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县2022-2023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唐宋时期是中国正统诗文发展的高峰,从唐至今,诗文选本有一两千种。现存的一两千种唐宋诗文选本,可分为唐诗选本、唐文选本、唐诗文选本、宋诗选本、宋文选本、宋诗文选本、唐宋诗选本、唐宋文选本八类。这八类选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但当代的整理研究工作却相对滞后。
从学术价值来说,一是保存文献之功。以唐人选唐诗为例,不少中小诗人的作品因选本才得以留存至今。如刘眘虚诗,《全唐诗》存13首;陶翰诗,《全唐诗》存17首;元结《箧中集》收沈千运等7位诗人诗24首。有些家族性、地域性的选本,辑佚的材料更为丰富。这些选本中还有大量异文,可供参考,如《河岳英灵集》中的李白诗,就有不少异文,有的对研究李白诗歌有重要意义。二是批评史价值。选本对具体作品的选择具有鲜明的倾向性,著名的选本有引导性——引导一个时代或一段时间文学发展的走向,如清人王士祯选《唐贤三昧集》,倡导“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于是清空淡远的诗歌流行一时;沈德潜选《唐诗别裁集》,首重“鲸鱼碧海”“巨刃摩天”之风,兼及王士祯之说,于是平和厚重之风流行。通常选本都有一篇或数篇序言,有的还有跋文,唐宋选本也不例外,这些序跋文或为选者自撰,或为师友所撰,作者常常在文中发表议论,许多重要的学术观点即产生于此。如殷璠《<河岳英灵集>序》主张“声律风骨”兼备,姚铉《<唐文粹>序》认为“止以古雅为命,不以雕篆为工”,等等,无不对当时文坛产生重要影响。唐宋诗文选本中有大量评点材料,如《河岳英灵集》评李白“白性嗜酒,志不拘检”,评高适“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均被后世奉为圭臬。又如南宋吕祖谦的《古文关键》,被称为我国“现存评点第一书”,开古文评点之先河。明清两朝,诗文评点蔚成风气,唐宋诗文无疑是评点家关注的主要对象。
从文化价值来看,选本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下的境遇还不尽如人意。要改变这一现状,应从两方面入手:
学术层面上,应加大对古代优秀选本整理的力度。现在唐人选唐诗已有较完善的整理本,但宋代至清代的选本,有许多还沉埋在图书馆或博物馆中。普及层面上,与广大受众对唐宋诗文的喜爱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目前流行的选本尤其新选新注本数量太少,影响不大。如唐诗选本,最流行的是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但毕竟是40年前的作品,且选诗数量明显偏少。2013年出版的《唐诗选注评鉴》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唐诗选本,该书集选、注、评、鉴为一体,学术性很强,通俗性稍有不足。钱锺书先生的《宋诗选注》久负盛名,但选诗与注释过分展现了学者的学术个性,选诗数量更少。除此之外,还有一两种宋诗选本行世,但影响面有限。建议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唐诗选》《宋诗选注》《唐文选》《宋文选》及著名诗人个人选本列入大中学生的参考书目,并推出导读系列丛书。
(摘编自丁放《唐宋诗文“选本”的现代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现存的唐宋诗文选本价值很高,但当代的整理研究工作相对滞后,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B.一些家族性、地域性选本中,辑佚的材料更丰富,其中不少异文对研究古代诗歌有重要意义。
C.南宋吕祖谦的《古文关键》开古文评点之先河,引导了明清两代文学发展的走向。
D.《唐诗选注评鉴》《宋诗选注》等选本体现了选者极高的学术水平,但通俗性稍有不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两方面阐述唐宋诗文选本的价值,并就两方面的关系进行了论证。
B.文章第二段以大量资料为论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添了文章的学术色彩。
C.文章论证唐宋诗文选本的文化价值时,从不同角度展开,层次分明,条分缕析,结构严谨。
D.文章在论证唐宋诗文选本价值的基础上,指出了在普及层面上推出新选本的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宋诗文选本极大地推动了唐宋时期的文学创作和发展,对文学鉴赏和批评有着重要意义。
B.唐宋诗文选本的序、跋文中的学术观点对作家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影响着当时的文坛。
C.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唐宋诗文,这与唐宋诗文新选本的日益增多和普及有很大关系。
D.我们通过整理唐宋诗文存世选本,不仅可从中获取学术资料,还可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石门阵
卞之琳
“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妙,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
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
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
“来了。”大家一起想。
果然——
“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
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
“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
“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
“‘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
“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
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
“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
“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阁房里。
“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
“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
“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
“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
“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
“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
“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
“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
“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
“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
“一路上——
“向左看:石头门。
“向右看:石头门。
“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
“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
“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
“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
“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
“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
“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
“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
“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
“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
“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
“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
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
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
延安,1938年秋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王木匠讲故事不乏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点新闻”。
C.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
D.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战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
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
C.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干咳声,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D.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6.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7.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①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②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③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④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8.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1)悟已往之不谏( ) (2)或棹孤舟( )
(3)景翳翳以将入( ) (4)善万物之得时( )
9.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感吾生之行休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请息交以绝游 聊乘化以归尽
C.复驾言兮焉求 而人之所罕至焉
D.知来者之可追 客有吹洞箫者
10.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11.有人认为《归去来兮辞》中“乐”的背后掩藏了作者心灵深层的悲哀,你是否同意,联系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来加以分析。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唐代杜甫的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高》首联着重刻画眼前的具体景物,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以冷暖色调渲染而成的充满意境的图画。
B.《登高》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萧萧木叶,俯视滚滚江水,表达着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C.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和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同是写岳阳楼的壮阔意境、浩大气势的名句。
D.作者“凭轩涕泗流”是因为心忧“戎马关山北”且“亲朋无一字”,在“老病有孤舟”的映照下,一个贫病交加中仍不忘国家安危的爱国诗人形象跃然眼前。
13.《登高》颈联和《登岳阳楼》首联都从时空角度写作,但略有差异,所蕴含的情感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六、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一个大坑,看着很松软,有点像巧克力蛋糕——这是北京时间2019年1月3日上午11时40分,“嫦娥四号”传回的月背影像图带给人们的______。这张在网络上刷屏的图片,拍自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中的冯·卡门撞击坑。这一盆地是在40亿年前被小天体砸出来的。
到月球背面去看看,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但由于潮汐锁定的关系,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几乎相等,( )。同样,从地球发射的电磁波也只能到达月球正面的半球,使得人类无法对欲求背面的探测器进行远程操控。这大大_____了人类对于月球背面的探索。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是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此前,有关月球背面的信息主要来自遥感探测。此次,“嫦娥四号”携带月球车在月球背面成功软着陆,是中国航天创造的有一个人类“第一次”,是中国为全人类科技发展作出的一个重大贡献:在公众和网友为此_____之时,科学家则对“嫦娥四号”所携带的月球车有着更多期待:当月球车正式开始巡视,将会有更多科学数据_____地通过地月之间的中继星“鹊桥”传回地面。有关月背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遐想 限制 亢奋不已 源源不断
B.联想 限制 亢奋不已 不绝如缕
C.遐想 制约 兴奋不已 不绝如缕
D.联想 制约 兴奋不已 源源不断
1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所以无论人们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能被看见
B.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半球,即正面的半球能被地球上的人们看见
C.所以无论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正面的半球
D.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地球上的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
B.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
C.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是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
D.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是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
七、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4点30分, 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装修、改建和扩建。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 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
当然,最为 的是子夜十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 ,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18.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面色凝重 临近 世人注目 冉冉升起
B.面色庄重 邻近 世人注目 慢慢升起
C.面色凝重 邻近 世人瞩目 冉冉升起
D.面色庄重 临近 世人瞩目 慢慢升起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以后的近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B.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C.在以后的近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装修、改建和扩建。
D.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装修、改建和扩建。
20.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与“一共过去了一个半世纪”句意相同,你觉得哪句更好?请说出你的理由。
八、材料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陶渊明高喊“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贝多芬在王公贵族面前既不脱帽,更不弯腰,但是与贝多芬同行的歌德却挣脱了贝多芬的手臂,站在大路一边,深深地弯着腰,把帽子拿在手里,静候皇室成员经过。
成熟的麦穗总是弯着腰,上坡的行者也总是弯着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2.A 3.D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C项,“引导了明清两代文学发展的走向”于文无据,文章第二段最后只是说“又如南宋吕祖谦的《古文关键》,被称为我国‘现存评点第一书’,开古文评点之先河”,并没有说“引导了明清两代文学发展的走向”。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证、论据的能力。
A项,“并就两方面的关系进行了论证”错误,从文章来看,文中是平行展开“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这两部分内容的,并没有论证这两个方面的关系。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A项,“唐宋诗文选本极大地推动了唐宋时期的文学创作和发展”错误。原文说的是“著名的选本有引导性——引导一个时代或一段时间文学发展的走向”,所以选项中的“唐宋诗文选本”应为“著名的唐宋诗文选本”,且“唐宋时期”应为“一个时代或一段时间”,选项扩大为“唐宋时期”。
B项,“对作家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许多重要的学术观点即产生于此”。
C项,“唐宋诗文新选本的日益增多和普及”错误,由原文“普及层面上,与广大受众对唐宋诗文的喜爱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目前流行的选本尤其新选新注本数量太少,影响不大”可知,原文是新选新注本数量太少,影响不大,并不是“日益增多和普及”。
故选D。
4.B 5.D 6.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
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
7.①现实生活中的门是木头门,洪子店村民以砖头堵门;
②在王木匠的故事加工中,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的“石门阵”;
③王木匠从现实中明白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的道理,即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才有实现“夜不闭户”的希望。
【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 “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错。写王木匠手巧与后文写他讲的故事情节没有太大关联,在后文未见照应,谈不上埋下伏笔。
C. “‘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错。这些人物只是王木匠在讲故事时使用的称呼,是王木匠在现实基础上的艺术加工。
D. “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错。文中只是说“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可见他是因为国家正遭受日本侵略,社会生活极不安定。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有误。这篇小说虽然故事套故事,但主题是一致的,都在表现抗日战争中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写作手法的能力。
首先要在文中画出使用反复手法的语句,结合上下文语境,分别体会其作用。
第一处,“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使用重复叙事,强调小鬼子进村前反复确认八路军已经全部撤走了,生动刻画出小鬼子的胆怯;
第二处,“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通过重复叙事,控制了讲述的节奏,具有延宕效果,引起听众的好奇,从而发出追问。
第三处,“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这里连用数个“石头门”,写出小鬼子遇到“石门阵”的惊慌失措,同时渲染了紧张的气氛,调动了听众的情绪。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及其作用的能力。
此题考查小说中“门”的含义,需要梳理文本,由浅入深地思考。
首先在文中找出写门的几处地方,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第一个“门”:“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显然,这里的“门”是老百姓抗击日本鬼子时摆的“石门阵”,通过“石门阵”展现了老百姓抗日的智慧和决心。
第二个“门”,是王木匠对于抗日的心得体会,“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这里的“大门”指的是“国门”,“二门”指的是“老百姓自家的门”。也就是国家强大了,守护住了国门,没有人敢来侵略,那么老百姓就不需要关自家的门。
第三个“门”是现实中的木门。“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可见,“门”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木头门,洪子店村民砖头门。
8. 劝止 划桨 日光 欢喜、羡慕 9.B 10.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看着院子里的树木,喜形于色(使我开心愉快)。靠着南窗寄托傲世的情怀,深知住在陋室中反而容易使人安适。每天在园中游玩,成为乐趣,小园虽然有门却经常关闭着。 11.同意。作者陶渊明喜爱自然山水,但亦有有益于社会的理想;“世与我相违”可见愤激之语,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官场黑暗,理想被现实击碎,选择归隐,有理想受挫后的失落,是不得已之举;“感吾生之行休”感叹生命的短暂。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悟已往之不谏”翻译为: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谏”,劝止。
(2)“或棹孤舟”翻译为: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棹”,划桨。
(3)“景翳翳以将入”翻译为: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景”,日光。
(4)“善万物之得时”翻译为:(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善”,欢喜、羡慕。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感吾生之行休”翻译为: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翻译为: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之”,动词,往。
B.“请息交以绝游”翻译为: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以”,连词,表顺承,然后。“聊乘化以归尽”翻译为: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以”,连词,表顺承,然后。
C.“复驾言兮焉求”翻译为: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焉”,代词,什么。“而人之所罕至焉”翻译为: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焉”,代词,那里。
D.“知来者之可追”翻译为: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者”,代词,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客有吹洞箫者”翻译为:有个吹洞箫的客人。“者”,助词,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句话的得分点为:“引”,拿来,可引申为“端起”;“眄”,随便看看;“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神色;“傲”,傲然自得的心情;“审”,明白;“涉”,涉足、走到。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思想观点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即同意《归去来兮辞》中“乐”的背后掩藏了作者心灵深层的悲哀这一观点。
陶渊明写到许多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表明了他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但也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类的诗文,说明陶渊明本质上不只是一个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政治的纯隐士,他的骨子里是有有益于社会的理想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之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有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他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所以他的理想被现实击的粉碎,选择了归隐。所以“世与我相违”是愤激之语,表明了他有理想受挫后的失落,是不得已之举。
文章写到“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意思是(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陶渊明看到自然界万事万物都处在繁荣滋长的季节,于是感叹生命的短暂。
参考译文: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
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孩子们守候在门前或院子里。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锄草耕种;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12.A 13.《登高》颈联时空纵横(诗人置身广阔的空间与漫长的时间中),以“万里”点出空间,以“百年”对出时间,从时空纵横两方面着笔,将“常作客”和“独登台”的情感交汇,写出浓烈的异乡漂泊、残生多病的悲凉情感。
《登岳阳楼》首联在今昔对照(诗人在同一空间想象不同时间),时空交错中写诗人昔闻洞庭盛名向往已久却到如今才得以登临,在看似如愿以偿的喜悦中,实际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的忧民伤时情感。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以冷暖色调渲染而成”说法有误。《登高》首联以“天风、啸猿、沙渚、飞鸟”等物象动静结合地构造了登高所见之景,情意清冷,用“急、高、哀、清、白、回”等词对物象加以工笔描绘,更增情意之清冷。词句中只有冷色调没有暖色调。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角度和诗歌情感的理解能力。
《登高》颈联“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在空间上让人凄怆不已。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万里悲秋”时常常客居他乡,一个“作客”让诗人的孤独上升到了个人与时局交融的层面。只有“万里悲秋”与我相伴,我只能“独登台”,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冷水乳交融,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诗人悲秋的伤感情怀,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诗人用字之精,由此可见。
《登岳阳楼》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但仔细品味,句中见不到如愿以偿的喜悦情思。联系下文更是如此。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
14.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书写:“捷”“长”“襟”“衰鬓”“斑”“荠”。
15.D 16.C 17.A
【解析】15.此题考查学生掌握近义词语的能力。
第一组: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联想: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由于某人或某种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语境中人们由“月背影像图”产生了对月球上具体情形的想象。应选“联想”。
第二组:限制:不能踰越的一定界限。制约:一事物的存在、变化是另一事物存在、变化的先决条件,则前者制约后者。语境中说“人类无法对月球背面的探测器进行远程操控”,因而“人类对于月球背面的探索”无法进行。这里应选“制约”。
第三组:亢奋不已:极度兴奋,不能自控。兴奋不已:非常高兴,兴奋得不能自控。语境中,中国航天取得进展,公众与网友感到兴奋。此处应选“兴奋不已”。
第四组: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而少用于人。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此处指月球探测数据不断传来。应选“源源不断”。分析可知,D项成语全都恰当。
故选D。
16.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
根据语境,补写的句子主语是“人们”,应使用主动态。AB两项省略了主语,而采用了被动态表达,与语境表达不连贯。排除AB两项。D项 “观察月球”的立足点应是“在地球上”,“地球上的人们”语言累赘,说法不妥,目前地球之外还没有发现有人类。排除D项。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有两处有语病,
其一是:“藏在”应搭配“深坑中”,排除CD两项。
其二是:“研究”与“清楚”之间不需要加“得”。排除B项。分析可知A项修改的最恰当。故选A。
18.C 19.B 20.两种写法,一繁一简,繁笔写法将香港被英国管治时间细化到天,强调人们记住这一刻骨铭心的时间,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更为这一时间的结束感到骄傲与自豪;简笔写法只是一般陈述,没有这种意味。
【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面色凝重”指脸色很沉重,无奈。“面色庄重”指脸色庄严稳重。此处用来形容彭定康的神色,降下港督旗帜意味着英国对香港管治的结束,所以彭定康的神色应该是沉重的,所以使用“面色凝重”。
第二处,“邻近”,位置接近,附近。“临近”,(时间、地区)靠近;接近。此处是说附近大厦,应使用“邻近”。
第三处,“世人瞩目”,全世界都在关注某事或人,形容人或事非常重要。“世人注目”,指世人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此处是形容对“子夜十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一事件的关注,使用“世人瞩目”。
第四处,“冉冉升起”,渐进貌,形容事物慢慢升起,突出变化或移动的过程。“慢慢升起”只是突出“慢”,不能形象呈现变化的过程。此处形容五星红旗的升起过程,应使用“冉冉升起”。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一个问题,“近一个多世纪”不合逻辑,英国占据香港一百五十六年(一个半世纪),可以改为“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排除AC。
第二个问题,“装修、改建和扩建”语序不当,应先“改建”,然后“扩建”,最后“装修”,排除CD。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找出二者表述的不同之处。文中“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和题干中“一共过去了一个半世纪”的不同点在数据的表述上,文中是具体的数据“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而题干是“一个半世纪”。
然后分析文中这种表述的效果。从文中来看,这“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是“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的时间,是香港被英国管治的时间,列举具体的天数可以突出人们对这一时间的记忆之深,对此时此刻结束管治的骄傲和自豪。如果使用“一个半世纪”这一概数,无法达到这种效果,不能体现人们的心情。
21.例文:
弯腰是一种智慧
台风可以刮倒高大的树却刮不断矮小的草。以一种低姿态抵御狂风的袭击,这是小草的智慧。
有一道脑筋急转弯是这样的:一架德军飞机在空中盘旋着,目标紧紧锁定一辆盟军的紧急物资救援卡车,就在这危机时刻,卡车前面出现了一个桥洞,更要命的是,桥洞低于卡车几厘米。问卡车如何巧妙的穿过桥洞?答案是:把车胎的气放掉一点。诚然,撞过去,死了也悲壮,这固然是一种勇气和自信的表现,但是往往却会适得其反,牺牲也变的毫无价值,而给车胎放掉一点气调整一下高度,低低头,却可以轻松达到目的。所以,要懂得低姿态处事。
弯腰不是没有骨气,它是一种适当的忍让,不固执己见,既能让我们加强修养,也使我们把握住机会,为赢得更高打下基础!首先,弯腰是对他人的尊敬,是建立互相尊重的开始。其次,弯腰的人更容易被他人接受,从而能促进人与人的合作。人生如冲浪般,面对挫折的风浪适当的把腰弯下,踩好自己的滑板,则可以使浪把自己推的更高。反之,挺直腰杆只会被风浪掀进海中。
弯腰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态度,以守为攻的技巧,面对人生中那些风浪时,弯腰是我们最好的姿势。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我们不必担心弯下腰后的我们不再醒目。相反,弯腰代表的尊重,弯腰散发出的风度,弯腰展现出的理解和弯腰后对事物的承受能力只会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光彩照人,学会如何弯腰才会使我们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真正的饱学之士,不管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表现他的修养,就是低姿态。从他的低姿态里面,反而给人看到他的道德,他的学问,他的伟大。
凡是成熟的东西,都是呈现“低姿态”。稻穗成熟了,它就垂下头来;果实丰满了,它也是枝桠低垂。杨柳的枝条,也都是柔软低垂的,所以任凭风吹雨打,未见柳树折断。这就说明了任何人、任何事,如果要有韧性,要有弹性,就要保持低姿态。
低姿态往往比高姿态更能达到目的,恭谦的态度有时比强硬的态度更能得人尊重。所谓强者,其定义是指能力强的人,而不是态度强硬的人,学会适时的用理直气和来代替理直气壮,才能更有效的达到自己的目标。一个能力强并且态度委婉的人,才能真正无往不利,才是真正聪明的人。
要想进入一扇门,就必须让自己的头比门框更矮。要想登上成功的顶峰,就必须低下头弯腰做好攀登的准备。低姿态进入,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气度,我们以最低的姿态开始,是为了向更高的目标前行。
调子放到最低,心态炼到最静,低着头走好自己的路,不去惊羡别人,也不自暴自弃,守着内心的一份宁静与淡泊,执着地走下去,说不定眼前就有一片属于自己的风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为材料作文。
【审题】第一段材料,“不为五斗米折腰”,不能因为这区区五斗米而向这个乡里小人折腰。主要是赞扬有骨气,不趋炎附势,品格高尚的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第二段主要讲贝多芬和歌德的不弯腰和弯腰行为。第三段主要讲“成熟的麦穗”“上坡的行者”都总是弯着腰。
就“折腰”这个话题,可提出不同的看法:为了尊严不能折腰;折腰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折腰体现了成功的谦逊;折腰是追求、攀登、进取的姿态。当然,如果能兼顾两种或两种以上看法来立意,以更加辩证的思维来考虑则更好。
【立意】(1)为了尊严不能折腰;(2)折腰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3)折腰体现了成功的谦逊;(4)折腰是追求、攀登、进取的姿态等。
【素材】1.生命诚可贵,尊严价更高。尊严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洒脱;尊严是文天祥誓死报国的气魄;尊严是刘胡兰面对铡刀永不低头的胆量,尊严是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节操?因此我们做人要有尊严。尊严不需要鲜花去修饰,但要用灵魂去雕琢,尊严不需用掌声去赞美,但要用人格去诠释。拥有尊严,我们才能远航。
2.尊严,是鸟儿的翅膀,是大树的树干,是大山的脊梁。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守护尊严终生贫苦,又有多少人为荣华富贵而抛弃尊严?倔强地挺直腰板,坚强地生活,是朱自清留给我们的印象。作为一代文豪,他应是风光而富裕的。事实上,他一生清贫,最终却只能饿死。美国提供的优厚生活条件,在他心中,轻如鸿毛;然而一文不值却又重逾千金的尊严,在他心中,重如泰山。他用他的生命告诉我们:无尊严,毋宁死!由此可知,尊严对我们的重要性。有尊严地活着,纵使清贫终生,也比奴颜婢膝获得荣华富贵强得多!这样的人,才是鲁迅笔下的“中国的脊梁”。
3.在广阔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昂首挺胸,越过无数困难和荆棘,在最后登上巅峰的高台前,面前往往出现一个狭窄的小门。这时,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弯腰侧身地穿过小门,才能进入人生辉煌的殿堂。此时的自己会猛然悟到:弯腰,也是一种成功。弯腰是一种灵性的觉悟,是一种智慧的显现。人生,就像是在大海中航行,也像是在大路上奔跑。面对人生的小门时,就要学会弯腰,因为弯腰后的前方,是一道通向成功的大路。当一切尘埃落定,一切归于平静,我们才真正地懂得:弯腰,也是一种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