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解读
本文是一篇带自传性质的文章,通过童年和青少年阶段的三件小事,简述了作者成为一名卓越的理论物理学家的成长历程。
教学本文时,可以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门见山地指出“童年的两件趣事”对“我”成为理论物理学家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部分(2-11段)主要记叙了作者童年时对鲤鱼世界的观察和想象。作者对司空见惯的鲤鱼世界的强烈兴趣和无限的遐想,初步展示了“我”在探究大自然时所表现出的想象力。鲤鱼们看不到水池之外的世界,并不代表那个世界没有意义。作者进一步设想一个鲤鱼“科学家”被抓走然后返回的情节,表现了它们认识的局限性。在激发读者的探究兴趣的同时,让人忍不住为作者头脑中的奇特幻想而大加赞赏。第三部分(12-18段)介绍了作者对爱因斯坦未完成的理论的强烈兴趣与青少年时期的探究尝试。作者少年时接触到爱因斯坦的“未竟事业”,激发了他的探究兴趣。文章连续提出几个疑问,表达了一个少年人对科学的强烈好奇心和急切的求知愿望,和他有毅力有恒心的性格。接着又更进一步,描写作者青少年时期开展科学实验的经历。高中时代,本应自由自在地玩耍,享受青春年华,但作者却不辞辛劳,到处寻找材料,自己动手建设实验室,建造电子感应加速器……正是因为他有这样脚踏实地、不惧艰辛、不怕寂寞的探求精神,后来才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物理学家。
从水池边对鲤鱼世界的幻想,到对爱因斯坦未竟之业的好奇,再到高中时期的科学实践,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他成为一名物理学家的历程,也展示了想象力、兴趣和实证精神在科学研究事业中的重要性。
本文的科学知识背景颇为艰深,读来却平易亲切,通俗易懂。这主要得益于文章有如下特点:
第一,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按照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的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选出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展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作者成长过程中肯定还有很多困惑,有丰富的阅读和思考,这些是怎样启发、引导他研究的?其中想必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制造“我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这就使得文章叙述不蔓不枝,重点突出,也便于读者了解。
第二,想象力丰富,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趣味。这篇文章充满了丰富而大胆的想象。比如说小时候去茶园看鲤鱼,作者会设想“它们的世界一定奇妙无比”,既让人大感意外,又产生了继续阅读的兴趣。果然,接下来作者的行文让人倍感惊喜,一个小男孩“坐在距离鲤鱼仅仅几厘米的地方”,饶有兴趣地设想那个“截然不同的宇宙之中”的事情,鲤鱼们的困惑不解、鲤鱼“科学家”因为被投进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而惊诧不已……作者通过这一系列奇异而富于魅力的想象,让别人眼中习以为常、视若无睹的世界充满了趣味,同时又给人以科学的启发。文章的叙述手法也很有表现力。作者阐述他在学校被伟大科学家所影响时,并不直接说出那个人是谁,而是用充满诗意的语言直抒胸臆,极尽描述之能事却始终不说那个人到底是谁,营造出一种悬念,然后揭开谜底,让人有恍然大悟之感,读来远比平铺直叙来得有趣味。要言之,由于文章将焦点集中于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富有想象力,行文充满趣味,所以不但不会把普通读者拒之门外,反而会吸引人沉醉于作者所营造的神奇世界中。
第三,充满了科学精神,富有启发性。本文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首先是想象力。科学是需要想象力的,想象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象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象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其次是兴趣。科学有枯燥的一面,同时又充满乐趣,而乐趣又来源于强烈的兴趣。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捉迷藏”的“游戏”,是他们人生最大乐趣之所在。正是这种乐趣使他们在研究中乐此不疲,充满激情,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还有实证精神。丁肇中说过:“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象力,有了兴趣,那只是有了成为科学家的基础,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一味地空想,就无法达到真理的彼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