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中国古代农业专题一第一课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耕获图》宋代江南本专题知识结构 古代
中国
经济经济形式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1.古代中国农业的地位
2.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形式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
3.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点
4.古代中国工商业发展特点导语分析:立国之本个体经营自然经济土地私有严格管理
限制工商《天仙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绿水青山带笑颜;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设问:歌中反映了古代人们理想中的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一、神农的传说——农业的起源和地位1、农业的起源:神农氏的传说 “炎帝号大庭氏,下为地皇,作耒耜,播五谷,曰神农也。”
“谓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作,神而化之,故谓之神农也。” 思考:神农的传说说明了什么?中华民族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一、神农的传说——农业的起源和地位1、起源:
2、地位: 1)农业的经济主导地位;
2)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二、古代农耕技术的演进1、原始社会:
2、商周时期:
3、春秋战国:
4、汉代时期: 刀耕火种──耜耕(石器锄耕); 青铜农具少量使用。铁器农具使用、牛耕的采用。 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器牛耕石锄、石斧
(刀耕火种时期)牛耕 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使用畜力东汉前东汉 戽斗是一种原始社会晚期就出现了的灌溉工具。使用人力 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发明的灌溉工具,把低处的水引到高处。使用人力筒车 筒车是唐朝时期发明的灌溉工具利用水力 拓展:为什么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古代中国的农业一直都使用牛耕,而没有得到突破性的进步呢?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三、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的一项重大活动1、传说:
2、战国:
3、汉代:
4、唐代:
5、明清:大禹治水都江堰和郑国渠井渠法、治理黄河(王景) 渠堰使(官职)灌排工具的改进大禹治水 中国历史 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余秋雨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秦王政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开凿。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 井渠法的发明,是我国古代一项独特的创举。它既能解决在地表无法开渠的问题,又能减少明渠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和渗漏。井渠法很快就推广到甘肃、新疆一带水分容易蒸发的干早地区。至今仍在新疆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坎儿井,就是在井渠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改进而成的。 两汉之际,黄河在魏郡地方夺汴河河道入海。公元69年,汉明帝任用王景治理黄河。王景采取河、汴分治而又统筹兼顾的方案,使河不侵汴,各安其道。这次治河使桀骜不逊的黄河安流将近800年。
后人因此赞扬说:“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王景治黄(东汉)四、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
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
3、封建社会:土地国有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探究1:关于奴隶社会的井田制1、特点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②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③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甲骨文中的“田”字2、瓦解:春秋时期瓦解原因:
①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成为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私田大量增加,公田(井田)日益减少,井田上的劳动力也日益减少。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鲁国初税亩制的规定(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3、废除:战国时期
各国变法,废除井田制。
例如,秦国商鞅变法,就有废除井田制的内容。商鞅探究2:关于封建土地所有制 1、形成原因生产力发展
春秋时期,铁器牛耕使用,使个体劳动成为可能 2、形成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 3、特点:
①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地主土地所有制(私有制)
小农土地所有制(私有制)
封建国有制(实质是私有制) 4、明清时期,封建土地制度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酿成明末农民战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反映了农民获得土地愿望,说明封建土地所有制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探究3:关于土地兼并——贫者无立锥之地1、根本原因:
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封建自然经济。
2、危害、解决措施: 土地兼并
(地主官僚)小农丧地
破产流亡赋税减少阶级矛盾 改革
(抑制兼并)
农民起义
(改变所有权)五、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阻碍农业发展的因素1、沉重的赋税
2、沉重的力役(徭役)
3、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 沉重的赋税秦朝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给国家。赋税沉重 农民生活贫困悯农诗(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沉重的力役 1)概念: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2)分类:(按用途划分)
一是修建大规模的土木工程;
二是兵役;3)影响:过度征发的徭役,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生活。
激化阶级矛盾,引起农民起义,导致社会动荡。 1、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最早出现在 ( ) A、商周时期 B、战国时期
C、春秋末期 D、秦汉时期
2、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是 ( ) A、青铜工具与铁农具的并用
B、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C、施肥与灌溉技术的进步
D、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CD课堂练习3、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
A、大量公田被抛荒
B、铁器牛耕的使用
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D、贵族之间争田现象严重
4、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是在 ( )A、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B、西汉建立后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BD图中的农业生产工具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唐朝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农业的发展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生产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兴修土地赚并赋税、力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