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耳和听觉
一 、选择题
1.鼓膜的振动通过什么结构传到内耳( )
A.外耳道 B.听小骨 C.听觉神经 D.咽骨管
2.如图所示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编钟。关于编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悠扬的编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
B.大小不同的钟振动幅度相同时,发声的音调相同
C.敲钟时,用力越大钟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大
D.通过钟声能判断钟是否破损只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 3.噪声污染已成为危害人们生活的三大污染之一。控制噪声污染应从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和 防止噪声进入人耳三个方面着手,下列事例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
A.中考期间考场周边工地停止施工
B.飞机场附近居民采用双层窗
C.汽车驶入市区禁止鸣喇叭
第 1 页(共 11 页)
D.工人工作时戴防噪声耳罩
4.每年的 3 月 3 日是国际“爱耳日”,提醒全球人类注意爱护自己的耳朵,生活中有关保护措施错误的 是( )
A.预防耳内进水, 防止①发炎
B.减少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可保护②
C.上呼吸道感染后及早治疗,可避免引发③处炎症
D.谨慎用药, 防止药物破坏④导致耳聋
5.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不能够完成探究目的是( )
A.小纸片在播音的扬声器中跳动
B.用力吹一根细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声音变高
C. 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 水面水花四溅
D.用力敲打鼓面, 鼓面上的纸屑会跳起 6.如图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第 2 页(共 11 页)
A.①听小骨上有听觉感受器,可以传递声波
B.②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可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C.③是听神经,与口腔相连,使儿童易患中耳炎
D.④鼓膜有听觉感受器,可以感受声波
7.2012 年的春晚王菲演唱时有“破音”现象。所谓“破音”是指人情绪紧张发生的呼吸较沉重、声音 沙哑、高音刺耳等现象。从物理学角度看,“声音沙哑”、“高音刺耳”指的是声音的哪些特性发生了变
化( )
第 3 页(共 11 页)
A.音调和响度
C.响度和音色
B.音色和音调
D.音调、响度和音色
8.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蕴涵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唢呐来改变声音的音调
B.人到青春期会“变声”主要指发声的音调改变
C.在月球上可以听到陨石撞击月面的巨大声音
D.拿根铁棒敲打车轮, 凭借声音响度的大小可以判断轮胎内的空气是否充足 9.跳广场舞可以强身健体、愉悦心情,缓解压力,是很多中老年人非常喜欢的锻炼方式,但是也存在 音响噪声扰民的问题。为解决广场舞噪声扰民的问题,民警在江北区几个露天广场安装了几套声音分 贝测试及提醒设备(如图),随时监测音量,达到峰值时设备会鸣叫示警,提醒群众音量已经超标,下
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音响发出的声波通过空气这种介质进入人的耳中
B.分贝是音调的单位
C.关闭电源后,音响停止振动, 声音就会消失
D.当人距离音响越近, 听到声音越响,说明响度与人到声源的距离有关 10.以编钟为主演奏乐曲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发明, 远在商周时代就用编钟演奏了,所谓“编钟”是一列 大小不同的乐钟,按谱打击就可以演奏。乐钟的大小不同,主要影响声音的( )
A.音乐 B.音色 C.响度 D.音调
二 、填空题
11.在一些闹市区,常会看到如图所示的监测设备,显示屏上所示分贝数值为声音的 (选填“音 调”、“响度”或“音色”),广场周边禁止汽车鸣笛是在 处减弱噪声。
12.声音是以 的方式传播的。如图,当外界传来的声音通过①耳廓收集,进入外耳道后便会撞
击② 使其产生振动,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③耳蜗。
13.声音是以 的方式传播的。如图,当外界传来的声音通过①耳郭收集,进入外耳道后便会撞
击② 使其产生振动,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③耳蜗。
三 、实验题
14.小科在吉他演奏中发现, 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张力有关。于是他想:
第 4 页(共 11 页)
(1) 利用弦音计做研究,如图 1 所示,其中 a、b、c、d 四根弦线的张力相同。
①若他选择 a、b 两弦线做实验, 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 的关系。
②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长度的关系,则应选择 两弦线做实验。
(2) 请你据图 2 判断,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 分别按住 A 点、 B 点、C 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
低的是按住 点, 最高的是按住 点。
四 、解答题
15.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情景,回答问题:
(1) 如图①所示的实验现象表明: 。
(2) 如图②所示,从左向右敲击瓶子时,各瓶发音的音调变化是: 。(选填“由高变低”或“由 低变高”)
(3) 如图③所示,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密闭的广口瓶内,将瓶内的空气不断抽出时, 手机铃声逐渐 变小。由这个实验事实得到的推论是: 。
第 5 页(共 11 页)
0.2.3 耳和听觉答案解析
一 、选择题
1. 【分析】此题是一道基础知识题,具体考查的是听觉形成的过程。
【解答】解:耳的结构图如下:
观察示意图, 听觉的形成过程如下: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 振动通过听 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 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就形成了听觉。
故选: B。
2.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 越高;
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 响度与声音的振幅有关,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 度越小;
(3) 声音在同温度的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速度是相同的;
(4) 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解答】解:
A.敲击钟时发出的声音是由钟振动而产生的, 故 A 正确;
B、大小不同的钟振动幅度相同时,发声的音调不同,故 B 错误;
C、敲钟时,用力越大,钟声的响度越大,而响度不同的钟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相同的,故 C 错误; D、通过钟声能判断钟是否破损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 D 错误。
第 6 页(共 11 页)
故选: A. 3. 【分析】减弱噪声主要从三种途径入手,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人耳 处减弱。根据每个选项的实际做法, 分别加以分析判断。 【解答】解:A.中考期间考场周边工地停止施工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B、飞机场附近居民采用双层窗可以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符合题意; C、汽车驶入市区禁止鸣喇叭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D、工人工作时戴防噪声耳罩可以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4. 【分析】①外耳道; ②鼓膜;③半规管; ④耳蜗; 根据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可知。 【解答】解:A.防耳内进水,防止①外耳道发炎, A 正确; B.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会对鼓膜造成损伤,如果骨膜受损,会使听力下降,因此减少戴耳机听音乐 的时间,可保护②鼓膜, B 正确; C.上呼吸道感染后及早治疗,因为病菌可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引发中耳炎, C 错误; D.谨慎用药,防止药物破坏④耳蜗不能接受刺激, 导致耳聋, D 正确。
故选: C。 5. 【分析】(1)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解答】解:A.在播音的扬声器上的纸屑跳动,说明物体发声时振动, 不符合题意。 B、用力吹一根细管,将它不断剪短,空气柱减小,空气容易振动, 频率增大,音调变高,声音变高。 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符合题意。 C、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花四溅, 说明物体发声时振动。不符合题意。 D、用力敲打鼓面, 纸屑跳动,说明物体发声时振动,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6.【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 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耳的结构模式图:
第 7 页(共 11 页)
图中①是听小骨,②是耳蜗,③是听觉神经, ④是鼓膜。
【解答】解:A.①听小骨主要是将鼓膜产生的振动传导到内耳,A 错误;
B、②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可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B 正确;
C、③是听神经,传导神经冲动, 咽鼓管与口腔相连,使儿童易患中耳炎,C 错误; D、鼓膜的作用是当声波传送来时产生振动,D 错误。
故选: B。 7.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 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 个特性。
【解答】解: 呼吸较沉重、声音沙哑是指声音的响度变小,且音色也发生变化;“高音刺耳”主要是指 声音的音调变高;沙哑和刺耳是人耳感觉的声音的音色不同;故声音的三个特征:响度、音调、音色 都发生了变化;
沙哑和刺耳是人耳感觉的声音的音色不同;故 ABC 错误; D 正确;
故选: D。
8. 【分析】(1)响度指声音的大小,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声带的振动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3)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不能传声;
(4)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频率越大, 音调就越高。
【解答】解:
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唢呐,主要是发声体的振幅不同, 从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不是改变了声音的
第 8 页(共 11 页)
音调, 故 A 错误;
B、人到青春期“变声”时,声带振动的频率发生变化,因此会“变声”主要指发声的音调改变, 故 B 正确;
C、月球上没有空气,不能传声, 所以不能听到陨石撞击月面的声音,故 C 错误;
D、当拿根铁棒敲打车轮时,则轮胎振动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即轮胎内空气越充足, 敲击时轮胎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因此凭借声音的高低可以判断轮胎内的空气是否充足, 故 D 错误。
故选: B。
9.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2) 计量声音响度的强弱常用分贝(dB) 做单位;
(3)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 声音的响度与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距离声源越近, 响度越大。
【解答】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音响发出的声波通过空气进入人的耳中, 故 A 正确; B、分贝是计量声音响度的单位, 故 B 错误;
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关闭电源后,音响停止振动,声音就会消失, 故 C 正确;
D、声音的响度与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振幅相同时,当人距离音响越近,听到声音越响, 故 D 正确。
故选: B。
10. 【分析】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 音的品质与特色。
【解答】解:由于编钟的大小不同, 被敲击时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声的音调也不同。
故选: D。
二 、填空题
11. 【分析】(1)噪声监测器是用来监测噪声强弱的仪器,外界的噪声越大,也就是声音的响度越大, 其所显示的数字就越大;
(2) 减弱噪声的方法有三个:在声源处减弱; 在人耳处减弱;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解答】解:图中噪声监测器显示此时的噪声是 63.0 分贝, 该装置是用来监测噪声强弱的仪器, 所以
测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
第 9 页(共 11 页)
广场周边禁止汽车鸣笛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 响度;声源。
12. 【分析】看图可知: ①耳廓;②鼓膜;③耳蜗。
【解答】解: 声音是以声波的方式传播的;听觉的形成过程是: 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 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
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就形成了听觉。
故答案为: 声波;鼓膜。
13. 【分析】观图可知: ①耳郭,②鼓膜,③耳蜗。
【解答】解: 声音是以声波的方式传播的。听觉的形成过程是: 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 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 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故答案为: 声波;鼓膜。
三 、实验题
14. 【分析】(1)①由图示可知,琴弦 a、b 琴弦的材料、长度都相同而粗细不同,根据控制变量法的 要求判断应用该琴弦所能探究的实验;
②要探究音调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 应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度都相同而粗细不同,分析所给琴弦, 找出符合要求的琴弦进行实验;
③在材料和松紧程度相同时,琴弦越长, 音调越低,琴弦越粗,音调越低;
(2) 琴弦音调的高低取决于琴弦的材料、长短、粗细和松紧程度, 在材料和松紧程度相同时,琴弦越 长,音调越低, 琴弦越粗,音调越低。
【解答】解:
(1) ①由图示可知,琴弦 a、b 琴弦的材料、长度都相同而粗细不同,所以选择琴弦b、d 进行实验可 以探究音调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
②要探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控制琴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而长度不同,由图示可知, 可以选琴弦 b、d 进行实验;
(2) 由图示可知,在琴弦材料和张力相同的情况下,琴弦越长, 音调越低,琴弦越粗, 音调越低, 分 别按住 A 点、 B 点、 C 点后拨动琴弦, 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按住 A 点,最低的是按住 B 点。
故答案为:(1) ①粗细; ②b、d;(2) B;A.
第 10 页(共 11 页)
四 、解答题
15.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2) 图中声音的产生主要是空气柱的振动。空气柱越长,振动越慢, 音调越低; 空气柱越短, 振动越 快,音调越高。
(3)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
(1) 小纸片的跳动是由于扬声器振动造成的, 扬声器发出声音的原因正是由于里边纸盆的振动;
(2) 敲击瓶子是瓶壁和水一齐震动, 水越少瓶子震动的频率就越大,则就是音调高;水越多瓶子震动
的频率就越小, 则就是音调低。因此从左向右敲, 水越来越多,各瓶发音的音调变化是:由高变低。 (3) 当用抽气机不断抽气时,手机播放的音乐声逐渐减弱直至无法听到,这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1) 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2)由高变低;(3)真空不能传声。
第 11 页(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