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商贸道路与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一)教材分析本课位于统编版选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第四单元。本单元上承第三单元,下启第五单元,以并列的方式分别介绍了人口迁徙、商路贸易及暴力战争对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影响。每一单元内部均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展开。本课为第四单元第一课,教材一、二子目并列,主要介绍了古代丝绸之路及其他商路对文化交流的影响;第三子目则进一步介绍了商路对文化交流产生的影响。本单元要通过介绍商路的开辟以及伴随而来的商品贸易,来体现文化交流。从大的时段来说,以1500年为节点,商路的开辟可分为古代和近现代两个时期。第9课为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古代商路主要是陆上贸易路线和近海贸易路线,其中以丝绸之路最为著名。不同地域的商品,体现着不同地域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通过商品交换,不同的文化也随之扩散和交流。第9课就是通过介绍丝绸之路以及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的情况,来了解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二)学情分析已有:1、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中必修课程的学习,对丝绸之路以及东西方通过丝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案例已有所了解,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2、学生经过初高中历史的学习,对史料的解读能力进一步提升,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能力基础。3、目前的高中生出生于新世纪,受互联网影响,有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对世界各地区文化的更多了解,对中外文化充满兴趣。未有:4、结合本课内容来看,学生对于丝绸贸易的内容及影响有较为熟练的掌握,对于“欧亚大陆其他交通线”的知识了解则相对较少。而丝绸之路对文化交流产生的影响,也须学生进一步理解,形成有逻辑、体系化的知识脉络。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结合地图,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商路开辟的原因和背景,结合具体史实,分析丝绸之路盛衰的原因。[唯物史观、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结合地图,了解丝绸之路及欧亚大陆其他交通线的具体路线、开辟时间及作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3、结合具体史料,了解古代商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分析理解古代商路对文化交流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理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影响。[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4、以现代“一带一路”融入课程当中,了解丝绸之路在当下新时代的新发展,关照现实问题,感悟家国情怀。[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古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表现教学难点: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认识古代丝绸之路对当代“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义
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教学方法教法:材料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图式教学法、自主阅读法学法:教材阅读法、材料阅读法、问题探究法
板书设计
古代商贸道路与文化交流一、古代商路发展(一)陆上之路(二)海上之路1、发展历程2、兴起和衰落原因(三)古代商路特点二、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主要教与学活动,教学方法)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1:在PPT上呈现张籍《凉州词》,用语言介绍诗歌创作的基础以及陈寅恪先生提出“以诗证史”的历史研究方法,之后让同学阅读这首古诗,讲述其描述的画面以及反映出什么样历史事件教师活动2:在同学们回答基础上引出了丝绸道路上的贸易往来,并采用问题:这条绵延千年的道路是如何开辟、拓展又是怎样通过商贸互动促进文化交流的呢?进而导入新课教学 学生活动1:自行阅读古诗,描绘其画面并联系当时社会现实回答问题 以同学们熟悉的诗歌导入新课,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诗歌内容与本课讲解知识密切相关,利于引导学生导入新课教学此外,用诗歌来证明历史,向学生传导“以诗证史”的研究方法,补充史料的类型
新课教学 第一节:古代商贸道路的开辟 (一).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教师活动1:提出问题,说到商贸道路的开辟同学名最先能够想到谁?一、陆上丝绸之路1、早期商贸文化交流教师活动2:出示秦始皇陵上骆驼图片、古希腊的身穿中国丝绸的陶壶图片,让同学们阅读的基础上讲解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中西方文化就已经有交流,并且在亚历山大帝国、波斯帝国的经营之下帕米尔高原以西的丝绸之路西段已经开通2、汉朝贯通丝绸之路教师活动3:出使张骞出使两次出示西域的地图以及时间线图片,简单的回顾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之后让同学们思考张骞出使西域有何影响?教师活动4: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讲解张骞在政治上出使代表汉王朝官方的身份,加强汉王朝与中亚地区国家的联系以及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影响等影响。并讲解张骞出使西域后汉王朝与中亚地区往来密切,使得原本存在与汉与西亚的道路贯通,推动丝绸之路的贯通,张骞出使西域也称为“凿空”西域,从道路的贯通以及丝绸之路影响力两个方面讲解其概念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在汉王朝时期能够贯通丝绸之路?”中国为何能贯通这一条丝绸道路?是否有何优势 在之前中西间的往来就已经存在,为何是汉王朝时候才贯通?教师活动5: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从两个主体出发,丝绸之路和汉王朝,为何丝绸之路会贯通?肯定离不开中国具有丝绸这样一个优势和传统,其次为何会有汉王朝来贯通 肯定和汉王朝自身的情况有感,这时期就要分角度来分析——政治、经济、文化等。3、唐朝陆上丝绸之路的繁盛教师活动:出示唐王朝时期丝绸之路发展的路线图,讲解在唐王朝时期形成“南北中”三线,丝绸之路发展到鼎盛时期4、陆上其他商贸道路的开辟(1)西南丝绸治之路的开辟教师活动1:出示材料,让同学们阅读材料,分析除丝绸之路主线外,张骞还提出怎样的道路?材料一:“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日:‘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汉书·张骞传》 教师活动2:根据学生回答的答案,带领学生共同的分许材料得出张骞提出新的路线——西南丝绸之路,在讲解它在唐宋、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2)草原丝绸之路教师活动1:出示草原丝绸之路分布以及地形图片,让同学们根据图片分析草原丝绸之路在地形、地势上有何特点? 教师活动2:让同学们根据第六课的知识回忆游牧民族迁徙对于世界格局产生什么影响?学生活动:根据第六课知识回忆匈奴人的南迁挤占西哥特人的生存空间,西哥特人的南迁导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进入中世纪时期,除第六课的知识以外,教师补充突厥人西迁形成突厥化时代以及蒙古人的迁徙对于世界格局的影响(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1、海上丝绸之路开辟的过程教师活动:出示从汉王朝、唐宋明四个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讲解海上丝绸之路在每个时期的发展历程,之后总结海上丝绸之路的道路2、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和衰落的原因(1)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教师活动1:出示材料,让同学们阅读材料以及结合纲要上的知识,分析在这一时期繁荣的原因材料一:“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 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 。——《剑桥中国古代史》 等整编教师活动2;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进行总结,分角度——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总结这一时期海上航路繁荣的原因(2)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衰落的原因以及影响教师活动1:采用事物发展的规律—盛极必衰,进而引出海上丝绸之路在宋元鼎盛之后明清时期进入衰落阶段,在出示材料,让同学们阅读材料,结合纲要相关知识回答其原因以及影响教师活动2:在同学们回答的基础之上,从内外两方面的来分析其原因和影响教师活动3:讲解影响的过程中链接《全球通史》方面的一段论据“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让同学名思考:如何对待一些传统文化、传统经验的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三)丝绸之路的特点教师活动1:在讲解完陆上和海上两大丝绸之路的发生发展情况后,出示古代丝绸之路完整的地图,让同学们根据地图以及刚刚讲解的知识,总体归纳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教师活动2:对于同学回答的特点进行一个总结归纳,主要在空间上(范围、线路)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发展的趋势、交易的方式等方面来分析特点(提醒学生注意特点分析的角度)第二节:中外文化交流一、整合归纳文化交流知识教师活动1:出示表格,让同学们根据教材知识,自行梳理,在物种、技术、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例子,注重它的传播的方向教师活动2:抽取学生回答梳理教材的结果,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补充在PPT上呈现完整的表格,让同学们根据物种、技术传播的方面以及内容两方面思考在这一时期文化的交流方面有何特点?在听取同学们回答后归纳从传播方向来看是中外双向传播、从传播的内容来看具有多样性特点二、从物种、技术、器物、文化不同的角度具体来看商品带来的文化交流影响和现象(一)物种交流之路教师活动1:询问同学在刚刚归纳丝绸之路上物种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在这一时期物种传播中有何特点?教师活动2:在PPT上呈现东汉时期物种传播的特点主要带有“胡”这一特点,让同学们回忆纲要上的知识,除了在汉朝时期有物种传播外,在中国历史上还有没有其他时期有物种传播? 教师活动3:根据同学们刚刚的回答,教师进一步讲解在明清时期物种的传播主要有“番茄、番瓜”,它的特点主要是以“番”姓的作物为主,此外,在清朝到民国时期,物种传播以“洋葱”等为主,以“洋”字命名。而且每个时期传播的路径也不相同,汉朝时期以陆上丝绸之路传播,明清时期以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民国时期以航海贸易贸易传播。三个不同时期物种传播的途径以及名称都发生了变化,同学们能从它传播路径的变化以及名称的变化看到中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国际地位以及心态等方面有何变化吗?教师活动4:在同学们回答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引导,首先,路径从丝绸之路到航海贸易,在这两条贸易道路上主导者方面有何变化?前者是中国所主导的,是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加入世界交流的表现,后者航海贸易中主导者是欧洲,中国史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由国际市场主体地位转变为附属。但是在现在中国提倡一带一路建设,开办的世博会推动各国商品的交流、交换,在国际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国际影响力提高。从名字来看,“胡”主要指的是胡人,胡人的位置主要位于中国的周边地区,“番”主要指的是番国,它主要是的是海上丝绸之路上与之建交朝贡体系的番国。“洋”指的是“远洋”,远度重洋来到中国的的物种从这三个字代表的意思,画出图画,看待洋、番、胡距离中国的距离逐渐远,可以反映出来中国人视野的扩大此外,从胡到番到洋,从一个贬低性质的字到平等或地位较高的字中可以看出来,中国人“华夷”观念的变化,原本“天朝上国”的观念逐渐崩溃。(二)商贸交流之路教师活动1:根据刚刚的表格,讲解在海上丝绸之路时期,贸易得到商品逐渐从原来的丝绸转变为瓷器,中国瓷器的传播受到西方的欢迎,近代法国国王专门修建一个“瓷宫”来放置中国传播的瓷器那么在瓷器商品传播的过程中,又带来怎样的影响呢?请同学们阅读PPT上呈现的两段材料,归纳,在这一时期产生什么现象?教师活动2:在结合同学们的回答之后讲解在16-18世纪在中国瓷器商品大量传播的过程中,中国文化思想传播到欧洲,对欧洲启蒙的思想家产生深远的影响——重点讲解伏尔泰对于孔子的称赞,对于启蒙运动理性思想的影响(三)、思想传播之路——佛教传播的影响(1)佛教传播的途径教师活动:在PPT上呈现佛教传播的地图,和同学们简单的回顾佛教传播的过程,以及其趋势——逐渐实现本土化(2)佛教本土化的表现教师活动1:佛教在于中国本土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实现其本土化的过程,那佛教本土化的表现有哪些?在PPT上出示在汉朝以及宋朝时期佛教经文内容以及中国“五常”内容和佛教“五戒”相对比,让同学们发现其关系教师活动2:再抽取同学回答后美酒佛经的表述上来看,它从反对家庭观念逐渐转变接受家庭观念,重视家庭,与中国传统纲常伦理相结合解释中国“五常”的意思和“五戒”的意思相对比发现他们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也是佛教本土化的变表现(3)佛教传播的影响①、在物质建筑艺术方面教师活动:出示全国石窟艺术图片,重点讲解敦煌莫高窟的文化价值——在物质上以及文化上②、在思想文化方面教师活动1:在PPT上呈现佛教传播对于中国文化以及思想方面的影响,让同学们阅读材料进行归纳教师活动2:在抽取同学回答后带领同学们一起归纳材料,在文学方面:史料价值、文学素材的作用在思想层面:对于传统生死观念以及宋明理学的影响(四)艺术交流之路教师活动:在PPT上呈现敦煌舞蹈以及杂技相关的图片,简单的介绍在文艺方面的交流并播放敦煌舞的视频和同学们一起观赏 学生活动1:能够结合已有知识回答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后汉王朝开辟商路,中西方文化交流学生活动3:从刚刚简单的回顾以及之前所学习的知识张骞出使西域在政治、经济、文化、经济方面的影响学生活动4:结合老师的提示根据汉王朝的纲要知识,思考这个问题学生活动1:阅读材料信息,思考这一时期张骞提出怎样的探险道路以及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探险计划学生活动1:结合地图上草原丝绸之路的地理地形位置,思考其特点以及在这样的地形地势下产生怎样影响学生活动1:阅读材料,结合纲要上的知识思考宋元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回答问题学生活动2:阅读材料,结合明清相关知识回答在明后期至清朝时期海上道路衰落的原因学生活动:观看古代丝绸道路的图片,结合刚刚讲解的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让同学们总结特点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知识,从物种交流、技术交流等不同角度梳理教材知识,找寻例子完善表格学生活动1:根据刚刚梳理物种交流中胡桃、胡瓜等名称发现这一时期,物种传播中都带有“胡”这一特点学生活动2:结合纲要上的知识,回忆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状况,回答在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都有一次物种的交换,并归纳这两个时期的物种传播的途径和特点学生活动3:结合不同时期的国情,就物种传播路径(丝绸之路—航海贸易)分析中国在国家地位上的变化从物种名称的变化,结合这些字的含义分析学生活动4: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根据教师的讲解,回答在国际地位上以及观念中的变化学生活动1:阅读下料信息,思考材料讲解的什么内容,结合世界史得知识想联系,分析中国商品的传播过程中带来的影响学生活动1:阅读材料,发现在不同时期佛经中对于家庭关系的态度又何不同以及中国“五常”与佛教“五戒”之间的关系学生活动1: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思考在佛教传播的影响 用同学们熟悉的人提问,同学容易打的上来,增强学生信心出示图片证明在张骞出使西域前中西方商贸交流途径已经存在,打破学生心中在汉王朝之后中西方文化才开始交流的传统印象,对于中外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形成新的认识回顾纲要上张骞出使西域的知识,对知识进行复习讲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官方身份以及他的出示对于汉王朝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凿空”概念,增强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出示问题让同学们结合纲要知识进行回答,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分角度思考问题能力,想要丝绸之路在汉王朝开辟离不开汉王朝发达的经济、稳订的政治,让同学们明白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应,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出示材料,让同学阅读思考问题,培养同学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西南丝绸之路除讲解在汉王朝的开辟外,讲解它在历史时期的发展,其中涉及的历史知识不仅让同学们对于西南丝绸之路发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讲解草原丝绸之路过程中复习游牧民族得迁徙对于世界进程的影响,让同学们结合以前学习的知识进行一个回忆,再新课教学中复习讲解以往知识,并且让历史知识形成一个整体出示材料,让同学们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从中国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然而世界在游牧民族摆脱古典文明的束缚下逐渐发展出西欧文明,两相对比让同学思考悠久的文明和经验对于我们来说到底是福音还是诅咒?对于积累的文明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让同学们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让同学们总结归纳道路开辟的特点,让同学们总结归纳问题回答的角度,积累做题的思路学生自主阅读材料整合教材知识,对比较容易的内容,学生在阅读整理的过程中增强知识归纳能力总结归纳中国历史上三次物种交流传播,将知识整体归纳,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整体的结构 讲解在中国商品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对于欧洲思想文化的影响,注重构建历史的整体性,同学们,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优越性,增强家国情怀 运用材料展示不同时期佛教经典对于家庭伦理的叙述不同,看到其本土化的趋势,培养学生材料阅读能力,增强史料实证素养
课堂小结 出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和同学们共同回忆本节课的知识并结合现代的“一带一路”建设,讲解丝绸之路在现代的重现荣光,促进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共同繁荣 跟随老师节奏,回忆本节课的知识在脑海中共同构建思维导图,将知识整合,梳理知识之间的联系。
布置作业 教师在PPT上呈现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于“丝绸之路”申遗的评价,将其定义为“文明对话之路”,请同学们写一篇小论文证明它为何被称“商贸交换之路”“物种传播之路”等 根据老师上课讲解自行梳理知识,完成作业
丝绸之路贯通
其他陆上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