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11课
——魏学洢
核舟记
疏通文句
(1)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注意以下加粗字的读音。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 八分有(yòu)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疏通文句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整体感知
(1)疏通文意后,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整体感知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①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第1自然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②总结全文,统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做结。
整体感知
②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整体感知
③探究思考。
提问: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整体感知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第2~4自然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品析语言
(1)课文第1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品析语言
(2)揣摩下列语句。
①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②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③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④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品析语言
教师总结: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作者在说明这件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节上又大胆想象,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赋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启发我们说明事物时不应是呆板平实的,而应该是能打动人的,给人以想象的。
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
明确: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补充资料
民间手工艺品
民间手工艺品是指民间的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就地取材,以手工生产为主的一种工艺美术品。手工艺品的品种非常繁多,如宋锦、竹编、草编、手工刺绣、蓝印花布、蜡染、手工木雕、油纸伞、泥塑、剪纸、民间玩具等。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的社会历史、风俗习尚、地理环境、审美观点的不同,各地的手工艺品具有不同的风格特色,充分的展示了中国手工艺术的风采。
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一:文言虚词“其”的用法。
“其”在文言虚词中既有实词的语意含义,又有其特定的语法功能,不像多数文言虚词,意义比较虚泛,往往只有语法功能。实际上,“其”字在现代汉语中也用得比较普遍,如各得其所、自圆其说、两全其美、乐在其中、其乐融融。从整个短语的意思可以推断出,短语中的“其”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再如:促其早日实现、不能任其自流。在这些句子中,“其”字又是“他(她、它);他(她、它)们”的意思。而在“其间、其中、查无其事、不厌其烦”等短语中,“其”相当于“那、那个、那样”的意思。
知识点梳理
从语法上讲,“其”的词性包括代词、副词、连词、助词。在具体的词性中,“其”的意义和用法是不同的,在众多词性中“其”做代词和副词的出现频率比较高。区分的方法主要是看它在具体上下文当中是否有所指代,以及它与哪类词语结合。
文言虚词“其”的用法同其他虚词的用法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平时注意积累,不断地进行总结归纳就会有收获。下面是笔者编写的“其”字口诀,目的是帮助学生记忆: “其”字单作三人称,单数复数须认清;“其”作代词要当心,译时常用“的”字跟;“其”作定语小主语,活用为“我”表自称;指代“这”“那”和“其中”,要在句中把位定;“其”作副词列句首,多种语气须辨明;或表假设和选择,译作连词表呼应。
知识点梳理
解释“其”字的用法。
(1)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智子疑邻》)
(2)恐前后受其敌。(《狼》)
(3)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明确:(1)他的。 (2)它们的。 (3)自己的。 (4)其中的。
中考在线
文言虚词“其”的用法。
【例】(南宁市中考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习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中考在线
下列加粗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必细察其纹理 必先苦其心志
B. 以虫蚁为兽 扶苏以数谏故
C.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D. 驱之别院 盖追先帝之殊遇
【讲评】A.代它。B.把;因为。C.被;给。D.代它;的。
【参考答案】A
实战演练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有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实战演练
下列加粗字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讲评】A代词,他的;表示恐怕,表感叹的语气。B完成;从事。C最终。D能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参考答案】C
拓展提升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习题。
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①尝贻余核舟一 ( )
②诎右臂支船 ( )
③左手倚一衡木 ( )
④其船背稍夷 ( )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
⑥神情与苏、黄不属 ( )
⑦八分有奇 ( )
【参考答案】①赠送 ②“诎”同“屈”,弯曲 ③“衡”同“横” ④平 ⑤挑选 ⑥相类似 ⑦“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奇”,零数
(2)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苏、黄共阅一手卷。
②舟尾横卧一楫。
③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④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⑤又用篆章一。
【参考答案】 ①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 ②船尾横放着一支桨。 ③总计这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小窗。 ④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 ⑤还有一颗篆文图章。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3)写出文中描写苏东坡外形特征的句子。
【参考答案】峨冠而多髯。
(4)写出文中描写佛印外形特征的句子。
【参考答案】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5)用横线在文中画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参考答案】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