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08 08:14:06

文档简介

龙川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B D D B C C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D B D D B A D B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
(1)事件:筑长城;派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在河西走廊设立四郡;派张骞出使西域。
(任1点2分,共6分)
(2)策略:军事征服(或战争);设立军政机构;册封;和亲;会盟;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任1点2分,共4分)
影响:①推动了与边疆民族的和平交往,促进民族交融;②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③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疆域拓展。(任1点2分,共4分)
(3)机构:宣政院,驻藏大臣。(任1点2分,共4分)
共同点: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因俗而治);册封当地首领;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设立管理机构;派遣官员;军事打击(恩威并施)。(任1点2分,共4分)
22.【答案】
(1)特点:①强化对工商业的控制;②集中于生产与流通领域的管控。(任意一点为2分)
影响:①缓解了财政危机;②打击了地方富豪,强化了中央集权;③一定程度遏制了土地兼并,促进自耕农的发展;④不利于工商业的健康发展。(任意两点为4分)
(2)背景: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任两点4分)
变化:征税标准以资产为主;征税时间固定;税收明目简化;收税对象增加;赋税衡量权进一步上归朝廷。(任意四点得4分)
(3)变化:不再关心祖先名望,而以政治经济地位为重。(或者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由重门阀世族变为重经济地位。2分)
社会变化:门第观念淡化。(2分,写其他答案不给分)龙川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答卷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20题,每题3分,共60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选项。)
1.自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遗址发现稻壳痕迹以来,在距今9千年至4千年的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江苏等地的史前遗址中,多有水稻遗存的发现。历史记载表明,大禹治水时就已将水稻种于卑湿之地;《诗》《书》等早期文献对“稻”也多有提及。这些发现表明(  )
A.水稻的种植开始于旧石器时代 B.原始农业推动了早期文明的发展
C.“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形成 D.文献记载必须依靠实物考古印证
2.据考古工作者陈述:二里头遗址中心区的主干道路网络是此次考古价值最大的发现,该遗址中心城市的规划符合《吕氏春秋·慎势》所载“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的规划原则,是后世中国都城布局的祖型。由此可推断这样的布局(  )
A.体现了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B.目的在于增强文化凝聚
C.形成了执政集团的高度集权 D.反映了严格的社会分层
3.“收族”是西周到春秋时期宗法制中的重要现象。即大宗宗子如果没有亲生儿子,就需要从同族同宗中收养族人的“支子”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这种现象被称之为“收族”。由此可知,周代的“收族”现象(  )
A.背离了嫡长子继承制原则 B.有利于维护贵族集团的稳定
C.呈现“家国同治”的特点 D.体现了宗法制逐步走向瓦解
4.图1为出土于山西省浑源县春秋晚期的青铜牺尊,作牛形,牛腹中空,集盛酒、温酒为一体,牛鼻穿有一环。对此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图1
A.贵族间等级秩序较为森严 B.反映出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完全形成
C.当时牛耕技术的广泛应用 D.政治生活中蕴含着对农业生产的反映
5.有学者指出,西周时贵族拥有作战、军器制造、养育战马的权利,平民只是军队中的附随,无正式编配入伍的资格。战国以来,随着步战取代车战,作战规模扩大,更多的农民被纳入战争队伍。这一变化(  )
A.重构了国家的统治基础 B.剥夺了贵族阶层的特权
C.促进了小农经济的产生 D.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6.对道德和法律的关系问题,先秦时期有思想家认为:“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不能战胜邪恶);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得不到惩罚)”这种观念属于(  )
A.庄子 B.荀子 C.孔子 D.商鞅
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述道:“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  )
A.最早出现于秦朝 B.官员世代沿袭
C.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削弱了中央集权
8.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下令“徙天下富豪十二万户于咸阳”;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因徙三万家丽邑(今陕西骊山附近),五万家云阳(今陕西淳化境内)”。这些迁徙活动旨在(  )
A.繁荣关中商业 B.调整人口格局 C.巩固秦朝统治 D.整顿社会风俗
9.西汉元狩六年(前117年),汉武帝派孔仅与东郭咸阳到全国各产盐、铁地区,选用家境富裕又对盐、铁之事有经验人任盐、铁官,并下令建立专卖机关,从北到南、从东到西设盐官三十有六,铁官四十有八。这一措施(  )
A.意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B.加强了对私营手工业的管理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促进了跨区域商业的发展
10.有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是人性觉醒的时代,是没有思想权威的时代”,是“吸收与融合外来文化的时代”,是“中国历史第二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其意在说明,这一时期(  )
A.呈现出多元性文化特征 B.历史发展进程动荡多变
C.凸显了大一统恢弘局面 D.各民族之间的交流频繁
11.表1是东汉、三国时期官方登记在册户数、口数数据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表1
时间 户数 口数
东汉 157年 10677960 56486856
魏 263年 663423 1466423 4432881 7672881
蜀 263年 280000 940000
吴 280年 523000 2300000
A.自然灾害多发和严重 B.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C.西北少数民族的内迁 D.北方人口大批量南迁
12.三省六部制堪称权力制衡的典范,但执政者和设计者同时也意识到各部门间的权力制衡可能带来的效率损耗问题,如决策周期拉长、执行效率降低等。为此,统治者(  )
A.完善了科举制 B.增设了参知政事
C.设立了政事堂 D.削弱了宰相职权
13.《西游记》中孙悟空是道教出身,七十二变就是向菩提祖师学的。“孙悟空本领再大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既体现了佛法无边又存在着一定的等级观念。这从侧面折射出魏晋隋唐时期(  )
A.佛教开始传入 B.佛道教广泛传播
C.儒学正统丧失 D.“三教合一”趋势
14.宋朝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须与通判联署才有效。通判虽是知府的副手,但是可以监督知府,并且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这一现象体现宋朝政治的特征是(  )
A.削弱专制皇权 B.强化中央集权 C.防止武将专权 D.推行守内虚外
15.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即在青黄不接时,官府向有需要的农民提供贷款,以抑制兼并,为官府开辟财源。大臣韩琦报告青苗法实施的情况:所有农户都必须从官府贷款,富人可以多贷,穷人只能少贷,贷款利率较高,到期后农民又面临官府强制催收。韩琦认为青苗法(  )
A.没有增加政府的收入 B.加强对农民编制管理
C.限制民间高利贷剥削 D.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
16.元朝统一后,在原金、宋的领土上划分行省时,大胆打破自然地理的界限,令各省北向门户洞开。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促进区域经济平衡 B.加强边疆地区管理
C.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
17.下图为中国宋代995—1124年铜钱铸造量统计图(单位:万贯)图中铜钱铸造量大减主要由于(  )
A.富户盛行储藏铜钱 B.市场逐渐流通纸币
C.白银大量流人国内 D.国家赋役统一征银
18.程颐说:“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朱熹说:“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这反映了他们都主张(  )
A.实践探索 B.经世致用 C.知行合一 D.齐家治国
19.万历初年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这一现象说明了内阁(  )
A.获得了宰辅的地位 B.取得了中央的权力
C.形成了皇权的威胁 D.实质仍是皇帝专制
20.明清以前,陕西的庙会主要是民俗文化活动,无非敲锣打鼓,社火龙灯,唱戏酬神,饮酒作乐。明清以后,各级庙会已成为“虽祀神也,而藉以销售农工需用之器也”的经贸活动,唱戏酬神则反而成为“招致市场”的广告宣传手段。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B.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 D.统治思想的根本转变
二、非选择题(共2大题,40分。)
21. 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逐渐融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利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汉两将军大出围单于,所杀虏八九万……是后,匈奴远遁,而慕南无王庭。”
——据《史记》《汉书》整理
材料二
唐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唐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
下表是元明清三代管理西藏、蒙古措施的对照表
元朝 明朝 清朝
西藏 设立① 册封僧俗首领;设行都指挥使司管理军民;任用藏族上层管理人士。 册封达赖和班禅;派遣②;颁布《钦定内善后章程》。
蒙古 设行省 重修长城,订立和议;接受册封,恢复贸易。 平定葛尔丹叛乱;设盟旗两极管辖,任用蒙古王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期向西北地区拓展的重大事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朝为巩固统一对边疆各族采取的策略(4分),并阐述这些方式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积极影响(4分)
(3)结合所学,填写材料三①和②处的管理机构名称(4分)。并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两代在蒙藏地区管理上的共同点。(4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十余年间庞大的军政费用把西汉前期积累的巨额财富消耗殆尽,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势力迅速发展,富商大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破产流亡,“背本趋末者甚众”。为此,汉武帝调整了经济政策,包括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均输(国家统一征收、转销、调运货物)平准(国家平抑物价)算缗(对商人、工商业兼营者和高利贷者加征财产税)告缗(对匿财不报或报而不实者,没收全部财产)等。
——摘编自冷鹏飞《中国秦汉经济史》
材料二
唐代前期实行的基本赋役制度是租庸调。据《通典》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总人口为52918309人,其中不负担租庸调的竟有44700988人。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其鳏寡惸独不支济者,准制放免。其丁租庸调,并入两税。”两税按户等征钱,按田亩征米粟,租庸调和其他杂税一概并入两税,即所谓“租庸杂徭悉省”,改变了国“自输月送无休息”的情况。行两税法后,“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张帆《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材料三
唐代婚姻形式与礼俗基本与前代相同。受士族崇尚婚姻的影响,唐代社会上层极重择婚时的门当户对。由于门阀世族的消亡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在婚聘上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世族,而看重金榜题名;二是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在宋代,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济政策调整的特点及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唐代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并指出其引发的赋税变化。(8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宋婚姻择偶的变化,并结合所学说明其所反映的宋朝社会的新变化。(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