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的“生死状”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经济体制改革是指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概念解析
改革
开放
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
经济体制改革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改革前的农村和农民状况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农村人民公社统一经营,统一分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1.目的:
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个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骡马,
小户人家卖儿郎。
——凤阳花鼓
1978年,农村的人民公社和城市的国有企业,仍是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生产积极性不高。
1978年,农民平均收入是74.7元,很多农民生活水平还不如50年代。邓小平感慨说:“我们国家是太穷了!”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包干到户
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契约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割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农民
以家庭为单位
完成国家和集体的任务
自负盈亏
2.试点:
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思考:小岗村的包干到户经营方式具有哪些特点?
人民公社制度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所有制
劳动方式
经营方式
分配方式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土地公有
土地公有,农民拥有土地使用权
集中劳动
以家庭为单位
统一经营
平均分配
自主经营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
部分大包干带头人合影
小岗村第一个丰收年
小岗村第二个丰收年
20世纪90年代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家庭合影
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 ——邓小平
农民领取联产承包责任制合同书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国庆游行时的标语“联产承包好”
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3.推广:
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有个懒汉叫李庆安,平时劳动很少。去年冬种,队里搞了分田到户,他承包了七分田油菜和八分田麦子。社员谁都不相信他种得好。这一下他发奋干了……结果,他承包的油菜产量全队第一。
——时任长兴县委书记丁文荣的下乡日记
安徽凤阳小岗村改革前后情况变化表
年份 人口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收入
1976 110口 35000斤 230斤 32元
1979 115口 132300斤 800斤 200元
结合材料,概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
4.意义:
材料2
材料1
意义:激发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农业生产基地
农村乡镇企业
建国后我国农村土地政策
时间 政策 内容 影响
1950
1953
1958
1978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激发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土地改革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人民公社化
运动
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建立人民公社
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改善农民生活。
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农业生产。
启示:
改革要依据国情,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单一
公有制
国家
工人
企业
政企职责不分
管得过多过死
吃“大锅饭”
劳动积极性低
没有经营自主权
缺乏活力
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原因: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后
改革前
内容: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政企职权不分,国家对企业管得过多
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大大调动了企业 、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意义:
40年前的供销社
现在的超市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材料】 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否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企业没有自身的独立经济利益,不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产品按国家指令计划生产和分配。
计划经济
国家统一调控(有形的手)
优点:能高效集中人力、物力
问题:太死板
市场经济
市场进行调节(无形的手)
优点:市场调节能刺激企业活力
问题:忽视社会总体效益
1992年 邓小平南方谈话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
1992年中共十四大
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三、经济体制的探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特点:
提出: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
从凭票到自选
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课堂小结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从中获得了( )
A. 土地所有权 B. 土地自由买卖权
C. 生产分配自主权 D. 加入农业合作社权
2.中国实行对内改革首先是从( )开始。
A. 农村 B. 城市 C. 行政机关 D. 事业单位
3.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
重点是( )
A. 国有企业的改革 B. 私有企业改革
C. 大中型企业改革 D. 小型企业改革
当堂检测
C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