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文
明
之
光
——瓷器、青铜器
陶瓷即陶器和瓷器的总称,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陶器 瓷器
制作原料 黏土(陶土) 高岭土
烧成温度 一般在800℃—1000℃ 在1200℃以上
器物表面 没有釉或只施低温釉 施高温玻璃釉
胎质 有较强的吸水性 不吸水或吸水性很小
敲击声音 不清脆 有清越的金属声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瓷器是3000多年前商代中期萌生,制陶工匠在长期烧制陶器的基础上创制了青釉瓷器。这是一种半瓷质陶器,施有釉料,釉色青黄,虽然摆脱了陶器以陶土作胎、器表无釉、低温烧制的状况,但还是没有达到成熟瓷器的标准,因此称为原始青瓷。
青釉弦纹瓷尊 商代
唐代
唐代是是中国陶瓷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唐代瓷器的发展,形成了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两大瓷窑系统,一般以“南青北白”概称之。
邢窑是唐五代最著名的白窑瓷场,有邢窑白瓷“天下无贵贱而通之”的美誉。细白瓷为邢窑的精品,其胎质坚实细腻、釉色纯白光亮:"类银、类雪"
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越窑青瓷温润如玉的釉质,青绿略带闪黄的色彩。
唐代长沙窑为釉下多彩陶瓷的发源地,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瓷器纹饰题材民生活,其中的诗文书法,在当时十分罕见。
唐代长沙窑除广泛流传全国,还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向外传播的同时,也吸取了外域的艺术风格。
长沙窑花鸟执壶 唐代
宋代
宋代工艺美术中最突出的成就是陶瓷。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也可以说是瓷的时代,宋代的瓷窑遍布全球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宋瓷最典型的特色是细洁净润,色调单纯,趣味高雅。
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中国北宋时期皇家主要代表瓷器。汝瓷胎骨坚硬,釉色润泽莹厚,以淡天青为主色调,有“雨过天晴云破处”“金盘玉碗世称宝之称。
汝窑
官窑之谓,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内涵。就广义而言,是有别民窑而专为官办的瓷窑,其产品为宫廷所垄断。釉质肥润,青白色或偏蓝色,较大开片。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官窑
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
哥窑
“金丝铁线”的纹样
“攒珠聚球”般的釉中气泡
“紫口铁足”
哥窑
金丝铁线,又叫“鳝血”,是哥窑的一大特色,由于瓷胚和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瓷器釉面上便会出现一种自然开裂的现象 ,其纹片如网交织、如冰破裂。之后以墨汁为着色剂人工从裂纹中渗透进去,着色后颜色很深,就形成了金丝铁线。
钧窑以烧制乳浊釉瓷为主,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而闻名,属北方青瓷系统,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称为“蚯蚓走泥纹”。
钧窑
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称为白定。除白定外,定窑黑釉、酱釉瓷器也相当精美。俗称“黑定”“紫定”。
定窑
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纹样秀丽典雅。
元代景德镇已经发展成为全国制瓷中心,主要成就是烧成青花和釉里红。青花瓷远销海内外,成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青花瓷是中国古代流行时间最长、产量最大的瓷器。
青花瓷属于一种釉下彩瓷器, 是用氧化钴等矿物作颜料配成绘画彩料,先在瓷坯上画出花卉纹样,然后罩上透明釉,人窑经高温烧制而成,烧成后呈现白底蓝花的色彩效果。
釉里红也是一-种釉下彩瓷器,用铜的氧化物作为彩绘原料,烧成之后是红色花纹。
元代
元代景德镇已经发展成为全国制瓷中心,主要成就是烧成青花和釉里红。青花瓷远销海内外,成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青花瓷是中国古代流行时间最长、产量最大的瓷器。
青花瓷属于一种釉下彩瓷器, 是用氧化钴等矿物作颜料配成绘画彩料,先在瓷坯上画出花卉纹样,然后罩上透明釉,人窑经高温烧制而成,烧成后呈现白底蓝花的色彩效果。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
故宫藏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
故宫藏元青花飞凤麒麟纹盘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
元青花瓷器总体分两种色调,一种呈灰蓝色,较浅淡,一种是深蓝色,较艳丽。传统概念中,呈色灰蓝者为国产料,呈蓝艳者为进口料。进口青料用于大型、中型或小型元青花上,国产钴料仅用于中、小型器。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
2005年7月,在英国佳士德拍卖会上,一件 《元青花鬼谷 下山图罐》
仰中拍到了2.3亿元人民币!创世界记录!
青花瓷罐高27.5厘米,直径33厘米,绘有“鬼谷下山"的图,目前世间仅此尊。这个大青花罐,当为传世元青花瓷器中的绝品。
元代景德镇已经发展成为全国制瓷中心,主要成就是烧成青花和釉里红。青花瓷远销海内外,成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青花瓷是中国古代流行时间最长、产量最大的瓷器。
青花瓷属于一种釉下彩瓷器, 是用氧化钴等矿物作颜料配成绘画彩料,先在瓷坯上画出花卉纹样,然后罩上透明釉,人窑经高温烧制而成,烧成后呈现白底蓝花的色彩效果。
釉里红也是一-种釉下彩瓷器,用铜的氧化物作为彩绘原料,烧成之后是红色花纹。
明清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
明永乐青花竹石芭蕉纹梅瓶
明宣德青花海水蕉叶纹尊
总的说来,宣德青花数量大、品种多、影响广,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
永乐 宣德
器型 较轻薄、秀美 器体较厚重
纹饰 较疏朗,描绘更细腻 较紧密
底釉 较白 略泛青
款 多无款,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 带款器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
三种式样:
白底蓝花
蓝底白花
蓝白相间
斗彩、五彩瓷:斗彩和五彩是明清时期的彩瓷,在青花加彩工艺的基础上衍生而来。
斗彩,始于成化年间,属于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色相结合的制作工艺,下先用青花绘出花纹的轮廓线,然后罩上一层无色透明釉,烧制之后再在轴上施以绿、红、紫等色,釉下的青花与釉上的色彩交相辉映,达到了既清新又斑斓的效果。
五彩瓷,始于嘉靖、万历年间,在斗彩基础上烧成的釉上彩瓷器,
多种色彩描绘花纹,花纹色彩艳丽,装饰性强。
通体施白釉,盘内绘五彩花鸟图
“大清康熙年制”
康熙五彩花鸟盘
边饰盖血红锦地纹花卉,上书“万寿无疆”四字
五彩是红、黄、绿、蓝、紫、黑等色绘画组成,其意是多种色彩,不局限于“五种”色彩
此盘画面应为“喜报三元”图,是清代流行的吉祥图案。坐绘画上看,此画章法宋元,但融入了西洋画法。
青铜时代
夏商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手工业的技巧日益精湛。这一时期以青铜器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故有“青铜时代”之称。
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色相为青,故称青铜。
青铜器的造型、纹饰、铭文体现了高度的艺术成就。
商代晚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青铜器种类,分为礼器(又称日用器,如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工具及车马器五大类。
我国在青铜器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礼器,礼器是统治阶级用以区分尊卑等级的容物,其使用数量和规模与奴隶主地位高低成正比,即“藏礼于器”。
青铜礼器的另一功能是作为分封、 赏赐、战争、训诫的见证物,因而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多为颂扬功烈和庆典赏赐等内容,常用“子子孙孙永保用”字句来结尾。
后母戊方鼎
鼎是礼器中的主要器物,西周时期出现的列鼎制度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地位较低的士用三鼎。
后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因其腹部著有“后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所铸。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后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表明商代冶金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用途:煮或盛放鱼肉用,也作为祭祀用的礼器。
后母戊方鼎
耳
口
腹
足
鼎的结构部位
后母戊方鼎
龙纹组成的兽面纹(饕餮纹)、鼎耳双虎纹饰均为对称图形
双虎与人头
龙纹组成的兽面纹
四羊与器身巧妙地结合为一体,器物的造型十分生动。
边缘的棱脊增强了器物造型的气势。
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相结合的装饰手法,形成丰富精细的视觉效果。
四羊方尊 商代
纹饰特点以兽面纹、夔龙纹为典型纹饰。
夔龙:神话传说中的单足神怪动物。形象多为张口、卷尾的长条形。
春秋莲鹤方壶,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一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一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此壶主体部分为西周后期以来流行的方壶造型,有盖、双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
盛开的双层莲花瓣,中立一鹤,昂首舒翅
两侧用回首的龙形怪兽为耳
腹部四角各攀附立体飞龙
通体满饰蟠螭纹
圈足下两个卷尾兽侧兽吐舌
蟠螭纹是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是中国青铜器上的装饰。螭是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张口、卷尾、蟠屈。有的作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一般都作主纹应用。
以一个或几个单位纹样,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带状形平面上,作有规律的排列并以向上下或左右两个方向无限连续循环所构成的带状形纹样,称为二方连续纹样。
二方连续纹样:
四方连续纹样是指一个单位纹样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反复连续循环排列所产生的纹样。这种纹样节奏均匀,韵律统一,整体感强。
四方连续纹样:
说说这两个青铜器给你什么不同的感受?
形制凝重、多直线造型,中轴对称。纹饰特点以饕餮纹、夔龙纹为典型纹饰,风格沉稳雄浑。
形制奇巧富丽,纹饰繁密剔透,流行蟠螭纹。
商代青铜器风格特点:
春秋青铜器特点:
古代青铜器纹饰的种类
兽面纹
龙纹
凤鸟纹
动物纹
兽体变形纹
几何纹
人物画像
其他纹饰
注:下述的青铜器纹饰,主要是指华夏族系统的青铜器纹饰。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