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叙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慎独”是儒家之为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符号。
“慎独”之“慎”,本义是“谨”,又有“诚”之义。而“独”则与群相对,意为孤处。“慎独”强调的是,即使在无人知晓、没有监督的“闲处”,亦即私密情境下,君子依然应怀有敬畏之心,严格自律,克己复礼。
生活中有群居与独处两种生存场景,这也就带来了两类伦理空间,前者是群处而公开的(人前),后者则是独处而隐秘的(人后)。群居空间的公共生活,因有礼法的外在制约,且处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严密监视下,加之曾子时代,社会充满“求闻”“求名”的冲动,奉法守礼、循规蹈矩之外,又或“巧言令色”,而刻意“著其善”;而“闲处”则大为不同了,礼法未及,“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又未达,这无异于一个无拘无束、可恣意妄为的“自由天地”,此时君子或会自律,而小人就恣肆了。曾子所倡导的“慎独”,以突出的“闲居”自持自守,使独处亦如群居一样,这就消解了私人之境的道德风险,从而化独入众,扬弃群、独之异,又超越两者之别,消融“群-独”的分裂与异化,弥合公、私伦理空间的冲突,从而实现“吾道一以贯之”的伦理圆融。
慎独之独,除了上述“闲居”的私处或说私人空间之意外,还指意念的隐秘之境。在此只有意念自感的隐微之境,曾子亦如“闲处”一样要求“慎独”,其意涵朱子有深切的阐释:“他人所不及知而已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所谓“审其几”,即不能因己“独知”而忘乎所以,或着意伪饰,或刻意扭曲。相反,应戒惧审视,精诚其意,一念之际,即必须存诚而去伪,即如曾子所强调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追求真诚而纯粹,在灵魂深处“正心直内”。
在“独知”之境讲求“慎独”,仍然是很难的。因为如果说“闲居”已属私秘,而“独知”的“念虑”之际,则是更进一步的“独”,是隐之又隐的形而上秘境。它的难以言传,显然是外界不易窥知的,当然也是很难监察的。因此,这种情境下的“慎独”,相较于“闲居”就难上加难,因为它触及了他人无法感知的隐微。季札挂剑之动人,正因为他坚决践行自己内心的许诺,是完全自愿、自觉而自由的,真正表现出绝对的诚信,充分显现了高度的精神自律和灵魂纯一。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以及他的绝对的“守约”,就反映并印证了这一精神自律。
(摘编自马爱菊《曾子的“慎独”》)
材料二:
“慎独”作为儒家对君子修身的道德要求,目的在于“求道”,服务于当时的体制和礼仪规范,带有时代局限性。而主体性道德人格同样具有时代的特色,并且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和责任。“主体性道德人格具有彻底消解与根绝封建专制主义的历史责任……也担负着超越世俗化、商业文化、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的肤浅、平庸、单向度、感官刺激、对精神境界追求的缺失等的价值追求。”主体性道德人格与“慎独”思想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道德人格的主体性是人作为道德主体的规定性特征。其中,自觉性是主体性的首要要求,体现着道德个体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以及道德行为方面的自主性。同样,“慎独”思想也蕴含着自觉性的要求。《礼记·中庸》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即要求人在独处时要“慎隐”“慎微”,再隐蔽、再细微的地方也要“慎之又慎”“无处而不谨”,能够自觉按照道德要求审慎行事。
(2)
成为一个自由的具有良好道德人格的主体,其前提是人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不依附于任何外在事物。这种独立不仅表现在外显的行为,还可以表现为一种内隐的心理活动。道德人格的独立性指向,要求道德个体能够保持思想自由,能够独立判断,并为自身的道德选择负责。“慎独”思想亦是如此,无论是“独处”,还是“独知”,都强调了道德个体独立观察、独立审思自身行为和内心活动的要求。
(3)自省视角
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需要道德主体能够自察自省,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于外时刻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有悖于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于内反省自己内心是否依然秉持人生价值理想。“慎独”思想强调“己之所不闻不睹”以及“人之所不闻不睹”两种情况,我们都要谨慎对待。
(4)自由目标
主体性道德人格和“慎独”思想的最终目标就是达到内心的真诚自由。当道德规范和要求不再单纯依靠外在的约束,而变成内化于心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自觉,即道德行为的实践源于内心的真诚而不是外在的强制力量,才能够达到相对的道德自由。“慎独”思想要求人既要在独处时“慎其闲居之所为”,又要对“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谨慎对待,时刻戒慎恐惧,以防止违道的意念和行为出现。
(摘编自李文丽、孙峰《“慎独”思想与道德人格主体性的培养》)
【注】季札挂剑: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出使北方,来到徐国拜访国君,国君对季札的佩剑赞不绝口,流露出喜爱之情。季札在心里暗自许诺,完成所有出访任务后,将宝剑赠给徐国国君。可是,当季札的出访行程结束时,徐国国君已经去世。季札来到徐国国君墓前祭奠,并解下佩剑,将它挂在墓旁的树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子的“慎独”主张,主要是针对在礼法未及、社会舆论监督又未能到达的“闲处”存在小人恣肆妄为的道德风险。
B.季札挂剑的故事表现出季札在意念深处对修身的追求和对至善的企慕,显现出高度的精神自律和灵魂纯一,因而动人。
C.“慎独”是儒家的重要理念,它对君子修身提出具体要求,强调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时应自觉遵守道德准则。
D.当道德规范和要求不再依靠外在的约束,而是变成内化于心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自觉时,人才能够达到内心的真诚自由。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独知”比“独处”更隐秘,更无法监督,对人的道德修养要求更高,因而在“独知”中“慎独”,是“慎独”的更高境界。
B.“慎独”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追求,虽然世殊时异,它仍有一定价值,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仍具有积极意义。
C.当代人养成主体性道德人格,可以从朱熹“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的观点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D.主体性道德人格强调道德行为的实践源于内心的真诚,“慎独”强调心怀敬畏,严格自律,克己复礼,两者的本质是不同的。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关于“慎独”论述的一项是(3分)
A.《后汉书》记载,有人给杨震送礼,杨震拒收。对方说:“暮夜无知者。”杨震答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B.诸葛亮一生谨慎,可在任用马谡这件事上出现失误,导致街亭失守,给蜀汉的北伐大业带来了不利影响。
C.明代大学士徐溥自幼天资聪明,在私塾读书时,从来都不苟言笑;他性格沉稳,举止老成,在朝为官多年,政绩卓著。
D.鲁迅年少上学时,某日因故迟到,老师寿镜吾先生告诫他:“以后要早到!”鲁迅便在书桌上刻下一个“早”字来警醒自己。
4.请仿照材料二第(3)(4)处的小标题,给(1)(2)两处各拟一个小标题。(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二)文学类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春风沉醉的晚上
郁达夫
在沪上闲居了半年,因为失业,我的寓所迁移了三处,最后在贫民窟里,寻了一间小小的房间。我所租的是梯子口头的一间小房,因为外间的住者要从我的房里出入,所以我的每月的房租要比外间的便宜几角小洋。
与间壁的同寓者的第一次相遇,是在搬来的那天午后。等她走上了梯子,我才站起来对她点了点头说:“对不起,我是今朝才搬来的,以后要请你照应。”
她听了我这话,也并不回答,一双漆黑的大眼,对我深深地看了一眼,就走上她的门口去开了锁,进房去了。
她每天上工和下工回来,总见我呆呆的坐在那堆书上。大约她的好奇心被我那痴不痴呆不呆的态度挑动了罢,有一天她到了我的身边忽而停住了脚,看了我一眼,吞吞吐吐好像怕什么似的问我说:“你天天在这里看的是什么书?”
我听了她的话,反而脸上涨红了。因为我天天呆坐在那里,面前虽则有几本外国书摊着,其实我的脑筋昏乱得很,就是一行一句也看不进去。听了她这一问,我含含糊糊的回答说:“我并不在看书,不过什么也不做呆坐在这里,样子一定不好看,所以把这几本书摊放着的。”
她听了这话,又深深的看了我一眼,作了一种不了解的形容,依旧的走到她的房里去了。那几天里,我也曾译过几首英法的小诗,于晚上大家睡熟的时候,不声不响的出去投邮,寄投给各新开的书局。
有一天,我也是坐在那里,她手里拿了两包用纸包好的物件走了上来,放了一包在我的书桌上说:“这一包是葡萄浆的面包,请你收藏着,明天好吃的。另外我还有一包香蕉买在这里,请你到我房里来一道吃罢!”
我替她拿住了纸包,她就开了门邀我进她的房里去。住了这十几天,她好像已经信用我是一个忠厚的人的样子。我对她说:“我们本来住在一处,何必这样的客气。”
“我并不客气,但是你每天当我回来的时候,总站起来让我,我却觉得对不起得很。”
我问她说:“你在工厂里做的是什么工作?”
“是包纸烟的。”
“一天做几个钟头工?”
“早晨七点钟起,晚上六点钟止,中午休息一个钟头,每天一共要做十个钟头的工。少做一点钟就要扣钱的。”
“扣多少钱?”
“每月九块钱,所以是三块钱十天,三分大洋一个钟头。”
“饭钱多少?”
“四块钱一月。”
“这样算起来,每月一个钟头也不休息,除了饭钱,可省下五块钱来。够你付房钱买衣服的么?”
“哪里够呢!并且那管理人又……我……我所以非常恨工厂的。”
我看看她那一种切齿怨恨的样子,就不愿意再说下去。向四边一看,觉得她的房里也有些灰黑了,我站起来道了谢,就回到了自己的房里。我从她自家的口里知道她姓陈,名叫二妹,是苏州东乡人,她父亲也是纸烟工厂的工人,去年秋天死了。
天气好像变了。我每年在春夏之交要发的精神衰弱的重症,遇了这样的气候,就要使我变成半狂。所以我这几天到了晚上,也常常走出去散步去。当这样的无可奈何,春风沉醉的晚上,我每要在各处乱走,走到天将明的时候才回家里,一睡直可睡到第二天的日中。二妹这几天来,不晓是什么原因,我觉得她对我的态度,又回到从前初见面的时候的疑惧状态去了。
一天午后我听见楼底下有人在催着说:“挂号信!”我把信取来一看,原来我前回寄去的一篇德文短篇的译稿,已经在某杂志上发表了,信中寄来的是五元钱的一张汇票。
第二天我取了钱,想起那天二妹送我的面包香蕉等物,我就寻着了一家卖糖食的店,进去买了一块钱巧格力、香蕉糖、鸡蛋糕等杂食。
二妹回来了,她默默的坐在我的半高的由书叠成的桌上,吃了几颗巧格力,对我看了几眼,好像是有话说不出来的样子。
“你有什么话说?”
她又沉默了一会,便断断续续的问我说:“我……我……早想问你了,这几天晚上,你每晚在外边,可在与坏人作伙友么?”
我听了她这话,倒吃了一惊,她好像在疑我天天晚上在外面与小窃恶棍混在一块。她看我呆了不答,便以为我的行为真的被她看破了,所以就柔柔和和的连续着说:
“你何苦要吃这样好的东西?你可知道这事情是靠不住的。万一被人家捉了去,你还有什么面目做人。过去的事情不必去说它,以后我请你改过了罢……”
她讲到了这里,忽而落了几滴眼泪。我静静儿的想了一会,等她的神经镇静下去之后,就把原因说了一遍。她听了我这一番辩解,颊上忽而起了两点红晕,把眼睛低下去看着桌子上,好像是怕羞似的说:“噢,我错怪你了,我错怪你了。请你不要多心,我本来是没有歹意的。”
我对她微微的笑了一笑,说:“夜也深了,你该去睡了罢!明天你还要上工去的呢!”
她听了我这话,就站了起来,很喜欢地回到她的房里去睡了。
她去之后,我又换上了白天脱下的那件破棉袍子,走出外面去散步去。
贫民窟里的人已经睡眠静了。对面的洋楼里,还有几家点着了红绿的电灯,一二声清脆的歌音,从静寂的深夜的冷空气里传到我的耳膜上来。天上罩满了灰白的薄云,同腐烂的尸体似的沉沉的盖在那里。
1923年7月15日
(有删改)
[注]郁达夫曾这样叙述过其创作的起因:半年来,因为失业,我的天天做梦的脑里,又添了许多经验。以己例人,我知道世界上不少悲哀的男女,我的这几篇小说,只想在贫民窟、破庙中去寻那些可怜的读者。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与陈二妹初次打招呼,她的反应体现出她的戒备心理,也表现了陈二妹冷漠的一面。
B.陈二妹主动问“我”看什么书,既体现了她对知识的渴望,同时也表明二人的关系有所改变。
C.陈二妹有关烟厂的描述,虽着墨不多,但表现了她命运的艰辛与不幸,及其内心深处可贵的反抗意识。
D.因为陈二妹送给“我”面包、香蕉等物,于是“我”请她吃了几颗巧格力,这使得陈二妹开始怀疑“我”与坏人在一块。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男女主人公社会身份反差较大,却“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的人物关系设置极具艺术张力。
B.小说注重心理描写,如文中画横线处,表露出对“二妹”怀疑“我”天天晚上在外面与小窃恶棍混在一块的不满。
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与当时正处于困顿中的郁达夫高度吻合,作品呈现出自叙传风格。
D.小说结尾处的环境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心境,同时富有象征和抒情意味,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8.小说在情节安排上巧妙设伏,层层推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9.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通过“我”和陈二妹各自的生活以及相互间的关系而表现出来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周随桓公杨忠卒,子杨坚袭爵。大将军杨坚姿相奇伟。周主待坚素厚,齐王宪言于帝曰:“坚恐非人下,请早除之。”帝亦疑之,以问下大夫来和。和诡对曰:“随公止是守节人,可镇一方,若为将领,阵无不破。”周太子伐吐谷浑,至伏侯城而还。宫尹郑译等皆有宠于太子太子在军中多失德译等皆预焉军还王轨等言之于周主周主怒杖太子及译等仍除译等名宫官亲幸者咸被谴王轨尝与小内史贺若弼言:“太子必不克负荷。”弼深以为然,劝轨陈之。轨后因侍坐,言于帝曰:“皇太子仁孝无闻,恐不了陛下家事。愚臣短暗,不足可信。陛下恒以贺若弼有文武奇才,亦常以此为忧。”帝以问弼,对曰:“皇太子养德春宫,未闻有过。”既退,轨让弼曰:“平生言论,无所不道,今者对扬,何得乃尔反覆?”弼曰:“此公之过也。太子国之储副,岂易发言。事有蹉跌,便至灭族。本谓公密陈臧否,何得遂至昌言?”轨默然久之,乃曰:“吾专心国家,遂不存私计。向者对众,良实非宜。”后轨因内宴上寿,捋帝须曰:“可爱好老公,但恨后嗣弱耳。”先是,帝问右宫伯宇文孝伯曰:“吾儿比来何如?”对曰:“太子比惧天威,更无过失。”罢酒,帝责孝伯曰:“公常语我云,太子无过,今轨有此言,公为诳矣。”孝伯再拜曰:“父子之际,人所难言。臣知陛下不能割慈忍爱,遂尔结舌。”帝知其意,默然久之,乃曰:“朕已委公矣,公其勉之。”王轨骤言于帝曰:“皇太子非社稷主。杨坚貌有反相。”帝不悦,曰:“必天命有在,将若之何?”帝深以轨等言为然,但汉王赞次长,又不才,余子皆幼,故得不废。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杨坚簒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宫尹郑译等/皆有宠于太子/太子在军中/多失德译等皆预焉/军还/王轨等言之于周主/周主怒/杖太子及译等/仍除译等名/宫官亲幸者咸被遣/
B.宫尹郑译等/皆有宠于太子/太子在军中多失德/译等皆预焉/军还/王轨等言之于周主/周主怒/杖太子及译等/仍除译等名/宫官亲幸者咸被谴/
C.宫尹郑译等/皆有宠于太子/太子在军中多失德/译等皆预焉/军还/王轨等言之于周主/周主怒/杖太子及译等/仍除译等名宫官亲幸者/咸被谴/
D.宫尹郑译等/皆有宠于太子/太子在军中/多失德译等皆预焉/军还/王轨等言之于周主/周主怒/杖太子及译等/仍除译等名宫官亲幸者/咸被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王,王爵名,王爵一般地位仅次于国家的君主。皇帝的直系亲属功勋人物可以封王。
B.吐谷浑,我国古代的一个民族,在今甘肃、青海一带。隋、唐时期吐谷浑曾建立政权。
C.朕,文中指皇帝自称。“朕”原来是第一人称代词,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的专用自称。
D.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用“社稷”代表国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王认为杨坚有不臣之心,皇帝就此事询问来和,来和欺骗皇帝说,杨坚是一个可以镇守一方、坚持气节的人。
B.王轨与贺若弼谈及太子承担帝业的问题,贺若弼同意王轨有关皇太子不能承担大任的看法,并让王轨向皇帝进言。
C.王轨告诉皇帝,皇太子不可靠,于是皇帝拿王轨的话询问宇文孝伯,宇文孝伯含蓄地否定了王轨关于皇太子不可靠的说法。
D.皇帝虽然认同王轨关于皇太子的说法,但是苦于次子汉王没有才干,而其他儿子还年幼,所以没有废黜皇太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愚臣短暗,不足可信。陛下恒以贺若弼有文武奇才,亦常以此为忧。
(2)事有蹉跌,便至灭族。本谓公密陈臧否,何得遂至昌言?
14.从王轨与贺若弼的对话中,可以看出王轨有哪些性格特点?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一首古诗,完成15~16题
九日
杜甫
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
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回想去年重阳情状,叙写今日重阳境况,言语之中包含了万千感慨。
B.第三句用拟人手法,“不相放”有不饶人之意,加一“苦遭”意味更深。
C.第四句“黄花”点题,并与上句中“白发”形成对比,故曰“羞见”。
D.尾联追忆十年前唐明皇与杨贵妃之事,抒发昔盛今衰之感,不禁为之断肠。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长者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借景,园林之最要者也。在古典园林造景中,借景是一种运用非常广泛的装饰手法。中国古代造园家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的视景范围中来,收无限____于有限空间之中,常常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时,还常将漏窗、空窗连续排列,沿墙组成____的花窗带,应过而借院内、墙内、廊内的景色,使观者游走其间,每换一窗,___会看到新景。原本孤立、静止的景色,透过一扇扇窗的引导呈现出流动而富有变化的形态,____衍生出新的复合意象,给人以意想不到的全新的美的享受——这就是借景造境。通过借景,使园林不但增添了许多美景,天地万物还与园林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更高层次的美感。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景观 逶迤绵延 就 并且
B.景观 逶迤绵延 才 因而
C.景致 连绵不绝 才 因而
D.景致 连绵不绝 就 并且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造园家通过巧妙地用窗借景,使园林内外的不同风景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B.造园家使园林内外的不同风景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源自巧妙地用窗借景。
C.园林内外的不同风景构成了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源自造园家巧妙地用窗借景。
D.园林内外的不同风景,通过造园家巧妙地用窗借景构成了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青少年的免疫系统比成人的要脆弱,①______________。手机辐射会对青少年脑部神经造成损害,从而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等问题,而频繁玩手机也会使他们视力下降。
中学生自制力比较弱,往往在上课、自习时也会发信息聊天,还有的同学晚上就寝时也在用手机与人长时间聊天、看电子小说、玩游戏等,②______________,而且还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和休息。
因为手机收发信息比较便捷和隐蔽,所以③______________。这样的行为违反考纪,败坏考风,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根据上文的三段话,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来概括学生使用手机的危害。
每句不超过10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我不是否认生存竞争,但我认为动物世界的逐步发展,特别是人类的发展受惠于互助之处远过于互争……。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宜宾市叙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D 2.D 3.A 4.(1)自觉要求 (2)独立指向 5.首先明确“慎独”的内涵;然后将“群居”与“闲处”进行对比,阐述慎独的意义;接着更进一层,把“闲处”拓展到“独知”,论证“独知”之境中慎独的价值。
6.C 7.B 8.①由于房屋狭窄,陈二妹每次回来,“我”都要站起身来让路,陈二妹自然感到过意不去,于是有了赠食物情节的出现;②由于“我”神经衰弱,夜里外出散步,这使陈二妹产生误会,故事由此生出波澜,便有了后来“规劝”“解释”等一连串的情节。 9.①从“我”的角度来说,社会的黑暗不公,是“我”穷困落魄的根本原因。通过“我”的命运,作品表现出一定的社会批判主题。②陈二妹的命运更强化了作品的社会批判主题。她善良、真诚却弱小无助,在社会的底层承受着苦难和欺凌。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对不公平社会的控诉。③二人的相互关系又进一步深化了作品主题。文章写陈二妹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我”对陈二妹的感怀和珍惜,既歌颂了青年男女之间纯真的感情,更是对于人间真情的一首颂歌。
10.B 11.D 12.C 13.(1)我浅薄愚昧,不值得信任。陛下常常认为贺若弼有文才武略,他也常把这件事作为忧虑。
(2)事情有失误,便可导致灭族。本来认为你秘密陈述太子的好坏,怎么能够就至于直言不讳呢? 14.敢于直言;忠义无私;知错能改。
参考译文:
周随桓公杨忠去世,他的儿子杨坚继承爵位。大将军杨坚姿容相貌奇异伟岸。后周国君对杨坚一向很好,齐王宇文宪对皇帝说:“杨坚恐怕不会久居人下,请求尽早铲除他。”周武帝也怀疑杨坚,就以此询问下大夫来和。来和欺诈皇帝说:“随公杨坚只是一个坚守节操的人,可以镇守一方,如果作为将领,敌阵没有不被攻破的。”周太子讨伐吐谷浑,到伏侯城而返回。宫尹郑译等人,都被太子宠爱。太子在军中有很多失德的事,郑译等人都参与了。军队返回,王轨等人把这件事告诉皇帝,皇帝生气,杖打太子和郑译等人,并免除郑译等人的官职,宫官里被太子宠爱的都被遣散。王轨曾经与小内史贺若弼说:“太子一定不能承担大任。”贺若弼很赞同,劝说王轨向皇帝陈述这件事。后来王轨趁着陪坐皇帝时,对皇帝说:“皇太子仁爱孝敬无有名声,恐怕不能承担陛下的家事。我浅薄愚昧,不值得信任。陛下常常认为贺若弼有文才武略,他也常把这件事作为忧虑。”皇帝用这件事咨询贺若弼,贺若弼回答说:“皇太子在东宫培养德行,从没有听说过有过错。”退朝后,王轨责备贺若弼说:“(你)一向说话,没有不直言的,如今面君奏对,为什么竟然如此反复无常呢?”贺若弼说:“这是你的过错啊。太子是国家的副君,难道轻易发难?事情有失误,便可导致灭族。本来认为你秘密陈述太子的好坏,怎么能够就至于直言不讳呢?”王轨沉默了好久,就说:“我一心一意,专心于国家,就不心存个人私念。从前面对群臣,贸然提出,确实不应该。”后来王轨趁着在宫内宴会向皇上祝寿,摸着皇帝的胡须说:“真是一个好好的老头,只遗憾没有强大的继承人。”从前,皇帝问右宫伯宇文孝伯说:“我的儿子近来怎样?”宇文孝伯回答说:“太子近来畏惧皇上威严,更没有过错。”喝完酒,皇帝责备宇文孝伯说:“你常常告诉我说,太子没有过错,如今王轨有这样的话,你在欺骗我。”宇文孝伯拜了两拜说:“父子之间的关系,别人难以说清。我知道皇上不能割舍慈爱,于是不敢说罢了。”周武帝知道他的心意,沉默了很久,于是说:“我已经委托给你了,希望你尽力吧。”王轨突然对皇帝说:“皇太子不是承担国家重担的君主,杨坚好像有造反的迹象。”周武帝不高兴,说:“一定有天命在,那怎么办!”周武帝认为王轨等人说的话是对的,只是次子汉王宇文赞年龄大,却又没有才能,其他的儿子都还年幼,所以太子没有被废黜。
15.D 16.①对安定生活的向往。时局动荡,诗人频年迁徙,去年于郪县登高,今年又流落在涪江之滨,他渴望过上安稳的生活。②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菊花依旧放、美丽,诗人虽不甘衰老,白发却不饶人。③对迫不得已而寄人篱下的感伤。乱世中漂泊他乡,生活常要靠人接济,诗人感到忧愁、无奈。④对贪图享乐、造成天下大乱的统治者的批判。唐玄宗不恤民艰,贪图享受,导致了安史之乱,致使生灵涂炭。叛乱平定后,社会还是不得太平,最高统治者即是祸乱的根源。
17.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18.D 19.A 20.示例一:借景,不但使园林增添了许多美景,还使天地万物与园林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更高层次的美感。
示例二:通过借景,园林不但增添了许多美景,还与天地万物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更高层次的美感。
①他们更容易受手机辐射影响②这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和休息③有同学在考试中用手机作弊
22.不利于身体健康。不利于学习和休息。不利于考风考纪。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