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海上日出》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16《海上日出》 说课稿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6 17:4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让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真实发生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海上日出》说课稿 周海鹰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海上日出》。说课的主题为“大胆聚焦,深度铺展——让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真实发生……”
首先,让我们走进教材。
【教材分析】
仔细研读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它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单元主题”为导向,体现人文魅力
本单元课文的人文主题是:“妙笔写美景,巧手著奇观”。这篇课文紧扣单元主题,描绘了作者乘船时看到的“海上日出”这一奇观美景,抒发了作者对日出景色的“赞叹之情”。
二、“阅读策略”为主线,凸显核心素养
本课的阅读策略非常明确,在单元导语和课后习题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个策略:第一,“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本课课后习题一“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出了日出什么样景象”,其实就在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来整体感知文本的阅读策略。第二,课后习题二中“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就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品味揣摩作者写景时的表达方式。两条鲜明的策略主线,凸显了核心素养。
接下来我们对学生做一个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通过三年多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具有以下特点:
1.知词意,但不知其表达。
2.知顺序,但不知其运用。
3.知表达,但不知其意图。
具体的说就是1.四年级学生具备一定字词积累能力,但缺乏深入研读的表达能力。
学生在三年级和四上已经初步学习了通过观察描写一处景物、介绍一个景点,而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则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学生知晓文章一定的顺序,但却不知顺序可以如何运用。
3.对于表达方式,学生从一二年级开始就在学,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为什么要这么用,学生缺乏关注作者的写作意图,很难品味出它的好处。
基于对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理解,围绕核心素养,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积累等方式,表达运用关于日出的词句。
2.通过一定顺序感知海上日出过程,感受日出的奇丽壮观。
3.通过比较、迁移等阅读策略,研读“天气晴朗”时作者描写日出的“拟人”手法,在朗读中体悟日出力量之强大。
【教学重难点】
目标中的“二、三”两条,我定为本课教学重难点。
为了达成我的教学目标,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由“象”入“意”,循迹“词之奇”
二、把握“整体”,感知“序之奇”
三、聚焦“拟人”,品悟“言之奇”
【教学过程】
环节一:由“象”入“意”,循迹“词之奇”
第一步,我摒弃了繁琐的情境引入,开门见山介绍今天要学的课文是“海上日出”。昨天我们都已经进行了预习,完成了预习单(出示“积累描写日出的词语和句子”),我们来读读课前你们所积累的日出词句。通过预习单的设计,鼓励孩子自主积累字词,整理字词。
第二步,(出示各种日出的图片)鼓励孩子会表达、会运用。看图说词句:你能用上预习单中积累的哪些日出词句来形容呢?比比谁说得多。有些图,我们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描写日出色彩的词,还可以关注描写它动态的词、时间的词,比如“刹那间”等等。还有的图片,不仅可以用词形容,还可以用文中句子来形容:“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注意“镶”字的音形义。这种从“图”入“词”、由“象”入“意”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不仅会积累词句,还能表达运用,提高表达能力。
环节二:感知“整体”,初感“序之奇”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说:
1.自由说
基于学生预习起点,我直接围绕课后习题“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出了日出什么样的景象”,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说说日出的景象,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说,也可以用文中相对应的句子来说。(出示)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不难发现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天气晴朗时日出前、日出中、日出后的景象。但也有学生会发现课文还出现了其它画面,比如:白云漂浮时的画面,黑云遮日时的画面。我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联系文本发现:其实作者不止一次在看日出,这里也有一定顺序。(出示)这就是文章的“序之奇”,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2.按顺序说
充分利用语文作业本第3题,让学生按课文内容排序。)按照一定顺序再来说说课文写出了日出什么样的景象呢?这一次说学生会比第一次说得更有层次,也更丰满。因为他们开始关注顺序,运用顺序。
环节三:聚焦“拟人”,品悟“文之奇”
1.自主质疑,探究原因
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句:“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这是全文的“文眼”,作者为什么要说用“伟大”?“奇观”来形容呢?请同学再次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基于学生的充分讨论,归纳“奇”“伟大”的原因有:①感受到日出力量很强大 ②日出色彩非常绚丽 ③日出的变化很奇特 ④日出带给人的亮光特别震撼……以此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感知“奇观”。
2.探究“力量”,直指“拟人”
结合前面讨论的原因,我顺势引出问题:“太阳力量之强大”体现在哪里
呢?请你从文中找一找。学生自然会去关注文中以下这几句:
如:“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有时太阳走进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运力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
“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其实找句子对学生来说并不难,难的是品味这些句子的写法。我们都知道,想表达太阳力量强大的写法有很多很多,但作者巴金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写法(出示“为什么这样写”)这是学生品味句子的关键。所以,课后习题二的要求是“注意加点的部分,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那么我们就以这句话为例,来探究“拟人”的奥秘。
怎样才能更好地品悟“拟人”这一表达方式,接下来我用了比较的阅读策略来落实这一目标。
3.运用“比较”,品悟“拟人”
出示这两个句子:
①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②太阳用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离开云霞,完全脱离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读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出示)并在学习单上写下自己的发现。经过小组探讨(出示下学生的发现)
过渡:是的,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慢慢地学会品悟表达方式。其实描写海上日出,有很多著名的作家也会运用了比喻的表达方式,(出示)比如:太阳刚刚升上山头,被几片鲜红的朝霞掩映着,阳光从云缝里照射下来,像无数条巨龙喷吐着金色的瀑布。还比如:忽然,海边浮出了一点猩红,只见红点出水,渐次化作金线,金梳,金蹄。写得都非常好,可是为什么巴金却没用比喻,却单单用了拟人呢?让我们一起读读句子(出示),交流用拟人手法写的好处。
新课标指出:小学第二学段精读评价要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所以,本课教学我通过聚焦文本顺序和拟人表达方式,让学生在多元认可、小组合作等评价形式中学会品味语言,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在本节课教学基础上,我还设计了以下课外作业:
摘抄文中拟人手法的句子,运用对比的阅读策略,品读积累。
2.课外可以阅读更多描写日出的其它经典散文,如吉田兼好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90%89%E7%94%B0%E5%85%BC%E5%A5%BD"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6%B5%B7%E4%B8%8A%E6%97%A5%E5%87%BA / _blank )(日)的《大海日出》,徐志摩《泰山日出》等,感受不同作家笔下的日出奇观。
以上就是我对《海上日出》这篇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