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镇市站街中学教学设计表
课题
认识浮力
授课人
韦洪
时间
2014年4月1日
课时安排
2
课标要求
认识浮力,掌握测浮力的一种方法——称重法,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
学情分析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知道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2.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逐步形成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实验与探究,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思维;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培养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浮力概念的建立,?“称重法”测浮力
教学难点
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
启发提问、分析归纳和实验探究相结合。
学习方
法指引
实验法、推理法与合作学习法相结合。
教学资源及媒体
多媒体(课件)、弹簧测力计、一大一小两个石块、细线、水、相同体积的铁块和铜块等。
教 学 过 程 (第 1 学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预设
复习
引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一起观赏几组优美的图片(播放与浮力有关的现象:巨轮远航、热气球腾空、人躺在死海里看书、鸭子在水中游、落叶漂在湖面上······)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鸭子在水面中游和落叶漂在湖面上的现象,但同学们是否知道其中的原因呢?
回答的很好,因为有力的作用。鸭子或是落叶除了受自身重力还受到另外一个外力,那么这个外力是什么性质的力呢?
鸭子或是落叶能飘在水面上,是因为还受到水的浮力。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什么是浮力以及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观看,议论
思考
因为有力的作用
不知道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引入新课
下面我们先探究:什么是浮力,有无方向,方向向哪?老师演示一个小实验同学仔细观察。
①用手托着乒乓球。
②将乒乓球放入水中待静止后。
③把乒乓球按入水底,松手后。
大家知道兵乓球漂在水面上受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物体是否也受浮力呢?分组讨论一下看如何用桌面上提供的器材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说明这一个问题?
演示实验: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石块受浮力作用吗? 教师指出,为研究这个问题,完成实验。(两人一组进行实验) 要求:①明确实验目的是判断浸没在水中和酒精中的石块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②石块要用细线挂牢。读取石块浸没在水中弹簧秤的读数时,石块不要触及杯底或杯壁。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组织讨论,教师总结。 ①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在空气中静止不动,受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是怎样的?说出石块在空气中重多少牛。 小结:石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拉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细线。二力的关系是彼此平衡。此时弹簧秤的示数就是石块所受的重力。 ②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的读数是多少牛?此时,浸没在水中的静止石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如何?两次弹簧秤的读数之差说明了什么? 小结:石块此时受到三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拉力,施力物体是细线;另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石块静止不动说明:石块受到的重力一石块受到的拉力十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时弹簧秤的读数。所以石块受到的重力一石块在水中秤的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乒乓球在各种情况下的受力情况。
总结出浮力的概念
重力,向上托的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方向竖直向下。
石块往下沉
学生1:有 学生2:没有
需要的器材:弹簧测力计,石块,水,盐水,烧杯
方案:先测石块在空气中的G,然后测石块浸入水中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感受浮力的存在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读数十浮力。弹簧秤两次读数的差就是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浮力一石块重一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也可叫做石块在水中时的视重)。以上实验,说明浸入水中的石块也受到浮力。
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向上托的力,那么气体也是流体,能否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向上托的力呢?
演示实验:课本组装的实验装置
发散思维:还有哪些实验方法或生活实例能够说明物体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投入其中的物体四周都有压强,但由于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因此物体受到向上的压力F上要比它受到的向下的压力F下大。总的效果就出现一个作用于这个物体向上的力,即浮力。这种测浮力的方法叫做“称重法”请再陈述一下“称重法”测浮力的的步骤。
重力,拉力,静止时,二力
平衡,拉力等于重力,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石块所受的重力
重力,拉力和浮力,石块静
止时受力平衡:
F浮=G-F(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小组讨论、合作
展示:用弹簧秤测
铝块在空气中重
力,再将铝块浸入
水中,发现弹簧秤
示数变小,说明铝
块受一个向上的
力,即浮力,所以
在液体中下沉的
物体也受浮力。
学生分析杠杆气球端向上翘的原因
热气球升空
根据液体的压强进行分析
能得出结论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课
堂
小
结
1.概念: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2.大小: F浮=G-F/
提纲式的板书将所学的内容精要地浓缩在黑板上,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本节课所学内容
及时复习巩固,让知识系统化
作
业
布
置
一、本节知识巩固:
1.重20N的物体浸没在水中用弹簧测力计称量时减小了8N,则该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为( )
A.20N B.8N C.28N D.12N
2、一切 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 的力,叫做浮力。浮力的施力物体是 。
3、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
物体上表面受到 的压力,这个压力 就是浮力。
4、物体重为G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浸入液体中,测力计示数为F,则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 。
5、弹簧测力计下吊着重为14.7N的金属块,当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9.8N,则水对金属块的浮力为 N.
4.家庭作业
学生汇报
学生分析、概括实验结论。
学生练习完成
二、新知识预习
P147 1、2、3、4
补充练习
加强练习
教学反思
一、亮点:
本节课的另一个特点是讲练结合,学习新的知识以后及时练习、巩固学习的效果很好。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参与积极,讨论热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通过练习加强对浮力的认识和理解。
从教学中发现问题
查找自己的得失。
二、不足:实验的效果不太理想。
学生在这方面感觉不好
找不足,为以后更好的教学
三、再教设计:本节课要是在实验室上,大部分同学都能通过实验理解浮力的大小的测量方法——称重法。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通过改进,效果应会更好
清镇市站街中学教学设计表
课题
物体的浮与沉
授课人
韦洪
时间
2014年4月10日
课时安排
2
课标要求
知道物体浮沉条件。
学情分析
“浮与沉”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可谓既熟悉又陌生。生活中浮沉现象比较常见,学生比较感兴趣,但学生不懂其理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能力较弱,但求知欲旺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2、?通过探究了解控制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建立理性的推论.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和分析,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并通过交流与合作得到其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和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归纳得出相应结论。
学习方
法指引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会分析,并加强表达、说理能力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充分感到知识的价值。
本节特点是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发现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及媒体
多媒体(课件)、弹簧测力计、量筒、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及配重)、橡皮泥、硬币、蜡块.等。
教 学 过 程 (第 1 学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预设
复习
引入
【播放视频】“中国海上大阅兵”
提出问题:为什么钢铁做成的轮船能浮在水面上?钢铁做成的潜水艇能在水中上浮和下潜呢?
引出课题: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怀。)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浮沉情况不同的浮力的应用,并思考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新
课
教
学
(一)、活动1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猜一猜:
把一些物品,如橡皮泥、硬币、泡沫塑料、小玻璃瓶和自备的各种小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如何运动?
试一试:
通过动手探究得出结论:
上浮的物体有: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蜡块……
下沉的物体有:实心橡皮泥、硬币、内装许多配重的小玻璃瓶……
议一议: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怎样使漂浮的物体沉下去?
做一做:带着问题继续进行探究。
想一想:对各组采取的措施,用交流的方法汇集起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归纳出所采用的方法的实质。
得出:物体的上浮或下沉是由重力和浮力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因此,使物体液体中上浮的方法有两种:
其一是减小重力。如,减少玻璃瓶中的配重、或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将实心物体挖成空心;
其二是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如,增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或增大液体的密度(向水中撒盐)。
所采用方法的实质是:改变了物体的重力或浮力。
观察、回答:
猜测:瓶子下沉,瓶子上浮。
观察发现:
小组讨论交流:加水,重力大,物体就下沉。
讨论交流:得出物体的浮沉应该有F浮和G物共同决定的。
感受物体的浮沉关系
能总结结论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新课教学
3.【归纳总结】师生共同总结物体的浮沉条件:比较浮力与物质重力的关系
上浮 F浮>G物
漂浮 F浮 = G物
悬浮 F浮 = G物
下沉 F浮 < G物
【做一做】请将泡沫、木块、牙膏皮、小瓶、小西红柿、铁块放入水中,上浮的物体有哪些,下沉的有哪些?并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
4.【自主分析与交流】一个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你能否根据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对物体的浮沉作出判断?
【总结】 上浮 F浮 > G物 ρ物 < ρ液
漂浮 F浮 = G物 ρ物 < ρ液
悬浮 F浮 = G物 ρ物 = ρ液
下沉 F浮 < G物 ρ物 > ρ液
【想一想】漂浮与悬浮有什么共同点与不同?
2.活动2 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首先根据实验结论: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所受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来控制物体的浮与沉来提出问题。
物体上浮和下沉时,它受到的重力与浮力各有什么关系?
猜一猜:让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猜想。各种猜想都可。
做一做: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设计实验方案:测出浮力和重力进行比较。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量筒、水、小瓶、配重物。
本活动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自主探究归纳出物体的浮沉条件。本活动中物体和重力是用弹簧测力计称出来的。它是影响本实验准确度的主要因素。
议一议
1.怎样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用弹簧秤测)
2.怎样利用提供的器材测量或计算物体上浮、下沉、漂浮时受到的浮力?
实验设计中可能学生不能达到这一要求,引导学生从实验设计的几个问题展开讨论,逐一得到结论,为实验步骤的设计创造必要的条件。
交流总结得出实验步骤:
(1)用调节好的弹簧测力计称出小瓶的重力G。
观察并分类。
小组合作自主分析:
G物=m物g=ρ物gV物
F浮=ρ液g V排
根据浮力与重力的关系得出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比较漂浮与悬浮的异同点。共同点: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不动;浮力等于重力。
不同点:漂浮是物体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密度关系也不同。
学以致用:解决问题巩固新知。
能总结出公式
知道方法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新课教学
(2)向量筒中装入一定数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3)把小瓶放入量筒中,观察小瓶所处的状态,并记下水面的位置V2。
(4)由公式F浮=ρ水g(V2-V1)计算小瓶所受的浮力,并将数据填入实验数据记录表相应的位置。
(5)改变小瓶中配重的数量,使小瓶处于下沉状态。用测力计测出其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浮力大小用测V排算也可)并填入表格。
(6)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当物体所受重力大于浮力时,物体下沉;当物体所受重力小于浮力时,物体上浮;当物体所受重力等于浮力时,物体漂浮。这就是物体浮沉的条件。
对上述结论作出评价后进一步思考1:除通过改变物体的质量、体积使物体浮沉外,另外有什么方法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通过观察的鸡蛋在盐水中上浮的实验得出:还能通过改变液体的密度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过渡:你能举出生活中应用这些改变浮沉条件的方法的事物吗?
1.轮船
【以问求答】用密度比水大的钢铁制成的轮船是却能浮在水面上,为什么?
利用学生展示的漂浮在水面的牙膏皮,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小船,大家能不能说出轮船工作原理是什么?
【引导总结】——轮船的工作原理:采用“空心”的办法增大排开液体体积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使船漂浮在水面。
【演示实验】标记水到牙膏皮的位置为1,然后向里加入一个小西红柿标记水到牙膏皮的位置为2, 然后再向里加入一个小西红柿标记水到牙膏皮的位置为3……牙膏皮小船下沉到水底。
【问题导学、自主学习】看来船还有一个运载能力的问题,实际是用什么来衡量船的运载能力的?——引出排水量,追问:什么是排水量?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观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事例。
能举例
能举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新课教学
【跟踪典例剖析】一艘轮船排水量为2×10 4t。请问它排开水的重力是多少?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计算出哪些物理量来?总结:
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
【演示实验】把牙膏皮小船放入密度为1.0×10 3 ㎏/m3纯水中,标记水到牙膏皮的位置为S,然后再把它放入密度为1.1×10 3 ㎏/m3盐水中,牙膏皮小船会有什么变化?标记水到牙膏皮的位置为W。则W在S的____方。W、S叫轮船的吃水线。
【想一想】一艘轮船从河里驶入海里,它受到的重力 。它受到浮力 。它排开水的体积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密度计
【引导改装】S处可以标记为纯水的密度,W处可以标记为盐水的密度,牙膏皮可以改装成测量什么量的装置?这样把它改装成了密度计。
出示:密度计—可以直接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
【以问求答】1.工作原理:利用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时浮力 等于重力的原理制成的。
2.刻度特点:上小下大,刻度间隔不均匀。
3.潜水艇
【合作探究】你能改变玻璃瓶的浮沉状态吗?
回答:排水量。
自主学习、回答问题:轮船的大小是按排水量来区分的,排水量是轮船满载时的排开水的质量(m排),它等于船的质量和货物的质量之和。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思考、回答.
教师演示:把饱满的种子投入盐水中;把干瘪的种子投入盐水中.
学生阅读课本,自学并介绍热气球是怎样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分组实验:先观察实验器材潜水艇模型,再合作实验。
交流方法:
1.当将注射器气体压入玻璃瓶时,瓶内的水量减少,瓶和瓶内的水的重力变小, G<F浮,球将上浮。
2.当注射器将球内的气体吸出时球内的水量增多,球和球内的水的重力变大 , G>F浮,球下沉。
一部分学生能听懂
知道规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新课教学
【播放动画】潜水艇的沉浮
【问题导学】潜水艇在水下行驶过程中,它受到的浮力大小 ,下潜时向水舱中 ,潜水艇逐渐变 ,就逐渐潜入水中;上浮时,就用压缩空气将水舱中的水排出一部分,使潜水艇变 ,从而上浮。潜水艇的潜水和上浮是靠 __来实现的。
【总结】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潜水艇的上浮、下潜和悬浮,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的。
本题用到了两种判断物体浮沉的方法.
教师给予必要的指点.
教师提出问题,利用动画演示:潜水艇的下沉和上浮.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知道工作原理
课
堂
小
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学生讨论梳理知识,交流收获和疑惑。
及时复习巩固,让知识系统化
作
业
布
置
一、本节知识巩固:
1. 一艘船的质量为5×105t,最大载重量是1.3×106t,则它满载时的排水量为 ,受到的浮力是 ,如果卸下2×105t的货物,它受到的浮力为 。(g取10N/kg)
2. 潜水艇是靠改变 实现上浮和下沉的;轮船是采用 的办法,增大可以利用的 ,使密度大于水的钢铁能漂浮在水面上。
3.家庭作业
学生汇报
学生分析、概括实验结论。
学生练习完成
二、新知识预习
P181 1、2、3
补充练习
加强练习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教学反思
一、亮点:
1、多多联系实际,应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分类意识,拿到题目,首先让学生明确题目的意图是分析浮力的变化,还是分析物体的浮沉?然后采用相应的措施进行解题。
从教学中发现问题
查找自己的得失。
二、不足:
1、做好上浮和下沉的实验;
2.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物体的体积、排开液体的体积及露出液面体积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这方面感觉不好
找不足,为以后更好的教学
三、再教设计:
学生从力和密度两个方面讨论漂浮于悬浮的区别。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通过改进,效果应会更好
清镇市站街中学教学设计表
课题
阿基米德原理
授课人
韦洪
时间
2014年4月7日
课时安排
2
课标要求
通过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学情分析
“浮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可谓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在日常生活的积累中和在小学自然常识课及初中的科学课的学习中,学生对浮力的存在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说陌生,是因为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力的合成、密度、压力、压强等重要知识;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等,这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不熟悉的。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能力较弱。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能说出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3、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生活中一些与浮力有关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能用已掌握的知识,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完成实验,得出实验结论并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物理规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爱科学,探求真理的愿望。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和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教学难点
经历从提出猜想到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发现浮力的大小和液体的密度及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教学方法
启发式、探究式
学习方
法指引
先观看动画,激发学生思考讨论并猜想,再通过分组实验对猜想进行验证,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正确的结论。利用实验数据及结论搭建支架,引导学生建立起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实验验证,最终建立阿基米德原理的正确概念。
教学资源及媒体
多媒体(课件)、弹簧测力计、水、小石块、烧杯、细线、溢水杯等。
教 学 过 程 (第 1 学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预设
复习
引入
1.什么是浮力?它的方向怎样?
2.计算浮力的方法有哪些?
3.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想想做做: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将空矿泉水瓶压入装满水的水槽中。你看到什么现象(水溢出)?你的手有什么感觉(用力越来越大)?说明浮力怎样变化(变大)?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回忆以前所学,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明确要研究的对象。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引入新课
(一)1.举例说明生活、生产中有哪些物体受到浮力,
2.学生边学边实验,感受浮力的存在。
问题1:物体浸没在水或盐水中时是否受到浮力?方向如何?能否用测力计来测量其大小?
?
分析学生设计的实验步骤:
(1)物体在空气中的重为___________N。
(2)把重物浸没在水中或盐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__N。
分析数据可得:
浮力的概念: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的竖直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测量浮力大小的一种方法:悬吊法F浮=G-F
问题2:当物体部分浸入液体中时是否受到浮力?能否测出大小?
步骤A:在空气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的重G
步骤B:把物体浸在液体中,测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
步骤C:浮力的大小为F浮=G-F
观察在物体缓慢浸入液体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情况,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分析:在物体逐渐浸入液体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变小,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逐渐变大。
?(二)学生进行猜测: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实验2: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演示:石头与浮力;浸入液体中的体积不同时,物体受浮力大小的变化;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同时,浮力大小的变化。
?3.演示:浮力与密度的关系
往放入鸡蛋的水里加盐,观察。
球放水中,并向下压,感受浮力的存在和方向,并对球进行受力分析,归纳浮力的方向。
?
?
?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记录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有关结论。
学生猜想答案,简述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大小的步骤和公式。
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感受压使学生认识压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能小结力与重力的关系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分析并完善学生的实验表格
物体进入液体中的体积V浸
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V排
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G排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F
?
?
?
?
?
?
?
?
?
?
?
?
?
?
?
3.总结:
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排液体积有关,与其浸没的深度无关。
?(三)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从以上实验初步可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排开的液体的多少有关,并且排开液体越多,受到的浮力越大。
?
读读议议有关“曹冲称象”的故事,再次说明上述现象。
?
学生边学边实验验证这个观点。
?
(1)设计实验方案
?
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
①如何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
?
②如何测量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
实验所需的器材:弹簧测力计,重物,盛有液体的烧杯,溢杯,空杯等。
?
(2)进行实验,分析总结
?
分析课本所给出的实验方法
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表格,记录实验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
生根据前面所总结的内容自行设计实验,可分组讨论。
?
?
?
进行实验,记录有关实验数据。
?设计实验有困难的学生可参考课本所给的方法。
能总结出公式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分析数据可得:
?
物体全部浸没于液体中时F浮=G排。
?
问题3:如果物体只是部分浸入液体中时,那么它所受的浮力是否还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呢?
?
分析数据可得:
?
物体部分浸入液体中时F浮=G排。
?
?
阿基米德原理:
?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
测量浮力的另一种方法:排液法:F浮=G排。
(3)进一步讨论阿基米德原理:
?
F浮=G排=m排g=ρ液V排g?
浮力的大小与ρ液,V排有关,且成正比关系。?
讨论V排和V物的大小关系:?
物体全部浸没于液体中时V排=V物
物体部分浸入于液体中时V排?
问题4: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形状以及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是否有关?
?
学生课后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上述问题。
改进实验方案,进行分组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归纳出结论。
?
?
?
?
?
师生共同总结出“阿基米德原理
学生结合以前所学的相关公式,进一步推导阿基米德原理。
?
?
?
?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探究结果回答问题。
能举例
课
堂
小
结
1.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及相关因素。
2.求浮力的方法------阿基米德原理法(公式法)。
3.对浮力的计算你还有疑惑吗?
小结本节
及时复习巩固,让知识系统化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作
业
布
置
一、本节知识巩固:
1.浸没在水中的乒乓球露出水面之前,受到的浮力( )
A 不变 B 变小 C 变大 D 先变小后变大
2.关于物体受到水的浮力,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漂在水面上的物体比沉在水底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
B 没入水中的物体在水中的位置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
C 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D 物体的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小
3.家庭作业
学生汇报
学生分析、概括实验结论。
学生练习完成
二、新知识预习
P175 1、2、3、4
补充练习
加强练习
教学反思
一、亮点:
这节课能够调动绝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使学生浮力产生的原因和阿基米德原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分析现象并总结,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
从教学中发现问题
查找自己的得失。
二、不足:教学中关于气体浮力的实验不太好做,效果不是很好。
学生在这方面感觉不好
找不足,为以后更好的教学
三、再教设计:气体浮力的实验应该能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通过改进,效果应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