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精讲课件(共1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精讲课件(共1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7 17:18: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春夜洛城闻笛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
李白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有《李太白集》传世。
他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天宝三年,李白第三次游洛阳。这一年李白受诏入宫已经三年。初入宫,玄宗对李白异礼有加,命为待诏翰林。李白此时以为可以平步青云,然而事实却使他大失所望。玄宗不过是将李白作为一名文学侍从,供其娱乐而已。久之,李白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渐感厌倦,就浪迹酒肆。到天宝三年春,李白上书请求还家,玄宗同意了。
背景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或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时,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因作此诗。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诵读诗歌
sàn


zhé
课下注解:
①笛子的美称。②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③故乡,家乡。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笛子的美称。
洛阳城。
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的家中飘出?(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诗歌大意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故乡,家乡。
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扬柳》,有谁能不生发思乡之情呢?
重点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
本诗题作“春夜洛城闻笛”,表明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春夜”点明写作的季节和具体时间;“洛城”表明诗人是客居异乡。
闻:
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1)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暗”字表明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
听,却不曾想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
“飞”表现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赏析: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笛声传播范围之广,突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反衬诗人闻笛后的思乡之情。

(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何人”表面是说所有游子都在思念故乡,实则是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主观情感的推演,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反问句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此夜”是针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而言的,为结句蓄势。
“折柳”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由听到的“折柳”的曲调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关键。
思维导图
春夜洛城闻笛
思乡之情
笛声响起,飘满洛阳
曲中“折柳”,引发乡愁
这首诗通过对客居洛阳城时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诗歌主旨
Th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