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备课先锋】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 第2课时 课件+教案+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备课先锋】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 第2课时 课件+教案+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6 14:55:07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 第2课时 教案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掌握物候与物候学的有关知识。
2.学会正确判断文章的说明方法,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3.培养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求知精神。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语言运用: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
思维能力: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审美创造: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第2课时
第三部分(6-10)
1.默读,总概括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2min)
提示:关注第6段和7~10段的内在联系,关注7~10段各段的中心句。
主要内容: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分析:第6段和第7~10段从形式上看是问答关系,第7段~10段是对第6段问题的回答。第6段和第7段~10段从逻辑上是总分关系。
(1)纬度(南北)的差异:三四月间,南京桃花盛开时、北京桃花含苞待放
(2)经度(东西)的差异:济南苹果树四月中或谷雨节开花、烟台苹果树开花要到立夏
(3)高下的差异:山顶和山下的差异
(4)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2.再次默读7~10段,思考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他为什么采用这样的顺序来说明。(3min)
提示:物候学研究物候对农业的作用。请从这个角度考虑4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说明顺序: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
3.请精读第7段,给每个句子标上序号。逐句概括大意并看看句子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体会竺可桢是如何把纬度对物候现象出现的影响介绍得清清楚楚的。(5min)
这一段首先明确说明对象,接着说明从地域上看,呈现出南早北晚的总体规律,然后又说明从季节(时间)上看,南北差异又有所不同。句子间内在联系紧密;再加上使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把纬度对物候现象的影响说得深入浅出、清清楚楚。
我国幅员辽阔,物候现象复杂,影响物候的因素很多,竺可桢从中发现影响物候的关键因素——纬度,以它为坐标,清晰地呈现出物候现象南早北晚这一规律。这种思维是综合思维,方便我们一下子认清复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非常有价值。6-10段的整体内容都是综合思维的结果。
4.请运用学习第7段的方法,精读8、9、10段,找到每段影响物候的因素,并且举例分析。(3min)
思考:这里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例如:
第8段:受经度差异影响,春天近海比内陆花开晚。
第9段:受高下差异影响,植物抽青、开花等春夏两季越高越迟,秋天乔木落叶越高越早。无风的夜里,山腰无霜,山脚有霜。
第10段:受古今差异影响,现代植物抽青、开花比古代早。
基本方法:根据要素,把情况分类,从几个角度介绍特点和规律。多用举例子、列数字。
5.请运用学习第7段的方法,精读8、9、10段,找到每段影响物候的因素,并且举例分析。(3min)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
(1)举例子
例句: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作用: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2)作比较
例句: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作用: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3)列数字
例句: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作用:说明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4)引用
例句: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作用: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第四部分(11-12)
1.阅读文章最后一部分,概括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2.如果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文章标题用“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好处?
不好。
《大自然的语言》将大自然拟人化,把物侯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切合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具有启发性。
3.科普说明文通常是深奥难懂的,本文却简单轻松地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科普知识,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
首先,作者将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丰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容易接受。
其次,作者在行文中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而用大家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掌握。
然后,作者大量运用优美的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物候科学变得生动形象。
【深入探究】
1.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顺序进行说明?这样的顺序安排有什么妙处?
本文主要采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从整体上看,本文的思路是:
这样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说明,既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又使读者对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及意义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
2.本文原来的标题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与现在的标题“大自然的语言”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呢? 说说你的理由。
我更喜欢“大自然的语言”,因为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一说法生动形象,更易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也不错,它开门见山地摆出了说明对象,让读者一目了然。不过,如果是写给非专业人士阅读,还是“大自然的语言”更有吸引力一些。
3.既然自然界中的“语言”可以预测许多物候现象,那么就不需要花许多人力物力去研究测量物候现象的仪器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同意。因为物候现象非常丰富,且物候观测的数据是对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反映,应用起来比较方便。
不同意。自然现象只是事物的表征,还需对它进一步分析,而这得靠精密的仪器来完成。
物候现象确实有它的神秘之处,人们可以据此安排农事。但是,这些自然现象只是物候的表征,需要进一步观测、记录、分析,况且有些物候知识的获得和物候现象的测量必须通过精密的仪器来完成,所以,二者缺一不可。
【课堂总结】
本文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从而促进农业生产。
【板书设计】
【写作特色】
1.说明条理性强。
本文谋篇布局很讲究条理性。课文从具体现象入手,清晰而有条理地说明了有关物候学各个方面的知识。文章一开始从自然现象入手,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接着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并号召人们要加强物候观测。在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作者用了“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等词语,使文章显得条理分明,既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又体现了说明的科学性。
2.语言生动而准确。
第一段寓说明于描写之中,使用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利用生动形象而又专业性的语言和诗情画意的描写,给物候下定义,更能给人深刻的印象。如“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不一概而论,措辞严谨。说明时还列出了精确的数字,举出了确切的例子,并加以比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拓展延伸】
古代农谚选粹
(1)麻雀囤食要落雪。
(2)蚂蚁垒窝要落雨。
(3)燕子低飞要落雨。
(4)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5)龟背潮,下雨兆。
(6)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7)泥鳅静,天气睛。
(8)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露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赏析】五月,中原地区已是夏季,但在天山,却仍飘着雪,不见花影。这是由于纬度和高下的差异,天山地处西北,海拔甚高,十分寒冷,五月时根本看不到花开,连春天都未曾来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 大自然的语言
一、单选题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冰雪融化(ròng) 孕育(yùn) 翩然(piān) 农谚(yàn)
B.销声匿迹(nì) 差异(chā) 物候(hóu) 纬度(wěi)
C.衰草连天(shuāi) 连翘(qiào) 莺飞(yīng) 侵害(qīn)
D.风雪载途(zài) 竺可桢(zhēn) 萌发(méng) 悬殊(xuá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流览 次第 翩然 销声匿迹 B.刺槐 避免 显著 风雪裁途
C.晴朗 侵害 纬度 周而复始 D.海棠 融化 农谚 草长鹰飞
3.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________。。。。。________。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①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②这叫逆温层
③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④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⑤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A.③⑥⑤④①② B.④①②③⑥⑤
C.③④①②⑥⑤ D.④③①②⑤⑥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许多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被我国古代人民称为物候学。
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依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5.“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
A.说明 拟人 比喻 B.叙述 拟人 比喻
C.描写 对偶 拟人 D.抒情 比喻 拟人
6.《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二、填空题
7.根据拼音写出相应词语
(1)冰雪融化,草木méng fā   ,各种花cì dì   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piān rán   归来。
(2)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yùn yù   果实的时期。
(3)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xiāo shēng nì jì   。到处呈现一片shuāi cǎo lián tiān   的景象,准备迎接fēng xuě zài tú   的寒冬。
三、语言表达
8.赏析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9.请根据病因修改下列画线句子的语病。
①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展示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②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原理,③从而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①句词语搭配不当,修改意见:   
②句用词不当,修改意见:   
③句缺少句子成分,修改意见:   
四、问答题
10.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倒数第二段,具体说说本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五、综合题
11.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班级拟组织开展以“聚焦‘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的新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16个字)
据新华社亚的斯亚贝巴11月30日电(记者王守宝)正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阅读下面的文字,写出画线部分所包含的节气的名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3)仔细观察下面的形象标志,根据画面内容,写出节气的名称及其含义。
12.最近,初二一班开展了一次以“人与自然”的主题班会活动。
(1)你是这次主题班会的主持人,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个开场白。
(2)在这次主题班会的活动中,有位同学向大家出了这样一道题:自然万物总能给我们人类以无穷的启示,请你仿照下面的句式,写出你对自然的感悟。
例句:水滴石穿,那是在启示我们做事要持之以恒;你的回答是:
(3)在这次活中,你也为同学们出了一道题:
根据下列诗句所反映的季节,从春到冬排列顺序   。
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②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③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路蹄轻。④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在活动中,同学们认识到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老师请同学们写一条保护自然的宣传标语,选出精美的粘贴在班级里。你的标语是:   。
六、现代文阅读
1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特殊的气象预报员
颜士州
天气变化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对农业生产和航运等行业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准确预报天气十分重要。可天气变化复杂,想准确预报并不容易,不过海洋里却贮存着许多天气变化的信息。
天气的变化与空气温度的高低以及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有很大关系。广阔的赤道热带海洋里的暖流,是空气中热量和水汽的主要供应者。温暖的海洋表面源源不断地把大量热量和水汽输送给空气,使空气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带来了千变万化的天气现象。1立方厘米的海水降低温度1℃,可以使3 000立方厘米的空气升温1℃。可见,海洋就像个大火炉,不断地从底部给空气加热。
黑潮带来的信息
在东海东南部、琉球半岛西北侧海域,有一股终年温度很高的水流,自西向东北方向流去。由于它水色深蓝,看上去又蓝中带黑,因而被叫作黑潮,也叫作“台湾暖流”或“日本暖流”。它是洋流中一支著名的暖流。黑潮的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明显的摆动,对我国沿海气候有很大的影响。1953年,黑潮暖流的平均位置比常年南移了大约170公里。1954年,我国江淮流域出现了百年未遇的大水;1958年,黑潮暖流的平均位置比常年北移了。1959年,长江流域旱灾严重,华北地区出现水灾。
为什么黑潮位置的变动,对我国东部地区有这样严重的影响呢?这是因为黑潮在自南向北流动的过程中,使南北海水温度产生了显著差别,也不断地把热量和水汽输送给大气,影响了海洋上空的大气。所以,1953年,黑潮位置南移,造成了位于较南纬度的江淮流域雨水偏多,出现水灾;1958年,黑潮北移,造成了1959年长江流域地区干旱。
最近,有人分析了东海黑潮区热量的吸收和释出情况,以及它与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关系,认为在东海黑潮区,当冬季海洋给予大气热量增多时,第二年6月长江中下游降水就会减少;相反,当冬季海洋给大气的热量显著减少时,出现负值,第二年长江中下游降水就会增多。1967年,冬季海洋给予大气的热量为每天每平方厘米300卡,结果1968年6月,长江中下游出现旱灾。而1969年,冬季海洋给大气的热量显著减少,出现负值,1970年6月,长江中下游就多雨。
还有一股叫厄尔尼诺的暖流,平时在太平洋赤道海区活动,很少越过南纬3°。但有时,它会一反常态跑到更南的地方,甚至到秘鲁沿海的冷水性渔场里,使大量的冷水性鳀鱼热死。它的到来,还会使温度和水汽激增,产生大量降雨,出现气候反常。
海洋和冷热
每年盛夏时节,我国华东沿海地区常出现30℃以上的高温天气,但有的年份,盛夏天气则不那么炎热。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这与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气压有关。如果受到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控制,华东沿海就会出现高压天气;如果副热带高压退到海上去了,那么酷热的高温天气就消失了。
副热带高压在什么情况下会进,在什么情况下又会退呢?气象工作者研究后发现,这与海洋有关。当东太平洋热带水温高于常年时,副热带高压就会增强西伸,我国华东沿海就有可能出现高温天气;当东太平洋热带水温低于常年时,副热带高压就会减弱东退,华东沿海就不会出现高温天气。
海洋与天气存在密切关系,从海洋里,人们得到了许多天气演变的信息。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探索,必然会找出更多利用海洋预报天气的好方法。海洋正以一个特殊预报员的角色,登上气象预报的舞台。
(选自《知识窗》2017年第5期)
(1)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广阔的赤道热带海洋里的暖流,是空气中热量和水汽的主要供应者。
(3)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海洋和冷热”的关系的?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回答。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纳木错湖为什么越变越大
王元红
①自21世纪以来,居住在纳木错湖畔的牧民们发现,纳木错的湖水在一点一点向他们的居住地靠近,甚至有的牧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家已经和湖水挨在了一起。对此,各种说法在牧民中流传,有人说,这是“天湖”之神被惹怒了。因为牧民不注意卫生,使得一直都爱干净的纳木错仙女发怒,才将湖水涨起来,把湖边的人家给淹没。还有人说,天上的神仙发怒了,下了大雨,下得太多,湖水自然就上涨了。
②纳木错的湖水上涨这一现象不仅引起当地政府和牧民的关注,也吸引了科学家的目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综合观测站的工作人员观测后发现,在1970—2009年的近40年时间里,纳木错的水位上涨了7米,湖面海拔从4718米变成现在的4725米,整个湖水增加近14:0亿立方米容量。
③纳木错湖水为何会突然上涨?那些增加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查找资料,走访村民,拜访专家,揭开问题背后的真相。
④在西藏地区,全球变暖导致的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冰川融化。我们知道,冰川是雪域高原的固体水库,在高原的水循环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纳木错周围,有很多白皑皑的雪山,这些雪山实际上就是冰川。这些冰川每年都在融化,向下游补给水源,又在每年冬天的时候通过降雪补充冰川的消融量,最终形成一种动态平衡。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冰川融化速度加快,而冰川通过降雪所获得的补给量远远少于融化量。这样一来,冰川不断退缩,冰川融化的水大部分注入纳木错湖中,最终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⑤除此之外,纳木错湖水水位上涨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⑥纳木错周边地区的海拔高度基本都在4000米以上,属于高寒地区,地表在常年低温的作用下形成一层厚厚的冻土。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挖掘后发现,这些冻土层中甚至有一层很厚的冰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原水循环的一部分。
⑦这些冻土在低温状态下,长期以冰的形态存在。气温升高后,特别是冬季气温加快上升,冻土开始融化。这些融化的水也会注入地势较低的纳木错湖中,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⑧通常情况下,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水体蒸发量加大。然而,研究表明,蒸发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气象要素,伴随气温的升高,水体的蒸发量不一定随之增加,它还与云量、日照、辐射等因素密切相关。
⑨笔者曾与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康世昌谈起过纳木错湖水蒸发的问题。根据他们的分析和研究,在水位上涨的那几年,纳木错地区的云量,特别是低云量增加了,但纳木错地区的蒸发量相比之前反而减少了。
⑩这意味着,蒸发量的减少也是造成纳木错水位上升的一个原因,但与冰川和冻土对湖水水位的影响相比,这一因素要弱得多。
说到这里,大家基本上就明白纳木错的湖水水位为什么升高了。归根结底,这种情况是由于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因此,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意义非常重大。
(选自2017年1月《百科知识》,有删改)
(1)本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   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
(2)概括纳木错湖越变越大的三个具体原因。(每点用四个字概括)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纳木错湖越变越大,归根结底是气候变化导致的。
B.本文是按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纳木错湖水位上涨原因的。
C.第①段提及的湖水上涨的两种猜想,就是为了告诉读者牧民十分愚昧。
D.第⑥段划线词语“一定”在文中起限定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4)作者在文末说“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意义非常重大”,请结合实际,谈谈你能为保护我们的“家园”做哪些事情。(试举四例)
1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冬眠的奥秘
张劲硕
①严寒的冬天,我们总是向往着在被窝里长眠一冬——能像狗熊和青蛙那样冬眠就好了。然而我们大都不知道:那些冬眠的动物们,掌握着我们人类尚不知晓的惊天奥秘。
②冬眠是动物应对恶劣环境的一种策略,科学上叫“蛰伏”。有人会问,冬天里睡得多、睡得久,不就是冬眠吗?它们还真不是一回事儿,只是二者的区别不太容易看出来。拿鱼来说,有几类鱼是会冬眠的,包括我们熟悉的鲤鱼、乌鳢,还有海里的鳗鲡。每当冬天来临,它们就把自己调到冬眠档:不吃、不喝、不游动。这看似与正常档的睡觉并无二致,但请注意它们的鳃!鱼类靠鳃呼吸,平时就算身体静止不动,鳃也会轻轻开合扇动。而进入冬眠的鱼,鳃也几乎不动,完全处于麻痹状态。除了呼吸,冬眠动物的体温、心跳等生命指征也都降到极低的水平,新陈代谢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与休克和死亡标准只差那么一点点——这就是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③冬眠的意义在于,尽量减少身体内外的生命活动,将能量消耗降到最低,以挨过环境严酷的时间段。动物冬眠时,能把生命的时钟调得极慢。比如生活在北美洲的普通箱龟,冬眠时心脏5—10分钟才跳1次,实在让人惊叹。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完全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④科学家还发现,冬眠不是“习惯养成”的问题,而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天赋”。这种“天赋”还与寿命的长短有联系。一般来讲,哺乳动物的寿命与体型相关,体型小的新陈代谢快,寿命短;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比如大象就活80年,兔子七八岁就算高寿。而蝙蝠打破了这个规律——冬眠的菊头蝠和同体型的、不冬眠的老鼠相比,前者可以活到30多岁,后者却只有3,4岁。如果在同一物种中比较,如蝙蝠或者棕熊,依然是冬眠的寿命要长很多。
⑤冬眠是当下的热门研究领域。如果人类能像动物们一样冬眠,收获的就绝不仅仅是睡大觉的幸福感,也许还能长生不老。虽然对蝙蝠和棕熊等冬眠动物的研究能确定冬眠基因与长寿有关。但这些动物毕竟与我们人类相差太远。不过,在2004年,有个轰动科学界的发现:居然有一种猴子能冬眠!而人类跟猴子同属灵长类动物,基因相似性很高。如果猴子能冬眠,这意味着我们人类也有可能做到。到那时,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以达到800岁!
(选自《博物》总第146期,有删减)
(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朗读第②段,指出动物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3)第③段划线词语“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完全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4)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而蝙蝠打破了这个规律——冬眠的菊头蝠和同体型的、不冬眠的老鼠相比,前者可以活到30多岁,后者却只有3,4岁。
(5)作者说“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以达到800岁”,其推测依据有哪些?请结合④⑤两段简要概括。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A项,“冰雪融化”中的“融”应读róng;
B项,“物候”中的“候”应读hòu;
C项,“连翘”中的“翘”应读“qiáo”。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难度较低。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辨析。其中A应为:浏览 B应为:风雪载途 D应为:草长莺飞
故答案为:C
【点评】对于字形的辨析,尤其注意同音字。如 “流览 ”、 “草长鹰飞 ”这些错误经常会出现。因此除了强化记忆外,一定要真正理解词语的含义才是根本。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衔接,基本思路应是:通读--试排--连读--微调。通读语段后,再看四个选择项,或 ③ 开头或 ④ 开头,但第 ④ 有一个“不过”,与首句衔接不紧密,只有第③先列举了一些自然现象,引出本段说明对象“逆温层”,所以可以排除B和D.再观察A和C,第 ④紧承第 ③,出现转折。第 ① 再举事例,第 ② 紧跟第 ①, ⑥⑤ 最后作解释和总结。
故答案为:C
【点评】句子衔接题,应该先通读全题语句,明确题目要求,试着排最紧密的句子,再把小组句子连成大组句段;把连好的句段速读一遍,把不连贯的地方略作调整即可。当然在具体操作中可采用与排除法相结合。
4.【答案】D
【解析】此题对照原文就可知,由主到次依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是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层级为综合分析C级。解题时可以根据选项确定阅读区间,再加以仔细比对。
5.【答案】C
【解析】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常见的需要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是描写;修辞方法是对偶、拟人。
故答案为:C
【点评】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6.【答案】C
【解析】“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
故答案为:C
【点评】理解文章题目的妙处,要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全文,从内容、手法、主题、情感等方面来分析。
7.【答案】(1)萌发;次第;翩然
(2)孕育
(3)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解析】根据语境用普通话读准拼音。书写词语注意形声字、同音字、形近字的特点判断汉字的写法,不要写错字,如:(1)“第”易错写成“地”(3)“载”易错写成“栽”。
【点评】先用普通话读准拼音,然后根据语境写词语,注意理解词义,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形声字、同音字、形近字。
8.【答案】(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
(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春回大地时各种花儿依时序开放的情景,渲染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翩然”写出了小燕子的活泼伶俐,使春天充满活力的特点更加具体鲜明。
【解析】⑴“沉睡”“苏醒”是两个动词,这里把大地拟人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立春过后,大地像熟睡的人醒过来一样,一切又恢复了生机和活力。因此划线词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
⑵ “次第”,依次。各种花次第开放,意思是各种花依时序开放。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这里描写了小燕子的活泼伶俐。因此“次第”贴切地表现了春回大地时各种花儿依时序开放的情景,渲染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翩然”写出了小燕子的活泼伶俐,使春天充满活力的特点更加具体鲜明。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
⑵ 次第”贴切地表现了春回大地时各种花儿依时序开放的情景,渲染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翩然”写出了小燕子的活泼伶俐,使春天充满活力的特点更加具体鲜明。
【点评】⑴此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要我们赏析的词语,要么是运用修辞、要么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品析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答题原则,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9.【答案】把“展示”换成“包含”;把“原理”换成“现象”;在“从而”后加“了解”
【解析】①“展示”和“知识”搭配不当,应把“展示”换成“包含”。
②“桃花开”“燕子来”是自然现象,而不是自然原理,应把“原理”换成“现象”。
③“从而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这句话缺少与“气候变化”和“影响”搭配的谓语。应在“从而”后加“了解”。
【点评】本体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熟知病句的几种常见病因和修改方法。
10.【答案】从“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几个方面用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说明了物候学的研究对于农业以及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解析】 结合语境分析,这段话说明了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在说明的时候,作者用了表示主次关系到饿词语如:首先、此外、还可以、还可以,由此可知这段话使用的有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故答案为:从“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几个方面用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说明了物候学的研究对于农业以及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说明顺序的能力。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答题时要在梳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使用的说明顺序。
11.【答案】(1)“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2)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3)清明;标志中两个简易的人形,一人执香跪拜,一人执帚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诠释了清明节祭祀祖先的意义。
【解析】(1)对新闻的内容进行概括,一般做法就是找出导语,按照“谁+怎么了”的套路按照要求进行压缩。所以可以压缩为“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2)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需要记忆。“夏满芒夏暑相连”就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和大暑。
(3)对于标志的介绍和含义,回答时要条理清晰,尤其是画面内容介绍就是一篇小型说明文,可按照从右到左或者从左到右进行说明,最后再说明含义。
故答案为:⑴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⑵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⑶ 清明;标志中两个简易的人形,一人执香跪拜,一人执帚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诠释了清明节祭祀祖先的意义。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新闻报道的概括能力,要求既简洁还要清晰。需注意要把新闻概括为一句完整的陈述句,而不是短语或者词语的累积。
⑵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考生应平时多读书、多思考、多记忆。
⑶本题考查对形象标志的介绍说明。在介绍时一定要按照合理的说明顺序,不可没有条理。
12.【答案】(1)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能主持这次班会。有人说,地球上人类是主宰,我们可以随时随刻的对大自然进行掠夺,征服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责任;有人说,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与大自然应当和谐相处,这样,我们才能得以生存。我们人类与大自然究竟应当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正下面就请大家尽情的讨论吧!
(2)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做人要谦虚。
(3)②①④③
(4)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解析】(1)开场白要围绕主题活动,运用得体的语言,营造会场气氛,调动听者情绪为目的,使他们带着愉悦的心情参与其中。答题格式一般为:称谓+开展活动的原因、目的或意义+导入语。
(2)这是一道开放性语言表达题,没有统一答案。解答此类题要求仿句与例句的句式、修辞、内容一致。观察例句可知,只要仿写句式与例句一致即可。
(3)这类题型,先读懂材料内容,再根据题目要求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答题即可。本题是根据诗句猜季节,要抓住诗句中描写的景物特点,对应出季节。①句中“荷花”代表夏天。②句中的“杏花雨”“杨柳风”都代表春天。③句中“草枯”代表冬天。④句中的“枫林”“霜叶”代表秋天。
(4)宣传标语是为达到宣传目的而写的富有鼓动性、警示性或号召力的文字形式,语言简洁精炼。此题拟写宣传标语要围绕活动的内容和主题。示例:保护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地球是我家,环保靠大家。关爱地球,关爱我们共同的家园。 保护美丽自然,共建和谐家园。
故答案为:(1)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能主持这次班会。有人说,地球上人类是主宰,我们可以随时随刻的对大自然进行掠夺,征服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责任;有人说,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与大自然应当和谐相处,这样,我们才能得以生存。我们人类与大自然究竟应当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正下面就请大家尽情的讨论吧!
(2)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做人要谦虚。
(3)②①④③
(4)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点评】仿写句子要做到:理解例句的意义、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修辞手法、用词特点、感情基调,最后将仿句和例句进行比较,检查是否合乎要求。仿写先看清事例是一个什么样的句子,各个成分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然后比着葫芦画瓢。只有将题中的这些要求吃透,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规范句子。其次,审例句,明确隐性要求。有的题目没有明确告知仿写要求,这就要我们仔细分析,这一步是答题的关键。不同的例句隐性要求不同,我们一般可从“形神”两方面去考虑。
13.【答案】(1)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这些方法能够具体而清晰地说明黑潮暖流位置变化对降水量的重大影响,使说明内容变得通俗易懂。
(2)不能。去掉后就变为空气中的热量和水汽全部由暖流供应,与事实不符。“主要”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逻辑顺序。先说结果,再说“炎热”与“不炎热”的原因,按由果到因的顺序解说。
【解析】⑴ 结合这段话的说明内容分析,这段话首先指出黑潮的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明显的摆动,对我国沿海气候有很大的影响。接着举1953年和1958年黑潮的两次移动及对我国沿海气候造成的影响。而“黑潮暖流的平均位置比常年南移了大约170公里”又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因此划线句使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些方法能够具体而清晰地说明黑潮暖流位置变化对降水量的重大影响,使说明内容变得通俗易懂。
⑵ “主要”事物中关系最大,其决定作用的。是和次要相对来说的,广阔的赤道热带海洋里的暖流,是空气中热量和水汽的主要供应者。意思是广阔的赤道热带海洋里的暖流对空气中热量和水汽的供应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并不排除还有起次要作用的因素,如果去掉,就变为空气中的热量和水汽全部由暖流供应,与事实不符。“主要”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因此不能删去。
⑶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一段话首先说明“每年盛夏时节,我国华东沿海地区常出现30℃以上的高温天气,但有的年份,盛夏天气则不那么炎热”的现象或结果,然后用“这是什么原因呢”引出下文对原因的解释说明。因此使用的是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故答案为:⑴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这些方法能够具体而清晰地说明黑潮暖流位置变化对降水量的重大影响,使说明内容变得通俗易懂。
⑵ 不能。去掉后就变为空气中的热量和水汽全部由暖流供应,与事实不符。“主要”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⑶ 逻辑顺序。先说结果,再说“炎热”与“不炎热”的原因,按由果到因的顺序解说。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的分析能力。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引用。做这样的题,要在平时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特的基础上再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判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最后再结合语段内容分析其作用。
⑵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做这类题时先要表明态度,该词不能去掉,然后说出该词在这里表明什么意思,再说去掉以后意思变成怎样的,和文中或者现实不相符合,最后要说出该词的应用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所以不能去掉。
⑶本题考查说明文的写作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有三种:时间、空间、逻辑,一般而言,与程序、历史沿袭有关的是时间顺序,与建筑等有关的是空间顺序,而事理说明文都是逻辑顺序。
14.【答案】(1)做比较;纳木错湖湖水上涨了很多
(2)冰川融化(全球变暖);冻土融化;蒸发减少。
(3)C
(4)节约用水、节约用纸、节约用电;植树种草、关注气候,为保护我们的“家园”做宣传,让更多人认识到保护“家园”的意义与重要性;每天上学、上班骑自行车,尽量绿色出行;拒绝使用塑料袋;将垃圾分类等。
【解析】(1)文章第②段除了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很明显还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1970~2009年的近40年时间里纳木错湖水量进行比较,突出水量增加的多。
(2)文章在第三至十段具体分析纳木错湖水上涨的原因,第④段重点分析第一个原因:全球变暖;第⑥⑦段重点分析第二个原因:冻土融化;第⑧⑨⑩段则重点分析第三个原因:蒸发减少.要注意按题目要求,分别用四个字来概括。
(3)结合全文内容来看,第①段提及的湖水上涨的两种猜想,是为了引出说明的对象,并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故答案为:C。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这是一道开放题,结合生活实际,举出我们可以保护家园的四个实例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2)本题考查说明内容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首先要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说明内容,理清作者说明的思路,将关键内容进行分点概括。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出四个选项相对应的内容,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即可作出正确的选择。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首先,要理解文本内容;其次,要结合实际,寻找适合自己的答题角度。
15.【答案】(1)点明说明对象,引出下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生命指征水平极低,新陈代谢速率非常缓慢。
(3)不能。如删去“几乎”,表达过于绝对,不符合箱龟冬眠的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4)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具体说明哺乳动物的寿命不一定和体型相关,还和冬眠有关。
(5)①冬眠由遗传基因决定。②冬眠基因与长寿有关。③有一种猴子能冬眠。④人类与猴子基因相似性很高。
【解析】(1)说明文开头的作用一般有:①内容上概括本段内容,引出说明对象,说明这个对象的特征; ②形式上主要从说明方法的作用回答; 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④引出下文的说明。第①段从人们向往冬眠引出冬眠的动物有着人类尚不知晓的惊天奥秘这个话题,新颖别致,发人深思,易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在结构上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2)从文中找到与之有关的文字,认真研读,思索感悟,概括出来即可。从文中“冬眠动物的体温、心跳等生命指征也都降到极低的水平,新陈代谢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与休克和死亡标准只差那么一点点”可归纳得出。
(3)完成这类考题,可从以下两点入手:①在语境中体会加点词语的准确性;②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不能。“几乎完全不呼吸”说明还是有呼吸的,去掉“几乎”二字后,意思变成了一点儿都不呼吸,这与实际不符合,这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与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
(4)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题时要熟练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以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③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④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⑤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⑥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5)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故答案为:
(1)点明说明对象,引出下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生命指征水平极低,新陈代谢速率非常缓慢。
(3)不能。如删去“几乎”,表达过于绝对,不符合箱龟冬眠的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4)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具体说明哺乳动物的寿命不一定和体型相关,还和冬眠有关。
(5)①冬眠由遗传基因决定。②冬眠基因与长寿有关。③有一种猴子能冬眠。④人类与猴子基因相似性很高。
【点评】文章从人们向往冬眠引出冬眠的动物有着人类尚不知晓的惊天奥秘这个话题,说明了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冬眠的意义,指出了冬眠不是“习惯养成”的问题,而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天赋”,最后指出人们对冬眠的美好向往。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把握,可从以下两点入手:①在语境中体会加点词语的准确性;②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答题的方法是“抄下它,解释它,带入它,比较它(正反两面说清它),肯定它(得结论)”。(共33张PPT)
21世纪教育网
大自然的语言
第2课时
第三部分
研读6~10段
1.默读,总概括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2min)
提示:关注第6段和7~10段的内在联系,关注7~10段各段的中心句。
主要内容: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分析:第6段和第7~10段从形式上看是问答关系,第7段~10段是对第6段问题的回答。第6段和第7段~10段从逻辑上是总分关系。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南北)的差异
经度(东西)的差异
高下的差异
古今的差异
南京桃花盛开时
北京桃花含苞待放
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三四月间)
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济南苹果树四月中或谷雨节开花
烟台苹果树开花要到立夏
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山顶和山下的差异
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2.再次默读7~10段,思考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他为什么采用这样的顺序来说明。(3min)
提示:物候学研究物候对农业的作用。请从这个角度考虑4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说明顺序: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
3.请精读第7段,给每个句子标上序号。逐句概括大意并看看句子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体会竺可桢是如何把纬度对物候现象出现的影响介绍得清清楚楚的(5min)
这一段首先明确说明对象,接着说明从地域上看,呈现出南早北晚的总体规律,然后又说明从季节(时间)上看,南北差异又有所不同。句子间内在联系紧密;再加上使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把纬度对物候现象的影响说得深入浅出、清清楚楚。
我国幅员辽阔,物候现象复杂,影响物候的因素很多,竺可桢从中发现影响物候的关键因素——-纬度,以它为坐标,清晰地呈现出物候现象南早北晚这一规律。这种思维是综合思维,方便我们一下子认清复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非常有价值。6-10段的整体内容都是综合思维的结果。
3.请精读第7段,给每个句子标上序号。逐句概括大意并看看句子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体会竺可桢是如何把纬度对物候现象出现的影响介绍得清清楚楚的(5min)
4.请运用学习第7段的方法,精读8、9、10段,找到每段影响物候的因素,并且举例分析。(3min)
思考:这里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例如:第8段:受经度差异影响,春天近海比内陆花开晚。
第9段:受高下差异影响,植物抽青、开花等春夏两季越高越迟,秋天乔木落叶越高越早。无风的夜里,山腰无霜,山脚有霜。
第10段:受古今差异影响,现代植物抽青、开花比古代早。
基本方法:
根据要素,把情况分类,从几个角度介绍特点和规律。多用举例子、列数字。
5.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物候现象,请你从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方法 作用
举例子 举……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科学,更有说服力。
打比方 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作比较 把……和……进行比较,突出了……,使……的道理更加清楚明白。
引用 引用……的文献资料(诗词、故事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使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趣味性等)。
下定义 对……加以具体、准确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简洁明了。
[参考答案] 
说明方法 例句 作用
举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21世纪教育网
说明方法 例句 作用
(续表)
作比较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说明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列数字
说明方法 例句 作用
引用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续表)
1.阅读文章最后一部分,概括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四部分
21世纪教育网
2.如果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文章标题用“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好处?
不好。
《大自然的语言》将大自然拟人化,把物侯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切合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具有启发性。
21世纪教育网
3.科普说明文通常是深奥难懂的,本文却简单轻松地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科普知识,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
首先,作者将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丰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容易接受。
其次,作者在行文中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而用大家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掌握。
然后,作者大量运用优美的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物候科学变得生动形象。
深入探究
1.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顺序进行说明?这样的顺序安排有什么妙处?
本文主要采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从整体上看,本文的思路是:
这样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说明,既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又使读者对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及意义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
描述物候现象
明确物候及物候学的概念
指出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指出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本文原来的标题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与现在的标题“大自然的语言”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呢? 说说你的理由。
我更喜欢“大自然的语言”,因为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一说法生动形象,更易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也不错,它开门见山地摆出了说明对象,让读者一目了然。不过,如果是写给非专业人士阅读,还是“大自然的语言”更有吸引力一些。
3.既然自然界中的“语言”可以预测许多物候现象,那么就不需要花许多人力物力去研究测量物候现象的仪器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同意。因为物候现象非常丰富,且物候观测的数据是对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反映,应用起来比较方便。
不同意。自然现象只是事物的表征,还需对它进一步分析,而这得靠精密的仪器来完成。
物候现象确实有它的神秘之处,人们可以据此安排农事。但是,这些自然现象只是物候的表征,需要进一步观测、记录、分析,况且有些物候知识的获得和物候现象的测量必须通过精密的仪器来完成,所以,二者缺一不可。
21世纪教育网
课堂总结
本文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从而促进农业生产。
板书设计
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加强物候研究促进农业发展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大自然的语言
逻辑顺序
写作特色
1.说明条理性强。
本文谋篇布局很讲究条理性。课文从具体现象入手,清晰而有条理地说明了有关物候学各个方面的知识。文章一开始从自然现象入手,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接着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并号召人们要加强物候观测。在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作者用了“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等词语,使文章显得条理分明,既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又体现了说明的科学性。
2.语言生动而准确。
第一段寓说明于描写之中,使用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利用生动形象而又专业性的语言和诗情画意的描写,给物候下定义,更能给人深刻的印象。如“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不一概而论,措辞严谨。说明时还列出了精确的数字,举出了确切的例子,并加以比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拓展延伸
古代农谚选粹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睛。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露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赏析] 五月,中原地区已是夏季,但在天山,却仍飘着雪,不见花影。这是由于纬度和高下的差异,天山地处西北,海拔甚高,十分寒冷,五月时根本看不到花开,连春天都未曾来临。
谢谢观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