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单元检测 (培优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单元检测 (培优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2-23 15:51:33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单元检测 (培优卷)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基础因素
B.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不明显
C.世界人口稠密地区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
D.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较小
下图是四个国家人口分布模式图,读下图,回答下面两题。
2.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
A.德国、澳大利亚、美国、印度 B.美国、印度、德国、澳大利亚
C.澳大利亚、印度、美国、德国 D.澳大利亚、德国、美国、印度
3.关于四国人口分布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国中部、西部海拔高,气候寒冷,人口稀少
B.②国人口最密集区的分布与该国工业分布一致
C.③国西部深居内陆,气候干旱,人口稀少
D.④国中部地势低平,气候湿热,人口稀少
下图为2000-2015年我国4类迁移人口构成比例变化图(单位:%).完成下面小题。
4.甲、乙、丙分别代表(  )
A.乡→城迁移、乡→乡迁移、城→乡迁移
B.乡→城迁移、城一乡迁移、乡→乡迁移
C.城一乡迁移、乡→城迁移、乡→乡迁移
D.城→乡迁移、乡→乡迁移、乡→城迁移
5.城→城迁移占总迁移比率在2010年后迅速升高,主要是从中、小城市迁往大城市,该现象会引起(  )
A.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B.大城市环境逐渐得到改善
C.小城市就业机会增多 D.大城市产业结构优化
读我国某地某时段迁入人口与年龄关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迁入人口数量最多的年龄段是(  )
A.0—14岁 B.14—39岁 C.39—64岁 D.64—88岁
7.导致该地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经商务工 B.求学 C.旅游观光 D.养老
下图为某地区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关系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据图可知,该地区(  )
A.在纯自然状态下提供的物资可以养活大约6000人
B.t2时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C.t3时期,该地区的社会发展最为繁荣安定
D.t4时期的生态环境优于t1时期
9.图中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说明(  )
A.资源环境承载力只受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
B.人口数量的变化不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
C.人口数量必须低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D.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
2019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1530.59人,“1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自2015年以来广州常住人口已连续四年以每年超过40万的规模增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广州提出的“1500万”被称为“临界点”,“1500万”是指(  )
A.环境人口容量 B.人口合理容量
C.环境承载力 D.土地承载力
11.针对广州市目前人口状况,今后应该(  )
A.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扩大生产规模
B.鼓励生育,解决老龄化问题
C.继续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D.继续鼓励移民,弥补劳动力不足
(2021高一下·电白月考)秦巴山区是指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上游的秦岭大巴山及其毗邻地区。该区域人口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下图为秦巴山区沿109°E经线的人口空间分布曲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人口密度最小值的分布区在(  )
A.渭河平原 B.秦岭 C.汉水谷地 D.大巴山
13.影响秦巴山区109°E经线上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因素较多,关联性最小的是(  )
A.纬度位置 B.城镇分布 C.海陆位置 D.地形起伏
14.(2020高一下·石家庄期中)浙江省嵊山岛面积约为4.22平方千米,曾经是我国重要的近海捕捞基地。后头湾村位于该岛东北部,鼎盛时期所辖人口超过3000人。自20世纪90年代,该村渔民陆续迁出本岛,如今已变成“无人村”。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导致后头湾村人口外迁的原因有(  )
①自然灾害频发 ②提高家庭收入 ③渔业资源枯竭 ④环境质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嵊山岛未来适宜发展的产业是(  )
A.海岛观光业 B.船舶制造业 C.能源加工业 D.特色种植业
(2021高一下·六安期中)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图示地区(  )
A.人口集中区向地势低平地区移动
B.未来的人口合理容量有可能提高
C.环境承载力的直接影响因素是土地资源
D.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扩大绿洲面积
16.图中现在城镇相对于古城位置的变化反映了(  )
A.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
B.人类对土地肥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C.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率越来越高
D.交通是现在城镇选址的首要条件
17.下图为“马太效应”示意图。“马太效应”指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现象,占世界人口1%的富人掌握着世界上35%的财富。下列关于“马太效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马太效应”会提高人类的平均生活水平
B.“马太效应”会降低现有资源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C.富国有义务在环境问题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D.全球财富分配的“马太效应”越强,贫困群体的生活越艰难
18.影响该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本因素是(  )
A.气候与生物资源 B.土地与水资源
C.对外开放的程度 D.科技发展水平
“胡焕庸线”指我国黑龙江省黑河和云南省腾冲之间的连线,是划分我国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的界线,见下表。人口分布和国土区域面积严重不匹配的现象被称为“胡焕庸现象”。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 东南半壁 西北半壁
面积比重(%) 人口比重(%) 人口密度(人/km2) 面积比重(%) 人口比重(%) 人口密度(人/km2)
1953年 43.24 94.80 139.51 56.76 5.20 5.83
2000年 43.24 94.59 303.78 56.76 5.41 13.23
2010年 43.24 94.41 325.84 5676 5.59 14.68
注:暂不包含香港、澳门、台湾数据。
19.“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比重一直稳定少变,这主要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
A.计划生育政策 B.人口迁移方向
C.自然地理环境 D.地域开放程度
20.下列国家中,“胡焕庸现象”最不明显的是(  )
A.巴西 B.加拿大 C.澳大利亚 D.德国
二、综合题
21.(2021高一下·合肥期末)读我国东北地区人口密度分布图和地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描述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特点。
(2)东北平原地区人口分布较 ▲ (填“稀疏”或“稠密”),试分析原因。
(3)试分析形成图示东部地区人口分布特点的原因。
22.(2021高一下·韩城期末)阅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三亚市流动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是   ,属于   因素。
(2)说出人口迁入对三亚市的影响。
(3)调查还发现三亚市的人口流动有明显的规律性,试分析三亚市人口流入最多的季节是,主要原因为   。
23.(2022高一下·鹰潭期末)读世界人口分布分类统计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图甲,从地形类型来看,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主要分布在   地区。
(2)分析图乙,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角度出发,说明能否向高纬地区进行大量的人口迁移,理由是什么?
(3)综合分析,世界人口分布具有集中于地势   地区、   纬度地区和   地区的趋向性。
24.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图示的四个城市人口容量也不同。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有人口学家采用下列公式估算理论人口容量,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假设图示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按照该公式估算,四市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各种自然资源中,对人口容量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水资源。据下图判断,四市中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的城市代码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析】【分析】自然环境影响着人们的居住适宜度、影响人们的食物提供量(环境承载力)等等,因此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基础因素,A正确;生产力水平越低,人们主要依赖自然环境提供生产条件和食物等,因此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明显,B错误;东亚和南亚是世界上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但并不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C错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变大,甚至成为决定性因素,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文化、政策等。
【答案】2.D
3.B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文化、政策等。
2.根据四地人口分布特点及人口密度大小可知,①③人口分布稀疏,①人口密度最稀疏,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可以判断出①为澳大利亚,则③为美国;②④人口稠密,④人口主要分布于东北部,故④为印度,②人口主要分布于中西部,故②为德国。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3.由上题分析可知,①为澳大利亚,其中部、西部为沙漠,人口稀少,A错误;②国为德国,鲁尔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德国工业主要位于中西部,人口最密集区的分布与该国工业分布一致,B正确;③为美国,③国西部多山区,人口稀少,C错误;④为印度,④国中部德干高原,气候较干旱,人口相对较少,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4.A
5.D
【知识点】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人口迁移的影响
【解析】【点评】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有利影响: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不利影响有加剧了人地矛盾;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用地紧张,地价上涨;影响社会治安。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有利影响:缓解人地矛盾和就业压力;增加收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加强地区间的联系;促进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不利影响有人才流失;造成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
4.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方向。由图可知,甲类迁移人口构成比例在四类中是最高的,且在2000年—2010年逐年上升,符合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因此甲代表乡→城迁移的方向,C、D错误。乙类迁移人口构成比例逐年下降,结合我国人口迁移的实际情况,应代表乡→乡迁移;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等不断完善,部分人开始回乡创业,丙类迁移人口构成比例先下降后上升,符合由城→乡迁移的方向,A正确,B错误。故答案为:A。
5.本题考查人口由中、小城市迁往大城市带来的影响。人口由中、小城市迁往大城市,人口是在城市之间流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没有提高,故没有体现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A错误。人口大量向大城市聚集,会增加大城市的环境压力,B错误。中、小城市人口的大量流失,说明就业机会在减少,C错误。中、小城市人口迁往大城市,给大城市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促进其产业结构升级,D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6.B
7.A
【知识点】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环境适宜程度、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等;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条件、经济收入)、城市化推进、大型项目建设、区域开发、交通条件等;政治因素(政治中心的建立和迁移、人口迁移和经济政策、战争等);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地域文化差异等)。
6.图中横坐标表示年齡,纵坐标表示人口迁移数量,从图中可读出14—39岁迁入数量最多,B正确。故答案为:B。
7.从图中可读出14—39岁迁入数量最多,以青壮年为主,可判断出导致该地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经商务工,A正确。故答案为:A。
【答案】8.B
9.D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点评】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8.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为6000人,这是考虑了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各种因素而估计出的数值,故A错误;t2时期,该地区人口数量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均得到提高,据此推测该时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故B正确;t3时期,该地区实际人口数量超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环境恶化,故C错误;t4时期,该地区实际人口数量接近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较t1时期差,故D错误,故答案为:B。
9.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故A错误;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故B错误;读图可知,t3时期人口数量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故C错误;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故D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10.B
11.C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点评】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10.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的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材料信息显示,这“1500万人”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因此“1500万”人应该是人口合理容量,B正确;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土地承载力都表示极限临界点,与广州人“活得舒服”不相符合,A、C、D错误。故答案为:B。
11.根据材料可知,广州市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其人口合理容量,而且人口增长较快,人口压力较大,因此针对这种人口状况不应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鼓励生育,A、B错误;广州市在人口压力大的状况下,应缓解人地矛盾,继续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C正确;由材料可知,广州市劳动力数量还在上升,且该市人口数量较多,故接纳移民,弥补劳动力不足不合适,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12.D
13.C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
【解析】【点评】自然地理环境对世界人口分布的影响
①沿海地区人口多,内陆地区人口少;
②气候温和湿润的地区人口多,干旱、寒冷、炎热的地区人口少;
③地势低平的地区人口多,地势高的地区人口少;
④水源充足的地区人口多,水源短缺的地方人口少;
⑤土壤肥沃的地区人口多,土壤贫瘠的地方人口少。
12.由图可知,人口密度最大值约在34°N,经度为109°E,故该区域位于秦岭以北,为渭河平原。人口密度最小值大约在32°N,经度为109°E,应为大巴山,故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13.由图可知,人口密度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平原、谷地,海拔较低,地形平坦,人口密度小的区域则为海拔较高的秦岭和大巴山。因此,影响秦巴山区109°E经线上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地形平坦的地区城镇分布较多,人口密度较大;该经线上不同纬度位置的地形起伏大小不同,影响人口分布;图中所示区域位于内陆地区同一条经线上,距海洋的距离相近,因此海陆位置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较小,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14.【答案】(1)C
(2)A
【知识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分析】(1)①自然灾害频发和环境质量不是外迁的主要原因,①、④错误。随着渔业资源枯竭,家庭收入降低,为提高家庭收入,改善生活质量而外迁,②、③正确。故答案为:C。(2)该岛屿人口稀少,景色优美,适合发展海岛观光业,A正确。船舶制造业需要较好的工业基础,B错误。该地区能源较为缺乏,C错误。位于岛屿,面积较少,地形起伏较大,不适宜发展种植业,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其中经济因素是对人口迁移影响最大的。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入地来说,人口迁入为迁入地提供了充足廉价的劳动力,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但大量的人口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方面产生巨大压力;对迁出地来说,人口迁出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出可以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可以更好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但是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15.B
16.A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点评】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有: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发程度、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自然资源等。科技发展水平越高,地区开放程度越高,自然资源越丰富,人口的文化素质水平越高,环境承载力越大,地区的消费水平越高,环境承载力越小。
15.由图可知,该区域位于塔里木盆地,人口主要向山前绿洲地区移动,故A错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当地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未来该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有可能提高,B正确;该区域深居内陆,气候干旱,环境承载力的直接影响因素是水资源,故C错误;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控制人口数量以及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等,故D错。故答案为:B。
16.由图可知,古代城镇位于河流的下游,现代城镇更靠近河流的上游,说明该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人口向水资源更加丰富的上游地区移动,而不是说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率越来越高,A正确,C错误;图中城市位置的变化并不能反映人类对土地肥力的要求越来越高,B错误;图中城镇的选址主要依赖于水源,而不是交通,所以不能反映交通是现代城镇选址的首要条件,D错误。故答案为:A。
17.【答案】A
【知识点】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分析】“马太效应”指贫富差距增大,不会提高人类的平均生活水平,A不正确,选A。 “马太效应”会降低现有资源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B正确。富国有义务在环境问题中承担更多的责任,C正确。全球财富分配的“马太效应”越强,贫困群体的生活越艰难,D正确。
18.【答案】B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解析】【分析】从图中可看出土地、水、矿产等资源所占比重最大,因此是影响该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本因素,B正确。从图中无法看出气候和生物资源所占比重,A错误;对外开放程度和科学技术水平所占比重较小,C、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答案】19.C
20.D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文化、政策等。
19.我国人口主要分布在此线的东部,由于自然环境优越,导致农业基础好,经济条件好,交通发达,人口集中分布。西部由于自然环境的脆弱,环境的承载力小,导致经济落后,人口分布少,密度稀疏,故 C正确 。故答案为:C。
20.四国中,德国国土面积最小,自然地理环境差异不明显,故D正确。故答案为:D。
21.【答案】(1)人口分布不均;西南部及中部人口稠密;东北及东部、西部人口分布较为稀疏。
(2)稠密;原因:气候较为温和;开发历史较悠久,工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对外交通便利;地形较为平坦;矿产资源较丰富等。
(3)东部有长白山,山地丘陵地区不宜生产、生活;海拔高,气温相对较低;基础设施相对不完善,交通不便等。
【知识点】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结合图例可看出,东北地区有的地方人口密度小10人/平方千米,有的地方人口密度大于 400人/平方千米,说明人口分布不均;从图中看,西南部及中部人口密度大于400人/平方千米,说明西南部及中部人口稠密;东北及东部、西部人口分布较为稀疏。
(2)结合东北地形图可看出,东北平原地区人口分布较为稠密。原因可从地形、气候、工农业业、交通等方面来回答。东北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海拔相对山地较低,气候较为温和,开发历史悠久,工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对外交通便利,人口较为稠密。
(3)结合地形图可看出,东部山区,交通不便,不宜生产生活,人口较为稀少;山区海拔高,气温相对较低,基础设施相对不完善,人口较为稀少。
【点评】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纬度、地势地形和气候反映出来。纬度过高或过低对人类生活都不相宜,高纬度地带的限制尤为严酷。寒冷、土壤冻结、光照不足使土地得不到开发,迄今人类定居的北界大致与一月平均气温 -20℃的等温线相合。地势高、起伏大也妨碍人类居住。历史条件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一个因素。历史上人口长期增殖的结果,往往造成在开发较早、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一般较多,例如旧大陆的人口密度比新大陆要高。
22.【答案】(1)务工经商;经济
(2)①有利:为三亚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三亚市的商业、旅游业和工业发展。②不利:加重城市负担,加剧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和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影响社会治安,增加管理难度等。
(3)冬季三亚市纬度低,冬季气温高,是有名的避寒胜地。
【知识点】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影响;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常住外来人口中务工经商的人口占比最高,务工经商属于经济因素。
(2)调动必备知识,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有利影响包括为三亚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三亚市的商业、旅游业和工业发展。不利影响主要是人口过多带来的城市负担加重,加剧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和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增加社会治安与管理难度等。
(3)三亚地处我国海南,因纬度低,冬季气温高,是有名的避寒胜地。
【点评】掌握多角度分析人口迁移影响的方法:
(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的影响和对迁入地的影响。
(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影响。
(4)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23.【答案】(1)平原
(2)不能。原因:高纬地区气候严寒,自然环境脆弱,交通不便科技水平低,资源环境承载力小,人口容量小
(3)低平;中低;沿海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解析】【分析】(1)从甲图可以看到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其占比达到56.2%,海拔200米以下应属平原地形。
(2)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少,气候相对较为严寒,不利于农业发展,其自然环境相对较为脆弱,交通与科技水平相对较低,其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小,人口容量较小;中低纬地区,其气候相对较为温暖,利于农耕的发展,其自然环境相对较好,环境承载力较高,人口容量较大。故不能向高纬度地区大量人口迁移。
(3)从世界人口垂直分布图可以看到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丙图可以看到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距海岸线200千米以内的区域,故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地势相对低平的平原或沿海地区。从世界人口纬度分布图可以看到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纬20度到北纬40度之间,其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
【点评】世界上人口的分布是不均的,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沿海的平原地区是人口稠密地区。在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如撒哈拉沙漠、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如亚马孙平原、终年严寒的高纬地区如北冰洋沿岸、地势高峻的高原和山地如青藏高原地区都是人口稀疏区。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24.【答案】(1)D
(2)C
【知识点】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分析】(1)该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内容掌握,本题考查人口容量的计算。根据题目叙述:理论人口容量=a×b/c,共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四地耕地面积相同,但是从北向南农作物由一年一熟变化为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④地熟制最高,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较小,所以④地的理论人口容量最大。(2)该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内容掌握,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人均用水总量小于人均水资源总量表示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图中①和④人均水资源总量大于人均用水总量。
【点评】(1)该题学生应注意结合题干公式解题。(2)该题学生应注意从图中的信息来分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单元检测 (培优卷)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基础因素
B.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不明显
C.世界人口稠密地区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
D.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较小
【答案】A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析】【分析】自然环境影响着人们的居住适宜度、影响人们的食物提供量(环境承载力)等等,因此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基础因素,A正确;生产力水平越低,人们主要依赖自然环境提供生产条件和食物等,因此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明显,B错误;东亚和南亚是世界上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但并不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C错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变大,甚至成为决定性因素,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文化、政策等。
下图是四个国家人口分布模式图,读下图,回答下面两题。
2.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
A.德国、澳大利亚、美国、印度 B.美国、印度、德国、澳大利亚
C.澳大利亚、印度、美国、德国 D.澳大利亚、德国、美国、印度
3.关于四国人口分布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国中部、西部海拔高,气候寒冷,人口稀少
B.②国人口最密集区的分布与该国工业分布一致
C.③国西部深居内陆,气候干旱,人口稀少
D.④国中部地势低平,气候湿热,人口稀少
【答案】2.D
3.B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文化、政策等。
2.根据四地人口分布特点及人口密度大小可知,①③人口分布稀疏,①人口密度最稀疏,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可以判断出①为澳大利亚,则③为美国;②④人口稠密,④人口主要分布于东北部,故④为印度,②人口主要分布于中西部,故②为德国。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3.由上题分析可知,①为澳大利亚,其中部、西部为沙漠,人口稀少,A错误;②国为德国,鲁尔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德国工业主要位于中西部,人口最密集区的分布与该国工业分布一致,B正确;③为美国,③国西部多山区,人口稀少,C错误;④为印度,④国中部德干高原,气候较干旱,人口相对较少,D错误。故答案为:B。
下图为2000-2015年我国4类迁移人口构成比例变化图(单位:%).完成下面小题。
4.甲、乙、丙分别代表(  )
A.乡→城迁移、乡→乡迁移、城→乡迁移
B.乡→城迁移、城一乡迁移、乡→乡迁移
C.城一乡迁移、乡→城迁移、乡→乡迁移
D.城→乡迁移、乡→乡迁移、乡→城迁移
5.城→城迁移占总迁移比率在2010年后迅速升高,主要是从中、小城市迁往大城市,该现象会引起(  )
A.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B.大城市环境逐渐得到改善
C.小城市就业机会增多 D.大城市产业结构优化
【答案】4.A
5.D
【知识点】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人口迁移的影响
【解析】【点评】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有利影响: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不利影响有加剧了人地矛盾;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用地紧张,地价上涨;影响社会治安。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有利影响:缓解人地矛盾和就业压力;增加收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加强地区间的联系;促进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不利影响有人才流失;造成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
4.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方向。由图可知,甲类迁移人口构成比例在四类中是最高的,且在2000年—2010年逐年上升,符合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因此甲代表乡→城迁移的方向,C、D错误。乙类迁移人口构成比例逐年下降,结合我国人口迁移的实际情况,应代表乡→乡迁移;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等不断完善,部分人开始回乡创业,丙类迁移人口构成比例先下降后上升,符合由城→乡迁移的方向,A正确,B错误。故答案为:A。
5.本题考查人口由中、小城市迁往大城市带来的影响。人口由中、小城市迁往大城市,人口是在城市之间流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没有提高,故没有体现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A错误。人口大量向大城市聚集,会增加大城市的环境压力,B错误。中、小城市人口的大量流失,说明就业机会在减少,C错误。中、小城市人口迁往大城市,给大城市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促进其产业结构升级,D正确。故答案为:D。
读我国某地某时段迁入人口与年龄关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迁入人口数量最多的年龄段是(  )
A.0—14岁 B.14—39岁 C.39—64岁 D.64—88岁
7.导致该地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经商务工 B.求学 C.旅游观光 D.养老
【答案】6.B
7.A
【知识点】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环境适宜程度、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等;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条件、经济收入)、城市化推进、大型项目建设、区域开发、交通条件等;政治因素(政治中心的建立和迁移、人口迁移和经济政策、战争等);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地域文化差异等)。
6.图中横坐标表示年齡,纵坐标表示人口迁移数量,从图中可读出14—39岁迁入数量最多,B正确。故答案为:B。
7.从图中可读出14—39岁迁入数量最多,以青壮年为主,可判断出导致该地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经商务工,A正确。故答案为:A。
下图为某地区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关系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据图可知,该地区(  )
A.在纯自然状态下提供的物资可以养活大约6000人
B.t2时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C.t3时期,该地区的社会发展最为繁荣安定
D.t4时期的生态环境优于t1时期
9.图中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说明(  )
A.资源环境承载力只受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
B.人口数量的变化不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
C.人口数量必须低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D.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
【答案】8.B
9.D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点评】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8.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为6000人,这是考虑了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各种因素而估计出的数值,故A错误;t2时期,该地区人口数量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均得到提高,据此推测该时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故B正确;t3时期,该地区实际人口数量超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环境恶化,故C错误;t4时期,该地区实际人口数量接近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较t1时期差,故D错误,故答案为:B。
9.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故A错误;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故B错误;读图可知,t3时期人口数量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故C错误;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故D正确。故答案为:D。
2019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1530.59人,“1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自2015年以来广州常住人口已连续四年以每年超过40万的规模增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广州提出的“1500万”被称为“临界点”,“1500万”是指(  )
A.环境人口容量 B.人口合理容量
C.环境承载力 D.土地承载力
11.针对广州市目前人口状况,今后应该(  )
A.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扩大生产规模
B.鼓励生育,解决老龄化问题
C.继续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D.继续鼓励移民,弥补劳动力不足
【答案】10.B
11.C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点评】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10.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的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材料信息显示,这“1500万人”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因此“1500万”人应该是人口合理容量,B正确;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土地承载力都表示极限临界点,与广州人“活得舒服”不相符合,A、C、D错误。故答案为:B。
11.根据材料可知,广州市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其人口合理容量,而且人口增长较快,人口压力较大,因此针对这种人口状况不应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鼓励生育,A、B错误;广州市在人口压力大的状况下,应缓解人地矛盾,继续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C正确;由材料可知,广州市劳动力数量还在上升,且该市人口数量较多,故接纳移民,弥补劳动力不足不合适,D错误。故答案为:C。
(2021高一下·电白月考)秦巴山区是指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上游的秦岭大巴山及其毗邻地区。该区域人口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下图为秦巴山区沿109°E经线的人口空间分布曲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人口密度最小值的分布区在(  )
A.渭河平原 B.秦岭 C.汉水谷地 D.大巴山
13.影响秦巴山区109°E经线上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因素较多,关联性最小的是(  )
A.纬度位置 B.城镇分布 C.海陆位置 D.地形起伏
【答案】12.D
13.C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
【解析】【点评】自然地理环境对世界人口分布的影响
①沿海地区人口多,内陆地区人口少;
②气候温和湿润的地区人口多,干旱、寒冷、炎热的地区人口少;
③地势低平的地区人口多,地势高的地区人口少;
④水源充足的地区人口多,水源短缺的地方人口少;
⑤土壤肥沃的地区人口多,土壤贫瘠的地方人口少。
12.由图可知,人口密度最大值约在34°N,经度为109°E,故该区域位于秦岭以北,为渭河平原。人口密度最小值大约在32°N,经度为109°E,应为大巴山,故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13.由图可知,人口密度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平原、谷地,海拔较低,地形平坦,人口密度小的区域则为海拔较高的秦岭和大巴山。因此,影响秦巴山区109°E经线上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地形平坦的地区城镇分布较多,人口密度较大;该经线上不同纬度位置的地形起伏大小不同,影响人口分布;图中所示区域位于内陆地区同一条经线上,距海洋的距离相近,因此海陆位置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较小,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14.(2020高一下·石家庄期中)浙江省嵊山岛面积约为4.22平方千米,曾经是我国重要的近海捕捞基地。后头湾村位于该岛东北部,鼎盛时期所辖人口超过3000人。自20世纪90年代,该村渔民陆续迁出本岛,如今已变成“无人村”。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导致后头湾村人口外迁的原因有(  )
①自然灾害频发 ②提高家庭收入 ③渔业资源枯竭 ④环境质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嵊山岛未来适宜发展的产业是(  )
A.海岛观光业 B.船舶制造业 C.能源加工业 D.特色种植业
【答案】(1)C
(2)A
【知识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分析】(1)①自然灾害频发和环境质量不是外迁的主要原因,①、④错误。随着渔业资源枯竭,家庭收入降低,为提高家庭收入,改善生活质量而外迁,②、③正确。故答案为:C。(2)该岛屿人口稀少,景色优美,适合发展海岛观光业,A正确。船舶制造业需要较好的工业基础,B错误。该地区能源较为缺乏,C错误。位于岛屿,面积较少,地形起伏较大,不适宜发展种植业,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其中经济因素是对人口迁移影响最大的。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入地来说,人口迁入为迁入地提供了充足廉价的劳动力,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但大量的人口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方面产生巨大压力;对迁出地来说,人口迁出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出可以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可以更好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但是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021高一下·六安期中)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图示地区(  )
A.人口集中区向地势低平地区移动
B.未来的人口合理容量有可能提高
C.环境承载力的直接影响因素是土地资源
D.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扩大绿洲面积
16.图中现在城镇相对于古城位置的变化反映了(  )
A.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
B.人类对土地肥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C.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率越来越高
D.交通是现在城镇选址的首要条件
【答案】15.B
16.A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点评】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有: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发程度、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自然资源等。科技发展水平越高,地区开放程度越高,自然资源越丰富,人口的文化素质水平越高,环境承载力越大,地区的消费水平越高,环境承载力越小。
15.由图可知,该区域位于塔里木盆地,人口主要向山前绿洲地区移动,故A错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当地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未来该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有可能提高,B正确;该区域深居内陆,气候干旱,环境承载力的直接影响因素是水资源,故C错误;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控制人口数量以及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等,故D错。故答案为:B。
16.由图可知,古代城镇位于河流的下游,现代城镇更靠近河流的上游,说明该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人口向水资源更加丰富的上游地区移动,而不是说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率越来越高,A正确,C错误;图中城市位置的变化并不能反映人类对土地肥力的要求越来越高,B错误;图中城镇的选址主要依赖于水源,而不是交通,所以不能反映交通是现代城镇选址的首要条件,D错误。故答案为:A。
17.下图为“马太效应”示意图。“马太效应”指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现象,占世界人口1%的富人掌握着世界上35%的财富。下列关于“马太效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马太效应”会提高人类的平均生活水平
B.“马太效应”会降低现有资源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C.富国有义务在环境问题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D.全球财富分配的“马太效应”越强,贫困群体的生活越艰难
【答案】A
【知识点】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分析】“马太效应”指贫富差距增大,不会提高人类的平均生活水平,A不正确,选A。 “马太效应”会降低现有资源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B正确。富国有义务在环境问题中承担更多的责任,C正确。全球财富分配的“马太效应”越强,贫困群体的生活越艰难,D正确。
18.影响该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本因素是(  )
A.气候与生物资源 B.土地与水资源
C.对外开放的程度 D.科技发展水平
【答案】B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解析】【分析】从图中可看出土地、水、矿产等资源所占比重最大,因此是影响该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本因素,B正确。从图中无法看出气候和生物资源所占比重,A错误;对外开放程度和科学技术水平所占比重较小,C、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胡焕庸线”指我国黑龙江省黑河和云南省腾冲之间的连线,是划分我国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的界线,见下表。人口分布和国土区域面积严重不匹配的现象被称为“胡焕庸现象”。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 东南半壁 西北半壁
面积比重(%) 人口比重(%) 人口密度(人/km2) 面积比重(%) 人口比重(%) 人口密度(人/km2)
1953年 43.24 94.80 139.51 56.76 5.20 5.83
2000年 43.24 94.59 303.78 56.76 5.41 13.23
2010年 43.24 94.41 325.84 5676 5.59 14.68
注:暂不包含香港、澳门、台湾数据。
19.“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比重一直稳定少变,这主要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
A.计划生育政策 B.人口迁移方向
C.自然地理环境 D.地域开放程度
20.下列国家中,“胡焕庸现象”最不明显的是(  )
A.巴西 B.加拿大 C.澳大利亚 D.德国
【答案】19.C
20.D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文化、政策等。
19.我国人口主要分布在此线的东部,由于自然环境优越,导致农业基础好,经济条件好,交通发达,人口集中分布。西部由于自然环境的脆弱,环境的承载力小,导致经济落后,人口分布少,密度稀疏,故 C正确 。故答案为:C。
20.四国中,德国国土面积最小,自然地理环境差异不明显,故D正确。故答案为:D。
二、综合题
21.(2021高一下·合肥期末)读我国东北地区人口密度分布图和地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描述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特点。
(2)东北平原地区人口分布较 ▲ (填“稀疏”或“稠密”),试分析原因。
(3)试分析形成图示东部地区人口分布特点的原因。
【答案】(1)人口分布不均;西南部及中部人口稠密;东北及东部、西部人口分布较为稀疏。
(2)稠密;原因:气候较为温和;开发历史较悠久,工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对外交通便利;地形较为平坦;矿产资源较丰富等。
(3)东部有长白山,山地丘陵地区不宜生产、生活;海拔高,气温相对较低;基础设施相对不完善,交通不便等。
【知识点】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结合图例可看出,东北地区有的地方人口密度小10人/平方千米,有的地方人口密度大于 400人/平方千米,说明人口分布不均;从图中看,西南部及中部人口密度大于400人/平方千米,说明西南部及中部人口稠密;东北及东部、西部人口分布较为稀疏。
(2)结合东北地形图可看出,东北平原地区人口分布较为稠密。原因可从地形、气候、工农业业、交通等方面来回答。东北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海拔相对山地较低,气候较为温和,开发历史悠久,工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对外交通便利,人口较为稠密。
(3)结合地形图可看出,东部山区,交通不便,不宜生产生活,人口较为稀少;山区海拔高,气温相对较低,基础设施相对不完善,人口较为稀少。
【点评】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纬度、地势地形和气候反映出来。纬度过高或过低对人类生活都不相宜,高纬度地带的限制尤为严酷。寒冷、土壤冻结、光照不足使土地得不到开发,迄今人类定居的北界大致与一月平均气温 -20℃的等温线相合。地势高、起伏大也妨碍人类居住。历史条件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一个因素。历史上人口长期增殖的结果,往往造成在开发较早、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一般较多,例如旧大陆的人口密度比新大陆要高。
22.(2021高一下·韩城期末)阅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三亚市流动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是   ,属于   因素。
(2)说出人口迁入对三亚市的影响。
(3)调查还发现三亚市的人口流动有明显的规律性,试分析三亚市人口流入最多的季节是,主要原因为   。
【答案】(1)务工经商;经济
(2)①有利:为三亚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三亚市的商业、旅游业和工业发展。②不利:加重城市负担,加剧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和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影响社会治安,增加管理难度等。
(3)冬季三亚市纬度低,冬季气温高,是有名的避寒胜地。
【知识点】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影响;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常住外来人口中务工经商的人口占比最高,务工经商属于经济因素。
(2)调动必备知识,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有利影响包括为三亚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三亚市的商业、旅游业和工业发展。不利影响主要是人口过多带来的城市负担加重,加剧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和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增加社会治安与管理难度等。
(3)三亚地处我国海南,因纬度低,冬季气温高,是有名的避寒胜地。
【点评】掌握多角度分析人口迁移影响的方法:
(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的影响和对迁入地的影响。
(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影响。
(4)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23.(2022高一下·鹰潭期末)读世界人口分布分类统计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图甲,从地形类型来看,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主要分布在   地区。
(2)分析图乙,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角度出发,说明能否向高纬地区进行大量的人口迁移,理由是什么?
(3)综合分析,世界人口分布具有集中于地势   地区、   纬度地区和   地区的趋向性。
【答案】(1)平原
(2)不能。原因:高纬地区气候严寒,自然环境脆弱,交通不便科技水平低,资源环境承载力小,人口容量小
(3)低平;中低;沿海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解析】【分析】(1)从甲图可以看到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其占比达到56.2%,海拔200米以下应属平原地形。
(2)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少,气候相对较为严寒,不利于农业发展,其自然环境相对较为脆弱,交通与科技水平相对较低,其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小,人口容量较小;中低纬地区,其气候相对较为温暖,利于农耕的发展,其自然环境相对较好,环境承载力较高,人口容量较大。故不能向高纬度地区大量人口迁移。
(3)从世界人口垂直分布图可以看到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丙图可以看到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距海岸线200千米以内的区域,故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地势相对低平的平原或沿海地区。从世界人口纬度分布图可以看到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纬20度到北纬40度之间,其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
【点评】世界上人口的分布是不均的,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沿海的平原地区是人口稠密地区。在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如撒哈拉沙漠、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如亚马孙平原、终年严寒的高纬地区如北冰洋沿岸、地势高峻的高原和山地如青藏高原地区都是人口稀疏区。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24.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图示的四个城市人口容量也不同。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有人口学家采用下列公式估算理论人口容量,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假设图示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按照该公式估算,四市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各种自然资源中,对人口容量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水资源。据下图判断,四市中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的城市代码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1)D
(2)C
【知识点】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分析】(1)该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内容掌握,本题考查人口容量的计算。根据题目叙述:理论人口容量=a×b/c,共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四地耕地面积相同,但是从北向南农作物由一年一熟变化为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④地熟制最高,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较小,所以④地的理论人口容量最大。(2)该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内容掌握,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人均用水总量小于人均水资源总量表示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图中①和④人均水资源总量大于人均用水总量。
【点评】(1)该题学生应注意结合题干公式解题。(2)该题学生应注意从图中的信息来分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