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教材 选择性必修三第六单元
教学理念
1.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注和关心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价值所在。2.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历史课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使学生认识到文化是对一定政治形态和经济基础的反映,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要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拓宽国际视野。3.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本课设计过程中,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在结构设计上,体现基础性的同时,构建多视角、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在内容选择上,要精选基本的、重要的史事。在课程实施上,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机制,将教、学、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位于历史学科部编普通高中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三 文化交流与传播》一册的第六单元第15课,是整本教材的终篇,与前14课的教学内容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课教学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通过万里长城、故宫、京剧等,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保持文化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的重要意义。本课包括三个子目:“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世界遗产公约》”、“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本课教学时对教学顺序略加调整。
教学立意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可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只有唤醒历史的记忆,才能从中汲取人类的智慧。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镌刻着民族的历史足印和文化传统,而且书写着世界的多样色彩和丰富内涵。保护历史遗迹、文物、典籍、建筑(如故宫、莫高窟、福建土楼)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昆曲、篆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而言,不仅意义重大,而且时不我待。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助于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高二下学期学习课程,学生已经先后完成《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内容,对于古今东西方文明已有一定了解,基本的史学理论与时空观念已经具备。本课课题——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实际上是一个论点,教师所要做的就是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尽可能丰富有深度且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材料,为学生创造可理解可思辨的历史情境,形成论据论证观点,从而使学生认可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思路建立在对本课课标、课题和重难点的理解和把握上,共有3个章节:一、文化遗产的概念解析;二、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以福建土楼为例;三、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措施有哪些?章节一着眼于让学生明晰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并且将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的展示与教材前五单元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得出文化遗产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章节二通过福建土楼进一步从文化、学术和政治层面细化凸显文化遗产的价值,同时结合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以及当今世界文化遗产面临的威胁,探讨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因;章节三围绕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举措展开,从《福建省“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总则入手,引导学生从历史上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举措、目前国际上和国家层面的保护行为以及个体面对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作为这样三个层面展开探索和思考。最后通过两项作业,对本课知识进行回顾,对本课价值观进行升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通过以福建土楼为例探究文化遗产的形成过程和原因,认识文化是对一定政治形态和经济基础的反映。通过展示世界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使学生认识到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时空观念:通过将十处世界文化遗产安置在教材目录中的活动,加深学生对史实的时空理解。通过时间轴的形式展示自古至今人类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帮助学生比较异同,概括趋势。史料实证:文化遗产实际上就是史料本身。意识到这一点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化遗产的学术价值,也能帮助其意识到文化遗产与史料类型之间的关联,如文物属于实物史料,史诗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属于口述史料。增进学生对多源互证原则的理解。历史解释:通过阐释文化遗产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说明福建土楼发展演变是社会变迁史、挑选观点论证等环节,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探究历史问题,并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指导下,得出合乎逻辑的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扩大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理解,拥有博大胸怀,树立爱国主义和关怀人类共同命运的观念;能够认识到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都为创造人类文化作出贡献,不同文化之间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加强交流互鉴,促进共同发展。而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应勇担时代重担,呵护文脉相传。【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文化遗产与文化传承、发展的关系,文化遗产与文化多样性、创造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新课一、文化遗产概念解析二、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三、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措施有哪些?课后练习 教师:大家在旅游的时候,会不会经常见到景点里有一块石碑,上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学们知道咱们通州区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都有哪些吗?学生作答。教师:其实这样的石碑就出现在咱们的校园里。 展示通州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图片。 除了潞河中学的红楼和一些历史建筑之外,通州还有像大运河遗址、燃灯塔、西海子公园里的李卓吾先生墓等一些历史遗迹。它们背后承载的是文化,是传统,是民族精神的根与魂。让我们走进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首先咱们进行一些概念的界定。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这样三个大类,文化遗产又可以细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的问题一。【问题一】阅读教材P85,尝试将下列选项连线。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以昆曲、端午节、篆书、剪纸等为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应该是?学生:以人为载体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承。教师:为什么同样是山,新疆天山属于自然遗产,而泰山、黄山等属于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呢?学生:除了自然遗产关注的稀有地貌、濒危物种栖息地,等因素外,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还关注自然地貌上的人文成就。教师:本节课重点了解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公约》的第一条就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为了更好地界定哪些保留传承至今的文明遗迹能够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列,《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采用6条价值标准。能够满足其中至少一条的方可选入。教师:与生物通过遗传密码把物种的生物特征传递给后代一样,文化遗产涉及到把人类各民族丰富多采的文化特征传递给后人。如果说生物借助基因保证了生物的多样性,那么,人类则通过文化遗产保证了文化的连续性和多样性。连续性比较好理解,文化遗产穿越时光站在我们面前,已然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那多样性怎样理解呢?让我们到各国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中找寻。【问题二】小组活动,选择两处文化遗产,阐释其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教师:屏幕上有10张卡牌,5个小组各派一名代表挑选2张卡牌,针对卡牌显示的世界文化遗产与本书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行小组讨论,最后选派一名同学进行呈述。卡牌:波斯波利斯,曲阜三孔,奥朗日古罗马剧场,敦煌莫高窟,天坛,巴比伦城,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戈雷岛,美国独立厅,日本法隆寺地区佛教古迹。学生:选择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小组讨论分析其与本书内容的联系,选派代表呈述。教师:上述文化遗产在教材中的位置和文化的多样性之间有何联系? 学生一:有的文化遗产是在本民族文化、区域文化的赓续传承中产生的,有的文化遗产产生于文化的交融、交流、交锋。文化遗产的产生方式多样,因此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也不能是单一的。学生二:文化遗产由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在不同时期创造产生,百花齐放,能看出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教师:咱们以福建土楼为例,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简单介绍一下福建土楼的情况。福建土楼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之一。作为福建民居的代表数次登上中国邮票。土楼最多可供800人居住,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的凝聚中心。2008年,福建土楼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教师出示学案材料题一道,此题已作为课前作业布置给学生。学生回答第1、2两小问,教师加以点评和学法指导:根据材料一,指出表3空白处的迁移动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客家民系形成过程呈现出的显著特点。(2)提取表3、表4中的相关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福建土楼民居模式的发展演变是一部社会变迁史。学生:在完成以上两小问的基础上,解决问题三:【问题三】以福建土楼为例,归纳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1)文化价值: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2)学术价值:是历史、文化、民俗、宗教、建筑和民族学研究的重要史料。(3)政治价值:增强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 教师:除了文化遗产本身具有的重要价值之外,大家想想还有什么原因需要咱们去保护文化遗产呢?当今世界,文化遗产依然面临许多威胁。教师出示文化遗产遭受威胁的图表:教师出示福建土楼年久失修、叙利亚战火毁坏文化遗产、2019年巴黎圣母院失火等图片。教师:为什么大家在看到巴黎圣母院失火会感到如此心痛和惋惜呢?学生:文化遗产本身具有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特性。而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问题四】作为未来的世界主人翁,请你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出谋划策,并与本课第一、第二子目内容相印证。学生一:从国际、国家、个人的角度作答。学生二:立法、培养专业人才、宣传教育。教师:咱们以《福建省“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总则为例,可以从中概括出哪些主要措施?学生:颁行法律法规、确保真实性完整性、政府机构与群众共同参与、培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宣传教育、依法保护。【问题五】阅读教材P83-P85,结合下列时间轴,概括古今中外文化遗产保护的趋势。学生:不同点:古代以达官显贵间的私人收藏为主;19世纪开始,国家立法;20世纪60年代,国际立约。趋势:1.保护主体上,由个体到国家到国际,范围不断扩大;2.保护手段上,由私人收藏分类到国家层面的立法立制、财政投入、设立专业机构,再到国际层面的合作立约,逐渐多样和深入。教师:1964年《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强调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2006年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重申要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问题六】故宫博物院为什么把养心殿的修复定位为“研究性保护项目”? 教师:《世界遗产保护状况》评估报告曾指出管理者“使用不恰当的方式及材料维修布达拉宫”,并对故宫、颐和园、天坛的修复“表示关切”。大家都知道,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应遵循“真实性”、“完整性”的原则,可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囿于实际能力、技术条件、实施难度等限制,执行起来并非易事。教师出示一小段视频,展示了历经数百年的故宫养心殿修复前的模样。教师出示一段故宫博物院出品的养心殿VR影像,展示修复完毕的养心殿应有的帝王之居、政治之核的样子。学生得出要达成这样的成就,必须得: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不改变古建筑的文物原状,同时在修缮过程中进行古建筑传统修缮技艺传承。故宫希望借此为中国文物建筑的保护与研究提供典型范例。教师:站在文化遗产背后的,最终是个人。我们应该对本国的乃至全世界的历史文化抱有温情与敬意。最基本应做到:了解、尊重和珍惜。结合本课所学,个人可以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过程中做些什么?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官网 ich.unesco.org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www. ( http: / / www. )选择一项你感兴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绘一份小报,向同学们介绍一下。观看纪录片《故宫新事》,了解传统古建保护、修缮和研究的过程,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感知传承传统文化的不易,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责任感。实地走访几处通州境内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掌握其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原因。走访过程中,搜集对待文物的不文明行为,向周围的家人朋友进行宣传教育。截止2021年7月,世界上总计有53项遗产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查阅资料并结合具体的例证,简要说明该遗产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原因。请同学们从以上四项中选择至少一项你感兴趣的完成。【总结升华】教师:让我们回到本课课题:穿越历史的凝望。穿越千年,文化遗产风尘仆仆地将人类的文化精华呈奉,静默凝望世人。它们向传递什么?学生一:它们具有宝贵的价值,需要得到全人类的珍惜和保护。学生二:它们既是脆弱的,面临多重威胁,又不可再生、不可替代。同时它们又很坚强。穿越千年依然屹立。教师:当我们站在它们面前,凝望它们或残破衰败或炯然如生的面容时,文明的血脉在那一刻汇合流动起来。我们能为它们做些什么?学生:对文化遗产要了解、尊重、珍惜!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我们应心存敬畏,担起责任,守护历史文脉,守住人类文明的根与魂!一、结合本课所学,挑选以下一个观点加以论证。①文化是对政治形态和经济基础的反映。②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③保护文化遗产是对人类文明赓续的必然要求。二、(2021山东青岛高三一模)(11分)1961年,曲阜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确定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孔庙、孔府和孔林三处文化遗产被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曲阜周、汉代、明清故城与“三孔”布局关系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曲阜城市与三孔布局关系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政治、文化因素。(8分)(2)指出“三孔”的史料类型,简述其研究价值。(3分)【本课板书】 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日常场景出发,以校园里的事物为切入点,既能考查学生观察周遭事物的能力,也可略知学生对于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的关注程度。检测学生对于重要概念的理解,有的学生虽然选对,但仍存在概念模糊的问题,因此接下来进行概念的界定与明晰。以后在生活中遇到文化遗产,可以据此推测其是因为《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的哪条标准入选的,既增加趣味性,又增进学生对于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本课为本册教材的最后一课,教师有意通过本环节的设置,带领学生回顾所学,对文化遗产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探究历史问题,加深学生对已学史实的时空理解,认识到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都为创造人类文化作出贡献,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法指导、素养渗透和价值观教育。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文化遗产本身的重要价值、文化遗产面临多重威胁、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特点几个方面,思考本章节核心问题。学生学习多角度思考解决历史问题。再次以福建土楼为切入对象,让学生从《福建省“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总则中感受到我国现在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举措。通过时间轴的形式展示自古至今人类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帮助学生比较异同,概括趋势。通过对“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的起因、过程的介绍,深化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完整性”原则的理解,体现文化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学生意识到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是每一个个体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一、二项对应的是对文化遗产的了解,了解方可产生温情与敬意。三项对应的是对文化遗产的了解与尊重,尊重文化遗产,就是尊重历史文脉,尊重后世子孙的精神家园。四项对应的是对于文化遗产的珍惜。由于多种历史与现实原因,很多文化遗产已临濒危之境,亟需全人类的重视。掌握濒危遗产的价值和濒危原因,为它们的传承、保护和利用尽一份力。将本课课题与本课主旨之间的关联向学生点明,提升他们对本课已学的理解。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