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小说的散文化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麒麟踏雾来
付淇琳
麟儿有个奶奶,一个会对着36楼的天空悠悠地唱山歌的奶奶。
“我还是个姑娘的时候,被寄在青莪书院念书。有一天,突然来了一帮花花绿绿的人,敲锣打鼓地搬进了隔壁的大祠堂。我觉得好奇怪,忍不住跑出院门,胡乱扯住一个男生的袖子问。原来他们是耍麒麟舞的,下江逃难来的。刚问完就被先生拽回去了,叫我别乱跑。”
“然后呢,然后呢?”
然后,一座常年有云雾飘浮的岭南山城就顺着奶奶手指上缠绕的棉线被带出来了。
区芸川小时候住在乡下。
区芸川,就是麟儿的奶奶。抗日那会儿,麟儿的太公,也就是区芸川的爹爹,卷了包袱别了妻女就上前线去了。奶奶的娘干脆卷了包袱,顺着进城的驴车回了娘家。所以奶奶芸川是在进城念书的第二年遇见爷爷的。
小姑娘嘛,在这种年纪碰上这样的人,心里的蒲公英早已散得漫天漫地。小芸川费尽周章从看门爷爷那儿打听到这男生叫陈轸,又费尽周章地爬上书院的白墙去看他,她早就看准了时机——书院先生中午是要休息的!刚开始她还不太能在中午看见陈轸,只能百无聊赖地坐在白墙上,看远处的山。城是陷在山里的,云雾也多,从远处看,林中的每一片叶都托着一滴雾,轻轻的,嗡嗡的,看得人心里痒痒的。
在青莪书院,芸川慢慢长成了高年级。白墙框住的天空时而云雾弥漫,时而甲光乍现,很多同学都休学回家了。人少了以后,先生就不大管这些高年级的女生了,所以出门上街成了她们的常态。芸川也常跟着她们去街上派发抗日传单,甚至还顺船而下到广州游行去了。
能自由出门以后,芸川也不用再偷偷摸摸地爬上白墙,跟墙脚的少年谈天说地了。光明正大地,两人坐在广场的榕树下。
“你知么,麒麟这种灵兽能压邪避害,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舞麒麟,就是要呼王者。”
“那你觉得谁是王者?”
“谁能赶跑日本鬼子,振兴中华,谁就是王者!”少年还特地扬了扬拳头。
“我跟你讲,我好叻的喔,我以后可是要接师父的班的!”少年扬着脸说。
“那你可要加油了,你的师兄师弟都不衰的嘞!”芸川故意酸他。
“那我毕竟还是接了老祖宗的班呀!你呢,你就知念书!”
“哪有!我念书也是接老祖宗的班呀!而且我还会唱古歌呢!这可是我们山城老祖宗的东西,你翻个岭,到北边去,想听都听不着呢!”
“那你唱一个!”
“麟之趾,振振公子呀,仁爱讲义气;麟之定,振振公姓呀,宽厚守礼节;麟之角,振振公族呀,男子男子唔使怕,学个麒麟换太平呀啊呀哟……”
“怪文绉绉的。”陈轸摸了摸脑袋。
芸川想到上次被娘塞满行嚢的爹,又想到了纷飞的战火,她看了看眼前少年,不知该笑还是该怎么样。
快入冬了,前线胜了又败,败了又胜。虽说岭南常夏无冬,但冬天要真的来了,没件冬衣御寒还是受不住的。物资断了许久,眼看战火也要烧到云背后的这座城来了。
日军终究在灰障中委头委脑地摸了过来,借暗把小政府给端了。等天一放明,日本军旗就在市政门口飘着了。旗杆,直直地,像尖刀一样,插在了山城人的心上。
元宵节在夜雾的拐角处候着。日本军官贴了告示,说要走“亲民”路线。家家户户却被日本兵用刺刀逼着出门了。一个戴着瓜皮帽的汉奸站在丁字巷口的台子上,弓着腰说:“日本军官知今日是元宵节,特地请大家来看戏嘞。这不,费了老大劲把有名的麒麟班子都请来了,大家平时看不着的,听不上的,今天都尽情看一看、听一听!”坐在太师椅上的军官点了点头,仰着脑袋睨着眼,把腿架了起来。
咚咚锵/咚咚锵——
焰火在旁助兴,麒麟踩着噼里啪啦的爆竹尸体,舞动着,双眼圆瞪,嘴大张着,露出里面的尖牙。舞麒麟的人迎火而上,腾跃、低伏、摇晃、前冲、后倾,所有动作在火光中都显得影影绰绰,火气冲天,看得人眼里也晃晃地燃起小火苗来。火麒麟被爆竹烧得支离、烧得破碎,现在就等着“劏火麒麟”了。火麒麟一劏就表示又回到了太平盛世,人们可以安安稳稳地过节过年了,大家都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那火麒麟往前如游龙般行进,突然那头在最后一刻向前扑去,尾巴里藏的人往一旁冲,那看台上的日本军官就被压在了庞然大物下。火苗烧着两个人,两具身体都笼罩在麒麟的阴影下,遮掩着,扭曲、歪斜、殴打、挥舞、挣扎。一阵枪响,那麒麟里的两具身体,腿一蹬,都不动了。揭开一看,那军官胸口插着小刀,K在他身上的背后有两个洞,深邃地暗红着,汩汩地涌着血。再一看,从尾巴里奔出的人和几个日本兵横在地上,背上映着梅花。
“后来呢?后来呢?”麟儿摇着手中的笔。
“后来,陈轸没了师父师兄,自然成了接班人。带着他的那个麒麟团啊,去过香港、澳门,去过美国……”
“那你们都跑那么远去了,怎么不干脆留在那儿呢?”
“麟儿,文化没了根,就像鱼失了水,活不了的。人也一样,只有抓牢了‘根’才能活。你看看你爷爷,那些年那么苦的日子都能把老祖宗的东西守住了。你看我,一把岁数不能跑不能跳的,要是不唱唱歌,在这36楼,一下就被风吹走咯!”祖孙俩都笑了。
(有删改)
1.这篇小说散文化特点明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鸡鸭名家(节选)
汪曾祺
“三爷,鸭都丢了!”佃户和长工一向都叫我父亲为“三爷”。
“怎么都丢了?”
这一带多河沟港汊,出细鱼细虾,是个适于养鸭的地方。有好几家养过鸭。这块地上的老佃户叫倪二,他要养鸭。从来没有养过鸭,这怎么行?他说他帮过人,懂得一点。没有本钱,没有本钱想跟三爷借。父亲觉得让他种了多年草田,应该借给他钱。父亲也托他买了一百只小鸭,由他代养。事发生手,他居然把一趟鸭养得不坏。
前两天倪二说,要把鸭子赶去卖了。父亲问他要不要请一个赶过鸭的行家帮一帮,怕他一个人应付不了。运鸭,不像运鸡。鸡是装了笼的。运鸭,还是一只小船,船上装着一大卷鸭圈,干粮,简单的行李,人在船,鸭在水,一路迤迤逦逦地走。鸭子路上要吃活食,小鱼小虾,运到了,才不落膘掉斤两,精神好看。指挥鸭阵,划撑小船,全凭一根篙子。一程十天半月。经过长江大浪,也只是一根竹篙,晚上,找一个沙洲歇一歇。
“不要!”他怕父亲再建议他请人帮忙,偷偷地一早把鸭赶过荡,准备过白莲湖,沿漕河,过江。“倪二在白莲湖里。三爷赶快去看看吧。一趟鸭子全散了!”
“散了”,就是鸭子不服从指挥,各自为政,四散逃窜,钻进芦丛里去了,而且再也不出来。小船浮在岸边,竹篙横在船上。倪二呢?坐在一家晒谷场的石辘轴上,手里的瓦块毡帽攥成了一团,额头上破了一块皮。几个人围着他。他好像老了十年。他疲倦了。一清早到现在,现在已经是下午了,他跟鸭子奋斗了半日。他一定还没有吃过饭。他的饭在一个布口袋里——一袋老锅巴。他木然地坐着,一动不动。不时把脑袋抖一抖,倒像受了震动。——他的脖子里有好多道深沟,一方格,一方格的。颜色真红,好像烧焦了似的。老那么坐着,脚恐怕要麻了。他的脚显出一股傻相。
怎么办呢?围着的人说:“去找陆长庚,他有法子。”“哎,除非陆长庚。”“只有老陆,陆鸭。”陆长庚在哪里?“多半在桥头茶馆。”
桥头有个茶馆,是为鲜货行客人、蛋行客人、陆陈行客人谈生意而设的。区里、县里来了什么大人物,也请在这里歇脚。卖清茶,也代卖纸烟、针线、香烛纸马、鸡蛋糕、芝麻饼、七座散、紫金锭、菜种、草鞋、写契的契纸、小绿颖毛笔、金不换黑墨、何通记纸牌……总而言之,日用所需,应有尽有。这茶馆照例又是闲散无事人聚赌耍钱的地方。茶馆里备有一副麻将牌,一副牌九。推牌九时下旁注的比坐下拿牌的多,站在后面呼吆喝六,呐喊助威。船从桥头过,远远地就看到一堆兴奋忘形的人头人手。船过去,还听得吼叫:“七七八八——不要九!”——“天地遇虎头,越大越封侯!”常在后面抖着头看人赌钱的,有人指给我们看过,就是陆长庚,这一带放鸭的第一把手,诨号陆鸭,说他跟鸭子能通话,他自己就是一只成了精的老鸭。——瘦瘦小小,神情总是在发愁。他已经多年不养鸭,现在见到鸭就怕。
“不要你多,十五块洋钱。”说了半天,讲定了,十块钱。他不慌不忙,看一家地杠通吃,红了一庄,方去。这十块钱赚得太不费力了!拈起那根篙子(还是那根篙,他拈在手里就是样儿),把船撑到湖心,人扑在船上,把篙子平着,在水上扑打了一气,嘴里啧啧啧咕咕咕不知道叫点什么,赫!——都来了!鸭子四面八方,从芦苇缝里,好像来争抢什么东西似的,拼命地拍着翅膀,挺着脖子一起奔向他那只小船的四周来。本来平静辽阔的湖面,骤然热闹起来,一湖都是鸭子。他唱的不知是什么,仿佛鸭子都爱听,听得很入神,真怪!
这个人真是有点魔法。
“一共多少只?”
“三百多。”
“三百多少?”
“三百四十二。”
他拣一个高处,四面一望。“你数数。大概不差了。——嗨!你这里头怎么来了一只老鸭?”“没有,都是当年的。”“是哪家养的老鸭教你裹来了!”倪二分辩,但也没用。
他一伸手捞住了。“它屁股一撅,就知道。新鸭子拉稀屎,过了一年的,才硬。鸭肠子搭头的那儿有一个小箍道,老鸭子就长老了。你看看!裹了人家的老鸭还不知道,就知道多了一只!”倪二只好笑。
“我不要你多,只要两只。送不送由你。”
怎么小气,也没法不送他。他已经到鸭圈子提了两只,一手一只,拎了一拎。
“多重?”他问人。
“你说多重?”人问他。
“六斤四,——这一只,多一两,六斤五。这一趟里顶肥的两只。”
“不相信。一两之差也分得出,就凭手拎一拎?”
“不相信?不相信拿秤来称。称得不对,两只鸭算你的;对了,今天晚上上你家喝酒。”
到茶馆里借了秤来,称出来,一点都不错。
“拎都不用拎,凭眼睛,说得出这一趟鸭一个一个多重。不过先得大叫一声。鸭身上有毛,毛蓬松着看不出来,得惊它一惊。一惊,鸭毛就紧了,贴在身上了,这就看得哪只肥,哪只瘦。晚上喝酒了,茶馆里会。不让你费事,鸭杀好。”
什么事都轻描淡写,毫不装腔作势。说话自然也流露出得意,可是得意中又还有一种对于自己的嘲讽。这是一点本事。可是人最好没有这点本事。他正因为有这些本事,才种种不如别人。他放过多年鸭,到头来连本钱都蚀光了。鸭瘟。鸭子瘟起来不得了。只要看见一只鸭子摇头,就完了。
这不像鸡。鸡瘟还有救,灌一点胡椒、香油,能保住几只。鸭,一个摇头,个个摇头,不大一会,都不动了。好几次,一趟鸭子放到荡里,回来时就剩自己一个人了。看着死,毫无办法。他发誓,从此不再养鸭。
“倪老二,你不要肉疼,十块钱不白要你的,我给你送到。今天晚了,你把鸭圈起来过一夜。明天一早我来。三爷,十块钱赶一趟鸭,不算顶贵噢?”
他知道这十块钱将由谁来出。当然,第二天大早来时他仍是一个陆长庚:一夜“七戳五在手”,输得光光的。“没有!还剩一块!”
(原文有删改)
2.有人评价汪曾祺的这篇小说具有散文化色彩,你赞同这种评价吗?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桂树情结
凌鼎年
提起“丁家中医”,老娄城没有不知道的,传到丁一言父亲这一辈已是第六代了。
他家在翰林弄,据说丁一言父亲是抗战胜利后买下这宅院的,当初相中这宅院就是因为前院有两棵老桂树,少说也有300年以上树龄。老爷子偏爱桂树,说桂花清可绝尘,浓能远溢,认为“两桂当庭”“双桂留芳”,乃吉宅。
丁一言父亲买下这宅子后,又在后院移植了四棵桂花树,有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这样,一年中就有好几个月有桂花香,他还请书法名家题写了“桂香小筑”的匾额,自己则用隶书写了元代大画家倪云林《桂花》诗中的一联:“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
解放后,丁一言的父亲进了娄城人民医院当医生,因医术精湛,在当地颇有口碑,到20世纪60年代初,已是副院长了。
丁一言儿时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十月的摇桂花,做桂花蜜。
那桂花味道真好闻,丁一言从小喜欢桂花,但父母很固执,每当摇桂花都让妹妹去摇,不让他摇。父亲还教妹妹一边摇一边唱民歌:“秋风柔柔地吹,桂香淡淡地飘。我呀轻轻地摇,摇得嫦娥姐姐笑……”
丁一言很不理解,难道我不比妹妹有力气,为什么不让我来摇呢?如果我来摇,三下两下就把满树的桂花都摇落下来了。
父亲拦住丁一言,说:“让你妹妹摇!你力气太大了,树要伤的。”这算什么理由,但似乎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丁一言感到很委屈。后来从母亲的嘴里知道:让女孩儿来摇桂花,是老祖宗传下的规矩,据说这样做出的桂花蜜更有香味。
说是说“八月桂花香”,其实,一般要九月才开初花,十月才满树盛开,满院溢香。
到了十月,父亲会选一个晴天,让母亲把旧床单铺在桂花树下,让妹妹去摇,妹妹力气小,摇得轻,但熟透了的桂花还是纷纷扬扬地掉下来,掉在床单上,一片金黄,香气扑鼻。
母亲就把床单上的桂花倒在竹匾里,筛一下,再把树叶、树枝等杂物小心捡拾干净。之后,用淡盐水浸泡一会儿,以起杀菌、驱虫作用,再清水洗一遍,沥干后放竹匾里晾晒,直到干透。
有了这些原料,母亲就开始做桂花蜜了。家里有几个瓷瓶,她把干桂花放一层,再放一层白糖,再一层干桂花,再一层白糖,每放一层,压紧一次,快到瓶口时再用白糖封顶,最后倒入蜂蜜,让蜂蜜渗透到底。这些程序后,就密封起来。大约过了三个星期,瓷瓶里的干桂花就把蜂蜜、糖分都吸附到花瓣上了,又香又甜,就可以食用了。
开瓶满屋香,丁一言最喜欢吃的就是母亲做的桂花糖芋艿与桂花糖年糕,那一个香啊,用一句娄城土语形容,就是打耳光不放。
丁一言最喜欢那棵丹桂,不像银桂颜色淡淡的,丹桂那种橘黄色醒目亮眼,如诗如画,但那棵树的桂花,母亲从来只做香囊,不做桂花蜜。丁一言不解,问父亲。父亲告诉他:“丹桂有微毒,宜闻香,不宜食用。”父亲还告诉他:“桂花还是一味中药呢,花、果实、根都可入药。花,能散寒破结,化痰止咳……”
丁一言从父亲那儿学到了不少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对父亲有点崇拜。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丁一言的父亲受到了冲击,有人揭发他过着修正主义的生活,譬如,上班喝桂花茶,下班喝桂花酒,完全是资产阶级小姐、太太、老爷的腐朽生活方式。还有人揭发他在后院的桂花树下,散养了几只兔子。谁是吴刚?谁是嫦娥?到底想干什么?……
好在丁一言的父亲是医生,爷爷也是中医,无党无派,从来都是靠治病救人赚钱过日子的,历史是清白的,再说病家信赖他,副院长不做就不做,能继续看病当医生,他就心满意足了。
后来,房管所看中了前院的那块地,要造房子,丁一言的父亲已靠边站了,自然不好多说,造就造吧。唯一的要求就是:那两棵三四百年的名贵老桂树能不能不要砍伐,哪怕移植。
房管所的人笑笑,说:“移植?三四百年的老树,谁有本事移植种活,你吗?”
两棵三四百年的老桂树就这样被砍了,不知被拉到了何处。
丁一言第一次看到父亲流泪了。
20世纪80年代末,丁一言的父亲病危了,弥留中,丁一言听到父亲在喃喃自语:“桂……花……树,桂花……蜜……”
丁一言知道父亲有桂树情结,估计父亲是不放心后院的那四棵桂花树,因为老城区改造,翰林弄要拆迁,桂花树会不会也像那两棵三四百年的老桂树一样被砍伐?这四棵桂树是父亲当年亲手移植栽种的,也有将近半个世纪的树龄了。
丁一言附在父亲的耳边说:“我已与市绿化办联系过了,他们派人派车来挖那四棵桂花树,移植到公园里。”
父亲终于放心了,他沉沉睡去,魂归九泉,脸色是平静的、松弛的,仿佛去了月宫,他是那么安详、平静……
(有删改)
3.散文化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这类小说改变了传统小说重情节、重人物的惯例,以抒情为主导,富有诗意美感。本篇小说具有散文化小说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弱化故事情节,小说对“我”讲述年少时的情感经历、“麒麟舞”等片段进行了叙述,文中相对零星、简单,没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散文“形散”的特点类似。
②虚化人物,人物形象不够鲜明丰满,文章对“陈轸”“师父”虽有描写,但缺少丰富化和个性鲜明特征。
③语言优美、生动,多种表达方式综合使用。文中综合使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议论、叙述等表达方式熔于一炉,使故事的讲述更加灵活多变。
2.认为评价合理。
①情节淡化:全文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情节多为日常生活画面,显得极为真实。
②人物关系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纯朴融洽,没有激烈的冲突、斗争,展现了人情美。
③意境氛围浓厚:在叙述陆长庚放鸭事件的同时,不时穿插对环境和民俗风情的描写,展现了当地独特的市井风貌。
④语言抒情性强:如对陆长庚放鸭时的细致描写以及不时穿插的议论“这十块钱赚得太不费力了”“这个人真有点魔法”等,语言幽默、质朴却充满欣赏之情,感情强烈。
3.①淡化故事情节。小说没有曲折的情节,也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而是选取丁一言父亲及其家人的几个生活片段,情节平和舒缓。②淡化人物性格。文中虽以丁一言父亲为主角,但大量篇幅却放在对桂树的描绘上,不刻意追求人物的典型。③小说的语言具有抒情性。如小说叙写母亲制作桂花蜜的过程,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抒情性。④情韵悠长,让读者回味无穷。丁一言父亲对桂树的喜爱之情贯穿小说始终,父亲最终得知四棵桂树妥善安置后安详离世,他对桂树的情感犹如桂香般沁人心脾,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