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单元检测 (培优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单元检测 (培优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2-23 16:14:13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单元检测 (培优卷)
一、单选题
(2023高三下·山东模拟)黄河三角洲的南部有大片盐碱地,20世纪80年代,为了治理盐碱地,当地挖掘了大量排碱沟,把盐碱地改造成了条台田,这些排碱沟对改良土壤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当地不再需要挖排碱沟治理盐碱地,对排碱沟进行了平整。区域平整后,2022年6月粮食的产量显著增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不再需要挖排碱沟治理盐碱地,可能得益于(  )
A.气候变暖 B.地壳下沉 C.降水增多 D.技术进步
2.平整排碱沟有利于(  )
①根治土地盐碱化 ②提高生产效率 ③扩大耕地面积 ④减少旱涝灾害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该地6月份收获的主要粮食作物最可能(  )
A.喜湿喜热 B.耐寒耐旱 C.喜阴抗冻 D.喜盐抗风
(2023高二上·肇东期末)棕地是指废弃或半废弃的前工业和商业用地与设施。德国东北部的卢萨蒂亚地区,19~20世纪采矿业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矿区纷纷关闭,形成一系列棕地。2000年起,德国对该地区进行棕地整治——回填矿坑,恢复森林,建设人工湖,开发新型居住区,发展工业旅游。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卢萨蒂亚棕地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A.人口锐减 B.交通不便 C.产业升级 D.资源耗竭
5.德国整治卢萨蒂亚棕地的首要任务是(  )
A.促进商业发展 B.优化交通布局
C.改善生态环境 D.发展旅游产业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测试(B))煤炭占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例较高。为化解煤炭产能过剩和石油主要依赖进口等矛盾,我国大力发展煤制油技术和产业,成功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高耗水、高污染和转换效率低等问题。目前已在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新疆、贵州等地布局了一批煤制油企业,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6.在地表水匮乏地区,煤制油企业长期用水宜采用的方式是(  )
A.循环用水 B.开发地下水 C.远程调水 D.建地下水窖
7.发展煤制油产业可以(  )
A.解决我国能源不足的问题
B.减少我国对新能源开发的压力
C.促进我国煤炭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
D.增强我国主导国际石油市场的能力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测试(B))读非洲某区域人地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8.图示区域产生的环境问题可能是(  )
A.大气污染 B.全球气候变暖
C.土地荒漠化 D.森林破坏
9.图示区域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
A.气候干旱 B.人口激增 C.土壤贫瘠 D.植被破坏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测试(B))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0.据图推测,华北平原最容易发生土壤盐碱化的季节为(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1.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最容易造成土壤盐碱化的灌溉方式是(  )
A.排灌结合 B.大水漫灌 C.管道渗灌 D.精准滴灌
12.土壤盐碱化对当地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是(  )
A.生物物种减少 B.水土流失加剧
C.土壤板结加重 D.地下水位下降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测试(B))“资源诅咒”是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命题,其基本理念即丰富的资源趋于阻碍经济发展,而非促进经济发展。读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矿产资源丰富度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3.下列省级行政区中与“资源诅咒”命题相符的是(  )
①四川 ②河北 ③福建 ④辽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山西省是我国能源大省,其摆脱“资源诅咒”的主要措施有(  )
①加大煤炭资源开采力度 ②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 ③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④关停高污染、高能耗企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2高三上·鹤壁模拟)黄河中游和黄土高原的北部地区是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降水高度集中,生态环境脆弱,2/3乡村人口外出打工。近年来,该地加强治沟造地工程建设,即通过工程机械措施,人工削斩山脚边坡,取土填沟、沟口筑坝,辅以排洪渠和边坡护理,将沟谷低产分散的耕地扩增为面积较大的良田。治沟造地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黄土丘陵沟壑区加大治沟造地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地表径流,提高地下水位 B.完善基础设施,减少人口外流
C.改造水热条件,实行高产稳产 D.解决耕地不足,增加农民收入
16.治沟造地后为防止新造耕地大面积丧失,必须要注意的问题是(  )
A.合理设计排洪渠道,应对洪涝灾害
B.加固边坡护理工程,防范地质灾害
C.沟口筑坝坝上造林,减少风力侵蚀
D.取土填沟修筑道路,改善生产条件
17.制约当前黄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承载力有限 B.乡村空心化严重
C.植被覆盖率较低 D.灾害性天气多发
(2022高二下·沂水期中)瓦尔德斯半岛(下图)位于阿根廷南部大西洋沿岸,面积约3625平方公里,岛内海拔最低处低于海平面35米,最高处海拔仅100米。半岛干燥、荒凉、多风,无永久性河流,多盐湖。这里人烟稀少,但却是野生动物的乐园,被称为“动物避难所”。半岛上种类繁多的珍禽异兽和海滩奇特的景色,使它成为游客猎奇、观光的绝妙去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瓦尔德斯半岛所属气候类型是(  )
A.热带草原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19.瓦尔德斯半岛成为“动物避难所”的主要原因(  )
A.寒暖流交汇处 B.与其它陆地隔绝
C.人类活动影响小 D.气候类型多样
20.瓦尔德斯半岛进一步开发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  )
A.淡水资源缺乏 B.地形崎岖
C.土地面积小 D.交通不便
二、综合题
21.(2022高二下·武威竞赛)下图表示108°E的地形剖面图与气候要素图示意图,图中①~④条曲线表示地形剖面、一月平均气温、七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量,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④条曲线中,①代表   ,②代表   ,③代表一月平均气温,④代表   。
(2)图中甲是   ,丁是   (地形区)。
(3)图中甲地北部的主要地形区是   ,其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分析其成因   。
22.(2021高二下·滕州期中) 中石油新疆公司2017年11月30日宣布,经过10多年的艰苦攻关,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发现十亿吨级砾岩油田。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最大砾岩油田。下图为“新疆玛湖油田位置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玛湖油田开发的区位条件   。
(2)玛湖油田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有   。
(3)玛湖油田的发现与开发对我国能源安全的意义主要有   。
23.(2021高二下·普宁月考)下图所示为我国某区域及周边地区,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图示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2)说明本区土地荒漠化形成原因。
(3)说明图中城市分布特点,简述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4)该地区成为我国油气资源开发战略重点之一,简述其油气资源开发的不利条件。
24.(2017高二下·盐城期末)读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问题。
(1)图中甲、乙、丙、丁表示酸雨危害、森林锐减、水土流失、水体污染四类环境问题。其中甲环境问题是   ,丙环境问题是   。
(2)我国乙环境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是   ,其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3)丙环境问题在我国南方分布广泛,其主要的原因是   。
(4)长三角地区丁环境问题突出,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解决的主要措施是   。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C
3.B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点评】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和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
1.黄河三角洲的南部有大片盐碱地,该地不再需要挖排碱沟治理盐碱地,可能由于主要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因此D正确;气候和降水是一个地区比较稳定的自然条件,AC错误;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壳较稳定,近几十年没有发生地壳下沉,B错误。故答案为:D。
2.根据材料“区域平整后,2022年6月粮食的产量显著增加”可推知粮食产量的增加一方面是平整土地后增加了耕地面积;另一方面 平整的土地利于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②③正确,C正确。平整排碱沟不能根治土地盐碱化 、减少旱涝灾害,①④错误,ABD错误。故答案为:C。
3.该地6月份收获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冬小麦,冬小麦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第二年5、6月份收获,该地区雨季在夏季7、8月份,所以推知6月份收获的主要粮食作物最可能耐寒耐旱,B正确;夏季、雨季来临前收获,A错误;冬小麦生长季节阳光充足,C错误;小麦不耐盐碱,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4.D
5.C
【知识点】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
【解析】【点评】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主要措施:
1、发展科技。这类地区一般随资源开发而兴起,随资源枯竭而衰落,应注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发展第三产业,例如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例如从资源主导到科技主导、从开发矿产到开发旅游,使经济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4、绿化、美化环境,治理环境污染。
4.由材料“棕地是指废弃或半废弃的前工业和商业用地与设施。德国东北部的卢萨蒂亚地区,19~20世纪采矿业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矿区纷纷关闭,形成一系列棕地。”可知,该地的棕地形成原因为随着矿产资源的枯竭而形成的,D正确;与人口锐减、交通不便、产业升级无关,ABC错误。故答案为:D。
5.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棕地的形成,该地生态环境恶化,进行综合整治过程中首先回填矿坑,恢复森林,建设人工湖,都是进行生态环境的改善,C正确;促进商业发展、优化交通布局、 发展旅游产业都不是首要任务,AB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6.A
7.C
【知识点】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
【解析】【点评】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政府政策、环境因素、区域产业基础和生产协作条件等,一般来说,市场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不同的工业部门所要考虑的因素是不同的,有原料指向型、市场指向型、动力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和技术指向型等。
6.一般而言,地表水匮乏地区气候干旱,因此水资源成为人类活动的限制性因素。虽然我国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的高耗水问题,但水资源短缺与耗水量大的矛盾依然存在,循环用水可以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利用,适用于长期用水。故答案为:A。
7.由材料可知,我国成功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高耗水、高污染和转换效率低等问题。发展煤制油产业,可以减轻煤炭资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问题,有利于促进我国煤炭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由于煤制油并没有增加我国能源总量,因而不能解决我国能源不足的问题,不会减少我国对新能源开发的压力,也不会增强我国主导国际石油市场的能力,我国仍然需要大量进口石油。故答案为:C。
【答案】8.C
9.B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点评】造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使用,如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等;绿洲农业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山地降水、地下水等发展农业生产,过度利用水资源造成水资源枯竭,使得荒漠化发生发展。
8.从图中“农作物侵入牧区”造成的后果来看,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故答案为:C。
9.据图分析可知,“人口增长过快”是造成图示区域土地荒漠化的根源。故答案为:B。
【答案】10.A
11.B
12.C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中国区域生态环境及其防治途径
【解析】【点评】盐碱化土壤是地下水向上运动将盐分累积到地表形成的。形成土壤盐碱化的要素包括:地下水中要含有一定盐分;地下水距离地表要浅;存在地下水上升的动力,如蒸发等作用力。在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的地区,容易形成土壤盐渍化。地下水含有一定的盐分,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则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在土壤中。经过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会逐渐增加,形成了土壤盐碱化;对于很多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的地区,当洼地水分蒸发后,盐分残留在此处,也形成盐碱地。
10.由图可知,水分蒸发会使盐分向地表集聚,蒸发量越大,地表盐分含量越高。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蒸发旺盛,容易导致盐分向地表集聚,从而导致土壤盐碱化。故答案为:A。
11.由上题分析可知,土壤盐碱化的形成与土壤中水盐运动有关。在农业生产的灌溉过程中,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容易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在干旱的季节由于蒸发强烈,盐分容易向地表积聚,形成土壤盐碱化。故答案为:B。
12.土壤盐碱化使土壤通气性、透水性变差,土壤板结变硬,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使产量降低,但不会导致物种的减少;水土流失的强度与降水强度、地形和植被覆盖率等因素有关,与土壤盐碱化无关;由于土壤板结,土壤透水性变差,所以地下水位不一定会下降。故答案为:C。
【答案】13.D
14.B
【知识点】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
【解析】【点评】资源诅咒是一个经济学的理论,多指与矿业资源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祝福,大多数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比那些资源稀缺的国家增长的更慢。经济学家将原因归结为贸易条件的恶化,荷兰病或人力资本的投资不足等,主要由对某种相对丰富的资源的过分依赖导致。
13.从图中可以看出,辽宁、四川两省级行政区资源丰富,但GDP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资源诅咒”命题相符。 故答案为:D。
14.山西省可通过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故答案为:B。
【答案】15.D
16.A
17.B
【知识点】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点评】治沟造地是延安市针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特殊地貌,集坝系建设、旧坝修复、盐碱地改造、荒沟闲置土地开发利用和生态建设为一体的一种沟道治理新模式,通过闸沟造地、打坝修渠、垫沟覆土等主要措施,实现小流域坝系工程提前利用受益,是增良田、保生态、惠民生的系统工程。
15.由材料“将沟谷低产分散的耕地扩增为面积较大的良田。治沟造地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可知,黄土丘陵沟壑区加大治沟造地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解决耕地不足,增加农民收入,D正确;增加地表径流不能提高地下水位,A错误;加大治沟造地对于减少人口外流影响不大,B错误;治沟造地对于水热条件影响不大,C错误。故答案为:D。
16.由材料“降水高度集中,生态环境脆弱”可知,治沟造地后为防止新造耕地大面积丧失,必须要注意的问题是合理设计排洪渠道,应对洪涝灾害,A正确;该地区地质灾害较少,B错误;该地区主要外力作用以流水侵蚀为主,C错误;改善生产条件对于防止新造耕地大面积丧失作用较小,D错误。故答案为:A。
17.黄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工程建设虽有工程机械措施,但整治范围广也需要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由材料“2/3乡村人口外出打工”可知,制约当前黄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是乡村空心化严重,B正确;土地承载力、植被覆盖率、灾害天气不是影响治沟造地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AC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18.C
19.C
20.A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解析】【点评】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和特点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印度尼西亚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南
北回归线之间 非洲中部、南美巴西、澳大利亚大陆
北部和南部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
干、湿季明显交替
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10°~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全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雨季集中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撒哈拉地区、阿拉伯
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 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终年炎热干燥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冬季低温少雨,
夏季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地中海沿岸 副热带高气压带
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冬季温和多雨,
夏季炎热干燥
温带 温带季风气候 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华北、东北,日本,朝鲜半岛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内部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 终年受
大陆气团控制 冬寒夏热,
干旱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西欧 全年受
西风带控制 全年温和湿润
亚寒带 亚寒带
针叶林气候 北纬50°~70°
之间的大陆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 全年受
极地气团控制 冬长严寒,夏短
温暖,降水少
寒带 苔原气候 北半球极地
附近的沿海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 纬度高,太阳辐射弱,受极地气团或冰洋气团控制 终年寒冷,
降水稀少
冰原气候 南北半球
极地附近内陆 南极大陆、格陵兰岛 纬度最高,太阳辐射弱,受冰洋气团控制 终年严寒,
降水稀少
18.由图可知,该半岛位于42°S附近大陆东岸,地处温带,A、B错误。结合材料“半岛干燥、荒凉、多风,无永久性河流,多盐湖”可知,该地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C正确。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丰富,不会出现干燥、无永久性河流等现象,D错误。故答案为:C。
19.寒暖流交汇处导致该海域鱼类丰富,动物食物丰富,但不是成为“避难所”的原因,A错误。由图可知,瓦尔德斯半岛与陆地相连,B错误。结合材料,该半岛人烟稀少,受人类活动影响小,利于动物的生存繁殖,C正确。该半岛海拔低,受地形影响小,气候类型单一,D错误。故答案为:C。
20.由材料“半岛干燥、荒凉、多风,无永久性河流,多盐湖”可知,该半岛干旱,缺少淡水,不利于该半岛的开发利用,A正确。由“岛内海拔最低处低于海平面35米,最高处海拔仅100米”可知该半岛地形平缓,B错误。由“面积约3625平方公里”可知该半岛土地面积较大,C错误。该半岛地势平缓,靠近海洋,交通便利,D错误。故答案为:A。
21.【答案】(1)七月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地形剖面
(2)渭河平原(或谷地);四川盆地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黄土土质疏松,易被侵蚀;季风气候,夏季多暴雨;植被破坏严重。
【知识点】地形剖面图的判读;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中国的地形和地势
【解析】【分析】(1)根据经纬度判断,108°E经过的地形区有四川盆地、秦岭、大巴山、渭河平原等,图中丁是四川盆地,北部有秦岭、大巴山,则④代表地形剖面。读图可知,图中①~④条曲线中,①③变化的特点相似,为气温变化曲线。我国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①曲线气温高,代表七月平均气温,则③曲线气温低,则代表一月平均气温。山脉南侧迎风地带,降水较多,则②代表年平均降水量。
(2)根据经纬度和地形海拔判断,图中甲是渭河平原(或谷地),丁是四川盆地。
(3)图中甲地北部的主要地形区是黄土高原,其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是因为黄土土质疏松,易被侵蚀;且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该区域植被覆盖率低,植被破坏严重,所以水土流失严重。
【点评】1、根据图中的经纬度特征,可以确定某点的地理坐标,判断该点的半球位置、五带位置、时区位置、风带位置。
2、地形剖面图的判读:看形状,可粗略地观察剖面线所经过的大的地形部位;看关键点的海拔,与剖面线经过的地形区是否一致;分析剖面线穿越的最高值、最低值是否相符。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地形起伏大,多沟壑,坡度大。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缝。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对地面冲刷力强。植被被严重破坏,多数地区地表裸露。
22.【答案】(1)有利:储量大;临近克拉玛依;技术条件好;市场广阔,不利:水源缺乏;生态脆弱;气候恶劣;人烟稀少;基础设施薄弱
(2)防治污染;保护生态
(3)增加能源后备储量;降低石油对外依赖程度
【知识点】矿产资源及其分类;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中国的西北地区
【解析】【分析】(1)可以从有利和不利条件进行分析,有利条件可以从材料和图中的位置得出储量大;临近克拉玛依;技术条件好;市场广阔。不利主要从当地的气候条件、水源条件、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玛湖油田深居内陆,水源缺乏;深居内陆,生态脆弱;气候干旱,气候恶劣;深居内陆,人烟稀少;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
(2)地区生态脆弱,所以玛湖油田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有防治污染;保护生态。
(3)我国需要大量的石油,大型油田的发现增加能源后备储量;降低石油对外依赖程度,有利于我国能源安全。
【点评】矿产资源开发注意两点:进一步健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法规体系;依法加强资源开发的管理;加强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大对矿山科技进步的投资,提高矿产资源开发的科学技术水平;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评估制度;建立矿山生态环境信息系统。
23.【答案】(1)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的位置;以山地、盆地为主的地形;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山高原气候,降水较少,气温日较差较大;河流多为内流河,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为主;植被稀疏,以荒漠为主;土壤多为荒漠土
(2)自然原因:地处内陆地区,降水少(或全球变暖,蒸发旺盛);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3)分布特点:城市多分布在河流沿岸(绿洲)和铁路沿线。
关注问题: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等
(4)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干旱缺水、荒漠广布,生态环境脆弱);本区域能能源需求量小,远离东部消费市场;原有基础薄弱,技术落后、资金短缺:交通不便等
【知识点】城乡区位因素;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解析】【分析】(1)根据经纬度可判断,图示区域为我国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内陆,深居大陆内部,距海较远;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山高原气候,降水较少,气温日较差较大;新疆地区降水少,河流多为内流河,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为主,受气温、降水变化影响;植被稀疏,以荒漠为主;土壤多为荒漠土;新疆地形三山夹两盆,以山地、盆地为主的地形。
(2)荒漠化的成因包括两大部分: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新疆深居内陆,距海较远,降水少,气候干旱;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地表植被稀疏;鼠害、蝗害的影响大;人为原因:人口增长对土地的需求量增多,导致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增多;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比如水资源的浪费、污染等问题;工矿、交通线路等工程建设过程中对植被的保护不当。
(3)水源是影响新疆地区城市分布的主要原因,城市多沿河流、绿洲和铁路线分布。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失业人口增多等。
(4)评价其油气资源开发条件包括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有利条件:该区域为我国主要油气产区之一,油气资源丰富;外部市场需求大;西部大开发,国家政策的支持;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等。不利条件:气候干旱缺水、荒漠广布,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恶劣;本区域能能源需求量小,远离东部消费市场;原有基础薄弱,技术落后,资金短缺,交通不便等。
故答案为:(1)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的位置;以山地、盆地为主的地形;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山高原气候,降水较少,气温日较差较大;河流多为内流河,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为主;植被稀疏,以荒漠为主;土壤多为荒漠土。(2)自然原因:地处内陆地区,降水少(或全球变暖,蒸发旺盛);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3)分布特点:城市多分布在河流沿岸(绿洲)和铁路沿线。关注问题: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等。(4)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干旱缺水、荒漠广布,生态环境脆弱);本区域能能源需求量小,远离东部消费市场;原有基础薄弱,技术落后、资金短缺:交通不便等。
【点评】土地荒漠化形成原因
1.(最主要的自然因素)气候干旱,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深居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多大风天气(动力因素)
3.靠近冬季风源地,地形起伏小,无高山阻挡,使大风长驱直入。
4.植被稀少,植被覆盖率低
5.土质疏松,多沙漠(此为荒漠化的基础)
6.寒流流经,降温减湿
24.【答案】(1)森林锐减;酸雨危害
(2)黄土高原;破坏地表植被
(3)南方地区燃料以煤炭为主,排放大量硫化物;气候湿润,两者结合易形成酸雨
(4)经济发达,工农业污水排放多;人口密集,城市众多,生活污水多;监管治理不力,未能达标排放;改进生产技术,减少排放;加强治理,实现达标排放;严格执法,提高法律法规意识等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解析】【分析】(1)读图,结合图例可知,甲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横断山区,横断山区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主要环境问题为森林锐减。丙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方地区,为我国重酸雨地区,主要环境问题为酸雨危害。(2)读图可知,乙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主要为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为破坏地表植被,导致水土流失严重。(3)酸雨的发生与降水、能源消费结构有关。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且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所以酸雨危害严重。(4)读图可知,丁为水体污染,水体污染严重与经济(工农业、生活)、监管等有关。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工农业排放污水多,且监管不利。防治水体污染的措施主要结合产生污染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防治。从排放来看,改进生产技术,减少排放;从监管来看,加强治理,实现达标排放;严格执法,提高法律法规意识等措施进行解决。
故答案为:(1)森林锐减。酸雨危害。(2)黄土高原,破坏地表植被。(3)南方地区燃料以煤炭为主,排放大量硫化物;气候湿润,两者结合易形成酸雨。(4)经济发达,工农业污水排放多;人口密集,城市众多,生活污水多;监管治理不力,未能达标排放。改进生产技术,减少排放;加强治理,实现达标排放;严格执法,提高法律法规意识等。
【点评】主要考查我国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问题主要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 / 1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单元检测 (培优卷)
一、单选题
(2023高三下·山东模拟)黄河三角洲的南部有大片盐碱地,20世纪80年代,为了治理盐碱地,当地挖掘了大量排碱沟,把盐碱地改造成了条台田,这些排碱沟对改良土壤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当地不再需要挖排碱沟治理盐碱地,对排碱沟进行了平整。区域平整后,2022年6月粮食的产量显著增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不再需要挖排碱沟治理盐碱地,可能得益于(  )
A.气候变暖 B.地壳下沉 C.降水增多 D.技术进步
2.平整排碱沟有利于(  )
①根治土地盐碱化 ②提高生产效率 ③扩大耕地面积 ④减少旱涝灾害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该地6月份收获的主要粮食作物最可能(  )
A.喜湿喜热 B.耐寒耐旱 C.喜阴抗冻 D.喜盐抗风
【答案】1.D
2.C
3.B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点评】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和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
1.黄河三角洲的南部有大片盐碱地,该地不再需要挖排碱沟治理盐碱地,可能由于主要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因此D正确;气候和降水是一个地区比较稳定的自然条件,AC错误;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壳较稳定,近几十年没有发生地壳下沉,B错误。故答案为:D。
2.根据材料“区域平整后,2022年6月粮食的产量显著增加”可推知粮食产量的增加一方面是平整土地后增加了耕地面积;另一方面 平整的土地利于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②③正确,C正确。平整排碱沟不能根治土地盐碱化 、减少旱涝灾害,①④错误,ABD错误。故答案为:C。
3.该地6月份收获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冬小麦,冬小麦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第二年5、6月份收获,该地区雨季在夏季7、8月份,所以推知6月份收获的主要粮食作物最可能耐寒耐旱,B正确;夏季、雨季来临前收获,A错误;冬小麦生长季节阳光充足,C错误;小麦不耐盐碱,D错误。故答案为:B。
(2023高二上·肇东期末)棕地是指废弃或半废弃的前工业和商业用地与设施。德国东北部的卢萨蒂亚地区,19~20世纪采矿业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矿区纷纷关闭,形成一系列棕地。2000年起,德国对该地区进行棕地整治——回填矿坑,恢复森林,建设人工湖,开发新型居住区,发展工业旅游。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卢萨蒂亚棕地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A.人口锐减 B.交通不便 C.产业升级 D.资源耗竭
5.德国整治卢萨蒂亚棕地的首要任务是(  )
A.促进商业发展 B.优化交通布局
C.改善生态环境 D.发展旅游产业
【答案】4.D
5.C
【知识点】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
【解析】【点评】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主要措施:
1、发展科技。这类地区一般随资源开发而兴起,随资源枯竭而衰落,应注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发展第三产业,例如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例如从资源主导到科技主导、从开发矿产到开发旅游,使经济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4、绿化、美化环境,治理环境污染。
4.由材料“棕地是指废弃或半废弃的前工业和商业用地与设施。德国东北部的卢萨蒂亚地区,19~20世纪采矿业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矿区纷纷关闭,形成一系列棕地。”可知,该地的棕地形成原因为随着矿产资源的枯竭而形成的,D正确;与人口锐减、交通不便、产业升级无关,ABC错误。故答案为:D。
5.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棕地的形成,该地生态环境恶化,进行综合整治过程中首先回填矿坑,恢复森林,建设人工湖,都是进行生态环境的改善,C正确;促进商业发展、优化交通布局、 发展旅游产业都不是首要任务,ABD错误。故答案为:C。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测试(B))煤炭占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例较高。为化解煤炭产能过剩和石油主要依赖进口等矛盾,我国大力发展煤制油技术和产业,成功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高耗水、高污染和转换效率低等问题。目前已在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新疆、贵州等地布局了一批煤制油企业,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6.在地表水匮乏地区,煤制油企业长期用水宜采用的方式是(  )
A.循环用水 B.开发地下水 C.远程调水 D.建地下水窖
7.发展煤制油产业可以(  )
A.解决我国能源不足的问题
B.减少我国对新能源开发的压力
C.促进我国煤炭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
D.增强我国主导国际石油市场的能力
【答案】6.A
7.C
【知识点】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
【解析】【点评】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政府政策、环境因素、区域产业基础和生产协作条件等,一般来说,市场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不同的工业部门所要考虑的因素是不同的,有原料指向型、市场指向型、动力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和技术指向型等。
6.一般而言,地表水匮乏地区气候干旱,因此水资源成为人类活动的限制性因素。虽然我国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的高耗水问题,但水资源短缺与耗水量大的矛盾依然存在,循环用水可以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利用,适用于长期用水。故答案为:A。
7.由材料可知,我国成功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高耗水、高污染和转换效率低等问题。发展煤制油产业,可以减轻煤炭资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问题,有利于促进我国煤炭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由于煤制油并没有增加我国能源总量,因而不能解决我国能源不足的问题,不会减少我国对新能源开发的压力,也不会增强我国主导国际石油市场的能力,我国仍然需要大量进口石油。故答案为:C。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测试(B))读非洲某区域人地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8.图示区域产生的环境问题可能是(  )
A.大气污染 B.全球气候变暖
C.土地荒漠化 D.森林破坏
9.图示区域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
A.气候干旱 B.人口激增 C.土壤贫瘠 D.植被破坏
【答案】8.C
9.B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点评】造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使用,如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等;绿洲农业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山地降水、地下水等发展农业生产,过度利用水资源造成水资源枯竭,使得荒漠化发生发展。
8.从图中“农作物侵入牧区”造成的后果来看,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故答案为:C。
9.据图分析可知,“人口增长过快”是造成图示区域土地荒漠化的根源。故答案为:B。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测试(B))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0.据图推测,华北平原最容易发生土壤盐碱化的季节为(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1.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最容易造成土壤盐碱化的灌溉方式是(  )
A.排灌结合 B.大水漫灌 C.管道渗灌 D.精准滴灌
12.土壤盐碱化对当地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是(  )
A.生物物种减少 B.水土流失加剧
C.土壤板结加重 D.地下水位下降
【答案】10.A
11.B
12.C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中国区域生态环境及其防治途径
【解析】【点评】盐碱化土壤是地下水向上运动将盐分累积到地表形成的。形成土壤盐碱化的要素包括:地下水中要含有一定盐分;地下水距离地表要浅;存在地下水上升的动力,如蒸发等作用力。在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的地区,容易形成土壤盐渍化。地下水含有一定的盐分,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则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在土壤中。经过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会逐渐增加,形成了土壤盐碱化;对于很多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的地区,当洼地水分蒸发后,盐分残留在此处,也形成盐碱地。
10.由图可知,水分蒸发会使盐分向地表集聚,蒸发量越大,地表盐分含量越高。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蒸发旺盛,容易导致盐分向地表集聚,从而导致土壤盐碱化。故答案为:A。
11.由上题分析可知,土壤盐碱化的形成与土壤中水盐运动有关。在农业生产的灌溉过程中,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容易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在干旱的季节由于蒸发强烈,盐分容易向地表积聚,形成土壤盐碱化。故答案为:B。
12.土壤盐碱化使土壤通气性、透水性变差,土壤板结变硬,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使产量降低,但不会导致物种的减少;水土流失的强度与降水强度、地形和植被覆盖率等因素有关,与土壤盐碱化无关;由于土壤板结,土壤透水性变差,所以地下水位不一定会下降。故答案为:C。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测试(B))“资源诅咒”是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命题,其基本理念即丰富的资源趋于阻碍经济发展,而非促进经济发展。读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矿产资源丰富度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3.下列省级行政区中与“资源诅咒”命题相符的是(  )
①四川 ②河北 ③福建 ④辽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山西省是我国能源大省,其摆脱“资源诅咒”的主要措施有(  )
①加大煤炭资源开采力度 ②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 ③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④关停高污染、高能耗企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3.D
14.B
【知识点】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
【解析】【点评】资源诅咒是一个经济学的理论,多指与矿业资源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祝福,大多数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比那些资源稀缺的国家增长的更慢。经济学家将原因归结为贸易条件的恶化,荷兰病或人力资本的投资不足等,主要由对某种相对丰富的资源的过分依赖导致。
13.从图中可以看出,辽宁、四川两省级行政区资源丰富,但GDP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资源诅咒”命题相符。 故答案为:D。
14.山西省可通过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故答案为:B。
(2022高三上·鹤壁模拟)黄河中游和黄土高原的北部地区是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降水高度集中,生态环境脆弱,2/3乡村人口外出打工。近年来,该地加强治沟造地工程建设,即通过工程机械措施,人工削斩山脚边坡,取土填沟、沟口筑坝,辅以排洪渠和边坡护理,将沟谷低产分散的耕地扩增为面积较大的良田。治沟造地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黄土丘陵沟壑区加大治沟造地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地表径流,提高地下水位 B.完善基础设施,减少人口外流
C.改造水热条件,实行高产稳产 D.解决耕地不足,增加农民收入
16.治沟造地后为防止新造耕地大面积丧失,必须要注意的问题是(  )
A.合理设计排洪渠道,应对洪涝灾害
B.加固边坡护理工程,防范地质灾害
C.沟口筑坝坝上造林,减少风力侵蚀
D.取土填沟修筑道路,改善生产条件
17.制约当前黄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承载力有限 B.乡村空心化严重
C.植被覆盖率较低 D.灾害性天气多发
【答案】15.D
16.A
17.B
【知识点】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点评】治沟造地是延安市针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特殊地貌,集坝系建设、旧坝修复、盐碱地改造、荒沟闲置土地开发利用和生态建设为一体的一种沟道治理新模式,通过闸沟造地、打坝修渠、垫沟覆土等主要措施,实现小流域坝系工程提前利用受益,是增良田、保生态、惠民生的系统工程。
15.由材料“将沟谷低产分散的耕地扩增为面积较大的良田。治沟造地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可知,黄土丘陵沟壑区加大治沟造地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解决耕地不足,增加农民收入,D正确;增加地表径流不能提高地下水位,A错误;加大治沟造地对于减少人口外流影响不大,B错误;治沟造地对于水热条件影响不大,C错误。故答案为:D。
16.由材料“降水高度集中,生态环境脆弱”可知,治沟造地后为防止新造耕地大面积丧失,必须要注意的问题是合理设计排洪渠道,应对洪涝灾害,A正确;该地区地质灾害较少,B错误;该地区主要外力作用以流水侵蚀为主,C错误;改善生产条件对于防止新造耕地大面积丧失作用较小,D错误。故答案为:A。
17.黄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工程建设虽有工程机械措施,但整治范围广也需要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由材料“2/3乡村人口外出打工”可知,制约当前黄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是乡村空心化严重,B正确;土地承载力、植被覆盖率、灾害天气不是影响治沟造地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ACD错误。故答案为:B。
(2022高二下·沂水期中)瓦尔德斯半岛(下图)位于阿根廷南部大西洋沿岸,面积约3625平方公里,岛内海拔最低处低于海平面35米,最高处海拔仅100米。半岛干燥、荒凉、多风,无永久性河流,多盐湖。这里人烟稀少,但却是野生动物的乐园,被称为“动物避难所”。半岛上种类繁多的珍禽异兽和海滩奇特的景色,使它成为游客猎奇、观光的绝妙去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瓦尔德斯半岛所属气候类型是(  )
A.热带草原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19.瓦尔德斯半岛成为“动物避难所”的主要原因(  )
A.寒暖流交汇处 B.与其它陆地隔绝
C.人类活动影响小 D.气候类型多样
20.瓦尔德斯半岛进一步开发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  )
A.淡水资源缺乏 B.地形崎岖
C.土地面积小 D.交通不便
【答案】18.C
19.C
20.A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解析】【点评】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和特点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印度尼西亚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南
北回归线之间 非洲中部、南美巴西、澳大利亚大陆
北部和南部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
干、湿季明显交替
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10°~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全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雨季集中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撒哈拉地区、阿拉伯
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 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终年炎热干燥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冬季低温少雨,
夏季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地中海沿岸 副热带高气压带
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冬季温和多雨,
夏季炎热干燥
温带 温带季风气候 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华北、东北,日本,朝鲜半岛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内部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 终年受
大陆气团控制 冬寒夏热,
干旱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西欧 全年受
西风带控制 全年温和湿润
亚寒带 亚寒带
针叶林气候 北纬50°~70°
之间的大陆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 全年受
极地气团控制 冬长严寒,夏短
温暖,降水少
寒带 苔原气候 北半球极地
附近的沿海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 纬度高,太阳辐射弱,受极地气团或冰洋气团控制 终年寒冷,
降水稀少
冰原气候 南北半球
极地附近内陆 南极大陆、格陵兰岛 纬度最高,太阳辐射弱,受冰洋气团控制 终年严寒,
降水稀少
18.由图可知,该半岛位于42°S附近大陆东岸,地处温带,A、B错误。结合材料“半岛干燥、荒凉、多风,无永久性河流,多盐湖”可知,该地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C正确。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丰富,不会出现干燥、无永久性河流等现象,D错误。故答案为:C。
19.寒暖流交汇处导致该海域鱼类丰富,动物食物丰富,但不是成为“避难所”的原因,A错误。由图可知,瓦尔德斯半岛与陆地相连,B错误。结合材料,该半岛人烟稀少,受人类活动影响小,利于动物的生存繁殖,C正确。该半岛海拔低,受地形影响小,气候类型单一,D错误。故答案为:C。
20.由材料“半岛干燥、荒凉、多风,无永久性河流,多盐湖”可知,该半岛干旱,缺少淡水,不利于该半岛的开发利用,A正确。由“岛内海拔最低处低于海平面35米,最高处海拔仅100米”可知该半岛地形平缓,B错误。由“面积约3625平方公里”可知该半岛土地面积较大,C错误。该半岛地势平缓,靠近海洋,交通便利,D错误。故答案为:A。
二、综合题
21.(2022高二下·武威竞赛)下图表示108°E的地形剖面图与气候要素图示意图,图中①~④条曲线表示地形剖面、一月平均气温、七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量,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④条曲线中,①代表   ,②代表   ,③代表一月平均气温,④代表   。
(2)图中甲是   ,丁是   (地形区)。
(3)图中甲地北部的主要地形区是   ,其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分析其成因   。
【答案】(1)七月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地形剖面
(2)渭河平原(或谷地);四川盆地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黄土土质疏松,易被侵蚀;季风气候,夏季多暴雨;植被破坏严重。
【知识点】地形剖面图的判读;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中国的地形和地势
【解析】【分析】(1)根据经纬度判断,108°E经过的地形区有四川盆地、秦岭、大巴山、渭河平原等,图中丁是四川盆地,北部有秦岭、大巴山,则④代表地形剖面。读图可知,图中①~④条曲线中,①③变化的特点相似,为气温变化曲线。我国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①曲线气温高,代表七月平均气温,则③曲线气温低,则代表一月平均气温。山脉南侧迎风地带,降水较多,则②代表年平均降水量。
(2)根据经纬度和地形海拔判断,图中甲是渭河平原(或谷地),丁是四川盆地。
(3)图中甲地北部的主要地形区是黄土高原,其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是因为黄土土质疏松,易被侵蚀;且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该区域植被覆盖率低,植被破坏严重,所以水土流失严重。
【点评】1、根据图中的经纬度特征,可以确定某点的地理坐标,判断该点的半球位置、五带位置、时区位置、风带位置。
2、地形剖面图的判读:看形状,可粗略地观察剖面线所经过的大的地形部位;看关键点的海拔,与剖面线经过的地形区是否一致;分析剖面线穿越的最高值、最低值是否相符。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地形起伏大,多沟壑,坡度大。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缝。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对地面冲刷力强。植被被严重破坏,多数地区地表裸露。
22.(2021高二下·滕州期中) 中石油新疆公司2017年11月30日宣布,经过10多年的艰苦攻关,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发现十亿吨级砾岩油田。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最大砾岩油田。下图为“新疆玛湖油田位置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玛湖油田开发的区位条件   。
(2)玛湖油田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有   。
(3)玛湖油田的发现与开发对我国能源安全的意义主要有   。
【答案】(1)有利:储量大;临近克拉玛依;技术条件好;市场广阔,不利:水源缺乏;生态脆弱;气候恶劣;人烟稀少;基础设施薄弱
(2)防治污染;保护生态
(3)增加能源后备储量;降低石油对外依赖程度
【知识点】矿产资源及其分类;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中国的西北地区
【解析】【分析】(1)可以从有利和不利条件进行分析,有利条件可以从材料和图中的位置得出储量大;临近克拉玛依;技术条件好;市场广阔。不利主要从当地的气候条件、水源条件、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玛湖油田深居内陆,水源缺乏;深居内陆,生态脆弱;气候干旱,气候恶劣;深居内陆,人烟稀少;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
(2)地区生态脆弱,所以玛湖油田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有防治污染;保护生态。
(3)我国需要大量的石油,大型油田的发现增加能源后备储量;降低石油对外依赖程度,有利于我国能源安全。
【点评】矿产资源开发注意两点:进一步健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法规体系;依法加强资源开发的管理;加强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大对矿山科技进步的投资,提高矿产资源开发的科学技术水平;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评估制度;建立矿山生态环境信息系统。
23.(2021高二下·普宁月考)下图所示为我国某区域及周边地区,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图示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2)说明本区土地荒漠化形成原因。
(3)说明图中城市分布特点,简述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4)该地区成为我国油气资源开发战略重点之一,简述其油气资源开发的不利条件。
【答案】(1)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的位置;以山地、盆地为主的地形;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山高原气候,降水较少,气温日较差较大;河流多为内流河,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为主;植被稀疏,以荒漠为主;土壤多为荒漠土
(2)自然原因:地处内陆地区,降水少(或全球变暖,蒸发旺盛);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3)分布特点:城市多分布在河流沿岸(绿洲)和铁路沿线。
关注问题: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等
(4)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干旱缺水、荒漠广布,生态环境脆弱);本区域能能源需求量小,远离东部消费市场;原有基础薄弱,技术落后、资金短缺:交通不便等
【知识点】城乡区位因素;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解析】【分析】(1)根据经纬度可判断,图示区域为我国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内陆,深居大陆内部,距海较远;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山高原气候,降水较少,气温日较差较大;新疆地区降水少,河流多为内流河,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为主,受气温、降水变化影响;植被稀疏,以荒漠为主;土壤多为荒漠土;新疆地形三山夹两盆,以山地、盆地为主的地形。
(2)荒漠化的成因包括两大部分: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新疆深居内陆,距海较远,降水少,气候干旱;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地表植被稀疏;鼠害、蝗害的影响大;人为原因:人口增长对土地的需求量增多,导致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增多;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比如水资源的浪费、污染等问题;工矿、交通线路等工程建设过程中对植被的保护不当。
(3)水源是影响新疆地区城市分布的主要原因,城市多沿河流、绿洲和铁路线分布。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失业人口增多等。
(4)评价其油气资源开发条件包括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有利条件:该区域为我国主要油气产区之一,油气资源丰富;外部市场需求大;西部大开发,国家政策的支持;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等。不利条件:气候干旱缺水、荒漠广布,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恶劣;本区域能能源需求量小,远离东部消费市场;原有基础薄弱,技术落后,资金短缺,交通不便等。
故答案为:(1)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的位置;以山地、盆地为主的地形;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山高原气候,降水较少,气温日较差较大;河流多为内流河,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为主;植被稀疏,以荒漠为主;土壤多为荒漠土。(2)自然原因:地处内陆地区,降水少(或全球变暖,蒸发旺盛);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3)分布特点:城市多分布在河流沿岸(绿洲)和铁路沿线。关注问题: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等。(4)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干旱缺水、荒漠广布,生态环境脆弱);本区域能能源需求量小,远离东部消费市场;原有基础薄弱,技术落后、资金短缺:交通不便等。
【点评】土地荒漠化形成原因
1.(最主要的自然因素)气候干旱,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深居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多大风天气(动力因素)
3.靠近冬季风源地,地形起伏小,无高山阻挡,使大风长驱直入。
4.植被稀少,植被覆盖率低
5.土质疏松,多沙漠(此为荒漠化的基础)
6.寒流流经,降温减湿
24.(2017高二下·盐城期末)读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问题。
(1)图中甲、乙、丙、丁表示酸雨危害、森林锐减、水土流失、水体污染四类环境问题。其中甲环境问题是   ,丙环境问题是   。
(2)我国乙环境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是   ,其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3)丙环境问题在我国南方分布广泛,其主要的原因是   。
(4)长三角地区丁环境问题突出,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解决的主要措施是   。
【答案】(1)森林锐减;酸雨危害
(2)黄土高原;破坏地表植被
(3)南方地区燃料以煤炭为主,排放大量硫化物;气候湿润,两者结合易形成酸雨
(4)经济发达,工农业污水排放多;人口密集,城市众多,生活污水多;监管治理不力,未能达标排放;改进生产技术,减少排放;加强治理,实现达标排放;严格执法,提高法律法规意识等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解析】【分析】(1)读图,结合图例可知,甲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横断山区,横断山区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主要环境问题为森林锐减。丙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方地区,为我国重酸雨地区,主要环境问题为酸雨危害。(2)读图可知,乙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主要为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为破坏地表植被,导致水土流失严重。(3)酸雨的发生与降水、能源消费结构有关。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且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所以酸雨危害严重。(4)读图可知,丁为水体污染,水体污染严重与经济(工农业、生活)、监管等有关。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工农业排放污水多,且监管不利。防治水体污染的措施主要结合产生污染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防治。从排放来看,改进生产技术,减少排放;从监管来看,加强治理,实现达标排放;严格执法,提高法律法规意识等措施进行解决。
故答案为:(1)森林锐减。酸雨危害。(2)黄土高原,破坏地表植被。(3)南方地区燃料以煤炭为主,排放大量硫化物;气候湿润,两者结合易形成酸雨。(4)经济发达,工农业污水排放多;人口密集,城市众多,生活污水多;监管治理不力,未能达标排放。改进生产技术,减少排放;加强治理,实现达标排放;严格执法,提高法律法规意识等。
【点评】主要考查我国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问题主要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