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8.《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8.《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7 16:29:04

文档简介

8.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炽(chì)痛 嗥(háo)鸣 斑斓(lán) 参(cān)天
B.谰(lán)语 怪誔(dàn) 亘(gèng)古 浆(jiāng)液
C.田垄(lǒng) 污秽(suì) 蚱蜢(měng) 呻呤(yín)
D.辗(zhǎn)转 辘(lù)辘 默挈(qì) 丰饶(yáo)
2.对课文《土地的誓言》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满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B.文章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C.文章大量选择有东北特色的景物组合在一起,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体现了写景散文的特点。
D.文章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宛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听见她召唤我的名字,听见她呼唤我回去。
B.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
C.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
D.不管我走到哪里,如果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4.下列各组词语都是动词的一项是( )
A.屏障 召唤 相信 哺育 B.扮演 燃烧 遏制 坚持
C.发源 默契 出现 应该 D.可以 气魄 喜欢 阻抑
二、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①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①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②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起。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②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
(选自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5.下列短语结构与“清亮透明”相同的一项是( )
A.驿路梨花 B.孙权劝学 C.登飞来峰 D.最苦与最乐
6.对加点的“都”“在”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个“都”,副词,表示范围。
B.第②个“都”,连词,起到连接作用。
C.第①个“在”,介词,不能独立使用。
D.第②个“在”,介词,表示时间。
7.对画线句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对偶,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抒发了对家乡强烈的眷念、热爱之情。
B.运用对偶,结构相似,构成了一个又一个有意味的特写画面,境界优美。
C.运用排比,语势忧伤、舒缓、柔和,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D.运用排比,形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打发了对家乡强烈的眷念、热爱之情。
三、综合性学习
8.(孝感中考)地名普查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的国情调查。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开展之际,学校九年级学生进行了以“了解地名普查,弘扬地名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你是学习小组成员之一,请参照以下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地名普查成果,可以促进地名规范,还可以用来编纂出版地名图(集)、地名录、地名词典、地名志等综合类工具书,地名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等专科类工具书,导航产品,地名文化遗产宣传片等,以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材料二:在湖北,有“荆州”“赤壁”“襄阳”这些文化底蕴丰厚的地名;有“仙桃”“鹤峰”“云梦”这些画面感强、使人浮想联翩的地名;还有“鹦鹉洲”“莫愁湖”“古琴台”这些充满诗意、令人神往的地名。其实,不少很美的地名是在全国地名普查工作中美化而来,如“叫花子村”改名为“娇花村”。
(1)请依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归纳地名普查工作有哪几方面意义。
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在活动中设计了以下图表,猜想了几个地名的来历,介绍了地名中的文化知识。请认真阅读,继续猜想,将空处补充完整。
地名 来凤县 中山市 桃源县 汉阳区
得名 分类 因传说得名 因A.______________得名 因诗文得名 因地理位置得名
得名 原因 鄂西山区秀丽的风景引凤凰来朝,从此,这里人才辈出,美丽的传说诞生了一个梦幻般的县城名。 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不仅丰功伟绩被载入史册,其名字还成为城市名称,使人永记于心。 B.______________ 古人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汉阳位于汉水与长江交汇处,长江北岸,故得名。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旧土
①父亲把一堵旧墙拆了,和成泥巴,打成土坯,砌房子,抹墙皮。旧墙的土看上去很老了,老的有点儿像姜黄色了,老人们说是唐朝的,甚至说是秦朝的,反正是久远留下来的墙,这墙的土跟地里的不一样,太陈旧了。
②我担心老成这样子的旧土,打成土坯,砌成房子,抹成墙皮,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我劝父亲不要用这样的泥土砌墙、盖房,父亲一点儿也没理我的话,不但把那堵很长的大墙拆了,而且还把墙底下的土也挖出来和成了泥。我对父亲的做法很生气,埋怨父亲,你用这么陈旧的泥土盖房子,心里到底有没有儿孙?父亲说,泥土有什么老不老的,泥土从来不会老;再老的泥土,见了水,和成泥,就是新泥;打成土坯,土坯就是新的;砌成墙,墙就是新的;盖成房子,房子就是新的,放心住吧……果然,这老墙的土,和成泥很耐用,打成土坯很硬实,勒成墙很敦实,抹上墙很细腻。
③父亲的选择是对的,用旧土和泥巴砌成的墙,比地里挖的新土有黏度,耐风耐雨耐晒,这三十多年过去了,房子结结实实,院墙稳稳当当。父亲在这里住了二十多年,离去十多年了,如今他的子孙住着,墙皮旧了,墙体还是好好的,粉刷了几次,还如新房似的。
④由此,我对旧土有了新的认识,我感到泥土是一种神奇、有生命而永远不死的物质。
⑤一块荒芜千万年的土地,看上去静静地沉睡在那里,甚至不长一草一木,你以为它早已死去,其实不然,如若浇上一瓢水,这喝了水的土,不管是黄土、红土、黑土,立刻就会变得灵动了起来,像睡醒了似的,黄土就会变得更黄,红土变得更红,黑土变得更黑——泥土活了。
⑥这喝了水,被水唤醒了的旧土,你不动它,恍若永远在水中,它是醒着的;你若动它,它便会越来越有灵性。一旦被捏、揉、搅、捶、打过,泥就全醒了,倘若揉、搅、捶、打的时间更长,泥就会越鲜亮、越精神、越黏,甚至会灵气十足。这时候的泥好似有了筋有了骨,有了柔软轻盈的生命,打成土坯也好,烧成砖瓦陶瓷也好,就看你想让它成为什么,它就会让它的生命绽放出千姿百态的形状。
⑦一片毫无生机的土地,能给你的触发是枯涩的,你想象不出来这片寂寞的旧土,会长出什么来。它会长出金黄色的庄稼、香甜的苹果、参天的大树,变成碧波荡漾的林海吗?不需要你投入满地黄金,不需要你苦苦膜拜,只要你给它水,让它喝足了醒来,你撒下的种子,就会长出你要的东西。黄土高原荒凉,是泥土讨厌那个地方吗?江南绿树成荫,是泥土偏爱那个地方吗?不论是黄土还是红土,等待的不是荒芜,是唤醒它的水。旧土永远在等待种子和雨水。
⑧那村边一望无际的田野,是什么时候成为耕田的?地下挖出了秦朝的砖汉朝的瓦,还有唐朝的锄头,那说明这片地耕种了几千年了。几千年来每年都春播秋收,它滋养了村里祖祖辈辈的人,还有那些牲口。耕种它的人,几千年来从这地里“冒”出来,死了又被埋到这片地下。地被耕来耕去,人生生死死,这地几千年来有可能一年也没有闲过,会老了吗?我捧起这老田里的泥土,湿润润的,油黑黑的,孕育的小麦正在抽芽,哪像耕耘了几千年的土地,简直像年轻的母亲,正在哺育着孩子。我坚信,只要给它水的滋养,给它足够的肥料,这田地的旧土,永远是年轻的,永远也不会老去。
⑨每一捧旧土,都不可小看。每一捧旧土,无不经受了数亿年的风霜雪雨,无不经受了数不清的践踏和摧残,无不见证、饱尝和承载了死的悲惨、血泪与世间残酷。被屠刀,被烈火,甚至被炮弹蹂躏过的泥土,喝过雨水,照样会活,照样会新,像新的泥土一样。这就是旧土。旧土承载世间万物,承受了天地间风雨雷电的摧残,承受了人和动物的一切暴行,包含和消融了发生在大地上的所有污垢、丑陋和罪恶。尽管它是负重和苦难的,但旧土不旧,旧土在一滴水的滋润下,依然是生机勃勃的精灵。
⑩我膜拜大地,敬仰旧土。
(文/宁新路 有删改)
9.第②段中作者说“我对父亲的做法很生气,埋怨父亲”,作者为什么埋怨父亲?
10.文章第④段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看法。
1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
12.怎么理解第⑦段“旧土永远在等待种子和雨水”这个句子的含意?
13.请对第⑧段这老田里的泥土“像年轻的母亲,正在哺育着孩子”作简要品析。
14.把文章结尾段删去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15.本文的题目能否换成《旧土与水》?请说出理由。
阅读《土地的誓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的心里怀着①(zhì tòng)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②(yǎng wàng)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③(bān lán)的山雕,④(bēn chí)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16.根据选段中的拼音,在相应的横线上填写词语: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④_________
17.请从句式特点的角度,赏析下面这段话。
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bān lán)的山雕,(bēn chí)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18.文中多次提到“她”,作者这样称呼故土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19.这段话中作者列举了许多东北特有的景物,有人评价这部分写得太啰嗦,有堆砌之感,谈谈你的看法。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8.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炽(chì)痛 嗥(háo)鸣 斑斓(lán) 参(cān)天
B.谰(lán)语 怪誔(dàn) 亘(gèng)古 浆(jiāng)液
C.田垄(lǒng) 污秽(suì) 蚱蜢(měng) 呻呤(yín)
D.辗(zhǎn)转 辘(lù)辘 默挈(qì) 丰饶(yáo)
【答案】A
【详解】A全都正确;B项“誔”应为“诞”,“亘”应读gèn;C项“秽”应读huì,“呤”应写作“吟”;D项“挈”应写作“契”,“饶”应读ráo。
故选A。
2.对课文《土地的誓言》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满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B.文章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C.文章大量选择有东北特色的景物组合在一起,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体现了写景散文的特点。
D.文章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宛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答案】C
【详解】C项文章主要通过这些密集的景物,让读者充分体会到东北的地域特征,从而抒发作者对关东原野的热爱之情,并非体现了写景散文的特点。A、B、D正确。
故选C。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听见她召唤我的名字,听见她呼唤我回去。
B.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
C.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
D.不管我走到哪里,如果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答案】B
【详解】A项,搭配不当,应将“呼唤”和“召唤”互换位置;C项,缺少主语,应在“想起”前加上“我”;D项,关联词使用不当,应将“如果”改为“即使”。
4.下列各组词语都是动词的一项是( )
A.屏障 召唤 相信 哺育 B.扮演 燃烧 遏制 坚持
C.发源 默契 出现 应该 D.可以 气魄 喜欢 阻抑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对词语词性的辨析能力。
A.“屏障”是名词;
B.都是动词;
C.“默契”是名词;
D.“气魄”是名词;
故选B。
二、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①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①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②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起。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②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
(选自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5.下列短语结构与“清亮透明”相同的一项是( )
A.驿路梨花 B.孙权劝学 C.登飞来峰 D.最苦与最乐
6.对加点的“都”“在”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个“都”,副词,表示范围。
B.第②个“都”,连词,起到连接作用。
C.第①个“在”,介词,不能独立使用。
D.第②个“在”,介词,表示时间。
7.对画线句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对偶,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抒发了对家乡强烈的眷念、热爱之情。
B.运用对偶,结构相似,构成了一个又一个有意味的特写画面,境界优美。
C.运用排比,语势忧伤、舒缓、柔和,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D.运用排比,形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打发了对家乡强烈的眷念、热爱之情。
【答案】5.D 6.B 7.D
【解析】5.本题考查短语结构。“清凉透明”是并列短语。
A.“驿路梨花”是偏正短语;
B.“孙权劝学”是主谓短语;
C.“登飞来峰”是动宾短语;
D.“最苦与最乐”是并列短语;
故选D。
6.本题考查虚词的用法。
B.结合句子“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可知,这里的“都”是副词,表示加强语气,强调的是欢喜的气氛非常浓烈;
故选B。
7.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结合划线句“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里的三个“在那”可知,这里运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手法,“我的欢笑”“我捉过蚱蜢”“我的手印”这些都是作者对故乡的回忆,语气欢快,气势强烈。根据本段内容“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可知,这里体现出“我”对家乡深深的怀恋以及热爱之情;
故选D。
三、综合性学习
8.(孝感中考)地名普查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的国情调查。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开展之际,学校九年级学生进行了以“了解地名普查,弘扬地名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你是学习小组成员之一,请参照以下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地名普查成果,可以促进地名规范,还可以用来编纂出版地名图(集)、地名录、地名词典、地名志等综合类工具书,地名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等专科类工具书,导航产品,地名文化遗产宣传片等,以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材料二:在湖北,有“荆州”“赤壁”“襄阳”这些文化底蕴丰厚的地名;有“仙桃”“鹤峰”“云梦”这些画面感强、使人浮想联翩的地名;还有“鹦鹉洲”“莫愁湖”“古琴台”这些充满诗意、令人神往的地名。其实,不少很美的地名是在全国地名普查工作中美化而来,如“叫花子村”改名为“娇花村”。
(1)请依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归纳地名普查工作有哪几方面意义。
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在活动中设计了以下图表,猜想了几个地名的来历,介绍了地名中的文化知识。请认真阅读,继续猜想,将空处补充完整。
地名 来凤县 中山市 桃源县 汉阳区
得名 分类 因传说得名 因A.______________得名 因诗文得名 因地理位置得名
得名 原因 鄂西山区秀丽的风景引凤凰来朝,从此,这里人才辈出,美丽的传说诞生了一个梦幻般的县城名。 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不仅丰功伟绩被载入史册,其名字还成为城市名称,使人永记于心。 B.______________ 古人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汉阳位于汉水与长江交汇处,长江北岸,故得名。
【答案】 (1)规范地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美化地名。 (2)历史人物(或人名、名人、人物) 示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令人神往,“桃源县”这个名字似乎让人们的美好理想变为现实
【详解】试题分析:(1)考查对材料重要信息的概括。通读全部材料,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如可抓住材料一的“地名普查成果,可以促进地名规范”“以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少很美的地名是在全国地名普查工作中美化而来”等句整理。(2)题干要求猜想了几个地名的来历,介绍地名中的文化知识。“中山市”的得名缘由很好理解,即由历史人物而得名。为了让后人永远铭记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他的家乡广东省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即现在的中山市。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旧土
①父亲把一堵旧墙拆了,和成泥巴,打成土坯,砌房子,抹墙皮。旧墙的土看上去很老了,老的有点儿像姜黄色了,老人们说是唐朝的,甚至说是秦朝的,反正是久远留下来的墙,这墙的土跟地里的不一样,太陈旧了。
②我担心老成这样子的旧土,打成土坯,砌成房子,抹成墙皮,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我劝父亲不要用这样的泥土砌墙、盖房,父亲一点儿也没理我的话,不但把那堵很长的大墙拆了,而且还把墙底下的土也挖出来和成了泥。我对父亲的做法很生气,埋怨父亲,你用这么陈旧的泥土盖房子,心里到底有没有儿孙?父亲说,泥土有什么老不老的,泥土从来不会老;再老的泥土,见了水,和成泥,就是新泥;打成土坯,土坯就是新的;砌成墙,墙就是新的;盖成房子,房子就是新的,放心住吧……果然,这老墙的土,和成泥很耐用,打成土坯很硬实,勒成墙很敦实,抹上墙很细腻。
③父亲的选择是对的,用旧土和泥巴砌成的墙,比地里挖的新土有黏度,耐风耐雨耐晒,这三十多年过去了,房子结结实实,院墙稳稳当当。父亲在这里住了二十多年,离去十多年了,如今他的子孙住着,墙皮旧了,墙体还是好好的,粉刷了几次,还如新房似的。
④由此,我对旧土有了新的认识,我感到泥土是一种神奇、有生命而永远不死的物质。
⑤一块荒芜千万年的土地,看上去静静地沉睡在那里,甚至不长一草一木,你以为它早已死去,其实不然,如若浇上一瓢水,这喝了水的土,不管是黄土、红土、黑土,立刻就会变得灵动了起来,像睡醒了似的,黄土就会变得更黄,红土变得更红,黑土变得更黑——泥土活了。
⑥这喝了水,被水唤醒了的旧土,你不动它,恍若永远在水中,它是醒着的;你若动它,它便会越来越有灵性。一旦被捏、揉、搅、捶、打过,泥就全醒了,倘若揉、搅、捶、打的时间更长,泥就会越鲜亮、越精神、越黏,甚至会灵气十足。这时候的泥好似有了筋有了骨,有了柔软轻盈的生命,打成土坯也好,烧成砖瓦陶瓷也好,就看你想让它成为什么,它就会让它的生命绽放出千姿百态的形状。
⑦一片毫无生机的土地,能给你的触发是枯涩的,你想象不出来这片寂寞的旧土,会长出什么来。它会长出金黄色的庄稼、香甜的苹果、参天的大树,变成碧波荡漾的林海吗?不需要你投入满地黄金,不需要你苦苦膜拜,只要你给它水,让它喝足了醒来,你撒下的种子,就会长出你要的东西。黄土高原荒凉,是泥土讨厌那个地方吗?江南绿树成荫,是泥土偏爱那个地方吗?不论是黄土还是红土,等待的不是荒芜,是唤醒它的水。旧土永远在等待种子和雨水。
⑧那村边一望无际的田野,是什么时候成为耕田的?地下挖出了秦朝的砖汉朝的瓦,还有唐朝的锄头,那说明这片地耕种了几千年了。几千年来每年都春播秋收,它滋养了村里祖祖辈辈的人,还有那些牲口。耕种它的人,几千年来从这地里“冒”出来,死了又被埋到这片地下。地被耕来耕去,人生生死死,这地几千年来有可能一年也没有闲过,会老了吗?我捧起这老田里的泥土,湿润润的,油黑黑的,孕育的小麦正在抽芽,哪像耕耘了几千年的土地,简直像年轻的母亲,正在哺育着孩子。我坚信,只要给它水的滋养,给它足够的肥料,这田地的旧土,永远是年轻的,永远也不会老去。
⑨每一捧旧土,都不可小看。每一捧旧土,无不经受了数亿年的风霜雪雨,无不经受了数不清的践踏和摧残,无不见证、饱尝和承载了死的悲惨、血泪与世间残酷。被屠刀,被烈火,甚至被炮弹蹂躏过的泥土,喝过雨水,照样会活,照样会新,像新的泥土一样。这就是旧土。旧土承载世间万物,承受了天地间风雨雷电的摧残,承受了人和动物的一切暴行,包含和消融了发生在大地上的所有污垢、丑陋和罪恶。尽管它是负重和苦难的,但旧土不旧,旧土在一滴水的滋润下,依然是生机勃勃的精灵。
⑩我膜拜大地,敬仰旧土。
(文/宁新路 有删改)
9.第②段中作者说“我对父亲的做法很生气,埋怨父亲”,作者为什么埋怨父亲?
10.文章第④段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看法。
1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
12.怎么理解第⑦段“旧土永远在等待种子和雨水”这个句子的含意?
13.请对第⑧段这老田里的泥土“像年轻的母亲,正在哺育着孩子”作简要品析。
14.把文章结尾段删去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15.本文的题目能否换成《旧土与水》?请说出理由。
【答案】9.我担心用旧土盖成的房子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担心父亲盖屋只是为了自己住,不顾及儿孙。(意思接近即可) 10.过渡段,承上启下;引出文章的主题:对旧土的深刻认识。 11.拟人。赏析点:将旧土赋予人的情感,喝、唤醒、醒着、灵性等词。(任意一个点赏析即可) 12.旧土是枯涩的,寂寞的,只要时机一到,只要有水和种子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13.比喻。将耕种的土地喻为母亲,将正在抽芽的小麦喻为孩子;这田地的旧土,永远是年轻的,永远也不会老去。 14.不好。膜拜和敬仰,表明了作者从对旧土的轻视,到由衷的赞美,标志着作者最终对大地形成的仰视崇敬之情;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5.不能。作者是从旧土得到人生启示,写作的主要对象是旧土,主旨是赞美旧土;水只是行文中唤醒旧土的重要因素之一。
【解析】9.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
根据第②段“我担心老成这样子的旧土,打成土坯,砌成房子,抹成墙皮,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我对父亲的做法很生气,埋怨父亲,你用这么陈旧的泥土盖房子,心里到底有没有儿孙”可知,“我”认为这些土太过陈旧,担心用旧土盖成的房子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存在安全隐患;担心父亲盖房子只是为了自己住,不顾及儿孙,所以作者埋怨父亲。
10.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理解分析。理解该段内容,结合其在文中的位置,联系上下文及文章中心,分析回答。
从内容上看,“由此”指原本自己担心父亲用旧土盖房子会塌掉,但实际上三十多年过去,房子依然结结实实,如新房一般的事实,这是对上文的总结;同时,“我感到泥土是一种神奇、有生命而永远不死的物质”引出下文对旧土的深刻认识;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根据题干句子“这喝了水,被水唤醒了的旧土,你不动它,恍若永远在水中,它是醒着的;你若动它,它便会越来越有灵性”可知,这句话中的“喝、唤醒、醒着、灵性”等词,将土地人格化,赋予旧土以人的情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旧土的生命力及灵性,表现了作者对旧土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12.本题考查文段的理解。理解“旧土永远在等待种子和雨水”一句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回答即可。
据第⑦段“一片毫无生机的土地,能给你的触发是枯涩的,你想象不出来这片寂寞的旧土,会长出什么来”可知“旧土”本来是枯涩、寂寞的,但“不需要你投入满地黄金,不需要你苦苦膜拜,只要你给它水,让它喝足了醒来,你撒下的种子,就会长出你要的东西”,旧土需要的是种子和雨水,只要时机一到,它喝足了水,只要撒下种子就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就会让一切充满生机,变成金黄的庄稼、香甜的苹果、参天的大树。
13.本题考查对重要句子的赏析。首先明确手法是“比喻”,接着分析比喻的内容,抓住关键文字“年轻的母亲”“哺育”进行分析。
语句“像年轻的母亲,正在哺育着孩子”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土地”喻为“年轻的母亲”,把“小麦”喻为“孩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田地的旧土,永远是年轻的,永远也不会老去的特点,表达了“我”土地的赞美之情。
14.本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
根据结尾段“我膜拜大地,敬仰旧土”可知,内容上:结尾段中的“膜拜”和“敬仰”,直抒胸臆。结合第②段“我担心老成这样子的旧土,打成土坯,砌成房子,抹成墙皮,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可知,表明了作者从对旧土的轻视,到由衷的赞美,标志着作者最终形成对大地的仰视、崇敬、热爱之情;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文章标题“旧土”,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升华主题。
15.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应是文章内容的概括,或是文章主旨的体现。
明确观点:不能。本文的标题“旧土”既交代了抒情的对象,又表达了对旧土赞美的主旨。作者是从旧土得到人生启示,写作的主要对象是“旧土”。根据文章内容,“旧土”更能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结合第②段“我担心老成这样子的旧土,打成土坯,砌成房子,抹成墙皮,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可知,文章开头写作者埋怨父亲用旧土砌房,表现对“旧土”的轻视。根据第⑩段“我膜拜大地,敬仰旧土”可知,作者结尾表达对“旧土”的崇敬、敬仰之情。“旧土”是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全文的线索。而“水”不是,如果改为“旧土与水”,从文中内容来看,“水”只是唤醒旧土的重要因素之一,写“水”是为了突出“土”的灵性。“水”无法表明文章的主旨,也不能概括文章的所有内容,所以不能换成《旧土与水》。
阅读《土地的誓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的心里怀着①(zhì tòng)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②(yǎng wàng)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③(bān lán)的山雕,④(bēn chí)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16.根据选段中的拼音,在相应的横线上填写词语: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④_________
17.请从句式特点的角度,赏析下面这段话。
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bān lán)的山雕,(bēn chí)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18.文中多次提到“她”,作者这样称呼故土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19.这段话中作者列举了许多东北特有的景物,有人评价这部分写得太啰嗦,有堆砌之感,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6. 挚痛 仰望 斑斓 奔驰 17.长短句相间(或排比句式,或多用短句,或句式工整对称),增强节奏感,或增强语气,或引起读者的注意,表达了作者内心对故乡的爱与眷恋之情 18.拟人的手法,比喻,第三人称,将关东原野比作母亲,有利于作者直接倾诉对关东原野母亲般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这样的表达更自然,更深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或更亲切,更强烈,更易抒发情感。 19.我认为不啰嗦,作者运用排比的手法铺陈这些景物,写出了北方最富有东北生活气息的,美丽丰饶的景象;流露出作者对故乡被践踏的悲愤或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解析】16.挚痛——zhì tòng:诚恳而真切。“挚”不要误写成“炽”;
仰望——yǎng wàng:抬着头向上看;
斑斓——bān lán:灿烂多彩。“斓”不要误写成“澜”;
奔驰——bēn chí:(车、马等)很快地跑。“驰”不要误写成“弛”。
17.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一般可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达方式、句式等角度入手,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注意要联系全文来赏析句子,把握人物的情感态度。根据题干要求,本题要求从句式特点的角度赏析。
根据“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我想起……”可分析出,这段话采用了排比的句式,增强了节奏感,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在这一段中作者列举了东北地区的特色景物,组成叠印了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强烈地表达出了作者对故乡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这段话开头“我看见……”“我听见……”句子较短,“我想起……”“我想起……”句子较长,因此可分析得出,这段话长短句相间,使整段句子错落有致,富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节奏感,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在这一段中作者列举了东北地区的特色景物,组成了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强烈地表达出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赞美与热爱之情。
18.本题考查人称的表达作用。
作者将故乡称呼为“她”,这是采用了第三人称的称呼方式。文中作者把关东原野比作母亲,听见她在“呼唤我的名字”“召唤我回去”这是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运用第三人称的称呼方式,使作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利于作者直接倾诉对关东原野母亲般的眷恋和热爱之情,将关东原野比作母亲,这样表达也更为亲切、自然,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1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安排。解答此题首先答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叙述理由。
这段话中作者列举了东北特有的物产和景物: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煤块、赤色的足金、悠远的车铃等。这些都是关东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着关东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读者充分了解关东大地,感受关东大地的美丽富饶,也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同时也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与热爱之情。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