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单元检测 (基础卷)
一、单选题
(2022高二上·武功期中)读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地形和气候 B.水文和植被
C.植被和土壤 D.气候和农作物
2.下列关于各自然区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自然区是我国主要的农耕分布区
B.①自然区都是经济发达地区
C.②自然区湖泊多为咸水湖
D.③自然区地势高、气候寒冷
3.制约②自然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
A.科技条件 B.地形条件 C.光照条件 D.水源条件
【答案】1.A
2.B
3.D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区域及其类型
【解析】【点评】一、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
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
二、区域概述
(一)概念:
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体现了客观性(差异的存在)与主观性(人为划分)的统一。
(二)区域的划分指标:
1.单一指标:积温、平均海拔;
综合指标:语言和宗教。
2.自然要素:地形、气候;人文要素:经济发展水平。
1.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划分主要是依据气候,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的划分主要是依据地形,因此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是地形和气候,A正确;土壤、水文、生物不是主要的划分依据,BCD错误。故答案为:A。
2.①区域主要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区,地势相对较低,以平原和高原为主。是我国主要农耕分布区,A正确,不合题意;①区域东部发达,西部较落后,不都是经济发达地区,B错误,符合题意;②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湖泊多为咸水湖,C正确;③区域主要位于青藏高原上,典型自然环境特征是高寒,气候寒冷,D正确,不合题意。故答案为:B。
3.②地区为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干旱,因此水源应为制约②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D正确;科技、地形因素和光照条件并不是制约条件,ABC错误。故答案为:D。
4.(2022高二下·青铜峡开学考)耕作制度可以一年三熟的地区是( )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太湖平原 D.海南岛
【答案】D
【知识点】区域的特征
【解析】【分析】影响我国农业耕作制度的主导因素是光热条件。东北地区大部分属于中温带,南部属于暖温带,作物熟制是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华北地区的作物熟制是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太湖平原位于淮河以南,是一年两熟到三熟,海南岛是热带,一年三熟。故答案为:D。
【点评】耕作制度又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种植制度是作物组成配置、熟制和种植方式的总称,包括确定种什么、种哪里、各种多少,即作物布局问题;一年种一茬还是几茬、哪个时候不种或全年不种,即复种休闲问题;采用什么样的种植方式,即单作、间作、混作、套作或移栽、轮作和连作问题。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壤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水肥管理、土壤耕作以及农田保护等等。
(2021高二上·砚山期末)读我国某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该区域最可能位于( )
A.青藏高寒区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C.北方地区 D.南方地区
6.该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示意图体现的区域特征是(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稳定性
【答案】5.B
6.A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区域及其类型;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解析】【点评】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各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和互相联系的整体。
5.读图可知,该区域深居内陆,且气候干旱,多内流河,荒漠广布,由此可判断该区域可能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6.由上题可知,该区域深居内陆,所以气候干旱,多内流河,故导致该区域植被稀少,沙漠广布,这体现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体现了区域的整体性特征,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2021高二上·吉林期中)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据此结合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7.甲、乙、丙、丁四个区域( )
A.发展的方向均相同 B.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属不同层级的区域 D.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8.划分区域主要是为了( )
A.模糊区域间的界线 B.加快人口跨区流动
C.因地制宜地开发 D.使各区域同类化
【答案】7.D
8.C
【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
【解析】【点评】区域是指在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所以区域划分的目的是体现区域差异性,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区域资源。
7.甲为常绿硬叶林,乙为荒漠,丙为草原,丁为雨林,四个区域是按植被单一指标划分的,边界是虚的,具有过渡性,D正确; 它们属于相同层级的区域,区域差异较大,特定性质不一致,发展方向不相同,ABC错误;
故答案为:D
8.划分区域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C正确; 划分区域不是为了模糊区域间的界线、加快人口跨区流动 、使各区域同类化 ,ABD错误;
故答案为:C
9.(2021高二上·农安期末)下图是甘肃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 )
A.积温的多少 B.年降水量的多少
C.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 D.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2)关于这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区域界线是明确的 B.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
C.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 D.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
【答案】(1)C
(2)A
【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
【解析】【分析】(1)图中①、②、③、④区域分别表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表明这四大区域是根据干湿状况划分的,一个区域的干湿状况主要取决于该区域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C正确。故答案为:C。(2)由于降水量和蒸发量在区域分布上具有过渡性质,因此图中干湿区的界线是模糊的,A错误;区域内部在干湿状况角度具有相似性,整体性突出,B正确;区域之间,干湿状况不同,具有明显的差异性,C 正确;四大区域之间热量、水分存在相互交换、相互联系的关系,D正确。本题要求选择叙述错误的选项,A选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点评】科学家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将我国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四种干湿地区类型。
(2022高三上·浙江月考)读2019年我国四大地区部分土地利用分类汇总表(不包含港澳台和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单位:万亩),完成下面小题。
土地利用 方式 代号 耕地 林地 草地 湿地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① 32673.16 56830.5 4069.2 2351.73 17700.97 11236.81
② 72230.64 244269.77 383611.55 26124.7 16208.95 27804.88
③ 44814.11 54596.99 3521.54 6026.56 4997.23 4464.04
④ 42074.85 70491.55 5592.91 700.99 14052.4 10926.02
10.表中的代号①、②、③、④分别代表我国四大地区中的( )
A.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
B.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
C.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
D.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
11.关于图中四大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区滨海省份多,滩涂面积广
B.②地区水热条件好,草地面积广
C.③地区土壤肥沃,优等耕地多
D.④地区深居内陆,湿地面积小
【答案】10.A
11.A
【知识点】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区域发展的异同;四大地理区域及其划分
【解析】【点评】中国土地资源主要特点:土地辽阔,类型多样;山地多,平地少;农业用地占比大,人均占有量少;宜林地较多,宜农地较少,后备的土地资源不足;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地区间差异显著。中国东南部季风区土地生产力较高,是中国重要的农区与林区。西北内陆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西半部为干旱的荒漠,中东半部为草原与荒漠草原,土地自然生产力低。青藏高原地区,日照虽充足,但热量不足,高而寒冷,土地自然生产力低。耕地质量的评定是基于耕地周年产量上的,东北地区只能一年一熟,因此东北地区的耕地质量较低。
10.我国四大地区中,其中我国西部地区草地面积达3.2亿公顷,占全国草地面积的80%以上,故②为西部地区;我国东北地区人口是四大地区中最少的,约为1亿人,因此城镇村及工地面积最少,故③为东北地区;而我国东部地区人口是四大地区中最多的,约为5.64亿人,约占我国人口总数的40%,经济发达,人地矛盾严重,在四大地区中东部地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最多,但耕地面积是四大地区最少的,故①为东部地区。④故为中部地区。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11.由上题可知,①为我国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滨海省份多,滩涂面积广,A正确。②为我国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水热条件较差,B错误。③为我国东北地区,根据我国耕地质量报告数据可知,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从各等级耕地分布状况来看,优等地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广东等3个省,占90.28%;高等地主要分布在河南、江苏、山东等9个省(区),占79.89%;中等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云南等10个省(区),占73.73%;低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黑龙江等6个省(区),占85.55%。耕地质量等别是建立在周年产量上的,东北地区耕地年总产量较少,故东北地区优等土地较少。C错误。中部地区并不身居内陆,D错误。故答案为:A。
(2021高二上·辽宁期末)李白在诗中曾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形容巫山山脉的险峻。人们习惯以巫山为界,把长江上游部分区域分为“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简略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气候 B.农业 C.地形 D.河流
13.划分“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的主要目的是( )
A.方便统筹布局,实施统一管理
B.划定区域界限,明确区域归属
C.施加政策影响,确保经济水平一致
D.了解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加以开发
【答案】12.C
13.D
【知识点】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解析】【点评】区域特征:区域是有一定的界线的,但是界线有实有虚;区域内部具有相似性,区域之间存在差异性;区域存在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相互联系性。
12.读图并结合材料“人们习惯以巫山为界,把长江上游部分区域分为“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可知,图中“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巫山山脉,即地形,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13.划分“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加以开发,D正确;区域之间存在差异,不能实施统一管理,也不能确保经济水平一致,AC错误;自然地理区域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不是为明确区域归属,B错误。故答案为:D。
14.(2021高二上·农安期末)我国南北分界带即秦岭—淮河一线。下图示意我国南北分界带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南北分界带( )
①边界具有过渡性质②边界具有明确界限③根据单一指标划分④根据综合指标划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南北分界带是( )
A.800mm等降水量界线 B.平原与高原分界线
C.热带和亚热带分界线 D.黑土与黄土分界线
(3)南北分界带以南地区的糖类作物主要是( )
A.橡胶 B.甜菜 C.高粱 D.甘蔗
【答案】(1)B
(2)A
(3)D
【知识点】区域发展的异同
【解析】【分析】(1)南北分界带是受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自然分界带,边界具有过渡性质。故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2)南北分界带即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800mm等降水量界线、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我国东部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黑土与黄土均位于南北分界带以北地区。故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3)糖料作物主要有甜菜和甘蔗;南北分界带以南地区即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糖类作物主要是甘蔗,甜菜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糖类作物。故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点评】我国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是:青藏高原东南沿线-秦岭—淮河一线重合,是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 是水田和旱地分布分界线,一月份0℃等温线,水稻和小麦种植分界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以及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
15.(2020高二下·大邱庄镇期中)①“苍松雪岭,沃野龙江稻谷香”;②“碧草毡房,春风马背牛羊壮”;③“琼海独具大手笔,五指擎天”;④“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这两副对联描绘出了我国四省区的突出特点。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以上四句对联描写的分别是( )
A.新疆、黑龙江、海南、云南 B.黑龙江、内蒙古、海南、云南
C.内蒙古、宁夏、海南、云南 D.内蒙古、黑龙江、贵州、广西
(2)上述四省区季节变化不明显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下列地貌组合与①~④四省区相对应正确的是( )
A.冰川地貌、冲积平原、风蚀洼地、火山地貌
B.断层谷、背斜山、沙雕群、盐碱地
C.冲积平原、荒漠、海蚀崖、溶洞群
D.三角洲、蒙古包、红树林、火山岛
【答案】(1)B
(2)B
(3)C
【知识点】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解析】【分析】(1)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且有水稻种植,①描述的是黑龙江;②描述的地区农业为典型的畜牧业,为内蒙古;“琼海”、“五指山”等信息表明③为海南省;石林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该地貌在我国云贵地区最为典型,④为云南。故答案为:B。(2)海南地处热带,四季皆夏,云南所处纬度较低,地处云贵高原地区,四季变化不明显,③④正确;内蒙古和黑龙江夏季气温较高,冬季严寒,季节变化明显,①②错。故答案为:B。(3)黑龙江拥有三江平原等冲积平原,无三角洲和典型的冰川地貌;内蒙古气候干旱,拥有荒漠,蒙古包属于人文景观,不属于地貌;海南省地处沿海,拥有典型的海蚀地貌,风蚀洼地多位于干旱地区;云南省喀斯特地貌显著,拥有溶洞群。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能力。
二、综合题
16.(2021高三上·濮阳月考)结合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根据各地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通常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而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却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命名为“银色中国”“金色中国”“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四大色区,形象地呈现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各自特点。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和各色分区对应正确的是____
A.①—“金色中国” B.②—“黄色中国”
C.③—“绿色中国” D.④—“银色中国”
(2)① 地区与④ 地区的界线,大致和季风区与 界线一致,该界线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3)在我国东部季风区,1月 等温线和 mm年等降水量线基本一致,是以 为界。
【答案】(1)C
(2)西北;北方;非季风区;海陆位置
(3)0℃;800;秦岭—淮河
【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
【解析】【分析】(1)结合区域地理特征,进行各色区的分析。我国①西北地区因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多荒漠、戈壁,被称为“黄色中国”。②青藏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常年有冰雪覆盖,一片银装素裹,被称为“银色中国”。③南方地区纬度低,气候温暖湿润,主要分布着热带季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葱茏,被称为“绿色中国”。④北方地区有广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小麦、水稻成熟时一片金黄,被称为“金色中国”。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2)依据地理位置、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等多个角度,将我国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我国①西北地区与④北方地区的界线,大致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一致,大体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界,气候、环境相差很大,该界线形成的主导因素是海陆位置,距海的远近,导致的降水的差异。
(3)我国1月0℃等温线和800mm年等降水量线一致,在实际区域中是以秦岭一淮河为界,也是我国南、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点评】区域具有四个特征: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如国界、省界,有的区域边界是模糊的,如气候区、植被区等;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17.(2021高二上·滁州期末)下图示意我国公路一级区划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区和乙区的边界与我国哪些地理分界线大致吻合
(2)比较乙、丙两区自然特征的差异,填写下表。
乙 丙
主要地形类型
高原、盆地、山地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典型植被
河流
(3)简述在丁区修筑公路所面临的主要不利自然条件。
【答案】(1)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常绿阔叶林带与落叶阔叶带的分界线、水田农耕区与旱田农耕区的分界线等
(2)
乙 丙
主要地形类型 平原、丘陵 ——
气候 —— 温带大陆性气候
典型植被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河流 众多,水量较大 较少,水量小
(3)边缘地带山高坡陡,地质灾害多发;高原内高寒缺氧;冻土广布;生态环境脆弱等。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四大地理区域及其划分
【解析】【分析】(1)地理分界线:甲区和乙区的边界是秦岭—淮河一线,它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穿越的地方,是1月0°等温线穿越的地方,它是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温带落叶阔叶带的分界线、水田农耕区与旱田农耕区的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河流结冰和不结冰的分界线等。
(2)比较乙(南方地区)、丙(西北地区)两区自然特征的差异:
乙地主要地形类型为平原、丘陵;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河流众多,水量较大;
丙地主要地形类型为高原、盆地、山地;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典型植被为温带草原、温带荒漠;河流较少,水量小。
(3)在丁区(青藏高原区)修筑公路所面临的主要不利自然条件: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壳运动活跃,高原边缘地带,山高坡陡,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高寒缺氧;冻土广布;生态环境脆弱,水土保持、防范土地荒漠化的工程量大等。
【点评】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从低纬高高纬气候类型依次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苔原(冰原)气候,亚欧大陆中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不同的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有一定的区别,世界主要的自然带从低纬到高纬依次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苔原带,亚欧大陆中部的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区域具有四个特征: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如国界、省界,有的区域边界是模糊的,如气候区、植被区等;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18.(2019高二上·滁州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1年7月27日,互联网上的一条消息将天山北坡再次纳入人们的视线:《新疆天山北坡区域综合发展规划》完成并上报至国家发改委。就在此前一个月,由国务院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已将该地区列入18个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诸多利好因素显示出天山北坡已经有了新的战略地位——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材料二 下图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图。
(1)简述新疆干旱气候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2)具体说明材料一中提到的“诸多利好因素”,包括哪些因素。
【答案】(1)气候干旱导致河流稀疏,多内流河,河流短小,水量不大;气候干旱导致植被稀少,多荒漠;气候干旱和植被稀少导致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贫瘠;气候干旱导致该地风成地貌分布广泛。
(2)地理位置重要,是通向中亚的重要门户;政策支持;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知识点】区域发展的异同;中国的西北地区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以利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来进行分析。新疆地处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多为内流河,主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植被稀少,多荒漠.导致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贫瘠,风成地貌广布。(2)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新疆的不少建设工程已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比如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中心城市和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交通运输和通信设施的改善,新疆长绒棉、优质瓜果和畜牧业生产基地的扩大等.为了加速西北地区的发展,国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都给予了很大支持。
【点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气候(气候类型及主要特征),水文(河流,水源等),地形(地形类型及地质),土壤(土壤类型及厚度肥沃程度),植被(植被类型及覆盖状况),自然资源等。
19.(2017高二上·遵义月考)读中国粮食生产有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湖广熟,天下足”描绘了我国千百年来 “南粮北运”的历史。但是,伴随着北方粮食生产供给能力的增强和南方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粮食生产与流通格局已悄然改变。北方松辽河产区和南方长江产区的粮食生产指标的变化,正是我国粮食生产格局变化的一个缩影。
(1)与松辽河产区相比,长江产区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分别是什么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说明,20世纪70--90年代北方产区与南方粮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及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变化状况 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答案】(1)水热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复种指数较高,旱涝灾害频繁(耕地不足),气候差异(松辽河产区温带季风季候;长江产区亚热带季风气候)或纬度差异,地势地平,河网密集。
(2)北方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及人均粮食占有量在增加;南方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及人均粮食占有量在总体下降,从南方产区的角度分析(自然原因:耕地面积小、土质黏重、河网密布等。
社会因素: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大量耕地被占用;农业结构调整等)或者从北方产区的角度分析(自然原因:耕地面积广阔、地势平坦开阔等。社会因素: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等)。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
【解析】【分析】⑴长江产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松辽河产区纬度较高是温带季风气候;长江产区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是水热资源丰富、复种指数高;限制条件是多旱涝灾害和耕地不足;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长江产区纬度低、地势低平、河网密集。
⑵从表中可读出北方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和人均粮食占有量不断增加、南方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和人均粮食占有量不断下降;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南方人口稠密,人均耕地面积小;经济发达,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大量耕地被占用,农业结构的调整等;北方地区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大,人均耕地面积大,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农业产业化经营等。
故答案为;(1)水热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复种指数较高,旱涝灾害频繁(耕地不足),气候差异(松辽河产区温带季风季候;长江产区亚热带季风气候)或纬度差异,地势地平,河网密集。(2)北方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及人均粮食占有量在增加;南方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及人均粮食占有量在总体下降,从南方产区的角度分析(自然原因:耕地面积小、土质黏重、河网密布等。
社会因素: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大量耕地被占用;农业结构调整等)或者从北方产区的角度分析(自然原因:耕地面积广阔、地势平坦开阔等。社会因素: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等)。
【点评】考查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人类活动和区域环境之间的关系。难度较小,为课本内容。要求学生熟悉区域差别准确提取图文信息,迁移所学知识答题。
1 / 1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单元检测 (基础卷)
一、单选题
(2022高二上·武功期中)读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地形和气候 B.水文和植被
C.植被和土壤 D.气候和农作物
2.下列关于各自然区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自然区是我国主要的农耕分布区
B.①自然区都是经济发达地区
C.②自然区湖泊多为咸水湖
D.③自然区地势高、气候寒冷
3.制约②自然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
A.科技条件 B.地形条件 C.光照条件 D.水源条件
4.(2022高二下·青铜峡开学考)耕作制度可以一年三熟的地区是( )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太湖平原 D.海南岛
(2021高二上·砚山期末)读我国某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该区域最可能位于( )
A.青藏高寒区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C.北方地区 D.南方地区
6.该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示意图体现的区域特征是(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稳定性
(2021高二上·吉林期中)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据此结合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7.甲、乙、丙、丁四个区域( )
A.发展的方向均相同 B.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属不同层级的区域 D.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8.划分区域主要是为了( )
A.模糊区域间的界线 B.加快人口跨区流动
C.因地制宜地开发 D.使各区域同类化
9.(2021高二上·农安期末)下图是甘肃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 )
A.积温的多少 B.年降水量的多少
C.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 D.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2)关于这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区域界线是明确的 B.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
C.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 D.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
(2022高三上·浙江月考)读2019年我国四大地区部分土地利用分类汇总表(不包含港澳台和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单位:万亩),完成下面小题。
土地利用 方式 代号 耕地 林地 草地 湿地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① 32673.16 56830.5 4069.2 2351.73 17700.97 11236.81
② 72230.64 244269.77 383611.55 26124.7 16208.95 27804.88
③ 44814.11 54596.99 3521.54 6026.56 4997.23 4464.04
④ 42074.85 70491.55 5592.91 700.99 14052.4 10926.02
10.表中的代号①、②、③、④分别代表我国四大地区中的( )
A.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
B.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
C.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
D.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
11.关于图中四大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区滨海省份多,滩涂面积广
B.②地区水热条件好,草地面积广
C.③地区土壤肥沃,优等耕地多
D.④地区深居内陆,湿地面积小
(2021高二上·辽宁期末)李白在诗中曾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形容巫山山脉的险峻。人们习惯以巫山为界,把长江上游部分区域分为“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简略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气候 B.农业 C.地形 D.河流
13.划分“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的主要目的是( )
A.方便统筹布局,实施统一管理
B.划定区域界限,明确区域归属
C.施加政策影响,确保经济水平一致
D.了解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加以开发
14.(2021高二上·农安期末)我国南北分界带即秦岭—淮河一线。下图示意我国南北分界带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南北分界带( )
①边界具有过渡性质②边界具有明确界限③根据单一指标划分④根据综合指标划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南北分界带是( )
A.800mm等降水量界线 B.平原与高原分界线
C.热带和亚热带分界线 D.黑土与黄土分界线
(3)南北分界带以南地区的糖类作物主要是( )
A.橡胶 B.甜菜 C.高粱 D.甘蔗
15.(2020高二下·大邱庄镇期中)①“苍松雪岭,沃野龙江稻谷香”;②“碧草毡房,春风马背牛羊壮”;③“琼海独具大手笔,五指擎天”;④“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这两副对联描绘出了我国四省区的突出特点。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以上四句对联描写的分别是( )
A.新疆、黑龙江、海南、云南 B.黑龙江、内蒙古、海南、云南
C.内蒙古、宁夏、海南、云南 D.内蒙古、黑龙江、贵州、广西
(2)上述四省区季节变化不明显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下列地貌组合与①~④四省区相对应正确的是( )
A.冰川地貌、冲积平原、风蚀洼地、火山地貌
B.断层谷、背斜山、沙雕群、盐碱地
C.冲积平原、荒漠、海蚀崖、溶洞群
D.三角洲、蒙古包、红树林、火山岛
二、综合题
16.(2021高三上·濮阳月考)结合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根据各地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通常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而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却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命名为“银色中国”“金色中国”“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四大色区,形象地呈现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各自特点。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和各色分区对应正确的是____
A.①—“金色中国” B.②—“黄色中国”
C.③—“绿色中国” D.④—“银色中国”
(2)① 地区与④ 地区的界线,大致和季风区与 界线一致,该界线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3)在我国东部季风区,1月 等温线和 mm年等降水量线基本一致,是以 为界。
17.(2021高二上·滁州期末)下图示意我国公路一级区划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区和乙区的边界与我国哪些地理分界线大致吻合
(2)比较乙、丙两区自然特征的差异,填写下表。
乙 丙
主要地形类型
高原、盆地、山地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典型植被
河流
(3)简述在丁区修筑公路所面临的主要不利自然条件。
18.(2019高二上·滁州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1年7月27日,互联网上的一条消息将天山北坡再次纳入人们的视线:《新疆天山北坡区域综合发展规划》完成并上报至国家发改委。就在此前一个月,由国务院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已将该地区列入18个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诸多利好因素显示出天山北坡已经有了新的战略地位——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材料二 下图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图。
(1)简述新疆干旱气候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2)具体说明材料一中提到的“诸多利好因素”,包括哪些因素。
19.(2017高二上·遵义月考)读中国粮食生产有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湖广熟,天下足”描绘了我国千百年来 “南粮北运”的历史。但是,伴随着北方粮食生产供给能力的增强和南方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粮食生产与流通格局已悄然改变。北方松辽河产区和南方长江产区的粮食生产指标的变化,正是我国粮食生产格局变化的一个缩影。
(1)与松辽河产区相比,长江产区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分别是什么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说明,20世纪70--90年代北方产区与南方粮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及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变化状况 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B
3.D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区域及其类型
【解析】【点评】一、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
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
二、区域概述
(一)概念:
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体现了客观性(差异的存在)与主观性(人为划分)的统一。
(二)区域的划分指标:
1.单一指标:积温、平均海拔;
综合指标:语言和宗教。
2.自然要素:地形、气候;人文要素:经济发展水平。
1.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划分主要是依据气候,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的划分主要是依据地形,因此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是地形和气候,A正确;土壤、水文、生物不是主要的划分依据,BCD错误。故答案为:A。
2.①区域主要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区,地势相对较低,以平原和高原为主。是我国主要农耕分布区,A正确,不合题意;①区域东部发达,西部较落后,不都是经济发达地区,B错误,符合题意;②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湖泊多为咸水湖,C正确;③区域主要位于青藏高原上,典型自然环境特征是高寒,气候寒冷,D正确,不合题意。故答案为:B。
3.②地区为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干旱,因此水源应为制约②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D正确;科技、地形因素和光照条件并不是制约条件,ABC错误。故答案为:D。
4.【答案】D
【知识点】区域的特征
【解析】【分析】影响我国农业耕作制度的主导因素是光热条件。东北地区大部分属于中温带,南部属于暖温带,作物熟制是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华北地区的作物熟制是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太湖平原位于淮河以南,是一年两熟到三熟,海南岛是热带,一年三熟。故答案为:D。
【点评】耕作制度又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种植制度是作物组成配置、熟制和种植方式的总称,包括确定种什么、种哪里、各种多少,即作物布局问题;一年种一茬还是几茬、哪个时候不种或全年不种,即复种休闲问题;采用什么样的种植方式,即单作、间作、混作、套作或移栽、轮作和连作问题。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壤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水肥管理、土壤耕作以及农田保护等等。
【答案】5.B
6.A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区域及其类型;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解析】【点评】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各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和互相联系的整体。
5.读图可知,该区域深居内陆,且气候干旱,多内流河,荒漠广布,由此可判断该区域可能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6.由上题可知,该区域深居内陆,所以气候干旱,多内流河,故导致该区域植被稀少,沙漠广布,这体现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体现了区域的整体性特征,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7.D
8.C
【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
【解析】【点评】区域是指在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所以区域划分的目的是体现区域差异性,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区域资源。
7.甲为常绿硬叶林,乙为荒漠,丙为草原,丁为雨林,四个区域是按植被单一指标划分的,边界是虚的,具有过渡性,D正确; 它们属于相同层级的区域,区域差异较大,特定性质不一致,发展方向不相同,ABC错误;
故答案为:D
8.划分区域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C正确; 划分区域不是为了模糊区域间的界线、加快人口跨区流动 、使各区域同类化 ,ABD错误;
故答案为:C
9.【答案】(1)C
(2)A
【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
【解析】【分析】(1)图中①、②、③、④区域分别表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表明这四大区域是根据干湿状况划分的,一个区域的干湿状况主要取决于该区域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C正确。故答案为:C。(2)由于降水量和蒸发量在区域分布上具有过渡性质,因此图中干湿区的界线是模糊的,A错误;区域内部在干湿状况角度具有相似性,整体性突出,B正确;区域之间,干湿状况不同,具有明显的差异性,C 正确;四大区域之间热量、水分存在相互交换、相互联系的关系,D正确。本题要求选择叙述错误的选项,A选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点评】科学家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将我国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四种干湿地区类型。
【答案】10.A
11.A
【知识点】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区域发展的异同;四大地理区域及其划分
【解析】【点评】中国土地资源主要特点:土地辽阔,类型多样;山地多,平地少;农业用地占比大,人均占有量少;宜林地较多,宜农地较少,后备的土地资源不足;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地区间差异显著。中国东南部季风区土地生产力较高,是中国重要的农区与林区。西北内陆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西半部为干旱的荒漠,中东半部为草原与荒漠草原,土地自然生产力低。青藏高原地区,日照虽充足,但热量不足,高而寒冷,土地自然生产力低。耕地质量的评定是基于耕地周年产量上的,东北地区只能一年一熟,因此东北地区的耕地质量较低。
10.我国四大地区中,其中我国西部地区草地面积达3.2亿公顷,占全国草地面积的80%以上,故②为西部地区;我国东北地区人口是四大地区中最少的,约为1亿人,因此城镇村及工地面积最少,故③为东北地区;而我国东部地区人口是四大地区中最多的,约为5.64亿人,约占我国人口总数的40%,经济发达,人地矛盾严重,在四大地区中东部地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最多,但耕地面积是四大地区最少的,故①为东部地区。④故为中部地区。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11.由上题可知,①为我国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滨海省份多,滩涂面积广,A正确。②为我国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水热条件较差,B错误。③为我国东北地区,根据我国耕地质量报告数据可知,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从各等级耕地分布状况来看,优等地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广东等3个省,占90.28%;高等地主要分布在河南、江苏、山东等9个省(区),占79.89%;中等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云南等10个省(区),占73.73%;低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黑龙江等6个省(区),占85.55%。耕地质量等别是建立在周年产量上的,东北地区耕地年总产量较少,故东北地区优等土地较少。C错误。中部地区并不身居内陆,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12.C
13.D
【知识点】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解析】【点评】区域特征:区域是有一定的界线的,但是界线有实有虚;区域内部具有相似性,区域之间存在差异性;区域存在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相互联系性。
12.读图并结合材料“人们习惯以巫山为界,把长江上游部分区域分为“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可知,图中“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巫山山脉,即地形,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13.划分“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加以开发,D正确;区域之间存在差异,不能实施统一管理,也不能确保经济水平一致,AC错误;自然地理区域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不是为明确区域归属,B错误。故答案为:D。
14.【答案】(1)B
(2)A
(3)D
【知识点】区域发展的异同
【解析】【分析】(1)南北分界带是受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自然分界带,边界具有过渡性质。故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2)南北分界带即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800mm等降水量界线、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我国东部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黑土与黄土均位于南北分界带以北地区。故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3)糖料作物主要有甜菜和甘蔗;南北分界带以南地区即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糖类作物主要是甘蔗,甜菜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糖类作物。故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点评】我国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是:青藏高原东南沿线-秦岭—淮河一线重合,是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 是水田和旱地分布分界线,一月份0℃等温线,水稻和小麦种植分界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以及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
15.【答案】(1)B
(2)B
(3)C
【知识点】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解析】【分析】(1)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且有水稻种植,①描述的是黑龙江;②描述的地区农业为典型的畜牧业,为内蒙古;“琼海”、“五指山”等信息表明③为海南省;石林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该地貌在我国云贵地区最为典型,④为云南。故答案为:B。(2)海南地处热带,四季皆夏,云南所处纬度较低,地处云贵高原地区,四季变化不明显,③④正确;内蒙古和黑龙江夏季气温较高,冬季严寒,季节变化明显,①②错。故答案为:B。(3)黑龙江拥有三江平原等冲积平原,无三角洲和典型的冰川地貌;内蒙古气候干旱,拥有荒漠,蒙古包属于人文景观,不属于地貌;海南省地处沿海,拥有典型的海蚀地貌,风蚀洼地多位于干旱地区;云南省喀斯特地貌显著,拥有溶洞群。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能力。
16.【答案】(1)C
(2)西北;北方;非季风区;海陆位置
(3)0℃;800;秦岭—淮河
【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
【解析】【分析】(1)结合区域地理特征,进行各色区的分析。我国①西北地区因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多荒漠、戈壁,被称为“黄色中国”。②青藏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常年有冰雪覆盖,一片银装素裹,被称为“银色中国”。③南方地区纬度低,气候温暖湿润,主要分布着热带季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葱茏,被称为“绿色中国”。④北方地区有广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小麦、水稻成熟时一片金黄,被称为“金色中国”。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2)依据地理位置、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等多个角度,将我国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我国①西北地区与④北方地区的界线,大致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一致,大体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界,气候、环境相差很大,该界线形成的主导因素是海陆位置,距海的远近,导致的降水的差异。
(3)我国1月0℃等温线和800mm年等降水量线一致,在实际区域中是以秦岭一淮河为界,也是我国南、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点评】区域具有四个特征: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如国界、省界,有的区域边界是模糊的,如气候区、植被区等;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17.【答案】(1)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常绿阔叶林带与落叶阔叶带的分界线、水田农耕区与旱田农耕区的分界线等
(2)
乙 丙
主要地形类型 平原、丘陵 ——
气候 —— 温带大陆性气候
典型植被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河流 众多,水量较大 较少,水量小
(3)边缘地带山高坡陡,地质灾害多发;高原内高寒缺氧;冻土广布;生态环境脆弱等。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四大地理区域及其划分
【解析】【分析】(1)地理分界线:甲区和乙区的边界是秦岭—淮河一线,它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穿越的地方,是1月0°等温线穿越的地方,它是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温带落叶阔叶带的分界线、水田农耕区与旱田农耕区的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河流结冰和不结冰的分界线等。
(2)比较乙(南方地区)、丙(西北地区)两区自然特征的差异:
乙地主要地形类型为平原、丘陵;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河流众多,水量较大;
丙地主要地形类型为高原、盆地、山地;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典型植被为温带草原、温带荒漠;河流较少,水量小。
(3)在丁区(青藏高原区)修筑公路所面临的主要不利自然条件: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壳运动活跃,高原边缘地带,山高坡陡,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高寒缺氧;冻土广布;生态环境脆弱,水土保持、防范土地荒漠化的工程量大等。
【点评】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从低纬高高纬气候类型依次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苔原(冰原)气候,亚欧大陆中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不同的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有一定的区别,世界主要的自然带从低纬到高纬依次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苔原带,亚欧大陆中部的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区域具有四个特征: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如国界、省界,有的区域边界是模糊的,如气候区、植被区等;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18.【答案】(1)气候干旱导致河流稀疏,多内流河,河流短小,水量不大;气候干旱导致植被稀少,多荒漠;气候干旱和植被稀少导致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贫瘠;气候干旱导致该地风成地貌分布广泛。
(2)地理位置重要,是通向中亚的重要门户;政策支持;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知识点】区域发展的异同;中国的西北地区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以利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来进行分析。新疆地处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多为内流河,主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植被稀少,多荒漠.导致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贫瘠,风成地貌广布。(2)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新疆的不少建设工程已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比如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中心城市和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交通运输和通信设施的改善,新疆长绒棉、优质瓜果和畜牧业生产基地的扩大等.为了加速西北地区的发展,国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都给予了很大支持。
【点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气候(气候类型及主要特征),水文(河流,水源等),地形(地形类型及地质),土壤(土壤类型及厚度肥沃程度),植被(植被类型及覆盖状况),自然资源等。
19.【答案】(1)水热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复种指数较高,旱涝灾害频繁(耕地不足),气候差异(松辽河产区温带季风季候;长江产区亚热带季风气候)或纬度差异,地势地平,河网密集。
(2)北方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及人均粮食占有量在增加;南方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及人均粮食占有量在总体下降,从南方产区的角度分析(自然原因:耕地面积小、土质黏重、河网密布等。
社会因素: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大量耕地被占用;农业结构调整等)或者从北方产区的角度分析(自然原因:耕地面积广阔、地势平坦开阔等。社会因素: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等)。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
【解析】【分析】⑴长江产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松辽河产区纬度较高是温带季风气候;长江产区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是水热资源丰富、复种指数高;限制条件是多旱涝灾害和耕地不足;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长江产区纬度低、地势低平、河网密集。
⑵从表中可读出北方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和人均粮食占有量不断增加、南方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和人均粮食占有量不断下降;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南方人口稠密,人均耕地面积小;经济发达,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大量耕地被占用,农业结构的调整等;北方地区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大,人均耕地面积大,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农业产业化经营等。
故答案为;(1)水热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复种指数较高,旱涝灾害频繁(耕地不足),气候差异(松辽河产区温带季风季候;长江产区亚热带季风气候)或纬度差异,地势地平,河网密集。(2)北方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及人均粮食占有量在增加;南方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及人均粮食占有量在总体下降,从南方产区的角度分析(自然原因:耕地面积小、土质黏重、河网密布等。
社会因素: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大量耕地被占用;农业结构调整等)或者从北方产区的角度分析(自然原因:耕地面积广阔、地势平坦开阔等。社会因素: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等)。
【点评】考查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人类活动和区域环境之间的关系。难度较小,为课本内容。要求学生熟悉区域差别准确提取图文信息,迁移所学知识答题。
1 / 1