,
难以捕捉。
标记过于醒目,
导致比未标记的
更容易被重捕。
N
=
偏大
思考:以下情况估算值偏大还是偏小?
m
n
=
M
N

思考:以下情况估算值偏大还是偏小?
①标记物易脱落;
②被标记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机会降低;
③标记物导致被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
④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被捕获且在被标记个体稀少处被捕获;
⑤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被捕获且在被标记个体密集处被捕获;
⑥标记物影响被标记个体的活动,使其被再次捕获的机会增大。
以上 估算值将偏大, 估算值将偏小。
初次捕获并标记数(M)
个体总数(N)
重捕获的标记个体数(m)
再次捕获的个体数(n)
=
化简可得数学公式________
①②③④
⑤⑥

①红外触发相机
(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4)其他方法
二.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②动物粪便——微卫星DNA分子标记
(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4)其他方法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秧鸡

③动物的声音
(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4)其他方法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长臂猿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样方法
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典例1] (不定项)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D
C
[典例2]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主要特征,不同的种群采用不同的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一般采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
B.调查高速公路一侧某种绿化树的种群密度适合采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
C.减小样方的面积便于统计个体数量,所以能降低调查的误差
D.选取样方时,应根据调查对象的分布、地段,确定样方的多少、大小和取样方法
B
1.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对点训练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
B
2.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数量较大,约为306只,必须积极防治
B.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也要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调查
C.由于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小于306
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
课堂巩固
4.下列关于样方法调查结论的处理措施,正确的是A.多次取样,取其平均值
B.随机选一个样方,其密度就是整个种群的密度
C.取样方计算时,选生物密度大的区域更科学
D.得出的结论与其他同学不一致则舍弃
A
5.(不定项)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随机取样
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
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ACD
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是仅靠这一特征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要想知道种群数量的消长,还需要研究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为什么东北豹、大熊猫等动物在人为保护的措施下,种群数量仍不能迅速增长。鼠、蝗虫等动物,尽管人们采取各种防除措施,却仍然数量繁多,屡屡为害
思考

老鼠45天左右可繁殖一次。母鼠生长2个月就可生殖,其怀孕到生产的时间一般在3-4周左右,其一年可生6-8胎,每胎能产仔5-10个。
东北豹每年最多生一胎,通常每胎产仔2~3只,偶尔有产仔1只或4只的情况,幼豹2~3岁后性成熟。
繁殖能力的差别是重要原因,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增长快
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
的比值即出生率(死亡率)
1. 概念:
【例1】截至2015年年末,我国大陆总人数约为13.7亿,2015年出生1655万人,我国大陆人口在这一年的出生率约为_____‰。
【例2】2015年年末,我国大陆总人数约为13.7亿,我国大陆死亡人口为975万,死亡率约为_____‰。
12‰
7‰
12
7
三.出生率和死亡率
2. 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____;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
增大
相对稳定
减小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意义: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下面的漫画提到的内容是为了改变种群的哪个数量特征?
思考

2015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将于2016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
2021年8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支持措施,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1.几十年前,我国东北地区广袤无边的森林里,生活着很多东北豹。随着人类在这片森林里采伐林木、垦荒种地、建设铁路,东北豹逐渐从这里迁出,几近消失。
2.近些年国家高度重视对东北虎、东北
豹等濒危动物的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有效
的措施,如全面禁猎,禁止商业性采伐林
木,建立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随着
环境的大大改善,东北豹逐渐回归、迁入
我国东北地区。
情景材料
迁入率>迁出率,种群密度_____;
迁入率≈迁出率,种群密度___________;
迁入率<迁出率,种群密度_____;
增大
相对稳定
减小
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
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3.意义:
四.迁入率和迁出率
1. 概念:
在单位时间内迁入(迁出)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迁入率(迁出率)
2. 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一)年龄结构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五.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1、概念:
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
一般分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有生殖能力)和老年(丧失生殖能力)
3、三种类型的年龄结构比较
类型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年龄 特征 幼年个体___, 老年个体___ 各年龄期个体数_______ 幼年个体___,
老年个体___
发展 趋势 出生率___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 出生率___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 出生率___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
图示


比例相当



增大

相对稳定

减小
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
4、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5、意义:
五.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一)年龄结构
1.图1-3中A、B、C三种年龄结构的种群,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属于增长型?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小, 属于衰退型?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属于稳定型?为什么?
思考·讨论

A属于增长型,C属于衰退型,B属于稳定型。
因为一般来说,幼年和成年个体数越多,老年个体数越少,出生率就越高,死亡率就越低,种群数量增长就越快;反之,种群数量增长就越慢,或者种群数量下降。
2.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种群呢?
不一定。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结构,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般会越来越小,但是也不排除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迁入率提高等原因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
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但是这种趋势不一定能实现。
思考·讨论

3.据统计,1990—2013年的24年间,我国0 14岁少年儿童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27.69%下降到16.41%;15-64岁人口的比例由66.74%上升到73.92%;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比例由5.57%上升到9.67%。这说明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说明我国少年儿童的人口占比在减少,老龄人口占比在增加。我们应该关注我国的老龄化问题。
思考·讨论

A
B
C
幼年
成年
老年
D
E
F
A ,
B ,
C ,
D ,
E ,
F 。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说出以下图示对应的年龄结构类型
(二)性别比例
雌雄相当型
雌多雄少型
雌少雄多型
多见于高等动物
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
多见于营社会生活的昆虫
注意: 这里的雌雄个体指的是具有生殖能力的个体,如工蜂就不计算在内;
注意: 不是所有种群都有性别比例,如某些雌雄同株的植物
五.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1、概念:
2、类型:
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3、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
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4、与实践的联系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改变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注意:正常的性别比例是指该种群正常状态下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的性别比例,并不一定是雌雄相当型。
【思考】为什么改变了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种群密度会明显降低?
降低了种群的出生率
雌蛾
雄蛾
性外激素
五.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二)性别比例
2015年,我国科学家基于长期的野外观测查明:在我国东北长白山脉北部地区,共监测到东北豹42只,其中,幼体2只,雄性和雌性的成体分别为21只和17只,未能判断性别的成体2只
讨论:
2.调查东北豹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数目对于预测该种群的发展趋势有什么意义?
红外触发相机拍摄到的东北豹
东北豹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问题探讨:
[典例1] (不定项)如图表示种群的某些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为出生率,乙为死亡率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结构,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青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他特征都会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
AB
C
[典例2] 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
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图2中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
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D
对点训练
A.一段时间内某种群出生率升高,则在此期间该种群的数量一定上升
B.若某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则该种群数量一定增加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是从直接改变种群的年龄结构入手减少害虫的数量
D.我国一线城市人口数量的剧烈波动往往与迁入率、迁出率有关
1.下列与种群数量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2.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分为图示①②③三种类型,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在我国近年的人口调查中,获知人口出生率每年在下降,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一定为图③表述类型
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鱼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图①表述类型
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结构为图③表述类型
D.在某一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图②所示类型
A
课堂巩固
2.在分析种群年龄特点时,也可将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幼年期(甲)、成年期(乙)及老年期(丙)三个层级。比较这三个年龄层级的成员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可推测该种群未来的发展情形。下列各项中,最可能成为濒危物种的是
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
D.甲<乙<丙
D
种群的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叫种群的空间特征。
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
集群分布
水稻的空间分布
某种杂草的空间分布
瓢虫的空间分布
扩展
§1—1《种群的数量特征》练习1
1.下列叙述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A.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B.某森林每平方千米范围内猞猁的数量
C.某湖泊一年中鲫鱼新增加的个体数
D.一亩水稻的年产量
B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B.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不能用样方法
C.标记物脱落会导致标记重捕法的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D.黑光灯诱捕法的原理是利用了动物的趋暗性
2.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C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的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3.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C
4.某生物小组在调查一块面积为1 hm2的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2只。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A.少于92只 B.多于92只
C.少于175只 D.多于175只
C
A.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可用标记重捕法精确统计种群密度
B.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差距大的样方内数值应舍弃
C.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捉的间隔时间越长统计结果越准确
D.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物不能影响被调查动物的生命活动
5.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D
6.(多选)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内麻雀和黄鹂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单位: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项目 麻雀 黄鹂
第一次捕捉 46(标记后放生) 43(标记后放生)
第二次捕捉 42(其中6只标记) 36(其中9只标记)
A.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
B.该区域麻雀大约有322只,黄鹂大约有172只
C.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
D.若被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则计算的结果应偏小
ABC
7.(多选)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
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
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高度有关
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结构
CD
8.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上的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的计算公式:
(初捕标记数×重捕个体数)
重捕标记数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_______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144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
8/9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 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_
2.5∶1
1.如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
§1—1《种群的数量特征》练习2
A
2.农业上为了有效地降低蝗虫的种群密度,可通过在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的方法来治理。用性引诱剂治理的目的是
A.改变蝗虫的迁出率
B.降低蝗虫出生率
C.降低蝗虫死亡率
D.改变蝗虫年龄结构
B
3.右图是某地一个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图。如果有一外来物种入侵,并以该种群的幼体为食,这将使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发生变化,则这种变化为
A
4.下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则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
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
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
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
A
5.(多选)某自然保护区从外地重新引入当地已经灭绝的白唇鹿39只(其中雄性13只、雌性26只)。白唇鹿在接下来几年中的数量变化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年份 1 2 3 4 5 6
出生率(%) 17.9 27.3 29.6 22.7 24.9 30.2
存活数(只) 44 54 66 78 96 122
A.第2年白唇鹿种群的死亡率约为19.1%
B.保护区进行野生放归,有助于提高白唇鹿的遗传多样性
C.第1年到第2年白唇鹿的性别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D.即使操作规范,标记重捕法也不能获得真实的种群密度值
BD
6.回答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问题:
(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________ 。某同学在对一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时,得到该植物的分布情况如右图所示(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在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________ 。在取样时应注意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 等。
 随机取样
样方法
 8
(2)下图为一种生物三个种群的年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①据统计,70年代初,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图中的A相似,所以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是
人口密度越来越大
②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性别比例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终使害虫的种群年龄结构变为三图中的________类型。
③东海渔场因捕捞过度造成产量下降,现在当地政府通过控制网孔的大小来“抓大放小”,一段时间后年龄结构变为三图中的________类型。
降低出生率,减少害虫的种群密度  
A
C
事常与人违,
事总在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