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备课先锋】第8课 时间的脚印 课件+教案+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备课先锋】第8课 时间的脚印 课件+教案+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6 14:55:07

内容文字预览

(共49张PPT)
21世纪教育网
时间的脚印
新课导入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对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的研究,让我们知道了地壳活动,看到了历史痕迹。看似普通的岩石,为何可以记录一个时代呢?这背后的科学道理是怎样的?我们一起到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中寻找答案。
教学目标
01
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02
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
03
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核心素养
通过学习《时间的脚印》,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开阔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文化自信
通过理解、欣赏文章中的语句,培养学生发现美和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
审美创造
在拓展阅读中体会作者生动有趣的语言。
语言运用
理清文章思路,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加深对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运用的认识。
思维能力




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年生,四川安岳人,科普作家。著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我们居住的星球》《谈天说地》等科普读物。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略有改动。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事理说明文。它所追踪的“时间的脚印”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岩石上。这些岩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生成和变化,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留下了时间的印迹。
文题解读
标题中的“脚印”指痕迹、印迹。“时间的脚印”就是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迹,是本文的说明对象。标题是从高士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来的,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而形象,能激起读者的探究欲望与阅读兴趣。
字音字形
踪迹( ) 腐蚀( ) 浑浊( )
山麓( ) 粗糙( ) 龟裂( )
帷幕( ) 刨刮( ) 沟壑( )
楔形( ) 钟鼎文( ) 海枯石烂( )
zōnɡ
jūn
cāo
shí
wéi
páo


zhuó
xiē
dǐnɡ

( )刨刮
( )刨土

bào
páo
( )缝隙( )缝制

fènɡ
fénɡ
【串句记忆法】 
(1)一只乌龟( ɡuī)缓慢地爬行在干旱龟(jūn)裂的河床上。
(2)傍晚,渔民们泊( bó )船在湖泊( pō)的边上。
多音字
理解词语
【腐蚀】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本文用①义项)
【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海枯石烂】海水枯干,石头粉粹。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钟鼎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的文字。
【甲骨文】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是殷人占卜的记录,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下来的。
【楔形文字】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马连人创造的文字,笔划像楔子,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
21世纪教育网
新课讲解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然后根据文章内容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4):由时间引出本文的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文章主体,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分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总结全文,读懂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号召人们进一步去大自然找寻时间的踪影,去一步步走向地下的宝库。
21世纪教育网
1、5、7、11、13、18、22、24、27
2.单独成段的句子有提示重点内容、表示层次结构、使文章脉络清晰等作用。请你找出本文中独句成段的段落,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3.单独成段的句子有提示重点内容、表示层次结构、使文章脉络清晰等作用。请你找出本文中独句成段的段落,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段落 作用
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强调说明了时间流逝的自然规律,引出下文对时间踪迹的记录。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承上启下,由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方式的探寻。
(续表)
段落 作用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过渡:引出下文岩石“毁灭”的过程。
第11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引出下文雨水、海水和冰河对岩石的破坏。
第13段: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补充说明生物对岩石的破坏。
21世纪教育网
(续表)
段落 作用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过程。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过渡: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题;启下,引出下文有关岩石上历史痕迹的解读。
第24段: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承接上文,得出结论:岩石可以记录地壳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续表)
段落 作用
第27段: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过渡:承上,点明化石的作用;启下,进一步说明化石是怎样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
4.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
时间伯伯,
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高士其《时间伯伯》
引用高士其的话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实际生活,吸引读者。文题“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从岩石上,可以看到时间的长短”的意思。
1.现在的人们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2.中国古代用什么来记录时间?
3.本文中提到的岩石有什么作用?
钟表和日历
铜壶滴漏
它是大自然用来记录时间的。

一部分
铜壶滴漏: 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
1.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
被搬运、被堆积
重新生成岩石

二部分
2.请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
岩石
小石子
沙砾、泥土
新岩石
沉淀
重压
胶结
提示:(7-18)岩石经受着阳光、霜雪、风沙、空气、水流、生物和人类的“攻击”。
旅行.重生
3.人们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
提示:(19-21)
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运动等方面思考。
4.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提示:(22-26)
可从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虑。
岩石记录时间
地壳的活动
气候的变化
古代生物的状况
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转眼就消逝的某些自然界活动
5.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6.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提示:(22-26)
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
7.第27、28段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第27、28段运用了从概括到具体、从事理到现象、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第27段先说“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这一事理。
第28段为了说明这一事理,分别举了“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冰河时期”的例子,而这三个例子又照应上文先写地壳运动在岩石上留下的脚印,再写气候在岩石上留下的脚印;从“很多”到“许多”再到“还有一些”,是从主要到次要的顺序。
地质年代相关知识
地质年代 起止时间 生物发展阶段
寒武纪 距今约5.42亿至 4.95亿年前 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包括现生海洋动物几乎所有类群祖先在内的大量生物突然出现,最繁盛的是节肢动物三叶虫。
石炭纪 距今约3.589亿至2.989亿年前 古生代的第五个纪。爬行类出现,四足动物繁盛。植物发展迅速,构成大规模的森林和沼泽,为煤炭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四纪 距今258万年前至今 新生代的第三个纪,也是地质时期的最后一个纪。生物界面貌接近于现代,哺乳动物的属种进化最为明显。与现代人类有亲缘关系的早期人类(如北京猿人)的出现与进化成为本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1.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我们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有什么现实意义。
【示例】了解了岩石的这一功能,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三部分
2.你认为除了可以把岩石比作时间的脚印外,还可以比作什么?
岩石是历史的证人。
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是内蕴丰富的书。
文段赏析
把“爬”字改成“流”字可以吗?为什么?
不好。用“爬”字,形象生动,而且显出移动的缓慢。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不可以。用“胶结”准确地表明了泥沙变成岩石所起的变化。
“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
把“胶结”改成“粘合”可以吗?为什么?
不好。“躺”字,与平卧呼应,且形象生动。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把“躺”字改成“铺”字好吗?为什么?
(说明方法:列数字)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笨重的石块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走向很远的地方,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总结
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
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合作探究
1、从课文中可以看出“时间的脚印”是在岩石生成过程中留下的,那么,作者为什么又用了大量篇幅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会不会喧宾夺主从而对说明对象有所影响?
解析:作者用大量篇幅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是为下文说明岩石生成打基础、做铺垫的,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因此,这些内容不仅不会喧宾夺主,而且会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认识更具体、更全面、更科学。
2.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主题?
没有偏离主题,原因:
①增强文章吸引力,使人联想到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也会很有趣;
②这是一种做铺垫的写法,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有如此奇异的,那么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会更奇妙,更具内涵。
板书设计
总述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动
人类记录时间
时间脚印岩石记录
分说岩石“烂掉”的原因和过程
岩石层记录时间踪迹
岩石记录的历史痕迹启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
分说岩石生成的过程和历时的漫长
时间的脚印
总说岩层与岩层之间的顺序记录时间的踪迹
大自然记录时间
课文小结
本文以充满智慧的笔触,娓娓而谈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脚印的原因,记录的内容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文本特色
1.内容丰富,结构灵巧
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来展现“时间的脚印”,内容十分丰富。在具体内容的写作上,作者更是精心安排结构。
首先,作者很注意用不同层次的例子:先讲非生物的例子,再讲生物化石的例子;在介绍非生物情况的时候,先讲侵蚀作用对岩石的破坏,再讲新岩石的生成,最后讲地壳活动在岩石上留下的印迹。
其次,作者很注意用过渡性的句子。如“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等,这些过渡性语句,突显了文章的脉络,使文章结构清晰明了。
2.语言准确精练,生动形象
文中有很多语句耐人寻味,准确精练。如“时间是没有脚的”,将时间的抽象性和人们对它的无可奈何生动地写了出来;“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这里并没有说“作用”是破坏性的还是建设性的,这种含蓄的表述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从对自然的影响上看,这种“作用”当然是一种“破坏”,但从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来看,这种“作用”又是不得已的,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宽宥的。另外,这篇文章中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拓展延申
古代的更点计时法
这种计时方法专用于夜间计时。“更”和“点”是两种计时单位。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即现在的两个小时)。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点相当于现在的24分钟,“五更三点”即凌晨4时12分。
五更对应时刻如下表:
五更 古代时刻 现代时间
一更 戌时 19:00—21:00
二更 亥时 21:00—23:00
三更 子时 23:00—01:00
四更 丑时 01:00—03:00
五更 寅时 03:00—05:00
课后写作
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作
本文大量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请你也运用这种手法完成一次片段写作吧!
写作指导 
运用拟人化手法写作的要求:
①展开大胆的想象。要以现实生活为依据,突破时空的限制,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②抓住事物的特质。所写的事物与人之间,在性格、情态、动作等方面应该有相近或相似之处,让其既具有物的特质,又拥有人的属性,追求“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一。
③表达深刻的寓意。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不仅是为了文章的活泼生动,更重要的是便于作者情感的抒发,它可以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感,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能得到深刻的感悟,从而引起共鸣。
写作示范 
我是一滴水,出生于高山之上。我和兄弟姐妹们计划来一次长途旅行,从高山出发,汇聚于大海。我刚抵达山脚,小溪就对我发出了邀请:“嗨!小水滴,我这里风景优美,你就在这儿住下吧!”我转身一看,溪水清澈见底,鱼儿畅游;溪边芳草萋萋,清香扑鼻……尽管如此,我依然摇摇头,坚定地拒绝了:“不,谢谢你。我还要向前游,大海才是我真正的归宿!”
通过第一人称“我”,把小水滴当作人来写,记叙了小水滴奔向大海途中的所见所闻。
谢谢观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 时间的脚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
3.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时间的脚印》,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开阔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语言运用:在拓展阅读中体会作者生动有趣的语言。
思维能力:理清文章思路,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加深对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运用的认识。
审美创造:通过理解、欣赏文章中的语句,培养学生发现美和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对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的研究,让我们知道了地壳活动,看到了历史痕迹。看似普通的岩石,为何可以记录一个时代呢?这背后的科学道理是怎样的?我们一起到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中寻找答案。
【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年生,四川安岳人,科普作家。著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我们居住的星球》《谈天说地》等科普读物。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略有改动。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事理说明文。它所追踪的“时间的脚印”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岩石上。这些岩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生成和变化,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留下了时间的印迹。
【文题解读】
标题中的“脚印”指痕迹、印迹。“时间的脚印”就是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迹,是本文的说明对象。标题是从高士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来的,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而形象,能激起读者的探究欲望与阅读兴趣。
【字音字形】
多音字
【串句记忆法】 
(1)一只乌龟( ɡuī)缓慢地爬行在干旱龟(jūn)裂的河床上。
(2)傍晚,渔民们泊( bó )船在湖泊( pō)的边上。
【理解词语】
【腐蚀】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本文用①义项)
【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海枯石烂】海水枯干,石头粉粹。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钟鼎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的文字。
【甲骨文】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是殷人占卜的记录,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下来的。
【楔形文字】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马连人创造的文字,笔划像楔子,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
【新课讲解】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然后根据文章内容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4):由时间引出本文的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文章主体,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分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总结全文,读懂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号召人们进一步去大自然找寻时间的踪影,去一步步走向地下的宝库。
2.单独成段的句子有提示重点内容、表示层次结构、使文章脉络清晰等作用。请你找出本文中独句成段的段落,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1、5、7、11、13、18、22、24、27
3.单独成段的句子有提示重点内容、表示层次结构、使文章脉络清晰等作用。请你找出本文中独句成段的段落,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时间伯伯,
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高士其《时间伯伯》
4.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
引用高士其的话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实际生活,吸引读者。文题“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从岩石上,可以看到时间的长短”的意思。
第一部分
1.现在的人们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2.中国古代用什么来记录时间?
3.本文中提到的岩石有什么作用?
1.钟表和日历 2.铜壶滴漏 3.它是大自然用来记录时间的。
铜壶滴漏: 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
第二部分
1.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2.请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
3.人们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提示:(19-21)
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运动等方面思考。
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
4.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提示:(22-26)
可从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虑。
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5.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6.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提示:(22-26)
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7.第27、28段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第27、28段运用了从概括到具体、从事理到现象、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第27段先说“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这一事理。
第28段为了说明这一事理,分别举了“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冰河时期”的例子,而这三个例子又照应上文先写地壳运动在岩石上留下的脚印,再写气候在岩石上留下的脚印;从“很多”到“许多”再到“还有一些”,是从主要到次要的顺序。
地质年代相关知识
第三部分
1.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我们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有什么现实意义。
【示例】了解了岩石的这一功能,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2.你认为除了可以把岩石比作时间的脚印外,还可以比作什么?
岩石是历史的证人。
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是内蕴丰富的书。
【文段赏析】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把“爬”字改成“流”字可以吗?为什么?
不好。用“爬”字,形象生动,而且显出移动的缓慢。
“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
把“胶结”改成“粘合”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用“胶结”准确地表明了泥沙变成岩石所起的变化。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把“躺”字改成“铺”字好吗?为什么?
不好。“躺”字,与平卧呼应,且形象生动。
“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说明方法:列数字)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笨重的石块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走向很远的地方,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总结】
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
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合作探究】
1、从课文中可以看出“时间的脚印”是在岩石生成过程中留下的,那么,作者为什么又用了大量篇幅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会不会喧宾夺主从而对说明对象有所影响?
解析:作者用大量篇幅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是为下文说明岩石生成打基础、做铺垫的,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因此,这些内容不仅不会喧宾夺主,而且会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认识更具体、更全面、更科学。
2.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主题?
没有偏离主题,原因:
①增强文章吸引力,使人联想到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也会很有趣;
②这是一种做铺垫的写法,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有如此奇异的,那么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会更奇妙,更具内涵。
【板书设计】
【课文小结】
本文以充满智慧的笔触,娓娓而谈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脚印的原因,记录的内容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文本特色】
1.内容丰富,结构灵巧
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来展现“时间的脚印”,内容十分丰富。在具体内容的写作上,作者更是精心安排结构。
首先,作者很注意用不同层次的例子:先讲非生物的例子,再讲生物化石的例子;在介绍非生物情况的时候,先讲侵蚀作用对岩石的破坏,再讲新岩石的生成,最后讲地壳活动在岩石上留下的印迹。
其次,作者很注意用过渡性的句子。如“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等,这些过渡性语句,突显了文章的脉络,使文章结构清晰明了。
2.语言准确精练,生动形象
文中有很多语句耐人寻味,准确精练。如“时间是没有脚的”,将时间的抽象性和人们对它的无可奈何生动地写了出来;“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这里并没有说“作用”是破坏性的还是建设性的,这种含蓄的表述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从对自然的影响上看,这种“作用”当然是一种“破坏”,但从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来看,这种“作用”又是不得已的,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宽宥的。另外,这篇文章中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拓展延伸】
古代的更点计时法
这种计时方法专用于夜间计时。“更”和“点”是两种计时单位。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即现在的两个小时)。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点相当于现在的24分钟,“五更三点”即凌晨4时12分。
五更对应时刻如下表:
【课后写作】
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作
本文大量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请你也运用这种手法完成一次片段写作吧!
写作指导 
运用拟人化手法写作的要求:
①展开大胆的想象。要以现实生活为依据,突破时空的限制,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②抓住事物的特质。所写的事物与人之间,在性格、情态、动作等方面应该有相近或相似之处,让其既具有物的特质,又拥有人的属性,追求“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一。
③表达深刻的寓意。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不仅是为了文章的活泼生动,更重要的是便于作者情感的抒发,它可以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感,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能得到深刻的感悟,从而引起共鸣。
写作示范 
我是一滴水,出生于高山之上。我和兄弟姐妹们计划来一次长途旅行,从高山出发,汇聚于大海。我刚抵达山脚,小溪就对我发出了邀请:“嗨!小水滴,我这里风景优美,你就在这儿住下吧!”我转身一看,溪水清澈见底,鱼儿畅游;溪边芳草萋萋,清香扑鼻……尽管如此,我依然摇摇头,坚定地拒绝了:“不,谢谢你。我还要向前游,大海才是我真正的归宿!”
通过第一人称“我”,把小水滴当作人来写,记叙了小水滴奔向大海途中的所见所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时间的脚印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犹豫(yù) 沙砾(lè) 渗入(shèn)
B.崩落(bēng) 腐蚀(shí) 犀牛(xī)
C.吹拂(fú) 宝藏(cáng) 滴漏(lòu)
D.沉淀(dìng) 粗糙(cāo) 帷幕(wéi)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踪迹 琥珀 歪斜 逝去
B.烘烤 孔隙 覆盖 裂缝
C.陆续 山涯 低洼 腐蚀
D.即使 掸去 垫高 边缘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吹拂、冲刷着它。
B.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
C.读懂这些记录,不仅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而且还使我们增加了知识。
D.即使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4.(活动三)时间的脚印
上面句子主干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一大摊碎石块││堆积在悬崖绝壁下面。
B.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
C.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D.岩石││保存了很多的历史痕迹。
5.下列作家作品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B.《恐龙无处不有》——阿西莫夫——英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
C.《大雁归来》——利奥波德——美国生态学家
D.《时间的脚印》——陶世龙——中国科普作家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全文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B.《大雁归来》通篇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介绍了大雁的鸣叫、觅食、群居、飞行的活动,说明了大雁是人类有益无损的伙伴。
C.《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用科学研究中的两则实例,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文章论点明确,论据确凿,论证有力,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议论文。
D.《时间的脚印》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岩石记录时间的特异功能。
7.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当时的森林多生长在水陆交汇的沼泽附近,树木死后遗骸沉入水下,与空气隔绝,可以防止被氧化分解。
②总之这些植物遗骸年复一年堆积在地层中,经过3亿年的化学、物理作用,最终变成了黑漆漆的煤炭。
③为什么石炭纪能出这么多煤?
④有些科学家猜测,石炭纪时的真菌、细菌,或许还没有能力分解树木里的木质素……
⑤数百万年的稳定气候,又使一代代植物在当地周而复始地生长,大量堆积。
A.⑤③①④② B.③①⑤④② C.③④①⑤② D.⑤④③①②
二、填空题
8.文学常识填空。
《时间的脚印》选自《   》,作者是   ,   作家。
9.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空xì(   )
bēng(   )落
沙lì(   )
dǎn(   )去
山lù(   )
xī(   )牛
10.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①……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扫过上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②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③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④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三、语言表达
11.课文开篇文引用出自高士其《时间伯伯》的四旬诗:“时间伯伯,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试分析其作用。
12.本文作者以地质科普学家的专业素质,介绍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运用举例子、拟人、分类别和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生动条理地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请以“与……对话”为题,写一篇片段作文,可写记叙片段,也可写说明片段。(200字左右)
13.请写出几句与时间相关的名言。
四、综合题
14.学习小组开展了“认识计时装置”的活动,请你参与并回答问题。
(1)下面是一名组员搜索到的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请你观察图片并阅读材料,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
整件铜壶滴漏由四个铜壶组成,分别是日壶、月壶、星壶、受水壶。也有一种说法称为日天壶、夜天壶、平水壶和受水壶。日壶壶壁铸有圆形太阳图,月壶壶壁铸有月形图,星壶壶壁铸有北斗七星图,受水壶壶壁铸有八卦图。使用时四壶自上而下依次安放,最上为日壶,最下为受水壶。在日、月、星壶的底部各有一个出水的龙头。受水壶壶盖正中立一铜表尺,上有时辰刻度,自下而上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铜尺前放一木制浮箭,木箭下端是一块木板,称作浮舟。壶身刻有关于制作年份和人员的文字。水由日壶按次沿龙头滴下,受水壶中的水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浮箭逐渐上升,从而读出时间。
(2)该组员建议大家一起去故宫参观滴漏和其他计时装置,但有些同学反对这一提议。请你帮他说一段话,动员大家一起去近距离参观。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时间的脚印(节选)
陶世龙
①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②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可是,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③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④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⑤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珠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⑥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⑦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作“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⑧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
15.请从选文中概括出岩石保存的历史痕迹。
16.指出第⑦段的主要说明方法和作用。
17.第④段中加粗词“很可能”可否去掉?并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计时的变迁
漫奇
①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是千百年来教诲人们珍惜时间的格言。光阴即时间,怎么用长度“寸”来计量呢?
②在古代,钟表还没有发明,没有时、分、秒之称。但人们利用“观天”“测地”——白天看太阳量阴影,晚上望月亮数星星来计算时间。寸阴、分阴表示短暂的时间也就流传于今了。公元7世纪,我们祖先利用日影变化制成的圭来测量时间,以后又创造了沙斗、漏壶.等计时工具。这些就是钟表的“老祖宗”吧!
③在现代生活中,时间观念强了,再也不能“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了,而必须是“7点15分,老地方见面”。对计时的要求高了,争分夺秒,分秒必争。几分钟的差别,上班就会迟到或赶不上火车;几秒钟内会决定一场球赛的胜负;电视和电影的画面每秒变化二十几幅;1/10秒乃至1/100秒决定了短跑运动员谁是冠军。几百年来,以重锤的重力或发条的弹性力为动力的机械钟表,独霸了钟表世界,尽管它的外貌千姿百态,但万变不离其宗,“内脏”都是由游丝、平衡摆和齿轮等组成,以机械周期性运动做时间的基准,但机械工艺限制了它的准确度,日差变化保持在数秒之内。
④电子技术“闯入”钟表世界后,计时的准确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同凡响的石英电子钟,以俊秀潇洒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它用高稳定度的石英晶体振荡器做时间基准,造型新颖,走时准确。层出不穷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使电子钟表的功能日臻完美。数字式石英电子钟表,除了显示时、分、秒、日、月、星期、上下午外,还有音乐报时、测时秒表、世界时转换等功能,成为钟表世界中的一颗明星。
⑤但现代科学技术用分秒计算时间就太“粗糙”了。为了研究电子运动、同位素各种粒子的寿命、天文大地测量、空间天文导航、激光测距以及人造卫星的飞行、定位和导弹跟踪,都需要精确到百万分之一秒乃至百亿分之一秒的标准时间。现代化的地震台网在地震的监视和预报中,测试时间上的1微秒(1/1 000 000秒)误差相当于距离上的300米。在天文测量时,1毫秒(1/1 000秒)的时间相当于太阳附近1万米的误差,真可谓“差之毫秒,失之千里”。人们发现原子从一种能量状态变为另一种能量状态时会辐射或吸收固定频率的电磁波,把这种频率积累起来也可以计时,称为原子时。于是,铯原子钟就应运而生了,并已广泛应用于人造卫星、导弹、激光测距等国防和科研工作中。
(选自《科学夜谈》)
18.通读全文,完成下列计时变迁图。
   →   →   →铯原子钟
19.第①段引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一名言有什么作用?
20.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1.石英电子钟有哪些特点?请根据第④段内容简要回答。
22.结合全文,说说为什么“现代科学技术用分秒计算时间就太‘粗糙’了”。
六、写作题
23.大作文
我们从“人与自然”的综合性活动课一路走来,走过《雨的四季》《紫藤萝瀑布》《时间的脚印》《永久的生命》,对人生会产生一些思考。
请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套作,不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提示中心词:健康、自然、生命、亲情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A项“砾”应读lì;B无误。C项“藏”应读zàng;D项“淀”应读diàn。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答案】C
【解析】“山涯”应为“山崖”。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A.语序不当,“水流”和“冲刷”搭配,“风”和“吹拂”搭配,正确的顺序应为“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B无误;C.语序不当,应为“读懂这些记录,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D.搭配不当,关联词使用错误,将“即使”改为“如果”。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主干,找出病因。
4.【答案】A
【解析】A.“在……下面”是补语,应去掉。该句主干是: 石块堆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提取句子主干的能力。答题时要首先要分析句子的各个成分,然后去掉状语、定语、补语,剩下的主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和宾语中心语组合在一起就是句子的主干。
5.【答案】B
【解析】B. 阿西莫夫是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本题涉及中国古代和当代作家作品,既要注意积累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做到积少成多,逐步深化印象。
6.【答案】C
【解析】C.有误,《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都属于事理说明文。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课文有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文学常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
7.【答案】B
【解析】通读这几句话,可以看出这几句话解释了石炭纪能出这么多煤的原因。因此第③句引出说明对象,应放在首位。故排除AD。
第①句中的“当时”承接第③句中的“石炭纪”,故第①句应放在第二位,故排除C。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能力。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8.【答案】时间的脚印;陶世龙;科普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把握,注意平时的积累。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把握。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作者陶世龙、科普作家。
故答案为:时间的脚印;陶世龙;科普。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常识识记能力。文学常识主要识记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积累的相关知识,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9.【答案】隙;崩;砾;掸;麓;犀
【解析】本题考查汉字的字形。“ 空xì ”应写作“空隙”;“ bēng落 ”应写作“崩落”;“ 沙lì ”应写作“砂砾”;“ dǎn去 ”应写作“掸去”;“ 山lù ”应写作“山麓”;“ xī牛 ”应写作“犀牛”。
故答案为:隙;崩;砾;掸;麓;犀。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10.【答案】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解析】此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方法。(1)从“好像”一词可以看出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冰河缓缓地移动比作“扫帚从地扫过上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2)从“例如”一词可以看出,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从“攻击”一词可以看出,不是“袭击”。
(4)从数据“3000”和“10000”中看出。
故答案为:(1)打比方(2)举例子(3)作比较(4)列数字
【点评】此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的辨析。做此类题,首先要掌握常见说明方法的种类: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等,还要掌握其作用和答题的技巧,再根据文句中的提示性的语言,如:好像,例如等词进行辨析。
11.【答案】开篇引用高士其的四句诗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从现实中激扬起来,感叹时间的魔力,同时产生追寻“时间的脚步”的欲望,迅速激发读者了解时间的踪迹的兴趣。可谓是开篇人题、扣题,别开生面,独具匠心。
【解析】此题考查重要句子的作用。开篇引用诗句,总领全文,开启下文,确立中心内容,引入时间这个话题,既能激发读者的兴趣,“时光旅行”就是指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用我们的“脚步”去寻找踪迹,又能紧扣问题,引人入胜。
故答案为:开篇引用高士其的四句诗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从现实中激扬起来,感叹时间的魔力,同时产生追寻“时间的脚步”的欲望,迅速激发读者了解时间的踪迹的兴趣。可谓是开篇人题、扣题,别开生面,独具匠心。
【点评】此题考查重要句子的分析及作用。做此类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综合去考虑。
12.【答案】【参考例文】
与影子对话
有时,我喜欢寂静,喜欢在皓月当空、夜阑人静时,低头让思维自由驰骋,因为我可以敞开心扉与自己的影子对话。“吾日三省吾身”,在反省中总结,在对话中反思,从而激起力量。我问影子:“影子,我对家人是不是很关心?”影子好像在摇头说:“你没有做到。当你匆匆准备去上学时,把妈妈‘路上多加小心’‘学校里要认真’等话早已抛在脑后。”我又问影子:“影子,我对他人是不是很尊重?”影子摇摇头说:“前几天有一位老爷爷上公交车,在过道上来回晃动,你没有主动让座。”听了影子的话,我十分羞愧,还有点无地自容,我认识到了自己缺少对亲人的关爱和对陌生人的关心。于是,我举起右手,庄严地向影子宣誓:“我保证从今以后,一定尊重家人、富有爱心。”影子笑了,为我加油,此时的明月好像分外皎洁。在和影子的对话中,我不断地反省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透明,更加真实,更加美丽。所以,我要感谢影子,是它时常提醒我,是它帮我改正陋习,是它让我的生活更加和谐美好。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仿照课文内容,写片段作文。先读引导语和要求,再定写作方向,可以写写景状物类,也可以写说明事物特征,最好选择自己熟悉的事物,然后补全题目,填好写作对象或事物名称,根据文题的“对话”来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内容应该围绕你与某物的语言描写为主,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要有个人体会感悟,题材不限。
【点评】此题属于半命题的片段作文。做这类题,要注意填好文题。不管是写说明文,还是记叙文,都要写清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前后语意连贯,要做到文从字顺。片段作文也是一种提高写作能力的途径。写这类作文: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建议学生平时多写片段作文。

13.【答案】示例一:光景不待人,须叟发成丝。(李白)
示例二: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示例三: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示例四:时间给勤奋者以荣誉,给懒汉以耻辱。(高士其)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名句的积累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重积累,不仅能会背,而且会写,不出现错别字。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题符合题目要求,所写句子只要和“时间”有关,且是名言,书写正确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一:光景不待人,须叟发成丝。(李白)
示例二: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示例三: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示例四:时间给勤奋者以荣誉,给懒汉以耻辱。(高士其)
【点评】做该题时首先要认真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名言名句的意思;最后是注意错别字,对于这些应背诵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14.【答案】(1)[示例]介绍了铜壶滴漏的构成,各构成部分的名称及样貌、计时方式等。
(2)[示例]这种古老的计时装置是我们的老祖先对时间的一种记录工具,体现了他们的智慧。我们现今的文明也都是在古人的努力探索下一步步完善的。难道你们就不好奇这种计时方法具体怎么进行的吗?不想亲眼看看这种装置吗?我们也要像古人一样积极探索呀!
【解析】(1)“整件铜壶滴漏由四个铜壶组成,分别是日壶、月壶、星壶、受水壶。也有一种说法称为日天壶、夜天壶、平水壶和受水壶”“日壶壶壁铸有圆形太阳图,月壶壶壁铸有月形图,星壶壶壁铸有北斗七星图,受水壶壶壁铸有八卦图”介绍铜壶滴漏是由哪几个部分构成的,各构成部分是什么样子的;剩下的部分介绍其是如何计时的。据此分析概括答题即可。
(2)本题要求劝说同学一起去故宫参观滴漏和其他计时装置, 劝说时语气要委婉,要阐明一起去故宫参观滴漏和其他计时装置的好处及必要性,语言要连贯、得体、简洁。此题答案不唯一,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故答案为:⑴ [示例]介绍了铜壶滴漏的构成,各构成部分的名称及样貌、计时方式等。
⑵ [示例]这种古老的计时装置是我们的老祖先对时间的一种记录工具,体现了他们的智慧。我们现今的文明也都是在古人的努力探索下一步步完善的。难道你们就不好奇这种计时方法具体怎么进行的吗?不想亲眼看看这种装置吗?我们也要像古人一样积极探索呀!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要点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时要抓住关键词,提取并组织每个语句中重要的语言标志,再加以综合表达,概括出内容要点。
⑵此题考查口语交际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认真审明题意,搞清具体语境。具体表达要有称呼,要有礼有节,要符合人物身份,要合情合理,同时要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明确。
【答案】15.岩石保存了地壳活动的情况,见证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16.举例子,具体说明“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17.不能去掉。因为“很可能”表示一种推测的可能性,说明石头有光滑的擦痕,只是可能有冰河经过,并不是一定。若去掉,则变成了肯定,这样就与现实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根据语段中的一些关键词先来判断说明方法,熟记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结合文段分析,在根据文章内容或者文章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其总用。
(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分析,为了说明的更加准确,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表示修饰和限制的词语。这句话中的几乎表示强调和范围,并不排除有的城市没有立交桥,如果去掉,语气过于肯定,与事实不相符。几乎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15.阅读全文,结合关键“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即可解答,注意用简洁的语句概括。
16.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析及作用。结合句子“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一句,抓住“例如”可知本句是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真实具体地说明了“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这一观点。
17.①先表态,不能去掉。②解释词语的意思,“很可能”表示一种推测的可能性,说明石头有光滑的擦痕,只是可能有冰河经过,并不是一定。③若去掉,则变成了肯定,这样就与现实不符。“很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答案】18.圭、沙斗、漏壶;机械钟表;石英电子钟
19.吸引读者,生动地引出下文对古代计时方法的说明。
20.作比较、引用。生动地说明了现代生活中人们时间观念增强了。语言活泼有趣,浅显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21.造型新颖,走时准确,功能完备。
22.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些领域需要精确到百万分之一秒乃至百亿分之一秒的标准时间,若用分秒计算,会“差之毫秒,失之千里”。(意对即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读懂题干,理解要求,通读文本,按照要求,找出相关的内容,进行作答。
(2)本题学生对对语句的赏析。解答时要理解语句的意思,结合语句在文本中的位置,运用平时对说明文语句常见的作用,进行分析说明。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要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结合语句的进行准确的判断,阐述作用要联系文段的中心,进行分析理解。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对关键语句的把握,注意对关键词的提取。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时要通读文本,理解文意,把握题干的位置,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概括。
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把握,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全文,找出不同时代运营的计时工具,然后填空即可。首先是用圭、沙斗、漏壶来计时,其次是用机械钟表来计时,再用石英电子钟计时,最后是原子钟教师。
19.本题考查是理解赏析的能力。在说明文中,开头引用小故事、名言等其一般作用是激发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对象。结合文本可知,本文引用“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计时器。
20.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摹状貌等。划线的句子将古代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与现代人“7点15分,老地方见”进行比较,运用的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顺也是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生动地说明了现代生活中人们时间观念增强了。语言活泼有趣,浅显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2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注意把握关键词。“ 它用高稳定度的石英晶体振荡器做时间基准,造型新颖,走时准确 ”概括:造型新颖,走时准确 ;“ 层出不穷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使电子钟表的功能日臻完美 ”概括: 功能完备。
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从文本中找到题干所在的位置,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题干出现在第5自然段,结合下文“ 为了研究电子运动、同位素各种粒子的寿命、天文大地测量、空间天文导航、激光测距以及人造卫星的飞行、定位和导弹跟踪,都需要精确到百万分之一秒乃至百亿分之一秒的标准时间 ”进行概括: 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些领域需要精确到百万分之一秒乃至百亿分之一秒的标准时间,若用分秒计算,会“差之毫秒,失之千里”。
23.【答案】【参考例文】
感悟生命之美
生命的绝美只有在大自然的舞台才能展现,自然的灿烂也只有生命的热情才能发现并为之感动。
春天,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唤醒沉睡的冰河、第一缕春风轻轻抚过,染绿了满城的杨柳、第一声鸟鸣划破宁静的早晨,引得百鸟啁啾的交响时,是否有种感觉让你热血沸腾,那是希望!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可以从头再来,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充满了希望!
夏夜,听着蝈蝈在草丛中的喃喃细语,看着暮空众星捧月的风景,闻着轻风送来的清幽的花香,想像着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的月光是否同样皎洁,同样的月曾照过怎样不同的故事?想着想着,便有种“心疑形释,与万化冥合”之感,这大概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吧!一切烦恼与忧愁仿佛都被轻风带走,只留下心灵的释然,心情的悠然……
秋日,那旷野,那长烟,那黄昏的牧童,那暮色里的笛声,那溶溶月色中的阵阵馨香,那阵阵馨香中的缕缕歌音……无不如诗、如画、如歌、如梦……但这样的美景,也只有在春天认真地播下良种,夏天辛勤地耕种劳作,终于获得累累硕果的人儿才有资格欣赏。而那懒惰的人儿,只有咽下苦涩,独自悔恨了。正如人的一生,若年轻时不奋斗,当青春的活力渐渐逝去,飘逸的秀发不再轻舞飞扬,光洁的额头写下了岁月的五线谱时,用什么,来证明自己曾有过傲人的青春!
冬天,蕴含了四季积累的精华,有最深奥的内涵。荒凉的土地里,却埋藏着生命的种子;枯瘦的树条上,却沉睡着绿色的嫩芽;冰冷的躯壳里,却蕴积着温馨的活力。纷纷扬扬的雪铺天盖地地洒下,世间的一切顿时圣洁起来。那一树树白梅开放得那么动人,她们是冬的纯洁、那一枝枝红梅开放得那么炽烈,她们是冬的火热、那一朵朵腊梅开放得那么金灿,她们是冬的庄重。真的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曲折的过程,何来绝美的成功。
大自然总给我们很多启示。能够阅读自然,看春去春来,花开花谢;感悟人生,看世事沉浮,世间百态。这大概就是陶渊明追求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逸的神仙生活吧!
【解析】材料以“人与自然”综合性活动为切入点,给出了《雨的四季》《紫藤萝瀑布》《时间的脚印》《永久的生命》四篇文章,这几篇文章有的运用借物抒情,有的运用托物言志,来表达对人生的一些思考。题目要求学生从生活中选取素材,通过对山水景色、田园风光、草木鱼虫、风霜雨雪等自然风物进行描绘,来体现自己对健康、自然、生命、亲情的思考和感悟。自然万物总能给人以无穷的启示,水滴石穿,那是在启示我们做事要持之以恒;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做人要谦虚;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青松不惧风雪,是在告诉我们做人要坚毅刚强。通过咏物来抒情,这里的“物”通常是指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通过对这些特性的描写,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如借描写白杨树、松树、菊花、梅花等来赞扬生命的坚强、不畏环境恶劣;描写四季或者其中一个季节来抒发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借一家人一次初春散步时,发生分歧的事件,抒发对亲情责任的感悟。等等。人们观赏景物总是要带有某种感情的,因此,描写时也应该将这种感情一起表达出来,做到寓情于景,情景相映。要善于把抽象的、不易表达的感情写得具体,对表现的事物,要有深切的感受,情感要发自内心,这样的抒情,才是真挚的、诚恳的,也才能是深沉的、感人的。文体切记要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
【点评】本题考查作文能力。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在作文备考的过程中,文字功夫固然要讲究,但形成文字前的思维训练更为重要。要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追求新的发现;积极突破思维定势,学会将直觉思维、反向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联想想象思维等灵活地运用于作文中,使思路活跃,文如泉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