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 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年级班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雷雨》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
3.掌握小说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2.小说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
1.小说中的情节和主题。
2.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小说的背景、主题、人物形象和语言技巧等方面,让学生全面了解小说。
2.阅读法:通过阅读小说的片段和整篇小说,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3.讨论法:通过讨论小说中的问题和主题,让学生思考和交流,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过程
预习任务一:知人论世
1.小说的背景和作者
(1)介绍小说的背景和作者。
(2)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
(3)让学生了解小说的作者——曹禺。
1.走进作者
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 年生,湖北潜江人。他从小爱好戏剧,1929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1933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经巴金、靳以的推荐,这个剧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 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1942 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2.写作背景
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它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比较真实地描写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深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的家庭悲剧,预示着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一场翻天覆地的社会大变动不可避免地即将发生。
3.整部话剧《雷雨》的大致情节
《雷雨》以现实与往事相间的手法,写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个家庭的主人,某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在三十年前,还是个地主大少爷的时候,曾引诱女仆梅妈的女儿侍萍,生了两个孩子。后来,他为了娶一位大家小姐,强迫侍萍把大儿子周萍留下,把刚生下三天的第二个孩子(鲁大海)带走,遗弃了母子俩。周朴园又娶了繁漪。并生了个儿子周冲。侍萍被逼得走投无路,冒着大风雪去跳河。她被救后,为了孩子,又嫁了两次,与后来的丈夫鲁贵生了个女儿四凤。不料鲁贵与四凤无意中又当了周家的仆人,儿子鲁大海当了周家的煤矿工人。于是以周家为中心发生了各种巧合的违反伦常的性爱关系,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继母繁漪与周萍私通,同父异母的兄妹周萍与四凤相爱,周冲也在追求四凤,而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相互为敌,周萍与鲁大海兄弟之间亦互相仇视。这个悲剧的内幕是侍萍因繁漪通知她领回四凤而来到周家才被揭露的。这些矛盾酝酿、激发,终于在一个的下午趋向高潮,又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周萍和四凤终于知道他们原来是同母兄妹。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也开枪自杀了……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归于毁灭。
2.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1)让学生了解小说的主题——家庭、爱情、权力和人性。
(2)让学生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如周末、刘姥姥、雷雨等。
(3)让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
3.小说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1)让学生了解小说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等。
(2)让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语言表达和意义。
4.文学鉴赏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1)让学生阅读小说的片段和整篇小说,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让学生思考小说中的问题和主题,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3)让学生交流和讨论,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预习任务二:角色朗读,感知课文
1.有感情朗读剧本,在课文中划出集中体现人物性格的对话、动作、神态等,体会语言的内涵和韵味。梳理故事情节。
时 间 地 点 事 情
三十多年前 无锡
三十年前除夕 无锡
三十年来 外乡
三十年来 周公馆
从前 哈尔滨
最近 矿上
2.尝试理清选文中涉及到的人物(周朴园、鲁侍萍、鲁贵、周萍、鲁大海)关系。
3.右袖襟上的梅花,疑是故人来。“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鲁侍萍 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鲁侍萍为什么要一步一步让周朴园认出来?她期待出现什么画面?请用学到的戏剧知识写出鲁侍萍期待出现的场面。
4.冲突是戏剧的主要特点之一,课文中出现的主要四个人之间有哪些矛盾冲突?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5.找出文中你认为写的特别精彩的画面,组长组织本组同学诵读揣摩,安排好角色,准备展示。
六、教学评价
1.通过课堂讲解、阅读和讨论,检验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通过作业和考试,检验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通过课堂表现和参与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七、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