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新课导入
西汉贾谊的《过秦论》
晚唐杜牧的《阿房宫赋》
北宋苏洵的《六国论》
……
警示后人要以史为鉴,切勿重蹈覆辙!
伶官传序
五代史
历史的现场,时代的回响
——回望历史
学习目标:
1.能够做到“知人论世”,并掌握文言知识。
2.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及人物命运轨迹。
3.总结历史教训,体会“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
知人明史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朝代)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作者简介
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并编写两部史书:《新唐书》(与宋祁等合写)、《新五代史》。他的文章,叙事简约且富有波澜,语言酣畅又自然凝练,《伶官传序》就很好地体现了这样的风格特点。欧阳修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奠定了一代文风。
请同学们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再次阅览文章,并完成以下任务:
①结合导学案,指出题目中包含哪些信息?
②结合课下注释,标出重点文言知识,如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③本篇文章是中国古代史论典范,请找到其论点、论据和结论,并指出文章的论证结构。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
解 题
解 题
伶: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
伶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
序:为一种文体,《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 伶官传》作的序。
1.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论据:后唐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
3.结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论点、论据、结论
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研习课文
小组讨论
①标出描写后唐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部分。
②概述“得天下”的部分具体写了哪些事情。
③分析后唐庄宗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得天下】
1.请各组同学做好准备,回答本段重点文言知识。
2.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得天下】
1. 晋王在临终前交付庄宗遗愿,庄宗“受命继志”。
2. 详细记述了每次出战前的准备工作。
3. 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失天下】
描写这一部分
内容的作用?
和前文形成对比!
此时的唐庄宗不再意气风发,反而是孤立无援,一夫发难,乱者四应,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引人深思。
1、为何唐庄宗能够获得成功建立后唐?
引人深思
后唐庄宗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着三支箭的鞭策,
他怀着一股报仇的信念,时刻恭敬地面对父亲的遗愿。
用原文的话来说就是
“忧劳可以兴国”
2、为何唐庄宗在短短三年就身死国灭?
引人深思
908年 23岁 受命继志
913年 28岁 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 38岁 函梁君臣之首
926年 41岁 身死国灭
15年
3年
后唐庄宗获得成功之后,没有了奋斗的方向,于是贪图安逸,亲近伶官,导致身死国灭。
用原文的话来说就是
“逸豫可以亡身”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①。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②,岂独伶人也哉?
齐 读
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历史史实中警戒世人: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解读】:【解读】:
3.总结:作者从庄宗的成败中得出了哪些历史教训?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引人深思
4.作者想借庄宗之事告诫后世要如何处事?
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概括文章主旨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王朝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这是心忧国事的政治家机智巧妙而又委婉的劝谏艺术。
拓展延伸
盛衰之理,在天命,还是在人事?你是否可以举例证明?
商纣王——宠溺妲己——败政灭国
周幽王——宠溺褒姒——众叛亲离
秦始皇——溺于豪奢——二世即灭
唐玄宗——溺于美色——安史之乱
宋徽宗——沉溺蹴鞠——靖康之变
宠臣、玩乐、贪欲、美色、豪奢
而唐太宗吸取前人教训,虚心纳谏,励精图治,迎来“贞观之治”,名垂青史。
齐威王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意见,兴利除弊,换来了诸侯“皆朝于齐”的盛世局面。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激励自己的斗志,以图复国,终于天不负苦心人,三千越甲竟吞吴,报仇雪恨。
所以,兴衰成败,不在天命,而在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