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诗词曲鉴赏练习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诗词曲鉴赏
朗读古诗《游园不值》,完成练习。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
,一枝红杏出墙来。
1.补充古诗。
2.看拼音,写词语
cāng tái( )lián xī( ) chái fēi( )
3.解释词语。
(1)应怜:____________________
(2)屐齿: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扣:____________________
(4)柴扉: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诗赏析
(1)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 ),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
(2)诗歌题目中的“值”是______的意思,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3)《游园不值》是_____ (朝代)诗人_____ 所写,诗人以探出墙外的红杏来渲染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诗中写得非常形象又充满哲理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是:______________
(4)与《游园不值》中的蕴含哲理的诗句一样,还有苏轼《题西林壁》中的______,______ 。和杨万里《小池》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出正确答案,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泊船瓜洲》②《滁州西涧》
③《游园不值》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叶绍翁( ) (2)王勃( )
(3)韦应物( ) (4)王安石( )
6.在下列古诗句中填上合适的花名,你一定行!
人闲( )落,夜静春山空。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 )蘸水开。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村。
墨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7.请用“∕”划出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8.写出下列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吾:_____ 淡墨痕:_________
夸:_____ 满乾坤:_________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句意:__________。
9.诗中表现诗人王冕高尚情操的诗句是 _______ , ____ 。
10.“岁寒三友”指的是___、___、___。“文房四宝”指的是___、____、___、____。
11.历代文人墨客喜欢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节操。请你默写一首课外搜集的描写梅花的古诗。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竹 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①立根 。②
还坚劲,③任尔东西南北风。④
注:①咬定:比喻竹子牢牢地立在山石之中。②立根:扎根。破岩:岩石缝隙。③坚劲:坚韧刚劲。④尔:你。
12.将诗歌补充完整,写出题目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
13.写出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
14.这首诗的作者是__代的____。这首诗是一首___诗,诗中“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_____,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竹子_______的精神。诗中表现竹子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15.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现了诗人什么形象?
________________
课内精彩阅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7.这首诗是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间变化顺序写的。
18.写出“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前两句诗把黑云比作________,把白雨比作________,既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时的________气氛,也衬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________心情。
20.整首诗分别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幅画面,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1.下列对本首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人笔下的雨来去匆匆,暗示了时光匆匆的哲理。
B.这首诗描绘了云的黑、山的青、雨的白、水的蓝,浓墨重彩地勾画出西湖乍雨还晴的美景。
C.这首诗寓情于景,诗人借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景象,流露出世事难测的忧虑。
D.诗人先在楼头,后在船上,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课外类文阅读。
移家①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②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释】①移家:搬家。②浑:全。
22.这首诗作于诗人________时,抒写了诗人对故居一草一木________的深厚感情。
23.全诗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____、____、____的无限痴情。
24.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讲究,下列对“系”字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中的“系”是“约束、羁绊”的意思。
B.“系”字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
C.“系”字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
D.“系”字符合春日和风吹拂的情景,表现出它们对主人的款款深情。
25.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把诗的前两句所表现的画面具体地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鉴赏。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①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那得清如许,
为④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①鉴:镜子。②徘徊:来回移动。③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④为:因为。
26.“半亩方塘一鉴开”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句话的含义,并谈谈“一鉴开”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本诗借助形象说明读书的道理,请结合诗歌内容,联系平时读书的体验,谈谈自己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一首宋诗,完成习题
三衢道中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①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释:①泛,乘船
28.此诗写的是什么季节?从哪些意象可以推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借景抒情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述此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30.给下列字注音。
(1)苔( ) (2)闼( )
31.解释下面词语。
(1)长:______ (2)净:______
(3)手:______ (4)排闼:______
32.下列诗句中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茅檐/长扫/净无/苔 B.花木/成畦/手自/栽
C.一水/护田将/绿/绕 D.两山/排闼/送青来
33.请结合诗歌第一、二两句,说说湖阴先生是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第三、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2. 苍苔 怜惜 柴扉 3. 大概是感到心疼吧。应,表示猜测; 屐是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 轻轻地敲门。 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4. 访友 遇到 想游园没能进门儿 宋代 叶绍翁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是不能禁锢的,它们总会冲破牢笼,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发展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5. ③ ④ ② ① 6. 桂花 桃花 菊花 杏花
【解析】略
7.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8. 我 淡淡的墨痕 称赞 弥漫在天地之间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美好,只要留下充满乾坤的清香之气。 9.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10. 松 竹 梅 笔 墨 纸 砚 11. 《梅花》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解析】略
12.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 扎根在岩石的缝隙之中的竹子 13.任凭各方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折磨和打击,它们仍然坚定强劲。 14. 清 郑燮 题画 来自世俗、社会的各种迫害 勇于斗争的精神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南西北风。 15.“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拟人手法,很形象,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性格。 16.这首诗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托竹抒情,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解析】略
17. 下雨前 下雨时 下雨后 18.一阵狂风卷地而来,将满天的乌云都吹散了。当我来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的景象。 19. 翻墨 跳珠 紧张 喜悦 20.黑云翻滚 大雨倾盆 风吹云散 水天相接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21.B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写作顺序的理解能力。
结合古诗内容可知,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下雨前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由此可知这首诗是按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的时间变化顺序写的。
1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意思的理解能力。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中“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故诗句可翻译为:一阵狂风卷地而来,将满天的乌云都吹散了。当我来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的景象。
19.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与赏析能力。
“黑云翻墨未遮山”写云: 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通真。“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水比喻成跳动的珍珠,生动形象地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烘托出作者观雨时的喜悦之情。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20.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能力。
结合古诗内容可知,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西湖骤雨图”:黑云翻滚、大雨倾盆、风吹云散、水天相接。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整首诗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据此整理作答。
21.本题考查学生诗歌赏析能力。
A.结合古诗内容可知,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诗人笔下的雨来去匆匆,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不是“暗示了时光匆匆的哲理”。本项赏析错误。
B.结合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可知,诗中意象有黑云、白雨、青山、绿水等,所以这首诗描绘了云的黑、山的青、雨的白、水的碧蓝,浓墨重彩的勾画出雨前、雨中、雨后的美景,即乍雨还晴的美景。本项赏析正确。
C.结合古诗内容可知,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整首诗寓情于景,借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奇特美景和对大自然变化的赞叹,不是“流露出世事难测的忧虑”。本项赏析错误。
D.结合古诗内容可知,这首诗描写的是杭州西湖六月急雨来去匆匆的变幻景色。描写诗人先在船上,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令人读来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故本项“先在楼头,后在船上”赏析错误,是“先在船上,后在楼头”。
故选:B。
22. 搬家 依依不舍 23. 拟人 柳条 藤蔓 黄莺 24.A 25.春风吹拂,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拉住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
【解析】22.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
根据古诗题目《移家别湖上亭》中的“移家”可知,这首诗作于诗人“搬家”之时;“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这是因为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象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抒写了诗人对故居一草一木依依不舍的深厚情感。
23.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结合“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可知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意惹情牵,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24.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
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故不正确的是A。
25.本题考查画面描写。
结合首句先写湖上旧居的春日风光好,后三句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即可。
26.比喻 半亩方塘像镜子一样清澈明净 “一鉴开”的原因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27.此诗主要叙述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所谓“源头活水”,就是说我们平时要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分析】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起映入水塘,不停地闪耀晃动,充满生机和活力。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26.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诗句翻译和对词语的理解和辨析,做此类题,一定要了解诗句的意思。
27.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做这道题一定要先了解每句诗所表达的具体含义,再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启发。
28.初夏。从梅子黄时,绿阴不减,黄鹂声可以推知。 2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山行时的愉悦欢快的心情。“晴”字,在黄梅雨季能有“日日晴”岂不喜出望外?“绿阴”,绿阴添凉爽,走起路来轻松,此二可喜也。三是“黄鹂四五声”,“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更使人感到高兴。
【解析】28.判断季节是什么,仔细阅读诗歌,可以从梅子黄时、绿荫不减和黄鹂声等可以看出。第二问中要知道意象是什么,意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所以从这些客观事物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初夏时节。
29.很多诗歌的写作手法都是借景抒情,所以这首诗歌作者也借景抒发了自己的感情,首先从诗歌的整体风格上看,抒发了作者的一种轻松愉悦的感情。然后从诗歌当中的“晴”“黄鹂声”等词可以看出作者的高兴。
30. tái tà 31. 经常 干净 亲手 推开门 32.D 33.第一、二句写湖阴先生家的环境洁净清幽,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勤劳、好静、生活情趣高雅的人。 34.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山水以人的情感,化静为动,说水对田有一种护惜之意,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这就使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 35.这首诗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