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8.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7 10:58: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文言文阅读
课内阅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下列句子中,括号里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两项是( )( )
A.(杜处士)所宝以百数
B.(戴嵩)尤所爱
C.(牧童)拊掌大笑
D.(杜处士)不可改也
2.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杜处士十分珍惜戴嵩画的《牛》?请用“ ”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3.牧童拊掌大笑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
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烟囱,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注释:(1)过:拜访。 (2)突:堗,烟囱。 (3)嘿:同“默” (4)居无何:过了不久。 (5)上行(hānɡ):上坐。(6)突:烟囱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更为曲突,远徙其薪( ) (2)余各以功次坐( )
(3)乡使听客之言( ) (4)主人乃寤而请之( )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使听客之言,不弗牛酒,终亡火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主人乃寤而请之。”主人悟出了什么道理?( )
A.应该首先感谢有先见之明的人。 B.不应忘记提醒过自子的人。
C.更要感激进忠言的人。 D.要接受不听忠告的教训,勇于承认错误。
7.除了“焦头烂额”外,文中还有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它的含义同我们今天所说的一个俗语是相同的,那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言文《执竿入城》,完成后面的习题。
执竿入城
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②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③依而截之。世之愚,莫之及也。
【注释】①鲁:鲁国。②俄:不一会儿。③遂:于是,就。
8.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出停顿。
初 竖 执 之 不 可 入 横 执 之 亦 不 可 入 计 无 所 出
9.给句子中的“之”选择正确的解释。
之:①的;②代词,代指长竿;③代词,代指那个“执长竿入城门者。”
遂依而截之( ) 世之愚( ) 莫之及也( )
10.将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
11.下面哪个成语跟这个故事的寓意最贴近?( )
A.南辕北辙 B.亡羊补牢 C.守株待兔 D.刻舟求剑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各题。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______!”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______!”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2.正确选择下列词语,将大写字母填写在横线上。
A.太山 B.流水
13.哪句能够证明伯牙“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在古文中用“___”画下来。
14.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常用“______”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阅读与理解。
四面楚歌
项王军壁①垓下②,兵少食尽。汉军③及诸侯兵④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皆已得楚乎?是何⑤楚人之多也。”
①壁:驻扎。②垓(gāi)下:古地名,在今安徽省。③汉军:刘邦的军队。④诸侯兵:韩信、彭越的军队。⑤是何:这是为什么。
15.下面句子中的“之”与“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用法不同的是( )
A.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B.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
C.送孟浩然之广陵 D.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16.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古文的意思。
(1)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何楚人之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南宋李清照就这段历史典故,曾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生当作人杰,______。_________,不肯过江东。
18.我知道“四面楚歌”这个词后用来形容________与“四面楚歌”意思相近的四字词语还有:________等。
附加题
拔树凿井
伊犁①城中无井,皆出汲②于河。一佐领③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④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
【注释】①伊犁:在今新疆。②汲:打水。③佐领:官名,掌管户口、兵役、诉讼等。④苟:如果。
19.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你认为下面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
A.伊犁城中的人开始的时候只知道到城外的河中打水
B.伊犁城中无井是因为地下缺水,根本打不出水来
C.佐领聪明智慧,带着人们在沙漠中挖出了水井。
20.结合注释,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①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②已暮③矣。”师旷曰:“何不秉烛④乎?”平公曰:“安⑤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⑥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⑦?”
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于:向。②恐:恐怕,担心。③暮:晚。④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⑤安:怎么,哪。⑥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⑦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21.猜猜下面的加点词的意思。
(1)盲臣安敢戏其君乎:____________ (2)臣闻之:____________
2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的是________(A.年龄很大,已入晚年;B.太阳已落,天色将晚)。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________(A.年龄很大,已入晚年;B.太阳已落,天色将晚)(填序号)
2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快乐阅读。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①之山,其上多柘木②,有鸟焉,其状如乌,文③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④。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⑤于东海。
【注释】①发鸠:古代传说中的山名。②柘(zhè)木:柘树;桑树。③文:同“纹”,花纹。④自詨(xiào):呼喚自己的名字。⑤堙(yīn):填塞。
25.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溺____________ 故____________ 衔____________ 之___________
26.女娃死后为什么叫精卫?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请你简单评价一下精卫的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折竹
父欲令诸子合群。乃捡取小竹多枝,如其子指数,坚束而令折之。诸子悉力莫折。父乃去束,人授其一,试之皆折。父:“尔能同心合群,如竹之就束,又焉能折?若各自离心,则人人孤立,人之折尔易耳。”
28.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乃拣取小竹多枝( ) 诸子悉力莫折( ) 试之皆折( )
29.翻译文中画“ ”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写出你在这件事上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B D 2.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戴嵩画牛,斗牛的形态,尾巴画得不符合实际。
【分析】译文: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其中有戴嵩画的《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装饰卷轴,并经常随身携带。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奴仆,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这个道理是不变的。
1.本题考查的是对原句内容分析,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括号里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两项是B项(戴嵩)尤所爱,应该是杜处士尤所爱。D项(杜处士)不可改也,是这个道理不可改变的,并不是杜处士不可改变的。
2.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内容看出杜处士十分珍惜戴嵩画的《牛》是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结合译文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牧童拊掌大笑的原因是戴嵩画牛,斗牛的形态,尾巴画得不符合实际。
4. 更改 按照 通“向”,先前 才 5. 把它改为弯曲的咽囱,把那些柴草移到远处去;否则,将会有火灾发生。 先前如果听从那位客人的话,那么,就不必破费这么多的酒肉了,始终也不会有火患。 6.D 7. 曲突徙薪 防患于未然
【分析】译文:有一个造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的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堆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改造为弯曲的烟囱,将柴草移到远处。不然的话,会有发生火灾的忧患。”主人沉默不答应。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摆酒来感谢他的邻人。烧伤的人在上位,其他的按功劳大小依次排座,但是没有请说改“曲突”的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不会有火灾的忧患。现在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建议‘曲突徙薪’的人没有受到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被奉为上宾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人。
4.本题主要考查词语的解释,在文言文中,解释加点的词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在学习中注意平时的积累和识记。更为曲突,远徙其薪。更:更改。意思是:改造为弯曲的烟囱,将柴草移到远处。余各以功次坐。以:按照。意思是:其他的按功劳大小依次排座。乡使听客之言。乡:通“向”,先前。意思是: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主人乃寤而请之。乃:才。意思是: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人。
5.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注意重点识记重要的字词的意思,结合关键词语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就很容易翻译,注意平时的积累和识记。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意思是:改造为弯曲的烟囱,将柴草移到远处。不然的话,会有发生火灾的忧患。乡使听客之言,不弗牛酒,终亡火患。意思是: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不会有火灾的忧患。
6.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文阅读的理解和分析,要能读懂理解文章的意思,要注意平时对文言文的字词意思的积累和识记。“主人乃寤而请之。”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人。要接受不听忠告的教训,勇于承认错误。
7.要准确理解文中字词句的含义,特别要注重课文的注解,重要的词句以及含有一些深意的语句。字词的掌握和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要结合文章理解内容。
8.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9. ② ① ③ 10.为什么不用锯从中间截断长竿从而进城呢? 11.D
【分析】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想要进城门,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不久,有个年长的男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再进入城门呢?”于是那个鲁国人就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世上愚蠢的人,没有比得上他的。
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首先熟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进行翻译。
“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的意思是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想要进城门,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根据句意可知”“不可入”后断开,“之”作为代词,后面一般要隔断,可根据经验判断。
9.本题考查重点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句意进行理解,平时多积累。
“遂依而截之”的意思是于是那个鲁国人就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故“之”是代词,代指长竿,选择②。
“世之愚”的意思是世上愚蠢的人。故“之”是结构助词“的”,选择①。
“莫之及也”的意思是没有比得上他的。故“之”是代词他,指那个“执长竿入城门者。”,选择③。
10.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注意落实重点字词的翻译,不要忘了检查,句子要通顺。
翻译时注意关键实词、虚词。“何”疑问代词,怎么,为什么;“以”是用的意思;“中截”是指从中间截断,“中”在这里作“截”的状语,裁断。
再结合内容把句子翻译出来:为什么不用锯从中间截断长竿从而进城呢?
11.本题考查寓意贴近的成语,先要明白成语的内容意思得出答案。
执竿入城告诉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要具有灵活性,听取别人的建议要思考一下,不能莽撞。
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有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越多,离原先的目标就越远。
亡羊补牢:羊逃跑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守株待兔:原比喻想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遗憾。
刻舟求剑:比喻人的眼光未必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不能墨守成规,死守教条,要灵活应对。
据此可知,和“执竿入城”寓意最贴近的是“刻舟求剑”,选D。
12.AB 13.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14.高山流水
【分析】12.本题考查课内文言文的默写。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是俞伯牙的慨叹,意思为“世上再没有‘我’俞伯牙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联系上下文,可知道“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能够证明伯牙“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4.本题考查了对成语的积累与理解。结合文中“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可知,伯牙将自己的情操和志向融入琴声,钟子期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伯牙琴技高超,钟子期能真正懂得琴声表现出的情怀,钟子期知其“音”,更知其“志”,这就是“知音”。后世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常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者乐曲高妙。
15.C 16. 项王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兵卒很少,粮草也耗尽了。 怎么楚人有那么多呢? 17.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18. 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腹背受敌
【分析】译文: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士兵很少,粮食也没有了。刘邦的军队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围了好几层。项羽在深夜听到四面的汉军都唱起了楚地的歌曲,于是大惊失色,说:“汉军都已经取得楚地了吗?为什么楚国人如此之多呢!”
15.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用法。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中“之”代词,指项王的军队。
A项“之”,作代词,指琴声。
B项“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意思为: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之”代词指书画。
D项“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中“之”代词,指狼。
C项中“之广陵”中“之”的意思是到达的意思。
16.此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可以结合给出的字词解释,进行理解。
(1)“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意思是:项王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兵卒很少,粮草也耗尽了。
(2)“是何楚人之多也?”意思是:怎么楚人有那么多呢?
17.此题考查诗词的识记默写能力。这首诗出自宋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18.此题考查词语理解能力。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和这个词语相近的四字词语有:孤立无援、进退维谷、腹背受敌。
19.A 20.如果地底下没有水,树怎么能活得了呢?
【分析】译文:伊犁城中没有井,(当地人) 都是从河中 取水。一位官员说:“戈壁上都堆积着黄沙,没有水,所以草木不生长。现今城中有许多古老的树木,如果它们下面没有水,树怎么能存活?”于是拔掉树木,在靠近树根处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
19.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说法正确的是伊犁城中的人开始的时候只知道到城外的河中打水。
20.本题考查的是翻译句子,注意写出句子中的关键词以及整句话的翻译要连贯,通顺即可。例如本题可以翻译成如果地底下没有水,树怎么能活得了呢?
21. 作弄,戏弄 听说,听闻 22.少年好学如同初升太阳那么鲜亮;壮年好学如同中午的阳光光芒四射;老年好学如同燃烛照明。 23. A B 24.人的一生都要勤奋治学,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
【分析】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拿蜡烛呢?”平公说:“哪里有为人臣子而戏弄自己的国君的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火把照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相比,哪个更好呢?”
平公说:“说得好啊!”
2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字词的翻译能力,首先结合意义的方法进行分析再结合直译的方法进行推敲。
(1)盲臣安敢戏其君乎: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
(2)臣闻之:我听说。
2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火把照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相比。
2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字词的理解能力,这类题首先结合题干来进行细致理解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从“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来看指年龄很大。
从“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来看指太阳已落,天色将晚。
24.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学生在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注意找出文章的主要介绍对象和主要事件,准确理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道理。如:
人的一生都要勤奋治学,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
25. 溺水,淹没在水里 所以 用嘴叼 的 26.女娃死后化成了鸟,鸟发出的叫声是“精卫”,所以叫精卫。 27.精卫认定一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分析】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25.考查字义的识记。结合“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意思来识记字义即可。
26.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问题“女娃死后为什么叫精卫?”找到相关的语句,然后用自己的概括出来。因为女娃溺于东海以后化为一只鸟,鸟的叫声是“精卫”,所以名为精卫。
27.考查评价人物的能力。结合人物的所作所为,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进行评价,本文中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可以看出精卫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8. 于是 全 都 29.你们如果能齐心合力,就像这捆束起来的竹枝,怎么能够折断呢? 30.团结力量大
【分析】译文:父亲打算让他的儿子们一起来拜见他,于是捡来几枝小竹枝,竹枝的数量和他的儿子数量相同,父亲把竹枝牢固地捆成一束,让儿子们来把竹枝折断,儿子们用尽全力也折不断。父亲于是将成束的竹枝拆开,给每个儿子一枝,儿子们一试就折断了。父亲说:“如果你们能齐心合力,就像捆成一束的竹子,又怎么能被折断呢?如果你们不齐心,那么你们将独立无助,别人会轻易地将你们折断。”
28.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乃:于是。悉:全。皆:都。
29.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句子中重点词语有,同心合群、折、束等。句意为:你们如果能齐心合力,就像这捆束起来的竹枝,怎么能够折断呢?
3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对主旨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读懂文言全文,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概括。本文中,父亲让儿子们折竹枝,可知此文告诉我们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