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微专题教案:了解科研背景,梳理文章脉络——第7课第一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微专题教案:了解科研背景,梳理文章脉络——第7课第一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6 20:2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了解科研背景,梳理文章脉络
——必修下第三单元微专题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及任务
1.通过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查找《青蒿素 :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两篇文章作者相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组织课堂交流活动。
2.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梳理文章的结构脉络,初步感知选文大意
教学过程
【布置课前任务】
一、了解写作背景
1.查阅资料,了解两篇文章的作者——屠呦呦、加来道雄的个人经历、学术贡献以及相关写作背景,用表格或思维导图梳理归纳。
内容提示:作者相关常识的归纳要点应有生平概况、杰出贡献、背景知识介绍
2. 扫清阅读障碍,积累相关字词
二、梳理两篇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
要点提示:通过小标题、图表等形式理清文章脉络
【组织课中活动】
一、了解写作背景,梳理科研过程
1.【任务明确】就课前搜集并整理的屠呦呦与加来道雄相关资料,进行分组展示,向同学们介绍。请其他同学根据评价量表的维度进行评分。
【评价量表】
作者 国籍 生平概况(20分) 学术贡献 (30分) 写作背景 (20分) 相关知识 (20分) 条理清晰 (10分)
屠呦呦
加来道雄
2.学生交流展示
3.评价点拨(介绍人物可围绕作者的生平经历、学术贡献等相关背景进行)
【走近作者】
屠呦呦,女,药学家,于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工作,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屠呦呦“共和国勋章”。
加来道雄,日裔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纽约市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他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他是《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和《超弦导论》诸书的作者。
【创作背景】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2011年9月,81岁的中国药理学家屠呦呦因从中药里提取青蒿素拯救数百万生命而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那是当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在这次颁奖典礼上,屠呦呦发表了演讲,阐述了自己和团队研究、发现青蒿素的过程及自己的感想。本文就是根据这篇演讲和同年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的论文编写而成。
日裔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加来道雄的《超越时空》一书,记述了超空间的早期历史,超空间理论可能通往爱因斯坦梦寐以求的“物理学圣杯”——统一场论,从理论上探讨通过超空间穿越时空的可能性,以及何时方能实际利用超空间理论所具有的潜在威力。详尽而又如此通俗地讲述这种理论,在本书之前尚未见先例。本文《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就选自这部书,本文通过介绍对自己成长起了重大作用的两件童年趣事,说明了自己成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相关知识】
青蒿素是从复合花序植物黄花蒿茎叶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的一种无色针状晶体,其分子式为C15H22O5,由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在1971年发现。青蒿素是继乙氨嘧啶、氯喹、伯喹之后最有效的抗疟特效药,尤其是对于脑型疟疾和抗氯喹疟疾,具有速效和低毒的特点,曾被世界卫生组织称做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
超空间理论是一个高度数学化的理论。迄今为止,真实的物理世界的时空被公认为只有4维,而“超越时空”的观点却认为宇宙可能存在于高维空间中,或5维,或10维,甚至26维。高维空间可生发出千奇百怪的迷人性质。此理论虽然还没有任何实验依据,却能简洁地统一描述所有已知的物理现象。
根据所搜集的作者资料,填写以下表格,梳理两篇文章写作背景
二、字词积累
1.活动要求
(1)小组为单位依次讲解积累的字词。
(2)组内准备五分钟。
2.要点提示
3.学生展示交流
4.评价点拨
附:
《青蒿素 :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1.注拼音
(1)青蒿素( )   (2)精髓( )   (3)奎宁( )
(4)赠 予 ( ) (5)瑰宝( ) (6)肆虐( )
(7)相 悖 ( ) (8)羟基( ) (9)衍生( )
(10)拯 救( ) (11)芍药( ) (12)福祉( )
(13)杜撰( ) (14)怪诞( ) (15)畏葸( )
词语 共同点 不同点
领悟 二者都有“理解” 的意思。 领会:着重指理解、体会。对象常是较抽象的事物,如精神、意思、意义、意图、意味、道理、知识等。领悟:着重指理解,弄明白。对象常是含义、道理等抽象事物。
领会
2.辨词义
词语 共同点 不同点
启示 二者读音相同。 启示:启发指示、使人有所领悟的意思。启事:公开声明某事而刊登在报刊上或张贴在墙壁上的文字。
启事
词语 共同点 不同点
搜集 都有把不在一起的事物集中起来的意思 两者意义侧重的方面不同。“收集”侧重于“收”,即收拢,对象是现成的事物;“搜集”则重于“搜”,即搜寻,对象是须到处寻找的事物。
收集
词语 共同点 不同点
神志 二者都与人的精神有关。  神志:“志”是指人的意愿、知觉、意识(神志不清,神志模糊)。 神智:“智”是指人的精神和智慧(赞美性较强的词,较少用到)。
神智
三、梳理文章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青蒿素 :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活动1:请大家默读全文,结合文章里的小标题,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主要内容及作用。
第一部分(1-4):屠呦呦就获奖表达感谢以及追溯自己的医学初衷;
第二部分(5-15):讲述青蒿素从发现到成药的过程;
第三部分(16-20):讲述青蒿素的发现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和重要作用;
第四部分(21-25):讲述中医药学的卓越贡献;
活动2:用小标题领起各部分内容,简明概括。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活动1: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文中“童年的两件趣事”是什么?除了这两个趣事,作者还写了成长中什么事例?
文中“童年的两件趣事”:
(1)鲤鱼世界的幻想;(2)爱因斯坦故事。
成长中主要写了建立实验室的事例。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全文总纲,点明后面的写作内容。
第二部分(2—11段):主要叙述作者对鲤鱼世界的遐想。
第三部分(第12—18段):主要介绍了作者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
使用结构导图画出文章脉络
活动2:结构导图
四、活动作业
1.完成本课文学常识整理。
2.熟读课文。
3.完成同步测试练习。
教学反思: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