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2022年3月31日
教学目标
认读多音字,会写课文中的“鹃、臀、肩、郁”等生字。
读通课文,梳理出游记的写作顺序。
重点学习“孔隙”部分,感受景物的特点,品味作者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景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人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品味语言表达的精妙。
教学过程
诗句导入,揭示课题
(一)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这儿有三个诗句,描述的是什么地方?(课件出示)
[出示]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
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
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舟仰卧人回溪。
师:哪个同学知道
生:金华双龙洞。
师:《爬山虎的脚》的作者叶圣陶爷爷在1957年游览双龙洞后,写下了这篇经典作品。来,一起读课题。(课件出示、板贴也出示课题)
(二)解析课题,学以致用
师:我们从题目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生:这是一篇游记。游览的地点是浙江金华双龙洞。
师:若我们游玩了浦江的仙华山,怎么拟题?兰溪的地下长河呢?
学习生字,感知线路
最难读的词语(课件出示)
盘曲而上 系着绳子 变换调子 走了一转(第四声)
最难读的句子(课件出示)
1.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儿化音)
2.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有点拗口)
3.其他那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长句子)
(三)最难写的生字(课件出示、拿出课堂作业本)
1.请同学们拿出课堂作业本,仔细观察这四个生字,他们有什么相同之处?(都有相同部件:月)
2.在书写每个字中的“月”时,要特别注意什么呢?(关注“月”的位置和大小)
(四)了解线路图,理清文章思路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回到课文的学习。写游记、写游览的文章,文中一定会有线路图。默读课文,完成游览线路图。(课件出示、拿出课堂作业本)
师:(指名反馈)找得又快有准,有什么方法吗?(表示地点的句子)
师:学习能力很强的孩子。同学们,看着这幅示意图,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移步换景)
师:同学们,正如“交流平台”中告诉我们的方法——(课件出示交流平台)
重点研读“孔隙”,描写清楚
明确哪儿是重点
师:那么,是不是在游览的过程中所有的景物都要写下来呢?继续看“交流平台”。(课件出示交流平台)
师:请看黑板上的示意图,叶圣陶先生把什么当做重点来写呢?(内洞、孔隙、外洞)
重点研读段落
师:写景的文章就是这样,有景有情,那么,最吸引你的景物是哪里呢?
研读外洞
师:请你读一读。你有什么感受?怎么写出这个特点的呢?(宽、大——联想)
师:你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
研读内洞
师:请一学生读片段。说说你听完后,这个部分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神奇——看到的景物和联想结合)
研读孔隙
师:孔隙部分的描写篇幅较长,让我们自己读课文,“孔隙”片段的描写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狭小)
师:孔隙很狭小,这是特点。可是,作者压根没有写一个“小”字,也没有写高多少,宽多少,长多少,那么——(课件出示课后练习题)
师: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请你拿出笔,边读边画出体现孔隙狭小的句子。(学生划句子)
师:划好了吗?都找全了吗?请你完成作业本,完成这幅图。(课件出示、拿出课堂作业本)
师:(指名反馈)通过这幅图,我们可以把孔隙部分划分为四个方面。你觉得哪些方面更能体现狭小?
我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我们更直观的感受一下狭小。(用尺子量)——师生配合读句子--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三句话描写的是什么方面的狭小?(小船的小)作者怎么知道的?(看到的,也就是视觉)
这句话是写什么呢?(船的进出方式)为什么采用这样进出方式呢?这种特别的进出方式作者也是通过什么了解到的呢?(看到的景物,也是视觉)
指名读——你在读这句话的时候,你觉得哪个字得特别强调?(才)为什么呢?——读出小心翼翼,紧张——这部分的描写,作者是通过什么角度写的呢?(触觉)
请一位同学上前,拿起语文书,感受挤压。(刚才是什么感受)——距离特别近的时候,总有一种压迫感。——指名读句子——这两句话,作者是怎么写清楚狭小的?(感受:两个感觉)
四、总结写法,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作者就是通过把观察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将景物的特点写得如此吸引人。老师将叶圣陶先生的写作秘诀做成了一张表。(课件出示)
师:1、移步换景——按照游览顺序
重点景象——抓特点写形象(观察+感受)
师:叶老曾说:“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写文章,无非是一点,我听到的、看到的、真实体会到的东西来告诉读者和听众。今天这篇课文,我们有所领悟。下课!
板书设计: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