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陆良县2022-2023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陆良县2022-2023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3-06 17:09: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陆良县2022-2023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 试卷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组
北京房山石花洞上下发育8层,①层是地表以上的东山穿洞,②~⑧层位于地表以下,底层为地下暗河。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695高地为( )
A.向斜山 B.背斜山 C.断块山 D.火山
2.图示区域( )
A.洞层③比⑤形成早 B.褶皱形成于T地层发育前
C.地质构造利于储油 D.岩浆活动形成了各层溶洞
3.石花洞发育了8层,推测该区域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沉 B.间歇性下沉 C.持续抬升 D.间歇性抬升
2021年7月,持续“预警”194天的济南趵突泉,终于出现了时隔两年的“趵突腾空”胜景。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关于趵突泉持续“预警”194天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调水工程改变了泉水的补给类型 B.当年春季降水量偏少,较为干旱
C.南部山区植被遭人为破坏较严重 D.农业生产在播种季节用水量偏大
5.下列关于趵突泉和济南城区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城市污水是导致趵突泉水质变坏的主要原因
B.南部山区降水量影响趵突泉地下水位的高低
C.城区路面硬化,导致了趵突泉水位持续下脾
D.图中所示径流量增大,将导致济南城区内涝
2022年10月5日,江西北部发现三枚距今7000万年的恐龙蛋化石,填补了江西北部没有恐龙化石的空白,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该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7.关于地球演化史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元古宙地球出现生命 B.太古宙形成亚欧大陆
C.新生代形成青藏高原 D.古生代铁矿形成时期
下图是我国横断山区金沙江河谷两侧植被垂直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8.该谷底附近形成亚热带干旱小叶灌丛带,是因为( )
A.海拔低,气温高,蒸发旺盛 B.受下沉气流影响,降水较少
C.地处闭塞河谷,水汽不易扩散 D.内陆河谷,水汽难到达,降水少
9.图中②→③→④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二、综合题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面左图为伦敦、北京地理位置示意图,右图分别为北京(甲)、伦敦(乙)两地各月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
(1)伦敦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北京附近的河流主要补给类型是________,其自然带是_____。
(2)由北京到伦敦沿途植被景观变化主要体现了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主导因素是__________。
(3)我国冬季受_____(气压中心)的控制,此时北京盛行风向是_____,该季节中国常遭受的气象灾害主要是_____。
(4)依据北京和伦敦的气候资料图,比较北京与伦敦两地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
北京_____;伦敦_____。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发育最直接的表现是具有稳定河谷和持续水流,稳定河谷的塑造离不开水流的侵蚀作用,持续水流的获得则需要补给水量的增加。青弋江位于安徽省南部,发源于黄山山脉,是长江下游地区右岸的一级支流。野外考察发现青弋江某地段发育了海拔由高到低的平坦面P和T,并相应堆积了砾石层。其中,T砾石层砾径以中粗粒为主;P以中粒(小于中粗粒)为主,分布比较分散,含有较多粗大砾石。下图示意源于洪积扇辫状河的青弋江发育过程(图中箭头代表侵蚀方向)。
(1)描述辫状河发育阶段在出山口处的河流地貌特征。
(2)简述图中P、T平坦面的形成条件。
(3)分析P平坦面砾石层砾径特征的成因。
12.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分别为“太阳光照图”(阴影表示黑夜,非阴影表示白天)和“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
(1)图中EF线是___________(晨线、昏线)。
(2)图中所示这一天是北半球的___________(节气),此时太阳直射点刚好位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a、b、c、d中的___________点。
(3)A、B、D三点地球自转角速度___________,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___________。
(4)这一天北半球昼夜状况是___________,白昼达到一年中___________(最大、最小)值,此后一个月北京的昼夜长短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
(5)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此后一个月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实验中学教学楼正午的影子逐渐___________(变短、变长)。
(6)图示D点的日出时间___________时,BC两点的昼长之差为___________小时。
1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区域年均温分布的主要特点,并说出其主要影响因素。
(2)判断甲河流的类型和流向,并简述理由。
(3)简述松花江流经哈尔滨段的水文特征。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A 3.D
【分析】1.读图,695高地岩层向下弯曲,岩层新老关系为“中部新,两翼老”,为典型的向斜构造,地形为山岭,属于向斜山,A正确,B错;该处岩层未发生断裂,且岩层层理结构明显,无火山活动,不属于断块山和火山,CD错。故选A。
2.溶洞受流水侵蚀形成,每一层洞穴形成后,地壳抬升,之后一段时间内地壳相对稳定,岩层再次接受流水侵蚀形成下一层洞穴,因此③形成的时间较早,⑤形成的时间较晚,A正确;该区域褶皱形态相似,说明发生过一次褶皱,T层也发生了明显的弯曲,说明褶皱发生于T层形成之后,B错;该处地质构造为向斜,地下暗河发育,不利于储油,C错;该处多层溶洞是由流水侵蚀作用以及内力抬升作用形成,而非岩浆活动形成,D错。故选A。
3.该地区溶洞受流水侵蚀形成,每一层洞穴形成期间,地壳相对稳定,之后地壳抬升,再之后一段时间内地壳又相对稳定,岩层再次接受流水侵蚀形成下一层洞穴,如此形成8层溶洞,反映出该区域地壳经历了8次间歇性抬升,D正确,其他选项的地壳运动均不会形成该类洞系景观。故选D。
【点睛】地形倒置是是指地表起伏与地质构造起伏相反的现象,也称逆地形。常见的有“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岩层发生褶曲隆起时,背斜形成山,向斜形成谷,但由于背斜顶部往往张节理比较发育,侵蚀作用进行较快,背斜山可能逐渐演变成背斜谷,而两侧的向斜谷则变成了向斜山,这种地形起伏和构造起伏不一的现象称为地形倒置,该题中695高地为向斜山,是典型的“地形倒置”现象。
4.A 5.B
【解析】4.阅读材料可知,趵突泉持续“预警”代表的是区域类缺水,地下水位下降。调水工程不会改变泉水的补给类型,且南水北调不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故A错误,符合题意;当年春季降水偏少,较为干旱,地下水得不到补充,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南部山区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下渗量减少,地下水位降低,补给水减少,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农业生产在播种季节需要大量的水用于灌溉,用水量偏大,补给水减少,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选择A。
5.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图图中的地下水流向显示,趵突泉的水源主要来自南部山区的地下水补给,城市不在补给区,因此城市污水不是导致趵突泉水质变坏的主要原因;故A错误;南部山区作为补给区,降水量的大小,将影响趵突泉地下水位的高低,故B正确;趵突泉补给区位于南部山区,城区路面硬化对趵突泉的水位影响不大,故C错误;图中显示的是地下径流,而城区内涝主要是由地表径流短时间内增大引起的,故D错误。答案选择B。
【点睛】趵突泉的形成原因:1、与济南的地形结构有关系。济南的南边是千佛山,山区是石灰岩组织而成的,由于石灰岩有空隙,所以在石灰岩倾斜的时候,泉水就会顺着它流向济南,就有了济南泉水的产生。2、济南的北面是平原,平原的泥土下面是岩浆岩,当地下水流到岩浆岩这里的时候,就会覆盖在上面,最后由于压力,地下水就会从地下的缝隙中涌出,就有了趵突泉了。
6.C 7.C
【解析】6.由题干信息可知,该恐龙距今7000万年左右,根据地质年代表可知,中生代在距今25000万年到6550万年,所以该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C正确,BCD错误。故选C。
7.地球生命最早出现于太古宙中后期, A错误;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在古生代形成雏形, B错误;太古宙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D错误;大约在5000万年左右(新生代)印度和欧亚板块开始发生碰撞,青藏高原逐渐形成,C正确。故选C。
【点睛】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科学家进行系统性地编年,形成了地质年代表。
8.B 9.C
【分析】8.该河谷位于亚热带地区,虽然海拔较高,但谷底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形成焚风效应,气流下沉增温明显,形成干热河谷。气温较高,空气干燥;植物为适应干热河谷的环境,减少蒸发量,形成了“亚热带干旱小叶灌丛带”。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9.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②→③→④自然带的更替体现的是因为海拔不同导致的自然带差异,为垂直分异规律,C正确;没有体现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AB错误;不是因为地域差异导致的地方性分异规律,D错误。所以选C。
【点睛】干热河谷是指高温、低湿河谷地带,大多分布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主要是由于焚风效应和山谷风叠加导致的。山体自然带的差异体现的是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0.(1) 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气降水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 从沿海到内陆(经度地带性) 水分
(3)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 西北风 寒潮(低温冻害)
(4) 北京: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夏季) 伦敦: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分析】本题考查了气候类型的判读及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
伦敦位于欧洲西部,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北京附近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是大气降水,其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
由北京到伦敦从亚欧大陆东部穿过内陆腹地到亚欧大陆西部,沿途植被景观的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主导因素是水分。
(3)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陆地降温慢,形成冷高压,我国冬季主要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控制,此时北京盛行西北季风,受其影响,冬季我国常遭受寒潮、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
(4)
读甲图可知,北京是温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夏季降水集中;读乙图可知,伦敦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季节分配较为均匀。
11.(1)由出山口处向前方河流呈放射状(树状)分布;从出山口处向周边地势逐渐降低;从出山口处向外围堆积层由厚变薄;从出山口处向外围表层沉积物颗粒逐渐由粗变细等。
(2)地壳间歇性抬升;降水增加,河流下切。
(3)P为原洪积扇,砾石层堆积时期,因平时水流小且辐散,水流搬运能力较弱,砾石平均粒径偏小;偶发性的季节性洪水,水流量大,搬运能力强,砾石粒径粗大。
【分析】本题以青弋江的发育为背景材料,涉及到河流地貌特征、河流地貌的形成条件、河流地貌特征的成因,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1)
由图中示意图可看出,由出山口处向前方河流呈放射状分布;从出山口处向冲积扇周边,地势逐渐降低;从出山口处向外围,由于河流流速变慢,堆积层逐渐由厚变薄;由于搬运能力逐渐减弱,冲积扇从出山口处向外围表层沉积物颗粒逐渐由粗变细等。
(2)
图中的平坦面为阶地,其形成受内外力作用共同影响,内力作用为地壳间歇性抬升,外力作用表现为降水增加,河流下切。
(3)
砾石层砾径特征与河流水文特征密切相关,P为原洪积扇,砾石层堆积,以中粒(小于中粗粒)为主,分布比较分散,说明水流小,搬运能力较弱且辐散;含有较多粗大砾石,说明河水流量大,搬运能力强,可能为偶发性的季节性洪水。
12.(1)晨线
(2) 冬至 d
(3) 都为15°/h D>A>B
(4) 昼短夜长 最小 昼逐渐变长,夜逐渐变短
(5)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变短
(6) 6时 12小时
【分析】本题以光照图和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图为背景,考查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识水平和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
(1)
结合图示可知顺地球自转,EF由黑夜进入白昼,则EF是晨线。
(2)
由图示光照图可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为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为极昼,因此这一天是北半球的冬至日(12月22日),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对应右图中的d点(冬至)。
(3)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是除了南北两极点外,各地的角度速度值均相等,都是15°/h;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0,因此D>A>B。。
(4)
这一天是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白昼达一年中最小值时,纬度越高夜越长,极圈出现极夜;此后一个月是1月22日,此时北京还是昼短夜长,且白昼逐渐变长,黑夜逐渐变短。
(5)
这一天是北半球冬至日,此时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后一个月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地处北半球的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实验中学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教学楼正午的影子逐渐变短。
(6)
读图可知,D点位于赤道,赤道处全年昼夜平分,昼长12小时,日出时间为6时;计算可知,此时B点的昼长为8小时,C点昼长为20小时,因此BC两点的昼长之关为12小时。
13.(1)主要特点:年均温自南(低纬)向北(高纬)渐低;极小值(小于-2℃)位于图示地区西北部;中部地区等温线向北凸出,年均温比同纬度的东西两侧高;西北部地区等温线较其他地区密集,单位距离年均温的变化较大。
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地形。
(2)类型:内流河,甲河流最终汇入内陆湖中。流向:自东北流向西南
原因: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降低
(3)该河以季节性积雪融水和雨水补给为主,有春汛和夏汛;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冰期长;含沙量小;流速慢;有凌汛现象
【分析】本题以东北松嫩平原的地形、水系、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分布等内容为背景材料,涉及等温线判读、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河流特征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及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素养。
(1)
描述图示地区年均温分布的主要特点,主要从等温线数值的递变规律、等值线的弯曲和闭合状况、极值区的位置、等值线的疏密等方面考虑。读图可知:图中年均温等温线大致呈东西走向,数值自南向北渐低;极小值(小于-2℃)位于图示地区西北部;中部地区等温线向北凸出,说明中部年均温比同纬度的东西两侧高;西北部地区等温线较其它地区密集,说明西北部单位距离年均温的变化较大。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地形、海陆位置、洋流、天气状况、下垫面、人类活动等因素,其中纬度、地形是主要影响因素:随纬度升高,温度降低;中部平原海拔低,热量条件较好,东西两侧为山地,海拔高,热量条件较差,等温线中部向北凸出。
(2)
结合图右上方的图例、读图可知,甲河所在地区东北高西南低,所以甲河流自东北向西南流。从水系分析,河流注入内陆湖泊,没有流入海洋,所以是内流河。
(3)
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水能资源、流速及水位等方面。我国东北三省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纬度高,冬季寒冷而漫长,积雪厚度大,因而该河以季节性积雪融水和雨水补给为主,有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结冰期长;由于松花江流经哈尔滨段流向为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因而有凌汛现象;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因而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该地区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很弱,因而河流含沙量小。流经松嫩平原,地形平坦,河流流速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