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月)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大庆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月)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7 07:04:19

文档简介

的外部形式或外部造型,也仍然与物化生产的形式和规律相关,只是它比物化生产更为自由和更为
大庆重点中学 2021 级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集中,合规律性的自然形式在这里呈现得更为突出和纯粹。总之,在这个从再现到表现,从写实到
象征,从形到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不自觉地创造了和培育了比较纯粹(线比色要纯粹)的美的形
语文试题
式和审美的形式感。劳动、生活和自然对象和广大世界中的节奏、韵律、对称、均衡、连续、间隔、
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 150 分,答题时间 150 分钟。 重叠、单独、粗细、疏密、反复、交叉、错综、一致、变化、统一等种种形式规律,逐渐被自觉掌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握和集中表现在这里。在新石器时代的农耕社会,劳动、生活和有关的自然对象(农作物)这种种合
一、现代文阅读(28 分) 规律性的形式比旧石器时代的狩猎社会呈现得要远为突出、确定和清晰,它们通过巫术礼仪,终于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3 分) 凝冻在、积淀在、浓缩在这似乎僵化了的陶器抽象纹饰符号上了,使这种线的形式中充满了大量的
材料一: 社会历史的原始内容和丰富含义。同时,线条不只是诉诸感觉,不只是对比较固定的客观事物的直
陶器纹饰的演化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困难的科学问题,尚需深入探索。但是,由写实的、生动的、 观再现,而且常常可以象征着代表着主观情感的运动形式。正如音乐的旋律一样,对线的感受不只
多样化的动物形象演化而成抽象的、符号的、规范化的几何纹饰这一总的趋向和规律,作为科学假 是一串空间对象,而且更是一个时间过程。那么,是否又可以说,原始巫术礼仪中的炽烈情感,已
说,有成立的足够根据。同时,这些从动物形象到几何图案的陶器纹饰并不是纯形式的“装饰”“审 经以独特形态凝冻在积淀在这些今天看来如此平常的线的纹饰上呢 那些波浪起伏、反复周旋的韵
美”,而具有氏族图腾的神圣含义,也可成立。 律、形式,岂不正是原始歌舞升华了的抽象代表吗
人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份在内。美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所 材料二:
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自然形体)固然没有美,而只有形式(自然形体)也不成其 陶器上的图像反映的是现实,并且具有非常深的寓意。因为没有文字,纹饰的出现更像是作为
为美。克乃夫·贝尔提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观点,强调纯形式(如线条)的审美性质, 符号和标记,并不是像我们今天表面看来的那么的随意自在。
给后期印象派绘画提供了理论基础。但他这个理论由于陷在循环论证中而不能自拔,即认为“有意 原始陶器纹样中有较多动物形象及动物纹样,以鱼纹为普遍。鱼,在古代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
味的形式”决定于能否引起不同于一般感受的“审美感情”,而“审美感情”又来源于“有意味的 的意义。而在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中,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是决定一个部落乃至一个社会
形式”。我以为,这一不失为有卓见的形式理论如果加以上述审美积淀论的界说和解释,就可脱出 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可以猜测这些鱼纹体现出的是原始社会时期希望子孙繁衍,具有较为强
这个论证的恶性循环。正因为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线条,实际是从写实的形象演化而来,其内容(意 烈的现实需要。社会在发展,陶器的纹样也在继续的变化。继动物纹之后,出现了抽象的几何纹,
义)已积淀(溶化)在其中,于是,才不同于一般的形式、线条,而成为“有意味的形式”。也正由于 有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三角形等。当然,有人认为这是原始人民审美性出现提高的一面,也有
对它的感受有特定的观念、想象的积淀(溶化),才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感性、感受,而成为特定的 人认为几何装饰成为主要的潮流,各位学者对纹饰的演变有不同的意见和争论。李泽厚先生《美的
“审美感情”。原始巫术礼仪中的社会情感是强烈炽热而含混多义的,它包含有大量的观念、想象, 历程》一书中有一种看法特别的深刻和正确:更多的几何图案是同古越族蛇图腾的崇拜有关,比如
却又不是用理智、逻辑、概念所能诠释清楚,当它演化和积淀于感官感受中时,便自然变成了一种 说漩涡纹似蛇的盘曲,水波纹似蛇的爬行等。更确切地说,几何纹是由动物纹演变而来的,如鸟纹
不可用概念言说和穷尽表达的深层情绪反应。某些心理分析学家企图用人类集体的下意识“原型” 的演变,它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得抽象化、符号化,当然,纹饰并没有抛弃其原有的原始
来神秘地解说它。实际上,它并不神秘,它正是这种积淀溶化在形式、感受中的特定的社会内容和 无数礼仪的图腾含义,只是用更简洁但不失威严的方式去呈现。
社会感情。但要注意的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这种原来是“有意味的形式”却因其重 在分析原始陶器纹饰时,我们不能脱离其实用性而单独把审美作为主要的内容进行阐述。但是
复的仿制而日益沦为失去这种意味的形式,变成规范化的一般形式美。从而这种特定的审美感情也 随着物质生活逐渐丰富,原始人们也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作为生产劳动过程中合乎规律性的
逐渐变而为一般的形式感。于是,这些几何纹饰又确乎成了各种装饰美、形式美的最早的样板和标 存在,人们自觉培育出了美的形式感。在新石器时代后期,陶器在线的装饰上运用的更加纯熟和自
本了。 然,变化也更加的丰富多彩。如对称、连续、交叉、疏密等。这种规律性的形式比之前更为清晰。
陶器几何纹饰是以线条的构成、流转为主要旋律。线条和色彩是造型艺术中两大因素。比起来, 因此在彩陶产生之后,陶器已逐渐从一个实用性的生活物品转化为具有审美性的工艺品,而纹饰在
色彩是更原始的审美形式,这是由于对色彩的感受有动物性的自然反应作为直接基础。线条则不然, 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下一个时代纹饰的基础。
对它的感受、领会、掌握要间接和困难得多,它需要更多的观念、想象和理解的成份和能力。如果 (节选自成文静《浅析原始社会陶器纹样的特性》,《锦绣》2021 年第 5期)
说,对色的审美感受在旧石器的山顶洞人便已开始,那么,对线的审美感受则要到新石器制陶时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中。这是与日益发展、种类众多的陶器实体的造型的熟练把握和精心制造分不开的,只有在这个物
A. 由写实的、生动的、多样化的动物形象演化而成抽象的、符号的、规范化的几何纹饰,这一关
质生产的基础之上,它们才日益成为这一时期审美艺术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向形式的积淀,又仍然
于陶器演化趋向和规律的假说是否成立目前尚无定论。
是通过在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中所掌握和熟练了的合规律性的自然法则本身而实现的。物态化生产
B. 早期的几何纹饰因其在漫长的岁月中被重复仿制而成为各种装饰美、形式美的最早的样板和标
1
本,但是却逐渐失去了其中包含的特定的意味。 村里学校老师缺失,蓝三爷说自己戏校毕业,认字识数,因而常常主动代课。空闲,他还在操
C.克乃夫·贝尔提出的“‘美’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著名观点,强调纯形式(如线条)的审美 场上给孩子们演上几段打戏。孩子们围聚在他身边,瞪着眼,张着口,好像窥到另一个世界,也模
性质,进一步表明了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的观点。 仿着戏里的角儿,性格变得稳重。
D. 当原始人们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陶器制作也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在分析相应时期的陶器 蓝三爷是个热心人。每逢村里捐款,他是头一个。要是赶上修路造桥,那更是义不容辞。他还
纹饰时,我们应脱离实用性而单独把审美作为内容进行阐释。 好打抱不平,谁家男人欺负女人,那可是不给半点面儿,该训就训。在村人的记忆里,蓝三爷又是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孤僻的。黄昏时天气阴沉,水面歇满乌黑的蚊蝇,天边黄云翻滚,远处传来尖利的鸟雀鸣叫,夜里
A. 审美感情是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感性、感受的由特定的社会内容和社会感情积淀、溶化在感官 必是滂沱大雨。他常立在洼头,凄惶行走,背影孤单。
感受中而形成的一种深层情绪反应。 一个邮差走进僻静的小村,蓝三爷接到一封信,信封戳着一个外国地址。灰雾蒙蒙的早晨,他
B. 抽象几何纹饰,如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三角形并非某种单纯的形式美,因为抽象形式中有 换上中山装,渡船去镇上,又去县里、市里、省城,乘飞机,漂洋过海,到达一个地中海小国。蓝
内容,感官感受中有想象、观念。 三爷哪儿去了?孩子们不适应,不停地提醒大人。那名邮差又来送信时,孩子们便围住打听。哦,
C.从某个角度来说,对色彩的审美感受在旧石器时期便已开始,可见,相对于线条,色彩之所以是 他大概出国了,他的两个哥哥联系上了他。
一种更原始的审美形式,依据在于其出现的时间更早。 白家岙的人再也听不见那熟悉的音调。聆听过他唱腔的河水、黄莺、小狗、花朵,就更为寂寞。
D. 陶器纹饰由动物纹样发展为几何纹样,这是一个抽象化、符号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是以 岙里的孩子,挎着书包,绕过河水,也学着蓝三爷吼上几声,咿咿呀呀,振作精神。“头上摘下胡
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为前提的。 地冠,身上脱下紫罗衫。沿毡帽,齐眉掩,三尺龙泉挎腰间,将身来在宫门站,等等等等候了公主
3. 下列各项中,与材料一中“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不.相.符.的一项是( )(3 分)
盗令还,爷好出关。”
月白风清的晚上,蓝三爷突然又回来了,他依旧穿着出国时那身中山装。他在岙里走来走去,
A. 陈列于国家博物馆的四羊方尊,方形方口,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装饰有蕉叶纹、三
摸摸孩子们的脑袋,这个看看,那个瞧瞧,分发一些零食水果,满眼看不尽的喜欢。
角夔纹、兽面纹,整器花纹精丽,线条光洁刚劲。
“蓝三爷,你干啥要回来?”
B. 我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岩画——将军崖岩画,刻有人面、兽面和禾苗图案等,粗率劲直,作风
“我是中国人,这儿才是我的家。娃娃们,想我不?”
原始,考古价值极高。
“想,就像杨四郎盼归那样想着哩!”
C.内蒙古的阴山岩画题材极为丰富,包括有飞禽、走兽、人物等图案及人类的狩猎、乘骑、放牧、
“那是想得紧……”
舞蹈、征战等内容。
岙里通网那天,岙口突然驶来几辆县剧团的大车,车上下来几个领导模样的人。村人这才明白,
D.山西芮城的永乐宫壁画,殿内四壁,满布壁画,分别画出天帝、王母等 28 位主神,围绕主神,
当初三爷迁籍岙里,并非像他说的“在家行三,而今却是孤家寡人”,还添了一段仇恨。
“天兵天将”在画面上徐徐展开,整个画面气势不凡,场面浩大。
蓝三爷的爷爷是名角儿,性格刚正。蓝三爷一身技艺由爷爷传授,性格也随爷爷。团里有个歹
4. 两则材料中对于陶器纹饰(纹样)的论说,内容有何异同?(4 分)
人心存嫉妒,处处打压,让他从 A角唱 B 角,从 B 唱 C,最后逼他跑起大龙套。蓝三爷性子拧,处
境也越来越糟。歹人潜进他的宿舍,放了一把火,他烧成重伤,母亲和妻子重伤不治……动荡年代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结束,那歹人官运一直亨通,等到快退休,才被人告发贪污。审讯时,交代自己就是当年的纵火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剧团领导请蓝三爷清唱几句《坐宫》。他颇为不屑,凄凄惨惨的,又哪如一曲《借东风》听得
坐宫
人神清气爽,妖魔鬼怪就此一扫而光。站在遒劲的苍松下,蓝三爷被毁伤的头皮格外醒目,脸上的
闻琴
坑洼似月亮表层,那手臂上的累累疤痕,在阳光下闪着坚韧的光。“我哪儿也不去,就在村里给娃
河水流进山洼,回旋而上。春季到来,水畔就铺满青绿不一的荇草。行人若再往里,得过一道
儿们唱,快活又自在。”
山岭。岭子靠左,那最平坦的一处,叫做白家岙。白家岙的人都姓白,唯一一个会唱戏的男人却姓
蓝三爷说毕,飘然离去。这舞台上的角儿收了蟒袍皂靴,敛了光芒,洗净粉墨油彩,一旦肚饿,
蓝,人称蓝三爷。清晨,渡船停泊,一瓣一瓣的落花漂浮水上,他总喜欢来这里吊嗓子,而后,踱
任是神仙也得回到炊烟灶台,吃五谷菜蔬,变成接地气的农夫凡人。
着方步,念几句白,唱一段慢板。
河水静静流淌,日落星布,白家岙拆了迁,一幢幢安置房拔地而起。村子寂静了一些,时不时,
“杨延辉坐宫院自思自叹,想起了当年事好不惨然!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
① 也听说村里哪家哪户的小娃儿,被省城的戏校招收。他们在月下追觅已逝尊者的魂魄,唱念做打,
了孤单,我好比南来雁失群飞散,我好比浅水龙被困在沙滩。”
英姿勃发。
蓝三爷也干农活儿,从一开始的笨拙,磨炼成一个庄稼好把式。看着热火朝天的农田收割场面,
(摘自《小小说月刊》2022 年第 2期,有删改)
他也会丢下农具,来几段西皮流水助兴。村人就寻个木枝,敲击瓷碗给他伴奏——这也似作响锣鼓,
【注】①文中的唱段均出自京剧《坐宫》,讲述了北宋名将杨延辉金沙滩一战被俘,改名木易,与
好像真过了一回千军万马的瘾。
2
铁镜公主结为夫妻,被迫留在他乡的故事。 ①单于壮.其节 ②羝乳.乃得归 ③得夜.见汉使 ④反欲斗.两主 ⑤诚甘乐.之 ⑥空以身膏.草野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⑦杖.汉节牧羊 ⑧何久自苦.如此 ⑨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⑩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A.小说开篇提及蓝三爷清晨吊嗓子时喜欢唱《坐宫》选段,以此暗示他内心的愤懑之情。 A.①⑧/②⑦/③⑥/④⑩/⑤⑨ B.①⑤/②⑦/③⑨/④⑩/⑥⑧
B.文中采用补叙的手法写“蓝三爷的爷爷是解放前的名角儿……”,对主要情节起到了补充说明的 C.①⑤/②⑦/③⑥/④⑧/⑨⑩ D.①⑤/②⑥/③④/⑦⑨/⑧⑩
作用,避免了文章结构的平铺直叙。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9 分)
C.小说中多次出现《坐宫》唱词,这样写既可以增添文章的文化色彩,又可以突出人物心境,更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17 题。
地塑造人物形象。 初,既平蜀,蜀宫人有入掖.庭.者,帝阅其奁具,得旧鉴,其背有“乾德四年铸”字,帝大惊,
D.小说口语和书面语交替使用,灵动变化,亦善用修辞,形象生动,语言富有感染力。
出鉴以示宰相,皆不能答。乃召学士陶谷、窦仪问之,仪曰:“此必蜀物。昔伪蜀王衍有此号,当
6.蓝三爷来到白家岙,中途又离开,最终又回到这里。请结合文本分析蓝三爷期间的内心变化过程。
是其岁所铸也。”帝乃叹曰:“宰相须用读书人。”由是益重儒臣。赵普初以吏道闻,寡学术,帝每
(6分)
劝以读书,普遂手不释卷。
7.文章开头和结尾处画波浪线部分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6 分)
开宝五年,皇女永庆公主出.降.。公主尝衣贴绣铺翠襦入宫,帝见之,谓主曰:“汝当以此与我,
二、古诗文阅读(48 分)
自今勿复为此饰。”又尝因侍坐,与皇后同言曰:“官家作天子日久,岂不能用黄金装肩舆,乘以出
(一)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每小题 2分,共 12 分) 入?”帝笑曰:“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饰金银力亦可办但念我为百姓守财耳岂可妄用古称以一人治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苟以自奉养为意百姓何仰哉”。
A.屈平属.草稿未定(属:撰写) 其文约,其辞微.(微:微妙) 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
B.争宠而心害.其能(害:害怕)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继承) “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
C.短.屈原于顷襄王(短:诋毁)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伐:自夸,炫耀)
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

D.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存:存在) 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刺:讥刺) 帝初临御,欲周知外事,令军校史王珪博访。珪廉得数事,白于帝,按验皆实,由是信之。累. .
迁马军都军头,渐肆威福。时德州刺史郭贵权知邢州,国子监丞梁梦升知德州。贵之族人亲吏,在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2 分)
德州颇为奸利,梦升以法绳之。贵素与珪善,遣亲信至都,以其事告珪,图去梦升,珪悉记于纸,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将伺便言之。六年,二月甲中,帝从容言:“迩来中外所任,皆得其人。”珪曰:“今之文臣,不必
B.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皆善。”乃搜怀中所记以进,曰:“只如梦升权知德州,欺蔑刺史郭贵,几至于死。”帝曰:“此必刺
C.邪曲之.害公也 遂取楚之.汉中地 史所为不法,梦升真清强吏也。”取所记纸,召一黄门令责付中.书.曰:“即以梦升为赞善大夫。”既
D.外欺于.张仪 大破楚师于.丹、淅 行,又召还,曰:“与左赞善大夫,仍知德州。”珪乃不敢言。
10.下列句子与所给例句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八年春,正月乙酉,帝御长春殿,谓宰相曰:“古之为君者,鲜能无过。朕常夙夜畏惧,防非
例句: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窒欲,庶几以德化人。如唐太宗受人谏.疏.,直诋其失,曾不愧耻;岂若不为之,而使天下无间言哉!”
A.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B.方正之不容也 (节选自《续資治通鉴·宋纪》)
C.兵挫地削 D.被发行吟泽畔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11.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 分) A.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饰/金银力亦可办/但念我为百姓守财耳/岂可妄用/古称以一人治天
A.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B.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苟以自奉养为意/百姓何仰哉
C.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 D.厚币委质事楚 B.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饰金银/力亦可办/但念我为百姓守财耳/岂可妄用/古称以一人治天
1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苟以自奉养为/意百姓何仰哉
A.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业绩。) C.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饰金银/力亦可办/但念我为百姓守财耳/岂可妄用/古称以一人治天
B.我丈人行也(古义,对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 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苟以自奉养为意/百姓何仰哉..
D.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饰/金银力亦可办/但念我为百姓守财耳/岂可妄用/古称以一人治天
C.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今义,副词,表示程度高。)
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苟以自奉养为/意百姓何仰哉
D.兄弟亲.近.(古义,友爱;今义,双方亲密,一方对另一方亲密地接近。)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13.下列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3
A.掖庭,指宫中旁舍,妃嫔居住的地方。掖为肘腋之意,故宫廷里的旁舍可称掖庭。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 分)
B.中书,官名,中书舍人的省称,隋、唐时为中书省的属官,掌管撰拟、缮写之事。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 ”两句,指出屈原痛心于楚
C.谏疏,条陈得失的奏章。疏本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引申为进献帝王的奏疏、奏章。 怀王被小人之言蒙蔽。
D.出降,专指帝王的子女迎娶或出嫁。因为帝王位处至尊,所以皇室子女结婚称降。 ( 2)《燕歌行》中,表现军队出师时盛大气势,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的诗句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是 , 。
A.赵普虽然是小吏出身,但听从太祖的劝告,勤奋读书。在处理立功者升迁一事时,能够义正词严, (3)《李凭箜篌引》中,“ ”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
犯颜直谏,最终太祖放弃个人嫌恶,接受了劝谏。 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 ”
B.宋太祖在宫里发现一面“乾德四年铸”的旧镜子,遍访群臣,都不知所以,只有学士窦仪道破了 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乾德”年号的来历,让太祖对儒臣更为器重。 (4)同是歌咏诸葛亮,杜甫《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注重他的丰功伟
C.宋太祖虽贵为天子,但对子女的要求极为严格。永庆公主穿着贴绣铺翠襦进宫,他当即命令她交 绩;陆游《书愤》中的“ , ”注重他的精神品格。
回衣服,并且从今以后不要再穿这样的服饰。 三、语言文字运用(14 分)
D.王珪倚仗太祖信任伺机中伤梁梦升,太祖不为所动,赞赏梁梦升的作为并擢升他至左赞善大夫,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且继续担任德州知州,因而郭贵的阴谋没有得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所谓长相,其实是三分皮相,七分心境。很多时候,我们都过于在意外表,而疏忽了对心灵世
(1)珪廉得数事,白于帝,按验皆实,由是信之。(5分) 界的打理。但听过这样一句话:时间会冲刷整容的效果,就像雪堆遇到春阳,渐渐 ……只
(2)朕常夙夜畏惧,防非窒欲,庶几以德化人。(5 分) 有心底的明媚,才能滋养出旷日持久的赏心悦目。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三毛曾在书中写道: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了 ,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 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

山中 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人如璞玉,书如刻刀。书读多了,其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一言一行
王勃 的熠熠生辉的思想都会如明珠一般,我们举手投足间不会庸俗粗鄙,交谈时不落俗套。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我们常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也常说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所谓 ,容貌就是一张介绍自己的最直观的名片。衣着干净,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尊重;
登快阁 心宽爱笑,体现的是对生活的热爱;谈吐儒雅,彰显的是知识教养程度。愿我们都能保持仪容的得
黄庭坚 体整洁,保持美好的心情,保持阅读的习惯,活出一个更漂亮的自己。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2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A. 融化 一纸空文 显在 以管窥天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B. 融化 过眼云烟 潜在 一叶窥秋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C. 熔化 过眼云烟 显在 以管窥天
【注】①《唐诗举要》中说:“此疑咸亨二年(671)寓巴蜀时作。”
D. 熔化 一纸空文 潜在 一叶窥秋
18.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王诗中“滞”既是对江水的直观形容,也借江水之“滞”表现诗人滞留巴蜀的心情。 ...
B. 黄诗说自己正是痴儿了却官事,有空闲登阁玩赏,显出一种兀傲的神情,笔势健拔。 A. 其中如明珠一般熠熠生辉的思想都会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一言一行,使我们交谈时不落俗
C. 黄诗后四句作者慨叹自己的心怀志事无人知,所以如伯牙绝弦,聊且借美酒以遣怀。 套,举手投足间不会庸俗粗鄙。
D. 两首诗都情景交融,王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黄诗情景中又见太白歌行风采。 B. 其中熠熠生辉的思想如明珠一般潜移默化地都会改变着我们的一言一行,我们举手投足间不会
19. “木”“叶”两个意象向来为古代文人骚客所青睐。请赏析两首诗中的“黄叶”“落木”的艺术 庸俗粗鄙,交谈时不落俗套。
效果。(6分) C. 其中如明珠一般熠熠生辉的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一言一行的思想,我们交谈时不落俗套,举手
投足间不会庸俗粗鄙。
D. 其中的思想都会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一言一行,如明珠一般熠熠生辉,使我们举手投足间
(四)名句名篇默写(每空 1 分,共 8分) 不会庸俗粗鄙,交谈时不落俗套。
4
2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就是因为我们的一言一行会反哺丰盈的灵魂
B. 大抵就是因为丰盈的灵魂会反哺我们的一言一行
C. 大抵就是因为我们的一言一行会反哺丰盈的灵魂
D. 就是因为丰盈的灵魂大抵反哺了我们的一言一行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植物志》中尖齿卫矛从卫矛属转移到沟瓣属。“尖齿卫矛的花明显为 5 基数,有 5个萼片
5 个花瓣,5个雄蕊在发育良好的子房中分为 5 室。”胡君表示,以上这些形态特征都与沟瓣属 4基
数的特征不符,应将其归属于卫矛属类型。
利用花的特征推断出的分类地位是否与分子数据相符。对此,相关研究员进行了实验。实验分
析了尖齿卫矛以及形态上与其相近的刺叶沟瓣的样本。实验结果坐实了研究人员对尖齿卫矛的系统
位置应放置于卫矛属的推测判断。
24.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
分)
四、作文(60 分)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毛笔看似简单,实则制作考究,工序严苛繁杂,有“千万毛中择一毫”“千年匠心一支笔”之
说。它历经选料、水盆、顿押、装套、镶嵌、刻字等 12 道大工序 128 道小工序。制笔亦治心,每
一根毫毛都注入了心血和希望,每一次磨炼都融入了自律和良心。潜心制笔人,择一事,终一生,
“不与时间争锋、不与繁华争辉”,笃志问道,明察秋毫,方“日书万字而不破”“齐尖圆健心不虚”。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5大庆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假说是否成立目前尚无定论”错。材料一第一段明确指出“……作为科学假说,有成立的足够根据”。C.“进一步表明了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的观点”错误,原文有“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自然形体)固然没有美,而只有形式(自然形体)也不成其为美。克乃夫·贝尔提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观点,强调纯形式(如线条)的审美性质”,可见“有意味的形式”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而克乃夫 贝尔提出的“‘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观点则是强调“纯形式”的观点。他的观点不能证明“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的观点”。D.“脱离实用性”以及“把审美作为内容”的表述有误,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我们不能脱离其实用性而单独把审美作为主要的内容进行阐述”一句可以看出,选项不合文意。故选B。
2.C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色彩之所以是一种更原始的审美形式,依据在于其出现的时间更早”错误,“色彩是更原始的审美形式,这是由于对色彩的感受有动物性的自然反应作为直接基础。线条则不然,对它的感受、领会、掌握要间接和困难得多,它需要更多的观念、想象和理解的成份和能力”可知,“更原始的审美形式”判定的标准并非时间出现更早。故选C。
3.D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材料一第二段指出:“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正因为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线条,实际是从写实的形象演化而来,其内容(意义)已积淀(溶化)在其中”,可见“有意味的形式”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D.壁画内容是关于神,远离社会生活,因而不相符。故选D
4. 相同点:①两则材料均认为陶器纹饰(纹样)经历了由动物形象到几何图案的演化过程;②均认为陶器纹饰(纹样)具有原始的图腾含义。
不同点:①材料一着重强调陶器纹饰中包含的审美情感,并指出线条是比色彩更高级的审美形式;②材料二则在提醒人们不要忽视陶器的实用性的同时,指出陶器纹样的演化代表着原始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找到两则材料中有关陶器纹饰(纹样)的论说的内容,然后比较异同。
相同点:如材料一第一段提到“由写实的、生动的、多样化的动物形象演化而成抽象的、符号的、规范化的几何纹饰这一总的趋向和规律,作为科学假说,有成立的足够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也提到“陶器的纹样也在继续的变化。继动物纹之后,出现了抽象的几何纹,有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三角形等”“更确切地说,几何纹是由动物纹演变而来的,如鸟纹的演变,它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得抽象化、符号化”,由此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陶器纹饰是由动物到几何图案这一演化过程。如材料一第一段提到“具有氏族图腾的神圣含义,也可成立”,材料二第二段也提到“更多的几何图案是同古越族蛇图腾的崇拜有关”“纹饰并没有抛弃其原有的原始无数礼仪的图腾含义,只是用更简洁但不失威严的方式去呈现”,由此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陶器纹饰具有原始的图腾含义。
不同点:材料一共三段文字,第二段和第三段重在分析陶器纹饰中的审美情感,由材料一第二段“人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份在内”“它正是这种积淀、溶化在形式,感受中的特定的社会内容和社会感情”“从而这种特定的审美感情也逐渐变而为一般的形式感”和第三段“线条和色彩是造型艺术中两大因素。比起来,色彩是更原始的审美形式”“是否又可以说,原始巫术礼仪中的炽烈情感,已经以独特形态凝冻在积淀在这些今天看来如此平常的线的纹饰上呢”可知,材料一侧重强调陶器纹饰中的审美情感,认为审美情感是比色彩更高级的审美形式。由材料二第三段“在分析原始陶器纹饰时,我们不能脱离其实用性而单独把审美作为主要的内容进行阐述。但是随着物质生活逐渐丰富,原始人们也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可知,材料二既强调陶器的实用性,也指出其演化中传递出的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5.【答案】B【解析】“补叙”的说法错误,此处应为“插叙”。
6.【答案】①蓝三爷初到白家岙之时的内心是孤独的,他努力融入白家岙,却发现一直难以融入其中。由“在村人的记忆里,蓝三爷又是孤僻的”“他常立在洼头,凄惶行走,背影孤单”等内容可知,蓝三爷的内心非常孤独:②由他接到海外来信后、选择离开此地可知,蓝三爷牵挂海外亲人,寻求心灵慰藉。③寻亲回到白家岙之后,由“他在岙里走来走去,摸摸孩子们的脑袋,这个看看,那个瞧瞧,分发一些零食水果,满眼看不尽的喜欢”可知,内心对白家岙孩子们充满思念和不舍;由“我是中国人,这儿才是我的家”这句话可知,蓝三爷内心明白了白家岙对他的意义,充满了对第二故乡的眷恋之情,最终找到了人生的归宿。(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给分。)
7.【答案】①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白家岙的自然环境,体现了白家岙远离城市的喧嚣、异常恬静的自然美。②白家岙的自然环境之美,正是孕育此地人情美的最好土壤,为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做了铺垫。③波浪线部分内容均提到河水流动,结构上首尾圆合,内容上将时间的流逝具象化,使小说更富有美感。(每点得2分,答出三点得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给分。)
8.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A项,微:含蓄隐晦。
B项,害:嫉妒。
D项,存:思念。
故选C。
9.B【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A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顺承,译为“就”;第二个“而”是连词,表转折,译为“却”。
B项,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C项,第一个“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译为“的”。
D项,第一个“于”是介词,表示被动,译为”被”;第二个“于”是介词,引进动作的地点,译为“在”。
故选B。
10.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例句为被动句,以“见”为标志,也是宾语前置句,“自令”为“令自”。
A项,为被动句,以“为……所”为标志。
B项,“方正之不容也”意思是: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昏君谗臣)所容。这是一个无标志的被动句,其中“容”含有被动的意思。
C项,“兵挫地削”意思是: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割占。此句为无标志的被动句。
D项,“被发行吟泽畔”意思是:披散着头发,在江边一边走一边吟叹。被:同“披”。被发,指头发散乱,不梳不束。此句不是被动句,是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被发行吟于泽畔”。
故选D。
11.C【详解】本题考查文言通假字的识记与理解能力。
A项,“畔”同“叛”,背叛。
B项,指,通“旨”,意旨,旨趣。
C项,没有通假字。句意: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
D项,质,同“贽”,见面礼。
故选C。
12.答案:D
【解析】D项,“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
13.答案 B
【解析】 ①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豪壮。②名词用作动词,生子。③名词作状语,在夜里。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相斗。⑤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滋润。⑦名词用作动词,执、拄。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苦。⑨名词作状语,向上。⑩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去。
14.C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我凭四海(天下)的财富,(就是)宫殿都用金银来装饰,也有力量可以办到。只是考虑到我是为天下人守财罢了!怎么能妄自享用。古人说做皇帝要自己治理天下,而不是被天下人所奉养。如果拿天下的财富来供自己一人享乐,让天下百姓如何能拥戴啊?“宫殿悉饰金银”中省略了介词“以”,“宫殿悉饰(以)金银”,“(以)金银”作后置状语,正常语序为“宫殿悉(以)金银饰”,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D。“不以天下奉一人”中“一人”作“奉”的宾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百姓何仰哉”中“百姓”作主语,在它前面断开。故选C。
15.D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D.“出降,专指帝王的子女迎娶或出嫁”说法错误,还可以指宫女出嫁。故选D。
16.B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遍访群臣,都不知所以”说法错误,原文为“出鉴以示宰相,皆不能答”,不是“遍访群臣,都不知所以”,而是拿给宰相看,宰相不能回答。故选B。
17.(1)王珪查访到几件事,向皇帝禀告,查验都是事实,从此皇帝信任他。
(2)我常常日夜害怕,防止犯错,抑制欲望,希望通过德行来感化人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廉”,查访;“白”,告诉,禀告;“按验”,查验;“由是”:从此,自此。(各1分,句意1分)
(2)“夙夜”日夜;“防非”,防止犯错;“窒欲”抑制欲望;“庶几”,希望。(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当初,平定蜀国后,蜀国有进入太祖内宫的宫人,皇帝看她们的梳妆用品,得到一个旧的铜镜,它的背后铸有“乾德四年铸”这样的文字,太祖大惊,拿出铜镜给宰相看,都不能回答。于是把学士陶伴、窦仪等人召来查问这件事,窦仪回答说:“这一定是前蜀的东西,以前前蜀皇帝王衍曾经使用过这个年号,应该是那些年所铸造的。”太祖于是很感慨地说:“担任宰相的还应该是读书人。”自此以后越发器重读书人。赵普最初是因为熟悉官吏的事务闻名,但学问很少,太祖经常用读书去劝告他,赵普于是手中总是拿著书卷,非常勤奋好学。
开宝五年,宋太祖的女儿永庆公主出嫁。公主曾穿着衣领贴金铺翠的外套入宫,宋太祖看见了,对她说:“你应当将外套给我,以后不要再用这样装饰。”曾经公主陪着坐,和皇后一起说:“官家做天子时间很长了,怎么不用黄金装饰小轿,乘坐出入。”太祖笑着说:“我凭四海(天下)的财富,(就是)宫殿都用金银来装饰,也有力量可以办到。只是考虑到我是为天下人守财罢了!怎么能妄自享用。古人说做皇帝要自己治理天下,而不是被天下人所奉养。如果拿天下的财富来供自己一人享乐,让天下百姓如何能拥戴啊?”
又有一个凭借立功应当升级官职的人,皇帝向来讨厌这个人,不赞同。普极力请求授予他官职,皇帝就生气地说:“我就是不给他加官,你能把我怎么样吧?”普说:“用律法来惩戒罪恶,用酬劳来奖赏有功。惩罚与奖赏是为天下百姓制定的,不是为陛下您一个人而定的,怎么能够以您自己的喜好与憎恶来专用呢!”皇帝不听,走了,赵普就跟随着他。皇帝进入大殿中,普就立在宫门外(等待),很久也不离开,皇帝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
太祖登上皇位之初,想详细知道宫廷外的事,任命军校史王珪广泛查访,王珪查访到几件事,向皇帝禀告,查验都是事实,从此皇帝信任他。接连升迁为马军都军头,后来王珪渐渐作威作福。当时德州刺史郭贵为刑州知州,国子监丞梁梦升为德州知州,郭贵在德州的家族亲人属吏,在德州颇为做奸谋利,梁梦升绳之以法。郭贵平时与王珪友善,派人到都城,把这些事告诉王珪,企图除去梁梦升。王珪全部记在纸上,将等候时机上奏。六年,二月甲申,皇上不慌不忙地说:“近来中央与地方任命的人,都得到合适人选。”王珪说:“如今的文臣,也未必都是好的。”于是伸手取出怀中所记的纸递呈说:“好像德州知州梁梦升欺负蔑视刺史郭贵,几乎置于死地。”皇上说:“这必定是刺史所做的事违法。梁梦升是清廉强干的官吏。”于是,把所记的纸叫一个中级宦官跑去交给中书说:“立即任命梁梦升为赞善大夫。”宦官已经走了,又召他回来说:“授予他左赞善大夫,仍然执掌德州。”王珪从此不再敢上奏。
八年春,正月乙酉,宋太祖在长春殿,对宰相说:“古代做君主的,很少能没有过错。我常常日夜害怕,防止犯错,抑制欲望,希望通过德行来感化人民。像唐太宗接受臣子的劝谏,直接指出他的过失,竟然不羞愧耻辱;与其犯了错误接受批评,还不如不犯错误自己好好做,从而使天下没有非议的话!”
18.D 【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错,该诗首尾三句写景,第二句抒情叙事。故选D。
19. (1)王诗中的“黄叶”展现了萧瑟的深秋景色:深秋的傍晚,寒冷的山风吹过,山山岭岭间无数黄叶纷纷飘落;“黄叶”是诗人抒发感情的载体,是他内心愁思的客观对应物:风中飘零的黄叶让人油然而生一种凄凉和悲哀,更加烘托了天涯沦落人的郁郁不得意;“黄叶”这一意象,使诗人的情感得以充分的抒发,情景交融,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2)黄诗中的“落木”则展现了高远壮阔之境:雨后初晴,天气晴朗,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然而下;“千山”“明月”“澄江”背景之下,“落木”营造了空明寥廓的意境,烘托了人物轻松明快的心情,也是作者胸襟怀抱的写照。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高风送秋的傍晚时分,深山重重,黄叶在漫山飘飞。诗中的“黄叶”展现了萧瑟的深秋景色,寒冷的山风吹过,山山岭岭间无数黄叶纷纷飘落,诗句通过写景,表达自己内心因思乡及沦落天涯而起的凄楚心情。“黄叶”,是诗人抒发感情的载体,是他内心愁思的客观对应物,诗人长期漂泊在外,所以内心因为思念家乡而分外悲凉,诗人又看到了秋天万物衰落的秋景,满山飘飞的黄叶,更增添了他思乡的愁绪,内心的萧瑟、凄凉。这萧瑟秋风、飘零黄叶,正是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的象征。风中飘零的黄叶的描写情景交融,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描绘的景象是,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所以诗中的“落木”展现是是高远壮阔之境,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此时诗人结束公务后,心情如释重负,格外欢快,心情自然愉悦。在“千山”“明月”“澄江”背景之下,“落木”营造了空明寥廓的意境,烘托了人物轻松明快的心情。
20.参考答案:(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2)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3)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
(4)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1. B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融化:指冰或者是雪由于温度或者是太阳光的照射使它化成水。或者是一句话温暖了一个人的心。熔化:固体受热化成液体。也叫作熔解、熔融。语境说的是“雪堆遇到春阳”,故选“融化”。
第二空,一纸空文:只是写在纸上没有兑现或不能兑现的东西。过眼云烟:形容很快就消失的事物。语境指许多看过的书籍不复记忆,都消失了,故选“过眼云烟”。
第三空,潜在:存在于事物内部尚未显露出来的。显在:显在状态。语境指许多看过的书籍虽然不复记忆,但实际上仍然存在,故选“潜在”。
第四空,一叶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以管窥天:通过竹管去看天。比喻观察、认识问题很片面。语境有“容貌就是一张介绍自己的最直观的名片。衣着干净,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尊重;心宽爱笑,体现的是对生活的热爱;谈吐儒雅,彰显的是知识教养程度”的提示,意思是通过个别的迹象来认识人物的内心,故选“一叶窥秋”。故选B。
22. A 【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如明珠一般”修饰的是“思想”;主语是“思想”,谓语是“改变”,宾语是“我们的一言一行”,故调整为“其中如明珠一般熠熠生辉的思想都会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一言一行”。二是语序不当。“举手投足间不会庸俗粗鄙,交谈时不落俗套”应改为“交谈时不落俗套,举手投足间不会庸俗粗鄙”。三是偷换主语,在“我们”前加上“使”。故选A。
23. B【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就是因为……”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D;据“也常说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分析,说的是灵魂对言行的影响,故排除C。故选B。
24.【答案】相关研究员为了测试利用花的特征推断出的分类地位是否与分子数据相符,对尖齿卫矛以及形态上与其相近的刺叶沟瓣的样本进行了实验。
【解折】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化之长短句变换的能力。短句变为长句,首先要确定变换后句子的主干,也就是确定句子的主、谓、宾成分,然后注意修饰成分,如状语、定语等的位置。通过观察画波浪线句子可知,这句话主要说相关人员对样本进行了实验。因此可确定陈述对象应是相关研究员,这也就是长句的主语,谓语则是“进行了实验”。然后将“利用花的特征推断出的分类地位是否与分子数据相符”“尖齿卫矛以及形态上与其相近的刺叶沟瓣”改造为句子的状语,据此可以改写为:相关研究员为了测试利用花的特征推断出的分类地位是否与分子数据相符,对尖齿卫矛以及形态上与其相近的刺叶沟瓣的样本进行了实验。
作文
【审题】
这是一道引用式材料作文题。
本作文材料着意于从传统文化中深挖与当代青年对接的当代价值,展现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厚重的底蕴,引导考生浸润其中思考自身发展,触摸时代脉搏。这是借鉴古人智慧解析当下问题,也是“古为今用,以文化人”的集中体现。
材料介绍了毛笔制作的繁杂工序,阐释了“制笔亦治心”的工匠精神,给出了“择一事,终一生”“笃志问道”“不与时间争锋、不与繁华争辉”等构思方向。
所谓工匠精神,对于个人而言,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务实肯干、坚持不懈、精雕细琢的敬业乐业;对于集体而言,是守专长、制精品、创技术、建标准,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共同智慧;对于社会而言,是讲合作、守契约、重诚信、促和谐,分工合作、协作共赢、完美向上的优良风气。
材料中所叙制笔过程的繁复、制笔工艺的精细、制笔时间的漫长、制笔要求的严苛,无一不体现出制笔者沉静严谨、一丝不苟、专注坚持、淡泊名利、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考生可以选择工匠精神中的任一方面的内涵进行诠释,并以此为论点进行作文。如选择“专注坚持,心无旁骛”为论点,可以围绕对职业的敬畏热爱如何在个人奋斗与时代发展中发挥作用两方面进行正面论述,再使用假设论证从反面阐释如果人人都采用敷衍应付、浅尝辄止的态度对待事业与人生会带来怎样的后果;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论述当代青年应如何具体地学习、发扬这种精神;最后强调观点,总结全文。
【参考立意】
(1)奋斗不止,精益求精。
(2)沉心静气,行稳致远。
(3)努力攀登,追求卓越。
(4)自律严谨,问心无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