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7 10:2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五年级 语文 下册
古诗三首
9
左侧的名言是清代政治家、思想家林则徐的名言,是千百年来人们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首体现诗人爱国情怀的古诗。
从 军 行
解诗题,知诗人
“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从军行
标题中加“歌”“引”“吟”
“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参军
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古诗小资料
王昌龄 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擅长七言绝句,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
作者简介
盛唐时期,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朝的将士们奉命出师征讨。将士们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的诗篇。
写作背景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初读课文
朗读《从军行》,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读前两句诗,圈画出诗中的景物,借助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品诗句 明诗意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长云铺天盖地、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了玉门关。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恶劣
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①“孤城遥望”让人感受的城“孤”,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
②“孤城遥望”让人感受到“孤城”中的人“孤”,这“孤城” 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将士们久住“孤城”,举目无亲,孤苦伶仃,思家怀乡。
【诗意】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孤单的城镇遥望着玉门关。
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西北边塞辽阔的景象
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
前两句诗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通过景物勾勒出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环境;开阔、萧索的景色描写,侧面反映出将士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
齐读诗的前两句,读出“望”的动作,读出沉重压抑之感以及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悲壮感。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朗读指导
读后两句诗,借助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品诗句 明诗意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穿透,磨破
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
第三、四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从这两句诗中,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听到了哪些声音?
黄沙漫天、将士的铠甲都磨破了
刀剑撞击声、厮杀声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意: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来。
将士们为保家卫国血战到底的豪迈气概,这也是诗人爱国之情的体现。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不破楼兰终不还!
齐读诗的后两句,前一句要读得压抑低沉,后一句要读出戍边将士的气势和豪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
朗读指导
《从军行》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 )的豪情壮志。诗的( )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 )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
后两句
杀敌立功、保卫国家
前两句
主题概括
多诵读 悟诗情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带着你的理解和感受,读一读。
拓展延伸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作业布置
1、假如你是一名久戍边关的战士,你想说些什么?如果此刻,你就是戍边将士的小孩,你最想对爸爸说些什么?任选一项写下来。
2、搜集并阅读边塞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