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 社戏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怠慢(dài) 皎洁(jiǎo) 凫水(fù) 欺侮(wǔ)
B.蕴藻(zǎo) 行辈(háng) 宛转(wǎn) 忌惮(dàn)
C.旺相(xiàng) 纠葛(gē) 踊跃(yǒng) 模样(mú)
D.潺潺(chán) 家眷(juàn) 归省(shěng) 弥散(mí)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查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
B.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蓬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
C.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D.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搏的人正打仗。
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年纪都相仿,________论起行辈来,________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________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________我们是朋友,________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________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A.可 却 由于 因为 如果 而
B.但 却 因为 然而 即使 而
C.但 却 由于 然而 即使 可
D.可 但 因为 由于 因此 而
4.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B.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C.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D.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5.下面对课文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一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看得令人昏昏欲睡,气得少年们破口大骂;豆,也只是滴着露水、带着泥土的普通罗汉豆。这是说反话,显示了课文语言的幽默性。
B.这是在“乐土”看的戏,是在“乐土”吃的豆,这是日后所看的戏、所吃的豆无法比拟的,因此“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C.这样写,为的是突出那夜生活的难忘,突出作者对乡间少年朋友诚挚情谊的怀念。
D.因为这样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是“我”在以后的生活中没有再见到过的,所以豆特别好吃,戏特别好看。
6.课文以“社戏”为线索,以“看戏”为故事主要内容,为什么开头要写在平桥村的生活?下面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交代出故事叙述的主要人物。
B.揭示出故事发生的主要环境。
C.写出“我”和小朋友们之间的亲密关系。
D.渲染气氛,介绍故事的特定环境,为情节的发展创造条件。
7.下列对课文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小说写船头看戏的感觉,表现“我”对社戏的陶醉,写月夜归航的情景,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和摇船的本领。
B.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C.课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双喜和六一公公。
D.这篇小说中,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
二、填空题
8.文学常识填空。
鲁迅,原名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 家、 家。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 》《 》,散文集《 》,散文诗集《 》和杂文集《而已集》《坟》,等等。
9.文学常识填空。
(1)《社戏》的体裁是 。这篇课文的作者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 》《 》等。
(2)社,在绍兴指 。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 ”。
(3)中国戏曲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老生指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小生指 ,小旦指 ,老旦指扮演老年女子,武净指扮演以武打为主的角色,小丑指 。
10.请从所给的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在横线上。
(1)三四人径奔船尾, (架 拔)了篙,
(点 转)退几丈, (掉 回)转船头, (拔 架)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2)但在我是乐土: (因为 因此)我在这里
(所以 不但)得到优待, (又 才)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1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归省 行辈 絮叨 不惮 怠慢 撺掇
凫水 潺潺 蕴藻 棹着 旺相 漂渺
12.课文的主要情节分布如下。请按叙述的先后,重新编排它们的顺序,并指出哪些情节是详写的,哪些情节是略写的。
A.在赵庄看社戏 B.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C.看社戏前的波折 D.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E.六一公公送豆 F.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G.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①顺序是:
②详写的是:
③略写的是:
三、语言表达
13.《社戏》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突出了船行的速度之快。请你也运用这种写法,写一个体现天气寒冷的片段。(200字左右)
四、综合题
14.班级正在开展以“弘扬传统戏曲”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本期黑板报以戏曲为主题,请你拟写四个栏目名称。
(3)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特别是电子产品的普及,戏曲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那么,我们中学生该怎样参与保护传统的戏曲艺术呢?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社戏》(节选),回答问题。
①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②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③“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④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⑤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柏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⑥“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⑦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
⑧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⑨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⑩“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有改动)
15.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事件。
16.结合选文的具体内容分析双喜的形象特征。
17.简要赏析选文第①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特色。
18.选出对选文的内容解读错误的一项( )
A.选文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写主要内容的。
B.第⑤段“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里“八癞子”加上引号是表明特定称谓。
C.选文中的六一公公是一位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的老人,并不是真的小气。
D.选文主要是以小时候的鲁迅的视角来记录这些人和事的,所以显得很真切。
19.说说选文结尾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20.拓展阅读
故乡的年戏
马亚伟
①故乡的年戏,总是热闹而隆重。只要戏台搭起来,整个村庄都欢腾了。
②大人孩子们奔走相告:看戏去喽!看戏去喽!到那时,年才真正有了年的味道。年戏是最能聚拢人的活动,村里几乎是全民参与,连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穿得暖暖和和,到戏台下来看戏。乡村简陋的戏台,撑起一个绮丽的空中楼阁。才子佳人,王侯将相,水袖如云。走马灯一样,从戏台上,锵锵晃过。
③戏台下,男女老少伸长脖子,侧头的,点头的,张大嘴巴的,摇头晃脑的,拍手叫好的,密密麻麻一片,全是陶醉的模样。小孩子骑在大人的脖子上,鼻涕泡僵在风里。冰糖葫芦、棉花糖等各种吃食,也给活动增添了几分热闹。午后暖暖的阳光大片大片铺开,温暖而安适,人便在饱满的光线里心满意足地眯起了眼。
④我和小姨早早拿着凳子占了最佳位置,我们坐在前面看,后面有站着看的,还有踩到凳子上看的。小姨的对象也来了,他一会儿给我们买糖葫芦,一会儿给我们买炒花生,“鞍前马后”地“伺候”着。直到小姨说:“行了,坐下看戏吧!”他便坐在小姨的身边,一边看戏,一边看小姨。他的手还会偷偷牵一下小姨的手,然后两个人甜甜蜜蜜地笑笑。我一直觉得,乡村戏台下,是滋生爱情的地方。戏台上,才子佳人,传情达意;戏台下,青年男女,卿卿我我。
⑤我的视线穿越了一片黑脑瓜,落到戏台上。眼睛里,霎时缤纷起来,舞台上旖旎的长襟水袖,背景里缤纷的秀阁绮窗,多么美啊!敲着耳鼓的,是各具特色的唱腔,生旦净丑,各有风味。我最喜欢俏滴滴的花旦,举手投足,活泼泼,机灵灵,惹人爱!花脸的唱腔,有慷慨的气韵,痛快淋漓。还有优雅美丽的青衣,唱腔婉转悠长,极为动听。
⑥我的母亲曾经唱过几年戏,我从小耳濡目染,也非常喜欢戏曲。听!戏台上唱的是《大登殿》,王宝钏十年寒窑,终于拨云见日。“端端正正,正正端端,打坐在金銮……”演员的演唱字正腔圆,表情生动,非常有感染力。高潮之时,台下叫好声响成一片。她的表演更加卖力了,完全沉浸在自己塑造的角色中。
⑦我的兴趣更在于戏台上偶尔会出现的“奇幻效果”。我忘了是一出什么戏,戏台上喷出一阵烟雾,闪过几道亮光,一只蚌就变成了一位漂亮姑娘——蚌精。那个年代,这样的场景无异于如今的“豪华大片”。整个戏台因此变得瑰丽、梦幻,让人充满了无尽的想象。乡村戏台,仿佛是天上宫阙,演绎着另一个世界的悲欢离合,神奇而生动。
⑧花花绿绿的戏台,有板有眼的唱念做打,热热闹闹的人群,都那么让人怀恋。我多想再回到故乡,在故乡的戏台下,再看一场年戏。
(1)文章一开头就说,“故乡的年戏,总是热闹而隆重。只要戏台搭起来,整个村庄都欢腾了”。通读全文,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热闹”“欢腾”的。
(2)读第③段中加下划线词语和画线句子,回答问题。
①“午后暖暖的阳光大片大片铺开”中“大片大片”改成“大片”好不好,为什么?
②请从描写角度赏析画线的句子。
(3)有人说,本文的最后一段与鲁迅先生《社戏》中的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蕴含着相同的情感,请谈谈你的理解。
(4)你的家乡有哪些地方戏?请写出一种,并简述其主要特点。
2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阿庆
丰子恺
我的故乡石门湾虽然是一个人口不满一万的小镇,但是附近村落甚多,每日上午,农民出街做买卖,非常热闹,两条大街上肩摩踵接,推一步走一步,真是一个商贾辐辏的市场。我家住在后河,是农民出入的大道之一。多数农民都是乘航船来的,只有卖柴的人,不便乘船,挑着一担柴步行入市。
卖柴,要称斤两,要找买主。农民自己不带秤,又不熟悉哪家要买柴。于是必须有一个“柴主人”。他肩上扛着一支大秤,给每担柴称好分量,然后介绍他去卖给哪一家。柴主人熟悉情况,知道哪家要硬柴,哪家要软柴,分配各得其所。卖得的钱,农民九五扣到手,其余百分之五是柴主人的佣钱。农民情愿九五扣到手,因为方便得多,他得了钱,就好扛着空扁担入市去买物或喝酒了。
我家一带的柴主人,名叫阿庆。此人姓什么,一向不传,人都叫他阿庆。阿庆是一个独身汉,住在大井头的一间小屋里,上午忙着称柴,所得佣钱,足够一人衣食,下午空下来,就拉胡琴。他不喝酒,不吸烟,惟一的嗜好是拉胡琴。他拉胡琴手法纯熟,各种京戏他都会拉,当时留声机还不普遍流行,就有一种人背一架有喇叭的留声机来卖唱,听两出戏,收几个钱。商店里的人下午空闲,出几个钱买些精神享受,都不吝惜。这是不能独享的,许多人旁听,在出钱的人并无损失。阿庆便是旁听者之一。但他的旁听,不仅是享受,竟是学习。他听了几遍之后,就会在胡琴上拉出来。足见他在音乐方面,天赋独厚。
夏天晚上,许多人坐在河沿上乘凉。皓月当空,万籁无声。阿庆就在此时大显身手。琴声宛转悠扬,引人入胜。浔阳江头的琵琶,恐怕不及阿庆的胡琴。因为琵琶是弹弦乐器,胡琴是摩擦弦乐器。摩擦弦乐器接近于肉声,容易动人。钢琴不及小提琴好听,就是为此。中国的胡琴,构造比小提琴简单得多。但阿庆演奏起来,效果不亚于小提琴,这完全是心灵手巧之故。有一个青年羡慕阿庆的演奏,请他教授。阿庆只能把内外两弦上的字眼——上尺工凡六五乙上——教给他。此人按字眼拉奏乐曲,生硬怪异,不成腔调。他怪怨胡琴不好,拿阿庆的胡琴来拉奏,依旧不成腔调,只得废然而罢。记得西洋音乐史上有一段插话:有一个非常高明的小提琴家,在一只皮鞋底上装四根弦线,照样会奏出美妙的音乐。阿庆的胡琴并非特制,他的心手是特制的。
笔者曰:阿庆孑然一身,无家庭之乐。他的生活乐趣完全寄托在胡琴上。可见音乐感人之深,又可见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感悟佛法而出家为僧者,亦犹是也。
——选自《缘缘堂随笔集》
(1)根据上下文,解释第2段“其余百分之五是柴主人的佣钱”一句中“佣钱”的意思。
(2)第3段描写了许多人旁听留声机卖唱的场景,阿庆与一般旁听者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3)“浔阳江头的琵琶”指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琵琶行》中琵琶女弹奏的美妙乐曲,作者为什么说“浔阳江头的琵琶,恐怕不及阿庆的胡琴”?
(4)第4段写“有一个青年羡慕阿庆的演奏,请他教授”的故事,用意何在?
(5)第4段写西洋音乐史上“一个非常高明的小提琴家”的“一段插话”有何作用?
六、写作题
22.家是快乐的源泉,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是疗伤的诊所,家是游子的牵挂……请以“家”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要写出自己真实的体验和感悟。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A项,“凫”应读fú;C项,“葛”应读gé;D项,“省”应读xǐng。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识记及辨析能力。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A项中“ 觉查 ”应改为“觉察 ”;
B项中“ 蓬 ”应改为“篷 ”;
D中“ 赤搏 ”应改为“ 赤膊 ”。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识记及辨析能力。这类题除平时的积累外,尤其要注意形近字、同音字、易混字和易错字的写法。
3.【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辨明分句之间的关系。此题可用排除法,从所给关联词看第一空”但“、”可“都是转折关系。第二空应填“却”。排除D项。第三空前面是结果,后面是原因,所以填”因为“,排除A、C项。第四空前后两个句子,因为转折关系,应填”然而“,由此便可选出B项。故答案为: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关联词的能力。需在熟记固定搭配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判断。如:表示转折关系:虽然……但是,尽管……还是,然而;假设关系:如果……就,即使……也,倘若……就;并列关系:一边……一边,既……又;递进关系:不但……而且,不仅……还;选择关系:是…… 还是,要么…… 要么,与其……不如;因果关系: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承接关系:先……再,首先……接着……然后;条件关系:只要……就,只有……才,无论 (不论、不管、任凭)……都(也、还) 。此题可用排除法
4.【答案】C
【解析】A、B、D三项都有”本体“和”喻体“是明显的比喻句。C项写的是人物内心的一种感受,从排除法和内容上看C句不是比喻句。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比喻修辞的能力。比喻的修辞手法,一般有喻词:像、好像、是、仿佛、似的等,但并不是凡是含有这些词的句子都用了比喻的修辞。
5.【答案】A
【解析】此题意在考查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能力。“戏,看得令人昏昏欲睡,气得少年们破口大骂;豆,也只是滴着露水、带着泥土的普通罗汉豆。”这句并非反语,因为“看社戏”和“偷豆吃”是“我”在平桥村这块乐土感受最强烈,印象最深刻的两件乐事,它们给“我”的少年时代带来最美好、最愉悦的心灵感受,使我永远不能忘记那里人们朴实、真诚、善良和聪明能干,所以,这句既表达了“我”对乐土生活的赞叹,又抒发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意在考查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能力。解题时,一定要在作者的情感的基础上,结合文本作答。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开头的作用。 文章开头写小住平桥村的生活,既交代了故事的特定环境,又多方面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为后文写最大的乐事去看戏做了铺垫,吸引读者去领略看戏的乐趣。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章开头的作用。解答时一定要根据情况具体分析,如果开篇即点题,开头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开头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7.【答案】B
【解析】此题意在考查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小说的标题是“社戏”,中心情节是去赵庄看社戏。围绕这一中心情节详写了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等几件事,本文主要写看社戏的整个过程,而非社戏的内容。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意在考查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时,要通观全文,明确每段的主要内容,即可判断全文的主要内容。
8.【答案】周树人;文学;思想;革命;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积累。学生应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和积累。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思想家、革命家、 文学家。其主要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而已集》《坟》等。
故答案为:周树人;文学;思想;革命;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积累。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9.【答案】(1)小说;呐喊;彷徨
(2)一种居住区域;年规戏
(3)扮演年轻男子;扮演年轻女子;扮演滑稽人物
【解析】⑴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 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 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 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 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 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 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不朽杰作。
⑵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⑶戏曲(历史上也称戏剧)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门中国汉族传统艺术,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念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以集汉族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越剧中则常见为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其中包括老生:主要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小生:主要扮演年轻英俊的男性角色。武生:主要扮演的是勇猛战将或是绿林英雄。红生:专指勾红色脸谱的老生。娃娃生:剧中的儿童角色等几大类。除去红生和勾脸(在脸上画有脸谱)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脸的,即扮相都是比较洁净俊美的。
旦行是扮演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旦行分为青衣(正旦):端庄娴雅的女子。花旦:天真活泼的少女或性格泼辣的少妇。武旦:扮演勇武的女性人物,特别是打出手。刀马旦: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不用打出手。老旦:老年妇女。彩旦:滑稽诙谐的喜剧性人物。花衫:熔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于一炉的全才演员等称为花衫。 净行俗称花脸,又叫花面。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净行可分为正净(大花脸):地位较高,举止稳重的忠臣良将。副净(二花脸):俗称架子花脸,大多扮演性格粗豪莽撞的人物。武净(武花脸):以武打为主的角色。丑行又叫小花脸、三花脸。包括文丑:伶俐风趣或阴险狡黠的角色。武丑:精明干练而风趣幽默的豪杰义士。;三是净角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中国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
故答案为:⑴小说;呐喊;彷徨
⑵一种居住区域;年规戏
⑶扮演年轻男子;扮演年轻女子;扮演滑稽人物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了解掌握情况,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尤其注意掌握具体的情节内容。
⑵此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极其广泛,大致说来它包括天文地理、目录辞书、科举职官、礼仪习俗、姓名称谓、衣食住行、器物用具、史传典籍、古代纪时、音乐娱乐、学校设置等。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⑶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10.【答案】(1)拔;点;回;架
(2)因为;不但;又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识记和掌握情况。 (1)、 三四人径奔船尾, 拔 (架 拔)了篙, 点 (点 转)退几丈, 回 (掉 回)转船头, 架 (拔 架)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2) 但在我是乐土: 因为 (因为 因此)我在这里 不但 (所以 不但)得到优待, 又 (又 才)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故答案为:⑴ 拔、点、回、架
⑵因为、不但、又
【点评】⑴⑵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识记和掌握情况。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勤思考、多积累、多记忆,考前还要做好复习工作。
11.【答案】xǐng;háng;xù;dàn;dài;duo;fú;chán;zǎo;zhào;xiàng;piāo
【解析】此题意在考查对生字词的正确认读能力。字音题需要针对字音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多音字需要切记据义定音,形声字需要谨防声旁误导,形近字需要注意细微差别,方言字需要矫正地区缺陷。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常用字读音的辨析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级。难度并不大,平时应加以积累。
12.【答案】G,F,C,B,A,D,E;C,B,A,D;G,E,F
【解析】通读全文,梳理文意后,即可判断出主要情节叙述的先后顺序和详略情况。
【点评】此题意在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梳理能力及详略安排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3.【答案】示例:北风像发了疯的野牛似的四处乱撞,针一般地刺着路上寥寥可数的行人的肌肤。行人们万般无奈,只得将冬衣裹得严严实实,把手揣在衣兜里,缩着脖子,疾步前行。可冷酷的风婆婆似乎仍旧不肯善罢甘休,她决定将冬的冷峻演绎到极致。于是,她继续怒号着。看吧,小树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青草早已沉沉酣睡。枝头的歌唱家鸟儿们好像也受不了冬的寒冷,不再放声高歌,更不再盘旋舞蹈了。“冰冷”已不足以形容这样的天气,强大的冬日使者把窗外的世界活活变成了一个“大冰窖”。
【解析】正面描写是把镜头直接对准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或写肖像,或写语言,或写动作,或写心理。正面描写是忌平淡、忌拖沓,须形神俱备,生意勃勃。侧面描写是着意写对象的周围事物,或以物衬物,或以景物烘托人物,或借助他人来刻画此人,使所描绘的对象更为鲜明,更为突出。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须慎加选择,要选择确能起烘托作用或产生对比效果的事物,忌一般化,无显明特点的事物。此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种类型的写作一般是给出一个中心词或几个情景信息词,并设定一个情景,然后根据试题提供的信息要求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并且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将所构思的情景生动地表现出来。 要求仿照《社戏》中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突出了船行的速度之快。也运用这种写法,写一个体现天气寒冷的片段。此题要通过描写的景物来突出天气寒冷,如描写风中的景物,人们的穿着、行动、与语言,力求生动形象。 注意要求。
故答案为:示例:北风像发了疯的野牛似的四处乱撞,针一般地刺着路上寥寥可数的行人的肌肤。行人们万般无奈,只得将冬衣裹得严严实实,把手揣在衣兜里,缩着脖子,疾步前行。可冷酷的风婆婆似乎仍旧不肯善罢甘休,她决定将冬的冷峻演绎到极致。于是,她继续怒号着。看吧,小树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青草早已沉沉酣睡。枝头的歌唱家鸟儿们好像也受不了冬的寒冷,不再放声高歌,更不再盘旋舞蹈了。“冰冷”已不足以形容这样的天气,强大的冬日使者把窗外的世界活活变成了一个“大冰窖”。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种类型的写作一般是给出一个中心词或几个情景信息词,并设定一个情景,然后根据试题提供的信息要求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并且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将所构思的情景生动地表现出来。想象要合情合理,要以材料的内容为基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想象适合生活实际的内容。
14.【答案】(1)[示例一]弘扬中华国粹,演绎经典传奇。
[示例二]传播戏曲文化,收获戏曲精粹。
(2)[示例]戏曲知识 戏曲类别 戏曲趣谈 戏曲人生
(3)[示例]多渠道地学习传统的戏曲知识,做戏曲艺术的宣传员;多参加地方戏曲方面的活动,亲自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培养兴趣。
【解析】⑴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一要做到紧扣 以“弘扬传统戏曲” 为主题。二是语言准确明了,三是通俗易懂,易于传播。
⑵此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只要围绕主题,合理即可。
⑶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从解题方法来看学生理解“ 弘扬传统戏曲 ”的必要性,并能联系实际写出中学生在“ 弘扬传统戏曲 ”方面的具体做法即可。
故答案为:⑴ [示例一]弘扬中华国粹,演绎经典传奇。[示例二]传播戏曲文化,收获戏曲精粹。
⑵ [示例]戏曲知识 戏曲类别 戏曲趣谈 戏曲人生
⑶ [示例]多渠道地学习传统的戏曲知识,做戏曲艺术的宣传员;多参加地方戏曲方面的活动,亲自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培养兴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拟写宣传标语,一要做到紧扣主题,二是语言准确明了,三是通俗易懂,易于传播,本题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综合思考。
⑵本题考查设计活动方案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及自己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语文综合,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栏目和设计意图在内容和形式上符合要求即可。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某一现象的建议和语言表达能力。平时要养成多看、多想、多思、多写的好习惯,对于身边的事要多关心,多与同学交流,这样,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才会迅速提高。
【答案】15.“我们”看戏回来的途中偷煮罗汉豆吃,六一公公佯装责怪后送豆并夸赞“我”。
16.双喜形象:聪明,考虑问题比较周到。根据“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来分析可知双喜是一个聪明、考虑问题比较周到的孩子。
17.运用比喻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出他们驾船技艺的高超和急切返回的心情。
18.D
19.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的美好回忆,充满浪漫的理想色彩,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⑶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⑷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1、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2、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⑸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15.本题考查概括选文主要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找出选文的记叙要素,按照“人+时+地+事(起因、经过、结果)”(写人叙事类)或“景物+特点”(写景类)的格式,归纳概括即可。
16.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一般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的分析来把握人物形象。本题可筛选选文第③④⑤段中双喜在“偷豆”这一情节中的表现来分析。
17.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此句将“航船”比作“大白鱼”,这是比喻的修辞;“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由此可见,画线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他们驾船技艺的高超和急切返回的心情。从其他角度赏析,合理亦可。
18.这是一篇小说,所以“我”不是鲁迅,但这篇小说的背景还是和鲁迅有一定关系的,其中心思想也代表了鲁迅的思想。
19.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全文分析句子的含义及其蕴含的作者情感。“我”觉得那夜的豆好吃、戏好看,是因为那特殊的经历让“我”感到新鲜、愉快,更是因为平桥村的环境和乡民,突出“那夜”的难忘,突出对乡间少年朋友诚挚情谊的怀念。
20.【答案】(1)看戏之前,大人小孩奔走相告;看戏中,男女老少沉醉其中;戏台下,青年男女卿卿我我;戏台上,演员卖力表演;戏台上偶尔出现的“奇幻效果”。
(2)①[示例]不好,“大片大片”运用了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同时强调了看年戏时午后阳光的温暖舒适,也烘托了此时看年戏人的惬意。改后就没有了这种效果。
②[示例]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戏台下大人小孩看戏的沉醉入迷,也从侧面表现出戏台上的表演的精彩,表达了“我”对故乡年戏的怀念之情。
(3)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及故乡人、故乡的淳朴风俗的怀念之情。
(4)【示例1】河北梆子。唱腔高亢激越,擅于表现慷慨悲愤的感情。
【示例2】唐山皮影戏。唱词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长于抒情。
【解析】⑴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情节结构,把握文章线索在此基础上,抓住表述要点,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如: 看戏之前,大人小孩奔走相告;看戏中,男女老少沉醉其中;戏台下,青年男女卿卿我我;戏台上,演员卖力表演;戏台上偶尔出现的“奇幻效果”。
⑵ ①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题目明确要求从重点词语的角度来分析,先明确不能改,再分析理由,答题思路是:原词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效果,换后会变成怎样。 如:不好,“大片大片”运用了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同时强调了看年戏时午后阳光的温暖舒适,也烘托了此时看年戏人的惬意。改后就没有了这种效果。 ② 此题考查学生对动作描写的作用的分析能力。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显示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如: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戏台下大人小孩看戏的沉醉入迷,也从侧面表现出戏台上的表演的精彩,表达了“我”对故乡年戏的怀念之情。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结尾段作用的分析能力。结尾段的作用主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结构上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引起读者思考,照应开头或题目等;内容上的作用是: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等。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及故乡人、故乡的淳朴风俗的怀念之情。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语言表达的运用能力和平时知识的拓展积累能力。平时要养成多看、多想、多思、多写的好习惯,对于身边的事要多关心,多与同学交流,这样,自己的理解见识和表达能力才会迅速提高。 例如我们河北的地方戏有:河北梆子。特点是唱腔高亢激越,擅于表现慷慨悲愤的感情。唐山皮影戏。特点是唱词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长于抒情。
故答案为:⑴ 看戏之前,大人小孩奔走相告;看戏中,男女老少沉醉其中;戏台下,青年男女卿卿我我;戏台上,演员卖力表演;戏台上偶尔出现的“奇幻效果”。
⑵ ①[示例]不好,“大片大片”运用了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同时强调了看年戏时午后阳光的温暖舒适,也烘托了此时看年戏人的惬意。改后就没有了这种效果。②[示例]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戏台下大人小孩看戏的沉醉入迷,也从侧面表现出戏台上的表演的精彩,表达了“我”对故乡年戏的怀念之情。
⑶ 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及故乡人、故乡的淳朴风俗的怀念之情。
⑷ 【示例1】河北梆子。唱腔高亢激越,擅于表现慷慨悲愤的感情。【示例2】唐山皮影戏。唱词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长于抒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⑵ ①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题目明确要求从重点词语的角度来分析,先明确不能改,再分析理由,答题思路是:原词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效果,换后会变成怎样。 ②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动作描写的作用: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显示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结尾段作用的分析能力。结尾段的作用主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结构上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引起读者思考,照应开头或题目等;内容上的作用是: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等。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语言表达的运用能力和平时知识的拓展积累能力。平时要养成多看、多想、多思、多写的好习惯,对于身边的事要多关心,多与同学交流,这样,自己的理解见识和表达能力才会迅速提高。
21.【答案】(1)买卖中付给出力的中介人的报酬。
(2)他的旁听,不仅是享受,竟是学习。
(3)因为琵琶是弹弦乐器,胡琴是摩擦弦乐器。摩擦弦乐器接近于肉声,琴声宛转悠扬,引人入胜,容易打动听琴的人。
(4)反衬阿庆的心灵手巧,身心全在胡琴上。
(5)衬托阿庆的胡琴并非特制,他的心手是特制的。
【解析】(1)仔细阅读第二段,由“柴主人熟悉情况,知道哪家要硬柴,哪家要软柴,分配各得其所”理解分析“佣钱”的意思是买卖中付给出力的中介人的报酬。
(2)根据第三段重点句子“阿庆便是旁听者之一。但他的旁听,不仅是享受,竟是学习。他听了几遍之后,就会在胡琴上拉出来。足见他在音乐方面,天赋独厚。”回答即可。
(3)结合文章第四段内容“阿庆就在此时大显身手。琴声宛转悠扬,引人入胜。浔阳江头的琵琶,恐怕不及阿庆的胡琴。因为琵琶是弹弦乐器,胡琴是摩擦弦乐器。摩擦弦乐器接近于肉声,容易动人。钢琴不及小提琴好听,就是为此。”回答。
(4)反衬,指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相反的特点或不同的情况,用衬体从反面衬托本体。作用:通过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主题。这里主要是反衬阿庆的心灵手巧。
(5)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用甲事物 (宾) 配衬乙事物 (主) ,就是衬托。 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更易懂。第4段写西洋音乐史上“一个非常高明的小提琴家”的“一段插话”衬托阿庆的胡琴并非特制,他的心手是特制的。
故答案为:(1)买卖中付给出力的中介人的报酬。
(2)他的旁听,不仅是享受,竟是学习。
(3)因为琵琶是弹弦乐器,胡琴是摩擦弦乐器。摩擦弦乐器接近于肉声,琴声宛转悠扬,引人入胜,容易打动听琴的人。
(4)反衬阿庆的心灵手巧,身心全在胡琴上。
(5)衬托阿庆的胡琴并非特制,他的心手是特制的。
【点评】从阿庆的经历来看,人们在物质生活的基本要求之外,还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 尽管阿庆在物质方面可以说不是很完美,但他在胡琴这一精神方面却展现得很完美,从他的经历来看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但是精神生活给人们带来的乐趣,是物质生活所不能代替的。
22.【答案】略
【解析】本题参照引语提示和要求,我们可以把题目补充为“家,难舍的亲情”“家,温馨的港湾”“家,心灵的避难所”“家,生命流注的清泉”,等等。拟好后,就要慎重选材,要紧扣题眼选择最能突出你所填入的词语的材料。要写出其中的真切体验:或快乐,或感动,或孤独,或徘徊……以能够让人顿悟,催人奋进,促人成长的为最好。注意其表现要以小见大,其内容要具体,其主题要鲜明,其情感要真实,其布局要合理,其书写要优美。
【点评】这道话题作文题目,没有审题障碍,可写的内容也很多,只要是来源于生活中自己的体味与思索都可以写下来。平时要注意多观察生活,把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写下来,以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写作时要注意抒发出自己对“家”的真情实感。(共44张PPT)
社戏
第2课时
新课讲解
第一部分(1-3)
“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
铺垫:从民俗(鲁镇的习惯)入手,富于生活气息。同时为下文“我”随母亲归省做铺垫。
看社戏前
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点。”
2.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①作为客人,“我”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小伙伴们无微不至地体贴照顾“我”,尤其是在看社戏前后。
②可以免念陈腐无用的经书,对于自幼就接受封建礼教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多么宝贵的享受。
③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对于在城镇宅院中受束缚的“我”而言,是新鲜有趣、有吸引力的。
拟人:形象地写出了虾“呆”的特点,“决不惮”
“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从心理、动作描写的角度,表现了虾的“呆”。把虾当人来写,绘形绘神。
“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
品味语言
说明这些虾一向都是给“我”吃,表现了农村小朋友的淳朴、好客。
3.“照例”二字说明了什么?
“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
4.“高等动物”这个词的使用有什么特点?真的是牛“欺侮我”吗?
“高等动物”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既戏谑了牛,又写出了“我”的窘态。其实并不是牛欺侮“我”,而是因为“我”一直生活在单调的读书环境中,离农村生活很远,所以见到牛很害怕,不敢接近。
5.如何理解小朋友们的“嘲笑”?
小朋友们是善意的“嘲笑”,实际上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一方面表现了“我”的尴尬,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农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
1.“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这个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过渡,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的平桥村乐事,引出下文到赵庄去看社戏的事。“第一盼望”突出社戏对“我”的吸引力之大。
第二部分(4-30)
2.看戏前经历了一波三折,说说经过了哪些波折,又有哪些转机。
波折一:叫不到船
伏笔
波折二:不准和别人一同去
蓄势
转机一:八叔的航船回来了
转机二:少年们愿意和“我”同去
波折三:没有大人相陪
转机三:双喜“写包票”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详写去看社戏前的波折。
①这本身就属于看社戏全过程的内容;
②波折中反映了“我”对看社戏的渴望,反映了亲人、朋友对“我”的关心、照顾,表现出平桥村于“我”确实是一片“乐土”;
③写波折也是为写看社戏做铺垫,使文章内容曲折而充满生活情趣。
[真题模拟]试从写景角度对第11、12段进行赏析。
考点:分析景物描写
答题思路:(1)常见的写景角度:①动静角度(动态、静态);②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③顺序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④视觉角度(俯视、仰视、远视、平视)。
(2)景物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②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③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做铺垫;④借景抒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感知 内容
嗅觉
触觉
视觉
听觉
豆麦、水草发散的清香
扑面吹来
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歌吹、笛声
作用:
这样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景物,丰富细腻,有立体感,让人身临其境,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从侧面写出了小伙伴们行船速度之快,烘托了“我”去看社戏时愉快和迫切的心情。
景物描写/衬托 “清香”“扑面”“朦胧”分别从嗅觉、触觉和视觉角度写两岸景物和月色,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月夜美景图,衬托了“我”愉快的心情。“扑”字,暗示了船行之快。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比喻/比拟 以“踊跃的铁的兽脊”比喻两岸连山,以动写静,形象地写出了儿童眼里月色朦胧时连山的形态。“跑”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从侧面生动地写出了航船前进之快,与上文的“飞”字照应。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叙述视角 通过“我”的视角观察途中景象。“似乎”“料想”“也许”这三个词语都表示不确定,表达出“我”既感到新鲜、陌生,又急于辨认社戏所在地的内心体验。
4.作者善于细心观察事物,把戏台写得生动具体,文中对戏台是怎么描写的?
角度 画面 感受 作用
远处看
稍近处看 /
近处看
近处看
远处看
模胡在月夜中
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
表现了“我”喜悦的心情
红红绿绿的动
表现了“我”喜悦、急切的心情
长胡子和一群赤膊的人打仗
挤在船头上看打仗
表现了儿童喜悦、好奇的心理
小丑被花白胡子打
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表现了“我”喜悦的心情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
漂渺得像……红霞罩着了
表现了“我”的依依不舍之情
5.既然文章题目是“社戏”,那为什么在看戏的过程中没有详细写社戏的内容呢?
在看戏的过程中,作者真正写社戏的内容并不多,这样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因为“我”所怀念的并不是社戏本身,而是在看戏的过程中与农家小朋友结下的诚挚友谊和农家的自由生活。“社戏”只是一条线索,在课文中起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
不好看。
正面表现:
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没翻;
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③最怕看“老旦”,但“老旦”不停地唱着。
侧面表现:
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动作描写,则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6.阅读14~21段,讨论:这一部分写在赵庄看戏,戏好看不好看?从哪里表现出来?
7.从第14-21段来看,“我”和小伙伴们对戏剧并没有什么了解,甚至可以说根本看不懂。那为什么还要如此兴师动众地来看戏呢?
小伙伴们如此热衷于看戏,是因为对少年儿童来说,对未知事物和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它本身更有吸引力。小伙伴们更在乎的不是戏剧的内容,而是看戏前后的那种快乐的氛围和感受,以及看戏途中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玩耍的那份自由和乐趣。
8.看戏后深夜行船的景物描写与前文去看社戏途中的景物描写有何异同?
都是写夜航,而且是同一条航线。都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进行描写。但由于时间不同,光线的明暗也就不同;光线的明暗不同,所见的景物也就不同。看戏回来时,天黑了,人困了,所以使用概括叙述。这样写,既避免了与前文重复,又注意到了相互照应。
9.“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蹿”字表现了什么?
运用比喻,新奇贴切,生动地表现出小伙伴们驾船技术的娴熟高超,既富有童话色彩,又有水乡特色。
“蹿”从正面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烘托出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愉悦心情。
课堂讨论
讨论:“偷”,一般意义上是“自私、遭人唾弃”的行为。你如何理解本文孩子们“偷”豆的行为?
我认为算是偷。
摘豆时,尽管大部分罗汉豆是阿发家的,且阿发也在场,但却没有得到大人的允许;吃完豆,他们也自觉心虚,“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希望借此掩盖自己偷豆的行为;六一公公知道后,虽然没有严厉责备他们,但只是碍于“我”是客人的面子。可见,对小伙伴的这种“偷”的行为,我们要引以为戒,千万不可模仿。
我认为不算偷。
从文中内容来看,他们摘的豆大部分是阿发家的,而当时阿发也在场;联系文章开头“我”在平桥村所做的乐事,所受的待遇,也可以理解为这是大家热情招待“我”的一种方式。可见,文中的“偷”是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1.六一公公的责备有何特点?
六一公公无意责备双喜等小朋友的偷豆行为,只是觉得他们踏坏了庄稼可惜。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第三部分(31-40)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为什么这么说?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
“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本文是一篇以童真和童趣来反映风景美、人情美、人性美的文章,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的美体现在哪里。
风景美
看戏途中的景物:月夜水乡图
回望戏台的画面:仙山楼阁图
月夜返航的情景:儿童骑鱼图
人情美
“我”受到各种优待
伙伴们助力让“我”看戏成行
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人性美
不用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不论辈分:打了太公不算犯上
节奏美
几番波折 几次转机
主题美
美化 抒发怀念 理想式
小组合作
1、在本文中,共塑造了哪些主要人物 请找出描写这些人物的句子,并概括性格特点。
“我” 双喜 阿发
桂生 六一公公
(1)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2)我们每天的事大概是掘蚯蚓...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的跟着。
(3)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
(4)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5)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向往野趣
向往自然
无拘无束
受照顾
怯生生
怯生生
我
天真好动
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
②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1)船又大,2)迅哥儿向来不乱跑;3)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③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
聪明、细心
聪 明
双喜
⑥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
④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
⑤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
考虑事情周到
做事有始有终
⑦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
反应灵敏
“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
大方无私、热情好客
阿发
“没有。买豆浆的聋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还喝了两碗呢。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
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
勤快、机灵
桂生
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①“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 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
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②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 ——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豆可中吃呢 ”
淳朴、好客
③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
淳朴、好客
④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
淳朴、好客、热诚
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活动探究
你认为本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
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架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摇船好手
迫不及待
急于回程
欢快愉悦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同学们自己找一找。
板书设计
社戏
看戏前
看社戏
看戏后
随母探亲——平桥乐土
受到优待——伴“我”游戏
玩耍趣事——钓虾放牛
盼看社戏——戏前波折
去看社戏——月夜行船
看罢社戏——归航偷豆
戏后余波——六公送豆
怀念社戏——戏豆难忘
看到社戏——船头看戏
乐在其中
戏淡豆香
念念不忘
淳朴善良
无私友爱
课堂总结
本文以“社戏”为线索,生动地叙述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同小伙伴去赵庄看社戏的经历,刻画了一群朴实可爱的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之情,也流露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课后作业
1.《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写的是“我”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课后阅读这些文字,体会一下,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
2.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收集一种文化现象的资料,并做好笔记,在班上交流。
谢谢观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 社戏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
2.理解文中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领悟鲁迅作品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3.理解课文的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通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语言运用: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词语和精彩语段,丰富知识储备,了解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能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有效沟通,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思维能力:学习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能根据小说的特点,从故事情节入手,把握课文基本内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主题并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审美创造:品味文中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知语言魅力,涵养高雅情趣,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课时安排】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讲解】
第一部分(1-3) 看社戏前
“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
铺垫:从民俗(鲁镇的习惯)入手,富于生活气息。同时为下文“我”随母亲归省做铺垫。
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点。”
2.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①作为客人,“我”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小伙伴们无微不至地体贴照顾“我”,尤其是在看社戏前后。
②可以免念陈腐无用的经书,对于自幼就接受封建礼教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多么宝贵的享受。
③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对于在城镇宅院中受束缚的“我”而言,是新鲜有趣、有吸引力的。
(品味语言)“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
拟人:形象地写出了虾“呆”的特点,“决不惮”
“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从心理、动作描写的角度,表现了虾的“呆”。把虾当人来写,绘形绘神。
“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
3.“照例”二字说明了什么?
说明这些虾一向都是给“我”吃,表现了农村小朋友的淳朴、好客。
4.“高等动物”这个词的使用有什么特点?真的是牛“欺侮我”吗?
“高等动物”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既戏谑了牛,又写出了“我”的窘态。其实并不是牛欺侮“我”,而是因为“我”一直生活在单调的读书环境中,离农村生活很远,所以见到牛很害怕,不敢接近。
5.如何理解小朋友们的“嘲笑”?
小朋友们是善意的“嘲笑”,实际上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一方面表现了“我”的尴尬,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农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
第二部分(4-30)
1.“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这个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过渡,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的平桥村乐事,引出下文到赵庄去看社戏的事。“第一盼望”突出社戏对“我”的吸引力之大。
2.看戏前经历了一波三折,说说经过了哪些波折,又有哪些转机。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详写去看社戏前的波折。
①这本身就属于看社戏全过程的内容;
②波折中反映了“我”对看社戏的渴望,反映了亲人、朋友对“我”的关心、照顾,表现出平桥村于“我”确实是一片“乐土”;
③写波折也是为写看社戏做铺垫,使文章内容曲折而充满生活情趣。
[真题模拟]试从写景角度对第11、12段进行赏析。
考点:分析景物描写
答题思路:(1)常见的写景角度:①动静角度(动态、静态);②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③顺序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④视觉角度(俯视、仰视、远视、平视)。
(2)景物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②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③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做铺垫;④借景抒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作用:
这样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景物,丰富细腻,有立体感,让人身临其境,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从侧面写出了小伙伴们行船速度之快,烘托了“我”去看社戏时愉快和迫切的心情。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景物描写/衬托 “清香”“扑面”“朦胧”分别从嗅觉、触觉和视觉角度写两岸景物和月色,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月夜美景图,衬托了“我”愉快的心情。“扑”字,暗示了船行之快。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比喻/比拟 以“踊跃的铁的兽脊”比喻两岸连山,以动写静,形象地写出了儿童眼里月色朦胧时连山的形态。“跑”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从侧面生动地写出了航船前进之快,与上文的“飞”字照应。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叙述视角 通过“我”的视角观察途中景象。“似乎”“料想”“也许”这三个词语都表示不确定,表达出“我”既感到新鲜、陌生,又急于辨认社戏所在地的内心体验。
4.作者善于细心观察事物,把戏台写得生动具体,文中对戏台是怎么描写的?
5.既然文章题目是“社戏”,那为什么在看戏的过程中没有详细写社戏的内容呢?
在看戏的过程中,作者真正写社戏的内容并不多,这样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因为“我”所怀念的并不是社戏本身,而是在看戏的过程中与农家小朋友结下的诚挚友谊和农家的自由生活。“社戏”只是一条线索,在课文中起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
6.阅读14~21段,讨论:这一部分写在赵庄看戏,戏好看不好看?从哪里表现出来?
不好看。
正面表现:
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没翻;
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③最怕看“老旦”,但“老旦”不停地唱着。
侧面表现:
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动作描写,则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7.从第14-21段来看,“我”和小伙伴们对戏剧并没有什么了解,甚至可以说根本看不懂。那为什么还要如此兴师动众地来看戏呢?
小伙伴们如此热衷于看戏,是因为对少年儿童来说,对未知事物和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它本身更有吸引力。小伙伴们更在乎的不是戏剧的内容,而是看戏前后的那种快乐的氛围和感受,以及看戏途中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玩耍的那份自由和乐趣。
8.看戏后深夜行船的景物描写与前文去看社戏途中的景物描写有何异同?
都是写夜航,而且是同一条航线。都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进行描写。但由于时间不同,光线的明暗也就不同;光线的明暗不同,所见的景物也就不同。看戏回来时,天黑了,人困了,所以使用概括叙述。这样写,既避免了与前文重复,又注意到了相互照应。
9.“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蹿”字表现了什么?
运用比喻,新奇贴切,生动地表现出小伙伴们驾船技术的娴熟高超,既富有童话色彩,又有水乡特色。
“蹿”从正面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烘托出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愉悦心情。
【课堂讨论】
讨论:“偷”,一般意义上是“自私、遭人唾弃”的行为。你如何理解本文孩子们“偷”豆的行为?
我认为算是偷。
摘豆时,尽管大部分罗汉豆是阿发家的,且阿发也在场,但却没有得到大人的允许;吃完豆,他们也自觉心虚,“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希望借此掩盖自己偷豆的行为;六一公公知道后,虽然没有严厉责备他们,但只是碍于“我”是客人的面子。可见,对小伙伴的这种“偷”的行为,我们要引以为戒,千万不可模仿。
我认为不算偷。
从文中内容来看,他们摘的豆大部分是阿发家的,而当时阿发也在场;联系文章开头“我”在平桥村所做的乐事,所受的待遇,也可以理解为这是大家热情招待“我”的一种方式。可见,文中的“偷”是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第三部分(31-40)
1.六一公公的责备有何特点?
六一公公无意责备双喜等小朋友的偷豆行为,只是觉得他们踏坏了庄稼可惜。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为什么这么说?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
“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本文是一篇以童真和童趣来反映风景美、人情美、人性美的文章,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的美体现在哪里。
【小组合作】
1、在本文中,共塑造了哪些主要人物 请找出描写这些人物的句子,并概括性格特点。
“我” 双喜 阿发
桂生 六一公公
我:
(1)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向往自然
无拘无束)
(2)我们每天的事大概是掘蚯蚓...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的跟着。(受照顾 怯生生)
(3)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天真好动)
(4)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怯生生)
(5)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向往野趣)
双喜:
①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聪明)
②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1)船又大,2)迅哥儿向来不乱跑;3)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
③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聪明、细心)
④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
⑤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
(考虑事情周到)
⑥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做事有始有终)
⑦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反应灵敏)
阿发:
“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
(大方无私、热情好客)
桂生:
“没有。买豆浆的聋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还喝了两碗呢。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
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
(勤快、机灵)
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①“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 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
(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
②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 ——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豆可中吃呢 ”
(淳朴、好客 )
③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 淳朴、好客 )
④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淳朴、好客、热诚)
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活动探究】
你认为本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
摇船好手 迫不及待
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架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急于回程 欢快愉悦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同学们自己找一找。
【板书设计】
【课堂总结】
本文以“社戏”为线索,生动地叙述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同小伙伴去赵庄看社戏的经历,刻画了一群朴实可爱的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之情,也流露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课后作业】
1.《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写的是“我”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课后阅读这些文字,体会一下,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
2.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收集一种文化现象的资料,并做好笔记,在班上交流。
视频素材:社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