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 虽有嘉肴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嘉肴( ) 教学相长( )
兑命( ) 学学半 ( )
2、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字词。
(1)虽有嘉肴 ( )
(2)虽有至道 ( )
(3)然后能自反也 ( )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
(5)教学相长也 ( )
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不知其旨也( )
(2)然后能自强也( )
(3)教然后知困( )
4、指出下面的特殊句式并翻译。
其此之谓乎!
5、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节选自《孟涂文集》)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不知其旨也( )
(2)学学半( )
(3)而或不达于事( )
(4)舍问,其奚决焉( )
2、下列对【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B、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C、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D、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4、回答下列问题。
(1)甲文阐述的观点是“ ”;乙文阐述的观点是“ ”。
(2)说说甲乙两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比较阅读 虽有嘉肴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嘉肴( ) 教学相长( )
兑命( ) 学学半 ( )
【答案】yáo zhǎng yuè xiào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汉字注音的能力。读好字音,首先应从汉字的音、形、义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尤其是多音字,在积累的同时,还要加强记忆。
2、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字词。
(1)虽有嘉肴 ( )
(2)虽有至道 ( )
(3)然后能自反也 ( )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
(5)教学相长也 ( )
【答案】(1)虽有嘉肴:即使。(2)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至,到达极点。(3)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5)教学相长也: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应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理解词语的意思。特别注意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活用词语的解释。
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不知其旨也( )
(2)然后能自强也( )
(3)教然后知困( )
【答案】(1)古义:味美;今义:旨意。(2)古义:勉励;今义:强大,强盛。(3)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古今意义,注意结合语境理解。(1)古义:味美;今义:旨意。(2)古义:勉励;今义:强大,强盛。(3)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指出下面的特殊句式并翻译。
其此之谓乎!
【答案】此句为倒装句,宾语“此”前置,原顺序应为“其谓此乎”。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解析】本题考查对特殊句式的理解与翻译。翻译句子要注意句中的关键词语要翻译准确,最好是直译,做到字字落实,不好直译的选择意译。特殊句式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意表达顺序。此句为倒装句,宾语“此”前置,原顺序应为“其谓此乎”。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5、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答案】类比论证;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解析】本题考查理写作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以及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合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运用了类比论证;观点是教学相长;启示:“教学相长”的意思就是教和学是互相影响和促进的,在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也会有进步。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习中,就会慢慢发现一些不足,然后再学习,再提高,就会弥补以前的不足。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节选自《孟涂文集》)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不知其旨也( )
(2)学学半( )
(3)而或不达于事( )
(4)舍问,其奚决焉( )
【答案】(1)味美 (2)教(教的意思) (3)有时(有的) (4)除了(不,没有)
【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根据语境可知,这些词语的意思为:(1)味美;(2)教(教的意思);(3)有时(有的);(4)除了(不,没有)。
2、下列对【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B、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C、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D、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答案】(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省。 (2)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①中重点词语有“反”:反省;句意为: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省。②句意为: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4、回答下列问题。
(1)甲文阐述的观点是“ ”;乙文阐述的观点是“ ”。
(2)说说甲乙两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答案】(1)教学相长 君子学必好问
(2)(切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学是第一位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知识,才能知不足,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学习中需要互动和交流,教与学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示例二: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长知识。
示例三:教和学可以互相促进,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在学习中交流切磋、质疑提问都可以促进学习。
【解析】本题题(1)考查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题(2)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
参考译文: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有时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可是有时还可能不了解那些小的(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还能怎么解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