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二单元
第 5 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
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领域的新成就。
目录
第一部分
三国与西晋
第二部分
东晋与南朝
第三部分
十六国与北朝
三国
(220—280)
魏
(220—266)
蜀
(221—263)
吴
(222—280)
西晋
(266—316)
十六国
东晋
北魏
(304—439)
(317—420)
宋
齐
梁
陈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581年)
(589年)
东汉
(220年)
北朝(439—581年)
南朝(420—589年)
时空定位
1.三国鼎立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
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
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
一、三国与西晋
263 年,曹魏权臣司马昭灭蜀。
266 年,司马炎称帝,史称西晋。
280 年,晋武帝灭吴,完成统一。
291-316年,“八王之乱”。
307-316年,“永嘉之乱”。
太康之治
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即肉汤)?”
---《晋书·惠帝纪》
2 . 西晋的短暂统治与灭亡
(1)背景:
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
气候变冷,少数民族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
(2)主要内迁民族:
匈奴、鲜卑、羯(jié)、氐(dī)、羌(qiāng)
(3)影响:
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
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
民族矛盾激化,国家长期分裂割据。
3 . 五胡内迁
西北诸郡,皆为戎....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
——(西晋)江统《徙戎论》
气候与历史
魏晋世家大族分布图
北方民族内迁
朝代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东晋 司马睿 316年—420年 建康
南朝 宋 刘裕 420年—479年
齐 萧道成 479年—502年
梁 萧衍 502年—557年
陈 陈霸先 557年—589年
二、东晋与南朝
1.朝代更替
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
西晋统治集团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魏晋政权的统治支柱)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2 . 士族门阀政治
九品中正制
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
何谓世族?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做官的重要途径。士人接受教育,就可以入仕居官;获得官场权势,反过来又能强化财富的占有;雄厚的家族财力,又足以保障子孙继续接受教育、成为士人。东汉以来,这种“教育-权势-财富”的循环占有,越来越多地围绕“族”而展开了。东汉士族,大多同时具有学门、官族、豪右的特征,可以视为三者的三位一体。士人官僚在汉晋间发展为士族门阀,“士族”就是士人官僚的家族,通过雄厚的文化而世代居官,由此建立了崇高的门望。士族是一种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性现象。若干士族在几个世纪以来长盛不衰垄断权势,成为魏北朝最耀眼的政治景观之一。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3 . 江南的开发
◎种植双季稻,推广小麦
◎东晋青瓷羊尊
◎1000吨的大船
材料:“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而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聚集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安居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食货志》
材料:“江南之国为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建康之盛,黎庶逾百万。
——(南朝)《宋书》
◎灌钢法
探究: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
材料一:(江南)地广野丰……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
——《宋书》
材料二: (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
材料三: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自然环境: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劳动力与技术: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社会环境: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统治者重视农业。
三、十六国与北朝
1 . 十六国与淝水之战
政权特点:
大部分由少数民族建立;
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
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383年,淝水之战
思考:前秦兵力80万对战东晋兵力8万而败,何也?
2 . 北朝的更替(439年—581年)
东魏
(534年―550年)
西魏
(535年―556年)
北齐
(550年—577年)
北周
(557年—581年)
隋
朝
581年,杨坚代北周,改国号隋,北周灭亡。
589年,杨广率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
(386—534)
北魏
3 . 孝文帝改革
内容 前期 推行均田制;
废除宗主督护制,三长制(邻、里、党);
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
后期 迁都洛阳:平城→洛阳(494年);不归葬;
移风易俗:改籍贯、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
改行汉制:政府机构、官职名称、典章礼仪、定门第。
。
鲜卑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是其一支,它发源于大鲜卑山(黑龙江流域大兴安岭北段)自称黄帝后裔。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
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
20
思考: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积极影响: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局限性:
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使鲜卑族使鲜卑族丧失了勇武之气,丧失了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尤其是大定族姓,移植门阀士族制度,使鲜卑贵族迅速腐化,加速了鲜卑族的消亡。
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尽管使鲜卑族不再独立存在,但是,却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了相互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因此,应给予肯定。
石勒“号胡(羯)为国人”……石虎时期大兴劳役和兵役,巨大的灾难都落到了非国人的汉人和胡人身上。石虎死后,冉闵反过来利用“赵人,诛诸胡羯”,死余万,“国人”几乎灭绝。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教品二十寅录》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的消除,即不同民族之间在民族迁徙、杂居相处、长期交往、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的相互影响和渗透。这个过程中既有和平交往,也有血腥仇杀,既有胡人汉化,也有汉人胡化。交融、融合是大趋势,最终凝聚成中华民族。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而因其衰敝,迁之畿服,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于骨髓;至于蕃育众盛,则坐生其心。 ——江统《徙戎论》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北方
胡汉交融
魏晋墓葬壁画耕牛图
汉代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少数民族
胡化
汉化
中原地区
蛮左 ……聚散无恒 , 不营农业 。 (郭) 彦劝以耕稼 , 禁共游猎。民皆务本 , 家有余粮 。
——《周书 郭彦传》
南方蛮汉交融
南方山区的少数民族,在与汉族的融合过程中学习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逐渐与汉族融合。
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政权更迭,国家分裂。
课堂小结
经济上:
北民南迁促进江南经济开发
民族上:
民族的大交融
封建国家大分裂
民族大交融时期
政治上:
263魏灭蜀
266晋代魏
280晋灭吴
公元376年前秦统一北方
公元589年南下灭陈
①
②
④
⑤
⑥
③
按时间顺序排列6张历史地图。
③④①⑥
⑤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