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检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检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4.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3-03 21:33:31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检测试卷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2高二下·盐城期末)下列有关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其处于“J”型增长阶段
B.生物多样性包括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内容
C.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因素
D.反馈调节既存在于生物群落内部,也存在于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
2.(2022高二下·安康期末)丝瓜是一年生攀援藤本,一棵植株上能结多个果实。它喜较强阳光,较高的温度有利干茎叶生长和果实发育。在某块丝瓜地中主要生活着两种活动能力较弱的小型昆虫(甲、乙)。如图所示为在某年度丝瓜生长期间调查的该瓜地甲、乙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种昆虫是捕食关系,甲的营养级较高
B.推测7~8月份应该是一年中丝瓜大量结果的时期
C.由丝瓜和这两种昆虫及生活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
D.调查该瓜地两种昆虫的种群密度需用标志重捕法
3.(2022高二下·武汉期末)如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结构模型,方框内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及非生物环境,A、B、C表示其中三种生物组成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B.A、B、C三种成分构成了食物网
C.该生态系统需与系统外发生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
D.B成分中各种生物同化量均能流向下一营养级
4.(2022高二下·武汉期末)鲸落是指鲸鱼死亡后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态系统。鲸落形成初期,鲨鱼、盲鳗等生物吞食软组织;中期蠕虫、甲壳类生物定居下来,啃食尸体,弗兰克普莱斯和罗宾普鲁姆斯是两种新发现的蠕虫,起初科学家只观察到了雌虫,后来发现雄虫生活在雌虫体内;后期厌氧细菌进入鲸鱼骨头中,分解其中的有机物,同时产生大量的硫化氢,硫细菌氧化硫化氢获得能量合成有机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鲸落中的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弗兰克普莱斯和罗宾普鲁姆斯雄虫生活在雌虫体内,是一种寄生现象
C.厌氧细菌和硫细菌直接或间接依赖骨头中的有机物生存,均属于分解者
D.自然鲸落数量稀少,可通过人工制造鲸落观察群落的演替
5.(2022高一下·长安期末)以下关于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动物的食性越复杂其种群数量波动幅度越大
B.分解者通过细胞呼吸来分解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
C.生产者制造有机物时,所利用的能量类型可能不同
D.各种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物质循环并使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6.(2022高三上·贵阳月考)我国劳动人民积极探索和实践“稻田养鱼”种养模式。该模式中稻田能为鱼提供栖息环境,鱼以水中浮游植物、杂草和浮游动物等为食;鱼的排泄物能为水稻提供有机肥,可获得水稻和鱼的双丰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稻田中鱼与浮游动物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B.“稻田养鱼”能提高该稻田的能量利用率
C.“稻田养鱼”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D.水稻所需养分和能量主要来自鱼粪和底泥
7.(2022高三上·平顶山开学考)下列有关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獾和麻雀都吃农田中的玉米种子,它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B.裸岩上和冰川泥上发生的演替都属于初生演替
C.动物的食性越杂,其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就越小
D.生产者制造有机物所利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能
8.(2022高三上·武威月考)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B.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利用
C.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完成生态系统碳循环
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9.(2022高三上·安徽开学考)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如图所示,图中字母表示生态系统的(部分)组成成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的C为分解者,D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若D数量减少,则导致B的数量随之减少
C.无机环境和B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传递
D.若C增加xg,则至少需要消耗D为5xg
10.(2022高三上·南昌开学考)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链所反映出的能量流动情况,图中数字代表能量数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有3条食物链
B.②与①的比值代表兔和草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①②③④的总和代表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分解者把来自各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释放到环境
11.(2023高三下·广东开学考)在无氧条件下,秸秆经过高温热解处理可得到生物质炭,该过程中纤维素分解为一些小分子有机物,生物质炭可作为有机肥使用。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质炭的加工过程可去除秸秆表面虫卵
B.生物质炭能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群体的繁殖
C.生物质炭小分子有机物能为根系直接供能
D.生物质炭的使用能加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12.(2023高二上·佛山期末)下列关于生物富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所有元素都会出现生物富集现象
B.铅与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不同
C.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生物富集现象越明显
D.人类活动可能改变物质的循环与分布,引发生物富集现象
13.(2023·浙江)近百年来,随着大气CO2浓度不断增加,全球变暖加剧。为减缓全球变暖,我国政府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CO2排放目标,彰显了大国责任。下列措施不利于达成此目标的是(  )
A.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B.积极推进植树造林
C.大力发展风能发电 D.广泛应用节能技术
14.(2022高三上·浙江月考)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d表示大气中的CO2,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其含量夏季低于冬季
B.通过a的吸收,a、b的呼吸作用、c的分解作用及e的燃烧,实现碳循环
C.在正常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CO2量
D.只需将d的含义改为非生物环境,右图即可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
15.(2022·汕头模拟)我国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原理,诗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体现的是(  )
A.群落演替 B.能量流动 C.信息传递 D.物质循环
16.(2022·茂名模拟)我国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原理,诗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的是(  )
A.信息传递 B.能量流动 C.群落演替 D.物质循环
17.(2022·梅州模拟)很多植物在进化过程中会产生某些化学物质,用以抵御植食性动物的取食,如芥子油苷就是十字花科植物产生的,芥子油苷及其代谢产物对多数昆虫都是有毒的,但却能吸引菜粉蝶前来产卵,其幼虫(菜青虫)也以十字花科植物的茎叶为食。由此无法推断出(  )
A.十字花科植物和菜粉蝶发生了共同进化
B.芥子油苷可以吸引菜青虫的天敌前来捕食
C.菜青虫能消除芥子油苷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
D.用芥子油苷人工诱杀雌性菜粉蝶,可降低种群出生率
18.(2023高三下·潮南开学考)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网眼细密的渔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下列有关生态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使用“数罟”捕鱼,利于鱼鳖的种群年龄结构较长时间处于增长型
B.“食谷”、“食鱼鳖”、“用林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价值
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
D.工农业生产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19.(2023高三上·河源期末)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倒计时短片,用“中国式浪漫”的美学惊艳了世界,也让全世界领略了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其中,关于雨水时节,有“雁,知时之鸟,热归塞北,寒来江南,沙漠乃其居也”的说法。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大雁往南飞和往北飞是依靠自然界中的物理信息
B.用标记重捕法可以较为精确计算大雁的种群数量
C.绿洲变成沙漠属于次生演替且该过程中物种数目可变化
D.雨水时节沙漠变回绿洲的过程中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
20.(2023高二上·东莞期末)生态学中,“中度干扰假说”认为,在中等强度干扰(如人工间断砍伐、局部火灾等)下,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可能达到最大。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工间断砍伐可使某灌木阶段的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B.局部火灾后,幼苗获得更充足的光照,从土壤吸收更多的无机盐,迅速成长
C.若干扰强度过低,竞争力强的物种将在群落中取得优势,挤占其他物种生存空间
D.若干扰强度过高,生长速度快、侵占能力强的物种容易在群落中生存下来
二、综合题
21.(2023·江苏模拟)据报道,河南汝州一公园湖中发现一条鳄雀鳝,鳄雀鳝属于外来入侵物种,是一种大型肉食性凶猛鱼类,只要是水里的活物,它几乎通吃,为保护当地水体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当地政府迅速组织人手对其进行捕捞。调查发现该湖中还生活有鲢鱼、鲤鱼等多种鲤科的鱼类。其中鲢鱼是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回答下列问题:
(1)鳄雀鳝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2)若要调查汝州公园湖中鲢鱼的种群密度,应采用   法。根据题干信息写出一条食物链   。
(3)在该公园湖的不同深度的水层中分布着不同的藻类,造成藻类垂直分布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4)湖中的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分布在不同水层中,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当鲢鱼以湖中草鱼(草食性鱼类)的粪便为食时,鲢鱼的能量来自第   营养级的摄入量中未同化部分。鲢鱼能够躲避鳄雀鳝的捕食,这说明信息传递能   。
(5)调查发现,空心莲子草是入侵该人工湖的又一外来物种,其生长迅速,占领了大部分湖面。空心莲子草导致当地动物多样性降低的原因可能是   。如果要控制空心莲子草种群密度,除了人工除草外,还可采取的生物防治措施有   (写出一点)。
22.(2022·金华模拟)我国的“月宫一号”实验舱首次实现了“人-植物-动物-微生物”构成人工闭合生态系统,在其中开展了“月宫365”实验。4位志愿者在实验舱内完成了为期370天的密闭生存实验。在其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中,栽培了粮食作物、蔬菜和水果,饲养了动物,培养了微生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第   营养级,   属于生产者。志愿者在实验初始时刻与终止时刻的体重变化可反映   (生物量/同化量)的变化。
(2)“月宫一号”必须不断地输入光能,原因是   。该实验舱内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为   量。
(3)人们根据不同作物开花时间的不同,分别对其进行授粉,该过程利用了生态系统中的   信号。
(4)将植物不可食部分、人的排泄废物、厨余垃圾等进行微生物降解,利用了生态学的   原理,该原理可使   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
23.(2022高三上·河北月考)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如图为碳循环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数字①~⑩表示CO2的排放量或减少量。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代表生态系统基石的是   (用图中字母表示)。若用图中的数字构建碳中和数学模型,则该数学模型是   (用图中数字表示)。图中C同化的能量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的呼吸,其余部分用于   等生命活动。
(2)植树种草可以吸收CO2,但种植的相应物种应以当地物种为主,原因是   (答出1点即可)。
(3)请写出符合“低碳生活”(低碳消耗、低碳排放的生活方式)理念的日常生活习惯   (答出2点即可)。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体系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主要原因是   。
24.(2022高三上·平顶山开学考)空心莲子草最早作为动物饲料被引入我国,在我国南方各省广为种植,现在却成为恶性入侵杂草。空心莲子草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根、茎都可形成不定根进行无性繁殖,茎基部匍匐、上部伸展;水陆均可生长,可入侵多种生境,生长迅速难以控制。入侵后,通常是先形成大小不等的斑块,由于茎分枝、生长迅速,很快就能连成一片。回答下列问题:
(1)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不宜选择空心莲子草作为调查对象,原因是   。
(2)许多本地物种不适应空心莲子草胁迫下的环境,推测空心莲子草入侵对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是   。空心莲子草全草入药,有清热利水、凉血解毒的作用,可作为家畜饲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3)空心莲子草入侵某地后迅速蔓延,近似呈“J”型增长,主要原因是   (答出3点即可)。
(4)科研人员发现,某植物释放的物质能抑制空心莲子草生根。近年来,我国引进专性采食空心莲子草的空心莲子草叶甲,其控制空心莲子草种群数量的效果良好,空心莲子草叶甲的种群数量又受龟纹瓢虫、斜纹猫蛛、拟水狼蛛等捕食性天敌的影响。利用某植物和空心莲子草叶甲可控制空心莲子草的生长、蔓延,这属于   防治方法;从生态系统信息类型方面看,上述植物与空心莲子草之间传递的是   信息;画出包含空心莲子草、空心莲子草叶甲、龟纹瓢虫、斜纹猫蛛﹑拟水狼蛛的食物网简图   。
25.(2022高三下·金华模拟)采矿业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矿区的修复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缓解土地紧缺等都有积极的意义。下图为矿区生态系统退化,恢复与重建机理的逻辑框架图。
请回答:
(1)对废弃矿区的修复,属于   (填生态工程的类型)。从碳循环途径来看,废弃矿区的修复有利于增加   速度。
(2)图中的①、②过程说明生态系统的   有限度的,①过程中某些物种的消失加快了②过程中另一些物种的消失,这种调节机制属于   。
(3)⑤与⑥过程对照说明   。
(4)①与⑥对照,说明人工干预会影响群落演替的   。研究表明与选择灌木作为先锋植被相比,选择草本植物作为先锋植被,在修复期间节肢动物的物种更丰富,其原因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多样性;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J”型和“S”型增长曲线的增长阶段,种群的出生率都大于死亡率,A错误;
B、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内容,B错误;
C、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C错误;
D、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1)“J”型曲线:Nt=N0·λt ,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2)“S”型曲线:食物、空间有限等。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增长到环境容纳量(即K值)后,将停止增长。
2、生态系统的结构:
(1)组成成分: ①生产者:包括光合自养型生物和化能自养型生物,能够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并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②消费者:包括大多数动物、寄生植物、寄生细菌等,能够加快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③分解者: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腐生动物,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水、空气、无机盐等。
(2)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只有负反馈调节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
2.【答案】B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两种昆虫是捕食关系,乙捕食甲,甲的营养级较低,A错误;
B、乙捕食甲会导致甲种群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减少,较强的阳光,较高的温度有利于丝瓜茎叶生长和果实发育,故推测7~8月份应该是一年中丝瓜大量结果的时期,B正确;
C、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应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环境,C错误;
D、统计该瓜地两种昆虫的种群密度需用样方法,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物质、能量的来源,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生产者的传粉或种子的传播,主要指动物,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种间关系包括:①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如,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螺壳上,寄居蟹的活动,可以使海葵更有效地捕食;海葵则用有毒的刺细胞为寄居蟹提供保护;②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蚁与鞭毛虫等;③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比如兔和草,狼和羊;④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⑤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3、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种群个体总数=标志数(第一次捕获)×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志个体数。
3.【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与森林相比,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高,抵抗力稳定性较低,A错误;
B、据分析可知,A表示生产者,B表示消费者,C表示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的成分),不能构成食物网,B错误;
C、由图可知,该生态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发生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是开放的生态系统,C正确;
D、B为消费者,其中各种消费者同化能量的共同去向有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的同化量没有流入下一营养级,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2、生态系统的结构:
(1)组成成分: ①生产者:包括光合自养型生物和化能自养型生物,能够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并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②消费者:包括大多数动物、寄生植物、寄生细菌等,能够加快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③分解者: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腐生动物,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水、空气、无机盐等。
(2)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只含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成分,不含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成分。
3、营养级摄入能量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4.【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结合题意“鲸落是指鲸鱼死亡后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态系统”,任何生态系统组成的群里中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错误;
B、寄生是指不同物种间的关系,而弗兰克普莱斯和罗宾普鲁姆斯雄虫生活在雌虫体内,是同一物种雌雄个体之间的关系,不属于寄生,B错误;
C、据题干信息“硫细菌氧化硫化氢获得能量合成有机物”可知,该生物可以自己合成有机物,故也属于生产者,C错误;
D、由于自然鲸落数量稀少,模拟其环境相对简单,故可通过人工制造鲸落观察群落的演替,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①表现: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②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的因素: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因素有光、温度等,决定地下分层的则是水、无机盐等。③动物的垂直分层: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垂直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①表现:在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②影响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2、种间关系:
(1)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3)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4)寄生:一种生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对宿主产生危害。
(5)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3、生态系统组成成分: ①生产者: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②消费者:加快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③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水、空气、无机盐等。
5.【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动物的食性越复杂,食物的来源越多,其种群数量波动幅度越小,A错误;
B、 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通过细胞呼吸来分解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B正确;
C、生产者制造有机物时,所利用的能量可能来自太阳能,也可能来自化学能,C正确;
D、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更加稳定,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物群落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是生物群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生产者
地位: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必备成分)
(3)消费者
地位: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成分。
(4)分解者
地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不可缺少。
6.【答案】D
【知识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稻田中的鱼以浮游动物等为食,两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此外两者会在空间等资源方面存在竞争,故稻田中鱼与浮游动物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A正确;
B、稻田养鱼”能提高该稻田的能量利用率,B正确;
C、“稻田养鱼”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避免农药对环境的污染,C正确;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鱼粪不能为水稻提供能量,水稻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光能,D错误。
故选D。
【分析】1、种间关系包括:①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蚁与鞭毛虫等;②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比如兔和草,狼和羊;③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④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⑤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因此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7.【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种间竞争是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獾和麻雀都吃农田中的玉米种子,它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A正确;
B、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裸岩上进行的演替、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均是从无到有,属于初生演替,B正确;
C、动物的食性越杂(食物来源比较丰富),其种群数量波动幅度越小,C正确;
D、生产者制造有机物所利用的能量可以来自太阳能或者化学能,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种间关系包括:①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蚁与鞭毛虫等;②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比如兔和草,狼和羊;③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④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⑤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3、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物质、能量的来源,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
8.【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物质循环的动力是能量,A正确;
B、物质循环具有反复性,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B正确;
C、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呼吸作用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可完成生态系统碳循环,C错误;
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返。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9.【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根据碳循环的知识,可以判断图中A为大气中的CO2库,D为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A正确;
B、D生产者和B消费者之间为捕食关系,故当D生产者减少,B消费者将随之减少,B正确;
C、无机环境和B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传递,C正确;
D、能量传递效率10-20%只适用于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的有关计算,不适合D生产者和C分解者之间的计算,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分析图:“三步法”判断碳循环模式图中的组成成分:
“一找”双箭头:双箭头两端为生产者和非生物环境中的CO2。
“二看”均指向:除D外,各成分均指向A,则A为非生物环境中的CO2,D为生产者。
“三判”分解者:除A外,各成分均指向C,则C为分解者,B为消费者
10.【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图中食物链为草→兔→狼,粪便和遗体残骸不属于食物链,只有1条食物链,A错误;
B、图中②为狼固定的能量,①为兔固定的能量,所以②与①的比值代表兔与狼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
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草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图中①②③④的总和不能代表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错误;
D、分解者把来自各营养级的有机物分解并产生大量的能量,有一部分能量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还有一部分的能量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去,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源头:太阳能。(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3)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4)散失途径: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5)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6)规律:相邻两个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这一营养级的同化量x100%。(7)营养级摄入能量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11.【答案】C
【知识点】ATP的作用与意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秸秆高温热解处理能杀死秸秆上的虫卵,A正确;
B、生物质炭中含有有机物,能被土壤微生物利用从而促进其自身繁殖,B正确;
C、纤维素分解后会产生葡萄糖,葡萄糖不能为根系直接供能,ATP才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C错误;
D、生物质炭的使用能促进微生物繁殖,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碳循环,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态系统碳循环:(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碳酸盐和二氧化碳;(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含碳有机物;(3)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4)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5)碳循环过程为:无机环境中碳进出生物群落的途径是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而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作用。
2、ATP水解可直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是直接提供能量的物质
12.【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生物富集通常是难以降解的有机物或重金属元素等,A错误;
B、铅属于重金属,不易分解,故在食物链传递过程中具有生物富集现象,营养级越高富集的铅越多,与碳循环过程不同,B正确;
C、生物富集会随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聚集,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生物富集现象越明显,C正确;
D、人类活动可能改变物质的循环与分布,引发生物富集现象,如化工厂排放的污水可能导致生物富集现象,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
13.【答案】A
【知识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会导致大气中的CO2含量增多,不利于实现碳中和,A符合题意;积极推进植树造林、大力发展风能发电和广泛应用节能技术都可以减少CO2的排放或增加CO2的吸收利用,有利于实现碳中和,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 全球变暖是全球环境问题之一,“碳达峰” 是指一定时间内CO2的排放量与吸收量基本相当,CO2的捕集、利用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
14.【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d表示大气中的CO2,夏天光合作用相对较强,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故其含量低于冬季,A正确;通过a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固定、a生产者、b消费者的呼吸、c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及e化石燃料的燃烧,实现碳循环,B正确;正常的演替过程中,群落不断发展,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故生产者固定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CO2量,C正确;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循环的,故把d改为非生物环境也不能表示能量流动过程,还应该去掉d→a、→e→d的箭头,加上光→a的箭头,D错误。故答案为:D。
【分析】1、生态系统碳循环:(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碳酸盐和二氧化碳;(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含碳有机物;(3)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4)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5)碳循环过程为:无机环境中碳进出生物群落的途径是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而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作用。
2、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因此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研究此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5.【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诗句描写的是:一条杂 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体现的是群落类型的改变,属于群落演替。
故答案为:A。
【分析】1、群落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因此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摄入的能量有两个去向,一是成为粪便被分解者利用,二是同化的能量;其中,同化的能量又有两个去向,一是可以作为呼吸作用消耗掉,二是可以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又可分为:一、死后的遗体(分解者分解),二、次级消费者摄入量(流入下一营养级)。
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
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能量流动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3、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4、生态系统碳循环:(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碳酸盐和二氧化碳;(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含碳有机物;(3)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4)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5)碳循环过程为:无机环境中碳进出生物群落的途径是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而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作用。
16.【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诗句原有的含义是指:“小草很坚强,就算草原被火烧尽了,到春天一样生长起来,古道上长出了芳草,荒城变得翠绿”。通过诗句的含义可知,小草的有无影响动物和微生物,因此此处发生了群落的演替;并且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此处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
故答案为:C。
【分析】1、群落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3、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因此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摄入的能量有两个去向,一是成为粪便被分解者利用,二是同化的能量;其中,同化的能量又有两个去向,一是可以作为呼吸作用消耗掉,二是可以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又可分为:一、死后的遗体(分解者分解),二、次级消费者摄入量(流入下一营养级)。
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
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能量流动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4、生态系统碳循环:(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碳酸盐和二氧化碳;(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含碳有机物;(3)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4)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5)碳循环过程为:无机环境中碳进出生物群落的途径是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而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作用。
17.【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十字花科植物和菜粉蝶相互有利,是二者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
B、根据题意,十字花科植株产生的芥子油苷及其代谢产物对多数昆虫都是有毒的,但却能吸引菜粉蝶前来产卵,其幼虫(菜青虫)也以十字花科植物的茎叶为食,可见芥子油苷不会吸引菜青虫的天敌前来捕食,B错误;
C、菜青虫能以十字花科植物的茎叶为食,说明菜青虫能消除芥子油苷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C正确;
D、用芥子油苷人工诱杀雌性菜粉蝶,可降低种群出生率,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8.【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解析】【解答】A、数罟是网眼细密的渔网,不使用“数罟”捕鱼,能够保护幼年的个体,进而有利于鱼鳖的种群年龄结构较长时间处于增长型,A正确;
B、“食谷”、“食鱼鳖”、“用林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但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价值是间接价值,即生态方面的价值,B错误;
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需要合理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这是对生态系统的最好的保护,C正确;
D、人类活动会使生态系统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据此可知,人类从事的工农业生产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年龄结构: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3、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4、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19.【答案】B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大雁往南飞和往北飞是因为温度的变化,温度变化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
B、大雁是候鸟,活动地点不固定,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错误;
C、绿洲变成沙漠属于次生演替,演替的实质是优势取代的过程,因此,演替的过程中会发生物种数目的变化,C正确;
D、沙漠变回绿洲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逐渐变得复杂,致使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标记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的注意点:①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②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③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④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2、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则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则调查的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20.【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人类活动也会导致群落演替,人工间断砍伐可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A正确;
B、局部火灾后,其上生物被焚烧为无机盐进入土壤,幼苗无高大植物竞争空间资源,将会获得更充足的光照,从土壤吸收更多的无机盐,迅速成长,B正确;
C、如果干扰强度过低,少数竞争力强的物种将在群落中取得完全优势,但不会挤占比其侵占能力特强的物种的生存空间,错误;
D、如果干扰频率过高,只有那些生长速度快、侵占能力特强的物种才能生存下来,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包括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人类可以砍伐树木、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21.【答案】(1)消费者
(2)标记重捕法;浮游植物→鲢鱼→鳄雀鳝
(3)阳光
(4)垂直;二;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5)空心莲子草迅速繁殖,对本地植物的生存受到影响,动物食物来源减少,生态环境被破坏;引进其专食性天敌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1)鳄雀鳝是异养型生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消费者。
(2)鲢鱼属于活动能力强的动物,应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鲢鱼是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故可写出食物链:浮游植物→鲢鱼→鳄雀鳝。
(3)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这种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除了光照,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条件。
(4)群落具有垂直结构,湖中的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分布在不同水层中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草鱼的同化量,属于草鱼的摄入量,草鱼属于第二营养级;鲢鱼能够躲避鳄雀鳝的捕食,二者属于种间关系,说明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5)空心莲子草是外来物种,引入后由于在本地物种中缺乏天敌的制约,迅速繁殖,对本地植物的生存受到影响,动物食物来源减少,生态环境被破坏,导致当地动物多样性降低。可通过引进其专食性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分析】1、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①表现: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②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的因素: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因素有光、温度等,决定地下分层的则是水、无机盐等。③动物的垂直分层: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垂直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①表现:在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②影响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2、生态系统信息传递: (1)种类:①物理信息:自然界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场等。②化学信息: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③行为信息:动物的各种动作。 (2)作用: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3、生态系统结构的组成成分: ①生产者:包括光合自养型生物和化能自养型生物,能够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并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②消费者:包括大多数动物、寄生植物、寄生细菌等,能够加快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③分解者: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腐生动物,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水、空气、无机盐等。
22.【答案】(1)二和三;粮食作物、蔬菜和水果;生物量
(2)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不断的散失且不能循环利用;该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植物的同化量
(3)物理
(4)物质循环;物质中的能量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1)若人直接吃粮食作物、蔬菜和水果,则属于第二营养级;若动物吃粮食作物、蔬菜和水果,人吃动物,则人属于第三营养级。粮食作物、蔬菜和水果等植物属于生产者。初始时刻与终止时刻的体重变化可反映生物量的变化,而同化量是指固定有机物的总量,还包括以呼吸作用散失的有机物。
(2)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由于在能量传递过程中,有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所以“月宫一号”必须不断地输入光能,以保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该实验舱属于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其中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为总初级生产量。
(3)生态系统中信息根据性质不同,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其中光照属于物理信息。
(4)将植物不可食部分、人的排泄废物、厨余垃圾等进行微生物降解,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无机物共生产者再利用,体现物质循环的原理,该原理可使物质中的能量更多地向着人类有利的方向移动。
【分析】1、动物的同化量等于摄入量减去粪便中的能量,各级动物的同化量去向包括呼吸作用的消耗和用于生长、发育与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去向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最高营养级除外)、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
2、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指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原因:①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②各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以呼吸作用产生的热能形式散失掉,这些能量是生物无法利用的。
(2)逐级递减:指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减少的。传递效率: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大约只有10%~20% 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原因:①各营养级的生物都因呼吸消耗了大部分能量;②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生物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如:枯枝败叶。
23.【答案】(1)A;①=②+④+⑥+⑦+⑧;C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
(2)避免外来物种入侵,保证本地生态系统的安全性
(3)少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用纸、骑自行车出行、减少使用化石燃料等;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1)A与CO2之间存在双箭头,说明A表示生产者,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产者,即图中A。图中CO2的排放量包括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产生量(②)、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产生量(④+⑥)、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产生量(⑧)和煤、石油燃烧产生量(⑦), CO2的减少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量(①) ,而碳中和指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因此用图中的数字构建的碳中和数学模型是①=②+④+⑥+⑦+⑧。图中C为次级消费者,其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自身的呼吸作用,其余部分用于C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体内。
(2)为避免外来物种入侵,保证本地生态系统的安全性,且本地物种具有较高的生态适应性,生长繁殖速率相对较高,故造林的树种应以本地树种为主。
(3)“低碳生活”遵循的理念为低碳消耗、低碳排放,在平时生活的衣食住行方面均可养成低碳生活习惯,如少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用纸、骑自行车出行、减少使用化石燃料等。因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可见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体系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
(1)组成成分: ①生产者:包括光合自养型生物和化能自养型生物,能够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并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②消费者:包括大多数动物、寄生植物、寄生细菌等,能够加快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③分解者: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腐生动物,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水、空气、无机盐等。
(2)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营养级摄入能量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3、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24.【答案】(1)从地上部分难以分辨空心莲子草的种群数量(或空心莲子草的茎基部匍匐生长,且成片生长,很难辨认、计数)
(2)物种丰富度下降,群落结构越来越简单;直接
(3)该地土壤营养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缺乏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4)生物;化学;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解析】【解答】
(1)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应选择容易辨认个体数量的物种,而空心莲子草的茎基部匍匐生长,且成片生长,很难辨认、计数。
(2)许多本地物种不适应空心莲子草胁迫下的环境,可能会从群落中消失,推测群落物种丰富度下降,群落结构变得简单;空心莲子草全草入药,为其直接价值。
(3)在空间充裕、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数量可能会近似呈“J”形增长。
(4)利用某植物释放的能抑制生根的化学物质、捕食性昆虫(叶甲)来控制空心莲子草的生长、蔓延的防治方法,属于生物防治;
从生态系统信息类型方面看,题述植物与空心莲子草之间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化学物质传递的是化学信息;空心莲子草与空心莲子草叶甲是捕食关系,而龟纹瓢虫、斜纹猫蛛、拟水狼蛛又都能捕食空心莲子草叶甲,图示如下。
【分析】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3、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4、生物防治法就是通过有益生物直接消灭害虫,改变生物种群的组成部分。其优点是对人、畜、植物安全,没有污染,不会引起害虫的猖獗和产生抗药性对一些害虫的发生有长期的抑制作用。
5、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6、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25.【答案】(1)生态恢复工程;植物等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或碳储存或碳同化
(2)自我调节能力或抵抗外力干扰能力;正反馈调节
(3)生态系统的人工重建依赖一定的生态基质;不能对生态系统过度开发利用;退化的生态系统需要及时修复
(4)方向;草本植物可为节肢动物提供更多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1)矿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的关键在于植被恢复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生态系统中,大气中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方式是光合作用,而根据题干信息,从碳循环途径来看,废弃矿区的修复有利于增加植物等从大气中摄取碳(或碳储存或碳同化)的速率。
(2)由图示可知,图中①过程由原脆弱生态系统退化为极度退化生态系统,而②过程是由极度退化生态系统再度退化为不可逆转生态系统,这说明采矿业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力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即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①退化过程中某些物种的消失加快了②再度退化过程中另一些物种的消失,这种调节机制属于正反馈调节。
(3)由图示可知,不可逆转生态系统不可能通过人工重建形成重建生态系统,而极度退化生态系统通过人工重建能形成重建生态系统,故⑤与⑥过程对照说明生态系统的人工重建依赖一定的生态基质,退化的生态系统需要及时修复,不能对生态系统过度开发利用。
(4)由图示可知,①与⑥对照,说明原脆弱生态系统退化为极度退化生态系统后,通过人工重建能形成重建生态系统,故人工干预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草本植物可为节肢动物提供更多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因此,草本植物作为先锋植被比选择灌木作为先锋植被相比,在修复期间节肢动物的物种更丰富。
【分析】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2、负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正反馈调节是指某一生成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促进或加强最初所发生的的变化。
3、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4、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检测试卷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2高二下·盐城期末)下列有关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其处于“J”型增长阶段
B.生物多样性包括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内容
C.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因素
D.反馈调节既存在于生物群落内部,也存在于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
【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多样性;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J”型和“S”型增长曲线的增长阶段,种群的出生率都大于死亡率,A错误;
B、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内容,B错误;
C、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C错误;
D、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1)“J”型曲线:Nt=N0·λt ,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2)“S”型曲线:食物、空间有限等。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增长到环境容纳量(即K值)后,将停止增长。
2、生态系统的结构:
(1)组成成分: ①生产者:包括光合自养型生物和化能自养型生物,能够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并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②消费者:包括大多数动物、寄生植物、寄生细菌等,能够加快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③分解者: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腐生动物,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水、空气、无机盐等。
(2)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只有负反馈调节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
2.(2022高二下·安康期末)丝瓜是一年生攀援藤本,一棵植株上能结多个果实。它喜较强阳光,较高的温度有利干茎叶生长和果实发育。在某块丝瓜地中主要生活着两种活动能力较弱的小型昆虫(甲、乙)。如图所示为在某年度丝瓜生长期间调查的该瓜地甲、乙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种昆虫是捕食关系,甲的营养级较高
B.推测7~8月份应该是一年中丝瓜大量结果的时期
C.由丝瓜和这两种昆虫及生活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
D.调查该瓜地两种昆虫的种群密度需用标志重捕法
【答案】B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两种昆虫是捕食关系,乙捕食甲,甲的营养级较低,A错误;
B、乙捕食甲会导致甲种群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减少,较强的阳光,较高的温度有利于丝瓜茎叶生长和果实发育,故推测7~8月份应该是一年中丝瓜大量结果的时期,B正确;
C、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应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环境,C错误;
D、统计该瓜地两种昆虫的种群密度需用样方法,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物质、能量的来源,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生产者的传粉或种子的传播,主要指动物,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种间关系包括:①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如,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螺壳上,寄居蟹的活动,可以使海葵更有效地捕食;海葵则用有毒的刺细胞为寄居蟹提供保护;②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蚁与鞭毛虫等;③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比如兔和草,狼和羊;④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⑤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3、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种群个体总数=标志数(第一次捕获)×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志个体数。
3.(2022高二下·武汉期末)如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结构模型,方框内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及非生物环境,A、B、C表示其中三种生物组成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B.A、B、C三种成分构成了食物网
C.该生态系统需与系统外发生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
D.B成分中各种生物同化量均能流向下一营养级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与森林相比,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高,抵抗力稳定性较低,A错误;
B、据分析可知,A表示生产者,B表示消费者,C表示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的成分),不能构成食物网,B错误;
C、由图可知,该生态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发生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是开放的生态系统,C正确;
D、B为消费者,其中各种消费者同化能量的共同去向有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的同化量没有流入下一营养级,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2、生态系统的结构:
(1)组成成分: ①生产者:包括光合自养型生物和化能自养型生物,能够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并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②消费者:包括大多数动物、寄生植物、寄生细菌等,能够加快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③分解者: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腐生动物,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水、空气、无机盐等。
(2)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只含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成分,不含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成分。
3、营养级摄入能量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4.(2022高二下·武汉期末)鲸落是指鲸鱼死亡后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态系统。鲸落形成初期,鲨鱼、盲鳗等生物吞食软组织;中期蠕虫、甲壳类生物定居下来,啃食尸体,弗兰克普莱斯和罗宾普鲁姆斯是两种新发现的蠕虫,起初科学家只观察到了雌虫,后来发现雄虫生活在雌虫体内;后期厌氧细菌进入鲸鱼骨头中,分解其中的有机物,同时产生大量的硫化氢,硫细菌氧化硫化氢获得能量合成有机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鲸落中的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弗兰克普莱斯和罗宾普鲁姆斯雄虫生活在雌虫体内,是一种寄生现象
C.厌氧细菌和硫细菌直接或间接依赖骨头中的有机物生存,均属于分解者
D.自然鲸落数量稀少,可通过人工制造鲸落观察群落的演替
【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结合题意“鲸落是指鲸鱼死亡后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态系统”,任何生态系统组成的群里中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错误;
B、寄生是指不同物种间的关系,而弗兰克普莱斯和罗宾普鲁姆斯雄虫生活在雌虫体内,是同一物种雌雄个体之间的关系,不属于寄生,B错误;
C、据题干信息“硫细菌氧化硫化氢获得能量合成有机物”可知,该生物可以自己合成有机物,故也属于生产者,C错误;
D、由于自然鲸落数量稀少,模拟其环境相对简单,故可通过人工制造鲸落观察群落的演替,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①表现: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②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的因素: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因素有光、温度等,决定地下分层的则是水、无机盐等。③动物的垂直分层: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垂直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①表现:在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②影响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2、种间关系:
(1)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3)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4)寄生:一种生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对宿主产生危害。
(5)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3、生态系统组成成分: ①生产者: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②消费者:加快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③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水、空气、无机盐等。
5.(2022高一下·长安期末)以下关于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动物的食性越复杂其种群数量波动幅度越大
B.分解者通过细胞呼吸来分解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
C.生产者制造有机物时,所利用的能量类型可能不同
D.各种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物质循环并使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动物的食性越复杂,食物的来源越多,其种群数量波动幅度越小,A错误;
B、 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通过细胞呼吸来分解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B正确;
C、生产者制造有机物时,所利用的能量可能来自太阳能,也可能来自化学能,C正确;
D、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更加稳定,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物群落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是生物群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生产者
地位: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必备成分)
(3)消费者
地位: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成分。
(4)分解者
地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不可缺少。
6.(2022高三上·贵阳月考)我国劳动人民积极探索和实践“稻田养鱼”种养模式。该模式中稻田能为鱼提供栖息环境,鱼以水中浮游植物、杂草和浮游动物等为食;鱼的排泄物能为水稻提供有机肥,可获得水稻和鱼的双丰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稻田中鱼与浮游动物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B.“稻田养鱼”能提高该稻田的能量利用率
C.“稻田养鱼”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D.水稻所需养分和能量主要来自鱼粪和底泥
【答案】D
【知识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稻田中的鱼以浮游动物等为食,两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此外两者会在空间等资源方面存在竞争,故稻田中鱼与浮游动物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A正确;
B、稻田养鱼”能提高该稻田的能量利用率,B正确;
C、“稻田养鱼”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避免农药对环境的污染,C正确;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鱼粪不能为水稻提供能量,水稻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光能,D错误。
故选D。
【分析】1、种间关系包括:①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蚁与鞭毛虫等;②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比如兔和草,狼和羊;③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④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⑤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因此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7.(2022高三上·平顶山开学考)下列有关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獾和麻雀都吃农田中的玉米种子,它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B.裸岩上和冰川泥上发生的演替都属于初生演替
C.动物的食性越杂,其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就越小
D.生产者制造有机物所利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能
【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种间竞争是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獾和麻雀都吃农田中的玉米种子,它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A正确;
B、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裸岩上进行的演替、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均是从无到有,属于初生演替,B正确;
C、动物的食性越杂(食物来源比较丰富),其种群数量波动幅度越小,C正确;
D、生产者制造有机物所利用的能量可以来自太阳能或者化学能,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种间关系包括:①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蚁与鞭毛虫等;②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比如兔和草,狼和羊;③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④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⑤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3、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物质、能量的来源,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
8.(2022高三上·武威月考)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B.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利用
C.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完成生态系统碳循环
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物质循环的动力是能量,A正确;
B、物质循环具有反复性,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B正确;
C、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呼吸作用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可完成生态系统碳循环,C错误;
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返。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9.(2022高三上·安徽开学考)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如图所示,图中字母表示生态系统的(部分)组成成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的C为分解者,D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若D数量减少,则导致B的数量随之减少
C.无机环境和B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传递
D.若C增加xg,则至少需要消耗D为5xg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根据碳循环的知识,可以判断图中A为大气中的CO2库,D为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A正确;
B、D生产者和B消费者之间为捕食关系,故当D生产者减少,B消费者将随之减少,B正确;
C、无机环境和B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传递,C正确;
D、能量传递效率10-20%只适用于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的有关计算,不适合D生产者和C分解者之间的计算,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分析图:“三步法”判断碳循环模式图中的组成成分:
“一找”双箭头:双箭头两端为生产者和非生物环境中的CO2。
“二看”均指向:除D外,各成分均指向A,则A为非生物环境中的CO2,D为生产者。
“三判”分解者:除A外,各成分均指向C,则C为分解者,B为消费者
10.(2022高三上·南昌开学考)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链所反映出的能量流动情况,图中数字代表能量数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有3条食物链
B.②与①的比值代表兔和草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①②③④的总和代表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分解者把来自各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释放到环境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图中食物链为草→兔→狼,粪便和遗体残骸不属于食物链,只有1条食物链,A错误;
B、图中②为狼固定的能量,①为兔固定的能量,所以②与①的比值代表兔与狼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
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草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图中①②③④的总和不能代表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错误;
D、分解者把来自各营养级的有机物分解并产生大量的能量,有一部分能量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还有一部分的能量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去,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源头:太阳能。(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3)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4)散失途径: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5)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6)规律:相邻两个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这一营养级的同化量x100%。(7)营养级摄入能量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11.(2023高三下·广东开学考)在无氧条件下,秸秆经过高温热解处理可得到生物质炭,该过程中纤维素分解为一些小分子有机物,生物质炭可作为有机肥使用。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质炭的加工过程可去除秸秆表面虫卵
B.生物质炭能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群体的繁殖
C.生物质炭小分子有机物能为根系直接供能
D.生物质炭的使用能加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答案】C
【知识点】ATP的作用与意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秸秆高温热解处理能杀死秸秆上的虫卵,A正确;
B、生物质炭中含有有机物,能被土壤微生物利用从而促进其自身繁殖,B正确;
C、纤维素分解后会产生葡萄糖,葡萄糖不能为根系直接供能,ATP才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C错误;
D、生物质炭的使用能促进微生物繁殖,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碳循环,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态系统碳循环:(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碳酸盐和二氧化碳;(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含碳有机物;(3)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4)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5)碳循环过程为:无机环境中碳进出生物群落的途径是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而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作用。
2、ATP水解可直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是直接提供能量的物质
12.(2023高二上·佛山期末)下列关于生物富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所有元素都会出现生物富集现象
B.铅与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不同
C.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生物富集现象越明显
D.人类活动可能改变物质的循环与分布,引发生物富集现象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生物富集通常是难以降解的有机物或重金属元素等,A错误;
B、铅属于重金属,不易分解,故在食物链传递过程中具有生物富集现象,营养级越高富集的铅越多,与碳循环过程不同,B正确;
C、生物富集会随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聚集,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生物富集现象越明显,C正确;
D、人类活动可能改变物质的循环与分布,引发生物富集现象,如化工厂排放的污水可能导致生物富集现象,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
13.(2023·浙江)近百年来,随着大气CO2浓度不断增加,全球变暖加剧。为减缓全球变暖,我国政府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CO2排放目标,彰显了大国责任。下列措施不利于达成此目标的是(  )
A.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B.积极推进植树造林
C.大力发展风能发电 D.广泛应用节能技术
【答案】A
【知识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会导致大气中的CO2含量增多,不利于实现碳中和,A符合题意;积极推进植树造林、大力发展风能发电和广泛应用节能技术都可以减少CO2的排放或增加CO2的吸收利用,有利于实现碳中和,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 全球变暖是全球环境问题之一,“碳达峰” 是指一定时间内CO2的排放量与吸收量基本相当,CO2的捕集、利用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
14.(2022高三上·浙江月考)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d表示大气中的CO2,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其含量夏季低于冬季
B.通过a的吸收,a、b的呼吸作用、c的分解作用及e的燃烧,实现碳循环
C.在正常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CO2量
D.只需将d的含义改为非生物环境,右图即可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d表示大气中的CO2,夏天光合作用相对较强,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故其含量低于冬季,A正确;通过a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固定、a生产者、b消费者的呼吸、c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及e化石燃料的燃烧,实现碳循环,B正确;正常的演替过程中,群落不断发展,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故生产者固定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CO2量,C正确;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循环的,故把d改为非生物环境也不能表示能量流动过程,还应该去掉d→a、→e→d的箭头,加上光→a的箭头,D错误。故答案为:D。
【分析】1、生态系统碳循环:(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碳酸盐和二氧化碳;(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含碳有机物;(3)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4)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5)碳循环过程为:无机环境中碳进出生物群落的途径是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而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作用。
2、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因此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研究此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5.(2022·汕头模拟)我国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原理,诗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体现的是(  )
A.群落演替 B.能量流动 C.信息传递 D.物质循环
【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诗句描写的是:一条杂 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体现的是群落类型的改变,属于群落演替。
故答案为:A。
【分析】1、群落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因此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摄入的能量有两个去向,一是成为粪便被分解者利用,二是同化的能量;其中,同化的能量又有两个去向,一是可以作为呼吸作用消耗掉,二是可以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又可分为:一、死后的遗体(分解者分解),二、次级消费者摄入量(流入下一营养级)。
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
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能量流动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3、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4、生态系统碳循环:(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碳酸盐和二氧化碳;(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含碳有机物;(3)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4)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5)碳循环过程为:无机环境中碳进出生物群落的途径是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而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作用。
16.(2022·茂名模拟)我国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原理,诗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的是(  )
A.信息传递 B.能量流动 C.群落演替 D.物质循环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诗句原有的含义是指:“小草很坚强,就算草原被火烧尽了,到春天一样生长起来,古道上长出了芳草,荒城变得翠绿”。通过诗句的含义可知,小草的有无影响动物和微生物,因此此处发生了群落的演替;并且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此处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
故答案为:C。
【分析】1、群落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3、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因此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摄入的能量有两个去向,一是成为粪便被分解者利用,二是同化的能量;其中,同化的能量又有两个去向,一是可以作为呼吸作用消耗掉,二是可以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又可分为:一、死后的遗体(分解者分解),二、次级消费者摄入量(流入下一营养级)。
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
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能量流动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4、生态系统碳循环:(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碳酸盐和二氧化碳;(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含碳有机物;(3)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4)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5)碳循环过程为:无机环境中碳进出生物群落的途径是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而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作用。
17.(2022·梅州模拟)很多植物在进化过程中会产生某些化学物质,用以抵御植食性动物的取食,如芥子油苷就是十字花科植物产生的,芥子油苷及其代谢产物对多数昆虫都是有毒的,但却能吸引菜粉蝶前来产卵,其幼虫(菜青虫)也以十字花科植物的茎叶为食。由此无法推断出(  )
A.十字花科植物和菜粉蝶发生了共同进化
B.芥子油苷可以吸引菜青虫的天敌前来捕食
C.菜青虫能消除芥子油苷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
D.用芥子油苷人工诱杀雌性菜粉蝶,可降低种群出生率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十字花科植物和菜粉蝶相互有利,是二者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
B、根据题意,十字花科植株产生的芥子油苷及其代谢产物对多数昆虫都是有毒的,但却能吸引菜粉蝶前来产卵,其幼虫(菜青虫)也以十字花科植物的茎叶为食,可见芥子油苷不会吸引菜青虫的天敌前来捕食,B错误;
C、菜青虫能以十字花科植物的茎叶为食,说明菜青虫能消除芥子油苷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C正确;
D、用芥子油苷人工诱杀雌性菜粉蝶,可降低种群出生率,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8.(2023高三下·潮南开学考)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网眼细密的渔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下列有关生态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使用“数罟”捕鱼,利于鱼鳖的种群年龄结构较长时间处于增长型
B.“食谷”、“食鱼鳖”、“用林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价值
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
D.工农业生产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解析】【解答】A、数罟是网眼细密的渔网,不使用“数罟”捕鱼,能够保护幼年的个体,进而有利于鱼鳖的种群年龄结构较长时间处于增长型,A正确;
B、“食谷”、“食鱼鳖”、“用林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但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价值是间接价值,即生态方面的价值,B错误;
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需要合理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这是对生态系统的最好的保护,C正确;
D、人类活动会使生态系统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据此可知,人类从事的工农业生产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年龄结构: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3、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4、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19.(2023高三上·河源期末)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倒计时短片,用“中国式浪漫”的美学惊艳了世界,也让全世界领略了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其中,关于雨水时节,有“雁,知时之鸟,热归塞北,寒来江南,沙漠乃其居也”的说法。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大雁往南飞和往北飞是依靠自然界中的物理信息
B.用标记重捕法可以较为精确计算大雁的种群数量
C.绿洲变成沙漠属于次生演替且该过程中物种数目可变化
D.雨水时节沙漠变回绿洲的过程中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
【答案】B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大雁往南飞和往北飞是因为温度的变化,温度变化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
B、大雁是候鸟,活动地点不固定,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错误;
C、绿洲变成沙漠属于次生演替,演替的实质是优势取代的过程,因此,演替的过程中会发生物种数目的变化,C正确;
D、沙漠变回绿洲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逐渐变得复杂,致使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标记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的注意点:①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②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③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④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2、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则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则调查的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20.(2023高二上·东莞期末)生态学中,“中度干扰假说”认为,在中等强度干扰(如人工间断砍伐、局部火灾等)下,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可能达到最大。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工间断砍伐可使某灌木阶段的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B.局部火灾后,幼苗获得更充足的光照,从土壤吸收更多的无机盐,迅速成长
C.若干扰强度过低,竞争力强的物种将在群落中取得优势,挤占其他物种生存空间
D.若干扰强度过高,生长速度快、侵占能力强的物种容易在群落中生存下来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人类活动也会导致群落演替,人工间断砍伐可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A正确;
B、局部火灾后,其上生物被焚烧为无机盐进入土壤,幼苗无高大植物竞争空间资源,将会获得更充足的光照,从土壤吸收更多的无机盐,迅速成长,B正确;
C、如果干扰强度过低,少数竞争力强的物种将在群落中取得完全优势,但不会挤占比其侵占能力特强的物种的生存空间,错误;
D、如果干扰频率过高,只有那些生长速度快、侵占能力特强的物种才能生存下来,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包括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人类可以砍伐树木、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二、综合题
21.(2023·江苏模拟)据报道,河南汝州一公园湖中发现一条鳄雀鳝,鳄雀鳝属于外来入侵物种,是一种大型肉食性凶猛鱼类,只要是水里的活物,它几乎通吃,为保护当地水体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当地政府迅速组织人手对其进行捕捞。调查发现该湖中还生活有鲢鱼、鲤鱼等多种鲤科的鱼类。其中鲢鱼是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回答下列问题:
(1)鳄雀鳝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2)若要调查汝州公园湖中鲢鱼的种群密度,应采用   法。根据题干信息写出一条食物链   。
(3)在该公园湖的不同深度的水层中分布着不同的藻类,造成藻类垂直分布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4)湖中的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分布在不同水层中,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当鲢鱼以湖中草鱼(草食性鱼类)的粪便为食时,鲢鱼的能量来自第   营养级的摄入量中未同化部分。鲢鱼能够躲避鳄雀鳝的捕食,这说明信息传递能   。
(5)调查发现,空心莲子草是入侵该人工湖的又一外来物种,其生长迅速,占领了大部分湖面。空心莲子草导致当地动物多样性降低的原因可能是   。如果要控制空心莲子草种群密度,除了人工除草外,还可采取的生物防治措施有   (写出一点)。
【答案】(1)消费者
(2)标记重捕法;浮游植物→鲢鱼→鳄雀鳝
(3)阳光
(4)垂直;二;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5)空心莲子草迅速繁殖,对本地植物的生存受到影响,动物食物来源减少,生态环境被破坏;引进其专食性天敌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1)鳄雀鳝是异养型生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消费者。
(2)鲢鱼属于活动能力强的动物,应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鲢鱼是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故可写出食物链:浮游植物→鲢鱼→鳄雀鳝。
(3)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这种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除了光照,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条件。
(4)群落具有垂直结构,湖中的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分布在不同水层中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草鱼的同化量,属于草鱼的摄入量,草鱼属于第二营养级;鲢鱼能够躲避鳄雀鳝的捕食,二者属于种间关系,说明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5)空心莲子草是外来物种,引入后由于在本地物种中缺乏天敌的制约,迅速繁殖,对本地植物的生存受到影响,动物食物来源减少,生态环境被破坏,导致当地动物多样性降低。可通过引进其专食性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分析】1、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①表现: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②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的因素: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因素有光、温度等,决定地下分层的则是水、无机盐等。③动物的垂直分层: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垂直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①表现:在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②影响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2、生态系统信息传递: (1)种类:①物理信息:自然界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场等。②化学信息: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③行为信息:动物的各种动作。 (2)作用: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3、生态系统结构的组成成分: ①生产者:包括光合自养型生物和化能自养型生物,能够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并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②消费者:包括大多数动物、寄生植物、寄生细菌等,能够加快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③分解者: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腐生动物,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水、空气、无机盐等。
22.(2022·金华模拟)我国的“月宫一号”实验舱首次实现了“人-植物-动物-微生物”构成人工闭合生态系统,在其中开展了“月宫365”实验。4位志愿者在实验舱内完成了为期370天的密闭生存实验。在其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中,栽培了粮食作物、蔬菜和水果,饲养了动物,培养了微生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第   营养级,   属于生产者。志愿者在实验初始时刻与终止时刻的体重变化可反映   (生物量/同化量)的变化。
(2)“月宫一号”必须不断地输入光能,原因是   。该实验舱内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为   量。
(3)人们根据不同作物开花时间的不同,分别对其进行授粉,该过程利用了生态系统中的   信号。
(4)将植物不可食部分、人的排泄废物、厨余垃圾等进行微生物降解,利用了生态学的   原理,该原理可使   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
【答案】(1)二和三;粮食作物、蔬菜和水果;生物量
(2)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不断的散失且不能循环利用;该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植物的同化量
(3)物理
(4)物质循环;物质中的能量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1)若人直接吃粮食作物、蔬菜和水果,则属于第二营养级;若动物吃粮食作物、蔬菜和水果,人吃动物,则人属于第三营养级。粮食作物、蔬菜和水果等植物属于生产者。初始时刻与终止时刻的体重变化可反映生物量的变化,而同化量是指固定有机物的总量,还包括以呼吸作用散失的有机物。
(2)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由于在能量传递过程中,有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所以“月宫一号”必须不断地输入光能,以保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该实验舱属于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其中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为总初级生产量。
(3)生态系统中信息根据性质不同,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其中光照属于物理信息。
(4)将植物不可食部分、人的排泄废物、厨余垃圾等进行微生物降解,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无机物共生产者再利用,体现物质循环的原理,该原理可使物质中的能量更多地向着人类有利的方向移动。
【分析】1、动物的同化量等于摄入量减去粪便中的能量,各级动物的同化量去向包括呼吸作用的消耗和用于生长、发育与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去向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最高营养级除外)、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
2、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指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原因:①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②各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以呼吸作用产生的热能形式散失掉,这些能量是生物无法利用的。
(2)逐级递减:指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减少的。传递效率: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大约只有10%~20% 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原因:①各营养级的生物都因呼吸消耗了大部分能量;②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生物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如:枯枝败叶。
23.(2022高三上·河北月考)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如图为碳循环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数字①~⑩表示CO2的排放量或减少量。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代表生态系统基石的是   (用图中字母表示)。若用图中的数字构建碳中和数学模型,则该数学模型是   (用图中数字表示)。图中C同化的能量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的呼吸,其余部分用于   等生命活动。
(2)植树种草可以吸收CO2,但种植的相应物种应以当地物种为主,原因是   (答出1点即可)。
(3)请写出符合“低碳生活”(低碳消耗、低碳排放的生活方式)理念的日常生活习惯   (答出2点即可)。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体系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主要原因是   。
【答案】(1)A;①=②+④+⑥+⑦+⑧;C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
(2)避免外来物种入侵,保证本地生态系统的安全性
(3)少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用纸、骑自行车出行、减少使用化石燃料等;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1)A与CO2之间存在双箭头,说明A表示生产者,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产者,即图中A。图中CO2的排放量包括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产生量(②)、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产生量(④+⑥)、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产生量(⑧)和煤、石油燃烧产生量(⑦), CO2的减少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量(①) ,而碳中和指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因此用图中的数字构建的碳中和数学模型是①=②+④+⑥+⑦+⑧。图中C为次级消费者,其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自身的呼吸作用,其余部分用于C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体内。
(2)为避免外来物种入侵,保证本地生态系统的安全性,且本地物种具有较高的生态适应性,生长繁殖速率相对较高,故造林的树种应以本地树种为主。
(3)“低碳生活”遵循的理念为低碳消耗、低碳排放,在平时生活的衣食住行方面均可养成低碳生活习惯,如少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用纸、骑自行车出行、减少使用化石燃料等。因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可见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体系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
(1)组成成分: ①生产者:包括光合自养型生物和化能自养型生物,能够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并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②消费者:包括大多数动物、寄生植物、寄生细菌等,能够加快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③分解者: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腐生动物,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水、空气、无机盐等。
(2)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营养级摄入能量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3、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24.(2022高三上·平顶山开学考)空心莲子草最早作为动物饲料被引入我国,在我国南方各省广为种植,现在却成为恶性入侵杂草。空心莲子草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根、茎都可形成不定根进行无性繁殖,茎基部匍匐、上部伸展;水陆均可生长,可入侵多种生境,生长迅速难以控制。入侵后,通常是先形成大小不等的斑块,由于茎分枝、生长迅速,很快就能连成一片。回答下列问题:
(1)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不宜选择空心莲子草作为调查对象,原因是   。
(2)许多本地物种不适应空心莲子草胁迫下的环境,推测空心莲子草入侵对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是   。空心莲子草全草入药,有清热利水、凉血解毒的作用,可作为家畜饲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3)空心莲子草入侵某地后迅速蔓延,近似呈“J”型增长,主要原因是   (答出3点即可)。
(4)科研人员发现,某植物释放的物质能抑制空心莲子草生根。近年来,我国引进专性采食空心莲子草的空心莲子草叶甲,其控制空心莲子草种群数量的效果良好,空心莲子草叶甲的种群数量又受龟纹瓢虫、斜纹猫蛛、拟水狼蛛等捕食性天敌的影响。利用某植物和空心莲子草叶甲可控制空心莲子草的生长、蔓延,这属于   防治方法;从生态系统信息类型方面看,上述植物与空心莲子草之间传递的是   信息;画出包含空心莲子草、空心莲子草叶甲、龟纹瓢虫、斜纹猫蛛﹑拟水狼蛛的食物网简图   。
【答案】(1)从地上部分难以分辨空心莲子草的种群数量(或空心莲子草的茎基部匍匐生长,且成片生长,很难辨认、计数)
(2)物种丰富度下降,群落结构越来越简单;直接
(3)该地土壤营养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缺乏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4)生物;化学;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解析】【解答】
(1)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应选择容易辨认个体数量的物种,而空心莲子草的茎基部匍匐生长,且成片生长,很难辨认、计数。
(2)许多本地物种不适应空心莲子草胁迫下的环境,可能会从群落中消失,推测群落物种丰富度下降,群落结构变得简单;空心莲子草全草入药,为其直接价值。
(3)在空间充裕、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数量可能会近似呈“J”形增长。
(4)利用某植物释放的能抑制生根的化学物质、捕食性昆虫(叶甲)来控制空心莲子草的生长、蔓延的防治方法,属于生物防治;
从生态系统信息类型方面看,题述植物与空心莲子草之间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化学物质传递的是化学信息;空心莲子草与空心莲子草叶甲是捕食关系,而龟纹瓢虫、斜纹猫蛛、拟水狼蛛又都能捕食空心莲子草叶甲,图示如下。
【分析】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3、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4、生物防治法就是通过有益生物直接消灭害虫,改变生物种群的组成部分。其优点是对人、畜、植物安全,没有污染,不会引起害虫的猖獗和产生抗药性对一些害虫的发生有长期的抑制作用。
5、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6、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25.(2022高三下·金华模拟)采矿业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矿区的修复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缓解土地紧缺等都有积极的意义。下图为矿区生态系统退化,恢复与重建机理的逻辑框架图。
请回答:
(1)对废弃矿区的修复,属于   (填生态工程的类型)。从碳循环途径来看,废弃矿区的修复有利于增加   速度。
(2)图中的①、②过程说明生态系统的   有限度的,①过程中某些物种的消失加快了②过程中另一些物种的消失,这种调节机制属于   。
(3)⑤与⑥过程对照说明   。
(4)①与⑥对照,说明人工干预会影响群落演替的   。研究表明与选择灌木作为先锋植被相比,选择草本植物作为先锋植被,在修复期间节肢动物的物种更丰富,其原因是   。
【答案】(1)生态恢复工程;植物等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或碳储存或碳同化
(2)自我调节能力或抵抗外力干扰能力;正反馈调节
(3)生态系统的人工重建依赖一定的生态基质;不能对生态系统过度开发利用;退化的生态系统需要及时修复
(4)方向;草本植物可为节肢动物提供更多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1)矿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的关键在于植被恢复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生态系统中,大气中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方式是光合作用,而根据题干信息,从碳循环途径来看,废弃矿区的修复有利于增加植物等从大气中摄取碳(或碳储存或碳同化)的速率。
(2)由图示可知,图中①过程由原脆弱生态系统退化为极度退化生态系统,而②过程是由极度退化生态系统再度退化为不可逆转生态系统,这说明采矿业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力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即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①退化过程中某些物种的消失加快了②再度退化过程中另一些物种的消失,这种调节机制属于正反馈调节。
(3)由图示可知,不可逆转生态系统不可能通过人工重建形成重建生态系统,而极度退化生态系统通过人工重建能形成重建生态系统,故⑤与⑥过程对照说明生态系统的人工重建依赖一定的生态基质,退化的生态系统需要及时修复,不能对生态系统过度开发利用。
(4)由图示可知,①与⑥对照,说明原脆弱生态系统退化为极度退化生态系统后,通过人工重建能形成重建生态系统,故人工干预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草本植物可为节肢动物提供更多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因此,草本植物作为先锋植被比选择灌木作为先锋植被相比,在修复期间节肢动物的物种更丰富。
【分析】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2、负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正反馈调节是指某一生成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促进或加强最初所发生的的变化。
3、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4、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