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单元检测 (培优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单元检测 (培优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2-23 16:07:14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单元检测 (培优卷)
一、单选题
读甲、乙两区域联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箭头反映出区域之间具有(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关联性 D.连续性
2.造成图示两区域发展水平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
A.两区域的地理环境差异 B.两区域的地理环境相同
C.两区域的人种分布差异 D.两区域的文化习惯差异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3.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  )
A.是按照人文指标划分的
B.有明确的边界
C.地形是四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
D.区域内部自然地理特征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4.图示每个区域内部特征具有 性,各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 性。(  )
A.相对一致 差异 B.绝对一致 相对一致
C.差异 整体 D.地带 非地带
人们习惯以巫山为界把长江上游部分区域分为“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如下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5.巫山东西两侧的“荆楚大地”和“巴蜀大地”(  )
A.无划分依据 B.有明确的边界
C.气候类型一致 D.地形单元一致
6.“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的划分体现了巫山对两地(  )
A.自然景观分异的影响 B.城市景观差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D.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读我国两个三角洲略图,完成下列小题。
7.从自然条件看,两个三角洲的差异主要是(  )
A.甲比乙土壤肥沃 B.甲比乙矿产资源丰富
C.甲海洋面积比乙广阔 D.甲比乙热量条件差
8.利用各自优越的自然条件,两地都发展了(  )
A.钢铁和造船 B.甘蔗种植业 C.淡水养殖业 D.造纸和化工
下图为我国三个地区的生产景观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9.形成甲、乙生产方式差异的最主要环境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矿产资源 D.土壤肥力
10.甲、丙面临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原始森林被大量破坏 B.水土流失
C.土地沙化 D.洪涝灾害
读我国中世纪与现代的亚热带和暖温带北界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1.我国中世纪的地理环境特点是(  )
A.气候比现代寒冷 B.降水比现代丰富
C.受人类污染严重 D.水稻种植的范围比现代广
12.从图中信息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候变化在同一纬度上状况是相同的
B.中世纪和现代的亚热带范围都在秦岭以南
C.中世纪的暖温带和亚热带分布的纬度均比现代高
D.中世纪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约是现代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如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3.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一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14.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15.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吐鲁番盆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的许多方面都非常独特,因而引起了旅游者的强烈兴趣,所产长绒棉、瓜果品种优异,尤其是哈密瓜和葡萄驰名中外。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6.在我国的各类地理分区中,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位于两个不同的区域,其根本原因是(  )
A.纬度差异巨大 B.空间距离遥远
C.中间相隔多个地形区 D.整体状况差异明显
17.下列关于两地农业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都以农牧业为主
B.太湖平原注重发展外向型农业,吐鲁番盆地立足于旱作农业
C.太湖平原突出农业技术的投入,吐鲁番盆地保持自然农业模式
D.太湖平原改水田为旱地,吐鲁番盆地注意灌溉农业的发展
18.(2020高二下·吉林期中)据报道,英国工程师利用挡潮闸将海水引入内陆,帮助科威特在沙漠的盐沼上建造一座新的城市——海城,同时科学家也帮助培育适宜在该地沿岸地区种植的红树种子。如图示意海城位置和遥感影像。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海城将海水引入内陆的主要目的是 (  )
A.提高地下水位,避免地面沉降 B.完善海运条件,营造避风港口
C.利于海水淡化,增加城市供水 D.塑造滨海景观,调节城市气候
(2)适宜在该地种植的红树种子具有的显著特性是 (  )
A.喜光热耐干旱 B.根系发达,抗风性强
C.耐盐碱性更强 D.耐贫瘠土壤,生长快
(3)海城未来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 (  )
A.干旱气候 B.强沙尘暴 C.石油污染 D.全球变暖
19.诗歌民谣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1)“无山不洞,无洞不奇,无村不榕,无榕不荫。有水皆成瀑,城为石头砌。左手拎芭蕉,右肩挎黄橙。相逢毋须问,十九布依人”。以上诗句描绘的景观可能出现在(  )
A.黄土高原 B.东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云贵高原
(2)六百年前刘伯温曾预言:“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姑且不谈其预测依据,若将来真的如预言所讲,那么合理的理解是(  )
A.江南生态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
B.云贵的现代文明超过江南地区
C.“云贵万重山”的资源都被人类开发利用
D.江南水资源被开发殆尽
二、综合题
20.(2019高二下·吉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江苏省泗阳县地处苏北平原,“冬春两茫茫,风起飞沙扬,春播一碗种,秋收半碗粮”是泗阳上世纪60—70年代的真实写照。1975年,引种推广速生南方型杨树,泗阳林业生产得以迅速发展,被誉为中国“杨树之乡”。泗阳林业加工企业普遍依家而建、临路而设,全县拥有2200多家中小企业,大部分以半成品外销,全县从事木材加工及相关产业的达8万多人。
苏北灌溉总渠西起洪泽湖,东至扁担港口的大型人工河道,渠道全长168千米。1952年5月竣工。现总渠沿线分别建有高良涧进水闸、运东分水闸、阜宁腰闸、六垛挡潮闸,并在高良涧,运东、阜宁闸附近分别建有水电站、船闸等建筑物。
(1)简述泗阳县的地理位置。
(2)指出苏北灌溉总渠的两大主要作用及六垛南闸的特殊功能。
(3)说明泗阳县林木加工企业数量大规模小的存在条件。
21.读图甲、图乙,完成下列各题。
(1)图乙中的B地区是   (地区),按区域的分类,它属于   。
(2)读图并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倒淌河的形成对青海湖的影响。
(3)以图乙中A地区为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
22.(2019高二下·北京期中)区域差异是区域划分的基础,完成下面问题。
(1)“南界北岭淮水,北抵阴山长城”。这是1908年地理学家张相文先生《新撰地文学》所述,他第一次提出中国南方和北方分界线。简述秦岭—淮河在中国气候与农业方面的意义。
(2)关于我国南北方界线划分在秦岭的哪里,不同的地理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看法一:在秦岭北坡700米等高线处
看法二:在秦岭的主山脊线上
看法三:在秦岭南坡800米等高线处
结合表3和表4资料,你同意哪种看法?说明你的理由。
(3)我国许多省份也有类似秦岭—淮河的界线。从图甲中任选两个省级行政区,比较其界线两侧一项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省级行政区1:   地理差异描述:   ;省级行政区2:   地理差异描述:   。
23.(2021高二下·盘锦开学考)我国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基础较弱,发展较晚,近年来大量承接广东省的产业转移,经济快速增长。下图为辽中南工业区和北部湾经济区简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理位置、交通和资源的角度,比较辽中南工业和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条件的异同点。
(2)辽中南工业区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北部湾经济区借鉴辽中南工业区的经验教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有哪些?
(3)分析北部湾经济区承接广东省产业转移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4)分析承接广东产业转移对北部湾经济区的利与弊。
24.(2021高二下·娄星期中)“南暖北冷”“南船北马”“南(水)稻北(小)麦”“南(甘)蔗北(甜)菜”反映出我国各区域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下图为我国产业转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材料中所述的南方与北方的自然分界线是   (填“巫山—长江线”或“秦岭—淮河线”)。
(2)甲处为辽中南重工业基地,目前面临着资源开发与持续发展的矛盾。为此,国家对辽中南地区实施全面振兴战略,借鉴德国鲁尔区成功的整治经验,应采取的措施是   (填“调整产业结构”或“扩大企业规模”)。
(3)由图可知,我国产业转移的方向主要是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试分析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
(4)乙处为三江平原,经历了由“北大荒”到“北大仓”再到“北大荒”的开发过程,它既是重要的湿地,又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某校高二同学通过上网查询和微信交流,以“三江平原湿地的开发与利用”为课题,进行了探究,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观点一:从经济角度分析,三江平原应建成“北大仓”,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观点二:从环保角度分析,三江平原应建成“北大荒”,注重保护湿地环境。你赞成哪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A
【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区域的特征
【解析】【点评】区域是人们划定的地理空间单元,是人们在地域差异的基础上划定的,具有以下特征:
特征 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具有一定界线 是区域划分、确定具体区域的基本依据
内部相对一致,区域之间差异明显
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是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开发区域优势资源的依据
是确定区域发展方向的依据
区域之间相互联系 是正确评估区域发展对其它区域影响的依据
1.由图可知,发达区域向落后区域输出资金、技术和产品,落后区域向发达区域输出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两个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故答案为:C。
2.区域发展水平受地理环境影响。 故答案为:A。
【答案】3.D
4.A
【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区域的特征
【解析】【点评】区域特征
(1)整体性:每一个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组成区域的各要素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差异性:指一区域与同等级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同一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的区域差异,是进行区域划分的基础。
(3)关联性:区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间以及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
3.国家区域的特征可知,区域都有一定的范围,有些区域间有明显的边界,有些区域间具有过渡性,边界不太明显。区域内部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具有相似性,区域间具有差异性。图示区域的划分是依据纸杯类型差异划分的,属于自然指标。D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D。
4.根据上题的分析,区域内部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具有相似性,区域间具有差异性。但区域内部并非绝对一致,是相对一致,A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答案】5.C
6.C
【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区域的特征
【解析】【点评】区域的特征
①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边界。
②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③不同类型区域的划分,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
5.巫山东西两侧分别为“荆楚大地”和“巴蜀大地”,其划分依据是地形特征;巫山本身就是一个过渡地带,故此地理边界是具有过渡性质的;两侧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类型一致;西侧是盆地,东侧是平原,地形单元不一致。故答案为:C。
6.巫山将两地分开,阻隔了两地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了不同的环境。故答案为:C。
【答案】7.D
8.C
【知识点】区域发展的异同
【解析】【点评】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措施
开源:淡化海水、人工增雨、开渠引水,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节流: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改进灌溉技术等。
①开源措施:开渠引水,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②节流措施:改进农业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7.从自然条件看,两个三角洲纬度不同,因此热量条件不同。图乙所示珠江三角洲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故答案为:D。
8.两个三角洲所在地区地势低平,降水多,因此都发展了淡水养殖业。故答案为:C。
【答案】9.B
10.C
【知识点】区域发展的异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解析】【点评】荒漠绿洲类脆弱区。属于干旱沙漠与绿色植被的交接过渡地带,所谓绿洲是指沙漠中有水源保证,适于植物生长的独特地理景观。我国的沙漠绿洲边缘带大多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如内蒙古河套平原和宁夏银川平原,贺兰山以西祁连山、阿尔金山和昆仑山以北地区,塔里木盆地南缘、准噶尔盆地南缘、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等地区都是比较典型的沙漠绿洲边缘带。
9.甲地区农业是内蒙古草原的畜牧业,该地区位于降水较少的半干旱地区,不适合种植谷物,但适合发展畜牧业;乙地区的农业为水稻种植业,该地区降水丰富,热量充足,适宜水稻种植。因此,形成甲、乙生产方式差异的最主要环境因素是气候。故答案为:B。
10.甲、丙均位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沙化。故答案为:C。
【答案】11.D
12.C
【知识点】区域的特征;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解析】【点评】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
(1)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主萎表现地强位置差异自然条件V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文化习俗差异
(2)区域的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
(3)区域关联的影响
11.据图可知,宋元前期冬小麦种植北界比现代靠北,说明当时气候比现代温暖,水稻可种植的范围比现代广泛;当时没有严重的环境污染,图中没有反映降水变化。 故答案为:D。
12.读图可知,图中亚热带北界与纬线不平行,故A项错误;中世纪亚热带北界比现代偏北,因而中世纪亚热带的部分地区在秦岭以北,故B项错误;中世纪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比现代偏北,故C项正确;现代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大约是现代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13.C
14.D
15.D
【知识点】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互相影响;区域及其类型;区域的特征
【解析】【点评】区域的类型
划分依据 典型区域
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定的区域 按自然特征划分 中国东部季风区
按人文特征划分
综合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划分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中国主题功能区
为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划定的区域 为发挥地区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行政区、经济特区
为消除贫困,体现社会公平 对口支援地区
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区
为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创新力 历史文化保护区
客观存在,经人们长期实践逐渐认知区域 中国野生稻分布区
13.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下游已经变成人为改造的渠道,无对应的自然标志,C项正确;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因此有划分指标依据,A项错;淮河向南经长江入海,而秦岭—淮河一线并非向南沿河道延伸,B项错;秦岭—淮河一线属于自然地理界线,具有渐变特征,两侧地理环境无明显差异,D项错。故答案为:C。
14.长江导致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天然地将江苏省划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因此苏南和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故答案为:D。
15.由于苏南和苏北地区以长江为界,以前陆路交通联系不密切,不便于两区域经济联系;进入21世纪,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方式的便捷程度提高,促使苏南和苏北地区经济合作更加广泛。故答案为:D。
【答案】16.D
17.B
【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区域发展的异同;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解析】【点评】区域的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差异 地形和气候是决定自然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土壤和植被是反映自然环境差异的两面“镜子”
人文环境的差异 各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区域发展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6.每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而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的整体状况差别明显,属于两个不同的区域。故答案为:D。
17.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要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特征来确定。太湖平原位于我国南方水田区,水热条件好,城市众多,经济发达,市场广阔,宜发展外向型农业;吐鲁番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水源不足,宜发展旱作农业。B项正确。故答案为:B。
18.【答案】(1)D
(2)C
(3)D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区域发展的异同;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分析】(1)A.海水含盐量高,会导致地下水变咸,适得其反,A错误;
B.根据材料信息,海城建造于沙漠的盐沼上,水域条件差,不利于船只停靠,故B错误;
C.海水淡化不需要将海水引入内陆,C错误;
D.根据图中科威特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判断出该地是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将海水引入内陆可塑造滨海景观,调节城市气候,D正确。
(2)该地是热带沙漠气候,海水蒸发量大,盐度高,沿海地区的红树种子显著特性是耐盐碱性更强,故C正确。
(3)ABC.海城是热带沙漠气候,石油资源丰富,气候干旱、强沙尘暴、石油污染问题目前就很严峻,故ABC错误;
D.题目要求是未来面临的主要威胁,因该城位于海滨,海拔低,随着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该地有被淹没的威胁,所以未来面临的威胁应是全球变暖,D正确。
故答案为:(1)D;(2)C;(3)D。
【点评】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区位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等)。市场需求决定着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与冷藏保鲜技术条件的发展,使农产品的市场(销售范围)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19.【答案】(1)D
(2)D
【知识点】区域发展的异同
【解析】【分析】
【小题1】根据题目描述:“无山不洞,无洞不奇,无村不榕,无榕不荫。有水皆成瀑,城为石头砌。左手拎芭蕉,右肩挎黄橙。相逢毋须问,十九布依人”为喀斯特地貌区,少数民族分布多,为我国云贵高原地区。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小题2】云贵高原地区,地势崎岖,但是资源丰富,尤其是旅游资源丰富。如果云贵胜江南,主要原因应是“云贵万重山”的资源都被人类开发利用。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20.【答案】(1)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江苏省北部;苏北平原南部;南濒洪泽湖
(2)主要作用:灌溉、排洪。特殊功能:阻挡咸潮入侵
(3)林木产品需求量大,市场广阔;小企业投资少,技术门槛低;增加当地就业机会,获得经济效益;当地政府支持
【知识点】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区域及其类型;流域的开发与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解:(1)从南北方过渡带、省内位置、地形区位置、与湖泊相对位置分析。靠近苏北灌溉总渠,此为淮河入海通道,因此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从经纬度上看位于江苏省北部;苏北平原南部;南濒洪泽湖。(2)苏北灌溉总渠的作用主要从排涝排洪、灌溉等方面回答,淮海常发生洪涝灾害,苏北地区水资源较缺乏,因此主要作用是灌溉、排洪;六垛南闸为挡潮闸,其目的是阻挡海潮入侵,减轻河口土地盐碱化现象。(3)速生南方型杨树数量多,林木资源丰富;东部地区人口多,林木产品需求量大,市场广阔;苏北经济落后,小企业投资少,技术门槛低,因而可以家庭经营;企业多可以增加当地就业机会,获得经济效益;当地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支持产业发展。
【点评】区域具有四个特征: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如国界、省界,有的区域边界是模糊的,如气候区、植被区等;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流域的开发建设一般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治理;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技术因素、市场需求量的大小、环境生态因素影响区域工业的发展。
21.【答案】(1)三江源;自然区
(2)面积增大,水位升高;由淡水湖变为咸水湖
(3)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图中A地区处于青藏高原的西北部,地势高,气候寒冷,降水少,多大风;自然景观以草地和高山寒漠为主;多内流河、内流湖、咸水湖,河流水量小;土壤发育程度低、速度慢,土层浅薄,有机质含量小。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区域发展的异同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图乙中的B 地区位于长江、黄河的源头地区(同时也是澜沧江的源头),是三江源,该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自然保护区。
(2)倒淌河对青海湖的影响,重要从入湖水量增多引起湖水面积、水位计盐度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倒淌河水注入青海湖,水青海湖面积增大,水位升高,河流注入水量增多的同时,注入青海湖盐分增多,青海湖为内流湖,青海湖实现水循环,只能靠蒸发,最终导致,青海湖水盐度逐渐升高,由淡水湖逐渐演化为咸水湖。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主要从该地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说明。 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图中A地区处于青藏高原的西北部,地势高,气候寒冷,降水少,多大风;自然景观以草地和高山寒漠为主;多内流河、内流湖、咸水湖,河流水量小;土壤发育程度低、速度慢,土层浅薄,有机质含量小。
【点评】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三大分析思路:(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因素。(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推理“因”。例如,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大陆西海岸地区的沙漠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影响。(3)“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例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
22.【答案】(1)1月0℃等温线 800mm等降水量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五选三)耕地类型是旱地水田的分界线 农作物主产区是小麦水稻分界线(二选一)
(2)看法一:北坡700m等高线是暖温带最南界;看法二:山地两侧垂直自然带均比较完整;看法三:南坡800m等高线是亚热带的最北界
(3)甘肃省(甘/陇)地理差异描述:分界线以北为干旱区/内流区/非季风区;分界线以南包括半干旱区、半湿润区和湿润区/为外流区/季风区;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地理差异描述:分界线以北以西为内流区/非季风区;分界线以南以东为外流区/季风区;四川省(川/蜀);分界线以西以山地高原为主/属高原山地气候/青藏高寒区;分界线以东以盆地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东部季风区 省级行政区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地理差异描述:分界线以北为准噶尔盆地/多风力侵蚀地貌;分界线以南为塔里木盆地/多风力沉积地貌/沙漠广布
【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区域发展的异同;中国的南方地区;中国的北方地区;中国的青藏地区
【解析】【分析】解:(1)秦淮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在中国气候方面可以结合我国气候水热分布分析,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1月0℃等温线;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800mm等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与农业方面结合我国农业类型分布分析,其主要意义是:耕地类型是以北是旱地,以南是水田; 是小麦、水稻分界线;以北是苹果,以南是柑橘的分界线等。(2)看法一:南北分界线画在秦岭北坡700米等高线处。因为从秦岭的北坡看,整个关中盆地是暖温带,但是随着山地的上升,气温降低,在700米等高线处,气候已经不是暖温带了,而是山地气候,越高越冷了。看法二:南北分界线应该画在秦岭的主脊线上。理由是这样可以保持山两边垂直自然带的完整,正好可以两相比较,看出南北之不同。看法三:南北分界线应该画在秦岭南坡的800米等高线处。由于山地的海拔逐渐升高,气温在下降,在海拔800米等高线的位置,亚热带就已经结束了,像橘子、竹子这些亚热带的指示性植物已经见不到了。南方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因此中国的南北分界线应该与南坡800米等高线重合。从综合的角度看,中国暖温带和亚热带在秦岭地区的分界线应该标定在主脊。(3)从四省的轮廓、分界线走向、位置判断,行政区1为甘肃省,分界线为干旱-半干旱、内流区-外流区、季风区-非季风区分界线。以北为干旱区/内流区/非季风区;分界线以南包括半干旱区、半湿润区和湿润区/为外流区/季风区。行政区2为内蒙古自治区,分界线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一线,为内流区-外流区、季风区-非季风区分界线。以北以西为内流区/非季风区;分界线以南以东为外流区/季风区。行政区3为四川省,分界线以西以山地高原为主/属高原山地气候/青藏高寒区;分界线以东以盆地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东部季风区。行政区4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界线为天山山脉,以北为北疆,准噶尔盆地/多风力侵蚀地貌;分界线以南为南疆,塔里木盆地/多风力沉积地貌/沙漠广布。
【点评】区域具有四个特征: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如国界、省界,有的区域边界是模糊的,如气候区、植被区等;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3.【答案】(1)相同点:海陆位置:濒临海洋;交通:铁路和海运交通发达(水陆交通发达);不同点:北部湾经济区纬度较低,辽中南工业区纬度较高;北部湾地区有色金属(钨、锡、铝土)矿产丰富,辽中南工业区煤、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
(2)延长产业链,对资源进行深加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废弃物排放;加强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
(3)劳动力价格较低;地价较低。
(4)利: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弊:可能加剧环境污染;社会治安、交通、居住等压力增大。
【知识点】区域发展的异同;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解析】【分析】(1)认真审题,题干要求从地理位置、交通和资源的角度去比较,相同点中海陆位置和交通可以从图中和图中的图例得出,两区域均濒临海洋,水陆交通发达。不同点中的纬度位置可以从两图中两条纬线的纬度数得出,北部湾地区纬度更低,辽中南地区纬度相对较高,资源可以从图例中得出,北部湾地区有色金属(钨、锡、铝土)矿产丰富,而辽中南地区煤、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
(2)该题可以借鉴与迁移德国鲁尔区的知识进行回答和分析。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考虑。经济方面要延长产业链,对资源进行深加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降低重工业比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环境方面要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废弃物排放;同时,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
(3)注意分析社会经济条件。相比于广东省而言,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劳动力和地租等较低,生产成本较低。
(4)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应从产业结构、生产分工、区域环境等方面分析。有利的方面主要在于可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等(主要从经济影响、社会影响的角度分析)。不利的方面有可能加剧环境污染;同时,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大量人口迁入,社会治安、交通、居住等压力增大(主要从生态影响、社会影响的角度分析)。
【点评】产业转移产生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4.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24.【答案】(1)秦岭—淮河线
(2)调整产业结构
(3)优势条件:土地租金低;土地、矿产、旅游等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交通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一带一路”及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
(4)赞成观点一: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广人稀,商品率高;夏季白昼长,日照充足,生长周期长;灌溉便利,水源充足;发展粮食生产可以获是社会经济效益。
赞成观点二:三江平原作为湿地,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调蓄洪水、美化环境、涵养水源、净化污染物等作用;国家已明令禁止。
【知识点】区域发展的异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我国北方和南方的自然分界线应为秦岭—淮河线。
(2)辽中南工业基地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借鉴德国鲁尔区成功的治理经验,当地应该调整产业结构,降低重工业比重,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而不是继续扩大企业规模。
(3)首先,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土地租金较低,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生产成本较低。其次,中西部地区土地、矿产、旅游等资源丰富,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再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西部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有利于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最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还受到“一带一路”以及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的支持。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重在表述观点并阐述对应理由。①赞成观点一:主要从当地发展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和有利影响的角度分析作答。三江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粮食的商品率高。同时,纬度较高,夏季白昼长,日照充足,农作物生长周期长,有利于农作物养分的积累,农作物品质高,且当地有河流流经,灌溉便利,水源充足(以上为当地发展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并且,当地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可以获得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当地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有利影响)。赞成观点二:主要从当地湿地的生态功能的角度进行分析作答。首先,湿地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具有众多的生态效益,如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区域气候、调蓄洪水、美化环境、涵养水源、净化污染物等,加大当地湿地环境的保护,可有效发挥当地湿地的生态环境价值。其次,国家以明令禁止当地湿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垦。所以应该注重当地湿地环境的保护。
【点评】产业转移
(1)类型: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
(2)方向: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如苏南迁向苏中、苏北;苏中迁向苏北。
(3)原因:(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
欠发达地区的优势:资源、能源丰富;廉价劳动力丰富;地价便宜;环境容量大;政策支持。
发达地区的劣势:资源、能源紧张;劳动力成本提高;地价上涨;环境污染加剧。
(4)产业转移的影响:(应从有利与不利两方面,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角度去回答)
①对迁入地的影响:有利:经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社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推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不利:生态:可能带来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②对迁出地的影响:有利:经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缓解资源与能源供求矛盾;
生态:改善环境质量与人地矛盾。 不利:短期内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就业压力加大。
(5)△注意:发达地区的优势: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等;发展中国家的优势:资源、能源和劳动力等。
1 / 1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单元检测 (培优卷)
一、单选题
读甲、乙两区域联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箭头反映出区域之间具有(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关联性 D.连续性
2.造成图示两区域发展水平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
A.两区域的地理环境差异 B.两区域的地理环境相同
C.两区域的人种分布差异 D.两区域的文化习惯差异
【答案】1.C
2.A
【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区域的特征
【解析】【点评】区域是人们划定的地理空间单元,是人们在地域差异的基础上划定的,具有以下特征:
特征 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具有一定界线 是区域划分、确定具体区域的基本依据
内部相对一致,区域之间差异明显
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是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开发区域优势资源的依据
是确定区域发展方向的依据
区域之间相互联系 是正确评估区域发展对其它区域影响的依据
1.由图可知,发达区域向落后区域输出资金、技术和产品,落后区域向发达区域输出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两个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故答案为:C。
2.区域发展水平受地理环境影响。 故答案为:A。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3.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  )
A.是按照人文指标划分的
B.有明确的边界
C.地形是四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
D.区域内部自然地理特征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4.图示每个区域内部特征具有 性,各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 性。(  )
A.相对一致 差异 B.绝对一致 相对一致
C.差异 整体 D.地带 非地带
【答案】3.D
4.A
【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区域的特征
【解析】【点评】区域特征
(1)整体性:每一个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组成区域的各要素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差异性:指一区域与同等级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同一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的区域差异,是进行区域划分的基础。
(3)关联性:区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间以及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
3.国家区域的特征可知,区域都有一定的范围,有些区域间有明显的边界,有些区域间具有过渡性,边界不太明显。区域内部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具有相似性,区域间具有差异性。图示区域的划分是依据纸杯类型差异划分的,属于自然指标。D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D。
4.根据上题的分析,区域内部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具有相似性,区域间具有差异性。但区域内部并非绝对一致,是相对一致,A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人们习惯以巫山为界把长江上游部分区域分为“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如下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5.巫山东西两侧的“荆楚大地”和“巴蜀大地”(  )
A.无划分依据 B.有明确的边界
C.气候类型一致 D.地形单元一致
6.“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的划分体现了巫山对两地(  )
A.自然景观分异的影响 B.城市景观差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D.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答案】5.C
6.C
【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区域的特征
【解析】【点评】区域的特征
①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边界。
②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③不同类型区域的划分,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
5.巫山东西两侧分别为“荆楚大地”和“巴蜀大地”,其划分依据是地形特征;巫山本身就是一个过渡地带,故此地理边界是具有过渡性质的;两侧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类型一致;西侧是盆地,东侧是平原,地形单元不一致。故答案为:C。
6.巫山将两地分开,阻隔了两地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了不同的环境。故答案为:C。
读我国两个三角洲略图,完成下列小题。
7.从自然条件看,两个三角洲的差异主要是(  )
A.甲比乙土壤肥沃 B.甲比乙矿产资源丰富
C.甲海洋面积比乙广阔 D.甲比乙热量条件差
8.利用各自优越的自然条件,两地都发展了(  )
A.钢铁和造船 B.甘蔗种植业 C.淡水养殖业 D.造纸和化工
【答案】7.D
8.C
【知识点】区域发展的异同
【解析】【点评】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措施
开源:淡化海水、人工增雨、开渠引水,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节流: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改进灌溉技术等。
①开源措施:开渠引水,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②节流措施:改进农业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7.从自然条件看,两个三角洲纬度不同,因此热量条件不同。图乙所示珠江三角洲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故答案为:D。
8.两个三角洲所在地区地势低平,降水多,因此都发展了淡水养殖业。故答案为:C。
下图为我国三个地区的生产景观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9.形成甲、乙生产方式差异的最主要环境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矿产资源 D.土壤肥力
10.甲、丙面临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原始森林被大量破坏 B.水土流失
C.土地沙化 D.洪涝灾害
【答案】9.B
10.C
【知识点】区域发展的异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解析】【点评】荒漠绿洲类脆弱区。属于干旱沙漠与绿色植被的交接过渡地带,所谓绿洲是指沙漠中有水源保证,适于植物生长的独特地理景观。我国的沙漠绿洲边缘带大多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如内蒙古河套平原和宁夏银川平原,贺兰山以西祁连山、阿尔金山和昆仑山以北地区,塔里木盆地南缘、准噶尔盆地南缘、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等地区都是比较典型的沙漠绿洲边缘带。
9.甲地区农业是内蒙古草原的畜牧业,该地区位于降水较少的半干旱地区,不适合种植谷物,但适合发展畜牧业;乙地区的农业为水稻种植业,该地区降水丰富,热量充足,适宜水稻种植。因此,形成甲、乙生产方式差异的最主要环境因素是气候。故答案为:B。
10.甲、丙均位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沙化。故答案为:C。
读我国中世纪与现代的亚热带和暖温带北界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1.我国中世纪的地理环境特点是(  )
A.气候比现代寒冷 B.降水比现代丰富
C.受人类污染严重 D.水稻种植的范围比现代广
12.从图中信息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候变化在同一纬度上状况是相同的
B.中世纪和现代的亚热带范围都在秦岭以南
C.中世纪的暖温带和亚热带分布的纬度均比现代高
D.中世纪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约是现代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答案】11.D
12.C
【知识点】区域的特征;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解析】【点评】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
(1)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主萎表现地强位置差异自然条件V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文化习俗差异
(2)区域的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
(3)区域关联的影响
11.据图可知,宋元前期冬小麦种植北界比现代靠北,说明当时气候比现代温暖,水稻可种植的范围比现代广泛;当时没有严重的环境污染,图中没有反映降水变化。 故答案为:D。
12.读图可知,图中亚热带北界与纬线不平行,故A项错误;中世纪亚热带北界比现代偏北,因而中世纪亚热带的部分地区在秦岭以北,故B项错误;中世纪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比现代偏北,故C项正确;现代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大约是现代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如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3.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一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14.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15.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答案】13.C
14.D
15.D
【知识点】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互相影响;区域及其类型;区域的特征
【解析】【点评】区域的类型
划分依据 典型区域
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定的区域 按自然特征划分 中国东部季风区
按人文特征划分
综合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划分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中国主题功能区
为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划定的区域 为发挥地区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行政区、经济特区
为消除贫困,体现社会公平 对口支援地区
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区
为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创新力 历史文化保护区
客观存在,经人们长期实践逐渐认知区域 中国野生稻分布区
13.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下游已经变成人为改造的渠道,无对应的自然标志,C项正确;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因此有划分指标依据,A项错;淮河向南经长江入海,而秦岭—淮河一线并非向南沿河道延伸,B项错;秦岭—淮河一线属于自然地理界线,具有渐变特征,两侧地理环境无明显差异,D项错。故答案为:C。
14.长江导致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天然地将江苏省划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因此苏南和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故答案为:D。
15.由于苏南和苏北地区以长江为界,以前陆路交通联系不密切,不便于两区域经济联系;进入21世纪,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方式的便捷程度提高,促使苏南和苏北地区经济合作更加广泛。故答案为:D。
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吐鲁番盆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的许多方面都非常独特,因而引起了旅游者的强烈兴趣,所产长绒棉、瓜果品种优异,尤其是哈密瓜和葡萄驰名中外。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6.在我国的各类地理分区中,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位于两个不同的区域,其根本原因是(  )
A.纬度差异巨大 B.空间距离遥远
C.中间相隔多个地形区 D.整体状况差异明显
17.下列关于两地农业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都以农牧业为主
B.太湖平原注重发展外向型农业,吐鲁番盆地立足于旱作农业
C.太湖平原突出农业技术的投入,吐鲁番盆地保持自然农业模式
D.太湖平原改水田为旱地,吐鲁番盆地注意灌溉农业的发展
【答案】16.D
17.B
【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区域发展的异同;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解析】【点评】区域的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差异 地形和气候是决定自然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土壤和植被是反映自然环境差异的两面“镜子”
人文环境的差异 各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区域发展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6.每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而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的整体状况差别明显,属于两个不同的区域。故答案为:D。
17.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要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特征来确定。太湖平原位于我国南方水田区,水热条件好,城市众多,经济发达,市场广阔,宜发展外向型农业;吐鲁番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水源不足,宜发展旱作农业。B项正确。故答案为:B。
18.(2020高二下·吉林期中)据报道,英国工程师利用挡潮闸将海水引入内陆,帮助科威特在沙漠的盐沼上建造一座新的城市——海城,同时科学家也帮助培育适宜在该地沿岸地区种植的红树种子。如图示意海城位置和遥感影像。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海城将海水引入内陆的主要目的是 (  )
A.提高地下水位,避免地面沉降 B.完善海运条件,营造避风港口
C.利于海水淡化,增加城市供水 D.塑造滨海景观,调节城市气候
(2)适宜在该地种植的红树种子具有的显著特性是 (  )
A.喜光热耐干旱 B.根系发达,抗风性强
C.耐盐碱性更强 D.耐贫瘠土壤,生长快
(3)海城未来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 (  )
A.干旱气候 B.强沙尘暴 C.石油污染 D.全球变暖
【答案】(1)D
(2)C
(3)D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区域发展的异同;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分析】(1)A.海水含盐量高,会导致地下水变咸,适得其反,A错误;
B.根据材料信息,海城建造于沙漠的盐沼上,水域条件差,不利于船只停靠,故B错误;
C.海水淡化不需要将海水引入内陆,C错误;
D.根据图中科威特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判断出该地是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将海水引入内陆可塑造滨海景观,调节城市气候,D正确。
(2)该地是热带沙漠气候,海水蒸发量大,盐度高,沿海地区的红树种子显著特性是耐盐碱性更强,故C正确。
(3)ABC.海城是热带沙漠气候,石油资源丰富,气候干旱、强沙尘暴、石油污染问题目前就很严峻,故ABC错误;
D.题目要求是未来面临的主要威胁,因该城位于海滨,海拔低,随着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该地有被淹没的威胁,所以未来面临的威胁应是全球变暖,D正确。
故答案为:(1)D;(2)C;(3)D。
【点评】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区位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等)。市场需求决定着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与冷藏保鲜技术条件的发展,使农产品的市场(销售范围)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19.诗歌民谣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1)“无山不洞,无洞不奇,无村不榕,无榕不荫。有水皆成瀑,城为石头砌。左手拎芭蕉,右肩挎黄橙。相逢毋须问,十九布依人”。以上诗句描绘的景观可能出现在(  )
A.黄土高原 B.东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云贵高原
(2)六百年前刘伯温曾预言:“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姑且不谈其预测依据,若将来真的如预言所讲,那么合理的理解是(  )
A.江南生态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
B.云贵的现代文明超过江南地区
C.“云贵万重山”的资源都被人类开发利用
D.江南水资源被开发殆尽
【答案】(1)D
(2)D
【知识点】区域发展的异同
【解析】【分析】
【小题1】根据题目描述:“无山不洞,无洞不奇,无村不榕,无榕不荫。有水皆成瀑,城为石头砌。左手拎芭蕉,右肩挎黄橙。相逢毋须问,十九布依人”为喀斯特地貌区,少数民族分布多,为我国云贵高原地区。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小题2】云贵高原地区,地势崎岖,但是资源丰富,尤其是旅游资源丰富。如果云贵胜江南,主要原因应是“云贵万重山”的资源都被人类开发利用。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二、综合题
20.(2019高二下·吉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江苏省泗阳县地处苏北平原,“冬春两茫茫,风起飞沙扬,春播一碗种,秋收半碗粮”是泗阳上世纪60—70年代的真实写照。1975年,引种推广速生南方型杨树,泗阳林业生产得以迅速发展,被誉为中国“杨树之乡”。泗阳林业加工企业普遍依家而建、临路而设,全县拥有2200多家中小企业,大部分以半成品外销,全县从事木材加工及相关产业的达8万多人。
苏北灌溉总渠西起洪泽湖,东至扁担港口的大型人工河道,渠道全长168千米。1952年5月竣工。现总渠沿线分别建有高良涧进水闸、运东分水闸、阜宁腰闸、六垛挡潮闸,并在高良涧,运东、阜宁闸附近分别建有水电站、船闸等建筑物。
(1)简述泗阳县的地理位置。
(2)指出苏北灌溉总渠的两大主要作用及六垛南闸的特殊功能。
(3)说明泗阳县林木加工企业数量大规模小的存在条件。
【答案】(1)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江苏省北部;苏北平原南部;南濒洪泽湖
(2)主要作用:灌溉、排洪。特殊功能:阻挡咸潮入侵
(3)林木产品需求量大,市场广阔;小企业投资少,技术门槛低;增加当地就业机会,获得经济效益;当地政府支持
【知识点】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区域及其类型;流域的开发与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解:(1)从南北方过渡带、省内位置、地形区位置、与湖泊相对位置分析。靠近苏北灌溉总渠,此为淮河入海通道,因此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从经纬度上看位于江苏省北部;苏北平原南部;南濒洪泽湖。(2)苏北灌溉总渠的作用主要从排涝排洪、灌溉等方面回答,淮海常发生洪涝灾害,苏北地区水资源较缺乏,因此主要作用是灌溉、排洪;六垛南闸为挡潮闸,其目的是阻挡海潮入侵,减轻河口土地盐碱化现象。(3)速生南方型杨树数量多,林木资源丰富;东部地区人口多,林木产品需求量大,市场广阔;苏北经济落后,小企业投资少,技术门槛低,因而可以家庭经营;企业多可以增加当地就业机会,获得经济效益;当地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支持产业发展。
【点评】区域具有四个特征: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如国界、省界,有的区域边界是模糊的,如气候区、植被区等;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流域的开发建设一般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治理;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技术因素、市场需求量的大小、环境生态因素影响区域工业的发展。
21.读图甲、图乙,完成下列各题。
(1)图乙中的B地区是   (地区),按区域的分类,它属于   。
(2)读图并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倒淌河的形成对青海湖的影响。
(3)以图乙中A地区为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
【答案】(1)三江源;自然区
(2)面积增大,水位升高;由淡水湖变为咸水湖
(3)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图中A地区处于青藏高原的西北部,地势高,气候寒冷,降水少,多大风;自然景观以草地和高山寒漠为主;多内流河、内流湖、咸水湖,河流水量小;土壤发育程度低、速度慢,土层浅薄,有机质含量小。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区域发展的异同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图乙中的B 地区位于长江、黄河的源头地区(同时也是澜沧江的源头),是三江源,该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自然保护区。
(2)倒淌河对青海湖的影响,重要从入湖水量增多引起湖水面积、水位计盐度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倒淌河水注入青海湖,水青海湖面积增大,水位升高,河流注入水量增多的同时,注入青海湖盐分增多,青海湖为内流湖,青海湖实现水循环,只能靠蒸发,最终导致,青海湖水盐度逐渐升高,由淡水湖逐渐演化为咸水湖。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主要从该地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说明。 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图中A地区处于青藏高原的西北部,地势高,气候寒冷,降水少,多大风;自然景观以草地和高山寒漠为主;多内流河、内流湖、咸水湖,河流水量小;土壤发育程度低、速度慢,土层浅薄,有机质含量小。
【点评】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三大分析思路:(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因素。(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推理“因”。例如,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大陆西海岸地区的沙漠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影响。(3)“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例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
22.(2019高二下·北京期中)区域差异是区域划分的基础,完成下面问题。
(1)“南界北岭淮水,北抵阴山长城”。这是1908年地理学家张相文先生《新撰地文学》所述,他第一次提出中国南方和北方分界线。简述秦岭—淮河在中国气候与农业方面的意义。
(2)关于我国南北方界线划分在秦岭的哪里,不同的地理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看法一:在秦岭北坡700米等高线处
看法二:在秦岭的主山脊线上
看法三:在秦岭南坡800米等高线处
结合表3和表4资料,你同意哪种看法?说明你的理由。
(3)我国许多省份也有类似秦岭—淮河的界线。从图甲中任选两个省级行政区,比较其界线两侧一项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省级行政区1:   地理差异描述:   ;省级行政区2:   地理差异描述:   。
【答案】(1)1月0℃等温线 800mm等降水量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五选三)耕地类型是旱地水田的分界线 农作物主产区是小麦水稻分界线(二选一)
(2)看法一:北坡700m等高线是暖温带最南界;看法二:山地两侧垂直自然带均比较完整;看法三:南坡800m等高线是亚热带的最北界
(3)甘肃省(甘/陇)地理差异描述:分界线以北为干旱区/内流区/非季风区;分界线以南包括半干旱区、半湿润区和湿润区/为外流区/季风区;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地理差异描述:分界线以北以西为内流区/非季风区;分界线以南以东为外流区/季风区;四川省(川/蜀);分界线以西以山地高原为主/属高原山地气候/青藏高寒区;分界线以东以盆地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东部季风区 省级行政区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地理差异描述:分界线以北为准噶尔盆地/多风力侵蚀地貌;分界线以南为塔里木盆地/多风力沉积地貌/沙漠广布
【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区域发展的异同;中国的南方地区;中国的北方地区;中国的青藏地区
【解析】【分析】解:(1)秦淮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在中国气候方面可以结合我国气候水热分布分析,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1月0℃等温线;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800mm等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与农业方面结合我国农业类型分布分析,其主要意义是:耕地类型是以北是旱地,以南是水田; 是小麦、水稻分界线;以北是苹果,以南是柑橘的分界线等。(2)看法一:南北分界线画在秦岭北坡700米等高线处。因为从秦岭的北坡看,整个关中盆地是暖温带,但是随着山地的上升,气温降低,在700米等高线处,气候已经不是暖温带了,而是山地气候,越高越冷了。看法二:南北分界线应该画在秦岭的主脊线上。理由是这样可以保持山两边垂直自然带的完整,正好可以两相比较,看出南北之不同。看法三:南北分界线应该画在秦岭南坡的800米等高线处。由于山地的海拔逐渐升高,气温在下降,在海拔800米等高线的位置,亚热带就已经结束了,像橘子、竹子这些亚热带的指示性植物已经见不到了。南方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因此中国的南北分界线应该与南坡800米等高线重合。从综合的角度看,中国暖温带和亚热带在秦岭地区的分界线应该标定在主脊。(3)从四省的轮廓、分界线走向、位置判断,行政区1为甘肃省,分界线为干旱-半干旱、内流区-外流区、季风区-非季风区分界线。以北为干旱区/内流区/非季风区;分界线以南包括半干旱区、半湿润区和湿润区/为外流区/季风区。行政区2为内蒙古自治区,分界线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一线,为内流区-外流区、季风区-非季风区分界线。以北以西为内流区/非季风区;分界线以南以东为外流区/季风区。行政区3为四川省,分界线以西以山地高原为主/属高原山地气候/青藏高寒区;分界线以东以盆地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东部季风区。行政区4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界线为天山山脉,以北为北疆,准噶尔盆地/多风力侵蚀地貌;分界线以南为南疆,塔里木盆地/多风力沉积地貌/沙漠广布。
【点评】区域具有四个特征: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如国界、省界,有的区域边界是模糊的,如气候区、植被区等;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3.(2021高二下·盘锦开学考)我国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基础较弱,发展较晚,近年来大量承接广东省的产业转移,经济快速增长。下图为辽中南工业区和北部湾经济区简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理位置、交通和资源的角度,比较辽中南工业和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条件的异同点。
(2)辽中南工业区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北部湾经济区借鉴辽中南工业区的经验教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有哪些?
(3)分析北部湾经济区承接广东省产业转移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4)分析承接广东产业转移对北部湾经济区的利与弊。
【答案】(1)相同点:海陆位置:濒临海洋;交通:铁路和海运交通发达(水陆交通发达);不同点:北部湾经济区纬度较低,辽中南工业区纬度较高;北部湾地区有色金属(钨、锡、铝土)矿产丰富,辽中南工业区煤、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
(2)延长产业链,对资源进行深加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废弃物排放;加强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
(3)劳动力价格较低;地价较低。
(4)利: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弊:可能加剧环境污染;社会治安、交通、居住等压力增大。
【知识点】区域发展的异同;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解析】【分析】(1)认真审题,题干要求从地理位置、交通和资源的角度去比较,相同点中海陆位置和交通可以从图中和图中的图例得出,两区域均濒临海洋,水陆交通发达。不同点中的纬度位置可以从两图中两条纬线的纬度数得出,北部湾地区纬度更低,辽中南地区纬度相对较高,资源可以从图例中得出,北部湾地区有色金属(钨、锡、铝土)矿产丰富,而辽中南地区煤、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
(2)该题可以借鉴与迁移德国鲁尔区的知识进行回答和分析。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考虑。经济方面要延长产业链,对资源进行深加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降低重工业比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环境方面要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废弃物排放;同时,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
(3)注意分析社会经济条件。相比于广东省而言,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劳动力和地租等较低,生产成本较低。
(4)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应从产业结构、生产分工、区域环境等方面分析。有利的方面主要在于可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等(主要从经济影响、社会影响的角度分析)。不利的方面有可能加剧环境污染;同时,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大量人口迁入,社会治安、交通、居住等压力增大(主要从生态影响、社会影响的角度分析)。
【点评】产业转移产生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4.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24.(2021高二下·娄星期中)“南暖北冷”“南船北马”“南(水)稻北(小)麦”“南(甘)蔗北(甜)菜”反映出我国各区域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下图为我国产业转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材料中所述的南方与北方的自然分界线是   (填“巫山—长江线”或“秦岭—淮河线”)。
(2)甲处为辽中南重工业基地,目前面临着资源开发与持续发展的矛盾。为此,国家对辽中南地区实施全面振兴战略,借鉴德国鲁尔区成功的整治经验,应采取的措施是   (填“调整产业结构”或“扩大企业规模”)。
(3)由图可知,我国产业转移的方向主要是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试分析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
(4)乙处为三江平原,经历了由“北大荒”到“北大仓”再到“北大荒”的开发过程,它既是重要的湿地,又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某校高二同学通过上网查询和微信交流,以“三江平原湿地的开发与利用”为课题,进行了探究,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观点一:从经济角度分析,三江平原应建成“北大仓”,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观点二:从环保角度分析,三江平原应建成“北大荒”,注重保护湿地环境。你赞成哪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秦岭—淮河线
(2)调整产业结构
(3)优势条件:土地租金低;土地、矿产、旅游等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交通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一带一路”及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
(4)赞成观点一: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广人稀,商品率高;夏季白昼长,日照充足,生长周期长;灌溉便利,水源充足;发展粮食生产可以获是社会经济效益。
赞成观点二:三江平原作为湿地,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调蓄洪水、美化环境、涵养水源、净化污染物等作用;国家已明令禁止。
【知识点】区域发展的异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我国北方和南方的自然分界线应为秦岭—淮河线。
(2)辽中南工业基地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借鉴德国鲁尔区成功的治理经验,当地应该调整产业结构,降低重工业比重,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而不是继续扩大企业规模。
(3)首先,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土地租金较低,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生产成本较低。其次,中西部地区土地、矿产、旅游等资源丰富,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再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西部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有利于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最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还受到“一带一路”以及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的支持。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重在表述观点并阐述对应理由。①赞成观点一:主要从当地发展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和有利影响的角度分析作答。三江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粮食的商品率高。同时,纬度较高,夏季白昼长,日照充足,农作物生长周期长,有利于农作物养分的积累,农作物品质高,且当地有河流流经,灌溉便利,水源充足(以上为当地发展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并且,当地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可以获得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当地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有利影响)。赞成观点二:主要从当地湿地的生态功能的角度进行分析作答。首先,湿地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具有众多的生态效益,如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区域气候、调蓄洪水、美化环境、涵养水源、净化污染物等,加大当地湿地环境的保护,可有效发挥当地湿地的生态环境价值。其次,国家以明令禁止当地湿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垦。所以应该注重当地湿地环境的保护。
【点评】产业转移
(1)类型: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
(2)方向: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如苏南迁向苏中、苏北;苏中迁向苏北。
(3)原因:(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
欠发达地区的优势:资源、能源丰富;廉价劳动力丰富;地价便宜;环境容量大;政策支持。
发达地区的劣势:资源、能源紧张;劳动力成本提高;地价上涨;环境污染加剧。
(4)产业转移的影响:(应从有利与不利两方面,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角度去回答)
①对迁入地的影响:有利:经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社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推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不利:生态:可能带来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②对迁出地的影响:有利:经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缓解资源与能源供求矛盾;
生态:改善环境质量与人地矛盾。 不利:短期内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就业压力加大。
(5)△注意:发达地区的优势: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等;发展中国家的优势:资源、能源和劳动力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