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备课先锋】第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被压扁的沙子 课件+教案+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备课先锋】第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被压扁的沙子 课件+教案+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6 14:55:07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被压扁的
沙子
21世纪教育网
新课导入
学习目标
了解有关“板块构造学” 的科学原理。
A
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究的精神。
B
C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通过学习《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了解两篇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通过理解、欣赏文章中的语句,培养学生发现美和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新课讲解
1.阅读课文,思考本文对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种科学假说?
2.并解释这两种学说。
“撞击说”
撞击说: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进入平流层的尘埃使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
“火山说”
火山说: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致使地球生物大量灭绝。
3.文章怎样引出“撞击说”的?找出有关表现这一内容的文字:
(1)“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
(2)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3)这也许是导致所有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生物灭绝的原因。
4.文章怎样引出“火山说”的?找出表现这一内容的文字:
“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灭绝的巨大灾难。”
5.作者认为哪一种学说正确呢?
作者认为“撞击说”是正确的。
6.金属铱的发现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地球可能遭到小行星或彗星的撞击。
7.第2段中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用文中原话回答)
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8.我们研究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什么现实意义?(用文中原话回答)
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21世纪教育网
9.作者是怎样证明“撞击说”成立的?
①科学的实验证明: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状态下会变成“斯石英”。“斯石英”在自然状态下经历数百万年的反弹,或者在850℃的温度下加热30分钟,又会变成普通的沙子,证明自然界中不可能自然地产生斯石英,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21世纪教育网
②有力的事实证明: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发现过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③严密的推理证明: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岩层年龄在6500万年)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不可能来自地壳深处→只能来自巨大的撞击(那时还没有原子弹)→6500万年前正是恐龙灭绝的年代→结论:恐龙灭绝是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21世纪教育网
10.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来说理,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请从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并分析其作用。
说明方法 例句 作用
举例子
作比较
列数字
他们在1989年……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说明上文所说的岩层当时受到过巨大的撞击,为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提供了依据。
说明二氧化硅处于超高压状态,其原子将变得极为致密。
说明在一定条件下斯石英可以变为普通沙子。
11.找出文中几处加括号的语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段落 例句 作用
第5段
第7段
第10段
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即非常纯的沙子。
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做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这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珍贵了。作者幽默的一笔,体现了其思维的活跃。
合作探究
1、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好吗?
解析:“被压扁的沙子”这一题目不仅没有离题,反而还能提示读者,对恐龙灭绝的原因的分析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则起不到这样的作用,所以不好。
2. 第13段“似乎可以肯定地说”一句中,“似乎”与“肯定”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似乎”表示一种猜测、揣度的语气,“肯定”表示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之所以用“似乎”,是因为作者并没有目睹斯石英出现在地壳深处,只好用猜测语气;之所以用“肯定”,是因为依据客观条件,可以肯定地推测地壳深处有斯石英的存在,所以“似乎”和“肯定”连用不仅不矛盾,反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以这两篇短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
①联想、想象。由南极恐龙化石联想到恐龙的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象到地质界的板块漂移,使问题的研究一步步地深入。
21世纪教育网
②科学假设、推理。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是大陆的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的迁移),然后进行科学的推理(“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开”),进而证实所提出的假设。
③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南极为什么会出现恐龙化石,从生物学和地质学多方面进行思考。“撞击说”和“火山说”将天文学和地质学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在开阔的视野中综合思考问题,于是在科学研究中出现了新的境界,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课文小结
《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和特性等的介绍,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了恐龙灭绝的观点。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1世纪教育网
板书设计
被压扁的沙子
提出问题:恐龙灭绝的两种原因
分析问题:斯石英的性质及
形成
得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科学的实验
事实的证明
严密的推理
撞击说
火山说
写作特色
1、语言精练,幽默风趣
如“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这句话以金刚石在真空中经过加热可以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语言幽默,体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2、列举实例,说理充分
作者列举了科学家们发现、研究、检测“被压扁的沙子”的实例,证明了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理论——“撞击说”的正确性。
21世纪教育网
课堂探究
本文和《恐龙无处不有》都谈到了恐龙灭绝,试结合课文分析其异同。
相同
不同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说明语言
说明的角度
逻辑顺序、深入浅出、层层剖析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严密准确、浅显易懂
《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无处不有的角度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
《被压扁的沙子》是用“被压扁的沙子”来证明恐龙灭绝是撞击所致。
课外拓展
关于恐龙灭绝的几种其他假说
1.造山运动说。
在白垩纪末期发生的造山运动使得沼泽干涸,很多以沼泽为家的恐龙因此无法再生活下去。因为气候变化,植物也改变了,草食性恐龙不能适应新的食物,相继灭绝。肉食性恐龙失去了基本的食物,结果也灭绝了。这一灭绝过程,持续了一千万至两千万年。
2.气候变迁说。
由于大陆移动,洋流发生改变,引起气候的巨幅改变。严寒的气候使植物死亡,食物缺乏导致恐龙灭亡。
3.自相残杀说。
有人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是自相残杀——肉食性恐龙以草食性恐龙为食,肉食性恐龙增加,草食性恐龙自然越来越少,最后终于消失。肉食性恐龙因无肉可食,就自相残杀,最后终于同归于尽。
4.地磁变化说。
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就可能走向灭绝。
课后作业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恐龙的分类、发展及灭亡历程。
根据查阅到的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恐龙灭绝原因的一些看法。
谢谢观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被压扁的沙子 教案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板块构造学” 的科学原理。
2.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3.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究的精神。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语言运用: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思维能力:了解两篇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审美创造:通过理解、欣赏文章中的语句,培养学生发现美和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恐龙的灭亡?
【新课讲解】
1.阅读课文,思考本文对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种科学假说?
2.并解释这两种学说。
(1)撞击说: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进入平流层的尘埃使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
(2)火山说: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致使地球生物大量灭绝。
3.文章怎样引出“撞击说”的?找出有关表现这一内容的文字:
(1)“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
(2)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3)这也许是导致所有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生物灭绝的原因。
4.文章怎样引出“火山说”的?找出表现这一内容的文字。
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灭绝的巨大灾难。
5.作者认为哪一种学说正确呢?
作者认为“撞击说”是正确的。
6.金属铱的发现说明了什么?
作者认为“撞击说”是正确的。
7.第2段中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用文中原话回答)
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8.我们研究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什么现实意义?(用文中原话回答)
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9.作者是怎样证明“撞击说”成立的?
①科学的实验证明: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状态下会变成“斯石英”。“斯石英”在自然状态下经历数百万年的反弹,或者在850℃的温度下加热30分钟,又会变成普通的沙子,证明自然界中不可能自然地产生斯石英,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②有力的事实证明: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发现过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③严密的推理证明: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岩层年龄在6500万年)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不可能来自地壳深处→只能来自巨大的撞击(那时还没有原子弹)→6500万年前正是恐龙灭绝的年代→结论:恐龙灭绝是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10.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来说理,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请从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并分析其作用。
(1)举例子
例句:他们在1989年……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作用:说明上文所说的岩层当时受到过巨大的撞击,为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提供了依据。
(2)作比较
例句: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作用:说明二氧化硅处于超高压状态,其原子将变得极为致密。
(3)列数字
例句: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作用:说明在一定条件下斯石英可以变为普通沙子。
11.找出文中几处加括号的语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第5段:
例句: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作用: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做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7段
例句:即非常纯的沙子。
作用: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第10段
例句: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作用:这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珍贵了。作者幽默的一笔,体现了其思维的活跃。
【合作探究】
1.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好吗?
解析:“被压扁的沙子”这一题目不仅没有离题,反而还能提示读者,对恐龙灭绝的原因的分析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则起不到这样的作用,所以不好。
2.第13段“似乎可以肯定地说”一句中,“似乎”与“肯定”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似乎”表示一种猜测、揣度的语气,“肯定”表示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之所以用“似乎”,是因为作者并没有目睹斯石英出现在地壳深处,只好用猜测语气;之所以用“肯定”,是因为依据客观条件,可以肯定地推测地壳深处有斯石英的存在,所以“似乎”和“肯定”连用不仅不矛盾,反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以这两篇短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
①联想、想象。由南极恐龙化石联想到恐龙的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象到地质界的板块漂移,使问题的研究一步步地深入。
②科学假设、推理。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是大陆的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的迁移),然后进行科学的推理(“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开”),进而证实所提出的假设。
③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南极为什么会出现恐龙化石,从生物学和地质学多方面进行思考。“撞击说”和“火山说”将天文学和地质学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在开阔的视野中综合思考问题,于是在科学研究中出现了新的境界,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课文小结】
《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和特性等的介绍,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了恐龙灭绝的观点。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板书设计】
【写作特色】
1.语言精练,幽默风趣
如“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这句话以金刚石在真空中经过加热可以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语言幽默,体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2.列举实例,说理充分
作者列举了科学家们发现、研究、检测“被压扁的沙子”的实例,证明了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理论——“撞击说”的正确性。
【课堂探究】
本文和《恐龙无处不有》都谈到了恐龙灭绝,试结合课文分析其异同。
【课外拓展】
关于恐龙灭绝的几种其他假说
1.造山运动说。在白垩纪末期发生的造山运动使得沼泽干涸,很多以沼泽为家的恐龙因此无法再生活下去。因为气候变化,植物也改变了,草食性恐龙不能适应新的食物,相继灭绝。肉食性恐龙失去了基本的食物,结果也灭绝了。这一灭绝过程,持续了一千万至两千万年。
2.气候变迁说。由于大陆移动,洋流发生改变,引起气候的巨幅改变。严寒的气候使植物死亡,食物缺乏导致恐龙灭亡。
3.自相残杀说。有人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是自相残杀——肉食性恐龙以草食性恐龙为食,肉食性恐龙增加,草食性恐龙自然越来越少,最后终于消失。肉食性恐龙因无肉可食,就自相残杀,最后终于同归于尽。
4.地磁变化说。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就可能走向灭绝。
【课后作业】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恐龙的分类、发展及灭亡历程。
2.根据查阅到的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恐龙灭绝原因的一些看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鸟臀(tún) 褶皱(zhě) 两栖(xī)
B.潮汐(xī) 劫难(jié) 衍射(yǎn)
C.追溯(sù) 遗骸(hái) 陨石(xǔn)
D.蟾蜍(yú) 驮着(tuó) 地壳(qiào)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所有陆地________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2)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________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
3)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________使这种变化加快。
4)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________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A.似乎 常常 可 肯定
B.似乎 一直 可 应该
C.几乎 常常 可能 应该
D.几乎 一直 可能 肯定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不能用括号内词语替换的一项是(  )
A.大约经历(经过)了一亿年。
B.随着时间的流逝(消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
C.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悲壮)得多。
D.这一地区的战争对平民来说是一场无法躲过的劫难(灾难)。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原创节目能否获得成功和良好反响,关键是能从观众观看愿望中寻找契合点。
B.前不久,“中国品牌日”活动在上海举行,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产品的魅力。
C.面对停车难的问题,多管齐下的治理方式,让青岛的停车现状大为提升。
D.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后,可以捕捉到用户心情、体温的变化,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
B.“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C.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D.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6.选出下列句子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  )
A.《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选自英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的著作《新疆域》,这两篇短文都谈到恐龙灭绝,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B.“春分”是春季的第四个节气,“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
C.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具有科学性、条理性、语言确切简明的特点。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敬称的区别,如称别人的父亲为“令尊”,称别人的母亲为“令堂”;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母”。
二、填空题
7.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jié(   )难
yǔn(   )石
yǎn(   )射
huì(   )星
8.指出下面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①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②“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③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9.下列两组词语中,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①烦躁 瑰宝 松懈 含辛如苦 痛心疾首    改为   
②凋零 谛听 暇想 别出心裁 物竞天择    改为   
10.文学常识填空: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选自《   》,作者阿西莫夫是   国著名科普作家和   小说家。
三、语言表达
11.“目前恐龙灭绝的原因有“撞击说”“火山说”“疾病说”“食物说”“温度说”“神奇生物说”等等。请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说说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合理,为什么?
12.说说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表达中的作用。
①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②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13.学了本课的两篇短文,有没有发现科学很有趣,而且各个学科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请你就此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四、综合题
14.下图是四幅恐龙的图片,前上两幅是化石,下两图是复原图,请结合图片探讨以下问题。
(1)科学需要大胆的想象,请你根据图片内容和你所了解的信息,描述一下恐龙生活时代的一个场景。(50――80字)
(2)关于恐龙的灭绝有很多种假设和推理,除课文提到的以外,请你也提出一种假设,探讨一下恐龙在地球上灭绝的原因。
(3)请根据你的了解列出几种恐龙的类型。
(4)目前有一些恐龙化石被不法分子偷运出境,请你为保护恐龙化石提出两条合理的建议。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出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15.根据“板块构造”理论,说说喜马拉雅山脉是怎样形成的。
16.“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17.画线的语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试结合上下文说说它的作用。
1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同样的纬度,我国为何更冷?
唐淼
现在的冬天越来越暖和了,但与世界上同纬度的地区比较起来,我国的冬天仍然是最寒冷的。
冬季,东北地区平均气温低至-20℃,其中最冷的地区,非漠河莫属。英国西海岸利物浦和我国漠河纬度基本相同,可是利物浦即使在冬季,每天清晨最低气温大都在0℃以上,港口也终年不冻,跟我国杭州、长沙温度相似,而漠河同时期气温竟然低至-30.9℃!
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所以温度越低。莫斯科位于北纬55度到56度,1月平均气温为-9.3℃,而我国沈阳位于北纬41度48分,纬度比莫斯科低得多,1月平均气温却是-11.5℃。
北方地区是如此,那么南方地区呢?古巴首都哈瓦那与我国广州市的纬度相似,而且两地都是冬季不下雪、四季常开花。但哈瓦那基本全年都是夏天,最强寒潮来临时也都还有9℃。而广州1月平均气温比哈瓦那低了8℃左右,且还有2.8天的有霜期,最低气温可以下降到0℃。
以此看来,我国冬季确实比世界同纬度上其他国家要寒冷。
事实上,在同样的纬度上,世界各地的温度往往不尽相同。把全球纬圈上各点的温度加以平均,叫作纬圈平均温度。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大约要低14℃~18℃;黄河中下游偏低10℃~14℃;长江以南偏低8℃;就连华南沿海地区也偏低5℃左右。
处在同样的纬度范围内,为何我国的冬季温度比较低呢?
这一“祸首”就是频频南下的寒潮。冷空气最早大都来自北冰洋,然后经过西伯利亚得到加强。西伯利亚高原不但纬度高,而且海拔高,地处大陆内部,获得热量少,散热快,成为北半球寒冷中心。这里的盆地地形使气流不通畅,湍流交换弱,冬季,地面散热快,又处于周围山坡的环绕之中,冷气流沿着山坡下沉至盆地底部,使盆地底部更加寒冷。在高空西北气流的引导下,寒潮就会大爆发,并不断积累入侵我国。
寒潮来临时究竟有多强,对我国影响有多大呢?以上海为例,百年来曾经有两次大的寒潮来袭。第一次是1908年的4月,24日气温还高达31.6℃,人们纷纷身着短袖出行,第二天,经过冷空气的“洗礼”,气温居然下降到7.7℃。后来,温度降至6℃,在短短的两天中,人们经历了从夏季到冬季的转换。
第二次是1961年1月,21日气温为19.9℃,傍晚冷空气来袭,第二天气温降到10.1℃,第三天寒潮势头强劲,最低温降至-2.1℃,24日早晨,气温再创新低,达到-10.6℃。
寒潮来临往往引发多种严重的气象灾害。可以说它对工农业生产和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很大,对农业、牧业、交通、电力甚至人们的健康都有一定影响。
(选自《北京日报》2017年2月9日)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2)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大约要低14℃~18℃。
(4)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音的能力。A项,栖qī。C项,陨yǔn。D项,蜍ch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答案】B
【解析】可根据词义及语境辨析近义词,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似乎”是“仿佛;好像”的意思。“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差不多。根据句意,(1)句选“似乎”。“常常”表示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而且时间相隔不久。“一直”表示动作始终不间断或状态始终不变。根据句意,(2)句选“一直”。“可”表示可能或能够。“可能”表示估计,不很确定。根据句意,(3)句选“可”。“肯定”指承认事物的存在或事物的真实性。“应该”表示理所当然;估计情况必然如此。根据句意,(4)句选“应该”。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3.【答案】C
【解析】“悲惨”形容处境或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悲壮”指悲哀而雄壮。悲壮含有褒义,而悲惨为中性词,不能互换。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4.【答案】B
【解析】
选项 分析
A 两面对一面,可以删去“否”,或将“能从”改为“能否从”。
B 正确。
C 搭配不当,应将“提升”改为“改善”。
D 缺少主语,可删去“在”和“实现后”。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主干,找出病因。
5.【答案】B
【解析】“……”和“等等”重复,删去省略号。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选自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的著作《新疆域》。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及重要的文化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7.【答案】劫;陨;衍;彗
【解析】“ jié难 ”应写作“劫难”;“ yǔn石 ”应写作“陨石”;“ yǎn射 ”应写作“衍射”;“ huì星 ”应写作“彗星”。
故答案为:劫;陨;衍;彗。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字形。字形题中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8.【答案】做比较(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解析】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引用、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这10种。①由“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分析是作比较;②由“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分析是举例子;③由“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分析是打比方。
故答案为:做比较(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点评】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好处: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的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9.【答案】如;茹;暇;遐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书写正误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①“含辛如苦”应为“含辛茹苦”,②中“ 暇想”应为“遐想”。
故答案为:“如”改为“茹”,“ 暇”改为“遐”。
【点评】“遐想”释义:1、指悠远地想象;无拘无束的联想,2、指超越现实境界的想法。暇是一个汉字,读音是xiá,是指空闲,没有事的时候。可结合词义或字义辨别字形。
10.【答案】新疆域;美;科学幻想
【解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选自《新疆域》。艾萨克·阿西莫夫是美国作家,是生物化学教授,门萨学会会员,他创作力丰沛,产量惊人,作品以科幻小说和科普丛书最为人称道。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故答案为:《新疆域》;美国;科学幻想
【点评】文章共分为两个小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
11.【答案】撞击说更合理,一是对地球造成很大的冲击,二是扬起的灰尘弥漫空中,让气温急剧下降,给所有生物致命的打击。(意对即可)
【解析】在现今天文学界中,主流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的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故答案为:撞击说更合理,一是对地球造成很大的冲击,二是扬起的灰尘弥漫空中,让气温急剧下降,给所有生物致命的打击。(意对即可)
【点评】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回答即可,语句要通顺,有理有据。
12.【答案】①“确实”一词表示肯定,用以强调在南极发现古爬行动物化石,有力地证明了“恐龙曾经在世界各地分布过”这一观点。②“也许”表示猜测,不能肯定。因为这种说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可靠的证据加以证明,所以这样说,突出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把握能力。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个角度来概括其特点,要使用评价语“准确说明”。解答此题的步骤:①(定性)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② 解释句意的变化。(先解词,说明原句意思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确实”强调在南极发现古爬行动物化石;“也许”表示猜测。对“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的不确定。
故答案为:①“确实”一词表示肯定,用以强调在南极发现古爬行动物化石,有力地证明了“恐龙曾经在世界各地分布过”这一观点。②“也许”表示猜测,不能肯定。因为这种说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可靠的证据加以证明,所以这样说,突出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点评】答题的方法是“抄下它,解释它,带入它,比较它(正反两面说清它),肯定它(得结论)”。
13.【答案】学生1:“要学好语文,不仅要看文学方面的书,还要认真学习政治、历史、生物、地理等学科。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大语文观,为将来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
学生2:“生活点滴无小事,我们身边的每一样似乎毫不起眼的东西里都暗含着许多我们所不知道的秘密,看来我们只有认真学习才不至于成了现代的‘文盲’了。”
学生3:“科学理论的验证,有时会像大海捞针一样艰难。麦克翟恩研究岩层的事例、爱迪生灯丝实验的过程,都属于验证,都付出了巨大努力。我们的学习也是这样,‘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加倍努力吧,同学们!”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表达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结合学过的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和中心,结合上下文情节分析。要认真阅读题目中的提示语和关键词语,表达要有理有据。
故答案为:学生1:“要学好语文,不仅要看文学方面的书,还要认真学习政治、历史、生物、地理等学科。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大语文观,为将来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
学生2:“生活点滴无小事,我们身边的每一样似乎毫不起眼的东西里都暗含着许多我们所不知道的秘密,看来我们只有认真学习才不至于成了现代的‘文盲’了。”
学生3:“科学理论的验证,有时会像大海捞针一样艰难。麦克翟恩研究岩层的事例、爱迪生灯丝实验的过程,都属于验证,都付出了巨大努力。我们的学习也是这样,‘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加倍努力吧,同学们!”
【点评】切合要求,语言畅达即可。
14.【答案】(1)恐龙生活的时代,地面上已经有了大量的植物,高大的树木参天耸立,恐龙在树林穿行,恐龙有十几种,有带翅膀的翼龙在天上飞,地面上有大型食肉恐龙和更大的食草恐龙活动,地面到处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2)地球上的恐龙可能是因为一直场大瘟疫造成灭绝的,因为那时候的生物免疫力很差,有了瘟疫无法控制,使所有恐龙因此而灭亡。
(3)兽脚类、鸟臀目、剑龙类、角龙类、甲龙类、肿头龙等。
(4)①加强恐龙化石的勘测,尽量将恐龙化石全部发掘出来。②加强出入境管理,严格把关,不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③加强群众监督,依靠人民的力量控制文物的流失。
【解析】(1)仔细观察图画信息,根据对课文的了解,发挥想像描述即可。
(2)关于恐龙灭绝的主要观点还有以下几种: 一、气候变迁说。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 二、物种斗争说。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三、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 四、地磁变化说。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
(3)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回答。根据臀部结构的不同,所有恐龙都可以归入蜥臀目和鸟臀目两个大类。这两个大类又可以划分为比较小的类,直到科这一层。蜥臀目分为蜥脚类和兽脚类,蜥脚类又分为原蜥脚类和蜥脚形类。鸟臀目分为5大类:鸟脚类、剑龙类、甲龙类,角龙类和肿头龙类。
(4)针对“有一些恐龙化石被不法分子偷运出境”,提出保护恐龙化石的合理的建议即可。
故答案为:(1)恐龙生活的时代,地面上已经有了大量的植物,高大的树木参天耸立,恐龙在树林穿行,恐龙有十几种,有带翅膀的翼龙在天上飞,地面上有大型食肉恐龙和更大的食草恐龙活动,地面到处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2)地球上的恐龙可能是因为一直场大瘟疫造成灭绝的,因为那时候的生物免疫力很差,有了瘟疫无法控制,使所有恐龙因此而灭亡。
(3)兽脚类、鸟臀目、剑龙类、角龙类、甲龙类、肿头龙等。
(4)①加强恐龙化石的勘测,尽量将恐龙化石全部发掘出来。②加强出入境管理,严格把关,不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③加强群众监督,依靠人民的力量控制文物的流失。
【点评】恐龙的体型、生活形态等可以通过发现的化石而进行复原和推断,但恐龙的皮肤的颜色,无法找到化石的依据,所以只能根据对现有动物的认识来推测。根据古生物学家推测,大型恐龙可能会有斑纹或斑点作为保护色,颜色也会更鲜艳一些。交配期间,雄性恐龙的头部与皮肤的部分区域可能会像现代鸟类一样显现出艳丽的色彩,这样更容易获得异性的青睐。
【答案】15.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相碰撞、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
16.不能。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大陆”与“漂移”、“孔龙”与“迁移”一一对应,互换后不能准确表达句子的意思。
17.画线的语句是为了说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是吻合的,以此佐证它们很早以前可能是一整块陆地,从而说明大陆漂移学说的可能性。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说明内容的梳理与概括。解答此题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内容找到对应的段落,然后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分析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需分析词义的不同,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应用哪个词语即可。
(3)本题考查句子作用的分析。阅读括号中句子,可以看出其是对括号前的内容进行一个补充说明的作用。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结合关键句“ 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 ”即可概括作答。
16.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解答时需分析两个词语的不同含义,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应用哪个词语即可。首先表明观点,不能,因为“漂移”与“迁移”两者虽都有移动的意思,漂移意思在水中移动;迁移:是从一个地点移动到另一个地点。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可知此处应用漂移,而不是迁移。
17.“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这是地球大陆板块的“漂移说”,对于读者来说可能不好理解,但是括号里的文字就很通俗易懂,让人很容易理解。
18.【答案】(1)同样纬度,我国更冷的具体情况与原因。
(2)列数字、作比较。列出具体的气温度数,把我国冬季漠河的温度与英国冬季利物浦的温度进行比较,说明虽然纬度基本相同,但两地气温相差巨大,表明我国更冷,也引出下文“处在同样的纬度范围内,为何我国的冬季温度比较低”这一问题。
(3)不能,“大约”表示估计,表明后面的温度只是估计,并不是准确数字,如果删掉,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一定比纬圈平均温度低14℃~18℃,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大约”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4)由果到因的逻辑顺序。先列举我国无论北方还是南方,与同纬度的其他国家相比都更冷,然后说明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这样说理,符合逻辑,更便于读者的理解。
【解析】(1)根据这篇文章的题目可知,这篇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是:同样的纬度,我国为何更冷?换句话说就是同样纬度,我国更冷的具体情况与原因。
(2)“东北地区平均气温低至-20℃”“漠河同时期气温竟然低至-30.9℃”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而这段话把我国冬季漠河的温度与英国冬季利物浦的温度进行比较,这两个地区的纬度相同,但是两地冬季的温度差别却很大,结合语境分析,作者使用这两种说明方法,具体说明说明虽然纬度基本相同,但两地气温相差巨大的事实,非常令人信服。结合下文说明内容分析,这段话也引出下文“处在同样的纬度范围内,为何我国的冬季温度比较低”这一问题。
⑶ “大约”,表示估计。“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大约要低14℃~18℃”意思是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估计要低14℃~18℃。 如果删掉,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一定比纬圈平均温度低14℃~18℃,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大约”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因此不能删去。
⑷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章首先列举我国无论北方还是南方,与同纬度的其他国家相比都更冷,然后说明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或由果到因的逻辑顺序。这样说理,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更便于读者的理解。
故答案为:⑴ 同样纬度,我国更冷的具体情况与原因。
⑵ 列数字、作比较。列出具体的气温度数,把我国冬季漠河的温度与英国冬季利物浦的温度进行比较,说明虽然纬度基本相同,但两地气温相差巨大,表明我国更冷,也引出下文“处在同样的纬度范围内,为何我国的冬季温度比较低”这一问题。
⑶ 不能,“大约”表示估计,表明后面的温度只是估计,并不是准确数字,如果删掉,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一定比纬圈平均温度低14℃~18℃,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大约”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⑷ 由果到因的逻辑顺序。先列举我国无论北方还是南方,与同纬度的其他国家相比都更冷,然后说明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这样说理,符合逻辑,更便于读者的理解。
【点评】⑴本题考查提取并概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技巧: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内容的范围;②有些内容,直接在提取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内容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⑵本题考查了说明文说明方法辨析及其作用。说明方法特征明显,一般比较容易判断。说明方法的作用,首先结合说明方法牢记其通用的作用,其次要注意结合运用说明方法的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切记离开文章内容的空洞分析。
⑶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字词能否删去题型,首先要表明观点,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分析理由的思路是:该词表示什么,句中什么意思,去掉后会怎么样,与原文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⑷本题考查分析说明顺序及作用的能力。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作者依据这些来安排说明内容的先后顺序,就容易把事物之间的关系说清楚,将繁复的内容介绍得有条不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