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20 曹刿论战
一个平民主动“论战”,以少胜多创造奇迹
ɡuì
全文围绕“论”字展开
我国古代有很多以弱胜强的战例,长勺之战就是其中之一。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战例?
巨鹿之战
赤壁之战
状元贴士
我国古代以弱胜强的战例
淝水之战
前秦出兵伐东晋,于淝水交战,东晋最终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官渡之战
曹操与袁绍两军相峙于官渡。曹操火烧袁军粮仓,使得袁军全军溃败。
赤壁之战
曹操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孙刘联军以火攻使得曹操兵败北回。
官渡之战
淝水之战
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壹
贰
叁
学习目标
了解《左传》的文化常识,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与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
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把握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重点)
(难点)
(重点)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书中记述了各诸侯国在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同《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作品简介
齐、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齐襄公时,政令无常,其弟小白和纠分别逃到莒(jǔ)国和鲁国避难。后齐襄公被杀,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即齐桓公)。鲁庄公十年(前684)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本文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背景链接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jiàn
bǐ
bó
fú
整体感知
shǔ
公 与 之 乘,战 于 长 勺。公 将 鼓 之。刿 曰:“未 可。”齐 人 三 鼓。刿 曰:“可 矣。”齐 师 败 绩。公 将 驰 之。刿 曰:“未 可。”下 视 其 辙,登 轼 而 望 之,曰:“可 矣。”遂 逐 齐 师。
既 克,公 问 其 故。对 曰:“夫 战,勇 气 也。一鼓 作 气,再 而 衰,三 而 竭。彼 竭 我 盈,故 克之。夫 大 国,难 测 也,惧 有 伏 焉。吾 视 其 辙乱,望 其 旗 靡,故 逐 之。”
zhé
shì
mǐ
fú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鲁庄公十年(前684)。
军队。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
译 文
《左传》是按照鲁国纪年顺序编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
指鲁庄公,鲁国君主。前693—前662年在位。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他的同乡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译 文
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
参与。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
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安,指安身。专,独自享有。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代词,指“公将战”这件事。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的语气,可译为“呢”
于是,就。
介词,把。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夸数目,一定按照实情。”(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译 文
遍及,普遍。
顺从,听从。
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帛,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
虚夸,夸大。
实情。
(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信服。
赐福,保佑。
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回答。
介词,按照、依照。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您。”
译 文
明察。
指诉讼事件。
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类。
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跟随。
结构助词,的。
介词,按照、依照。
类。
介词,凭借。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次战鼓。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
译 文
击鼓进军。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之,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起补足音节作用。
还不可以。
大败。
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庄公正要(下令)驱车追赶。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译 文
驱车追赶。
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
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
追逐,追赶。
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连词,表顺承。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敌方的士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译 文
战胜齐军后。既,已经。
缘故,原因。
作战,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作,鼓起。
第二次。
穷尽。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齐国是)大国,难以估计(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看见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译 文
倒下。
推测,估计。
埋伏。
代词,指齐国军队。
状元贴士
春秋笔法
中国传统历史叙事讲求实录,褒贬之意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寓于字里行间,即“春秋笔法”。
◆古今异义
①又何间焉
②肉食者鄙
③牺牲玉帛
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
④弗敢加也
古义:虚夸,夸大。今义:增加。
古义:参与。今义:空隙;嫌隙;隔开。
古义: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字词清单
⑤小大之狱
⑥忠之属也
⑦可以一战
古义:是两个词。可,可以。以,凭借。今义: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
⑧再而衰
古义:指诉讼事件。今义:监狱。
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
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考点
辨析古今异义
[常见考查形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选出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答题技法]
1.识差别。对古今词义差别大的词要区分清楚并加以牢记。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
近”(《两小儿辩日》)中的“去”。
2.析微殊。对古今词义接近,但又有差别的也要注意辨析。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
境”(《桃花源记》)中的“绝境”。
3.辨音节。古汉语中的单音词,通常有独立意义,不能将文言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认
为是一个双音词。如“可以一战”(《曹刿论战》)中的“可以”。
返回
◆一词多义
师
齐师伐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名词,军队
名词,老师
故
故克之
公问其故
温故而知新
连词,所以、因此
名词,缘故、原因
名词,旧的事物,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
从
民弗从也
战则请从
动词,顺从、听从
动词,跟随
信
小信未孚
必以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名词,信用
名词,实情
形容词,诚信
《〈论语〉十二章》
以
何以战
必以分人
必以情
介词,凭、靠
介词,把
介词,按照、根据
其
下视其辙
安陵君其许寡人
代词,指齐军的
副词,表祈使语气
《唐雎不辱使命》
之
小大之狱
公与之乘
公将鼓之
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曹刿
助词,起补足音节作用,无实义
焉
又何间焉
惧有伏焉
且焉置土石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的语气,可译为“呢”
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疑问代词,哪里
《愚公移山》
属
忠之属也
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
名词,类
动词,连接,读“zhǔ”
动词,同“嘱”,嘱托,读“zhǔ”
加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大王加惠
动词,虚夸、夸大
动词,有益处
动词,施加
《唐雎不辱使命》
《三峡》
《岳阳楼记》
《鱼我所欲也》
①神弗福也
②公将鼓之
③下视其辙
◆词类活用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文言句式
省略句:
夫战,勇气也
“……也”表判断
判断句:
必以分人
省略宾语“之”,即“必以(之)分人”
可以一战
省略宾语“之”,即“可以(之)一战”
倒装句:
宾语前置,即“以何战”
状语后置,即“于长勺战”
①何以战
②战于长勺
◆成语积累
①肉食者鄙:指享受高官厚禄的人庸俗浅陋。
②一鼓作气:指趁劲头大的时候抓紧做,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③再衰三竭:第一通击鼓振作士气,第二通就衰退,第三通士气就耗尽了。后形容士气越来越低落,不能再振作。
④彼竭我盈:对方的勇气已经丧失,我方的士气正旺盛。
⑤辙乱旗靡:形容军队溃败。
班师回朝 齐师伐我
(军队)
深孚众望 小信未孚
(使信服)
偃旗息鼓 齐人三鼓
(击鼓)
变幻莫测 难测也
(推测,估计)
攻无不克 故克之
(战胜)
一而再,再而三 再而衰
(第二次)
所向披靡 望其旗靡
(倒下)
热泪盈眶 彼竭我盈
(充满)
随波逐流、舍本逐末 故逐之
(追逐,追赶)
南辕北辙、重蹈覆辙 下视其辙
(车轮碾出的痕迹)
通读全文,概括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的事。
第二部分(2):写长勺之战的经过。
第三部分(3):写曹刿论述战争的取胜之道,即一是强调蓄
养士气的重要性;二是要看准战机再行动,
谨慎判断,谨防埋伏。
课文精讲
十年春,齐师伐我。
这句话有何作用?
开篇点出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对象以及战争的性质。
学习任务单
(1)事件发展的线索
迎战
胜战
(2)人物活动的线索
请见
释疑
本文有两条记叙线索,补全横线处的空白。
备战
评战
论战
参战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云南中考)文中特别写到了曹刿和乡人的对话,这一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请做简要分析。
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战斗中的不当指挥做了铺垫;
显示了曹刿对国事的关心,同时也表明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对比
将乡人和曹刿对国事的态度作对比,突出了曹刿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真题模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
②内容上,表达了曹刿对肉食者的轻蔑,为下文
鲁庄公的“鄙”和曹刿的“远谋”做铺垫。
庄公之“鄙”和曹刿之“远谋”体现在哪些方面?
阶段
庄公之“鄙”
战前
战时
战后
三次回答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两次冒进
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
一问
公问其故
阶段
曹刿之“远谋”
战前
战时
战后
三次评论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伺机而动
“未可”——把握时机
“未可”——勘察军情
释疑
论述取胜原因
“战则请从”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请从”为下文曹刿的正确指挥及取得战争胜利做铺垫。
铺垫
请简要赏析“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两句话。
这两句展示了曹刿作战指挥智勇双全的特点。曹刿所说的“勇气”是士兵临战时的激情和果敢拼杀的昂扬斗志。齐军三鼓,鲁军按曹刿指挥并不应鼓,齐军被激发的勇气未得到呼应,很快由亢奋转为疲惫。曹刿抓住了士兵士气和心理变化的有利时机号令鲁军,一举得胜。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别说说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人物
相关言行
人物形象
曹刿
鲁庄公
肉食者鄙,取信于民
齐人三鼓——反击
下视、登、望——遂逐
彼竭我盈——敌疲我攻
辙乱旗靡——敌退我追
有爱国热情和政治远见
深谋远虑,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
将战争的胜利寄托在施行小惠、祈求神灵保佑上
在战场上急于求成,未曾谨慎考虑就拟出击
能接见非“肉食者”的曹刿并耐心回答其三问
在作战中听取曹刿的意见
战后询问取胜原因
政治见识的鄙陋
急躁冒进,军事上轻率
礼贤下士,广开言路
知人善任,任人唯贤
虚怀若谷,谦虚好学
考点
概括文言语段中的人物形象
(乌鲁木齐中考)请联系上文(《曹刿论战》),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这个人物有哪些特点。
[答题支架]
析标题→标题或提示人物性格特点,或概括主要事件。
析原文→(1)写何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以及他们的关系)。
(2)叙何事(写了哪几件事)。
析人物→(1)分析正面描写:肖像、神态、动作、心理、语言等。
(2)关注侧面烘托:通过其他人/事/物的反应,间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抓事件→一些具体事件能够凸显人物性格。
抓评价→要重点体会文章开头或结尾作者用直接评述性、议论性语言对人物、事件的评价。
勤积累→为人处世:淡泊名利、乐观豁达、知错就改 作战:足智多谋、临危不惧、沉着冷静
为学(本领):志向远大、勤奋好学、技艺高超 为官:洁身自好、忧国忧民、不畏强权
返回
[参考答案]
①有责任心,爱国;②洞察时政,深谋远略;③善于观察,把握战机;④沉稳冷静,机敏果断。
返回
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中与鲁庄公论“何以战”的三次对话,将其“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3段论述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作战之前,论作战条件
详
作战过程,大克齐师
略
作战之后,论获胜原因
详
典型考题
1.名句默写。
(1)(贵阳中考)《曹刿论战》中,曹刿直接指出统治者目光短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鄂州中考)《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永州中考改编)李明同学在看《观军事,知天下》的电视节目时,想起了《论语·子罕》中的“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_”和《曹刿论战》中“夫战,勇气也。____________,再而衰,三而竭”等名句。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匹夫不可夺志也
一鼓作气
2.(重庆中考A卷)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鲁庄公看重衣食、祭祀等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
其人格的卑鄙。
B.曹刿对人心向背的重视,对进攻和追击时机的把握,都表现出他
的深谋远虑。
C.文中的对话描写很精彩,人物语言极具个性,符合人物的身份、
地位、性格。
D.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战前准备和战后论述,略写战争过程,
材料剪裁得当。
A
“人格的卑鄙”表述有误,应是“见识浅陋”。
3.曹刿谈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条件是能否“取信于民”,下列选项中符合曹刿观点的一项是( )
A.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B
强调对事物有所选择,才能有所成就。
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指磨难使人有成就,体现的是忧患意识。
4.(衡阳中考)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
政治上取信于民;
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
5.(长春中考)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曹刿能预见到“肉食者鄙”,主动请见;
曹刿能认识到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曹刿在作战中能把握战机,后发制人。
6.(北京中考)“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虽然身份低微,仍然不忘担忧国事。曹刿一介平民,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解忧。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弦高和卜式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
秦穆公兴兵袭①郑,过周而东。郑贾人②弦高将西贩牛,道遇秦师于周、郑之间,乃矫③郑伯之命,犒④以十二牛,宾⑤秦师而却之⑥,以存郑国。 (取材于《淮南子·氾论训》)
材料二
时汉方事⑦匈奴,式⑧上书,愿输⑨家财半助边⑩。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取材于《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
【注释】①袭:偷袭。②贾人:商人,在当时社会地位不高。③矫:假托。④犒:犒劳。⑤宾:以客礼对待。⑥却之:使秦军撤退。⑦事:这里指抵抗。⑧式:卜式。人名。⑨输:交纳。⑩边:边防。
弦高本是普通商人(位卑),却在面对秦军侵略时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财产令秦军撤退,保住了郑国。卜式作为普通百姓,虽无为官的才能与意愿,但也愿意捐出一半家产资助边防事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1.如何理解曹刿以平民身份而主动“论战”的行为?
曹刿堪称中国古代平民政治家与军事家。他只是鲁国的一介平民,并非“肉食者”,本无机会参与国家大事的商讨和实施。但他凭借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积极参与抵御外敌入侵的政治谋划与军事行动,并创造了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
深入探究
2.后人曾以《齐鲁长勺之战》为本文题目,教材编者以《曹刿论战》为题,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
【示例】“曹刿论战”更好。本文记述的重心在“论”字上,战前曹刿主动请见,与鲁庄公论作战的先决条件,战后又论述取胜的原因,而长勺之战的经过写得很简单。不仅如此,长勺之战的经过也是以曹刿为主要人物去写的。所以,“曹刿论战”这个题目突出了曹刿在文中的主体地位,更贴切。
深入探究
曹刿论战
战前准备
求见
公将战—请见(表现主动关心)
乡人劝—何间(衬托爱国热情)
请见
分析
衣食分人—小惠—民弗从
祭品弗加—小信—神弗福
断案以情—忠之属—取信于民(可以一战)
战中指挥
鼓—未可—齐人三鼓—可—齐师败绩
驰—未可—下视登望—可—遂逐齐师
战后论战
一鼓作气(士气)彼竭我盈—故克(抓住战机)
大国难测(惧伏)辙乱旗靡—故逐(谨慎果断)
论战
参战
释疑
战前:“民心”的重要性
战后:注重蓄养士气冷静判断战机
结构梳理
本文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和社会责任感。
主旨归纳
本文阅读考点
概括文言语段中的人物形象
本文考点精析或巩固训练见《状元大课堂》及《创优作业》
辨析古今异义
本文考点回顾
拓展延伸
文言词语“以”的常见用法和意义
用法 意义 示例
介词 介绍动作施行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不以物喜(介词,因为)
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方式。可译为“拿”“用”等。 以衾拥覆(介词,用)
介绍动作实施时的工具、凭借、身份等。可译为“按照,依照”“凭借”。 必以信/必以情(介词,按照、依照)
可以一战(介词,凭借)
介绍动作施行时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同”。 必以分人(介词,把)
【思维能力】
用法 意义 示例
连词 连接前后两项,后项是前项的目的。可译为“去”“来”。 静以修身(连词,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连接前后两项,或前因后果,或前果后因。可译为“因为”“因此”。 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因为)
动词 认为,以为。 皆以美于徐公(动词,认为)
助词 和某些方位词、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方位和时间。 自康乐以来(助词,表示时间)
(一)古代史书的几种体例
史书体例
概 述
国别体
以国家(诸侯国)为单位,分别记叙各国历史事件。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等。 《国语》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 《战国策》则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
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强;缺点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史书。
纪传体
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汉代司马迁所首创。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自司马迁的《史记》以后,历代官方编辑的正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文化自信】
(二)顾诵芬:冲天鹏翅阔
顾诵芬生于书香门第,7岁在北平时,目睹日军飞机轰炸城市,便立志投身航空事业报国。自1956年起,他先后参与、主持我国第一款自主设计的喷气式机型的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并创造性解决了大超音速飞行的飞机方向安定性问题和跨音速的飞机抖振问题。顾诵芬的工作经历与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轨迹完全重合。他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构建起现代航空产业体系的过程。2022年3月,顾诵芬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颁奖词:像静水深流,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子清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