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安塞腰鼓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理解并识记“大彻大悟、叹为观止、戛然而止”等成语的意思。
2.通过多种方式朗读,体会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感受陕北高原人奔放雄健的风貌与蓬勃生命力。
3.通过品析具体语句,体会排比等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的效果并进行仿写。
4.通过类文阅读,感受多种多样的民俗风情,增进对社会生活、文化的理解。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安塞腰鼓》,感知安塞腰鼓的特点,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的意义。
语言运用: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词语和精彩语段,丰富知识储备,了解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思维能力: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审美创造:把握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它只有奔腾的黄河,只有酱色的黄土,只有火红的高粱,只有朴实剽悍的汉子。猜猜它是哪里?(陕北)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刘成章踏上陕北这神奇的土地,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安塞腰鼓。
【作者简介】
【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延安人。当代诗人、散文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以散文创作活跃于文坛。主要作品有《黄土情》《纤丽的阳光》,其中《羊想云彩》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 他写陕北,追“土” (即民族化和地方色彩):有诗意的土,有灵性的土,向“信天游”靠拢。这就抓住了陕北的“魂”,也显出了他散文的“精气神儿”!
【背景链接】
出处:本文选自1986年10月3日《人民日报》。略有改动。
背景: 20世纪80年代,人到中年的刘成章,远离家乡来到省城后,脑际回闪着安塞腰鼓那气吞山河的壮丽景象,耳畔回旋着高原上那在沉默中爆发的鼓点。
意图:面对祖国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景象,他怦然心动。于是,他用安塞腰鼓这个特定的意象来传达他对生活、对时代的审美感受,传达他对生命的诗意的理解。
【字音字形】
多音字
【串句记忆法】极速移动的旋(xuàn)风形成了一个旋(xuán)涡,瞬间卷起了地上的尘土。
【词语解释】
【大彻大悟】彻底觉悟或醒悟。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朗读指导】
1-4段沉稳期待,中速不乏力量;
5—27段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
28—30段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稍慢。
问题:1.朗读课文,根据提示完成文章结构图。
2.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理清结构,划分段落,概括内容。
1.朗读课文,根据提示完成文章结构图。
2.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根据时间顺序,分为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三个部分。
3.理清结构,划分段落,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1-4):写打鼓前的寂静,为下文蓄势。
第二部分(5-27):写表演中安塞腰鼓的舞姿和鼓声是生命和力量的赞歌。
第三部分(28-30):写鼓声戛然而止,与开头相呼应,以静衬动,写人们沉醉在安塞腰鼓所带来的心境、意境当中,突出它的感染力强。
【新课讲解】
1.文中的两个主要形象是?
2.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两者的特点。
安塞腰鼓
2.“安塞腰鼓”“后生”是文中的两个主要形象,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两者的特点。
场面火热,气势磅礴,自由奔放,激情四射
写出击鼓场面的火热和激情四射。
写出了击鼓场面的壮烈、气势磅礴。
排比、反复
写出舞姿变幻无穷,富有生命力,让人叹为观止。
3.“这腰鼓”这一段用了哪些反义词?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空气(冰冷——燥热)
阳光(恬静——飞溅)
世界(困倦——亢奋)
用三组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奇伟磅礴、雷霆万钧的能量。
后生
形象地写出了他们身上的特点——朴实、憨厚、茁壮,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写后生们搏击腰鼓,释放出“奇伟磅礴的能量”,彰显出他们的特点。
安塞腰鼓,它粗犷、豪放、壮阔而又热烈,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气势磅礴的宏伟场面的呢?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激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本段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运用排比句,展示了一场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安塞腰鼓,作者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生命和力量的咏叹和礼赞,同时也强调了安塞腰鼓使人产生的联想和感悟。
【问题探究】
1.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2.为什么这样说?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美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3.壮阔、火热、豪放的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孕育的,可文中为何提到多水的江南?与安塞腰鼓有什么关系?
江南的水更多表现的是清秀柔美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的元素是粗犷的,这是生命力量的对比。在作者看来,黄土高原上的人“朴实”“沉稳”“安静”,他们还保存着生命的“元气”,相比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少了些浮躁,缺了些世故。黄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骚动的力量,而多水的江南,已经流逝了许多,改变了许多。
4.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升华!”这几个词能不能对调?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
5.最后一句话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意境?体会结尾的妙处。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开篇仿佛呈现一群高原后生的雕塑,安然不动,“神情沉稳而安静”。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热闹后突来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也可认为这是实写)。再结合它前面一句“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情境突变,读来感觉异样陌生,这是作者追求的表达效果。再联系全文看,开篇说一群后生们身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表现了一种“静”的氛围;接下来是文章的主体,一直写腰鼓激情喧响;到最后鼓声“戛然而止”,这样由静到响,再由响到静,文气起伏跌宕,结构回环完整。
6.找出全文中感情最炽烈、音调最高亢的句子。
表达方式(议论、抒情):这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议论句中包含感情,抒情句中也包含议论的成分。它们揭示了高原后生的精神、胸襟、激情,抒发了对高原后生和高原腰鼓的赞美之情。
7.本文运用得最多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这样的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
文中大量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加上多是短句,营造出一种激越的气氛,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起豪壮,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深入探究】
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主题?说说你的理解。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从西北汉子们热情奔放的腰鼓表演中体现出来。
歌颂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一群“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的“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阳刚美。
表达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顿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总结】
【板书设计】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对安塞腰鼓宏伟的场面、雄壮的声响、击鼓的后生和奇丽的舞姿四个画面的生动描写,赞美了安塞腰鼓的热烈、激越、豪放以及它所蕴含的蓬勃生命力,表达了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渴望冲破束缚,并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补充】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被称为“天下第一鼓”,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塞腰鼓由来已久,据说本是古代军旅以增军中士气及传递情报所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民众表达胜利的欢呼和丰收的喜悦的一种民俗性舞蹈。它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它将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歌等融为一体,用鼓、锣、钹、唢呐等伴奏,主要通过表演者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来体现美。
安塞腰鼓,不仅承载着陕北这块古老的黄土地的地域文化信息,更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课后作业】
神州大地,中国鼓文化源远流长,古往今来,鼓都被广泛地应用。我国最早的鼓,是进入陶器时代用陶土炼制的“土鼓”。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出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鼓,除安塞腰鼓外,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的特色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安塞腰鼓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粗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晦暗(huì) 闭塞(sāi) 渺远(miǎo)
B.羁绊(jī) 烧灼(zhuó) 冗杂(róng)
C.骤雨(zhòu) 震撼(hàn) 磅礴(bàng)
D.戛然(jiá) 辐射(fú) 蓦然(mò)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狂舞 沉稳 戛然而止 B.羁绊 辐射 惊心动魄
C.震撼 躁热 元气淋漓 D.磅礴 渺远 大彻大悟
3.(2017·广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所有学校都要关爱留守儿童,利用一切契机激励他们,锻炼他们,培养他们自立自强。
B.10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各地读者纷纷来到图书馆、书店等地,阅读图书,品味书香。
C.为了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各级部门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和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D.嘉陵第一小学采取了各种预防措施,防止师生不患春季流感,确保全校师生健康安全。
4.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B.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C.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D.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5.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古人讲究称呼的使用,对自己用谦称,对别人用尊称,两种称呼不能混为一谈。
B.对技术精益求精,对每道工序一丝不苟,《大国工匠》中大师们的追求令人感动。
C.经过艰难攀爬,我们终于登峰造极,站在高山之巅,尽享美丽风景,一览众山小。
D.大型实景表演《草原之梦》融合声光电等技术,场面极其壮观,让人叹为观止。
6.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国的民族乐器,浩瀚如烟海,灿烂如繁星,数不胜数。
②筝是由面板、底板、边板、筝头、筝尾、筝弦、岳山、雁柱、出音孔等构成的。
③你是不是对古筝有了更深的了解呢?赶紧也来探索我们中国的民族乐器吧!
④古筝音乐韵味无穷,时而浑厚深沉,时而优雅抒情,时而慷慨急促。
⑤古筝被称为“民族乐器之王”,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A.①⑤②④③ B.①⑤④③② C.⑤②④①③ D.⑤①②④③
7.对下列各句所运用写作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分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修辞,把无形的声音形象化,展现了安塞腰鼓的火热与激情,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B.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分析:使用了起兴的手法。以连成一体的树梢、树枝、树根起兴,引起下句,写出了诗人与延安人民血肉相连的关系。
C.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分析:使用拟人修辞,化静为动,写出了船行进的速度之快,也反映出“我”对一直没到赵庄感到焦急和不满。
D.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分析:使用比喻,表现了江南的柔美秀丽,与高原腰鼓形成对比,更突出了安塞腰鼓的阳刚之美。
二、填空题
8.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安塞 恬静 磅礴 冗杂
jī mò jiá lì
绊 然 然 颤
9.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
①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②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③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④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⑤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三、语言表达
10.本文运用大量排比句展现出安塞腰鼓气势磅礴的特点,请你借鉴这种写作手法,写一段话描写一种事物或场景。(150字左右)
11.比较下列两组句子,看每组中哪一句更好些,为什么?
①A.急促的雨点像骤雨一样;
B.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②A.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
B.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了。
四、问答题
12.“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表达作用?
13.通读全文,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腰鼓表演?
14.文章运用了以静衬动的写法,请你就“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这句话分析其具体作用。
五、综合题
15.班级准备举办一次主题为“走近民间吆喝”的班会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为明确主题、烘托气氛,请你在黑板上写一组对偶句做标语。
(2)语文老师让你去邀请教历史的王老师来参加明天的班会活动,你打算怎样向王老师说?
(3)老师给你所在的学习小组分配的任务是搜索家乡的“吆喝”文化,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个任务?请把你们的思路按顺序写出来。
(4)假如由你来向教历史的王老师提两个关于“吆喝”的问题,你打算提什么问题?
六、现代文阅读
1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家乡的渔鼓
李海流
①我出生在微山湖畔的一个小村庄,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除了几本翻得破破烂烂的小人书,能滋养我干涸而荒芜心灵的就是乡村渔鼓了。相传渔鼓始自唐代道教的一种劝善方式,后来演变成历史小说、神话典故的传播载体传入民间。渔鼓这种器乐是用三尺左右的圆竹筒,外敷油漆,一端用猪或羊的护心皮或鱼皮绷蒙做成的。演奏时左臂斜抱鼓,用右手中指和食指叩击,发出“嗡铿”之声。左手持简板,鼓与板相互交叉或同时击敲,以配合说唱。一面渔鼓、一副简板,再加上伶牙俐齿,乡村的渔鼓艺人行走天下,云游四方。
②童年的印象里,到村子里唱渔鼓的艺人很多,隔三岔五地来一个,大都以乞讨为生,渔鼓仿佛是为募捐化缘量身定做的工具。
③三十年前,微山湖区运河两岸的渔民逢年过节、生辰喜庆、婚丧嫁娶,渔鼓助兴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红白喜事,乡下人讲究个排场,图个热闹,请来一班渔鼓艺人,常常是唱到大天亮,一个人唱累了下去休息,另一个人接着上场,轮番登台演唱,吸引四面八方的村民都来看热闹。尤其是我们这些上小学的孩子,每每周围十里八村有唱渔鼓的,总是追着看热闹,不顾饥寒,乐而忘返。那时,演唱渔鼓的舞台也不尽相同,逢年过节大的喜庆活动,往往在村中学校的操场上搭个舞台,那是一种正规的场所,听渔鼓的人来自四邻八乡,场面比较隆重。其他情况下大多因地制宜。
④人们多称渔鼓艺人为“先生”,因他们要穿长袍马褂。演出之前,“先生”敲响渔鼓,等听众来得差不多了,然后开书。说唱时,坐唱为主,兼有站立和走动。说、唱结合,讲究“赶板垛字”,叙述故事时则强调情、气、神的表现。唱渔鼓的师傅不仅会演唱,而且会说故事、会表演,技艺高超的还精通口技。说唱时,可根据不同情节或情绪的变化,产生快慢不同的节奏。鼓与板相配合,板以重拍为主,通常以五鼓三板进行伴奏。印象中的唱渔鼓类似于说书,但不同的是要以渔鼓来伴奏。渔鼓的故事丰富多彩,有缠绵缱绻的男女恋情,有闻所未闻的历史掌故,有令人毛骨悚然的鬼怪传说,但更多的还是风云际会的英雄传奇,像《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杨家将》《岳飞传》之类,内容绝对老少皆宜,雅俗共赏。
⑤我已离开家乡多年,很长时间没有听到渔鼓的声音了,现在无论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偏远的山村,都很难觅到说唱渔鼓的艺人了,然而,我对那如泣如诉、如诗如歌的乡村渔鼓,却有着独特的感情。我爱声声渔鼓,它像家乡的大运河一样在我心中长流不断,充满了浓浓的乡情风韵;犹如穿越时空的天籁之音,在我耳畔久久回响。“咚咚咚——”暮霭中,童年的渔鼓声又有节奏地响了起来。我合上眼睑,倾听这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声声渔鼓,伴着低沉苍老的唱词,那么亲切,又仿佛那么遥远。
(选自《每日新报》)
(1)本文形散神聚,一线穿珠。作者以“ ”为线索,将渔鼓艺人募捐化缘、 、渔鼓艺人说唱故事等童年往事“一线穿珠”,字里行间洋溢着 的情感。
(2)下面不属于家乡的渔鼓艺人共同特点的一项是( )
A.靠着一面渔鼓、一副简板,再加上伶牙俐齿,云游四方。
B.常到村中募捐化缘,说唱的故事丰富多彩。
C.不仅会演唱,而且会说故事、会表演。
D.都精通口技,并以渔鼓来伴奏。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的画线句。
(4)本文题目是“家乡的渔鼓”,第③段却写了“村民和孩子”的表现,这是否离题?请谈谈理由。
(5)作者在结尾写道:“我合上眼睑,倾听这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声声渔鼓,伴着低沉苍老的唱词,那么亲切,又仿佛那么遥远。”请联系全文,谈谈如何理解“那么亲切,又仿佛那么遥远”。
(6)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奔放热烈。请你结合自己家乡的特点,仿照文章的写法,描写一下家乡的戏剧给人的感受。
17.拓展阅读
陕北秧歌
张亚宁
①忽听铿锵的锣鼓声从天而降,似千军阔步前行,有排山倒海之势;似众仙齐奏鼓乐,有醉人的天籁之音;又似万马奔腾,有激越大地之威。
②惊叹是什么如此振奋人心。循声望去——蜚声海内外的陕北秧歌扭得正欢。
③你瞧,七八个剽悍的陕北汉子打着红边牛皮鼓,拍着大小铜镲,敲着小铜锣……呵,中年伞头手中的大花伞犹如旋转的螺旋桨,十字步扭得天旋地转。哦,一群英俊的后生和俊俏的姑娘踏着鼓点,个个生龙活虎,活灵活现……哦,已一把年纪的老大爷老大娘也不甘示弱,与小伙姑娘媲美,摇着、扭着、跳着……
④仔细听,随着“咚咚锵、咚咚锵……”的鼓点你扭头看去,乐队的汉子们忘乎所以,恨不得把那个红边鼓敲碎,巴不得把那把铜唢呐吹破,真想把那大小铜镲拍烂,一心想把那小铜锣击个窟窿……闭上眼睛,静心地听。时而粗犷奔放,能使河流为之激扬动荡;时而稳步柔美,能使无数人为之心醉;时而缓和细腻,能使大地为之倾倒。
⑤仔细看,一群男女老少扭起来了。排是排,行是行。一会儿排成“龙摆尾”;一会儿犹如“梅花盛开”;一会儿好像“老虎扬尾”;一会儿胜似“大灯笼”;一会儿能比得过大姑娘的长辫子;一会儿好像一朵朵枣花……红与绿的扇子在姑娘们手中飞起来转起来,红与绿的丝带飘起来,观者不仅是眼花缭乱,而是眼神跟着扇子起落,不知道最后的眼神落在何方。花折伞在后生们手中撑起来舞起来,撑起时,似乎要直穿云霄,舞起时,犹如飞轮旋转。手、脚、头,全部是活的,真是眼光不知道放在哪里。放在哪里都是恰到好处的。
⑥一声惊吼,两只水船上场了,像在水中一样,轻飘飘地游来游去。坐在船舱里俊俏的姑娘唱道:“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几十几道弯里几十几条船……”这边声音一落,那边的艄公接着唱道:“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九十九道湾里九十九只船……”酸酸的唱曲惹得人心里暖暖的,你瞧那些小孩子,被架在父亲或者爷爷的肩膀上,笑着,鼓着掌。你看看,那群帅气的小伙子,捧腹大笑……
⑦忽然,两只威风凛凛的雄狮不知从何方而出,摇着脑袋,摆着身子,张着血盆大口,或平空后仰翻滚,或高台俯卧衔球,或单狮走桩,或双狮争戏,或扮鬼脸。起势、奋起、迎宾、施礼、惊跃、酣睡、道谢,将威武之狮的喜、怒、哀、乐之状舞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一时间,场内场外一只只眼睛齐聚在威武的狮子身边,整个场里凝寂一般。一个转身,狮子落地,场内场外齐声欢腾,掌声、喝彩声震荡着天空,老太太的两颗门牙差点飞落出来,歪着脖颈双手慌忙捂住。
⑧随即,一系列小节目开幕了。一群孩子戴着可爱的头盔,摇摇摆摆,可爱至极;跑驴背上的姑娘们时不时做个鬼脸,让你笑弯腰;一首首酸曲、一折折小戏、一个个滑稽小品……男女老少目不暇接。
⑨这就是陕北人死了都要扭的秧歌,独具特色的陕北秧歌。
(1)仔细阅读⑥⑦两段,请仿照示例进行概括。
示例:第⑤段:扭动的男女老少,飞舞的彩扇;
第⑥段:
第⑦段:
(2)选文以“铿锵的锣鼓声”开头,有什么用意?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陕北秧歌分为“大秧歌”和“踢场子”两大类。“大秧歌”是一种载歌载舞的集体表演形式。队员无定数,只要喜爱扭秧歌,谁都可以进入。“踢场子”主要就是表演小节目,由过去的扳“水船”、踩“高跷”等发展到现在把陕北道情、双人舞蹈、地方小戏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形式。据此可以推断,第⑤段描写的是 ,第⑥段描写的是 。
(5)本文在描绘场面时,多处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请任找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1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鼓神
王雁
那一年冬天,我流落到陕西省略阳县。这里地处秦岭腹地,山高坡陡民穷,是李白为之嗟吁的蜀道第一关。我流连在这里,贩点山货倒点野味,甚是凄惶可怜,甚至到了春节年关还不敢做归乡的打算。
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鞭炮声鼓锣声从街巷小院传来,听得人心烦意乱,我裹掖着衣服离开县城,走向一个熟悉的小山村。这里也在操练鼓锣做春节上街游行的准备。既然躲不掉就留下来听听吧。于是我就混在一帮老头、婆姨、姑娘、小孩子中间看着坝中十来个中青年汉子把鼓锣敲得震天响。
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A)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这气氛使我这个异乡人感到更加的凄惶悲凉,孤独孑孑。我准备悄悄地离开。正在这时,敲打大鼓的壮汉把双槌一收,抹一下额上的汗水,用眼光把人群扫了一遍,最后目光定在我身边的一个瘦老头身上,说:“张伯,你来玩一把。”“别,别……”这个叫张伯的老头既瘦弱又邋遢,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在袖筒中甚是羞惑地直往后退。我感到他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但姑娘媳妇们却揪住他往前推搡,说:“鼓神,来一个!”打鼓的汉子一脸虔诚地把有如婴儿手臂粗的双槌直往他面前送,那些打小鼓、腰鼓、铜锣、铜钹的后生们也满脸殷殷地望着他。
我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我等着往下看。他感到是再也推辞不掉了。布满皱纹和胡茬的脸上突然焕发出一股豪气,只见他把棉袄脱下来扔到一旁,走到大鼓前。就在他将双槌握在手中的时候,一个我不敢相信的奇迹出现了。一个在黄土中长大的像黄土一般平凡的汉子忽然间像天神似的顶天立地般站在了大家面前。他的眼睛充满光辉,脸上透出神圣,手臂像钢棍一样坚强起来,在轻轻地敲打了鼓沿几下后,双臂猛一挥,一声石破天惊的巨响倏地刺进了我的耳膜和心脏,接着小鼓铜锣一起轰鸣,一股原始混沌的神秘冲动和古老意念的混乱音符猛地从地底蹿出来通过双脚直抵进了我的心中,使我有了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剧痛的快感。
我像被魔语诅咒了似的,双目紧盯着他,(B)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
就在敲击出的声声鼓鸣中,我似乎听到了天庭的意志,大地的精神,男人的粗犷,女人的娇娉,还有生命:婴儿落地开始的生命,老人撒手西去的生命……这些奇妙的幻象在锣鼓声交织而成的音韵的罗网中不断地冲突,纠缠,呼啸,狂乱……它们似在演绎着生命,似在点拨着生命,似在操纵着人类奔向精神将要达及的终点……
我站在这群肃立的山民之间,观看眼前出现的不可思议的奇迹,大鼓在响,小鼓在响,铜锣铜钹铿铿锵锵,而指挥这支创造奇迹的鼓队的老人,他已不再是一个蔫耷汉,而是一个飘逸的精灵!一串神秘的符号!一团无形的罡声!皇天在上,后土在下,人在其中。而他,这个人的英杰此时就代表着人类在立地顶天!我惊愕了,世上竞有着这样的声音。我醒悟了,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我从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来,充满敬意地望着他们。我想我该回家过年了。
(选自《首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
(1)从“不敢做归乡的打算”到“该回家过年”,“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
(2)本文在写鼓神奇迹般的表演之前做了多处铺垫。请细读原文,指出其中两处并做简要分析。
(3)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鼓神“神”在哪里。
1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看京剧
1995年9月7日,前门饭店梨园剧场。
晚7时15分,能容纳上千名观众的演出大厅已是座无虚席,人头攒动。来自五大洲的各国游客,正翘首以待,等待着观赏今晚的剧目。
7时30分,开场的锣鼓骤然响起,观众席上的灯光暗了下去。在清脆激扬的乐曲声中,身穿中国民族服装的演员出现在舞台上。《三岔口》、《秋江》、《水漫金山》等一出出京剧传统保留剧目展现在观众面前。精彩的武打、优美的舞蹈和圆润动听的唱腔紧紧地扣住了观众的心弦,显示出京剧艺术的无穷魅力。记者身处观众席中,偷眼向四周看去,只见不远处,一位金发碧眼的女郎已被《三岔口》那出神入化的武打所吸引,每当打到紧要处,就不由自主地抓紧身边男友的手。而当《秋江》的男女主人公出现在舞台上时,记者身边几位鹤发童颜的外国老人便陶醉在悠扬的旋律和美妙的舞蹈中,情动处,甚至伴着台上的_______,用脚打起了拍子。
《水漫金山》的演出开始了,剧场内的气氛达到了高潮。白娘子、小青大战法海,那英武俊美的亮相,令人______的花枪,还有一连串的毽子小翻,都搏得了满场喝采声。特别是白娘子力战群敌时的踢抢绝技,更是惊得“老外”们_________,情绪高涨。
掌声,春雷般的掌声,在剧场内一次次滚动。观众席里,接连不断亮起闪光灯的白光。一位中年男子_______地跑到台口,不住地按动照相机的快门。一些观众随身携带的摄像机也开始运转……
(1)依次填入上文句中空格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轻歌曼舞 眼花缭乱 目瞪口呆 情不自禁
B.燕语莺声 应接不暇 目瞪口呆 不由自主
C.歌舞升平 目不暇接 瞠目结舌 情不自禁
D.轻歌曼舞 应接不暇 瞠目结舌 不由自主
(2)指出第4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改正过来。
改为 ; 改为 。
(3)按照原文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乐曲声 武打 舞蹈 唱腔 亮相
(4)“掌声,春雷般的掌声”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5)作者怎样描写观众观看京剧表演时的表现?
七、写作题
20.题目:心中的一支歌
要求:可以借鉴课文的写法,要尽量写出对音乐或美术的真切情感体验。有适当的议论,可加入一点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见解。写成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音的能力。A项,塞sè。B项,冗rǒng。C项,磅páng。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答案】C
【解析】ABD没有错别字。C“躁热”应为“燥热”。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要认真审题,结合平常所掌握的常用词语的音形义判断题中所用词语书写的正确与否。对一些形近字要做到准确辨析,明确它们的异同及用法。
3.【答案】B
【解析】A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的精神”。
B没有语病。
C搭配不当,“加强”和“水平”不搭配,应改为:为了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各级部门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执法检查,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D不合逻辑,多种否定把意思弄反了,应删去“不”。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学生要牢固掌握病句成因和病句类型的相关知识,这是完成词类题目的基础。其次,要学会运用所掌握的语法知识解决平时阅读和写作中遇到的语言问题,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不断提高病句辨析能力。
4.【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想”字后的文字不属于具体的心理活动描写而只表示所想的内容时,“想”后一般只用冒号不用引号。A项应去掉引号。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问题,我们首先要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然后结合例句识记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最后结合语境分析标点符号运用是否恰当。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A项,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符合语境。B项,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符合语境。C项,登峰造极,比喻水平达到最高点。用于攀登高山顶峰,属于望文生义,使用错误。D项,叹为观止,赞美所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平时要积累大量的成语,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排序的能力。①句总领,点明中国的民族乐器浩如烟海,后面四句是举古筝为例印证,排除C、D两项。⑤句点出主要介绍内容“古筝”,②句写古筝的结构,④句写古筝的音韵,③句发出号召期望。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7.【答案】C
【解析】本项使用的是比喻和拟物,不是拟人。没有反映“我”的不满。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写作方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手法、表现手法四个方面。然后根据文章的特点抓住一点或几点完成做答即可。
8.【答案】sài;tián;páng;rǒng;羁;蓦;戛;栗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根据拼音写汉字和给汉字注音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平时多读课文,多积累词语,多查工具书。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避免混淆。注意此题中的“戛然”的“戛”的正确书写。
故答案为:sài;tián;páng;rǒng;羁;蓦;戛;栗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一些同音字可以按读音进行归纳;对于形似字,要注意观察其细微差别。
9.【答案】排比;比喻;拟人;比喻、对偶;反复
【解析】此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能力。(1)“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三句结构相同,语义相关,语气一致,可判断为排比。
(2)“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将“山崖”比作“牛皮鼓面”,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将“腰鼓”赋予人的神情“呆呆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4)将“急促的鼓点”比喻成"骤雨”,将腰鼓舞动速度之快,比喻成“旋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这两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语义相关,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5)本句连续使用“这么厚”,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点评】此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能力。解答时,学生要透彻了解八种修辞手法各自的特点,尤其是区别清楚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如比喻与非比喻的区别,设问与反问的区别,排比与反复的区别等。
10.【答案】【参考例文】
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悦;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婉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吒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的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出细腻妥帖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考查的重点放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上,从形式上讲,没有严格的要求,但句子要合情合理,内容贴切,语言通顺。
【点评】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仿写句子须对例句从内容、句式、修辞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1.【答案】①B;这样写强调了鼓点“像骤雨一样”,更生动、更形象的突出了鼓点急促的特点。②A;“立即”强调了速度快,突出了腰鼓热烈、奔放、力量的影响之大。
【解析】品析文章的语言,首先要弄清楚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句子有什么特点,这个特点产生什么样的效果。结合语境来分析,我们可以先从修辞手法入手,再说这种修辞的内容,表达什么感情。最后写出其作用就可以了。
故答案为:①B;这样写强调了鼓点“像骤雨一样”,更生动、更形象的突出了鼓点急促的特点。②A;“立即”强调了速度快,突出了腰鼓热烈、奔放、力量的影响之大。
【点评】本文语言特色:①使用一连串短句,使得语句铿锵;②巧用修辞,善用排比、反复等语句,使得节奏鲜明,感情强烈;③反复咏叹句式的运用,如“好一个安塞腰鼓”等,使得语言形成回环美和节奏美。
12.【答案】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向高潮发展,且以饱满的激情歌颂了“安塞腰鼓”的雄壮美。
【解析】“好一个安塞腰鼓”是对安塞腰鼓的高度赞扬。这句话在文中间隔反复四次。这篇文章在具体描写时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但是”到“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好一个安塞腰鼓! ”写安塞腰鼓的舞者给人力量的震撼。第二层:从“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到“也是隆隆,隆隆,隆隆,好一个安塞腰鼓”。写安塞腰鼓的响声给人的感受。第三层:从“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 ”到“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第四层:从“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到“好一个痛快了河山、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写安塞腰鼓的舞姿及给人的联想。这样从不同的侧面高度赞扬了安塞腰鼓,层层递进,作者的感情越来越强烈,最后把情节推向高潮。据此分析概况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向高潮发展,且以饱满的激情歌颂了“安塞腰鼓”的雄壮美。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解答语言的赏析类题,我们应该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平时要掌握一些答题模式,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本题在赏析语句时,要选择好赏析的角度。
13.【答案】示例:这是一场热情、奔放、雄壮、热闹,有激情,有活力,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
【解析】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形容安塞腰鼓的词语或对有关描写安塞腰鼓的语句进行概括。如根据”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可以看出安塞腰鼓热情、奔放、雄壮、热闹,有激情,有活力,气势磅礴的特定。据此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这是一场热情、奔放、雄壮、热闹,有激情,有活力,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
【点评】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14.【答案】腰鼓声“戛然而止”后的寂静,与腰鼓声中那充满生命力的喧腾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从人们的内心感受的角度进一步表现出了安塞腰鼓的神韵。
【解析】结合前面内容分析,这篇文章第5-27自然段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第28-30自然段表现腰鼓表演结束后场面寂静的特点。这样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种表演后的寂静更让人对精彩的表演回味无穷,从人们的内心感受的角度进一步表现出了安塞腰鼓的神韵。
故答案为:腰鼓声“戛然而止”后的寂静,与腰鼓声中那充满生命力的喧腾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从人们的内心感受的角度进一步表现出了安塞腰鼓的神韵。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以静衬动表现手法的能力。以动衬静是写作的一种手法是一种对比的方式。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而以静衬动则与之相反。
15.【答案】(1)走近民间吆喝,感受传统文化。
(2)王老师,您好!语文老师让我来邀请您参加咱们班的班会,时间是明天下午第三节课,地点是第一多媒体教室,主题为“走近民间吆喝”,希望您抽空前往。
(3)①了解“吆喝”的基本内容;②小组成员分头走街串巷实地研究当地的吆喝;③上网搜集关于吆喝的影像资料或文献资料;④到图书馆查阅关于当地“吆喝”风俗的记载;⑤由组长将各位组员查找的资料进行汇总,形成书面报告。
(4)①为什么现代社会中大部分人淘汰了“吆喝”这种传统的宣传手段?②在现代高科技时代,为什么还有一部分人选择用“吆喝”这种方法来宣传自己的产品?
【解析】(1)本题要求拟写一则宣传标语,这样的题虽然没有统一答案,但也要注意所拟写的宣传标语①要能吸引人;②要易于传播;③内容要符合本次活动主题;④语言要精炼,要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如:走近民间吆喝,感受传统文化。
(2) 本题要求写邀请语,答题要点:要有礼貌性的称呼和问候语;要介绍自己的身份;要说清楚邀请的目的;要把活动的时间和地点说清楚;要表达诚恳的态度,语言要得体。如:王老师,您好!语文老师让我来邀请您参加咱们班的班会,时间是明天下午第三节课,地点是第一多媒体教室,主题为“走近民间吆喝”,希望您抽空前往。
(3) 完成这样的活动,首先得明确都需要哪些资料,然后要从网络、书籍或到当地去搜集这些资料,接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最后要把研究的成果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按照这样的思路答题即可。
(4)只要能围绕本题活动主题提出问题,语言简洁即可。
故答案为:⑴ 走近民间吆喝,感受传统文化。
⑵ 王老师,您好!语文老师让我来邀请您参加咱们班的班会,时间是明天下午第三节课,地点是第一多媒体教室,主题为“走近民间吆喝”,希望您抽空前往。
⑶ ①了解“吆喝”的基本内容;②小组成员分头走街串巷实地研究当地的吆喝;③上网搜集关于吆喝的影像资料或文献资料;④到图书馆查阅关于当地“吆喝”风俗的记载;⑤由组长将各位组员查找的资料进行汇总,形成书面报告。
⑷ ①为什么现代社会中大部分人淘汰了“吆喝”这种传统的宣传手段?②在现代高科技时代,为什么还有一部分人选择用“吆喝”这种方法来宣传自己的产品?
【点评】⑴ 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这样的题对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更高,要求所拟写的宣传标语要生动,最好采用对偶的句式,或用其它的修辞手法,力争吸引读者。要有鲜明的主题,突出宣传事物的作用和意义。
⑵此题考查口语交际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认真审明题意,搞清具体语境。具体表达要有称呼,要有礼有节,要符合人物身份,要合情合理,同时要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明确。
⑶本题考查设计活动方案与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⑷本题考查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样的题答案都是多元的,但注意要选择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要围绕活动主题,语言要简洁。
16.【答案】(1)渔鼓(家乡的渔鼓);红白喜事请渔鼓艺人助兴;对家乡渔鼓的喜爱和怀念
(2)D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声声渔鼓比喻为“家乡的大运河”和“天籁之音”,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渔鼓的无比喜爱与怀念之情。
(4)不离题。写四邻八乡的村民和孩子来看热闹,不顾饥寒,乐而忘返,侧面烘托了家乡渔鼓的巨大魅力,它滋养了家乡人干涸而荒芜的心灵。
(5)“亲切”是因为家乡的渔鼓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滋养了“我”干涸而荒芜的心灵;“遥远”是因为“我”已离开家乡多年,很长时间没有听到渔鼓的声音了,很难觅到说唱渔鼓的艺人了,渔鼓的声音只能在记忆中回响。
(6)略
【解析】(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①段引出家乡的渔鼓,第②段写童年时到村子里唱渔鼓的艺人很多,大都以乞讨为生,渔鼓仿佛是为募捐化缘量身定做的工具。第③段写当时家乡人办红白喜事都要请渔鼓艺人助兴。第④段写渔鼓艺人说唱故事。第⑤段写多年后对家乡渔鼓的怀念。据此可知本文的线索是:渔鼓(家乡的渔鼓)。据此答题即可。
(2)ABC说法正确。D从“技艺高超的还精通口技”可知D“都精通口技”的说法有误。
(3)这句话把将声声渔鼓比喻为“家乡的大运河”和“天籁之音”,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从比喻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把它比作“家乡的大运河”表现了作者对家乡渔鼓的怀念之情。而把它比作“穿越时空的天籁之音”则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渔鼓的无比喜爱。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4)渔鼓是一种民间表演艺术,艺人们表演就是为了让人欣赏。不离题。 “叙述故事时则强调情、气、神的表现。唱渔鼓的师傅不仅会演唱,而且会说故事、会表演,技艺高超的还精通口技。说唱时,可根据不同情节或情绪的变化,产生快慢不同的节奏。鼓与板相配合,板以重拍为主,通常以五鼓三板进行伴奏。印象中的唱渔鼓类似于说书,但不同的是要以渔鼓来伴奏。渔鼓的故事丰富多彩,有缠绵缱绻的男女恋情,有闻所未闻的历史掌故,有令人毛骨悚然的鬼怪传说,但更多的还是风云际会的英雄传奇”,这部分内容直接表现了渔鼓艺人表演的精彩和魅力,而写四邻八乡的村民和孩子来看热闹,不顾饥寒,乐而忘返则是从侧面烘托了家乡渔鼓的巨大魅力,它滋养了家乡人干涸而荒芜的心灵。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5)要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亲切”和“遥远”。这篇文章写作的对象是家乡的渔鼓,叙述了和伙伴们不顾饥寒,乐而忘返去看渔鼓,欣赏渔鼓,可以说,家乡的渔鼓承载着作者对家乡温馨而快乐的记忆,从这个角度来看,是“亲切”的。从“我已离开家乡多年,很长时间没有听到渔鼓的声音了,现在无论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偏远的山村,都很难觅到说唱渔鼓的艺人了,然而,我对那如泣如诉、如诗如歌的乡村渔鼓,却有着独特的感情”可以看出现实中难觅到说唱渔鼓的艺人,渔鼓的声音只能在记忆中回响,从这个角度来看,家乡的渔鼓是遥远的。
(6)中国的戏剧种类很多,有川剧、越剧、豫剧、昆剧等,每一个剧种都有不同的特点,要抓住家乡戏剧的特定进行描写,可从演员舞台、音乐、演员装扮、演员唱腔、剧情等角度进行描写,描写要细腻,可以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故答案为:⑴渔鼓(家乡的渔鼓);红白喜事请渔鼓艺人助兴;对家乡渔鼓的喜爱和怀念
⑵D
⑶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声声渔鼓比喻为“家乡的大运河”和“天籁之音”,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渔鼓的无比喜爱与怀念之情。
⑷ 不离题。写四邻八乡的村民和孩子来看热闹,不顾饥寒,乐而忘返,侧面烘托了家乡渔鼓的巨大魅力,它滋养了家乡人干涸而荒芜的心灵。
⑸ “亲切”是因为家乡的渔鼓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滋养了“我”干涸而荒芜的心灵;“遥远”是因为“我”已离开家乡多年,很长时间没有听到渔鼓的声音了,很难觅到说唱渔鼓的艺人了,渔鼓的声音只能在记忆中回响。
⑹略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及分析文章线索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主要的方法是“压缩”情节,找到主要人物及其主要的事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一般记叙文的线索有以下几种:①以事情发展顺序为线索;②以时间顺序为线索;③以地点变换的顺序为线索;④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⑤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⑥以事物特点的几个方面为线索。
⑵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要阅读全文,找到与选项陈述内容相关的段落、句子进行对照分析。
⑶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对比等,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标志,做题时注意仔细区分。答题的一般形式是:修辞判断+如何使用该修辞+怎样表现主题。
⑷本题考查赏析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直接描写就是直接描绘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和行动,所以又叫正面描写。间接描写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描写来映衬、烘托出所写人物,或通过别人的评述来描写人物,即以“烘云托月”的手法,来达到以“虚”写“实”的目的。所以间接描写又称侧面描写。
⑸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的能力。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答这样的题就非常的容易。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17.【答案】(1)游来游去的水船,酸酸的男女对唱;;欢腾的雄狮,忘情的老太太。
(2)先声夺人,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描写的内容——陕北秧歌。
(3)句式整齐,运用了夸张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乐队的汉子们忘乎所以的情态,突出了锣鼓声的粗犷奔放。
(4)大秧歌;踢场子
(5) “你瞧那些小孩子,被架在父亲或者爷爷的肩膀上,笑着,鼓着掌。”从侧面衬托水船表演的生动有趣。
【解析】(1)根据“一声惊吼,两只水船上场了,像在水中一样,轻飘飘地游来游去 ”和“酸酸的唱曲惹得人心里暖暖的”概括这一段的内容;根据“两只威风凛凛的雄狮不知从何方而出”“老太太的两颗门牙差点飞落出来,歪着脖颈双手慌忙捂住”概括这两段的内容,注意要把语言整合成所给示例的形式。
(2)结合文章第②段“惊叹是什么如此振奋人心。循声望去——蜚声海内外的陕北秧歌扭得正欢”可知首先是“铿锵的锣鼓声”吸引震撼了人们,让人们不由自主地去寻找声音的源头—— 陕北秧歌,由此引出下文的描写。因此这里以“铿锵的锣鼓声”开头,是为了先声夺人,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描写的内容——陕北秧歌。 意对即可。
(3)这句话把三个句式相同,内容相关的句子排列在一起,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非常正确,有气势,这句话描写陕北秧歌的音乐,“ 时而粗犷奔放,时而稳步柔美,时而缓和细腻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锣鼓声的丰富而多变。而“ 能使河流为之激扬动荡,能使大地为之倾倒 ”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陕北秧歌无穷的魅力。意对即可。
(4)根据大秧歌的概念和第⑤段内容的分析,由“ ‘大秧歌’是一种载歌载舞的集体表演形式。队员无定数,只要喜爱扭秧歌,谁都可以进入”和“ 一群男女老少扭起来了 ”可知第⑤段属于大秧歌, ”根据踢场子的概念和第⑥段内容分析,可知这一段描写的是踢场子。
(5)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表现陕北秧歌表演的精彩,那么对秧歌表演及演员的描写都是正面描写,而对观众的描写则属于侧面描写,侧面描写是为了衬托秧歌表演的精彩。然后从文中找到描写观众的语句即可。如:“你瞧那些小孩子,被架在父亲或者爷爷的肩膀上,笑着,鼓着掌。”从侧面衬托水船表演的生动有趣。
故答案为:⑴游来游去的水船,酸酸的男女对唱;欢腾的雄狮,忘情的老太太。
⑵ 先声夺人,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描写的内容——陕北秧歌。
⑶ 句式整齐,运用了夸张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乐队的汉子们忘乎所以的情态,突出了锣鼓声的粗犷奔放。
⑷大秧歌 踢场子
⑸ “你瞧那些小孩子,被架在父亲或者爷爷的肩膀上,笑着,鼓着掌。”从侧面衬托水船表演的生动有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提取并概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技巧: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内容的范围;②有些内容,直接在提取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内容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⑵本题考查理解开头段作用的能力。散文开头段的作用是: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揭示主题等。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结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判断和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对比等,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标志,做题时注意仔细区分。答题的一般形式是:修辞判断+如何使用该修辞+怎样表现主题。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抓住文段中的关键句即可理解文段的内容。
⑸本题考查赏析侧面描写的作用的能力。间接描写(侧面描写、暗写、暗示手法):就是作者对描写对象不进行直接描写 ,而是通过对其周围的人物、事件、环境的描写 ,来表现(反映、衬托)被描写 的对象。赏析其表达效果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句子的意思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18.【答案】(1)“我”事业无成,境况甚是凄惶可怜,自以为无颜回家见父老乡亲。但看了鼓神的精彩表演,“我”的心灵受到震撼,感悟到“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因此决定回家过年。
(2)①张伯开始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既瘦弱又邋遢”的蔫耷汉,神情羞惑,穿着破旧,像个“落魄人”。可一握起鼓槌,他就成了鼓神。这是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②文章前面对中青年汉子们威风表演的描写,从正面衬托了鼓神。③姑娘媳妇们边嚷“鼓神”边往前推搡张伯,打鼓汉子“一脸虔诚”送鼓槌给张伯,后生们“满脸殷殷”望着张伯。这是用众人近乎崇拜的举动正面衬托鼓神。④“我”开始时以为张伯“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可“我”后来却为之震撼了。这是侧面烘托鼓神。
(3)一是“神”在技艺:鼓神貌不惊人,却身怀绝技,双槌挥舞,出神入化,惊天动地,极具艺术感染力;二是“神”在精神:鼓神身上蕴藏着的黄土高原的豪气,随鼓声而迸发,展示着人类进取的力量和立地顶天的精神,震人魂魄,使人受到极大的鼓舞。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提取及内容的概括能力。题干中“不敢做归乡的打算”出现在第一段,“该回家过年”出现在最后一段。解答时应逐段阅读文本梳理文意,寻找原因。 那一年冬天,“我”流落到陕西省略阳县。贩点山货倒点野味,日子过得穷困潦倒,羞于回家,因此“不敢做归乡的打算”。但是,小山村之行“我”欣赏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击鼓场面,让“我”在敲击发出的声声鼓鸣中重拾了信心和活力,感悟到“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所以改变了主意,觉得“该回家过年”了。
(2)此题考查烘托手法及作用的辨析、理解能力。解答这道题,应先具体分析文章做了铺垫的地方,然后赏析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①这个叫张伯的老头外形不雅观,身体不强壮,敲打大鼓的壮汉却让张伯来玩一把,这就预示着张伯此人不同寻常,有高超的技艺,为下文精彩的表演做了铺垫。从全文内容来看,作者对张伯是高度赞扬的,此处却用了一些贬义词来形容他,据此可以分析句子的表现手法是先抑后扬。②中青年汉字把鼓锣敲得震天响,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这为张伯的出场及击鼓做了铺垫。此外,鼔神张伯的表演是惊天动地的,使人有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剧痛的快感,中青年汉子的表演是用来凸显张伯精湛的技艺的。可以据此分析这是以好衬好,属于正面衬托。③姑娘媳妇和打鼓的汉子都殷切期望张伯击鼓,这也是一种铺垫。使张伯的形象更清楚,更突出。④“我”开始时以为张伯“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可“我”后来却为之震撼了。这是侧面烘托鼓神。
(3)本题考查鉴赏语句的能力。句子赏析一般从关键词(动词、形容词)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①句中“卖”“逞”和“不可一世”最为形象,首先应结合语境解释其意思---“卖”是卖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极其狂妄自大。然后分析该字表现突出了对象怎样的特点和品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②“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根据一连串结构相同的句子,可判断出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确定手法后,还应分析这种修辞的效果---将鼓神击鼓的姿势、动作描绘得栩栩如生,气势磅礴。又借助比喻和对比,表现出鼓声的变化多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4)此题考查人物形象及文章主旨的分析、理解能力。本文对鼔神击鼓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后四段,(4--6段)主要写其貌不扬的张伯的表演是惊天动地的,使人有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剧痛的快感,重点表现其艺术感染力。最后一段重点表现鼔神击鼓给我带来的精神震撼,鼓神身上蕴藏着的黄土高原的豪气,随鼓声而迸发,展示着人类进取的力量和立地顶天的精神,使我感悟到“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及概括能力。解答时首先应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逐段阅读文本梳理文意,逐段寻找符合题干要求的内容并加以概括。
(2)此题考查烘托手法及作用的辨析、理解能力。解答这道题,应先具体分析文章做了铺垫的地方,然后赏析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本题考查鉴赏语句的能力。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手法”“关键词语”“描写手法”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句子具体分析。
(4)此题考查人物形象及文章主旨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时首先应明确题干要求,确定符合题干要求的文本区间,然后寻找符合题干要求的内容并加以概括。
19.【答案】(1)A
(2)搏;博;采;彩
(3)清脆激扬;精彩;出神入化;优美;圆润动听;英武俊美
(4)描写演出现场的热烈气氛。
(5)“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女郎已被《三岔口》那出神入化的武打所吸引,每当打到紧要处,就不由自主地抓紧身边男友的手。”“几位鹤发童颜的外国老人便陶醉在悠扬的旋律和美妙的舞蹈中,情动处,甚至伴着台上的轻歌曼舞,用脚打起了拍子。”
【解析】(1)轻歌曼舞意思是轻松愉快的音乐;加上柔和的舞蹈。燕语莺声形容春意盎然的景象,也比喻女子美妙的嗓音。歌舞升平意思是边歌边舞,庆祝太平,多指太平盛世。眼花缭乱: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应接不暇”原指美景繁多,看不过来。后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目瞪口呆形容因吃惊或害怕或激动而发愣、发傻的样子。情不自禁指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感,比喻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根据句意,应用:轻歌曼舞、眼花缭乱、目瞪口呆、情不自禁。
(2)“搏得了满场喝采声”的“搏”应为“博”、“喝彩”。
(3)到文中筛选相关词语即可。如“在清脆激扬的乐曲声中,身穿中国民族服装的演员出现在舞台上”“记者身边几位鹤发童颜的外国老人便陶醉在悠扬的旋律和美妙的舞蹈中”。
(4)理解文章语句中词语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三要结合文章的中心句或主题理解。“掌声,春雷般的掌声”一般是描写演出现场的热烈气氛。
(5)到文段中最后一段筛选句子回答。
故答案为:(1)A
(2)“博”、“喝彩”
(3)清脆激扬;精彩;出神入化;优美;圆润动听;英武俊美
(4)描写演出现场的热烈气氛。
(5)“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女郎已被《三岔口》那出神入化的武打所吸引,每当打到紧要处,就不由自主地抓紧身边男友的手。”“几位鹤发童颜的外国老人便陶醉在悠扬的旋律和美妙的舞蹈中,情动处,甚至伴着台上的轻歌曼舞,用脚打起了拍子。”
【点评】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筛选概括时找出与题目相关的段落原文,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准确概括。“金发碧眼女郎被武打所吸引,不由自主地抓紧男友的手”;“几位鹤发童颜的外国老人陶醉其中,动情地伴着轻歌曼舞用脚打拍子”等等。这些描写生动再现了演出时的盛况,把外国观众对中国京剧艺术的陶醉及京剧的魅力表达出来。
20.【答案】略
【解析】从文题的角度看,文章必须让人对心中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有一个具体而明确的认识。 落实到选材方面,可以从现实生活中选材,既可以是一只小虫,一只小鸟,一片树叶,一朵小花,也可以是父母爱的目光,老师鼓励的眼神,还可以是同学的一句祝福等。当然也可以从历史中选材,李白的旷达豪迈是一首歌,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更是一首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更唱响了“家国天下”忧乐之歌。落实到立意方面,文章应从生活中或历史人物的“歌声”中听出生命的不屈或拼搏、爱或忧国忧民等歌声的内在“旋律”。
【点评】找到平时积累较多的素材,运用较为擅长的样式完成作文即可。在写作中一定要注意试卷的整洁,这是给评卷老师的第一印象,同时字数的要求也不可小视。(共42张PPT)
安塞腰鼓
新课导入
它只有奔腾的黄河,只有酱色的黄土,只有火红的高粱,只有朴实剽悍的汉子。猜猜它是哪里?(陕北)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刘成章踏上陕北这神奇的土地,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安塞腰鼓。
21世纪教育网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理解并识记“大彻大悟、叹为观止、戛然而止”等成语的意思。
2.通过多种方式朗读,体会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感受陕北高原人
奔放雄健的风貌与蓬勃生命力。
3.通过品析具体语句,体会排比等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的效果
并进行仿写。
4.通过类文阅读,感受多种多样的民俗风情,增进对社会
生活、文化的理解。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安塞腰鼓》,感知安塞腰鼓的特点,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的意义。
语言运用: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词语和精彩语段,丰富知识储备,了解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思维能力: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审美创造:把握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
作者简介
【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延安人。当代诗人、散文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以散文创作活跃于文坛。主要作
品有《黄土情》《纤丽的阳光》,其中《羊想云彩》获得首届
鲁迅文学奖。 他写陕北,追“土” (即民族化和地方色彩):有诗意的土,有灵性的土,向“信天游”靠拢。这就抓住了陕北的“魂”,也显出了他散文的“精气神儿”!
背景链接
出处
本文选自1986年10月3日《人民日报》。略有改动。
背景
20世纪80年代,人到中年的刘成章,远离家乡来到省城后,脑际回闪着安塞腰鼓那气吞山河的壮丽景象,耳畔回旋着高原上那在沉默中爆发的鼓点。
意图
面对祖国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景象,他怦然心动。于是,他用安塞腰鼓这个特定的意象来传达他对生活、对时代的审美感受,传达他对生命的诗意的理解。
字音字形
骤雨( ) 恬静( ) 亢奋( )
晦暗( ) 羁绊( ) 蓦然( )
束缚( ) 磅礴( ) 颤栗( )
飞溅( ) 冗杂( ) 烧灼( )
戛然而止( )
kànɡ
huì
jī bàn
mò
jiá
fù
pánɡ bó
rǒnɡ
zhòu
tián
lì
jiàn
zhuó
( )闭塞
( )木塞
( )边塞
塞
sè
sāi
【串句记忆法】极速移动的旋(xuàn)风形成了一个旋(xuán)涡,瞬间卷起了地上的尘土。
sài
多音字
词语解释
【大彻大悟】彻底觉悟或醒悟。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https://www.21cnjy.com
朗读指导
1-4段沉稳期待,中速不乏力量;
5—27段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
28—30段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稍慢。
问题:1.朗读课文,根据提示完成文章结构图。
2.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理清结构,划分段落,概括内容。
打鼓后( ):( )的腰鼓
安塞腰鼓
打鼓前( ): ( )的腰鼓
打鼓中( ):( )的腰鼓
5-8:宏伟的场面
雄壮的 ( )
击鼓的( )
奇丽的( )
安静
激昂
响声
后生
寂静
舞姿
1.(朗读课文),根据提示完成文章结构图。
1-4
5-17
18-20
9-11:
12-14:
15-17:
2.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根据时间顺序,分为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三个部分。
3.理清结构,划分段落,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1-4):写打鼓前的寂静,为下文蓄势。
第二部分(5-27):写表演中安塞腰鼓的舞姿和鼓声是生命和力量的赞歌。
第三部分(28-30):写鼓声戛然而止,与开头相呼应,以静衬动,写人们沉醉在安塞腰鼓所带来的心境、意境当中,突出它的感染力强。
新课讲解
1.文中的两个主要形象是?
安塞
腰鼓
后生
2.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两者的特点。
https://www.21cnjy.com
2.“安塞腰鼓”“后生”是文中的两个主要形象,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两者的特点。
场面火热,气势磅礴,自由奔放,激情四射
安塞
腰鼓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比喻、排比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对比、排比
写出击鼓场面的火热和激情四射。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排比、想象
引用杜甫的诗
引用《信天游》
写出了击鼓场面的壮烈、气势磅礴。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排比
写出击鼓场面的自由奔放。
声音震天撼地,令人产生共鸣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比喻
写出鼓声的力度之大、反响之强。
写出鼓声让人产生强烈共鸣,让人、鼓融为一体,达到“忘我”的陶醉境界。
拟声词
强调鼓声震撼人心的力量。
舞姿变幻无穷,让人叹为观止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排比、反复
写出舞姿变幻无穷,富有生命力,让人叹为观止。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3.“这腰鼓”这一段用了哪些反义词?
https://www.21cnjy.com
空气(冰冷——燥热)
阳光(恬静——飞溅)
世界(困倦——亢奋)
用三组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奇伟磅礴、雷霆万钧的能量。
充满活力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交代了击鼓的人,叠词显示出后生们的青春活力。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朴实、憨厚、茁壮
交代击鼓的环境——高粱地前。
形象地写出了他们身上的特点——朴实、憨厚、茁壮,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后生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有力、活跃、强盛和富于激情
排比
对比
写后生们搏击腰鼓,释放出“奇伟磅礴的能量”,彰显出他们的特点。
安塞腰鼓,它粗犷、豪放、壮阔而又热烈,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气势磅礴的宏伟场面的呢?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激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本 体
喻 体
鼓点
流苏
脚步
瞳仁
风姿
骤雨
旋风
乱蛙
火花
斗虎
急 促
飞 扬
蹦 跳
闪 射
强 健
比喻排比
直接描写
生动、具体、形象地描写了安塞腰鼓的力量美
本段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运用排比句,展示了一场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安塞腰鼓,作者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生命和力量的咏叹和礼赞,同时也强调了安塞腰鼓使人产生的联想和感悟。
问题探究
1.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2.为什么这样说?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美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江南的水更多表现的是清秀柔美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的元素是粗犷的,这是生命力量的对比。在作者看来,黄土高原上的人“朴实”“沉稳”“安静”,他们还保存着生命的“元气”,相比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少了些浮躁,缺了些世故。黄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骚动的力量,而多水的江南,已经流逝了许多,改变了许多。
3.壮阔、火热、豪放的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孕育的,可文中为何提到多水的江南?与安塞腰鼓有什么关系?
4.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升华!”这几个词能不能对调?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
5.最后一句话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意境?体会结尾的妙处。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开篇仿佛呈现一群高原后生的雕塑,安然不动,“神情沉稳而安静”。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热闹后突来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也可认为这是实写)。再结合它前面一句“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情境突变,读来感觉异样陌生,这是作者追求的表达效果。再联系全文看,开篇说一群后生们身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表现了一种“静”的氛围;接下来是文章的主体,一直写腰鼓激情喧响;到最后鼓声“戛然而止”,这样由静到响,再由响到静,文气起伏跌宕,结构回环完整。
“好一个安塞腰鼓!”间隔反复四次。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结构上: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6.找出全文中感情最炽烈、音调最高亢的句子。
表达方式(议论、抒情):这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议论句中包含感情,抒情句中也包含议论的成分。它们揭示了高原后生的精神、胸襟、激情,抒发了对高原后生和高原腰鼓的赞美之情。
7.本文运用得最多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这样的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
文中大量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加上多是短句,营造出一种激越的气氛,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起豪壮,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深入探究
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主题?说说你的理解。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从西北汉子们热情奔放的腰鼓表演中体现出来。
歌颂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一群“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的“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阳刚美。
表达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顿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总结
舞姿:像骤雨、旋风、乱蛙、
火花、斗虎
安 塞 腰 鼓
生动形象 场景壮丽
人物:一群茂腾腾、身背腰鼓
的后生青年
捶打:发狠、忘情、没命,如击
石头狂舞着
场景:多么壮阔、多么豪放、
多么火烈的舞蹈
赞美腰鼓 赞扬后生
有力
响声
搏击
力大:使冰冷空气变燥热,阳光变飞溅……
联想:马鸣风萧、雷声闪电、大彻大悟
闯劲:冲破束缚、挣脱羁绊、撞开闭塞
碰撞:山崖上、观众的心上、隆隆隆隆
隆隆:豪壮抒情、严峻思索、犁尖翻起……
后生: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
感受: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黄土高原:才能承受惊心动魄的搏击
奇伟磅礴 力量象征
舞姿
愈捶愈烈
境
意
艺 术 升 华
崭新天地 人生哲理
充满力量,呼呼作响,使人叹为观止
痛苦和快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辐射!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片……
世界出奇地寂静,使人感到陌生
像来到了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鸡啼
板书设计
生命的宣泄
自由的挥洒
安塞腰鼓
表演前——似乎从来不曾想过
表演中
气势雄浑的腰鼓
响声震天的腰鼓
搏击心灵的腰鼓
舞姿奇丽的腰鼓
寂静的腰鼓——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对安塞腰鼓宏伟的场面、雄壮的声响、击鼓的后生和奇丽的舞姿四个画面的生动描写,赞美了安塞腰鼓的热烈、激越、豪放以及它所蕴含的蓬勃生命力,表达了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渴望冲破束缚,并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补充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被称为“天下第一鼓”,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塞腰鼓由来已久,据说本是古代军旅以增军中士气及传递情报所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民众表达胜利的欢呼和丰收的喜悦的一种民俗性舞蹈。它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它将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歌等融为一体,用鼓、锣、钹、唢呐等伴奏,主要通过表演者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来体现美。
安塞腰鼓,不仅承载着陕北这块古老的黄土地的地域文化信息,更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课后作业
神州大地,中国鼓文化源远流长,古往今来,鼓都被广泛地应用。我国最早的鼓,是进入陶器时代用陶土炼制的“土鼓”。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出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鼓,除安塞腰鼓外,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的特色鼓?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