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比较阅读(word版 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比较阅读(word版 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6 15:47:0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比较阅读 大道之行也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解释下列语句中词语的意思。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与:
(2)人不独亲其亲 亲:
(3)男有分 分:
(4)女有归 归:
【答案】(1)“与”同“举”,选拔的意思 (2)意动用法,以……为亲 (3)职分、职守 (4)女子出嫁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应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理解词语的意思。特别注意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活用词语的解释。具体理解为:(1)“与”同“举”,选拔的意思 (2)名词“亲”的意动用法,以……为亲 (3)职分、职守 (4)女子出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学而时习之
B、货恶其弃于地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C、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D、是故谋闭而不兴 濯清涟而不妖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要确定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A项的“之”分别是“助词,的”和“代词,它”;B项的“于”分别是“介词,在”和“介词,向”;C项的“其”分别是“代词,力气”和“指示代词,其中,其中的”;D项的“而”都是“连词,表转折”。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答案】(1)因此人们不只是赡养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抚育自己的孩子。(2)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和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兴起。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翻译时需要注意“亲”“子”“谋”“贼”等词语的含义。
4、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请你说说本文论述了“大同”社会的哪几个方面的特征
【答案】课文从干部的选拔任用、公民的道德素质、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三个方面论述大同社会的特征: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应在读懂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文言文大意,把握文章主旨,据题干找准信息源。“大同”社会的特征: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节选自荀子《礼论》)
【注释】①穷:困境。 ②分:区分、辨别。 ③屈:竭尽。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天下为公         公: ______
②鳏、寡、孤、独、废疾者 孤: ______
③故制礼义以分之 故: ______
④以养人之欲 以: ______
【答案】①公:公共的; ②孤:幼而无父 ③故:所以 ④以: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注意“归”属于古今异义,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②争则乱,乱则穷。
【答案】①使老年人能够善终,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地成长。②一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能力。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翻译第(1)句时,要注意“终”、“长”的正确翻译;翻译第(2)句时,要注意“乱”、“则”的正确翻译。
3、【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______,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乙】文则主要阐述了______。
【答案】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熟读原文,把握两文的主要内容,做题时根据问题概括总结。【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乙】文则主要阐述了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
4、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的起源进行阐释的。
【答案】避免天下混乱;确定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加以概括,简要表达。结合【乙】文分析,荀子是从:避免天下混乱;确定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的角度阐释“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