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4.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4.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7 16:2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八年级下册诗歌复习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题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为:被。歌:诗的体例。意思是茅屋被秋风所破坏。
“歌行体”
“歌”指歌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他的诗多 。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
他是 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
后人尊称他为
他生活在唐朝 的年代。
杜甫其人
唐代
由盛转衰
沉郁顿挫
“诗圣”。
“诗史”。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
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háo
juàn
ào
qǐng
shà
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一到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描绘“图画”,体会情感
1、诗中描绘了哪几幅图画?
2、每幅画中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秋风卷茅图
群童抱茅图
破屋漏雨图
祈求广厦图
焦灼痛惜
无可奈何
忧思难眠
忧国忧民
寓情于事
直接抒情
赏析课文
1、第一节中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
(怒号)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写出风势之大,风力之猛和风之无情,富有浓烈的感彩。)
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
( “卷”字好。既形象又有力度。)
还有哪些动词用得好?
刻画了茅草随风飘飞的动态场面,形象表现了秋风破屋的惨状,流露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焦灼之情,也从侧面写出诗人艰难窘迫的处境。
(“飞”—“洒”—“挂”—“飘转”—“沉”)
5、第二节中“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为什么用“老”字?
“老”其实不是写年龄,而是写心情,揭示了诗
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交瘁。
6、群童为何抱茅?杜甫为何要称抱茅的群童为“盗贼”呢?
盗贼:劫夺,偷窃财务的人。这里指眼疾手快的人,是自我的嘲解,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老无力。群童本身也许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倒不如说是生社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
7、“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第三节中,哪些词句用得好 ?
8.“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环境描写。交代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天气状况,暗示一场秋雨即将来临;渲染出了暗淡愁惨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忧愁痛苦的心情,为下文写诗人的伟大胸襟蓄势。
“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如果洗得干干净净就不硬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9.“长夜沾湿何由彻”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何由彻”与前文的“未断绝”相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夜雨屋漏、长夜难眠的处境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也暗示了他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
“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前三句写诗人的崇高理想,他期望能有千万间大厦,让天下的寒士们住进去,不怕风吹雨打,安如泰山。呜呼引起了末尾两句吐露出诗人的理想在当时难以实现的痛苦。“独破”一词照应全篇,深化主题。
10、第四节中,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11.在“祈求广厦图”中,你觉得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
不自怨自艾,而是推己及人、胸怀天下、忧国忧民,拥有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的一位伟大诗人。
主旨:
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表现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秋风破屋 焦灼苦痛
群童抱茅
无可奈何
长夜沾湿
忧思难眠
现实


白天
黑夜
屋外
屋内


自己
理想
祈求广厦
忧国忧民
天下寒士
关心民生
忧国忧民
推己及人
水到渠成
惨 悲 哀
小结
艺术特色
一·善于根据主题思想的需要,去选择材料,安排材料。
茅屋给秋风吹破,所见所感很多,诗人着重写风如何吹破茅屋,卷走茅草,写小孩蹬被,写屋漏床湿,这些细致的描写让读者真切的感受到当时所经受的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痛苦,他那种理想和愿望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在当时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二·语言精炼朴素,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有着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一三节写景多,第三节既有写景又有叙事。第二节主要是叙事,第四节以抒情为主。
杜甫的这首诗没有哀伤忧怨之情,又不消极颓废,他虽然生活困苦,但胸怀却十分开阔。他关心人民,同情人民,这种思想是真是的,崇高的,是值得赞扬的。
按原文填空。
(1)诗中以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氛围的诗句是: , 。
(2)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是: , !
(3)诗中表现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博大济世情怀的诗句是: , 。
(4)诗中表现诗人无奈之举的句子是: , 。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1.“自经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中“丧乱”指 _______ 事件。
2.“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深刻含义是
4.“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 的思想。
安史之乱
遭乱以来,忧时念国,本来就经常失眠,置此秋夜漫长,床上沾湿,更难度过这宵。
此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诗人人格的伟大与高尚。
兼爱天下、悲天悯人的博大胸襟和纯真心灵。
选出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苦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D.全诗将叙事抒情描写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把他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A
4.下列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解析:D 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