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15世纪的世界地图
16世纪的世界地图
15世纪的世界地图有欧洲、非洲、亚州的地理方位,但没有美洲,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不完整的;
16世纪的世界地图有了美洲,且各大洲、大洋的方位更加明晰,人们对世界地理的认识与今天已经相差不多。
相对孤立
整体联系
局部视野
世界视野
VS
VS
2
3
1
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早期殖民扩张
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各个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目录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2、表现:
①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
欧洲人入侵,大批来到美洲。
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
美洲印第安人人口减少。
②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等地也有族群混合现象。
3、特点:(成才之路P28思考)
①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移。(主导)
②从较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及新开发区移民。
③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人口。
依据教材,概括19世纪以前人口迁移的原因、表现、特点、影响。
(一)人口的迁移
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
4、影响:
16-20世纪世界人口大迁徙
示意图
①改变人口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②出现族群混合现象;③促进世界物种交换;④各种疾病传播蔓延。
一、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2、表现: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物种引入美洲;美洲的特产也流向世界各地。
马
牛
猪
羊
鸡
小麦
大麦
燕麦
橄榄
葡萄
裸麦
马铃薯
玉米
番茄
可可
南瓜
花生
甘薯
据统计,当今世界的植物食品中,约有1/3的品种源自美洲
欧亚
美洲
美洲
全世界
(二)物种交换
3、影响:
①旧大陆:物种交换促进欧亚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贫瘠地区的开发;
②新大陆:影响了美洲的食物链和生态链;
③世界:改变了世界的自然环境。
1、因素:人口迁徙。
3、影响: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原有社会解体;使得欧洲人能够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
(三)疾病传播
欧洲人在美洲发现治疗疟疾的奎宁。
致瘾性食品的全球传播
美洲:烟草、可可
亚洲:大麻
中印:茶
欧洲:鸦片、葡萄酒
非洲:咖啡
1、因素:人口和动物全球流动。
2、表现: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
①促进全球物种多样化②丰富人类经济生活(食物结构;
粮食产量;人口增长;经济开发)
③密切世界经济联系 ④促进文明交流与融合
思考点:结合教材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影响?
积极:
消极:
①导致各种疾病的传播,②造成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③欧洲人在美洲迅速建立起殖民统治。
“哥伦布大交换”指的是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
——艾弗瑞·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17世纪成为欧洲人的食品
由于有了玉米,原本在17世纪下半期出现人口衰退的法国和意大利。到18世纪其人口开始回升。
16世纪中后期传入爱尔兰
1754-1845年,爱尔兰的人口从320万增加到820万,马铃薯的作用很大。
明清玉米和甘薯传入中国
大大增加了中国的粮食产量,中国人口从一亿多提升到四亿多。
在新航路开辟后的二三百年里,尽管受到病毒的影响,但是由于物种交换带来的新的粮食供给,全世界的人口并未减少。到1600年前后,世界人口增长到5.4亿,到1750年前后,达到了7.2亿。
欧洲人口的增加
产业革命的变化
欧洲社会的深刻变革
生存压力在增大
移民
美洲
劳动力缺乏
奴隶贸易
中国人口的增加
人地矛盾突出
经济的开发
美洲种植园经济
全球物种大交换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带来动植物品种的交换,人种的交换,病原体的传播,加速了世界各地的紧密联系但也造成了世界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世界各地的文明相互冲突、相互影响乃至相互交融的历史开始出现。
教材P40思考点:全球物种大交换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阿拉伯(中国)商人主要商路
意大利商人主要商路
传统的印度洋贸易
新航路开辟前的贸易路线
新航路开辟后的贸易路线
大西洋贸易
印度洋贸易
太平洋贸易
全球贸易网络初步形成
跨大洋的贸易
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一)背景:全球航路的开辟,大大提升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促进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根据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贸易图并结合教材第40页内容,分析全球贸易网络有什么变化?
(二)特点(空间范围):由印度洋贸易为主转变为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
出程:欧洲到非洲(用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换取非洲黑人)
中程:非洲到美洲(运奴隶到美洲贩卖)
归程:美洲到欧洲(从美洲运贵金属、蔗糖、烟草到欧洲)
(三)表现
三角航程一次航行六个月,做三次买卖,获得600%-800%
1、大西洋贸易——三角贸易
路线:
影响:
①对非洲:灾难,破坏。
②对欧洲: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③对美洲:促进美洲的开发。
④对世界: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文明的交融。
墨西哥
澳门
果阿
生丝瓷器丝绸
长崎
白银
马尼拉
生丝、丝绸、棉布、瓷器
白银
墨西哥
丝绸
中转站
白银
中转站(菲律宾是西班牙殖民地)
西班牙人从事对中国贸易路线:
中国漳洲月港-马尼拉-墨西哥-马尼拉-澳门-中国内地
葡萄牙人参与中欧贸易路线:①中国-澳门-印度果阿-里斯本-欧洲各国
葡萄牙人参与中日丝银贸易:②日本长崎-澳门-中国内地
2、围绕中国的白银贸易网络——丝银贸易
对中国影响:
①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②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印度洋贸易
太平洋贸易
分析16世纪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背景和影响?
16世纪中期,葡萄牙把中国的生丝、瓷器等货物经澳门运往印度,再转运到欧洲,获取了大量白银。另一方面,葡萄牙人参与中、日丝银贸易。1586—1630年从日本输入澳门的白银近1 500万两;1557—1644年流入澳门的白银为1亿两左右。这些白银大部分流入中国。同时,西班牙以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运载大量中国茶叶、丝绸、棉布和瓷器等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自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平均每年有150吨白银运到马尼拉,20年间共运输白银3 000吨,这些白银也基本流入了中国。
背景:①明朝中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手工业发达,茶叶、丝绸、瓷器等大量出口;②商品货币经济活跃,市镇商业繁荣,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③葡、西开辟美洲对中国、印度、日本等地的跨太平洋贸易航线。
影响:①形成了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②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③推动明朝赋税制度的改革与白银货币化。
白 银
(葡) 丝银贸易
欧洲
美洲
非洲
中国
日本
(葡)印度洋贸易
(西)太平洋贸易
白银
大西洋三角贸易
手工制品
黑人奴隶
贵金属
白银
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范围的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把各国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促使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成才之路P28思考:“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①新航路开辟加强了欧亚非美等地的联系,结束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建立直接的商业联系,贸易苑围空前扩大。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
②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的商品在欧洲市场上出现,贸易数量和贸易品种剧增。
总之,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果阿
马六甲
澳门
巴西
菲律宾
墨西哥
秘鲁
西班牙殖民扩张
以美洲为主
葡萄牙殖民扩张
以亚非为主
1、瓜分世界的开始——“教皇子午线”
巴西、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马六甲和澳门
巴西以外的中南美洲广大地区、菲律宾
1493年划分
1494年划分
手段 :通过暴力掠夺或敲诈勒索,以商站为据点,垄断亚欧贸易
手段 :屠杀土著居民、掠夺金银、利用黑奴发展种植园经济
三、早期殖民扩张(一)表现
西葡掠夺的贵金属没有转化为资本,而是用于奢侈消费,最终落后于他国,所以两国迅速崛起又很快衰落。
背景:西班牙和葡萄牙争夺殖民地,矛盾日益尖锐。
实质: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
范围:该线以西为西班牙的势力范围,以东为葡萄牙的范围
2、西葡殖民扩张:
方向、手段、结果
3、殖民霸权的争夺——西葡-荷兰-英国
- 15世纪
- 16世纪
- 17世纪
- 18世纪
- 19世纪
葡萄牙
西班牙
荷兰
(海上马车夫)
英国
(日不落帝国)
小国大业 荷兰崛起(17世纪-18世纪中叶)
1602年荷兰设立东印度公司,垄断马来群岛至好望角一带的贸易
荷兰殖民活动的特点:组建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开展商业竞争和拓展殖民地
英国殖民霸权的确立:18世纪中期
1588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工商业文明战胜农业文明
17世纪中后期打败荷兰: (三次英荷战争)
工业资本主义(手工业)战胜商业资本主义
18世纪中期打败法国:
(1756—1763 “七年战争”)
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专制制度
非洲:好望角
美洲:新尼德兰
亚洲:印度沿海、马六甲、
锡兰、印尼、台湾
1621年,荷兰设立西印度公司,垄断美洲和西非地区的贸易
(二)影响:1、对亚非拉文明影响(破坏、建设)
西班牙殖民者迫害印第安人的惨状(作者系16世纪荷兰画家)
特诺奇蒂特兰城复原图
中断了美、非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
亚洲的古老帝国也受到冲击
美洲——掠夺金银、原料和种族屠杀
亚洲——殖民侵略、殖民据点和商业垄断
大量白银流入,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非洲——黑奴贸易,制约了非洲的发展
美洲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
丧失大量劳动力,是非洲长期贫困的根源之一
各大陆中,亚洲受到的影响最小,因为它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已经强大到足以避免直接或间接的征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建设性:客观上带来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2、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
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过程
商业革命
价格革命
●商品种类增多
●世界贸易中心转移:
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出现了股份公司、证劵交易所
大量金银流入欧洲
货币贬值
物价上涨
封建领主
地位下降
商业资产阶级
实力上升
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资本主义加速发展
推动欧洲的社会转型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贸易规模扩大
解决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商品和原料市场问题
解决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原始积累问题
原始资本积累的概念:
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前,资产阶级通过暴力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分离和货币积累的过程。
途径1:用暴力掠夺农民土地——英国圈地运动
途径2: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掠夺金银、
贩卖黑奴
3、对世界的影响:
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的联系,促进了整体世界的出现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1.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世界市场联系之路,世界从局部走向整体。
2.文明史观: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各文明从孤立、隔绝到联系紧密,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3.现代化史观: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之路,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4.革命史观:殖民掠夺之路,西方殖民掠夺给亚非拉带来深重灾难,并最终导致东方落后于西方。
5.社会史观:增加了人类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另:思想观念的冲击:证明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开阔了人们眼界。
拓展延伸:用多种史观评价新航路开辟
话外音
在哥伦布发现美洲500年的纪念日,美国一位印第安人领袖谴责说:“哥伦布是欧洲的英雄,美洲的强盗!!!”
美洲的谴责
非洲国家普遍认为,欧洲的殖民主义和奴隶制度给非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这是造成非洲贫穷和落后的最主要原因。因此,欧洲国家应向非洲进行道歉并赔偿损失。
非洲的愤怒
欧洲的回避
在整个欧美社会,殖民主义的阴暗面被小心翼翼地回避着、淡化着,它总体上仍是一段值得夸耀的光荣史和冒险史,早期的殖民者也仍是被广泛传诵的英雄。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你怎么看?
①全球性;
②直接性;
③海路为主;
④规模大;
文明交流
①人口、物种迁移;
②商业贸易;
③殖民扩张;
①区域性; ②间接性;
③陆路为主;
④规模小
①人口迁移;
②商业贸易;
③殖民扩张;
交流途径
整体世界
欧洲主导
不平衡
独立分散
多元发展
相对平衡
文明发展
农耕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①积极应对其他文明的挑战;
②积极应对文明转型的挑战;
③开放的海洋意识,全球思维
对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