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3课
——刘成章
安塞腰鼓
作者简介
刘成章,陕西延安人。中共党员。1937年生于延安市。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助教,延安歌舞团编剧,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副主任,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陕西省出版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文学创作一级,《文学家》主编。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一级作家。读初中时开始发表作品。写过诗歌,写过歌词和剧本,歌词曾产生一定影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主要以散文创作活跃于文坛,出版过七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7篇散文作品入选14种版本的大中专院校和中学语文课本。
生字新词
瞳(tóng)仁
恬(tián) 静
晦(huì)暗
羁绊(jī bàn)
蓦(mò) 然
冗(rǒng)杂
戛(jiá)
磅礴(páng bó)
生字新词
亢奋:极度兴奋。
晦暗:昏暗。
羁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试用“(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划分结构层次。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4)击鼓前的预备阶段,蓄势待发。
第二部分:(5~27)表演安塞腰鼓。
(5~13)火烈的场面。
(14~17)沉重的响声。
(18~22)击鼓的后生。
(23~27)梦幻的舞姿。
第三部分:(28~30)鼓声戛然而止,以动衬静,意境幽远。
解读探究
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意蕴美、情味美。
学生寻找自己觉得最精彩的语句片段品读赏析,要求用“( )好,好在( )”这一句式进行赏析评点。(可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
(1)从用词方面说:
(2)从修辞上说:
(3)从写法上说:
(4)从语言上说:
扩展延伸
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赞歌!它是一幅鼓在搏击、情在燃烧、人在奋发的北国风情图!它给了我们强大的震憾,今天老师还将带着同学们走进另一个震憾。
欣赏影片:《千手观音》。它是由21个又聋又哑的人表演的。这21又聋又哑的人,带给我们的是怎样的震撼!欣赏后请你借鉴本文的写作技巧,把你刚才所看、所想的汇入你的笔尖,向同学们传递你心灵上的震撼。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安静的腰鼓(静)→火爆的腰鼓(动)→寂静的腰鼓(静)
(击鼓前) (击鼓时) (击鼓后)
补充资料
“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影响最大的舞种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延安市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米脂县、榆林市等地最为盛行,腰鼓表演的基本形式和动律虽然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表演风格和习俗。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也最出名。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安塞腰鼓最初起源于春秋以前,原是迎神驱邪之用,后来在边防军队中传播开来。
安塞腰鼓一直被边防将士视同刀枪、弓箭一样不可少的装备。遇敌突袭,击鼓报警;如有信息,击鼓传讯;两军交锋,击鼓助威;征战胜利,击鼓庆贺。可以这样说,安塞腰鼓陪伴了边关将士浴血征战数千年。
安塞腰鼓
补充资料
1988年,安塞腰鼓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奖,近年来,安塞腰鼓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国外进行表演。安塞腰鼓上千人一同表演,令人陶醉,故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演出的阵容很大,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有时候几个队连在一起,能拉出一二里路的距离。
安塞腰鼓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腰鼓手们的装束一律是古代将士的便装服,或黄或红的头巾包头,素色的衣服,显得整齐壮观。
安塞腰鼓表演时用鼓、锣、钹、唢呐伴奏。表演的花样很多,领头的鼓手和后面的鼓手都跟随哨子变换动作。鼓点雄壮有力,扣人心弦。
安塞腰鼓主要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来体现美。鼓手们的动作强劲豪放,刚劲洒脱,时而散开时而合拢,穿插交替,龙腾虎跃,粗犷舒展,体现出北方人憨厚、质朴、热情、开朗和坚强的气质。
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修辞手法在现代文阅读中的应用。
修辞手法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和方法。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另外引用、对比、借代、反语也应有所了解。
修辞手法的作用。(答题:修辞+作用+情感)
(1)比喻:把×××比喻成×××,将表达的内容写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把×××当成人来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5)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知识点梳理
(6)反复: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文章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富有感染力。
(7)设问: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使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9)引用:通过引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0)借代:借用×××来代替×××,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2)对比:把×××和×××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知识点解析
生 命 之 芯
①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初春时节, 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不久,那些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到半月,院子的上空就摇曳一片的苍翠,连一片金黄阳光也漏不下来。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②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扬的葡萄叶子的。清晨推窗一望,绿叶田田,满眼碧绿的饱满苍翠,让人感觉到了新一天的爽朗和清新。
③暮秋时节,满藤的叶子都已枯黄了,飒飒秋风一吹,便不停有三三两两的叶子从藤架上飘飘扬扬地掉落下来,落在庭院里、墙角和台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这时,素爱清爽的妻子便不得不及时清扫那些落叶。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但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但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
④妻子也想了许多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
⑤去年的中秋,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剪摘葡萄时,妻子不是挑紫透的先摘,把那些没有熟透的葡萄串子留着,而是一次全早早摘了,不论有没有熟透。摘得一串不留。妻子说,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
⑥果如妻子所说,葡萄摘下后三四天,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个夜晚或半天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但却早早地凋落了。
⑦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的老藤和那些褐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令人痛惜不已。
知识点解析
⑧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夭折了,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
⑨果实或许就是作物们的梦想,或许就是作物们生命的纯粹使命,或许是作物们的灵魂,过早丢失了自己的果实,作物们生命的秋天就提前来临了。
⑩静静坐在葡萄架下,仰望着那一簇簇摇曳的绿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无论是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的;无论是一粒蛰伏在绿叶间的虫子,还是我们脚下的一粒泥土……
一切都是有着自己的梦想好灵魂的。
下面的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暮秋时节,满藤的叶子都已枯黄了,飒飒秋风一吹,便不停有三三两两的叶子从藤架上飘飘扬扬地掉落下来,
落在庭院里、墙角和台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
【参考答案】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葡萄落叶比作不能飞的蝴蝶,形象而生动地写出了葡萄落叶的形态,表达了作者对葡萄落叶失去生命的惋惜之情。
中考在线
关 注 父 母
(1)我不是孝顺女,总觉得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①____________,从不知感恩,还时常惹他们生气,顶嘴耍赖也不以为过。但有几件事让我感触颇深,并觉得无论怎样的真情实意,只有表现出来才是最真实的。
(2)去年爸爸70岁生日,我送了一块语言报时表和两瓶酒给他。爱酒的他②___________要把那两瓶普通的花雕酒留下等远方朋友来时共享,手表则立马戴在手上。尽管自动报时声把他折腾得一宿没睡好,但平时遇到熟人他仍会乐颠颠地按一下,告诉人家是女儿送的礼物。一天,我见他不停地按表,就嗔道:“这样很费电池。”他孩子般地低下头,不好意思地咕哝:“我觉得就像你在告诉我几点钟。”我猛地感悟:这不仅仅是千金难买的慈父童心啊!
(3)去年,我心血来潮,忽然拉上母亲去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歪打正着,那天是母亲的生日。看着看着,她打起瞌睡来。我捅捅她,问她好不好看。她没睁眼就答:“好看,好看,这么热闹的场面还是第一次看到呢! ”尽管不识字的她把故事理解得南辕北辙,但这并不妨碍她事后与老姐妹反复津津乐道。其实,母亲无所谓电影内容本身,而在意女儿对她的关注。
(4)过年了,我破天荒地给父母各包了50元的“压岁”钱,父亲惊奇地问:“你发财了吗 ”一句话问得我双眼③___________:我为父亲的知足而感动,为自己多年来对双亲的忽略而羞愧。曾几何时,做儿女的我们,习惯了对别人慷慨大方,而不善体恤父母,我们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而不愿为父母洗一只碗。下班回家,放松肢体,等待父母送饭莱上桌;在外受气回来,举止粗鲁,余波殃及双亲,使得父母赔上不少小心。多少年来,我们习惯了等待父母的爱和关怀,而不知回报,哪怕是父母给予的千分之一。也许,父母之于我们,抚养的辛劳,成长的牵挂,是我们难以偿还的,但不要轻视一声真诚的问候,一个尊敬的举动,一点④___________和关注。这些都能成为老人夏天的秋凉,冬天的温暖,暗夜的烛光,它会照亮父母的晚年。
(5)马上动手,给我们的父母一份关注,一份体谅,一份惊喜。
考点:修辞手法在现代文阅读中的应用。
中考在线
文中画线句“这些都能成为老人夏天的秋凉,冬天的温暖,暗夜的烛光”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揭示了儿女们的关爱对父母的迫切与重要,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此外,本句还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这里排比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形象、生动、具体可感。作用: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有利于作者抒发感情、增加表达的音韵节奏美。
实战演练
三 角 梅
刘成章
那年春天,我们陆续给小院栽了一些花木,其中包括一棵三角梅。我们知道三角梅可以开出很繁盛很灿烂的花,所以对它怀着极为美好的憧憬,特意把它栽在房屋山墙边极为显眼的地方,希望无论是谁来到我家门前,一眼就能看见。
不料遇到了令人非常沮丧的事情。栽的时候,都一样认真,一样施足了底肥浇足了水,栽好之后,管理也没有偏三向四,可是别的花木都长得欢欢势势,到抽条时抽条,到开花时开花,一年下来,都长得很像个样子了,唯独那棵三角梅老是婴儿似的趴在那儿,停滞在那儿,好像完全忘了自己应该长长了。
第二年,那棵三角梅仍然毫无变化。
第三年,满院子的花木都长得青春勃发,高大喜人,那棵三角梅的叶片却比当初栽下时还少了好多,病恹恹的,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我和老伴感伤地想,它总有一天会死去。但自己亲手种下的,还曾怀有那样美好的憧憬,心中仍存那么一丝丝的期盼。
去年是栽下它的第四个年头了。春天,当别的花木都在泛绿、发芽时,那三角梅依然毫无生机,一点要拥抱春天的意思都没有。我和老伴多次站在它面前皱眉,叹息,甚至责备。我们说,干脆把它拔了吧,省得它还占着一块地方,还要天天浪费几勺水。我的女儿和女婿,也是这样的观点。至此,全家的意见都一致了,欲除之而后快。
然而,事情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就在我们说这话后的不长时间,我们惊喜地看见,三角梅可怜兮兮的枝叶间居然抽出了一枝表皮有着细致纹路的新条,而且长得很快,不久就长到二尺长了,接着又在那新条上旁逸斜出,生出了好几条侧枝。我们高兴极了。可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也许是我们要挖掉它的议论被它听懂了吧!如果是这样,对它来说,那可是个性命攸关的大事啊。于是它就拼命一搏,终于把生命的力量给搏出来了。好像每天太阳一出来,它就死盯着周围的花木,与它们比赛着成长。它身上透露出来的生机,非常生动地展现在蓝天之下,是那么醒目耐看。这时候与其他花木相比,它毫无逊色之处。它像沉默了好几年的毛毛虫,蓄满力量,开始向着花蝴蝶的方向蜕变。
实战演练
又过了一个多月,我出门要干什么去,忽见山墙边露出一段红色的花枝,仔细一看,才发现竟然是三角梅开了一嘟噜火红的花。它静静地趴靠在墙边,正好长了一人高。我急忙叫来老伴,让她也高兴高兴。老伴的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又是一个春天来临了,此时的三角梅已长成一棵枝茂花繁的大树,比房檐都高,它的红色花瓣就像红金子捶成的薄片,只要轻轻撞击就能发出动人的声音。太阳照射的时候,它的每朵花都泛溢着红色的光晕;风儿一吹,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急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
生命,在坚韧中真是蕴藏了无法言说的奥秘和潜能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8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
风儿一吹,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急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传神地描绘了绽放的三角梅被风吹动时鲜艳如火、活力无限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三角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布置作业
(1)下列注音全部准确的一项是( )。
A.晦暗(huì) 闭塞(sāi) 亢奋(kàng) 飞溅(jià)
B.恬静(tián) 羁绊(jī) 烧灼(zhuó) 冗杂(rǒng)
C.颤栗(chàn) 骤雨(zhòu) 震撼(hàn) 磅礴(bàng)
D.瞳仁(tóng) 戛然(jiá) 辐射(fú) 蓦然(mò)
【参考答案】D(A项中“塞”的读音应是“sè”;B项中“冗”的读音应为“rǒng”;C项中的“颤”的读音应为“zhàn”;“磅”的读音应为“páng”)
(2)对下列句中加括号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B.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极度兴奋)
C.(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昏暗)
D.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声音突然中止)
【参考答案】C。“晦暗”在句中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布置作业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黄土高原上, 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②观众的心也 变成了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③每一个舞姿都使人 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④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 ,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A.爆 突然 颤抖 寂静 B.演 蓦然 颤抖 恬静
C.爆 蓦然 颤栗 寂静 D.演 突然 颤栗 恬静
【参考答案】D
(4)品味下面的句子,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①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②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古典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参考答案】①“碰撞”化无形为有形,写了鼓声的力量。“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写出了沉重的鼓声清楚地回响在山崖之间,似乎山崖也被敲击出了强烈的鼓点,三个“隆隆”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如在耳畔的音响效果。②鼓声进入高潮时,人的所有悲欢、渴求和或真或幻的感觉都随着舞姿和鼓点在交织、旋转、凝聚、纵情地驰骋,放射出生命的热力,托起翻动、腾飞的思绪,上升到空灵的境界。生命因力量而得到宣泄,力量又带动生命奔腾升华。
布置作业
(5)下列语句中没有反义词的一组是( )。
A.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B.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C.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D.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
【参考答案】D
(6)指出下面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①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考,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
②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
③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也不曾响过。( )
【参考答案】①排比 ②比喻 ③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