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设计者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桔园小学 陈恩德
设计简介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因此本课的学习不但要欣赏景观美、语言美,更主要的是学会游记的写作方法。根据文本的特点,不仅梳理出作者浏览的顺序,更要探究“作者是如何告诉我们的”,如此明了清晰的梳理与探究不仅帮助学生明白移步换景是怎样的表达,还可以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迁移学法,学生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中概括特点,梳理关键词句,品味语言表达的秘妙,通过朗读感受特点,活化画面。选择双龙洞的其中一个景点,用上见闻和感受相结合的方法把景物特点写得更具体,使学生既理解了内容,又领悟了作者表达的秘密。
课文简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统编本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精读课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内洞及出洞,把自己在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告诉读者,让人如临其境,似与作者同游,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教学目标
1. 通过比较、组词、联系生活等方式,认识“浙、簇、臀、漆、蜿、蜒”6个生字。会写“浙、罗、杜、鹃、窄、郁、肩、臀、移、额、陆、乳、笋、端、源”15个字。
2. 通过画路线图,初步掌握游记文章移步换景的写作技巧。通过感悟,体会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3.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处,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 揭题导入
1.欣赏图片。
(1)出示图片。祖国的山川秀美,到处都有迷人的景色。
(2)自由交流。说说你都到过哪里旅游,简要说说特点。
2.揭示课题。
(1)交流资料。双龙洞图片,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双龙洞的资料。
(2)揭示课题。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3)明确文体。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板书:游记。
3.明确任务。
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一起到浙江金华去游玩,学习叶老先生如何把游览的经过有条理地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明确任务。从谈已有的生活导入新课,侃侃道出自己的旅游经历,激荡起心中的情思,易引起对新课文阅读的期待。
板块二 整体感知
1.自读感知。
(1)学习任务。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借助课后拼音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读准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自由朗读。注意读书的姿势。
2.学习字词。
(1)画出生词。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2)自学生词。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同桌交流。
(4)质疑问难。
根据学情,重点指导:
①结合图片认识“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②学习“蜿蜒”。
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
结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
出示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3.理清顺序。
(1)课件出示。出示路线图。
路上 ( ) ( ) ( ) ( ) 出洞
默读课文,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双龙洞的?
(2)自主学习。圈画关键词句,补充路线图。
(3)交流展示。(方法指导:检查完善,不遗漏;过渡句的提醒)
路上 ( 洞口 ) ( 外洞 ) ( 孔隙 ) ( 内洞 ) 出洞
(4)归纳方法。
作者是这样告诉我们浏览顺序的。出示过渡句: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归纳整理:一条线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作者就是这样且走且看,每走到一处景物,就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这样一边浏览,一边描述,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移步换景(板书)。
【设计意图】梳理顺序,探究表达。根据文本的特点选择教学,不仅梳理出作者浏览的顺序,更要探究“作者是如何告诉我们的”,如此明了清晰的梳理与探究不仅帮助学生明白移步换景是怎样的表达,还可以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为单元的习作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做好铺垫。
板块三 聚焦“孔隙”
1.概括特点。
(1)朗读课文。朗读第5自然段。
(2)理解词义。理解“孔隙”词义。
(3)归纳特点。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狭小(板书)
2.自读自悟。
(1)揭示任务。
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狭小的特点呢?现在就让我们去细细地品读课文。
(2)自学提示。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孔隙狭小的特点。请把有关的语句画出来。
②请把你的感受在书中的空白处做简单的标记,然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你画的句子。
③可以和同伴交流你的感受。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讨论。
(1)预设1。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①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什么?
②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小船的小?
比较:“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的小船。”
“并排仰卧、再没法容”
③师生合作朗读。读出小船小的特点。
④作者仅仅是在写小船的小吗?(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小船的小,具体写孔隙的狭小。)
(2)预设2。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①学习“臀”。“月”字旁说明与身体有关,指指部位。
②凡是和船底有接触的部位都写出来了,有哪些呢?(这样具体、细致的描写,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孔隙的特点。)
③指导朗读。
(3)预设3。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①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什么呢?(作者的感觉)
②他有什么样的感觉?你圈出了哪些重点的词语,说说你的理由。
③创设情境合作朗读。
4.总结写法。
叶老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
【设计意图】理解内容,领悟表达。学生先谈文字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再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直至顿悟只有加入自己的真实感受才能使文章亲切生动、真实可感,理解内容与体会表达水乳交融,使学生既理解了内容,又领悟了作者表达的秘密。
板块四 书写生字
1.区分结构。
(1)发现规律。引导学生发现本课要写的字有15个,10个左右结构的字,4个上下结构的字,1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2)提示要领。发现构字规律后提示书写要领。
(3)示范指导。教师示范“肩”书写。
2.学生书写。
每个字写2个,提醒学生注意写字的姿势。
3.展示评价。
(1)合作评议。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大屏幕呈现,师生合作评议。评价指向结构和关键笔画。
(2)修正练写。
【设计意图】借助规律,规范书写。放手让学生结合以往写字经验,借助结构框架,穿插避让等书写规律,努力写出端正规范的汉字,通过书写汉字,渗透对书写方法和书写习惯的指导,力求写字教学落到实处。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板块一 复习回顾
1.复习旧知。
(1)回顾顺序。
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双龙洞的。
②你能借助路线图简要说说作者游双龙洞的过程吗?
③同桌互相交流。汇报交流。
(2)回顾方法。
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孔隙”这一部分,是怎样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概括特点品味语言读出感受)
3.过渡引入。
所到之处,叶老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继续随着叶老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抓住要素。采用复习旧知的方法,重积累,重体验,特别是抓住本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通过不断反复回忆,让学习落到实处。
板块二 迁移学法
1.自读自悟。
(1)学习任务。默读课文,各处的景物都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用具体的语言写出这些特点?
(2)自学填表。
特点 语言
路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狭小 (略)
内洞
2.讨论交流。
(1)预设1。
①“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是什么意思?“明”指什么?“艳”指什么?作者游览的心情怎样?
②“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和作者当时的心情。
③多么活泼的溪流呀,此刻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沿途风光吗?
(2)预设2。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洞口能用什么字概括呢?理解“打比方”的作用。
(3)预设3。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外洞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仿佛到了个大会堂”、“一千或是八百人”体会打比方、列数字等方法的作用。
(4)预设4。
内洞的特点是什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出示一些千奇百怪、颜色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的图片,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选择其中一幅图片,给它取一个名字,并发挥想象说说样子。
3.练习朗读。
自由选择一个景点读一读,读出画面。
4.导游介绍。
(1)学习任务。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当当小导游进行复述。
(2)自主准备。教师随机指导。
(3)集体交流。指名学生上台展示,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提出意见与建议。
【设计意图】迁移学法,自读自悟。迁移学法,学生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中概括特点,梳理关键词句,品味语言表达的秘妙,通过朗读感受特点,活化画面。
板块三 片断仿写
1.回顾写法。
(1)回顾课文。再读课文第5自然段,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写出孔隙的狭小?
(2)朗读感悟。指名读关键句子,再次体会。
(3)总结写法。叶老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受,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
2.自由习作。
选择双龙洞的其它一个景点,用上见闻和感受相结合的方法把景物特点写得更具体。
3.展评交流。
学生上台展示,讲讲哪些地方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再提出修改意见。
【设计意图】片断仿写,学以致用。在介绍孔隙时,叶老巧妙地连续借助自己独特的感受加以描述,这是本文语言表达上最大的一个特点。选择双龙洞的其它一个景点,用上见闻和感受相结合的方法把景物特点写得更具体。让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板块四 回归整体
1.感悟详略。
(1)设置疑问。每一处景物用上见闻和感受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使文章更生动具体,作者为什么不这样一一具体地描述呢?
(2)集体讨论。课文哪些部分具体描写,哪些部分简要叙述,为什么?
(3)学习整理。写景要有重点。游览时,很多美景会进入你的眼帘,但写作时不能面面俱到,要有所侧重,有“特写镜头”。
2.探究线索。
(1)回顾明线。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介绍游览经过的?
路上 ( 洞口 ) ( 外洞 ) ( 孔隙 ) ( 内洞 ) 出洞
(2)探究暗线。文章中还暗藏着一个线索。画出文中写溪流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路上 ( 洞口 ) ( 外洞 ) ( 孔隙 ) ( 内洞 ) 出洞
(3)学习整理。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明线,是“顺”的线索,而描写溪水来路是暗线,是“逆”的线索。“顺”“逆”交错,“明”“暗”交织,使全文脉络清楚,层次分明。
3.领会写法。
(1)指明方向。我们学习这篇游记,不只是欣赏蕴涵在游记中的语言美、景观美,还要学会游记的写作方法,指导我们的习作。
(2)讨论交流。这篇游记篇幅不长,但给人印象深刻。作者是怎样把一次游玩写得这样精练生动的呢?哪些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3)归纳方法。师生一起归纳,领会游记按游览顺序表达、巧抓特点、结合感受、突出重点等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整体观照,领会写法。本单元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因此本课的学习不但要欣赏景观美、语言美,更主要的是学会游记的写作方法。在教学的最后回归整体,让学生再次明确写作的顺序,领会写作的方法,为单元习作教学作铺垫。
【板书设计】
【作者简介】
陈恩德,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桔园小学,中学高级教师。“浙派名师工程”小语四班培训学员,曾获台州市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椒江区名师,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等荣誉,多次承担各级教研示范课、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